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振华:游历是去看,去发现,去体会

刘军 99艺术网 2023-06-21


99艺术网征稿啦,点击查看👈





李振华很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公民,我采访时他人在苏黎世,第二天要飞去芬兰参加他2017年在那里拍摄的电影放映,这个月下旬他又会出现在由他策划的香港巴塞尔【光映现场】。

上周末的一个深夜,他突然微信语音留言说他已到成都,下周在成都美术馆会有一个现场项目,约我到时见面。漫游式的工作状态于他而言再平常不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让我择其一,我肯定选后者,感受真实的世界显然更让人兴奋,毕竟每个地方空气里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





QA&

99艺术网:你大部分时间都在欧洲,边漫游边工作的状态。这其中最让你兴奋的是什么?发现一个好艺术家还是看到一个眼前一亮的展览?


瑞士意大利语区小镇


李振华:实际上我会把这叫作——游历,在游历中学习的过程。游历中,一直会发现新东西,在于怎么去打开敏感的眼睛,去看、去体会。我们以前到一个地方,会觉得文化有冲突,很多不能理解,慢慢随着游历的增加,就会理解也许那个看不惯、不能理解的东西,可能是有趣的。我现在越来越多用“有趣”这个词,对我来说,去不同的地方,发现,发现有趣的,发现传统,发现当代,发现实验性的东西。当然,每个东西能带给你的愉悦感是不一样的。


Seoul Weather Station by MOON Kyungwon & JEON Joonho 展览现场


举个例子,11月份我去看韩国的Art Sonje Center,看两个朋友MOON Kyungwon & JEON Joonho的展览。发现他们的作品里面使用了”波士顿动态科技公司”(Boston Dynamics)研发的,通常在影像里能看到的机器狗。他们用了它,为机器狗添加了一个识别碳元素的感应器硬件。我觉得这很了不起,给我很大振动。有时候我想,我们在游历中,人会经历非常多的冲撞,都是不可知的。这样的情况,是慢慢在我工作中,逐渐养成的。怎么使用时间,一方面去工作,一方面去创造,一方面去吸收和充电,游历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会经常一个月或是几天之内,跨不同的国家、跨不同的地缘。我觉得人还是要身临其境的,不在现场很难理解物质性,或世界的真实。


99艺术网:你在海外工作生活多年,相熟的80、90后华人艺术家很多,你近距离地观察和接触,他们的生活和创作状态是什么样的?


李振华:在伦敦,巴黎,柏林,米兰。地缘上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的生活境遇和创作空间,是很不一样的。尤其华人移民群体,也不一样的,历史关系也不一样。在美国有超过百年的华人群体,在米兰也是,可能在巴黎、伦敦也是。但在柏林就没有,或者说这个群体相对弱。柏林的年轻艺术家偏多,因为跟它的体制有关系,很多德、法、意的公立大学,收费很低,而又能在那儿,找到特别好的老师,一个朋友的老师,就是著名的摄影家古斯基(Andreas Gursky)。其实,我对这些群体的了解,还是非常不够的,我想这个方面需要更深入地去了解。


曾喆新书《她时异地,荏苒在衣》苏黎世艺术厅发布会


2015年以来,我在柏林有工作室。在柏林的艺术家,有何翔宇、阿角、于朋、沈瀚、李亭葳、廖文峰、曾喆等等很多人,他们都不同,有的人到那儿,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有的人到那儿求学,有的人只是因为在那儿,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而住下来。


瑞士法语区 罗明君的展览


还有众多女性艺术家,不管是在纽约、伦敦,还是柏林,90后女性艺术家变得非常红,有好的画廊跟她们签约,有好的展览发生。这是不是被消费的状态呢?还是真的艺术需要新明星?新的明星系统和价值市场是怎么回事,我对这个会更感兴趣一些。好的生态环境下,会衍生出好的艺术家成长机会。但是这种成长机会给予华人艺术家的份额有多少呢?实际上,海外华人艺术系统,伴随着众多年轻的学者、工作者,在海外求学的经历变得非常庞大。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有的人最终留在了那个国家,有的人是两头跑,有的人彻底回国,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我们怎么去看这些人,和这种国际学习环境里文化上的联系,以及根性的东西,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瑞士法语区 罗明君的展览


99艺术网:90年代初出去的那批海外华人艺术家,他们很多艺术当中会有很多东方、更具体一点是中国文化的符号,现在这些已经失效了,你怎么看这一代艺术家在西方的情况?


李振华:你说得很对。以前的中国符号都不生效了,但是对很多年轻艺术家来说,符号,一个方面是,用起来也没什么意思;第二,真正在经济循环上,能被购买的情况也很差。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再做是失效,而且是可笑的。没法跟上这个时代。应该说时代在变,这些年来,重要的西方世界文化上的冲击,也有符号化的特征,比如:黑人命贵,MeToo运动,环保问题等。都在讨论一个话题的时候,你不加入,就不带你进入这个圈子了,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当然,从刚才我说的几个问题入手,有没有艺术政治、政治潮流化符号呢?这一直是有的。这个符号被消费,依旧是跟身份多样性等等,这些问题有直接关系。


艺术家徐莺在瑞士沙夫豪森美术馆展览现场


艺术,要往前走。潮流在往前走,艺术家该如何找到艺术的可能性,重塑自己的身份,这是非常重要的。在西方的艺术环境里,很多中国艺术家,作品的感觉已经是很西方化了。中国以前在80、90年代早就有过讨论,什么叫“全盘西化”,现在我开始体会这个词。实际上,我们就在全盘西化的过程中。当然,我觉得全盘西化不是说以欧美为轴心,而是今天的审美上,因为互联网的丰富性,审美上大家的趋同。比如,90年代已经出现的卡通一代,都不是那么需要有中国特色,作为底调的状态。


比如说,我也像塞·托姆布雷,昆斯那样去工作,结果是什么呢?要看市场怎么去识别,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对你是不是友善、是不是可持续的。很显然,这种断裂在中国的语境里现在有点儿大。有时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文化上下文及其来源,没有被很好的解释。


和邵志飞(Jeffrey Shaw)在浸会大学实验室


99艺术网:今年有什么要去看的展览计划吗?


李振华:很多,有一些展览是必看的,我每年7月份都会去看阿尔勒摄影节,这是全球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摄影节之一。这个地区现在变得特别活跃,像LUMA foundation现在也都开了,汇集了全球精英中的精英。同时,摄影节也有草根中的草根,这种项目是我喜欢的,整个城市会随着艺术节一起跳动。去阿尔勒,就会理解我说的整个城市跟摄影的关系,到处都是摄影家,到处都是摄影展览。这种感觉蛮难得的。可能在我们的生活中,难有这样的一种激动,真正到一个地方,你发现你在跟一段历史相遇,也在跟现在相遇。


99艺术网:你工作多关注于新媒体研究,为什么对比较传统的摄影有这么大的兴趣?


李振华:摄影,肯定是重要的来源之一。就是技术对艺术创新的贡献。新媒体领域,我一直在讨论艺术能为技术做什么,技术能为艺术做什么?阿尔勒摄影节也在转型,几年前他们已经发展出一个新的“节中节”(VR Arles),虚拟现实、游戏、元宇宙方向的项目。我也参加过这个活动,有的艺术家、组织者,我也都认识。这就是今天,谈到比较古老的城市和艺术项目,如何去活化的问题。


LUMA foundation官网


LUMA foundation展出的其中一件相对固定的收藏作品,就是声光电集成,是动态的,就是菲利普·普拉诺的作品。我们怎么理解图像?我们怎么理解新媒体?更深、更简化的层次,去理解技术和人,技术和艺术的关系,这是最有趣的。


99艺术网:你今年进行的一些策划项目和工作的重心是?


李振华:一个是跟刘嘉颖的合作项目,一个元宇宙的项目,今年5月末的时间,会在萨奇美术馆推出。这是我今年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刘嘉颖的个展《刘嘉颖:降临》。2021年在嘉德艺术中心,我策了她的第一个大型个展《刘嘉颖:一个小目标》,元宇宙、NFT、智能合约,是加密系统相关的一次大集合。刘嘉颖是这个领域的高峰。她是90后的艺术家,但是她的创造让人震撼,因为她是技术流,她是从技术的线索,深度地去理解NFT、元宇宙的工作,有很多对社会、经济运作深度的考虑,我觉得非常有趣。去年我们在威尼斯做的《刘嘉颖:一个小目标2.0》也很成功。


刘嘉颖:一个小目标 图源:嘉德艺术中心


99艺术网:最近热议的ChatGPT也是人工智能,你怎么看ChatGPT现象?


李振华:ChatGPT我知道它是因为(周姜杉),他很早跟我提到,最近ChatGPT变得很红火。我也在用其他的工具,甚至包括我们的翻译软件deepL,你有时间都可以去试一试,包括以前更老的“小冰”,其实都是一类, ChatGPT被拔得很高,前身是GPT的系统,是原系统被放出来,进入到更大公众层面的交互测试。


昨天,我听了梁文道和徐英瑾的讨论,我觉得徐英瑾说的很有意思,因为他是研究技术哲学这一块,非常有见地的学者。我对ChatGPT的理解,测试中,确实没有什么太多让人过度惊喜的地方,它可以帮你理顺一些信息之间的联系。如果你的问题框架设置得好,它的回答会给你一个相对满意的答案。像我理解的计算机模式,都是收集比对的过程,它把收集比对信息处理,最终综合的比较舒服。


凯文•凯利


像有人谈到AI威胁之类,失业问题和困境,确实是有的。但是这些问题,如果你知道凯文•凯利的几本书都在讲这些东西,挺早就在讲这些东西。人们必须得思考在人类的工作中,什么是不能被取代的,什么是机器做不到的,这个还是值得去思考的。机器取代人,早就在发生了,徐英瑾就用了纺织厂的例子。而我们怎么看呢?以前是劳动力取代,现在是脑力取代。脑力取代,意味着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做很多无效的工作,或很多无效的信息处理,这些东西确实应该交给机器。我们必须发现新的可能和生命的样貌,人还有其他存在的意义。我想ChatGPT是人发明出来,界定自己的一个工具。我们自己怎么更好地往前跑?我们得让机器帮我们把那些没用的东西做了。重新理解人性、理解人的可能性。


99艺术网:你怎么看东西方当代艺术机制里各自面对的问题,包括展览的模式化,应该如何改进?


李振华:我认为这都是一个“在地化”问题,以前会像你说的“东、西方”问题。


像人类创造了ChatGPT一样,我们都是在为自己的智力活动,增加可能性,发现艺术还能做什么?艺术,并不只是一直要触碰敏感区域的。批判性,是必须有的品质,在不批评政治、不批评其他族群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有技术的批判呢?有审美上的创新呢?有材料创新呢?等等。


我会这样去发现。而那些大展览,如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等。如果是过度内化在地性,又没有使用新的手段,给予新的审美上的刺激,在材料和技术上也没有提升的话,很难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深双”张径与进士涉《沙、石、山》沙的现场


99艺术网:今年整个艺术领域与2022年相比会是让人更期待的一年吗?女性主义、环保,你的观察欧洲艺术界在关心哪些艺术现象?


李振华:会像村上隆的“超平面”的情况,越来越分化的社群。大家关心的议题,也变得越来越细化,比如说环保主义也有分化,有的人研究蘑菇,有的人研究冰川,有的人研究其他,都变得越来越细化。这些问题把我们置于一个大平面中,我们会跟历史相遇,会跟现实中诸多不了解的领域相遇,去产生碰撞。在整个文化情况中,我没有说艺术的情况,我们必须有更大的文化接受度,然后才能谈到艺术领域,文化和艺术领域其实是两个议题。


我们理解的社会中,很多东西正在被文化的潮流扭转,比如:女性主义、环保议题,以前都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很多都没有被带入艺术领域。但在今天,很显然所谓某个领域的激进分子、行动主义者,他们都会慢慢地被引入到艺术领域,或者说本身他们在艺术领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人物。社会文化的进场和精英主义艺术的退场,这是其一;另一个是机制的均质化,在今天所有的机制都在呼唤一种改变,这种改变不是说有一些优秀的人、优秀的机构做一些符合艺术史的工作,或艺术传播的工作,就够了。还必须要照顾到艺术历史中,怎么能达成更平等的种族关系,更平等的性别关系,以及更平等的意识形态关系。


池田亮司 新作


99艺术网:你策划了很多展览,现在什么样的展览能让你感觉兴奋?怎么看好展览的定义?


李振华:我现在会考虑很多体制搭建的问题。在我的工作中,也会尽量去实践这些。第一,我做的展览,是不是能回应现在的环保境况,如我所说的文化介入艺术;第二,怎么照顾到我们的策展团队、工作团队里,女性的比例和对女性的尊重,这是工作过程中慢慢加入的,包括女性艺术家在展览中的比例。对科技的期待,比如韩国展览中机器狗的使用,我觉得震撼在哪里呢?中国艺术家什么时候才能用上这么好的材料,这不是一点资金就能搞定的,这个材料可能是几十亿、上百亿的科学研发投入的结果,才产生出这样的材料。这是让我既困扰,又兴奋的。


回到ChatGPT也是,“可介入性”也是一个时间困境,在这个点上,我们讨论的问题,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时间差。在地性问题,女性问题,原住民问题,黑人命贵的问题等等,这些是不是跟实际发生的情况,都有一个时间差?时间差,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可介入性有多少。


BEEPLE HUMAN ONE M+美术馆现场


99艺术网:推荐两本最近在读的与当代艺术有关的书吧。


李振华:我看的书很多时候跟当代艺术没什么关系,可能都是有关文化议题的东西。我最近刚买了一本环保运动最重要的年轻人Greta Thunberg的书。她邀请很多人跟她一起来写这个书,内容包含各个方面,比如关于热、云、水,我觉得很有意义,可以跟你的孩子,或老人一起去看。这让我们怎么看地球、自然,包括我们的存在。而以前我们不看这些,现在我们发现原来这些信息都在那儿,我们也需要知道。当代艺术需要一个过程,有的人一辈子训练就是画画,这些议题对他来说会有什么作用,我不确定。


《Computational Propaganda》


还有两本书我喜欢,一本是《Computational Propaganda》,同计算机AI主导下的信息系统有直接关系。这是牛津大学在做的一个研究,2018年书就出版了。也是2018年成书的,刘嘉颖给我推荐的《激进市场理论》。我觉得人活着,环境问题很重要,你接触到的信息和人群很重要,你和你的经济活动,以及你自己怎么理解人的价值和你所在城市运作机制的价值都很重要的,我推荐这三本书。


99艺术网:你喜欢研究美食,最近有发现哪些有趣的食材吗?


李振华在柏林做的菜


李振华:最近一些年和我在环保与艺术工作领域有相关性,有时候最简单的东西是最好的。有趣的食材在于它的整个培育成长过程,我觉得人跟食材连接越紧,那个东西就会变得越特别。你去超市买东西,即使我跟你说这是和牛,从日本来的,有的时候也未必真的让你觉得兴奋,你也不知道是真的从那儿来的,这是第一;第二,它的新鲜度是不是够;第三,你跟它之间,只是一个想象的关系。自己栽种的过程,或自己能看到它成长的过程,你可能会更有敬畏心,也更能体会生命,和这个星球的供养关系。





编           辑

人           员

_

Editorial   Board


撰文、编辑

刘军


版式设计

Alien


图片致谢

李振华



_

本文为《99艺术网》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

大师、超当代、女性……助力伦敦首轮拍卖囊获30亿

见时代,见众生,方力钧个展“尘光”澳门今日启幕

鲁虹:艺术史写作与“策划”人生

99ART神秘大咖带团 深度游学香港艺术周 团员招募

尹朝阳&郑闻对谈:好艺术家的作品应给人陌生感

你买香港巴塞尔的票了吗?

2022北京秋拍季:新买家入场,稳中向好

“永乐艺典艺术季 十周年线下嘉年华拍卖”盛大启幕

永樂x富艺斯今晚举槌!哪些新纪录即将诞生?

99艺术网携手永樂艺典,当代艺术夜场倒计时

全球Top 200藏家的收藏重点,能否成为当下的下单指南?

来北京荣宝秋拍照着艺术史买,准没错


 
             

点击图片关注 @ 99 ART 公众号

获取更多当代艺术

资讯&观点&收藏知识

[ 商业合作,请联系 ]

99BJ@99ys.com


Copyright © 2023 99AR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