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AI和区块链艺术家宋婷:元宇宙或许是NFT数字原生介质流转的最好土壤

共同虚拟 共同虚拟 2022-06-11


 
虚拟世界中搭建经济系统是元宇宙概念下备受关注的议题,NFT的发展被认为将进一步加速元宇宙经济系统落地。
 
知名AI和区块链艺术家宋婷是中国大陆传统艺术拍卖行首拍NFT区块链艺术品作者、中国大陆传统艺术拍卖行首拍对抗生成神经网络算法艺术品作者,曾获得2021福布斯30岁以下艺术家、Gen.T x Chanel亚洲新生代艺术家奖项。
 
宋婷与青年歌手许魏洲、格莱美奖得主音乐家吴彤、书法家马德帆合作的AI艺术品刚刚结束在上海Art021的展出,紧邻即为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作品。


在拉丁美洲首次线下AI和加密艺术展览《盛放之花》中以艺术作品对话拉丁美洲加密艺术爱好者们与委内瑞拉文化部官员们后,即将到来的12月里,宋婷将于纽约Latitdue Gallery展出《补》、《Blockchainisim I》并组成微型个展《气·韵》,其最新声音NFT艺术作品亦将于12月11号起在曼哈顿Time Gallery展出。
 
在共同虚拟“元宇宙,未来之‘应’”会议现场,宋婷带来了《加密艺术释义与展望》的独家主题演讲,并在会后接受了共同虚拟的独家视频访谈。
 
在宋婷看来,元宇宙或许是加密艺术展示的应许之地,当下信息科技从业人员个性和意趣的沉淀地就有可能是Z时代的新社交域。而NFT在AIGC时代或许就是法规治理必要的基础设施,因为它会帮助数字确权。
 
此外,宋婷也收藏了不少发展中国家创作者的加密艺术品。她认为,一件NFT作品如要具有收藏价值,需要传递好的价值观,包括但不限于认知、审美和态度。

点击视频了解现场独家访谈

 主题演讲 

 

区块链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四种方式
 
我特别认同Yahaha前位演讲嘉宾分享的“成年人的UGC是围绕memes和IP的Remix”,这句话的表达与“共识”这一NFT发展至关重要的理念息息相关。
 
万像文化夏冰老师的分享里提到了“数字身份的共情”,和我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也有一定相关性。
 
NFT的“物理”本质是什么?是一串基于ERC721标准、以0X开头的数字。它使用了特别的加密方法。
 
以太坊公链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开源项目之一,它的社区开发者们非常有创造力。开发者们曾在社区发起讨论:是否要把ERC721标准(参照当时的加密猫CryptoKitties)作为一个标准化的、可以推之于众的协议?后来社区投票通过了。其实现在很多NFT不一定是ERC721token,很多NFT是ERC1155标准,是多版数的,当我们谈论NFT的时候,它的物理本质其实是基于此项技术标准的哈希数据。
 
很多人会问,NFT是不是等于加密艺术?我认为NFT与加密艺术并不划等号,定义有重叠,但不完全重合。
 
加密艺术可能是大家了解NFT的第一步,因为Winkelmann的《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在佳士得以近7000万美金价格成交,加密艺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可如果谈论到区块链技术和艺术结合有哪些方式?我个人的答案或许和很多人有不同。
 
第一种其实是将物理世界中的艺术品的数字版本放在区块链上,助力溯源问题解决。比如毕加索的《戴项链的侧卧裸女》,在苏富比以2000万美金成交。后在藏家授权下,这幅作品被铸造为NFT,现在在我自己的小小艺术展馆Ting Museum中展出。如果把物理世界的艺术品数字版本放到区块链上(包括最近国际顶级拍卖行拍卖的第一件NFT珠宝,它是以梵高星空为概念的一对耳饰,同时其相关确权信息也通过区块链存证)但我想说,区块链技术只能够解决链上部分的验真、其实并不能够解决链下物理世界某项物品的真伪。区块链技术负责的是它上链那一刻开始的相关流转记录,如果一件赝品作为正品上了链,“保证它是真的”这件事不是区块链技术的责任。所以还是存在一定摩擦。现在业内很多案例的解决方法是使用芯片,很多高净值人群在购买相关的奢侈品和高价画作时,会在创作过程开始时就以不损害艺术内容的方式把芯片植入到作品(配件或装裱框)中。
 
第二种是与我于2019年初在北京推进的区块链艺术展览的策展理念也有关,当时我看到许多值得敬佩的欧洲创作者用现实或数字的方法表达非对称加密的理念,用艺术品做载体存储私钥。什么是私钥呢?用一个易懂的比喻,私钥或是你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和密码,获得了私钥其实可以获得你存储的所有的数字财富。它的做法在我眼里当然也可算一种加密艺术。
 
第三种是以以太坊公链技术为基本的、基于公有链技术的数字艺术创作,也就是大家最常说的NFT(Non-Fungible Token)。Non Fungible Token对标的是Fungible Token。什么叫做Non-Fungible Token呢?就像订制款的奢侈品包包一样,包是没有办法被拆分成包柄、包身和皮钉再跟别人交换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所以包包是没有办法被分割。FT是可以被分割的,一个比特币可以被拆分成0.01个、0.001个,但是NFT不行。
 
第四种其实是智能合约驱动的区块链原生可编程艺术。智能合约是区块链世界的生命,也是我非常重视的,我希望有更多的行为艺术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区块链交互的方式带给当代艺术更多创作的新能量。智能合约是有一定入场门槛但非常有趣的新鲜事物,它也应该跟文化创作有更多的结合。

《Blockchainism I》  宋婷   区块链上可编程分图层交互艺术   2021
 
《Blockchainism I》作品由三个已知确定图层<Polymorphism多态性>、<Idealism理想主义>、<Liberarianism自由意志主义>和一个未知图层<Consumerism 消费主义>构成。P、I、L、C 四个图层分别为 NFT,将在区块链上开源渲染器叠加下变成《Blockchainism I》 主图层 NFT。<Consumerism 消费主义>子图层 NFT 的藏家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参与作品交互,选择是否要将<Consumerism 消费主义>图层透明度降低,这一行为将会极大影响 《Blockchaiinism I》渲染后主图层视觉是否令人不安:隐喻区块链技术核心参与者将对产业景观和风貌健康与否起相当关键的塑造作用。

该作品于保利拍卖行以115万元的价格成交。
 
还很早期、刚刚起步的加密艺术或许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工程师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运动,我唯愿她能健康地、可持续地走得更长、更远。不要做暴涨的草,要做山峰。
 

 

Metaverse是加密艺术品NFT展陈和流转的最好土壤
 
这是中国第一件被传统艺术拍卖行拍卖的算法生成的艺术品和第一件区块链艺术品的“姊妹版本”。散落的数字字符是我用sha1算法加密的《牡丹亭》这部昆曲经典里我最喜欢的字句,还有我身边朋友们对于爱情的迷惑和向往。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下我的一部分NFT藏品,帮助大家对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加密艺术创作现状有一个了解。
 

这是我收藏的一位德国艺术家Peer Kriesel的nft作品,他用Java Script算法赋予了图像部分元素随机的趣味,是基于手绘的素材和算法共同创作而成。

 
这个是我用英伟达StyleGan2开源算法制作的一组物理世界记忆留痕。这些在物理世界陪伴过我的牡丹花和玫瑰花就是这样在数字世界逐渐显露出自己的形状,是“花”和“非花”。

 
其实NFT行业不是只有乐观和充满希望的积极之处,还存在好多撕裂和局限。其实大多数区块链技术范围外的人并不需要NFT,他们只需要数字映射物,这一点制约了NFT健康消费观的产生。而如何展陈一个数字原生的文化作品,难道只能把它打印完成放在展览馆展出吗?这是一种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折衷之道,确实能够帮助更多物理世界的好奇者理解与感受,却不一定是数字本真最好的呈现方式。我认为或许Metaverse才是这种新介质存储的数字文化流转的最适宜土壤。
 
什么样的NFT真的有人想收藏或购买呢?我认为一件NFT在某种程度上传递了好的价值观,包括但不限于认知、审美和态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一定走不远,不管这个NFT现在价格有多高。
 

很多人问我Cryptopunk为什么那么贵?Cryptopunk一开始是免费的,它会空投给主动申请的人。很多早期punk的持有者是为以太坊公链技术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开发者。这件事情有很大的行为艺术意义,也有很强的社区气质。所以Cryptopunk作为一个通缩资产标和历史见证者,在传统艺术拍卖行和技术社区外的世界获得这样的价值认可也可以理解,不能光从美学的角度,要从观念艺术和技术史的角度去看它。
 
疫情阻断了所有面对面的科技文化交流,让他们在Metaverse相遇,在Metaverse创造人心跟人心之间的真实链接或许是加密艺术NFT应该有的使命。
 
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些展览。感谢社区,也感谢国际奥艺委的支持。有了这些我作策展人,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日本、印度和韩国等100余位亚洲加密艺术家参与的展览。
 
这是目前世界流量最大的区块链Metaverse,叫做CryptoVoxels。我在这里办展。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飞着看展,游泳看展。这幅画被我设置到了楼层这么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完成。点击画作就可以看到这幅作品它的作者和相关的信息。
 
这是CryptoVoxels 7月份的真实访问,一个月大概会有不到200万真实钱包地址的访问人次,每一个钱包地址里都会有很多的NFT,因为这个世界里穿的每一件衣服都是一个基于Ethereum或者Polyigon的NFT,大家在cv里搜索“TING SONG”就可以看到我的展馆。
 

Metaverse或许就是加密艺术展示的应许之地,现在以工程师为核心的个性沉淀地将来是否可能成为Z时代最喜欢社交的场域,我不确定,但是如果有艺术Metaverse,在我心中其实不止关乎前辈们一直在推进的非常需要大技术投入的各类3D渲染,还关乎于人心跟人心之间的连接。我认为NFT在AIGC时代或许可能是有序规划和法律的必要基础设施,因为它对数字原生的内容进行了确权。
 
我把人生中第一幅用AI协作完成的作品送给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Frank Wilczek老师,引用他当时对我说的话,送给助力Metaverse实践的大家。他说你要解决那些未解之谜,看到那些我们没有办法用肉眼看到的事情,其实这件事情对非常特别的你来说是要打破艺术和科学的边界,同时打破理论和实践的边界。对于Metaverse从业者的大家其实也是这样,我们在打破理论和实践的边界。我们要做现实主义者,求那些现在被很多人下定结论只能活在想象里的、“不可能之事”,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的努力。
 
预测未来的唯一方法是实现它,谢谢大家。

 点击视频直击现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