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当代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史建构和作品市场

99艺术 99艺术 2024-01-10



随着艺术行业不断地向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青年艺术家群体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艺术界来说,他们既是年轻的一代,又是代表着未来方向和更多可能性的鲜活动能。在不觉间,80后、90后一代已经开始渐渐地步入当代艺术主场的中心位置了,他们与前代的艺术家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否呈现出某种具有共性的创作倾向与特征呢?


同时,在这三年中,从国内到国际,在收藏家群体中,最为明显的特征是青年藏家的进场和发力。千禧世代、Z-世代和新藏家改变了以往的藏家结构,甚至是购藏艺术品的方式,这个观点似乎已经成为艺术市场的共识。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青年当代艺术家在一、二级市场上持续走高的热度和价格。在今年中国内地春拍中,相比70-90后艺术家作品频破纪录,早期中国当代艺术家的成交状况则略显冷淡,这些似乎都在释放一些新的收藏信号。


2023年11月11日,第十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99艺术20周年主题论坛“当代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史建构和作品市场”在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举办,99艺术邀请里森画廊中国总监董道兹,收藏家、北京子岸当代美术馆创始人杜杰,策展人、艺术批评家郑闻,艺术家周力,以青年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市场和作品收藏为主题,展开讨论。




按嘉宾发言顺序排序


1、如何看待近几年80后和90后艺术家的整体创作面貌?



周力


论坛现场

艺术家 周力



实际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新艺术,50、60后艺术家在他们的时代也是新艺术。只是说,现在这一代的年轻艺术家有着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同时也能更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来龙去脉,这是他们很突出的优点。   


但我认为,年轻艺术家的发展一定要慢,不能过急。任何艺术家和作品进入二级市场都需要慎重,所以艺术家自己首先不能急于求成。




董道兹


论坛现场

里森画廊中国总监 董道兹



出生于1986、87年的艺术家,被我自己称为是最后一代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本土艺术家。他们虽然已经享受到了国际化、互联网的便捷,但是教育、生活经验主要还是来自中国。在处理本土与国际的关系时,他们多是以自己的语言和方法试图找到与国际的连接。但在这个年龄段之后的艺术家,在生活和教育背景上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他们当中很多有着国外生活或留学经验,之后回到中国或者继续在国外;他们的身份更加多元化,但身份问题本身对他们并不会造成困扰,他们更多地是从主观视觉和个人化的生活经验出发去思考,所以会有着不同的创作面貌和路径。




杜杰


论坛现场

北京子岸当代美术馆创始人 杜杰



从收藏角度来说,不能只关注二级市场上的名单或者价格,因为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好的艺术家和作品,他们目前可能并未进入二级市场或者还不那么瞩目,但不代表未来没有发展。我觉得艺术收藏是一条很长的路,可能要过五年、十年后再来看一个艺术家到底是火还是不火。出自爱好、发自内心,同时又有好的品味,那十年之后这个藏家在二级市场上可能会有很大的收获。所以我觉得,很多时候,收藏不能只局限于现在的耳朵听到的东西




郑闻


论坛现场

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郑闻



中国80、90后艺术家的创作,对当下现实的切入和表现可能还有待更近一步。他们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商业进程,商业本身并无需过度批判,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不被太过肤浅的趋势或者潮流所左右。80、90后艺术家的特点在于技术、手段、语言甚至气质都与他们的前辈有所不同,洋气也不乏炫酷。但艺术最本质的是需要和生命、人的存在或者是当下的社会现实有一定关联。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并不是没有思考,但是需要有一个过程。同时,市场机制有时候也要稍微调慢一点。在这个时代,画廊、机构、艺博会每天都在推出新的展览、新的艺术家,机制把一切都推得很快。在这种机制中,艺术家会很忙,很着急创作,缺乏更多深刻的思考。




董道兹


我很赞同大家说的,现在速度太快,应该慢下来。但事实是,我们想慢,但却慢不下来。理想的状态是画廊、机构跟艺术家一起慢慢成长,从单个的项目开始,慢慢成长为一个商业体,进入更专业化的轨道。但实际情况是,一个国际大画廊看到你的艺术家不错,马上就挖走了,所以怎样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态,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


对于艺术家来说,首先是态度。尽量不要参加那么多的活动,并且要跟商业保持一点距离。所以我觉得相比降低市场机制的速度,更多的还是需要艺术家对自己要有要求。同时,对于哪些机会是有价值的、值得去争取的,还是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判断。



论坛现场




2、对于更为全球化的90后艺术家而言,留学经历或国际身份背景会与他们的创作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周力


首先我还是想强调,每一位艺术家,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那么对任何群体的归纳性描述都要慎重。从普遍的印象来看,80、90这一代年轻艺术家在面对和处理自我身份的问题上,跟他们的前辈艺术家不尽相同。在我看来,他们打破了一些边界,也没有把东方和西方放在二元对立的维度中去看。

 

普遍来说,他们的视野相对较广,并不会把身份问题局限在地域上,而是更加国际化,包括一些涉及宗教、战争等的全球话题,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关注和反思,在我看来这是他们的敏锐和开放的地方。

 

另外,年轻艺术家对新的信息、科技、技术也更敏感,网络的使用对他们来说更加理所当然。这其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时代和个体都在不断往前走。但是,我们所有人也要警惕网络带来的信息碎片化和思想扁平化,在当代环境里,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其实并不容易。



论坛主持

99艺术、K空间创始人 杨凯




3、80后和90后的艺术家群体和他们的创作,有什么共同特点吗?与他们的前辈艺术家有什么不同?是否存在“断裂”?



杜杰


艺术创作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力量。


所谓“断裂”我的理解就是突然的变化。很多艺术家会观察市场和社会审美流行的方式,所以作为艺术品收藏者经常能看到艺术家一个阶段的作品表现会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我认为,这个时候往往需要我们走进美术馆,去看艺术家在过去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里的思想成长历程。通过这样纵向的观看,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些艺术家能在学术和市场中始终受到关注。


很多80、90后的艺术家会熟练地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来增加作品中吸引人的内容,但我觉得艺术的本质和核心是不变的。作为藏家必须要修炼自己的眼睛,剥开层层所谓时尚的、多变的外在元素,去看艺术家肩负的责任是什么,他们深层次的思考的是什么,以及他们的作品是否与你、与我、与这个时代和社会有关联。



论坛现场




4、当下,对于80后,尤其是90后的一些明星艺术家的作品,学术界也有着一些批判的看法,那么,从艺术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哪些艺术家和作品是能够经受得住时间和历史考验的?



郑闻


美术史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就像斯蒂格勒谈第三持存。我认为当代的美术史与其研究的对象之间,同样是一种时间性结构的意识。所有的文本和载体都要经历一代一代的改写和重塑。


首先,从权力意识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官方,还是个人研究者,都要尊重历史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我们从各自不同的要素出发,在重新整理、整合的工作中,都在为这个进程做一点点事情。


第二,历史的建构并不是某一个艺术家、某一个单独的要素发生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全行业共同作用的过程。这其中,不仅包括艺术家、艺术机构,也包括藏家、资本,以及非常重要的国家的力量。


因为工作原因我去过很多次德国,就我观察,德国从大师级别的艺术家,比如基弗、里希特,一直到当下最年轻的一些艺术家,无论从官方到个体创作,从国家级美术馆到画廊,从学术到市场,都是处在一个比较理性的、有迹可寻的整体系统中。这一点也是我们目前需要努力建构的。


从语言方法论层面来看,直到今日还有不少艺术家的创作无法从20世纪的创作方法中跳脱出来,包括很多年轻艺术家。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正视这个问题,同时在方法论上找到一些新的突破;第二,要回归。回归到有自我生命体验的东西。这一点特别重要。




杜杰


艺术史的书写不是某一些人所决定的,在浩瀚的艺术史中,能让我们记住的一定是作品。浓缩一个艺术家的生命和穷极一生的思考的结果是他/她的作品,也正是这些作品构成了艺术史。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在一、二级市场上被广泛讨论,但这并不能决定这个艺术家是否可以在艺术史中被书写。




5、从学院教育的角度来看,针对90后、甚至是00后的这代学生,学院是否也会在教学的一些方面做出调整?



周力


我可以谈我所在的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五工作室,这里偏向实验和创造,不局限于创作媒介。多媒体、电子技术、油画颜料,甚至垃圾等等所有能用的材料都可以被运用到创作中,但这些材料必须是要凝聚在思考和感知的线索里,不能为了实验而实验。

 

在教学中,我们是因材施教,注重个体的需求,只要学生想要做一些跨学科的创作或者合作,我们都会非常支持,像我们工作室还根据教学中的反馈,特聘了音乐学院的教授及艺术史老师,为以音乐或文本为创作媒介的学生提供指导。


我自己个人工作室有一面墙,上面是年轻艺术家及学生们的小作品。这里我要提一下我的学生张珂,她是几年前毕业的。她从大二开始很认真地做定格动画,自己写故事、编音乐、剪辑、绘画,所有流程上的工作都是她一个人完成。她的这个创作一直延续到毕业创作,因为有长时间的积累,所以她的毕业创作很完整。她的创作方式也很有意思,她有一本速写本,自己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用油画画出来,后来我收藏了她的这一本油画速写。



周力工作室中的作品墙

图片致谢艺术家周力




6、年轻一代艺术家或者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创作中是如何处理全球视野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的?



杜杰


我一直坚持认为本土的就是国际的。很多中国年轻艺术家在中国出道之后被世界大画廊发现并展开合作,之后就很容易被西方市场或者西方审美需求所吸引。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些艺术家突然开始脱离原来的创作思路,增加了很多所谓的国际内容。这种变化,我觉得反而会让藏家们有一点蒙,不清楚这个艺术家的创作逻辑究竟是什么,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


我认为,一个艺术家只有与他/她自己的世界观、精神观、生活发生关联,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大家可以看到,数百年来,伟大的原创作品几乎都是艺术家燃烧了生命所得到的,这些如果被直接拿来和复制,这个创作方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艺术家可以偶尔向大师致敬、可以去借鉴,但不能成为自己的核心创作脉络,也不能简单地作为与国际接轨的方式。



论坛现场




7、近年来,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在一、二级市场上持续火热,是什么原因推动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董道兹


我认为这证明了艺术在生活中有着越来越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不管是亚洲、北美,还是欧洲,艺术品收藏家和观众的数量增长率非常快。但很多年轻藏家和新藏家对前几代艺术家和作品的认知度及知识储备还不是十分充分,所以,他们中更多的还是倾向于收藏能够跟当下时代或者是与自己同辈的艺术家作品。在这样的氛围中,会带来市场的繁荣。因为有了更多人参与和进场,所以也带动了80、90后艺术家的受关注度和价格都在快速提升。




杜杰


首先,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尽管目前80、90后艺术家的作品很火热,但相比50、60、70后的一些业已成名的艺术家,他们的价格还处在低位,比较适合刚入场的藏家。


第二,艺术品具有强大的金融属性,很多年轻藏家购藏价格相对较低的作品能够看到很大的涨幅空间。


但我觉得,80、90后艺术家作品市场的火热目前来看还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对于什么样的作品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我们也在反复讨论。在经济下行的时期,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在未来的走向到底如何,还是要持续地观察



论坛现场



董道兹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软糖实验”。196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把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他们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1颗;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将奖励1颗,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实验结果是,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软糖吃掉;有些孩子则克服了欲望,于是这些孩子吃到了两颗软糖。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有点像这个“软糖实验”。当面对糖的时候,大家都会很兴奋。但问题是,这颗糖是不是我们现在就要去吃?还是说要有一定的自律和耐心,之后才可以吃到更多的糖?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在做价值和打基础方面还是有些薄弱,很多人只是关心作品价格在不久的之后能翻多少倍。


我在当代艺术行业工作了20多年,我看到很多时候大家是在不断地重新开始做一些事情,而不是在好的基础上稳步地往前走。




杜杰


时间是一位很严苛的老人,它能检验一切。在欧洲的多年旅行中,我也经常接触一些老钱的藏家,他们经常问我收什么(作品)?我说,我收和我年龄差不多的或者比我年轻的人的。听到我这样说,有一个藏家说他不收。我就很好奇为什么。他说,只收经历过战火(两次世界大战)依然存留至今的艺术家的作品。他觉得人到了为了生存而逃亡的时候还能够带在身边的艺术品,在市场上也一定是有价值的,这也是一种收藏的方法论。


回到目前市场上80、90后艺术家的作品是否能持续火热的问题,我在两个月之前与南京的一个藏家交流过,他认为这种状况其实是有周期性的。也就是说,经历一个周期之后,那些卓越的、优秀的50后、60后老艺术家的作品一定会重新跳入大家的视线,让我们看到这些作品的伟大和闪光点,这些作品是不会被时间所遗忘的。


当一个艺术家不断地寻找突破和创作方法论的时候,他/她的生命力就会无限延长。从藏家的角度来说,这些都是我们去判断一个艺术家能走多远,以及我们会花多少资金去购买其作品的很重要的方法。



8、面对持续火热的青年当代艺术家作品,如何建立这一新的部分的收藏体系?新藏家想要进入这一领域的收藏,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杜杰


就这个问题,根据我自己的收藏经历,有这样几点经验分享给大家:首先,不要买跟别的艺术家相似或雷同的作品。大家都能做出来的那一定不是好作品。这是最简单的方法。


再者,我认为关于艺术品收藏,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一个明确的方法论的。收藏本身是一种时间的艺术,作为藏家也需要每天拿出几个小时去做研究,逛美术馆、看大量的展览,这样才能收藏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没办法一蹴而就。但可以多关注一些优秀的、重要的美术馆展览,这些美术馆馆长都是业界精英,他们能够比较准确地“捕捉”那些当下比较火热的年轻优秀艺术家。所以,多关注、多去美术馆,也是很重要的一种避坑方式。


西方藏家判断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值不值得收藏,首先他们一定要问艺术家是哪个学校毕业的,被哪个画廊代理,创作生涯有多久,作品在哪些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展览过,以及被收藏过。当然,这些只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方法,艺术和艺术品收藏都不是在几分种内能讲明白的,但这也恰恰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收藏家,都需要用一生与艺术同行。




周力


同时,藏家也需要甄别,在美术馆里做展览,一定不能是那种交场租办展览的。




9、在经济下行时期,藏家如何调整自己的收藏方向和策略?



杜杰


我认为,在经济下行的时期可以缩减其他投资,但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收藏艺术品的好机会。艺术品不是生活的刚需,更多的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所以,往往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在很多人都不买艺术品的时候,反而是真诚的、想要进入艺术收藏领域的朋友不能错过的好时机。在这一个月(11月)中,我大概收了17件作品,包括上海艺术周期间收的8件作品。我发现越是在很多人迟疑、犹豫的时候,恰恰越是入手的好时候。





撰文、编辑:王姝

图片致谢: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从常玉到基斯·凡·东根,他们被市场高价追捧的理由是?

港台到内地,如何抢占收藏先机?

张恩利:物象的叙事

中拍协《年报》权威发布,中国嘉德行业龙头价值凸显

从上海辐射南北,ART021团队引领的博览会何以与众不同?

在纽约,哪些艺术家突破了价格天花板?

隋建国:雕刻虚空

展·览·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