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杰, 别敦荣 | 我国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调查研究

马杰, 别敦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2-06-09



本期 · 精彩

新刊速递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12期目录

特稿

特稿 | 秦惠民, 王俊:比较法视野下教育法学定位与学科体系

教育研究方法

谢爱磊, 陈嘉怡 | 质性研究的样本量判断——饱和的概念、操作与争议

拔尖创新人才

阎琨  等 | 社会责任感:拔尖人才的核心素养

柳芸芸, 叶映华 | “新生代海归”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有序Logistic—ISM 模型的实证分析

基础教育

乔锦忠  等 | 2020—2035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研究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网

可下载本刊各期文章PDF全文

也可在线阅读本刊各期文章的XML格式全文

高等教育


我国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调查研究

文 / 马杰, 别敦荣


摘要: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质量。我国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类型正在由单一走向多元。国内已有的理论文献和实证研究对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类型的探讨多从导师与研究生的角色来构建和调查师生关系的类型。本研究旨在突破既有研究事先设定师生关系类型的角色模式,将师生关系置于基本的人际交流行为理论框架,从影响力(influence)和亲密性(proximity)两个维度来设计和调查研究生和导师双视角下师生关系的“权威-平等”和“疏离-紧密”程度,以及由此构成的不同师生关系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师生个体背景、互动情况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与不同师生关系类型的关系。通过对3903位研究生和865位导师调查发现,平等紧密型是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与此同时,轻度平等疏离型和高度权威疏离型也有一定的表现;研究生和导师的群体类别特征与师生关系类型弱相关,甚至不相关;一定的交流频次和时长与高度平等紧密型的师生关系关联性大;在研究生看来积极支持的环境制度条件与平等紧密型的师生关系关联性大。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 师生关系 ; 导师 ; 研究生



作者简介


马杰,原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别敦荣,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概览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设计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五、主要结论与讨论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教育阶段建立起的师生关系可能还会发展成师生个体之间的“一世情缘”(别敦荣,2020)。不过,在数字媒体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还受到媒体公众的监督。可以说,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是“一种归置在公共关系视野中的特殊的、亲密的私人关系”(殷忠勇,2018)。媒体话语下的师生关系似乎总是问题丛生。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师生关系究竟怎样?


       从文献统计看,近年来,学者们对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的关注呈增强趋势。很多作者认为,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影响着研究生教育质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贯穿我国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研究的主要议题(蔡琼,吕改玲,2008;郭欣,任增元,李芦钰,2012;李春根,陈文美,2016;施鹏,张宇,2015;吴玥乐,韩霞,2020;张静,2007)。据知网有关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文献的可视化分析统计,“和谐”“以生为本”“平等对话”“民主平等”“合作伙伴”“师生命运共同体”以及“功利化”“异化”“博弈”等构成了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研究的主题标签。这些标签不仅反映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持续诉求,同时也刻画了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以及构建过程的现实复杂性。


       伴随高等教育全球化以及普及化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类型正在由单一走向多元,如,传统师徒型(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赵清华,周玉清,2010)、父母子女型(陈世海,宋辉,滕继果,2003)、科研伙伴型(周文辉等,2010)、平等朋友型(陈世海等,2003)以及老板雇佣型(陈世海等,2003;刘姗,胡仁东,2015;周文辉等,2010)。这些师生关系类型多是从导师与研究生的角色来构建。但是,基于角色建构起的师生关系类型容易简化师生关系的复杂性。例如,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可能同时具有父母子女型和传统师徒型等权威式特点,或同时具有科研伙伴型和平等朋友型的平等性特征;而且,无论是何种类型,师生关系可能都会表现出或紧密或疏远的特征。


       一些研究突破了师生关系类型的角色模式设定,围绕导师如何影响师生关系,从师生的权力关系和导师的指导风格来构建类型模型,将师生关系类型划分为权威型、松散型、功利型、和谐型等(许克毅,叶城,唐玲,2000;张静,2007),或者专制功利型、民主权威型、自由探索型、放养放任型等(徐岚,2019)。但是,这些研究多从理论构建和质性研究的视角切入,较难呈现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的整体图景,也鲜少从研究生与导师的双视角一窥师生关系的类型。


      在边界模糊的研究和生活情境中,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可能不仅仅是学术指导,更延展至对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关怀。这种指导实质上是一种交流行为,逐渐会发展出某种特定关系类型。因此,有关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类型的构建不仅要关照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呈现的权力关系,还应关照师生个体在学术生活交往过程中的亲疏程度,进而刻画出学术和生活交织下师生的权力关系与亲疏程度,以及由此构建的师生关系类型。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除了导师和研究生(程华东,曹媛媛,2019;高鹏,李媛,张伟倩,2007;周文辉等,2010),尤其是导师(程华东,曹媛媛,2019),直接作用于师生关系外,制度环境也可能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间接因素或外在因素,包括研究生的数量、科研工作的环境、导师的繁忙程度、课题项目的状况以及酬劳的多少(高鹏等,2007);研究生能不能中途选择换导师,对于导师的不负责任或滥用权力,研究生有没有申诉渠道(张静,2007);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后有没有获得应得的劳动报酬等(徐水晶,龙耀,2016)。这些因素通过不同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可能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发展轨迹。


      本研究旨在突破既有研究事先设定师生关系类型的角色模式,从师生相互影响的程度,尤其是导师对研究生在学术和生活的影响,来设计和调查师生关系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师生个体背景情况、互动情况和环境制度等与不同师生关系类型的关系,以及导师与研究生就若干问题认识的差异性,为促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具体来说,本研究拟通过问卷,在研究生和导师双视角下调查以下这些问题。


       1.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2. 我国研究生和导师的个人背景情况与不同师生关系类型的关系如何?

       3. 我国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互动情况与不同师生关系类型的关系如何?

       4.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环境条件与不同师生关系类型的关系如何?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对师生关系类型的理论建构主要受利里(Leary,1957)的交流模型、我国“师道尊严”的文化教育传统以及“学生中心”和“契约文化”的影响。在参考梅赫德(T. Mainhard)等基于利里(leary)的交流模型设计的博士生导师与博士生关系量表Questionnaire on the supervisor-doctoral student interaction(QSDI)(Mainhard,van der Rijst,van Tartwijk,& Wubbels,2009)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研究生教育相关质性研究中有关师生关系类型的访谈资料和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因素的讨论,自编“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调查问卷”(研究生卷)和(导师卷)两份问卷。


(一)理论基础

       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是一种交流行为。什么是交流行为?或者说,什么样的行为可以说是交流行为?从交流系统论(communicative systems approach)的视角来看,当一个人出现在另一人面前,不管这个人的意图是什么,另一个人总会从他或她的行为中解读出一些信息,在这个意义上,交流行为就发生了(Watzlawick,Beavin,& Jackson,1967)。因此,交流系统论的理论假设就是一个人的行为会影响另一个人,无论接受信息的人是不是明白发出信息的人的真正意图,交流行为已经发生。基于这样的理论假设,当研究生与导师出现在彼此的学习生活中时,两者之间交流行为就已经发生。


    利里的交流模型由亲密性(proximity)和影响力(influence)两个维度组成(Leary,1957)。在师生关系的语境下,亲密性(proximity)维度,反映了师生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当导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关心学生的职业发展与生活,师生之间氛围活跃、轻松,能够开玩笑,这时,师生关系的紧密性特征明显;当导师对学生以忽视性或拒绝性反应为主,既不关心学生发展,也不关心学生生活,学生只能自己摸索,师生之间距离感强,这时,师生关系的疏离性特征明显。影响力(influence)维度,则反映了师生之间权力关系的变化。结合我国“师道尊严”文化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导师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权威性的存在)和“学生中心”以及“契约文化”的影响(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等理念的发展,师生之间的地位也正趋向平等),影响力(influence)维度在本研究中可以解读为反映师生关系在权威性和平等性之间的变化特征。当导师对学生的主导、支配或控制程度高,对学生的学业起主导作用,要求严格,学生往往因为导师的权威而不敢提出异议,或做出迎合的回应,这时,师生关系的权威性特征明显;当导师对学生的主导、支配或控制程度低,导师较为注重因材施教,能够倾听学生的需求,对学生以接纳式反应为主,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度,但同时又把控方向,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发挥,这时,师生关系的平等性特征明显。


       以影响力(proximity)和亲密性(proximity)分别为横轴和纵轴,可以从理论上得到师生关系类型的四象限模型。如图1所示,以“权威-平等”和“紧密-疏离”分别为横轴和纵轴得到的师生关系类型的四象限模型为:权威-紧密型、平等-紧密型、平等-疏离型、权威-疏离型。


(二)问卷设计

       本研究从研究生和导师的双视角来调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师生关系。研究工具为自编“导师与研究生关系调查问卷”(研究生卷)和(导师卷)2份问卷。两份问卷都由4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情况部分”(Part A),包括个体的性别、年龄、所在学校、学科等,旨在考察研究生和导师个人的背景因素与师生关系类型的关系。


       第二部分为“师生互动的基本情况”(Part B),包括师生互动的频率、时长、方式、意愿等,旨在考察师生互动的基本情况与师生关系类型的关系。


      第三部分为“师生关系”(Part C),包括权威-平等(influence)和疏离-紧密(proximity)两个维度,旨在考察两个因子的聚类,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师生关系类型。该部分的题目设计主要参考梅赫德(T. Mainhard)等的博士生导师与博士生关系量表,相关质性研究的访谈资料作为补充。之所以参考该量表,是因为该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源于利里的交流模型——影响性(influence)和亲密性(proximity)两个理论维度,符合本研究对师生关系是一种基于导师指导学生的人际交流行为的理论假设,且具备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经过对该量表的翻译、修订以及对我国有关研究生与导师关系访谈资料的归纳、提炼与补充,最终得到20个题目。这部分采用了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自陈回答,选项中1—5分别表示:1=“非常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非常符合”。


       第四部分为“环境条件”(Part D),包括师门氛围、设施条件、调解制度等,旨在考察环境条件与师生关系类型的关系。该部分的题目主要参考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中有关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因素的讨论,如研究生的数量、科研工作的环境、导师的繁忙程度、课题项目的状况以及酬劳的多少(高鹏等,2007);研究生能不能中途选择换导师,对于导师的不负责任或滥用权力,研究生有没有申诉渠道(张静,2007);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后有没有获得应得的劳动报酬(徐水晶,龙耀,2016);师门文化(林杰,晁亚群,2019)等,从师门文化、学院环境和调解制度3个方面设计题项。


       第五部分为“开放问题”(Part E)该部分考察研究生对理想的师生关系的描述。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研究借助微信群、朋友圈等渠道发放问卷,共计回收“研究生卷”3957份,“导师卷”866份。剔除“偏向于单一式的固定填答”且“填答时间短”的无效“研究生卷”54份,无效“导师卷”1份;得到有效“研究生卷”3903份,有效“导师卷”865份(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和表2)。

       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研究生卷”和“导师卷”分别进行数据分析。经检验,“研究生卷”量表信度系数值为0.980>0.9,研究数据信度很好;KMO值为0.979,Bartlett’s球形检验达到显著(P<0.001),“权威-平等”和“疏离-紧密”两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是79.156%>50%,说明这两个因子可以解释测量题项79.156%的变异量。“导师卷”量表信度系数值为0.953>0.9,研究数据信度很好;KMO值为0.964,Bartlett’s球形检验达到显著(P<0.001),“权威-平等”和“疏离-紧密”两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是64.461%>50%,说明这两个因子可以解释测量题项64.461%的变异量。基于此,两份问卷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对3903份“研究生卷”和865份“导师卷”分别进行描述统计、聚类分析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蒙特卡罗近似法)。首先,运用描述统计方法对师生关系量表的“权威-平等”和“疏离-紧密”维度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呈现师生关系的整体特征情况。然后,计算“权威-平等”和“疏离-紧密”两个因子的均值,运用K-均值聚类,对样本进行聚类,获得不同师生关系的样本类别。在获得师生关系类型的基础上,运用卡方检验分析研究生、导师的背景变量、师生互动因素,以及师门、学院和学校环境制度条件等因素与不同师生关系类型的关联和差异。最后,借助关键词词频分析,以词云的方式呈现研究生和导师对理想师生关系的描述与建构,并与统计调查所得的师生关系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其共性与差异。


(一)研究生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类型和差异

1. 师生关系的类型分析

       表3描述了研究生视角下师生关系在“权威-平等”和“疏离-紧密”两个维度的总体得分情况。“权威-平等”量表分数由1到5,每题得分小于3分,师生关系趋向权威;每题得分大于3分,师生关系趋向平等;该量表共11道题,因此,总体得分小于33分,师生关系趋向权威;总体得分大于33分,师生关系趋向平等。“权威-平等”维度得分的平均值为45.58分,大于33分,表明研究生样本呈现的师生关系偏向于平等。“疏离-紧密”量表分数由1到5,每题得分小于3分,师生关系趋向疏离;每题得分大于3分,师生关系趋向紧密;该量表共9道题,因此,总体得分小于27分,师生关系趋向疏离;总体得分大于27分,师生关系趋向紧密。“疏离-紧密”维度得分的平均值为35.67分,大于27分,表明研究生样本呈现的师生关系偏向于紧密。

      为了进一步绘制研究生视角下师生关系的类型图景,在描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权威-平等”和“疏离-紧密”两个维度进行均值计算,然后使用K-均值聚类对研究生样本进行聚类。经过反复聚类尝试,最终聚类得到4类群体,此4类群体的占比分别是13.99%,6.12%,39%和40.89%(表4)。

       通过对比4个类别在“权威-平等”和“疏离-紧密”两个维度的平均值。并结合理论设计,可以将聚类1命名为“轻度平等-疏离型”,聚类2命名为“高度权威-疏离型”,聚类3命名为“轻度平等-紧密型”,聚类4命名为“高度平等-紧密型”(表5)。

2. 研究生背景变量与师生关系类型的差异分析

       研究生背景变量与师生关系类型的交叉卡方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研究生的性别会在师生关系类型间呈现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p=0.044<0.05);研究生的年级、学习类别、所在学校和所在学科会在师生关系类型间呈现0.001水平的显著性差异(p<0.001)。不过,除了学科Cramer’s V=0.113>0.1外,研究生各背景变量Cramer’s V<0.1,说明研究生的性别、年级、学习类别和所在学校与师生关系类型之间关联度非常弱。鉴于此,这里仅分析研究生所在学科与师生关系类型的关联差异。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比较列比例的方法(Bonferroni法)比较学科维度师生关系类型频数的a、b、c下标进一步得出,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农学、军事学以及管理学这些学科研究生在各师生关系类型(a)间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经济学、教育学、工学、医学和艺术学这些学科研究生在师生关系类型间呈现显著性差异。结合百分比来看,经济学研究生:高度平等-紧密(4.9%)>高度权威-疏离型(3.8%)>轻度平等-紧密型(2.4%)和轻度平等-疏离型(2.4%);教育学研究生:轻度平等-疏离型(41.8%)>轻度平等-紧密型(41.5%)>高度平等-紧密型(30.6%)>高度权威-疏离型(27.6%);工学研究生:高度权威-疏离型(27.2%)>高度平等-紧密型(25.4%)>轻度平等-紧密型(21.6%)>轻度平等-疏离型(19.8%);医学研究生:高度权威-疏离型(7.1%)>轻度平等-疏离型(5.3%)>轻度平等-紧密型(3.6%)>高度平等-紧密型(2.7%);艺术学研究生:高度平等-紧密型(12.6%)>高度权威-疏离型(8.8%)>轻度平等-紧密型(6.7%)>轻度平等-疏离型(4.6%)。


      整体上,经济学和艺术学的研究生与高度平等-紧密型的师生关系关联性更大;教育学的研究生与轻度平等-疏离型的师生关系关联性更大;工学和医学的研究生与高度权威-疏离型的师生关系关联性更大。


3. 师生互动变量与师生关系类型的差异分析

      各师生互动变量与师生关系类型的交叉卡方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互动频次、互动时长和互动意愿在师生关系类型间呈现显著性差异(p=0.000<0.001)。Cramer’s V大于0.1小于0.3,说明各师生互动变量与师生关系类型之间的相关性中弱。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比较列比例的方法(Bonferroni法)比较师生关系类型频数的a、b、c下标进一步得出“每学期交流1—3次”和“4次以上”在轻度平等-疏离型(a)和高度权威-疏离型(a)间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每次单独交流时长在3小时以上”在轻度平等-疏离型(a)、高度权威-疏离型(a)和轻度平等-紧密型(a)间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研究生主动找导师”在各类型师生关系(a)间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


       结合百分比来看,在互动频次上,与导师“每学期交流1—3次以上”的研究生,师生关系是高度平等-紧密型的比例(7.5%)明显低于轻度平等-紧密型(15.3%)和疏离型(28%,28.8%);而与导师“每学期交流4次以上”的研究生,师生关系是高度平等-紧密型的比例(92.4%)明显高于轻度平等-紧密型(84.4%)和疏离型(65.3%和68.1%)。

      在互动时长上,与导师“每次单独交流在1小时以内”的研究生,师生关系是高度平等-紧密型比例(42.8%)明显低于轻度平等-紧密型的比例(61%)、轻度平等-疏离型(67.6%)和高度权威-疏离型(51.9%);但是,与导师“每次单独交流时长在1小时以上”的研究生,师生关系是高度平等-紧密型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的师生关系。

       在互动意愿上,“有时研究生主动,有时导师主动”的双方间歇式主动交流,师生关系是平等-紧密型的比例(77.1%和81%)明显高于疏离型(56.4%和51.9%)。


       在互动方式上,从师生互动方式与师生关系类型图来看,“QQ/微信等及时通讯工具”和“面谈”是研究生与导师互动交流的主要方式,占比分别在各类型师生关系的70%—90%和65%—90%之间。但“QQ/微信等及时通讯工具”和“面谈”会在平等-紧密型和疏离型的师生关系间呈现出显著性差异,偏好使用“QQ/微信等及时通讯工具”和“面谈”与导师交流的研究生,师生关系类型是平等-紧密型的占比更高。“电话”是继“QQ/微信等及时通讯工具”和“面谈”后研究生与导师交流的第三种主要方式。偏好与导师通过“电话”交流的研究生,师生关系是高度平等-紧密型的比例为58.4%,明显高于轻度平等-紧密型(44.4%)和其他师生关系类型。“写信”在各类型师生关系中的占比都比较低,但并没有完全消失,而且,高度平等-紧密型的师生关系的“写信”交流方式(4.3%)略高于其他师生关系类型(图2)。


       综上,与导师“每学期交流4次以上”“每次单独交流时长在1小时以上”“间歇式主动交流”,以及偏好使用“面谈”和“电话”交流的研究生,与高度平等-紧密型的师生关系关联性大。

4. 环境条件变量与师生关系类型的差异分析

        各环境条件变量与师生关系类型的交叉卡方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不同的环境条件在师生关系类型间呈现显著性差异(p=0.000<0.001)。Cramer’s V系数的值在0.1—0.4之间,说明各环境条件变量与师生关系类型之间呈现不同强度的相关性。其中,课题酬劳、心理疏导和权利申诉的Cramer’s V>0.3,与师生关系类型中度相关。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比较列比例的方法(Bonferroni法)比较师生关系类型频数的a、b、c下标进一步得出,除了导师更换制度外,各环境条件变量在轻度平等-疏离型(a)和高度权威-疏离型(a)的师生关系间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但在疏离型(a)与轻度平等-紧密型(b)和高度平等-紧密型(c)的师生关系间呈现显著性差异。


     结合百分比来看,有师门文化:高度平等-紧密型(90.7%)>轻度平等-紧密型(78.3%)>高度权威-疏离型(62.8%)和轻度平等-疏离型(59.2%);有课题酬劳:高度平等-紧密型(85%)>轻度平等-紧密型(70%)>高度权威-疏离型(54.4%)和轻度平等-疏离型(44.3%);有经费支持:高度平等-紧密型(84.5%)>轻度平等-紧密型(69.8%)>高度权威-疏离型(53.1%)和轻度平等-疏离型(48.9%);有心理辅导老师:高度平等-紧密型(84.1%)>轻度平等-紧密型(70.6%)>高度权威-疏离型(52.3%)和轻度平等-疏离型(43%);有权力申诉渠道:高度平等-紧密型(88%)>轻度平等-紧密型(75.1%)>高度权威-疏离型(51%)和轻度平等-疏离型(42.3%)。


      整体上,有师门文化、课题酬劳、经费支持、心理疏导和权力申诉渠道等这些支持性环境条件,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是平等-紧密型,尤其是与高度平等-紧密型师生关系的关联性大。


5. 理想师生关系的建构

       “平等”是研究生眼中理想师生关系的核心特征。不过,在研究生看来,“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导师以学生为中心,不仅支持学生的学术发展,同时关心学生生活的关系。


       对“研究生卷”开放问题——理想师生关系的关键词词云分析显示,“平等”(846次)、“尊重”(620次)、“学生”(270次)、“交流”(250次)、“和谐”(249次)、“亦师亦友”(239次)、“朋友”(206次)、“指导”(140次)、“导师”(125次)、相互尊重(101次)这10个关键词被提及的频次最高,构成了研究生眼中理想师生关系的主要元素。其中,“平等”是理想师生关系的最主要特征,其次是“尊重”。在师生的角色定位中,研究生提及“学生”(270次)的频次要高于“导师”(125次),一定程度上说明在研究生眼中,理想的平等型师生关系应该导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师的角色是“亦师亦友”,与学生相互尊重,形成一种和谐而融洽的关系。而且,在中国研究生的眼中,师生关系似乎超越了专业与职业的定位,融入了更多对师生关系情缘的期许与追寻,不仅希望师生关系是一种在学术上共同进步的关系,还希望是一种可以在生活中互相理解、信任和支持的紧密关系。这一点在剔除研究生和导师对理想师生关系的共有词后,似乎体现得愈发明显。如图3之右图所示,“生活”成为研究生眼中建构理想师生关系的关键话语。


(二)导师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类型和差异

1. 师生关系的类型分析

      表9描述了导师视角下师生关系在“权威-平等”和“疏离-紧密”两个维度的总体得分情况。“权威-平等”量表分数由1到5,每题得分小于3分,师生关系趋向权威;每题得分大于3分,师生关系趋向平等;该量表共11道题,因此,总体得分小于33分,师生关系趋向权威;总体得分大于33分,师生关系趋向平等。“权威-平等”维度得分的平均值为46.8983分,大于33分,表明导师样本呈现的师生关系偏向于平等。“疏离-紧密”量表分数由1到5,每题得分小于3分,师生关系趋向疏离;每题得分大于3分,师生关系趋向紧密;该量表共9道题,因此,总体得分小于27分,师生关系趋向疏离;总体得分大于27分,师生关系趋向紧密。“疏离-紧密”维度得分的平均值为36.8150分,大于27分,表明导师样本呈现的师生关系偏向于紧密。

      为了进一步绘制导师视角下师生关系的类型图景,在描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权威-平等”和“疏离-紧密”两个维度进行均值计算,然后使用K-均值聚类对导师样本进行聚类。经过反复聚类尝试,最终聚类得到3类群体,此3类群体的占比分别是2.89%,42.54%和54.57%(表10)。

      通过对比3个类别在“权威-平等”和“疏离-紧密”两个维度的平均值,并结合理论设计,可以将聚类1命名为“高度权威-疏离型”,聚类2命名为“高度平等-紧密型”,聚类3命名为“轻度平等-紧密型”(表11)。

2. 导师背景变量与师生关系类型的差异分析

      导师背景变量与师生关系类型的交叉卡方检验结果如表12所示:导师的年龄、所在学校、所在学科、职称、职务、留学经历、指导研究生数和单独指导研究生经验这8个变量在师生关系类型间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导师的性别在师生关系类型间呈现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p=0.024<0.05)。Cramer’s V=0.093<0.1,表明导师性别与师生关系类型之间弱相关。结合百分比,男性导师在高度平等-紧密型的比例(46.7%)明显低于轻度平等-紧密型(56.1%)和高度权威-疏离型(56%);而女性导师在高度平等-紧密型比例(53.3%)明显高于轻度平等-紧密型(43.9%)和高度权威-疏离型(44%)。说明,女性导师和高度平等-紧密型师生关系的关联性更大。

3. 师生互动变量与师生关系类型的差异分析

       各师生互动变量与师生关系类型的的交叉卡方检验结果如表13所示:互动意愿在师生关系类型间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p=0.071>0.05)。互动频次和互动时长与师生关系类型呈现0.001水平的显著性差异(p=0.000<0.001)。Cramer’s V在 0.1—0.2之间,说明互动频次和互动时长与不同师生关系类型弱相关。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比较列比例的方法(Bonferroni法)比较师生关系类型频数的a、b、c下标进一步得出“每学期交流1—3次”和“4次以上”在高度权威-疏离型(a)和轻度平等-紧密型(a)间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每次单独交流时长在3小时以上”在各师生关系类型(a)间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

       结合百分比来看,在互动频次上,与研究生“每学期交流1—3次”的导师,师生关系是高度平等-紧密型的比例(6%)明显低于轻度平等-紧密型(15.3%)和高度权威-疏离型(28%),但是,与研究生“每学期交流4次以上”的导师,师生关系是高度平等-紧密型的比例(93.5%)明显高于轻度平等-紧密型(84.7%)和高度权威-疏离型(68%)。


       在互动时长上,与研究生“每次单独交流在1小时以内”的导师,师生关系是高度平等-紧密型的比例(20.1%)明显低于轻度平等-紧密型(41.7%),但是,与研究生“每次单独交流时长在1—2小时”和“2—3小时”的导师,师生关系是高度平等-紧密型的比例(54.9%,16.8%)明显高于轻度平等-紧密型(44.3%,9.3%)。可见,交流时长效果很明显。


       在互动方式上,“面谈”是各类型师生关系中导师与研究生互动的最主要方式。“QQ/微信等及时通讯工具”紧随其后。而且,“面谈”和“QQ/微信等及时通讯工具”在各类型师生关系的比例非常接近。原因之一可能是“QQ/微信等及时通讯工具”可能还是师生确定约见“面谈”的主要方式。“电话”是继“面谈”和“QQ/微信等及时通讯工具”后导师与研究生互动的第三种主要方式。但是,“电话”在高度平等-紧密型的比例(69.8%)明显高于轻度平等-紧密型(56.8%)。“写信”在各类型师生关系中的占比都比较低,没有呈现明显差异(图4)。

      综上,与研究生“每学期交流4次以上”“每次单独交流时长在1—3小时之间”,以及偏好使用“电话”交流的导师,与高度平等-紧密型的师生关系关联性大。


4. 环境条件变量与师生关系类型的差异分析

      各环境条件变量与师生关系类型的交叉卡方检验结果如表14所示:师生所在学院/学校有没有为师生的研究和学习提供有力的科研补助和经费支持、所在学院/学校有没有提供中途更换导师、心理疏导以及权利申诉等制度渠道等因素在师生关系类型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有没有组会或沙龙的师门文化在师生关系类型间呈现显著性差异(p=0.024<0.05)。Cramer’s V= 0.093<0.1,说明师门文化与师生关系类型之间的相关性较弱。结合百分比分析显示,有组织组会或沙龙在高度权威-疏离型(88%)和高度平等-紧密型(88.3%)间没有呈现出明显差异,但在轻度平等-紧密型(81.6%)和高度平等-紧密型(88.3%)的师生关系间呈现出些许差异。


5. 理想师生关系的建构

      “平等”不仅是研究生眼中理想师生关系的核心特征,也是导师眼中理想师生关系的核心解读。但是,在导师看来,平等的师生关系更是一种超越“学生中心”,期许共同成长的关系。


       对“导师卷”开放问题——理想师生关系的关键词词云分析显示,“平等”(235次)、“尊重”(147次)、“交流”(63次)、“朋友”(56次)、“亦师亦友”(55次)、“和谐”(44次)、“学生”(43次)、“信任”(41次)、“教学相长”(35次)、“合作”(31次)这10个关键词被提及的频次最高,构成了导师眼中理想师生关系的主要元素。其中,“平等”是理想师生关系的最主要特征,其次是“尊重”和“交流”。在师生的角色定位中,导师对自己的理想定位是朋友(56次)和“亦师亦友”(55次),与学生发展成一种能够一起合作、教学相长,具有共同成长特征的关系。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似乎超越了“学生中心”的话语,从“师生共同体”或者“学术共同体”的角度丰富了对何为“平等”师生关系的解读。这一点在剔除导师和研究生对理想师生关系的共有词后,似乎体现得愈发明显。如图5之右图所示,“互相促进”“互利”等具有相互特征的词汇成为导师眼中建构理想(平等)师生关系的关键话语。

五、主要结论与讨论

       对3903份“研究生卷”和865份“导师卷”分别进行描述统计、聚类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无论从研究生还是导师的视角来看,平等-紧密型是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具体分为轻度平等-紧密型和高度平等-紧密型。除此之外,轻度平等-疏离型和高度权威-疏离型虽然占比较小,但也构成了研究生教育的师生关系类型。不同的是,轻度平等-疏离型并没有出现在导师的调查样本中。这可能与导师的调查样本量相对较小有关。总体上,研究生教育的师生关系类型还是呈现出了总体积极正向,同时多类并存的图景。师生个人的背景因素、师生之间的交流次数、时长、意愿和方式等互动因素,以及师门文化、经费情况、矛盾疏解渠道等外部环境因素和师生关系类型弱相关,甚至不相关。


(一)平等-紧密型是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和理想型

       无论从研究生还是导师的视角来看,平等-紧密型是研究生教育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具体分为轻度平等-紧密型和高度平等-紧密型,表现为导师对学生控制弱,较为注重因材施教,能够倾听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足够的自由度,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发挥。同时,导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关心学生职业发展与生活,为学生利益着想。师生之间氛围较轻松,能够开玩笑。这样一种积极正向的结果,说明多年来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导师的指导行为,由此带给研究生和导师的认知与感受可能也在形塑着师生双方对理想师生关系的建构。“平等”不仅是研究生眼中理想师生关系的核心特征,也是导师眼中理想师生关系的核心解读。尽管“平等”是师生眼中理想师生关系的共同特征,但是,对于理想(平等)师生关系内涵的解读,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仍有细微差异。在研究生眼中,“生活”构成了平等师生关系的主要元素。不仅希望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自由、民主以及在学术上共同进步的关系,还希望是一种可以在生活中也能互相理解、信任和支持的紧密关系。师生关系似乎超越了专业与职业的定位,融入了更多对师生关系情缘的期许与追寻。而在导师眼中,“互相促进”构成了平等师生关系类型的主要特征。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具有双向交流、合作、教学相长等共同成长特征的关系。师生关系似乎超越了“学生中心”的话语,从“师生共同体”或者“学术共同体”的角度诠释成一种“双主体、同进步”的师生关系。


(二)研究生与导师的群体类别特征与师生关系类型关联性小

       研究假设认为,研究生和导师的背景因素可能会在不同师生关系类型间呈现显著性差异。但是,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的性别、学习层次、学习类别、学校和学科与师生关系类型弱相关。导师的年龄、所在学校、所在学科、职称、职务、留学经历、指导研究生数量和指导研究生经验等这些群体类别特征在师生关系类型间也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整体上,研究生和导师的背景因素与师生关系类型存在弱相关,甚至不相关。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不仅是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个性化差异特征可能也比以往高等教育发展的任何阶段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相比群体类别特征,研究生和导师的个性化特征,包括个体性格、个人风格等可能会成为影响师生关系类型的重要因素。


(三)一定的交流频次和时长与高度平等-紧密型的师生关系关联性大

        富有成效的沟通,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交流频次和时长基础之上,这是深化师生关系的基础。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导师,一定的交流频次和时长与高度平等-紧密型的师生关系关联性大。师生之间“每学期交流4次以上”,“每次单独交流时长在1—3小时之间”与高度平等-紧密型的师生关系关联性大。但是,整体上,师生之间的互动频次、互动时长与师生关系类型弱相关。构建一种积极融洽、平等紧密型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或许不仅仅是互动次数的多少、交流时间的长短甚至于双方诉求的主动性,还有可能是师生之间在每一次有限的互动时间内双方交流的质量和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即使师生之间互动的次数和时长有限,如果互动过程中双方能够进行实质性并富有成效的沟通和交流,师生关系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平等-紧密型的师生关系。这样一种平等-紧密型的师生关系可能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平等-紧密型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四)在研究生看来,支持性的环境制度条件与平等-紧密型师生关系的关联性大

      在研究生看来,所在学院、学校有没有为师生的研究和学习提供课题酬劳,有没有为研究生提供心理疏导以及权利申诉渠道等这些环境制度条件与师生关系类型存在中强度的相关性。不过,这些环境制度条件与师生关系是高度权威-疏离型还是轻度平等-疏离型的关联性不大,但与平等-紧密型,尤其是与高度平等-紧密型的关联性大。而在导师看来,除了以导师为核心的师门文化外,环境制度条件在师生关系类型间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师门文化、课题酬劳、矛盾调解制度等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更大,研究生对此利害关系的感知也会更多,从而间接影响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例如,如果没有心理辅导或疏导机制、权利申诉渠道等制度支持,研究生可能会策略性地选择减少与导师的互动,由此可能更容易形成疏离型的关系;而如果有心理辅导机制以及权利申诉渠道制度,研究生可能会更勇敢积极地与导师互动,而不会过于担心矛盾发生时让自己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当然,这些环境制度条件如何影响不同类型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还需进一步调查分析。

(本文通信作者为别敦荣)


为适应微信排版,已删除注释和参考文献,请见谅,

如需阅读全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



上期回顾

特稿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下)

学习科学

孙立会, 胡琳琳 | 编程真的能促进儿童的个体发展吗?——基于28 项实验和准实验研究的元分析

李姝雯, 李曼丽 | 儿童书面言语的因果表达及逻辑思维特征研究——一项基于1800名小学生作文的分析

胡航 等 | 深度学习品质刻画:评测工具的开发与应用——基于四城市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证研究

教育现代化

杨小微 | 现代性反思与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任栋 等 | 基于人类发展指数框架的中国教育指数的编制和比较研究

人才培养

祝智庭  等 | 国际化人才需求下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发展研究——基于在华德企对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期望及实现情况调研


本刊声明

        一、本刊对所有来稿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代为组稿。

        二、本刊严禁一稿多投,如因作者一稿多投给本刊造成损失的,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三、作者投稿请登陆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官方网站(www.xb.ecnu.edu.cn)。

        四、本刊联系电话:021-62233761;021-6223230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期刊社微信矩阵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访问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官网,可下载本刊各期文章PDF全文,也可在线阅读本刊各期文章的XML格式全文。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