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团结读书会 | 《尚书·伊训》与中国古代的立德修身


团结读书会,是团结报社媒体深度融合的又一标志性产品。自2021年启动以来,活动和民主党派组织自身建设紧密结合,以读书学习提升履职水平、促进凝聚共识,在坚定信仰上扎根,在理论领悟上用心,在学以致用上发力,在解决问题上见效,体现了主题的契合性、联络的精准性、领读的权威性、共读的广泛性、传播的有效性,成为团结报社履行媒体职责、加强舆论引导、服务统一战线的有效载体。


本期团结读书会

【领读人】王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领导干部学国学组委会主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理事,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秘书长,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副会长,中宣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宣讲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解读嘉宾。

市委会共读民盟开封市委会








主委致辞













民盟开封市委会主委 刘海潮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开封作为八朝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民盟开封市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民盟文化、教育界别优势,通过建载体、搭平台、办活动,打造了一系列“书香民盟”品牌,为促进“书香社会”建设贡献了开封民盟力量。一是开展文化进基层。先后组织“送书法进校园”“送文化进社区”“送戏曲进乡村”等50余场次,为基层群众点亮文化与精神之灯;二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领盟员讲好汴京灯笼张、宋室风筝、北宋官窑、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组织盟员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及非国有博物馆建设调研,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三是做好“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对口帮扶通许县杨庄民盟烛光小学,开展结对帮扶贫困儿童,爱心盟员连续三年一对一帮扶兰考34名贫困儿童;四是建设“民盟爱心书屋”。2017年以来,先后在兰考、通许、尉氏、杞县、鼓楼区、祥符区建立6所“民盟爱心书屋”,共计捐赠图书50000余册;五是举办“沿黄九省区九城市民盟书画展”。集中展示新时代沿黄地区新变化、新气象,弘扬历史名城文化,讲好沿黄发展故事。11月中旬,由民盟开封市委会发起并主办的“沿黄九省区九城市民盟书画展”在开封举行,来自青海西宁、四川乐山、甘肃兰州、宁夏中卫、内蒙古包头、山西临汾、陕西榆林、河南开封、山东东营九城市的盟员书画家100多幅作品参展;六是举办“开封民盟大讲堂”。与开封市图书馆联合每半月举办一期,目前已成功举办26期,邀请盟员专家进行线上线下同步专题讲座,内容涵盖文化、教育、医卫、法律、科技、经济、生态文明等主题;七是挖掘古乡贤文化。在民盟前辈杜孟模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开封市双龙巷建立“杜孟模故居展馆”;在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故居河南兰考仪封镇,建立“民盟传统教育基地”,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张伯行》,引起强烈反响。


参与本次“与经典对话 与时代同行”团结读书会,是民盟开封市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一次有益实践,也是民盟开封市委会打造“书香民盟”品牌,助力书香社会建设的一次具体行动。品读经典名著,创新文化传承,在诵读经典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爱国情感,让广大盟员在品读经典中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将阅读感悟转化为学习工作动能,不断提高履职能力,营造浓厚的学习与工作氛围。








市委会共读













民盟开封市委会成立于1947年3月,是开封历史最久、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参政党地方组织,至今已历经十四届委员会。截至目前,民盟开封市委会共有基层委员会1个,总支12个,支部15个,盟员总数1208人。


多年来,在民盟河南省委会和中共开封市委的领导下,民盟开封市委会秉持“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努力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广大盟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实现民族复兴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盟开封市委会先后被民盟中央授予“思想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社会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纪念中国民主同盟成立八十周年先进集体”“‘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现场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在河南省18个地市盟务工作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民盟开封市委会将坚定不移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和民盟十三大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切实承担起作为参政党的政治责任,发挥好民主党派的应有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活动展示













民盟开封市委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调研活动








《尚书·伊训》与中国古代的立德修身













王 杰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一语出自《尚书·伊训》。《尚书》是上古历史档案和事迹的汇编,有当时史官的记录,也有后来人们根据史料的追述。《伊训》属于后者,追述的是商代开国老臣伊尹对刚刚即位的商王太甲的教导。太甲是商汤的嫡长孙,伊尹希望他不只是继承商汤的王位,也同时要继承商汤崇高的品德,奉行商汤确立的为人处世的纲纪。为此,伊尹向太甲传授了三条原则,“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是其中的第三条,说的是同他人相处时,不苛求、要求他人做到完美,检点省察自身时,唯恐自己做得不够好。


修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干部的期望,更是流淌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做人和做事的根基。《中庸》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大学》也说,治天下的基础在于治国,治国的基础在于治家,治家的基础在于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天子和庶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固然有别,但在修身问题上却是一致的,修身是成就一切的根基,是需要认真对待并落到实处的。如何将修身落到实处呢?“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告诉我们,修身的关键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是反复地检点省察自身。这是一种向内的工夫,这种向内的工夫使得“检身若不及”成为这里的重点,使得“与人不求备”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论语》记载,孔子教学时不止一次地提到修身问题,认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在于,君子遇到事情时常常会查找自身的问题,小人则不然,遇到事情时常常会归咎于他人。正是因为君子总是反躬自省,很少将责备和责难加诸他人,所以不会招致怨恨,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孔子还认为,西周以来,作为六艺之一的“射”这门技艺,意在培养的正是君子的这种品质。《孟子·公孙丑上》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礼记》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一个人射箭时,要将身心调整到端正的状态,然后再射出手中的箭。如果没能射中目标,不要埋怨,不要对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表示不满,需要做的只是回归自身,反省自己的不足。能够这样做的人,便具有“仁”的品质。倘若我们在孔门之中,为“检身若不及”找寻一个典范的话,那恐怕便是孔子的弟子曾参。《论语·学而》记载曾参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由此我们知道,他每天都会向内看,从是不是尽心竭力地替他人考虑、是不是真心诚意地和朋友交往、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温习这三个方面检查自己的心行。不只是曾参,历史上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将“检身若不及”作为他们立身行事的准则,比如白居易。白居易曾经写有《三年为刺史·其二》一诗,诗中是这样说的:“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说的是他离任杭州刺史时,在随身的行囊中发现自己之前游览天竺山时捡拾的两块小山石的事情。这两块小山石就这样被白居易带离了杭州,发觉此事后,他顿感悔恨不已,他把它们比作千金,懊恼自己因为这样一个疏漏,损伤了自己为官三年的清白。事实上,白居易在任期间廉洁奉公,为当地民众解决了夏秋两季常常出现的缺水的问题,使得千余顷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人们的生活从此有了保障。他离任时,民众十分不舍,自发地摆起水酒筵席为他饯行,送别的人群多到堵塞了道路。白居易和他的自省诗,也折射出“检身若不及”的另外一种情境和意涵,那便是在自己独处、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也一以贯之地用高标准和严要求规范自身,不放逸、不松懈,不存侥幸心理。“慎独”说的就是这一点。《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在没有人看见和听到的地方,也保持着戒惧而审慎的姿态,因为他们知道,即使隐匿得再好,也会显露出来;即使再微小的事物,也会显现出来。所以君子独处时尤其关注自己的心行,不自欺亦不欺人。小人则不然,独处时为所欲为地作恶,见到君子便躲躲藏藏,掩盖他的不善,极力地展现他的善,所谓“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大学》)。可是,他人看自己却是一目了然的,就好像能看到自己的内心一样。如此还要掩饰,哪里会有什么好处。一个人内心的真实状态,一定会表露在他的行为上,所以君子独处时一以贯之地践行修身的工夫,所谓“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还有这样的比喻,在他看来,一个人在独处时,也像是有十双眼睛在注视着自己,有十双手在指点着自己。为此,他将自省和慎独看作一件极严肃的事情,一件需要终其一生、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去做的事情。《论语·泰伯》记载,曾子病重时,召集门下的弟子到他的身边,用《诗·小雅·小旻》中的那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自己的一生,成为对以自省和慎独为内容的“检身若不及”的最好的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一文中指出,领导干部要“时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谦诚态度,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这里的“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检身”具体内容的当代诠释。“常怀律己之心”是“常修为政之德”和“常思贪欲之害”的基础,是在做向内的自省工夫,是慎独的工夫。一切的道德行动和道德意愿,归根结底都要依靠自身的道德自觉,修身的重要目标就是在内心深处培养道德自觉。这种道德自觉,既关乎如何规范自己,又关乎如何对待他人,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修身的两个方面,而且是互有关联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联的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1949年4月,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际,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周恩来为参会代表作了一次报告,在报告的第四部分《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面对党与非党人士合作、团员与非团员合作进行革命工作的问题,周恩来提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勉励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一定要非常谦虚,不要骄傲”“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团结所有能够争取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教导党内的各级干部,时刻注重自身的修养,增强这方面的自觉,将党性修养作为一种习惯,将高标准和严要求对准自己,而不是指向他人。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优良传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紧地连在一起,彰显出党的优良传统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


学习感悟



民盟盟员 拜 波:

《尚书》作为我国上古历史档案的事迹汇编,保存了商周时期的重要史料。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即出自《尚书》,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意为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出自《尚书·周书》,意为,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引用这句话,并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


民盟盟员 陈振权:

“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体现了《尚书》中的德治思想。古之君王用自己的美德来施惠于民,这是古代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治国理念。


西周初年,“我民用大乱丧德”,“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此种局面引起了统治者之深思。召公问成王:夏商两代都曾受上天垂爱,而今却灭亡,原因何在?曰:“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无德丧失了他们的天命,教训至深,于是教化后人要修身敬德。《尚书》的德治思想既重视统治阶级的以德治天下,又重视个人的德行修养,教育后人要做正人君子,方能成大事。


夏商两代的政治实践,促使了德治思潮的产生,而两周的政治现实,使这种思想成长成熟。从“敬德保民”到“民为邦本”,对民情的关注逐渐增加,“人民”的地位不断提高,体现了古代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闪烁着智慧光芒,彰显了“民为邦本”“德治天下”的治国思想的创新传承与不断发展。


民盟盟员 周婷婷:

《尚书》囊括了自尧舜禹时代到周代的历史记录、政治论述等,阐述了上古中国源头性的礼乐文化、山川文化和德政文化等。礼乐文化代表着善与美,是儒家文化的主体,也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山川文化把中国划分为九州,表达对山川、天象的见解与崇拜,显出独特的自然审美观;德政文化,重点谈及德与天的关系,揭示出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说的是民族团结之重要性,“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说的是要把人民放在根本的位置,“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说的是待人宽、责己严,凡此种种。


读《尚书》,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优秀传统,它融入民族血脉之中,在今天仍然带给我们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丰厚的精神财富。


民盟盟员 李春雨: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出自《尚书·伊训》,意思是说:对别人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要严格要求。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便被视为个人良好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律己、担当和追求的精神。


作为一名民盟盟员,在日常工作中,当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我要用这句话来警醒自己,不能一味地责怪他人,而要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同时严格约束自己,而不是找出种种原谅自己的理由、推卸责任。外欺于人、内欺于心,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主动审视自我是否达到了“闻过则喜”的境界。


民盟盟员 李正翔:

《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时代的书,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书》记载了中华上古至周朝治国理政的史实、垂范后世的政治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从古到今,人民都希望过上富裕、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尚书》中记载和弘扬的几乎全是“修德兴业、安定天下、幸福人民”的内容。


《尚书》中的许多智慧,在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诸多方面仍有借鉴意义。作为一名民盟盟员,生活中,我要“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在工作中,要“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心中常念“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做到“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切实履行盟员参政议政职能,为百姓谋福利,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团结报》12月24日 7版



团结读书会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

团结读书会网上集萃

团结读书会——以读书提升履职水平,促进凝聚共识

团结读书会走进开封统战部,在经典名篇中探寻尊贤修身思想

团结读书会丨重温《孙子兵法》,助您读懂顶级谋略!

团结读书会丨读《资治通鉴》,从历代兴衰中获得资政借鉴

团结读书会丨读《中庸》,体悟人生大智慧

团结读书会丨读《庄子》,体悟逍遥、齐物与文明

团结读书会丨《管子》以人为本的思想及其价值

团结读书会丨 从《教条示龙场诸生》看王阳明的立志观



本期编辑 _ 闻超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