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生问卷大量涉“自杀”题目,愤怒后更应思考背后真问题

央视网评 2022-10-0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央视网 Author 月半

这两天,
上海长宁多所中小学下发学生的一份调查问卷,
在家长群里面炸开了锅。
原因是问卷中有大量与自杀相关的题目,
家长纷纷表示:“诱导性强”“很黑暗”“未经同意”……
这到底是怎样的题目呢?
 

 

 
对于自杀,小学生们可能知之甚少,
问卷这么一“扫盲”,
容易在孩子意识中产生负面影响。
120道题,40道与自杀相关——
“希望外力结束自己生命”
“着手写自杀遗言”
……
难怪有家长担忧“本来没想法都要有想法了”。
 
仔细来看,
相关问题竟然引自《Beck自杀意念量表》,
这是国外一种用来衡量自杀意念的工具表格,
但适用范围为13岁以上人群。
如此“复制粘贴”,
显然是“用力过猛”、“乱开药方”,
也违背了调查研究设计严谨、科学、价值中立的本质。
 
调查问卷目的在于通过数据反映真实情况,
进而找出规律和问题、辅助决策、药到病除。
 
事后,当地教育局回应:问卷内容不适当。
并表示将举一反三,严格管理。
 


事情到此结束了吗?
我们可不能像这份问卷一样草率。
儿童心理健康,是个大问题,
也是这起事件背后的真问题。
 
首先,我们该不该对学生心理进行摸底?
 
非常有必要!
近年来,少年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逐渐上升,
例如:孤僻、逆反、社交困难、自杀、犯罪……
3月,
中科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
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
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
 
心理层面讲,
孩子处在青春期,辨别力弱、模仿力强、心理脆弱;
社会层面讲,
多元文化、各类不良现象冲击下,
让孩子心理多变。
近日,
教育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成为热议话题,
教育部还提出: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这属于官方层面的积极推动。
学生的心理问题,
正从“隐问题”成为“显问题”,
科学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摸底?

长宁区下发调查问卷,
初衷是好的,
但把好事办砸了。
调查问卷是手段之一,
本身没问题,
但是错误的方式却酿成了“诊疗事故”。
 
这恰恰说明,
我们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可复制的方案,
在推动解决的过程中,
还流露出了操之过急的态度,
甚至暴露了形式主义的作风。
 
面对一道社会新考题,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精确摸底的前提是科学设计,
专业问题需要专业人来把关,
“复制粘贴”和“草台班子”万万不可;
调查问卷只是辅助手段,绝非万能,
纸面数据永远代替不了真实的关爱和沟通;
获取个人心理样本只是起点,
多维评估、隐私保护、事后疏导更为重要。
 
吃一堑,长一智,
希望这起事件能给其他调查的推进打一剂“预防针”,
也能够唤起更多的专业力量和资源,
通过自上而下的科学方案设计
和自下而上的成功经验复制,
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出谋划策、保驾护航。


往期回顾
欧莱雅惹众怒,比道歉更重要的是行动
120升油箱加161升油,这家加油站“胃口”真大
办公室挂“加班真好”横幅 崇尚奋斗不等于“美化加班”

                     

编辑:木樨
责任编辑:张雷
来源:央视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