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游客服务中心,如何成为文旅景区的新地标?

黄鑫/整理 风景园林网 2023-09-17


在文旅景区中,游客服务中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景区形象展示的主要窗口。一个优秀的游客服务中心,可以成为景区的地标和核心吸引点。


传统的景区,游客停留时间短,游客服务中心提供的多只是景点介绍、休憩、厕所等基本服务。随着整个旅游行业的提升,游客服务中心也出现了许多新趋势,开始重视场景、特色化服务以及与游客的互动,逐步向游客体验中心的方向转变。


对游客服务中心进行设计时,其作为游客与目的地联系的“第一印象区”,既要满足基础的服务与管理需求,也要从外在形象上建立起独特的文化识别特征,并通过合理的功能配置与软件服务,帮助景区与游客之间建立起和谐而紧密的沟通关系,传递有价值的文化和理念。


另外,游客服务中心的建筑要融入整体环境,形成与景观的“对话”。与环境相融合的游客服务中心,扩大化的视角与空间更能突显自然和人文属性,也能更好地处理建筑与风景、建筑与自然、建筑与社会的关系。



01左中括号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左中括号


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游客中心的设计,往往以自然环境要素为源泉,把建筑的空间与形态融入、渗透于自然环境之中,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既为环境增色,又符合设计特点。


案例:九寨沟景区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中心

项目地点:四川九寨沟

设计单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建工第九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川建勘察设计院(庄惟敏院士全面把控)


沟口立体式游客服务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米,总用地面积8.996公顷。由于工程处于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设计立意与九寨沟自然山水形态呼应,建筑内外充分体现藏文化内涵,造型舒展流畅,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是富有深厚文化底蕴、集各项管理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环境建筑”。



利用场地原有地势,西侧的山边比东侧的翡翠河畔高6米左右,设置了平台层与西侧场地标高持平,作为游客的主要出发层;平台下层比翡翠河水位略高,作为游客主要的到达层;在游客高峰时段,平台层和平台下同时作为出发层,游客可快速进沟游览。在出发层可以饱览沟口的三山两河,成为进入景区的前奏。集散中心充分利用原场地高差,既避免了地下水位过高给施工带来的诸多困难,又造就了平台形象的亲近感。


具地域特色的入口设计


景区入口的“罩棚”承载了九寨本身的文化传承和积淀。九寨慧眼状的LOGO已经享誉世界,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交融的符号,具有很强的标识性和认同性。其次,建筑本身不是对符号单纯的模仿,通过树状柱悬挑出来的结构造型和和连续的地势引导,在空间上体现出和环境山体的呼应,在功能上最大限度的把空间留给游客。


大罩棚采用三颗开花柱顶起跨度38米的大型不规则形态单层网壳胶合梁木结构,这在国内实属首次。罩棚西侧为坡度小于8%的坡道,游客沿坡道缓步走上平台上层集散、换乘,罩棚拱形起伏如山形的屋面采用九寨沟当地的石板瓦,结合罩棚前象征九寨的水、形似藏文元音的符号,形成了最具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入口。



平台下的集散空间有6000多平方米,考虑让这个空间既自然又让游客心理感受不压抑,将原本单调的立柱跨距拉大,以拱形钢梁解决跨度增大后的受力问题,形成六个方向的连续拱,当六个方向的拱汇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开花柱——一种力学和美学相结合的、富于自然特色的结构形式,这种钢结构柱不需要额外的装饰,结构即是建筑,受力即是装修,既表达了力学之美,又节省了装修投资。36棵开花柱托举起平台下的集散空间,象征着一年四季九寨沟的美景,又一次用建筑语言向自然致敬。开花柱丰富的柱头形态为集散平台下空间平添了富于韵律的美感,在实际运营当中,即使数千人进入该空间,游客也不感觉压抑、低矮,反而成为了沟口最具特色的半室内空间。


以水为母题的景观设计


游客中心东侧为林卡景观。该部分由建筑学院朱育帆教授团队设计,林卡景观以水为母题,在翡翠河东南岸打造“藏地林卡”。创造了丰富的水景观体验,同时,通过保留现状植被,塑造疏林草地景观,再现林卡风光。疏解沟口集散广场高峰期间游客聚集压力的同时,为游客和周边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




02左中括号以民族为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左中括号


民族特色游客服务中心在设计中,应深度挖掘当地民族文化,将特色建筑与游客中心多元化功能相结合,使其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功能性。


案例: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游客服务中心

项目地点:贵州黔西南州

建筑设计: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


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安龙县笃山镇。公园位于一个天然的山谷中,占地约700亩,风景雄奇。山谷四周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岩壁,其中一段更是垂直的百米悬崖,谷底成口袋形,有一条蜿蜒的河流将谷底分为两半,河流的尽头是两个天坑,河流在天坑处从地面消失流入地下,形成地下河。这里是户外运动绝佳的场地,攀岩、热气球、滑翔伞、水上运动、越野车等户外极限运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理想的场地。


显和隐


游客服务中心位于谷底的一座小山丘顶上。小山丘是谷底唯一的高点,具有良好的视线,本身也极为醒目。因为建筑选址的特殊性,建筑师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在建筑师看来,峡谷的风景是极具力量感的,也应该是整个公园的绝对主角,而建筑应该首先融入环境,然后才是利用自身的特征为整个谷底点睛。因此,如何处理好建筑的显隐问题就成为了设计的起点。


从谷底天坑地下河入口看建筑,建筑被抬起,既解决了季节性涨水对建筑的威胁,又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金伟琦


在实地勘察中,设计师发现小山顶部并不是平的。山顶有四组山石高起,而高起的山石之间自然形成了若干个小高地。设计师把建筑打散,形成若干个小的单体,并将它们体藏在这些小高地中。建筑自然的避让原有场地中的山石,并和山石形成一种共生关系:藏身于山石,又从山石的缝隙中伸出来,若隐若现。


建筑与山石彼此咬合 ©金伟琦


建筑的形式并不刻意的追求新奇,仍然沿用了贵州黔西南地区的双坡顶民居形式,立面材料也尽量选择本地的石材为主。设计师不希望建筑过于彰显,除了对周边环境的尊敬外,也深知即使卖力的表现也无法和周边的大山大水争锋。


双坡顶屋顶形式 ©金伟琦


建筑立面材料尽量采用地域性材料,与环境和谐共处 ©金伟琦


建筑的外观,指每栋建筑都具有很好的观景面,通过落地玻璃,山谷的壮美景色可以被收入建筑室内,使游客中心和山谷形成共鸣。人坐在建筑室内或者屋檐下,通过视线与谷底远处的岩壁、河流、大地交流,并融入其中。


 

虚与实


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是游客中心设计的起点。建筑被插入山石之间,且通过地方建筑的形式和在地材料与环境融为一体。同时,建筑也是整个谷地中最重要的观景点和被观赏点,因此建筑外观的虚实变换就变得尤为重要。虚实变换的方式也是这组建筑区别于地方传统农舍的重要设计语汇。


从半山腰俯视山谷和游客服务中心建筑,建筑位于谷底一丛山石之间,建筑插入山石之间,如同从山石中生长出来;山墙面朝向山谷的各处风景 ©金伟琦

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处 ©金伟琦

根据各建筑的功能,朝向,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对景关系,设计师将建筑的实体立面(包括屋顶、部分墙面和地面)连贯起来,形成一个剖面类C形的筒,而虚体立面(玻璃)被“包裹”在这个C形的表皮中。通过大面积的虚实变换,建筑外观和室内空间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气质,使用者体验外部空间的方式也从传统民居的相对平和、单一的模式,转换为具有现代感的、戏剧性模式。



03左中括号以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左中括号


这类游客服务中心往往重视其历史文化特性的理解和表达,基于历史文化年代的剖析,融合现代游客中心的商业流程与特点,准确的将游客中心场景搬运到历史文化建筑的时代场景中。


案例:玉门关游客服务中心

项目地点:甘肃敦煌
设计机构:中国建筑设计院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U10


基地位于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区内,距离遗址约200米,基地原有一处1990年代供管理人员休息办公的房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子经历多次搭建后杂乱的建筑形态、体量与周边环境,尤其与玉门关遗址严重不协调;同时,随着游客量逐年的提升,功能已无法满足游客的使用需求。


游客中心远眺


场地入口远眺游客中心与玉门关遗址


从遗址回望,游客中心掩映在白杨树后


游客中心北入口


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设计的出发点是将建筑与戈壁风貌结合,呈现出玉门关遗址的厚重感与戈壁荒凉感并存的场所。由于遗存体量较小(现存地上遗存约为25mX25mX10),所以在游客中心改造设计中,将建筑的体量尽可能的压到地下,这样一方面最大程度消解了建筑体量,建筑屋顶还原戈壁风貌;另一方面由于基地南北侧存在6米高差,建筑恰巧可以埋藏在这一高差中,通过覆土方式让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与戈壁融为一体


景观最大程度呈现戈壁风貌


玉门关游客服务中心的景观,最大程度呈现戈壁风貌,仅做提示性和遮挡性的墙体、通往入口的小径和几处精心设置的石头和绿化。


路径广场上的景观布置


下沉步道的光影变化

 

景观塔远眺玉门关



04左中括号新乡土主义的游客服务中心左中括号


新乡土主义下的游客服务中心,是在现代浪潮中对过去的理性回望,是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对乡土情怀的理性回应。在设计中,不仅要注重当代设计与本土化材料相结合,当地文化的融入更要强调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和实用需求。


案例:吉州窑主入口地块公共景观艺术工程项目

项目地点:江西吉安

设计机构:上海易境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项目位于江西省永和古镇入口,毗邻吉州窑国家遗址考古公园,南靠749县道与吉州窑游客服务中心。作为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主入口门户空间,项目以期打造集游览、集散、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休闲广场,成为永和镇的一处重要地标和吉州窑文化的展示平台。


项目鸟瞰


游客服务中心


水面全景


以雕塑生动展示古镇历史文化


永和秦代属庐陵县,东汉初平二年置东昌县,永和因设县治而开埠,故又称东昌。项目考据《东昌志》所载史料,梳理永和的发展历程,将永和古镇的开埠、发展、繁荣、转折从历史长卷中加以凝练提取,串联吉州窑兴衰史、商埠文化、书院文化、先贤义士等内容,以五组铸铜场景雕塑生动展示。


局部鸟瞰


火塔旁东汉置县场景雕塑


夜晚的中心广场


晨曦初露


延续乡土风貌,营造丰富景观体验


项目力求在场地条件的基础上延续古村古镇的乡土风貌又能营造丰富的景观体验:保留场地现有水塘,以跌水处理手法连通主水面与小莲塘,小桥流水碧潺潺;保留场地内古樟树,结合莲塘边的三折草轩和段落式的匣钵碎片夯土矮墙,绿树浓荫夏日长。


草轩鸟瞰


小桥流水碧潺潺


竹林草轩,抟土成器


草轩正面


竹林古树茅草轩


匣钵碎片铺地


匣钵碎片夯土墙


亲水平台


在吉州窑的彩绘装饰上,鹿是其撷取的主要题材与内容,代表长寿安宁,富贵吉祥。活动广场中心铺设跃鹿纹地面浮雕,神鹿跳跃口衔灵芝,表达生动活泼的艺术感受与祈福纳吉的美好愿望。


资料来源:绿维文旅、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三文建筑/何崴工作室、中国建筑设计院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U10、上海易境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END————



相关链接

文旅规划三大策略,“从0到1”塑造主题特色

专访 | 吴必虎:文旅发展要适应“后新冠”时期社会变化

钢厂,也可以变成美丽的旅游景区

中国的景区即将走向怎样的新时代?

古北水镇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游客接待中心景观设计

这条护城河的周边变成了游客中心 是朴实的好设计


2022健康宜居与低碳城市国际论坛暨第十二届园冶高峰论坛,点击上方图片了解详情!


沧州运河活化国际设计师竞赛火热进行中,
点击上方图片了解详情!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64450203

18500787853

邮箱:editor@chla.com.cn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