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艺术网

其他

塞尔斯:四十年的绘画只为探索“心中的风景”

“一个物理实验不应该只从一个视角来验证,而应该从成千上万个视角来验证。在这种观察的实验中,人类发现了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艺术无疑可以帮助人们发现这些不同的视角。”——塞尔斯艺术家
4月5日 下午 6:01
其他

何多苓:我的画任由观众解读,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距离何多苓那件被写入美术史的作品《春风已经苏醒》完成,已经过去了四十二年,很多人知道何多苓都是因为这张画,作为同时代比何多苓稍微年轻几岁的美术工作者,时至今日仍然难以忘记这件作品对他们产生的巨大影响。对于这张画,何多苓自认其后自己有很多作品都超越了这件。“但没办法,这是时代的选择”。在他看来,如今年轻艺术家已无可能再复刻这样的成功,原因很简单,“现在没人能说得清艺术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艺术家何多苓在开幕式上发言3月16日,何多苓最新个展“非叙事——何多苓的绘画”在湖北美术馆开幕,艺术家今年已经76岁了,他还在画画,画得越来越松弛,画面也越来越空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起,他便始终尊重自己的内心,无意迎合各种奖项或潮流、也无意对观看者解释自己在画什么?但他尊重欣赏他作品的每一个人,每一种观点他都认可。“观众怎么解读我的作品都可以。”何多苓喜欢古典音乐,瘾上来了甚至还自己作曲,他偏爱俄罗斯的当代作曲家普洛科菲耶夫,还有肖斯塔科维奇,在他们的音乐里他找到了共鸣。他也钟情肖邦,但始终觉得曲子缺乏了些许破坏性,就像他看到的很多画。“太中规中矩了,一件好作品里一定要有让你过瘾的东西。”他喜欢那种作品中带着情绪,但只有行家里手才能感受得到。“我喜欢隐晦的力量。”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在开幕式发言作为湖北美术馆“20世纪美术家”重要研究专题,此次“非叙事——何多苓的绘画”,也是艺术家首次在湖北举行大型个展,正如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在展览前言写道的:设立该专题的初衷旨在追踪亲历中国当代艺术进程的艺术家们的持续创作,并将这种动态的观察过程与阶段性成果呈现给观众。在采访中何多苓也谈到此次展览的目的:通过新的创作,让观众看到自己现在的状态,就足够了。艺术史学家吕澎在开幕式发言此次展览作品既涵盖了何多苓四十年来首次展出的《我们曾唱过这支歌》(1980)等早期代表作,又包括“动物”——《没有我们的世界》系列正在进行的最新作品。策展人蓝庆伟以“春风已经苏醒”“俄罗斯森林”“原上草”“飞花令”将何多苓的创作时期划分为四个部分。策展人蓝庆伟在开幕式发言展览采用倒叙的展陈方式,通过这样的时间线索勾连起何多苓超过四十年的艺术生涯,蓝庆伟表示:“我希望通过这样的设置将艺术家今天为什么这么画的问题讲清楚,观众可能会在看完何老师最新的作品后,再看一遍展览,这是一个能让观众反复回望的展览。”本次展览策展人
4月3日 上午 10:31
其他

万物皆可波普,罗伊·利希滕斯坦诞辰百年大展

英国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对波普艺术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流行的、短暂的、可消耗的、低成本、大量生产、年轻、诙谐、性感、噱头、刺激性,大事件”。彼时的欧美艺术家并未将流行文化视为一种消遣,而是他们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组成。在反对精英主义和高端艺术的狂欢中,波普艺术没有昙花一现,反而历久弥新。提到波普艺术,罗伊·利希滕斯坦的名字也不甘落后。去年10月底,这位20世纪艺术巨匠迎来了百年诞辰。今年3月,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正在展出“罗伊·利希滕斯坦:百年展览”。“罗伊·利希滕斯坦:百年展览”展览现场photo:阿尔贝蒂娜博物馆来自波普的流行图像志博物馆现场展出了利希滕斯坦的90余幅/件绘画、雕塑和图形作品,跨越了20世纪60年代初到创作晚期。以时间为序,从不同角度勾勒出其真实、多元、完整的艺术面貌。罗伊·利希滕斯坦与《看,米奇》于纽约公寓,1964
4月2日 下午 6:04
其他

又一届香港巴塞尔闭幕了,画廊们谈了谈他们的感受

为期五天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在3月30日落下帷幕。这届香港巴塞尔参展画廊数目相比2023年增加了66间,也被视为展会全面回归至疫情前规模的重要标志。2024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现场图片由巴塞尔艺术展提供在全球经济下行时期,今年香港巴塞尔的销售如何成为了大家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观测2024年当代艺术市场水温的重要参考指标。2024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现场房地产和股票的波动对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在我们与画廊们的采访中,画廊们多数并没有表达出消极的态度,反而,大家都认为,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越是要在画廊的自身建设、选择艺术家的标准上有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这种共识也可以从这届香港巴塞尔,各家画廊带来的作品中得到佐证。2024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现场这届巴塞尔,画廊的销售情况如何?从本届博览会来看,藏家的收藏、审美趣味上,有没有一些新的变化和趋势?处在经济不稳定的时期,从销售表现来看,当下艺术市场的水温如何?藏家的购买力如何?有没有什么新的特点?画廊要作出哪些方面的调整以应对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一些画廊聊了聊。2024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现场按采访的先后顺序排序季丰轩作为香港本土画廊,季丰轩自1991年成立以来的30余年,一直耕耘于东西方艺术的交流。在公众日第一天,我们采访了季丰轩创始人季玉年,在谈到今年香港巴塞尔的整体销售情况时,她表示,虽然人很多,但是销售稍逊上届。“我觉得主要是经济问题。经济不好的时候,缩减开支是很正常的反应。经济不好就会影响心情,从而影响对艺术品的购买。我一直认为收藏艺术品是与心情相关的,因为这是出于情感喜好,而不是投资。”2024
3月31日 下午 6:02
其他

肖飞舸:美术馆工作的价值感与获得感,要以优异的业绩来支撑

伴随着2021年成都双年展的开幕,成都市美术馆A、B
3月29日 下午 6:02
其他

香港巴塞尔两日VIP,画廊们都卖出了哪些作品?

每年3月,艺术界的重心转向地球的另一端,大家都把视角落到了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上。挥别PDF购买藏品的时代,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无论是现场的人气,还是画廊的销售捷报,都预示了亚洲艺术市场的回归。此次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参展画廊带来的作品中,哪些作品和艺术家更受市场欢迎?表象数字背后参展画廊所呈现的面貌与策略有哪些值得深究?对此,我们梳理了VIP两日部分画廊的销售清单。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现场,豪瑟沃斯,2024
3月28日 下午 1:51
其他

回归中环海滨的第9届Art Central,首日画廊的销售和感受如何?

Central的中国内地画廊和艺术家阵容也是历年来最强大。今年展会推出了全新画廊专区——“NEO”,重点展示初次参展的画廊及其首次亮相的艺术家。超过三分之一的画廊为首次参展。第9届Art
3月27日 下午 11:43
其他

开幕夜!今年香港巴塞尔展会的五大看点

2024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现场作为2024年中国第一档大型国际艺博会,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在持续预热数月之后,今天在老地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拉开帷幕。本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呈现了亚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中东及非洲40个国家与地区的243家国际顶尖画廊阵容,参展画廊数目相比2023年增加了66间,标志展会全面回归至疫情前规模。今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包括画廊主单元“艺廊荟萃”、聚焦新晋艺术家的“艺术探新”、展示亚洲及亚太地区艺术家作品的“亚洲视野”、聚焦大型作品的“艺聚空间”、呈现主题展览的“策展角落”、系列讲座对谈“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以及影像放映环节“光映现场”等多个特别展区同样精彩。在并未大幅度调整板块结构的基础上,与去年相比,今年展会有哪些新的亮点?除了给藏家和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作品外,还有怎样的收藏趋势?10000+步走下来,我们总结了今年展会的5大看点。2024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现场一参展画廊结构发生变化,国外画廊数量增加2023年香港宣布去除防疫措施和取消强制酒店检疫措施的时间比较晚,导致画廊错过了申请时间,所以出现了一些欧美画廊缺席的情况,但今年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致使参加画廊的数量、国内国外画廊的比例都发生了变化。但在画廊选择上,依旧是50%以上的画廊在亚洲设有展览空间;参展的内地画廊中,有35间在内地设有空间,其中21间在北京设有空间。同时,有68间画廊在今年回归展会,其中包括来自法国的勒隆画廊(Galerie
3月26日 下午 10:43
其他

朱金石:探索没有尽头,一直都在路上

作为中国最早的抽象绘画和装置艺术实践者,朱金石的创作不受限于艺术媒介,不局限于时代,他从更为本质的角度切入艺术,以无法为有法,有形化无形。2024年3月20日,艺术家朱金石大型个展“西山的风”在壹美美术馆展出。展览主题源自艺术家今年的新作,策展人盛葳更以此为视角,揭示了一个与朱金石艺术生涯密切相关的有趣事实——如艺术家所言,“西山、西郊、西方可以延深出半个世纪之多的许多故事,这些故事里我偶尔出场,但一直都在。”“西山的风”试图讲述一个持续的故事,展览选取朱金石21世纪以来的绘画与装置作品四十余件,绘画作品按照2000年代、2010年代、2020年代划分为3个部分陈列,中庭则展示了大型装置《杜甫塔》。艺术并不局限在画框之中,色彩与层次、轻盈与厚重,偶然与必然,抽象与表现……开放出一个展示和探讨其艺术的公共空间。今年适逢壹美美术馆成立第五周年,展览场地与“西山的风”形成了某种契合。美术馆座落于北京海淀西北部硬科技创新中心,通过策选优秀的艺术案例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成果,在繁杂中敞开一片对话和交谈的场域。绘画成了研究绘画的产物绘画就像在自己的肩膀上凝视着自己。1980年,朱金石以随机的笔画和有限的颜色完成第一幅抽象画。自1990年代初到2012年逐步确立了“厚绘画”概念,2000年后重拾了暂停近十年的绘画,一路走来,朱金石没有随波逐流,他在自己的语言系统里游刃有余。“西山的风”展览现场纳比派画家莫里斯·丹尼斯认为“绘画,在成为何一个故事之前,本质上是一个被色彩组合覆盖的平面。”颜料和画布对绘画意味着什么?四年前,《朱金石——堆积》壹美专访的视频记录了其绘画的创作过程,在躺平的画布之上,他将如黄油般厚重的颜料压抹到画布上,堆刮、搅拌、掀压……画布因这反复的举动逐渐被填满。“西山的风”展览现场朱金石“厚绘画”中的“厚”,不同于一般厚涂法所着意表现的立体感,他更强调颜料本身的质感。颜料不只是色彩的提供者,颜料的重量与时间的抗衡,与画布的相互承载,一如美国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所坚信的“以媒介纯粹性为核心”,现代艺术旨在探讨和呈现其自身媒介的本质属性。朱金石《西山的风》
3月25日 下午 7:34
其他

这位艺术家镜头里的香港是什么样子的?

给你一台摄像机,让你用几十分钟的时间反映一个城市的变化,你将会用什么样的画面去呈现这里的社会、人和他们生活?如果你即将去香港,并计划去“大馆
3月21日 下午 6:03
其他

35岁早逝的王俊杰在梵高博物馆开回顾展,凭得是啥

watcher》于2022年纽约苏富比春拍以4628万港元成交,为其作品第二高价记录,2017年的《绿色房间》在2022年纽约佳士得以4191万港元成交,为其作品第三高价记录。表象领域
3月20日 下午 6:01
其他

顶级藏家皮诺为何看好她?

在全球化进程被加速的当下,从上个世纪末随着以西方为中心的艺术世界对多元主义呼声的回应,少数族裔等原本的边缘群体成为了某种程度上的中心。如策展人海耶斯2019年所预测的,“艺术将更能代表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人口结构,因此会有更多有色人种艺术家,更多女性视角的作品受到关注。”也是在这一年,非裔美籍女艺术家朱莉·梅赫雷图(Julie
3月19日 下午 6:01
其他

为迎接艺术周,香港上新了!

“去香港吗?”这句话已然成为三月份艺术圈的social高频词。显然,艺术圈的3月档,已被香港锁定。在这片“神奇”(没错,我称之为神奇)的土地上,你既可以体验到国际大都市的繁华、现代与快速;也能够体验到平凡人生中最日常的市井、温情和松弛。这就是香港。同样的,多元文化孕育了开放的胸怀,给予艺术自由的生长空间。经历多年耕耘,香港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艺术生态。这里有一流的国际美术馆、艺术机构、拍卖行、画廊、艺术展……在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碰撞中,生发蓬勃的生命力。这个三月,香港已经做好了准备,你呢?攻略在手,不走弯路。我们整理了一份香港艺术周看展指南,也许它能成为让你决定踏上这次艺术之旅的最好理由。出发,永远比向往更有意义。身体能抵达的地方,就不要让眼睛有遗憾。博览会作为香港艺术周期间的重头戏,巴塞尔艺术展和Art
3月14日 下午 6:27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最后5个名额!99ART×大咖带团·香港艺术周高配游学招募!

亚洲视野”、“艺聚空间”及“策展角落”五个精彩展区,“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光映现场”,以及与本地艺术机构合作,呈现出了极其多元的艺术之音。【3月28日】博物馆、拍卖行、画廊等14:00
3月13日 下午 6:01
其他

马格利特的作品为何如此梦幻还屡创天价

上周五落槌的佳士得伦敦超现实主义艺术晚间拍中,马格利特的作品占据夜场25件标的中的7件,其中专场成交价格前三均被其一人包揽,这好像也并不让人感到过于意外,去年是这位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诞辰125周年,检视其成交高价前5的记录,基本都在过去五年间创下。事实上尽管不少人对其颇具广告画风格的平面画风并不“来电”,但事实上他的作品一直以来颇受藏家青睐。早在1987年7月,苏富比伦敦拍场就已创下了这位艺术家拍卖会上的首个价格纪录,目前市场上他最受欢迎的是创作于1950-1960年间的作品。在过去10年的拍卖会上,油画占其作品总成交额的19%,且在过去十年中,成交价前十的作品中包括不少于四个版本的《光之帝国》(L’empire
3月13日 下午 6:01
其他

成交TOP10,藏家在伦敦豪掷千万英镑买了什么?

伦敦在上周迎来2024全球首场大拍,市场在平淡中开局,苏富比、佳士得及富艺斯在现当代晚拍共囊获了超3亿英镑。值得保持乐观——2023年的泡沫正在清除,此季拍卖的成交让人们看到市场积极的一面,蓝筹艺术家们竞拍到了相对高的价格,一些新兴艺术家,尤其是女性艺术家依旧是市场兴奋点。人们同样看到了市场犹豫不决的一面,卖家不愿意让自己的高价作品冒有流拍风险,不乏一些拍品以低估价成交。当下人们生活在了一个更加挑剔的时代,藏家对艺术品的选择同样如此。市场起伏
3月12日 下午 6:01
其他

王春辰:批评不迷茫,迷茫的是人

如果将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政策的1992年作为一个节点,那么在随后20多年中,中国当代艺术呈现为商业化和文化市场全球化进程,跨国资本的进入、新权力结构的形成,以及在此过程中新的合法化论述的确立。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艺术市场所受到的关注倍增,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一环——也在这20多年中不断发展。从1985年的“黄山会议”到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大展”,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在这一系列关键节点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中国当代艺术毫无疑问有了新的变化。在势不可挡的商业大潮面前正同时经历着边缘化与市场化的过程。一方面,当代艺术正以文化消费的组成部分进入大众视野;而另一方面,之前二十年泡沫化严重的拍卖市场让中国当代艺术的判断变得更加理性而谨慎。中国当下的艺术面貌变得更为多元的同时,也变得破碎而凌乱。新的文化话语权与新游戏规则的也远未能确立。当下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状况的反思则显得尤为迫切。现代美术批评家傅雷先生曾说:
3月11日 下午 6:03
其他

99ART×大咖带团·香港艺术周高配游学招募!限额!

亚洲视野”、“艺聚空间”及“策展角落”五个精彩展区,“与巴塞尔艺术展对话”、“光映现场”,以及与本地艺术机构合作,呈现出了极其多元的艺术之音。【3月28日】博物馆、拍卖行、画廊等14:00
3月8日 上午 10:01
其他

成为艺术市场的下一站新星?这里正在迈出大胆的一步

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算法和数据在让资讯变得随手可得的同时,也会不断固化对一个人、一件事和一个地区的刻板印象。中东,孕育了悠久的人类文明和宗教历史,但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总还是与丰富的石油资源带来的巨大财富、宗教发源地、各种各样的甜食和美味佳肴,以及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动荡难平的局势相关。文化是由历史、宗教、种族、语言和其他因素共同构成的一套传统、信仰体系和行为习惯的总和,这也就说明了文化不可能由某个单一的、简单的表象就可以概括,更何况是像中东这样由20多个国家与地区组成的1500多万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同样的,东方主义带来的刻板印象在中东地区的文化、艺术创作和传播中依然起着作用。在辉煌历史文明的笼罩下,真正代表这里艺术创造巅峰的是那些被搬进顶级博物馆中的遗产;富可敌国的藏家们,对那些堪称瑰宝的世界名作一掷千金……真的只是这样吗?实际上,中东地区的当代艺术创作和市场环境也在快速发展着。近年来以“伊斯兰艺术”、“阿拉伯世界和伊朗”或“中东艺术”为主题的展览数量空前。博物馆、收藏家、基金会和艺术博览会也为中东地区的艺术带来了新的赞助人和观众,并刺激了国际社会对中东艺术日益增长的兴趣。卡塔尔国家博物馆外观图片来源:卡塔尔国家博物馆在我们对富艺斯中东区域总监Yassaman
3月7日 下午 6:25
其他

打破藩篱,我行我素:十位伟大的女性艺术家

每到3月,女性艺术家便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尽管女性艺术家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一直在创作艺术,并在作品中展示了她们对世界独特的理解与才华,然而她们的贡献却往往被忽视或遗忘。女性艺术家为艺术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她们的笔下有很多男性通常不会关注的日常:比如家庭、母性和女性间的友谊,这些作品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女性,让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理解这个世界,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外界的刻板印象。艺术史上不乏优秀的女性艺术家的光芒被同为艺术家的丈夫所掩盖,由此使得许多女艺术家被排除在聚光灯之外,而她们的男同行却把功劳独揽在身。这些才华横溢的女性为艺术做出了很多让男同行自愧不如的贡献。她们勇于挑战现状,直面创伤、不懈地促进艺术界的性别平等。女性艺术家在过去被忽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偏见。布尔乔亚曾说过,如果自己是男性艺术家,作品的价格绝对不止现在这样。某次和一位女艺术家吃饭,桌上我提及女艺术家比起男艺术家压力小,不用考虑买房,养家这些压力,这位女艺术家赶忙打断了我的论断,并且说‘女艺术家的压力一点儿也不小’,并向我细数了种种......那次谈话之后我便不再带着固有的看法去判断一个女性艺术家所面临的现实处境了,并时常提醒自己: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以下这十位女性艺术家无论是在艺术成就上或开先河,还是在创作中直面曾经的苦楚,又或用作品为女性权益发声,每一位都值得所有人为她们起立致敬。Hilma
3月6日 下午 6:06
其他

2024全球首场大拍,谁将在伦敦迎来翻红

进入3月中下旬,2024年全球艺术市场的首个重要节点——苏富比、佳士得、富艺斯在伦敦推出本年度第一场重要的夜场拍卖,涵盖印象派及现代艺术、超现实主义、当代艺术等。与往年相比,今年三家拍卖行并未投入过多的高估价拍品,而是将中端市场视为目标。主打市场接受度颇高的明星拍品,名单包括克劳德‧莫奈、雷尼‧马格利特、巴勃罗·毕加索、弗朗西斯‧培根、大卫‧霍克尼、安迪·沃霍尔、草间弥生、刘野、贾黛·法多朱蒂米等。作为老牌艺术中心,从萌芽到成熟伦敦历经了两个半世纪。尽管不断面临新兴艺术市场的竞争,伦敦艺术市场的购买力相当充沛——根据伦敦数据分析公司Statista.com去年的相关数据,87位亿万富翁使伦敦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五。得益于拍卖行、画廊等推广西方艺术泛亚洲策略的奏效,亚洲藏家通过社交媒介对西方艺术品有了更深入和专业的了解,拓展收藏维度
3月5日 下午 6:30
其他

3月新展,给春天按下“艺术键”!

春意悄然而至,正是感受艺术的时节,我们不妨把多一些时间分给看展,在某一个瞬间从现实世界中短暂抽离,走过艺术的一处风景,赴一场精神与感官的远行。新岁序开,一大波新展正在路上,在三月扎堆放送。本月艺术月历,我们整理了全国范围内的一些优质展览,趁春光正好,约上“看展搭子”出发吧!2月份发生了什么
3月1日 下午 6:02
其他

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中的东南亚艺术家身影

东南亚地区的现代与当代艺术历史与现状,随着近年板块艺术家市场的崛起而逐渐被人认识与了解。我们所熟知的国际拍行也从上世纪80年代后相继在新加坡,曼谷,雅加达设立办事处,但时至今日,该地区还有很多艺术先驱并不为人所知,无论在更大范围中的学术地位与市场价值都还待挖掘。今年威尼斯双年展除了新加坡艺术家,还有数位来自印尼和菲律宾的艺术家参与到这场艺术盛会当中,其中既有在二级拍卖市场比较熟悉的老面孔Affandi、Hendra
2月29日 下午 6:00
其他

乐思洋:深耕在地,架起东西方交流的双向桥梁

对于艺术行业的广大藏家、从业者及爱好者来说,三月最激动人心的事,就是手握一张飞往香港的机票和一张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的门票。作为今年第一档备受期待的大型国际艺博会,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将于3月28日至30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预展日期为3月26日及27日)。早前,巴塞尔艺术展正式公布了入选2024年香港展会的243家国际顶尖画廊阵容,参展画廊数目相比
2月28日 下午 6:01
其他

小野洋子91岁了,用诗意化的激进谱写心灵的音乐

Straw)今年,小野洋子91岁了,泰特美术馆在当下这个充满冲突和不安的世界环境中为她举办这场盛大的回顾展,并再次展示这些闻名于世的作品,也许,也是在传递一种愿望和大爱。点亮的想象和平塔(Image
2月26日 下午 6:01
其他

去年作品价格创记录,今年参展威尼斯双年展,但她去世已三十年

再过不到两个月,新一届的威尼斯双年展又要开幕了,稍早前官方公布了主题展参展艺术家名单,其中两位早已故去的20世纪华人女艺术家潘玉良、张荔英赫然在列。相较前者更为国人耳熟能详的传奇经历与坎坷身世,后者的名字稍显陌生。张荔英出生大富之家,后半生长居狮城,成为南洋画派中唯一的女性先锋,作品长于描绘东南亚风物与人文主题。年轻时的张荔英张荔英显赫的出身与第一任丈夫陈友仁的忘年之恋不必赘言,自幼便是辗转于欧美生活与求学的国际人,张荔英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艺术,在巴黎的大部分时间里,她要么在家画画,要么参观博物馆。巴黎之前她在美国读高中,1926年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习了一年的艺术。但她觉得巴黎的生活更适合她,虽然父母为她提供了经济支持,但他们从未完全接受她成为一名全职艺术家的决定,原因不外乎认为艺术家在事业上很难取得经济上的成功。张荔英创作的自画像1927至1930年间,她寓居巴黎并于克拉洛西美术学院习画,当时巴黎接受女性学生入读的艺术学院屈指可数,其作品更是于1930年入选巴黎秋季沙龙展。张荔英算是第一代华人女性西画家,1951年随第二任丈夫移居槟城,婚变后于1953年定居新加坡。1954年,应新加坡南洋美术专科学校之邀任教于该校长达27年之久,教授素描与油画,期间育人无数。张氏于1966年入籍新加坡,这也是为何她被视为新加坡六大先驱画家之一的缘由,她也是南洋画派中最具代表的一位艺术家。张荔英以其色彩丰富的热带水果静物画作著称。这些作品反映她对新加坡的热爱,她曾将这里形容为“一处人间天堂”。在她的画作中,实验变形的表面和短促利落的笔触可见后印象派画家塞尚对她的影响。张荔英创作的色粉人像张荔英在东南亚时期的作品色彩更为明快,充满亮红色和明黄色调。1982年她获颁新加坡文化界最高荣誉——新加坡文化奖,三年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为其举办了首次回顾展。2020年11月27日,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再次为张荔英举行了大型回顾展“此心安处:张荔英回顾展(Georgette
2月22日 下午 6:04
其他

小野洋子引荐他加入激浪派,他却用一生描绘彩虹

“一件视觉艺术作品,应该把我们看得见的颜色都尽量用上。如此,则可避免日后后悔没用上那些颜色,并可尽量呈现宇宙的真理。”——靉嘔Ay-O包陪丽、渡伸一郎展厅:「虹
2月20日 下午 6:01
其他

洛伊·霍洛韦尔十年调查,女性宇宙观的启示

“女性艺术”的存在和发展在历史与艺术的长河路径曲折。新世纪平权运动的集体发声,从火遍全网的女性主义泰斗上野千鹤子与三位中国女性对谈,到全球愈来愈多美术馆将女性艺术家收入展览名单中……女性主义的浪潮带领越来越多的人们再次走进艺术的现场,历史与未来。被称为“全球上升最快女性艺术家”之一的洛伊·霍洛韦尔,今年1月在美国东海岸迎来两场新展:奥尔德里奇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间隔,十年调查”,以及旧金山杰西卡·西尔弗曼画廊举行的雕塑个展“过渡”。Instagram时代的欧姬芙是否依然奏效?亚洲藏家为何如此推崇?在一场回顾与一场展望未来的展览中,霍洛韦尔或将给出答案。洛伊·霍洛韦尔“间隔,十年调查”展览现场,奥尔德里奇当代艺术博物馆01她的身体是一个战场“间隔,十年的调查”作为霍洛韦尔在东海岸首个博物馆个展,集中展示了绘画及纸上作品,不乏粉彩绘画的首次亮相,这些绘画融合了怀孕乳房和腹部的生命模型,以及艺术家档案中从未展出过的纸上作品。洛伊·霍洛韦尔“间隔,十年调查”展览现场,奥尔德里奇当代艺术博物馆奥尔德里奇当代艺术博物馆首席策展人艾米·史密斯-斯图尔特着迷于霍洛韦尔对待时间的概念:“她通过展示怀孕身体的扩张和收缩,将身体变成了一个隐喻性的沙漏,无论是描绘宫颈扩张还是哺乳乳房的放松。”两人第一次合作是在共同组织2022年的“52位艺术家:女权主义里程碑”时,该展览纪念奥尔德里奇1971年开创性的展览“26位当代女性艺术家”。策展人强调,“霍洛韦尔用她的身体作为镜头来谈论女性、女权主义、母性和生育权等更大的问题。”洛伊·霍洛韦尔“间隔,十年调查”展览现场,奥尔德里奇当代艺术博物馆此次展览追踪了霍洛韦尔十年来视觉语言的发展历程,她如何巧妙的将抽象与具象、自传与艺术史、生物学与情感串联在一起。围绕着两个世纪以来开创性的女艺术家,她们跨越了从抽象到超现实等几代人和运动,包括希尔玛·阿芙·克林特、艾格尼丝·佩尔顿、乔治娅·欧姬芙和朱迪·芝加哥,她的方法总是从身体开始,作为评估从性自由到女权主义、生殖权利和母性等重大问题的指南。洛伊·霍洛韦尔“间隔,十年调查”展览现场,奥尔德里奇当代艺术博物馆霍洛韦尔的创作起源于自传式的叙述,探讨了性、怀孕和生育的主题。这或许要回到2013年的夏天,流产成为她远离具象绘画的转折点,她试图把这段经历中的某些东西形象化。“间隔,十年的调查”第一件作品《快乐阴道》以一种迷幻的抽象手法捕捉了她堕胎后的情感,“那次经历非常痛苦,但我也认为它解放了我的子宫”。洛伊·霍洛韦尔
2月19日 下午 6:01
其他

开工书单: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赫尔曼·黑塞曾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龙年开工日,我们整理了一份书单,在这份书单中,大部分是2023年的新书。《图像——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色彩——颜色如何改变我们的视觉》用新的视角看待图像和色彩的发展,建构了一个别样的艺术史。《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秦汉工匠》深入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国际学者的知识结构呈现了不一样的研究视角。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与艺术市场的共生关系,在这份书单中我们也推荐了一本关于艺术市场的书《从马奈到曼哈顿——现代艺术市场的崛起》。艺术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它与哲学、社会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也将《哲学如何塑造了我》和《社会学基本概念》两本经典概念研究类书籍推荐给大家。同时,两部女性主义著作上野千鹤子《厌女》、费代里奇西尔维娅·费代里奇《凯列班与女巫》可以帮助大家进一步从根源上洞察与反思人类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塑造女性历史的。从艺术史到艺术市场,从哲学、社会学到女性问题,始于艺术但又不止于艺术。《图像——从文艺复兴到社交媒体》作者:
2月18日 下午 5:00
其他

新年贺词:在不放弃中获得非凡的智慧

此刻,无论你是已经躺平享受假日的时光,还是依然奔波在回家的路上,亦或是奋战在工作、事业的前线,打开这篇文章的屏幕前的你,请收下我们来自龙年的新年祝福——新春大吉!龙行龘龘!经历了前三年的困顿、停摆、无可奈何,2023年春天的第一缕曙光照进大地的时候,我们迫不及待、豪情壮志地为这一年立下了许多flag,与填满日程的日历同行的是充盈饱满的信心和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决心。然而,在年初短暂的反弹式繁荣过后,大家还是意识到,下雪不冷,化雪冷,经济普遍下行和动荡的国际局势所带来的影响是持久的、漫长的、不可估量的。在这一年中,希望就像手中的沙子,攥的越紧流得越快。2023年,我们参与了热火朝天的线下展览、博览会,也理解很多机构用休养生息的蛰伏代替用力过猛的消耗。这一年,作为一个20岁的艺术媒体老同志,我们自身也在随着信息科技时代快速嬗变而颤动。社交平台上每时每刻充溢着巨量好看的图片,层出不穷的新闻、资讯,如翻滚的波涛,任你再高、再猛,也很快被奔腾不息的洪流所淹没。对于99而言,我们并不是没有经历过时代的冲击。从最早的“中国西部艺术网”,到“99艺术网”,再到2023年的“99艺术”,我们终于去掉了那个代表逝去时代的字眼,将一份固执彻底尘封在了历史的档案中。我们的坚守在当下也许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古板和守旧,甚至一直没有摆脱“土味儿”的格调,但支撑我们的却是一如既往的对艺术的热忱。在当下这个加速度奔跑的时代中,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的环境中,在一切都努力向娱乐化靠拢,追求更新、更快、更好玩的文化趋势中,专业严肃的艺术媒体在当下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对此的每一次讨论(争吵)到最后似乎都是一场对to
2月10日 上午 10:01
其他

过年啦!这几部关于艺术的好电影假期里不妨一看

Webber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还管演的是啥吗?必须看啊!这部片子试图解决艺术史上最持久的谜团之一:维米尔1665年的杰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Girl
2月8日 上午 10:00
其他

专题访谈:策展与批评

在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无疑正变得更为多元而丰富,而艺术批评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则面临着尴尬而无力的处境。当下中国是不是还有艺术批评?如果有,又存在哪些问题?99艺术策划“批评的迷茫”系列访谈,邀请重要批评家、策展人进行深入交流。今日邀请策展人俞可,谈谈困难之中的策展与批评。策展人俞可工作照“艺术批评在不断更迭的文化语境中,如何做到对自身知识的怀疑?”Q:当下中国当代艺术有个有趣的现象,“批评家”越来越少,“策展人”越来越多,从前的一些批评家转换为策展人,那么有效的艺术批评是否会面临持续的缺位与失语?俞可:首先,我不会二元对立地看待这个问题。作为策展人,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在展览中拥有越来越大的主导权。国际上一些重要的展览,如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的策展人主导性可能会好一些。那些展览中,尽管也有各种利益的纠缠,但专业性仍然是前提与共识。这一点,还需要中国的展览好好学习,不应在过多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博弈中,迷失掉自己的目标。另外,不要乐观地认为批评家或策展人的身份能给今天的艺术生态带来多大的改变。展览的顺利实施,并不是策展人的一己之力,还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合作,策展人只是整个展览环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关于艺术批评,今天所面对的文化环境与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人们对它的定义、范畴和影响,也用了更多的想象。在我看来,批评的过程与艺术创作的过程相同,是在不确定中进行的,面对当下的艺术创作与展览环境,很难有一种清晰的轮廓或具体的目标。或许只有通过不断地调试焦距、自我怀疑来更新对艺术的判断,同艺术家一起生长出新的认知。而艺术批评的缺位与失语的问题,也是今天艺术生态的现实所赋予的,不用总是强调或者夸大某一方面。艺术批评本身就是艺术发展的历史产物,在某些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艺术批评的文化作用显得十分重要,但社会文化认知环境的改变,也会对艺术批评的生长产生影响,并非都是有利其发展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中,艺术批评的话语模式、价值判断也会相应地转换。尤其是在今天,各显神通的自媒体对传统的批评模式既是冲击,也是补充。我觉得当下有两种艺术批评值得关注。一是如你所问,批评家转换为策展人,身份的转变势必会带来立场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批评的客观性确实会被稀释。策展人在组织展览时的立场选择、话语阐释、价值判断与纯粹的批评家肯定会不同。很多展览中的策展人更像活动司仪一样的存在,并不具有批评的精神内核。第二,自媒体中成长起来的这批年轻人,从自己的知识角度出发对艺术提出质疑与批评,他们的语言方式与媒介方式都更为灵活,也可能会孕育出艺术批评的新视角。这些变化都是艺术批评自身发展的正常过程,不存在未来会不会更好这样的说法,它本身就只是艺术生态中的一个环节,整体的生态良好,各个环节才能良性发展。策展人俞可工作照Q:您刚刚也提到,自媒体中崛起的艺术批评,提供了不同于传统艺术批评的新视角,但也不乏颇为恶意的“攻击”,您如何看待这一新现象?俞可:今天,有些自媒体平台中涉及的艺术批评的话题、角度与方式其实还挺有意思,丰富了人们对艺术的看法。媒体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正在消解人们对艺术批评既定模式的认知。在这样的环境中,艺术批评也必须要面对新的文化内容、话语体系,并保持对自身知识质疑、更新的能力。你提到的网络自媒体艺术批评所呈现的“攻击”,在我看来更多也是一种对既定艺术叙事的“质疑”。或许这就是今天的时代特征,在艺术生产过程中,创作者和观众的认知与感受本身就存在着差异与误读。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无所谓观点立场的“对”与“错”,以及情感体验的“好”与“不好”,每个人都可以建构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对艺术的假设、猜想、感知与质疑,本身就是艺术存在的价值。至于质疑、批评过程中的立场选择、语言风格和情绪表达,更多取决于个体对艺术批评定义的理解,以及各个社会具体的文化环境的接受程度。所以,我所理解的艺术批评并非限定在说“好话”或者“坏话”,而是基于不同思想所建构起来的价值判断与当下艺术发展趋向之间的关系。有时候,语言的挑衅或情绪的宣泄只是艺术批评的某个刺激点,尤其在今天的媒介环境中,它们的出场方式够激烈,也更容易赚得大众的眼球。落实到中国具体的艺术批评环境,我们会发现艺术创作本身更强调“为谁服务”这个问题。当艺术的叙事功能大于其它因素时,单纯地谈艺术批评本身就比较困难。当某些艺术现象出现时,即便专业的批评家,也未必能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做出迅速的回应。再加上互联网自媒体的兴起,对艺术批评自身的专业职能也构成了挑战。现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其意义在于我们需要厘清艺术批评与目前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要过度指望在一个消费主义横行的时代,自己不感知、不思考的前提下,其他任何人可以帮助你正确地认知艺术,包括艺术学院关于专业知识的划分,以及老师对学生的教导,外在话语也只是另外的个体感知输出的结果。很多时候,艺术会在一个不尽人意的循环系统里制造出各种交融,从独自生长到进入社会共享,进而再蜿蜒曲折地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所幸的是,今天的发达的媒介环境让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就能获得走进并判断艺术的机会。策展人俞可工作照“批评不是好为人师,更不是居高临下”Q:实际上关于艺术品的判断,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是持续被“生产”出来的,但相对专业与中立的艺术批评在各种各样的外在因素影响下,有些力不从心?俞可:今天,当大家讨论艺术批评的失语与缺位,是对当下中国艺术生态建构的一种提醒,从批评再到媒体传播,都存在很多问题。艺术批评与每个环节存在的问题都密切相关,很难将其完全地分开讨论。所以,我还是认为不要把艺术批评的位置放得太高,它不过是对现实文化生态的反省。另外,艺术批评只是观看艺术的一种文本方式,而不是对艺术的俯视。创作者和批评者从问题的个体感受与思考出发,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立场与表述,彼此平等,不需要存在好为人师或者居高临下的声音。对于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而言,批评家更重要的是走进艺术家工作室,深度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路径;去到美术馆现场,感受媒体环境中作品的不同状态;广泛接触观众,探索艺术公共化的有效方式。而不是像过去一样,艺术批评的生产就只在从文本到文本,文本到图像的知识范畴内发生。策展人俞可工作照Q:如何看待批评家与市场推手之间的关系?俞可:2015-2018年,我与大名鼎鼎的英国策展人诺曼·罗森塔尔一起策划了“海南城市公共艺术计划”。与他相处的时间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今天的艺术环境中,艺术史家、策展人和批评家的身份完全可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个人的工作范畴不会分得很清楚,今天国内很多批评家也是这样的情况。至于“批评家会不会成为潜在的市场推手”,我还是认为因人而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工作策略。总的来说,中国的当代艺术所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包容、多元的工作环境,批评家完全有机会参与各种工作。Q:有读者反映,严肃的艺术批评文章有些看不懂?俞可:对于当代艺术作品,不同领域的观众,都在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来作出判断。是否“看懂”,关键是怎么理解“懂”。站在美术馆的角度,显然不可能要求所有观众都能完全同步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即便了解也未必会被接纳。这种场域内,“不懂”或许还可以促成某种交流的出现,让差异与误读碰撞出多元的文化内涵。而对于艺术批评,也很难说批评家真正了解艺术家。今天批评的话语表述,更多是根据艺术创作中呈现出来的主题判断、媒介实验、形式塑造来形成某种价值判断,挑战我们关于艺术的常态认知,而非完全复刻艺术创作的过程性内容。面对艺术家的个体创作,批评家也只能链接自己的有效知识,而这种知识是否能在传播过程中与公众产生联系,也是批评家的选择。策展人俞可工作照“艺术批评是艺术生态里存在的一种审视态度”Q:在当下艺术批评中,各种评价方式和评价尺度似乎同时存在?使用不同的标准,没有共同的话语平台,从艺术家到批评家,在您看来要如何面对这一问题?俞可:很难用有一种绝对的评判体系,或者整齐划一的标准,以及技术参数去判断今天中国的艺术现场。不同的评价体系都有自己的认识角度,要区分认识角度的差异,需要有非常具体的案例才能展开。只是,如果出现了一个具体的标准,且是唯一的标准,它和艺术也就也没有关系了。艺术批评是艺术生态里存在的一种审视态度,但它并不是个体艺术创作的指挥棒,也不是行业的固定标准,不用寄予过多的期待。今天中国的艺术生态并没有成为大家期待的结果,艺术批评身处其中肯定会受到影响,我们不能将真实的艺术批评寄托于某种乌托邦的环境预设中。策展人俞可工作照图片致谢:俞可贫穷艺术先驱的“第三天堂”谁的主场?2023年哪些艺术家在香港破纪录2024年的当代艺术市场会一切如常,还是困难重重?2023,这10场展览标记了女性艺术的历史与当下2023年全球90后艺术家的高光时刻隐于画中人——致敬蒙田:林栋甫绘画展当心象幻化成光——梁绍基:溶熔之幻展·览·推·荐~
2月7日 上午 10:00
其他

艺博会不止艺博会,国际画廊的亚洲藏家观察

艺博会作为销售平台和沟通枢纽,在吸引新藏家入场、维持画廊活跃度、推广艺术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更新的地区、更年轻的藏家群体中,始终充当前哨的角色。设想下一个艺术中心在东南亚艺术市场的带动下,新加坡凭借金融中心和交通枢纽,成为东南亚艺术市场吸引国际目光的最重要阵地之一。第二届ART
2月5日 下午 6:01
其他

何利平:人到中年

如今回过头看,2015年对何利平而言绝对是个转折点,不光是在这一年他研究生毕业彻底告别了校园生活,还因为那件后来广为人知的作品也是在这一年的夏天完成的。雕塑专业出身,但因一件行为作品被人熟知,如今年过四十,上有老,下有小,让他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何利平说自己突然觉得时间紧迫,会时常焦虑,不过对于创作,他说自己挺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怎么做。他还要再认真地折腾二十年。火遍社交媒体的作品《只要心中有沙,哪儿都是马尔代夫》其实只是何利平一个系列方案中的一部分,但《只要心中有沙,哪儿都是马尔代夫》在网络上的爆火将他原先设想的一套逻辑完全解构掉了,他觉得再做其他的部分也火不过这件作品了。“那个阶段在创作上还处于玩点子的阶段,还没有建立起项目化工作的逻辑。”《只要心中有沙、哪儿都是马尔代夫》
2月2日 下午 6:01
其他

贫穷艺术先驱的“第三天堂”

2023年,时值贫穷艺术巨匠皮斯特莱托诞辰90周年之际,常青画廊开启为期一年的全新跨全球艺术项目,活动范围辐射常青画廊坐落全球的八大空间。该项目旨在详实呈现出艺术家从始至今在艺术领域做出的诸多尝试,展览带领我们穿梭于不同时代,回顾艺术家的创作历程,讲述大师艺术生涯的高光时刻,以及他同画廊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2023年常青画廊在全球八大空间陆续推出了艺术家个展,包括:圣吉米那诺(5月27日)、古巴(5月27日)、穆琳(6月3日)、罗马(6月22日)、巴黎(6月23日)、北京(11月15日)、迪拜(11月18日)、圣保罗(11月29日)。米开朗基罗·皮斯特莱托Michelangelo
1月31日 下午 6:02
其他

谁的主场?2023年哪些艺术家在香港破纪录

财富“择善而往”。香港的核心竞争力包括资本自由流动、普通法制度、低税制等,加之优秀的地理位置、资讯流通、高效率的配套设施及服务,吸引不少蓝筹画廊来此来此开设分空间,以及巴塞尔艺博会的全城联动效应,均为香港艺术市场注入蓬勃动力。作为亚洲艺术市场的风向标,结合苏富比、佳士得、富艺斯、邦瀚斯等拍卖行在2023年香港春秋大拍的表现,诸多西方艺术大师及新星将香港作为进军亚洲的前沿阵地,供应呈增长态势:哪些艺术家在香港创下了亚洲拍卖纪录?又有哪些新秀迎来了亚洲首拍?过去长波周期中的起伏规律,成为潮起潮落的参照。西方艺术家刷新亚洲纪录到底是谁的主场?香港市场的实力与其对亚洲区域日益深化的影响力有很大关系,这使其能够轻易捕捉艺术家们最好的作品。过去一年,有多位西方艺术家在此创下了亚洲拍卖纪录。亚美迪欧·莫迪里安尼《宝丽特・茹丹肖像》成交现场2.73亿港元的亚美迪欧·莫迪里安尼《宝丽特·茹丹肖像》使艺术家晋升为成为亚洲拍卖史上最高成交额的西方现代艺术家。雷内·马格利特《万向镜》成交价:77,575,000
1月30日 下午 6:03
其他

2023,这10场展览标记了女性艺术的历史与当下

UBS)表明,那些代理的女性艺术家比例低于20%的画廊销售额同比停滞下滑,而那些代理女性艺术家比例超过80%的画廊的销售额同比增长21%,增幅明显高于其他画廊。六角彩子无题布面丙烯,180
1月26日 下午 5:05
其他

2023年全球90后艺术家的高光时刻

处在各种复杂力量交汇处的艺术市场,2023年尤为感受到了宏观经济的震动。自本世纪初以来,进入全球拍卖市场的年轻艺术家数量急剧增加,成为一个越来越有趣的细分市场的代表。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有属于自己的时代烙印。不同于70后、80后一代,90后成长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物质产品极大的丰富,信息资源爆炸式增长,又被视作“鼠标一代”。作为社会普遍认为是充满个性的一代,90后艺术家受到各地美术馆的追捧,并为纽约、伦敦和香港的拍卖会带来了奇景:他(她)们以闪电般的速度达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高价,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思议的。那么在2024年,海外90后艺术家在全球拍场(不包括中国内地)有哪些高光时刻?面对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高端交易放缓。Artprice《2023当代艺术市场报告》指出,低于5万美元的成交仍在加速。与2022年上半年相比,1万美元至5万美元的作品交易速度上增长了5%。而以下几位艺术家只是这份海外90后年轻艺术家名单的缩影之一。哪些
1月25日 下午 6:24
其他

隐于画中人——致敬蒙田:林栋甫绘画展

用“隐”描述林栋甫这样的名人似乎非常偏颇,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他的职业、经历都是如此闪亮,在荧幕公众前,被所有人所看见,他从来不是一个隐者,他是演员,也当过许多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还曾做过专栏作家、大学兼职教授……诸多头衔下,他最想做的事却是画画。成为一名画家,是林栋甫童年梦想,梦很长,但没有断,以至于让他在五十岁知天命的年纪,重拾画笔,让自己全然“隐”于画中,认真且虔诚,带着厚重密实的笔法,将自己全身心沉浸于其中。如果说“听蓝调,读蒙田”已经是林栋甫生命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那绘画则更像是为其生命中的一切寻找的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可以支撑起他全部的世界。林栋甫与自己描绘的蒙田肖像
1月24日 下午 6:01
其他

当心象幻化成光——梁绍基:溶熔之幻

梁绍基的作品一向感人,无论是整体的气度,还是局部的丝缕间,流露出的情绪,都能迅速被观众捕捉。上海玻璃博物馆2024年首个大展以梁绍基的“溶熔之幻”拉开帷幕。作为上海玻璃博物馆“退火”项目合作的第十一位艺术家,梁绍基将作品和展场上下内外空间融为一体,编织成一个巨大的“场”,亦真亦幻。从东方到西方,从现代到古代,时空被打破,作品在内外穿梭,水与火在对立中相应相生。从大场域的氛围感,到细节中的黏着感,每件作品,都令人感受万千,也会因此迷失在艺术家营造的“场”域中,而艺术家亲自解读是最好的启示录。平面隧道(局部)手机碎屏玻璃
1月23日 上午 11:34
其他

广州设计三年展2024:设计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关怀人性

设计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应用范围之广早已超出如我这样的非专业从业者的认知,一个好的设计要既有功能性,还要兼顾艺术性,真正的设计是面对现实,是解决问题,是关怀人性。法国设计师斯塔克(Philippe
1月22日 下午 6:00
其他

解除封印的2023,国内美术馆呈现了怎样的多样化生态?

美术馆的社群功能与社会使命是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无论是学术研究、展览展示、教育推广还是收藏,这些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全社会的审美发展。借助社会资源,更好地反馈和服务于社会,是一座美术馆生存与发展的底层逻辑。在中国的美术馆系统中,民营当代艺术美术馆的发展历史其实并不算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民营当代艺术美术馆才开始较大规模地出现。近几年,中国进入城市建设的新阶段,城市文化和公共空间的建构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主题,随之而产生的是各地出现了很多新的美术馆,这也使得去美术馆看展览不再是北上广深的专属活动。中国的美术馆似乎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百花争鸣的同时,美术馆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一直没有停止被讨论。为什么要做美术馆?如何面对资金缺乏的问题?展览的学术性、专业性与美术馆自我造血之间如何达到平衡?国外的先进经验是否适用于本土美术馆的管理和运营?带着这些问题,99艺术在2023年采访了一些美术馆的馆长,从他们自身的观察和经验,分享了对美术馆行业发展的观点。2023年
1月18日 下午 5:41
其他

2023年画廊的破局之路走的如何?

不明朗的全球经济环境为2023年带来了新的艺术世界格局,行业亟需与之抗衡。种种危机挤压下,画廊既要重新考量自己的定位,也不得不采取新的方式方法:有的主打学术牌,深挖成熟艺术家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有的聚焦海内外年轻一代;有的缩小画廊规模节约开支,有的却在加速布局扩张……后疫情时代的“长尾效应”下,画廊作为一级市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既是艺术市场的生力军,也是培养当代艺术的孵化器,它们的转型与变阵在这一年的表现十分值得关注。逆寒流而上,画廊如何化危机为转机面对经济的不确定性,画廊经营困难是全球艺术市场共同面对的问题。不过这并不妨碍一些画廊逆势进场,inner
1月17日 下午 6:18
其他

2023全球艺术品拍卖TOP20

全球正处在新的变化格局中。据佳士得、苏富比、富艺斯2023年成交年报显示,三家拍卖行在全球总成交额相较于去年均有所下降。全球二级市场表现疲软的同时,也呈现出周期性的失衡,西方市场保持强劲,亚洲市场收缩。2023年全球拍场(范围为全球现代艺术、战后及当代艺术)最贵的10件拍品,2件作品超过1亿美元,5件突破5千万美元关卡,这一数据在2022年有6位艺术家的作品超过1亿美元。同样在2023年的这份榜单中,佳士得与苏富比两大拍卖巨头瓜分,8件作品成交于纽约,其余2件的成交地为伦敦。毕加索、克里姆特、莫奈、培根、罗斯科、康定斯基……不可否认,现代艺术市场是最有可能引发的壮观拍卖结果的领域,2023年全球拍场最贵的10件拍品中现代艺术家占据9席。良好的学术地位及国际性的收藏家和机构,作品风格已经被国际市场认可并确定进入美术史……市场对这些蓝筹中最蓝的艺术家作品需求旺盛。巴斯奎特无疑是2023年当代艺术名利场的胜者,凭借6711万美元成交的巴斯奎特《黑人历史(尼罗河)》位列第四位。人们或许不理解他的涂鸦,但一定能看懂他的故事——死亡、反叛和遥远的非洲意象,勾勒出短短的27年人生。在过度推崇速度和效率化的“速食”时代,巴斯奎特成为新富热衷的、短暂却永恒的传奇故事的主角之一。艺术史的改写从推高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中可见端倪。2023年全球拍场最贵的50拍品中,三位女性艺术家分别是路易丝·布尔乔亚、乔治亚·奥姬芙和琼·米切尔。而在2022年的同榜单中女性艺术家的身影并未出现。艺术品作为一种实物资产,某种程度上比股票等更有效对冲通胀。Fine
1月16日 下午 6:00
其他

“逆行者”张大力:从现实主义到精神变革

2024年1月13日,K空间开年首展推出艺术家张大力个展“逆行者”。此次展览包含了油画、涂鸦、蓝晒和雕塑系列的作品,呈现了艺术家近十年来的思考和创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大力以街头涂鸦作品“对话”为起点,用社会学研究者的视角展开对艺术如何反思、介入和表达社会的思考与行动。作为中国第一位涂鸦艺术家,张大力对于艺术作品中的“公共性”和“社会性”有着特殊的敏感力,这也让他的作品凸显出了与众不同的视觉张力。艺术家
1月11日 下午 5:01
其他

为什么“游牧在南方”?关于去往南方的几个理由

这是一场来自南方的聚会,九个不同省份的近百位艺术家、策展人、美术馆、画廊、实验空间齐聚在“游牧在南方:河流、隧道、湿热星群”这个庞大体量的展览中。展览的策展人崔灿灿将其称为他2023年最重要的一个大展,为了这个展览他足迹遍布南方十多个城市,采访了超过百人。他希望在“内卷”的北京和上海之外,寻找更多地可能性,拿他的话说:“北上南下就是开始”。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将南方连接起来,展览分为四个不同的章节,不妨听听崔灿灿是如何解读其中的关系与延展的。和以往的地域性展览不同,我们不以展览的主题开篇,而是以几十句艺术家的观点作为序言。开宗名义的指出个体的重要性,这些话语之间有呼应,但更多的是对立与矛盾,它们之间唯一的共性便是都居住在南方。展览现场开篇的两张照片,注明了我们对南方的现实主义的立场。之后,是长达一个月的采访和南方的群像,几十位作为个体的艺术家才是展览的中心。之后,我们选用了三件有象征意义的作品,余果以地理学出发的《从山脉到海岸》,程新皓沿着怒江和澜沧江抵达海洋的《你不要到南方去,你不要到北方去》,童文敏的森林中倒立的身体《反射.松林》。三部影像作品像是公路片一样,勾勒出考察南方时相似的情绪与时空感受。展览现场在一楼的正厅,我们以“南方自转”为题,遴选了5家不同类型的艺术机构。它们作为南方的媒体、美术馆、画廊、实验空间和艺术家的自我组织,有着独特的存在依据、价值立场和工作方式,呈现了南方艺术生态的典型性案例。它们是深圳的打边炉、昆明的昆明当代美术馆、长沙的拱形画廊、重庆的器空间,海南的找房团,这些机构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于“在地性与全球化”,“外围与中心”,“自转与公转”的理解,为地方性机构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本。它们在地图中,像星光与岩石一样,散落在各处,汇集成星群、群山和南方的力量。南方星群展览现场散落的空间之外的,便是南方星群里的无数个体:韩建宇描述的森林深处;唐浩多种植的海南当地的水稻;解丁泉铭记下鄱阳湖干旱时一平方土地。自然亦是人文与历史,付美君笔下傈僳族的民族生活与现代主义绘画的结合;聂力画中的动物、夜晚、星空,原始主义和现代城市阻隔的故事;南方不止是绿色和蓝色,它有城市、工业,也是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先锋,李红宏组装的各式电子产品的纪念碑,记录下南方工厂和科技变革的景象;郭国柱拍摄的南方各省城市化进程中被遗弃的村落;“苗文翻译局”对传统苗语字与词的现代扩充,填补苗文中没有的“冰箱”、“空调”与“网络“;而菠萝核根据港剧改编成的绘画迷你情景剧,成为展览的另一种隐喻,他们以集体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创作出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展览现场亦如展厅中的每一个个体与机构,它们有着的自己独特的艺术与价值诉求,是不可磨灭的个体。他们生活在南方,是南方的无数侧面之一,对应着南方不同的文化位置和知识系统的连接点,艺术不同的位置和可能,有南方的自然、气候与生长,历史中的人文与风土,当代的城市与现代的危机,以及那些超越地域的意义,合在一起,便是“南方星群”。深圳时间展览现场如果说过去的四十年,中国社会的巨变来自于“时间”概念的巨变,那么深圳无疑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拨动了全国的时间。时间、效率、生命、金钱,这些不同的词汇,凝结成一种中国特色的时刻表。展览现场这是整场展览中,唯一一个以“城市”命名、以地域为标尺的单元。有几个原因,1、设立深圳单元,是坪山美术馆对所在城市的自我调研与责任,也是“深圳当代艺术研究”展的后续;2、80年代开始的“南下”浪潮中,深圳是目的地,也是代表。3、作为“城市化”的发端,深圳用40年创造的超级城市,对其它城市的变迁,构成了一种促进性的张力;4、这座纯粹的“移民城市”,成为“游牧”和“南方”最好的写照。展览现场在深圳艺术家的采访中,科技与创新被反复的提及。但我们更愿意以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展览选用了一首打工人的诗歌作为开篇,另一边渔网上遗弃的钥匙,标识着多数深圳人生活的处境,涌入这里,流动性的“游牧式”的生活总是舍弃过去。之后,我们讲述了来到这座城市的理由,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的充裕,自然气候的宜居,流行文化的涌起,卡通和电玩影响着第一批深二代的生活,她们着更流行和童话的装扮。电子产品无处不在,华强北成为深圳曾经特有的符号,一面巨大的遥控器墙面成为电子时代的纪念碑。而这座城市的今天,科技、研发、创新和生产加工的便利,无疑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优势。它同样带了艺术理念、语言和手段的变革,声光技术在艺术中的应用,科技含量在作品中显现,人工智能作为新的课题,这些成为深圳当代艺术的另一个特征。展览现场然而,它终究是一座移民城市,你既能在这里看到本土的流动,也能看到许多年轻的海归艺术家。他们有着更国际化的审美和语言,他们对“地域性”并无留恋,试图回到更远的欧美。对于“移民的二代”而言,基因里早就没有了文化融合和身份认同的困境,和父母相比,“歇脚”式的生活,不是策略,而是一种自由的选择,他们选择在南方或更远的地方游牧。展览现场或者说,艺术来自于一种需求,哪里可以满足这个需求,哪里就是下一个目的地,这便是“游牧”最真实的动机。在艺术家的漫长人生中,任何一个地域或城市都不是“时间”的终点。北纬30度以南:自然、气候与生长展览现场在我们确定了需要考察的八省一市,地图上隐约出现了一条弧线,北纬30度以南。这个线索,为南方的描述提供了另一个切口,关于这里的自然、气候与生长的独特性。这里的自然带以亚热带的常绿的阔叶林为主,山脉与丘陵交错,河流水系遍布。夏季的东南季风带来太平洋的水汽,年降雨量多在800毫米以上,再往南,便是接近热带的闷热、潮湿的丛林结构。展览现场和知识的塑造相比,体感、颜色、声音更接近记忆中的身体感知。一位海口的艺术家王婷写到:“对南方人来说,气候是潮湿、闷热挥散不去,在视网膜留下的气雾阴影、在鼻腔粘膜与皮肤表层留下的黏糊感。这种感受难以以文字记录,只能以肉身来感知与记载。这也成为了我们的身份认同根基。我们的身份,并非基于我们身份证件上的城市、也非南方方言或其他外在的信息。而是当我们呱呱落地后呼吸到的第一口空气、伴随着我们长大的皮肤接触外界的原初知觉。”展览现场这个单元,以古老南方的原貌,以“植物”开始,王婷描绘了南方仿佛梦境中的热带植物的局部;吴雨航用宝丽来的手工显影方式,“移植”了在荒野中的溯游观看的细微感知。自然亦反馈语言与情感,苏家喜用细密的笔触试图接近植物针叶的结构;郝龙笔下的密林和景观中的动物,反衬了城市中的陌生与疏离;袁野以博物馆学和研究者的方式调研了深圳大万世居内现存的植物。然而,自然除了作为知识和感知,又是一种精神启示,霍旭冥以一种纪念碑的形式,刻画了自然的狂风、闪电、暴雨、树木的神秘经验;山河跳以“问卜”的方式,在东方神秘学、民俗学中寻找当下社会议题的答案,讲述自然在粤语地区与地方风俗、神话、巫术融为一体。“三个贵州画家”的小专题,是展览的另一种视角,它试图呈现一种混杂了自然、生命、野蛮、原始主义与城市困境、现实刺痛交织的地方经验。这些看似“野生”的作品,以一种生命荒蛮生长的力量,让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当代艺术赖以生存的宏大哲学、历史叙事、艺术美学和语言规训。展览现场在“自然、气候与生长”之外,我们又试图在南方寻找一种无法被标准化和中心化的艺术生活。他们的价值并非是将“生产艺术”作为目的,而是将“艺术”作为一种介质去重新参与、认识、创造生活本身。毕业于化学系的吉木,沿着南方的四条河流,取水,烹煮,炊饮,过着一种以自然供养肉身的生活;黄于纲生活在湖南偏僻的凉灯,他将那里的一块土地移往不同的美术馆,讲述着寨子里人和土地的故事,生老病死,四季轮回;杨建雄在2020年春节困于老家,他第一次放下“艺术的工作”,像父母那样在田中劳作,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并完成父亲的梦想,一起挖一个池塘。亦如艺术家唐浩多在采访时说,在海南没有太多机会,展览也没人知道,我们一年也做不了几件,但只要做一件,我们的生活就有了质感,就会不同。展览现场我们生活在当地,当地除了日常和自然之外,也总是充满“梦想”与“问题”。像是一位北漂回来的艺术家所言,北京和上海有最好的艺术生态,“附近”都是艺术,但没有他所关心的特殊的“问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离开艺术的中心,去往地方,便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展览现场或者说,自然、气候、在地的生活,既是一种知识的生产,感知的唤醒,又提供了一种存在秩序的参考。在自然的迷雾中窥见那个尚未被文明所驯服的世界,那是世间更值得歌颂的旺盛且未知的生命力。然而,它也存在于每个地区和每个个体的生命之中,这也是展览的意图,不是为了确定“什么是南方?”,而是将“南方”作为一种普遍经验,重新去反思、拓展、重构中国当代艺术基本问题。城市化,一样的困境,国际化,不归的候鸟显然,如果在20多年前,这样标题不会出现。当时无分南北,都处在城市化的青春期和狂想之中。过去20年,我们确实看到城市化和全球化给南方带来的好处,以及城市化带来的症候与冲突,它不分地域,也无关大城小城,如今都有着相似的困境。展览现场在走访中,我们意识到,“南方”的概念并不恰当。作为一种标尺,它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是“国际化”和“城市化”在超一线城市、大城市、小县城的时差和不同反应。这或许解释了北京、上海,艺术生态上的繁荣,它和地域无关,而是城市的体量所决定。1980年,是深圳改革开放的开始;1988年,海南设省,偏安一隅的岛屿,迎来新的梦想;直至90年代末,广州、厦门、潮汕,这些沿海城市的便利与先进,接近顶峰;97年,重庆设直辖市,城市沿江巨变;而相对贵阳,一位艺术家讲到,2010年这座城市的隧道开始变多,城市迅猛的扩张。这一年,并无特殊的变故,而是08年北京奥运会开启的全球红利,两年后才到达贵州。展览现场这个单元,以南方最早的“城市化”,最初混合的“地方性”开始,以揪小组的广式消费主义和幽默感开篇。之后佘海清在顺德工厂批量生产的宝石,成为世界工厂和中国制造的代表。雷童的旅游报亭,讲述了桂林从自然山水城市,到争取国际旅游之都的转型;朱岚清拍下南方边陲的东山岛,从港商勾画的国际旅游项目“百亿新城”的兴起,到98金融危机导致的衰败和烂尾的过程;庞博仁对世界的渴望,在海口的海边用沙做成的巴黎、华盛顿、开罗的名胜地标,显现了城市化中魔幻的错城之梦。展览现场城市化的巨变,也反映在城市内部,吴不不的几个行为幽默的模拟了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的交通规则与边界;李隋唐用KT板剪影,模仿了所有新城市的标配,各处涌起的公园雕塑与休闲广场上的市民生活;陈轩荣描绘了城市中兴起的街头文化和随处可见的涂鸦;而海归的金晶,却在不同的地域中捕捉到一种共性,无论是冰岛的极地风景,还是厦门高楼间的反光板,对她而言都有着相似的孤寂。展览现场“城市化”和“全球化”同样改变了童年、情感、爱与家庭观念,我们特别陈设了一个“两种关系”的单元。李波因为工作和妻子两地分居,在重庆和北京之间写下一封《两地书》;张增增和李娜从他乡求学到同一所学校,在一起学习、相识、留校,拍下一张两种视角的结婚照;彭立彪远居深圳,父亲是老家的铁匠,这么多年他唯一的和父亲艺术交流,便是一起打铁做成一件雕塑。周建胜在父亲去世后,把从小长大的老房子分拆运往长沙,改成一个小房子,对他而言,有妈妈和童年的地方就是家。展览现场在单元的一角,贺子柯的《乱码城市》以母亲的视角,讲述了这座南方大山里的城市变化。2010年,贵阳迎来了城市化的巨变,隧道和立交桥打通了一座座绵延的大山。交通的改变,让贵阳在全球化的科技变革中成为“云上贵州”,成为全球最大的数据储存中心。然而,也是因为一座座大山的阻隔和闭塞,它成为“世界工厂”里最安全的一块巨大硬盘。只是,她的母亲,曾经的出租车司机,不再是活地图,隧道里仿佛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母亲总是迷路。比地域重要在展览的最后,我们试图展开一种自省、反思、提问,什么比地域重要?展览现场这些不同依据,一定比南方的相同更多。在长达一个月的采访中,我们被那些精彩的回答所吸引,我们意识到这些观点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个体的不同,是因为彼此隐含的反对与批判性。在景德镇,柳溪说到无论她生活在哪里,比地域更重要的是女性的身份;张敏说不想在一个城市长呆,厌恶有工作室的负担,社恐的她宁愿自己宅着或是四处游荡;在长沙,陈牧田曾经想着离开,但如今她认为比地域更重要的是家庭;李赢因工作室的变迁离开北京,但她的制作在广州,生活在长沙,画廊在北京;在厦门,卢彦鹏留恋这里的生活的便利,却总是希望出差,去参加展览,去往别处与他乡;在昆明,陈川哪也不去,呆在庙里的小画室,琢磨艺术、大师、禅语,简陋的墙上写满对画画的反思与认识的标语。展览现场同样,有趣的是“省会现象”。展览中的艺术家多居住在省会城市,他们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当地人”,他们许多来自于更小的地级市或县城。他们在省会读书、工作,或是家庭的变动,或是因差异错的因为朋友、一次出差或一次旅行留在这里。我们意识到地区之间的流动性,省会城市作为“之间”的存在。和北京、上海相比,省会城市没有那么喧闹、拥挤,有更舒适的环境,更便宜和稳定的工作室,经济上更稳定的生活;和他们的故乡小城相比,这又是一座现代的大城市,虽不像北京、上海那么多平台、机构和机会,但对当代艺术相对友好,可以找到所谓圈子和零星的展览,即便很小,也有几个知己。展览现场什么比地域重要?它也包含艺术的观念与更广泛存在的议题。黄一山、汤大尧、蔡泽滨、黄启佑虽然在不同程度上保持了一种地域特殊性的口音,但对绘画本身的传统、观念、故事和形式的研究,以创造出个人性独特的语言,却是超越地域性的探讨。马丙则使用不同的媒介和文化,创作出以一种极端个人性的混合语言。林奥劼又将话题推向另一个维度,在地域之外,艺术家还要面对自己与艺术史之间的关系;在另一面,蔡坚创作的水平标尺,暗示着工业化、标准件不分地域的在全球的流通;劳大伦用计算机和虚拟技术创造的肖像,揭示了无论在何处,科技的发展、3D、AR、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对传统地域概念的抹平与巨大挑战;尤为特殊的是,我们认识了一位定居在海南的美国人,她的身份和状态又为地域性讨论增加了新的谜团。展览现场“南方”的概念总是相对的,亦如“中心”与“外围”的概念也总是流动的。于是,“比地域重要”亦包含着对南方的走出,艺术家对地域、身份,个体对集体的走出,探讨如何从观念、行动、艺术形式上,打破文化的限制,把自己非南方化,非中心化、非身份化。但无论如何,我们意识到,这些不同类型的艺术家,让“地域性”让位于个体、艺术、现实、科技、肤色、性别、种族等,它们有着各自的星群,指向各自的真理,却又相互排斥、折射、交织与关联,以共同勾勒出艺术群星闪耀的星丛。这便是我们的理想。撰文:崔灿灿
1月9日 上午 10:02
其他

布尔乔亚澳大利亚新展,艺术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解药

当观众走进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馆时,路易丝·布尔乔亚标志性的《Maman》正在入口处若隐若现。布尔乔亚的作品与人生交织成一张神秘又充满诱惑的网,在艺术家的最新展览“日侵蚀了夜,还是夜侵蚀了日?”中获得蛛丝马迹。作为艺术家在亚太地区所最大规模和最全面的作品展示,展览探索了布尔乔亚70年职业生涯的全部广度,展出作品包括大型雕塑到织物作品、水彩画、纸上作品, 青铜器等120件,其中许多作品从未在澳大利亚展出过,包括《父亲的毁灭》(1974年)、《蹲伏的蜘蛛》(2003年)等。新南威尔士美术馆馆长迈克尔·布兰德表示:“大胆的艺术家激励美术馆采用新的方法。我感到骄傲的是,布尔乔亚的艺术启发了一个展览,这个展览本身是探索性的,并充分利用了美术馆扩建后的潜力。”路易丝·布尔乔亚“日侵蚀了夜,还是夜侵蚀了日?”展览现场解不开的结,黑夜慢慢耗新南威尔士州美术馆的“the
1月8日 下午 6:03
其他

2024年10个不容错过的好展,每个都值得你反复打卡

很快啊,2024年的第一个周末就到了,从元旦三天小长假刚回过神来的打工人,又忙不迭返回了各自的工位。无论如何,新的一年总是让人抱有期望,周而复始也好,反复立没有用的FLAG也罢,时间宝贵,不能浪费。艺术圈除去每年固定时间段的固定节目,春拍、秋拍、艺博会之外、新的展览是最让人期待的。每年世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都会陆续公布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会有哪些大动作,2024刚过去一周,检索下来已经有不少让人迫不及待奔向现场的大展即将开幕。正如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道理,理解艺术最好的途径就是去看原作,看现场,培养自己的品味,营养自己的眼睛,无论是艺术小白,还是艺术史学者,艺术经纪人,展览现场永远是第一课堂。2024年刚刚开始,大展会陆续公布,值得期待,从苏丁、哈尔斯到小野洋子、蒙克、贝聿铭......看好时间,安排好行程,先从以下10个大展开始看吧!01柴姆·苏丁📍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2月9日至7月14日苏丁(Chaïm
1月5日 下午 6:55
其他

放寒假?还早!这40+场新年好展Mark起来

11月份的上海艺术周将热火朝天的氛围延续到了12月份的内地秋拍。在这一年中,虽然几多欢喜几多愁,但相比去年此刻,弥合了的社交距离加快了大家奔赴艺术的脚步。秋收冬藏似乎并不适用于盛产劳模的艺术圈,在这个跨年之交,依然有很多好展值得期待。2024年伊始,一些机构用大展的方式开始新的一年。北京的松美术馆在年末之际推出景柯文、李青、王茜瑶的三人群展,呈现了三位不同代际、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如何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阐述绘画的当代意义。舍得·成都复星艺术中心在开年之际带来张晓刚个展“虚妄之镜”,跨越时间与空间,以文学的视角再探艺术家的文化迷宫。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呈现周力个展“光之玫瑰”,从⽣命事件的具⾝性,借由“光”的诗性意象,涟漪般的拓向万物,在间性之间寻找⼀种逾越外在的内在共情。从北到南,从国内到国际,2024年的第一个月,我们整理了全球范围内的一些优质展览,推荐给大家。12月份大事件
1月4日 下午 6:04
其他

20周年专题 | 李战豪:经济的好与坏都不影响收藏

“从购买力来看,亚洲或将成为另一个欧洲。”艺术经济学家克莱尔·麦克安德鲁曾在五年前预测到。把目光锁定中国艺术市场,进入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几经起落,在商品化和国际化的复杂语境中,从购买西方艺术品到建立中国自己的艺术体系,艺术世界的重心出现东移。世代交替,新藏家陆续入场,逐渐从50后、60后过渡到70后、80后甚至是90后,Y世代(出生于1981-1996年)的藏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想为艺术花钱。今天,年轻一代艺术家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为艺术市场带来新的消费活力。如《Y世代,重塑旅行与购物习惯》提到的对未来十年中国乃至全球的消费格局的主导。他们穿梭于各大画廊、艺博会和拍卖场,也活跃于线上艺术品交易,塑造新的艺术品味,推动艺术生态的更新,也为公众带来了观察艺术的不同切面。收藏家李战豪作为其中的一员,以多元的品味、开放的眼光,坚定地收藏同代乃至更年轻的海内外艺术家作品。更通过仚東堂的创办,立体地介入到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的构建中。2023年,99艺术成立20周年,“收藏家系列专访”为20周年系列专题中的重要专栏。本期,我们采访了李战豪,他谈及了对艺术市场的当下观察与收藏之道。艺术收藏的路径,是由每个藏家的个人认知、趣味、视野等因素来确定的,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学习、马拉松式的过程。李战豪认为,参观重要的艺术博览会、美术馆、画廊,了解艺术市场的资讯,以及和藏家朋友间的交流互动,都是收藏艺术入门最快的路径。他既关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年轻一代,也对西方蓝筹艺术家、超当代艺术家颇有研究,以当代绘画为主线,涉猎装置、雕塑、影像。十余年的积累与沉淀,实现了个人艺术收藏集结成社会共鸣的全新感知。
1月3日 下午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