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儿子说:“妈妈,你把我送到树上去吧,我看外面解封没?” | 2022 上海此刻

上海此刻的记录者 三明治 2022-05-05


在「上海此刻」的社群里,有作者说,希望这段时间的记录只需要持续10天。大家都期盼着对“特殊”的记录尽早结束,生活恢复平常。


当“特殊”不断重复,成为新的日常,我们在不安中对居家、核酸、抢菜、领取防疫物资渐渐感到熟悉,日历向前翻去,我们真的已经适应正在发生的意外吗?今天,只是昨天的翻版吗?


记录者们依然珍视那些对平常的感知。在绿色的蔬菜里发现一只小蜗牛,阳台上的青菜正冒出新芽,因为志愿工作第一次走近邻里,孩子们把愿望挂在树梢上。


记录下的每一日都不同,在生活的复杂中,我们一起重新认识些什么,听见些什么。





 楼里有阳性被封,

但隔壁妈妈已经到预产期了


香蜂草


所在城区:徐汇

职业:数字化营销


今天我们楼被封了,因为出了2例阳性。


然后我赶紧在群里告诉大家,我隔壁的“大大皮”已经到预产期了,群里马上大家开始出谋划策。有人说如果锁门,反正是玻璃的,到时候我们砸开就可以,23楼有位妈妈说,不要急,


她是医院新生儿科的,她有些经验。看见大家的建议,隔壁的“大大皮”从开始的紧张,到后来的感动。



志愿者负责人说了一句:“我们2号楼全体必定护你们母子安全。” 经过协调,她告诉我们门不会被锁,只是拉一条警戒线,接着她加了“大大皮”的微信,帮助联系住院的事情。


在阳台上,我开始照顾我的水培菜园,小青菜居然长出来了,好开心。



有一位邻居晒出来一张照片是某小区居然用铁链锁住大楼,大家都说必须要提出来一定不能锁住大门,我们都会自律的。





在珍贵的绿叶菜里,发现一只小蜗牛


Anjo


所在城区:长宁

职业:十级金学家



封控第三天,我收养了一只蜗牛。



绿叶菜里有什么?有蜗牛!感谢盒马附送的小宠物,不枉我前些天专门请了年假,出门排队一个半小时才买到生菜。


拿出生菜的时候有点奇怪,因为买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有的叶子已经蔫黄甚至有些化水了。开着水龙头,左手上下淘洗菜叶,右手摘掉大面积不新鲜的部分扔到一边。忽然发现被我摘下的一片叶子上有一坨黑黑的东西,定睛一看,竟然是只指甲壳大小的蜗牛!


“Hi, 小蜗牛,很高兴认识你!”


在家独自闷了三天,突然看到一个能动的小生物,有种能和它培养出革命友谊的感觉。交到新朋友很开心,希望能让它也开心一点。中午阳光正好,想着它在冰箱里被冻了几天了,所以把它送到窗户边晒太阳。没想到它探头看了一眼窗外,嗖地一下缩回了壳里。


我赶紧抓起手机搜索如何饲养一只蜗牛,这才知道:哦,原来蜗牛喜阴,可以从蔬菜叶里汲取水分,不用特别喂水。


找了个宜家的蓝色小盒子,给它铺上几片生菜叶,做了个吃喝不愁的小窝。把盒子放在书桌上,打字的时候还能时不时看看它。此刻,它正蜷缩着脑袋,安稳吸附在一片浅绿色的生菜叶上,好像孩子在乳母的怀里那样恬静。


拍了照片发到群里,昨天刚通过三明治认识的邻居熊仔给我发来一首彩虹的歌《绿叶菜里有什么》。哈哈哈哈,简直不能更应景了!


认真看了一遍歌词,觉得真是唱出抢菜抢到魔怔的封控区人民的心声:

那花椰菜 那是上天的恩赐

那高丽菜 也是上天的恩赐

那木耳花菜 更是上天的恩赐

豆芽香菇 最是上天的恩赐


最绝的是,这首歌的英文名叫:What I want are vegatables。





“我家真的目前不需要鸡蛋,谢谢大家!”


糖糖


所在城区:闵行浦锦

职业:声学工程师


出于人文关怀考虑,我们小区给独居老人们一户发了一盒鸡蛋。虽然不多,就十个鸡蛋,但也觉得还挺温暖。楼组长下午两点就开始在群里统计谁家有独居的老人,或者未成年的孩子。统计的消息得到了101和1302的奶奶的感谢,于是大家都默认我们楼里只会有两份关爱老人的鸡蛋了。


关爱老人的鸡蛋送到了101和1302的门口,志愿者们也在群里提醒大家尽早把鸡蛋拿进门。这时候,202发出了一句消息:“那我家没收到。”


一阵沉默,大概楼组长没看到,别人也不好回复。


“组长,我们家怎么没有。”


略带着一些质问,我皱了皱眉,好像202住着的是位五六十岁的阿姨,要论起来,确实没法和其他两家八十多岁的老人比,但也不算年轻了。楼组长终于出现了,“他们是独居老人,就是家里没有子女在,有一户还带着小孙子。”


楼组长这段时间一直帮着楼栋忙里忙外,是个能干的小姐姐,态度也很好。但她的回复只换来202的一段语音:“咋啦?我和对象也没有子女呀,我20几岁吗?我也不是年纪轻的呀!”这段语音带着质问与指责,态度也不好,估计群里的人们都在想怎么帮助楼组长解围了。


小姐姐态度极好,“好的好的,那可能是我漏了,下午群里问了我看你们没有回复,不好意思下次给你们加上。”


大概是也不好意思驳了这样好态度的面子,202的阿姨也想要澄清一下自己不是无理取闹,发了一条无力又苍白的消息“我先生76岁,我65岁。”


一时间大家都理解了,确实是两个年纪比较大的叔叔阿姨住在202这一户,阿姨可能打字发消息也比较费力,语气直白了些也都可以理解了。气氛也忽然缓和了起来,一时间大家都说:


“阿姨如果需要鸡蛋我们家有哦,可以先用!”

“阿姨需要帮忙的话群里说!”

“我们家也有鸡蛋!”


就连拿到关爱鸡蛋的101室的奶奶也说:“小高(202的阿姨),我们家有鸡蛋,你可以先拿去用!”


这一时间事情变得好笑了起来,不知道202的阿姨内心是什么感想,大概都快分不清大家是真的热情,还是自己一时间的态度引来了众人的高捧。阿姨只能缓缓打出一行字:


“我家真的目前不需要鸡蛋,谢谢大家!”


哈,鸡蛋日圆满结束。





 我家左边住着六十多岁的楼长阿姨


依稀


所在城区:上海静安区

职业:律师


我们左边邻居是楼长阿姨和她的先生,六十多岁,家里有一只十二岁的瘦瘦的泰迪。疫情之前,我们和叔叔阿姨保持着友好但有距离的关系。阿姨非常热心肠,有我们爸妈的微信,对我们家的一举一动非常关注,经常通过我们家临楼道的厨房窗户观察我们今天有没有做饭、谁在做饭、谁在做家务,然后告诉我婆婆(笑哭)。还好我们家和爸妈家的传统都是男人厨艺精湛,女人颇有口福,被告状不做饭也是爸妈意料之中,在家里讨论此事,被调侃一顿一阵欢笑。


疫情开始之后,阿姨作为楼长,无声无息地为整个楼组和社区做了太多太多,组织建楼组群、组织分装整个社区的抗原、组织统计抗原信息、协调商户装修时间、统计独居老人信息、组织做核酸、组织物资发放、协调紧急药品,六十多岁的年龄最近时常一两点睡觉,六点又起床开始新一天的社区工作。每一次在群里看到的志愿工作照片里都可以看到她那件深蓝色的旧旧的“GAP”卫衣,但她在群里的信息也仅限于各种通知的发布,面对大家的感谢也并没有多说什么。


现在我们家的厨房窗户还是时时被她敲响,只是不再是问我们今天吃什么、谁做饭,而是给我们提供来自社区一线的信息播报,通知该去丢垃圾了,该去做核酸了,不要晚上晾衣服。


写到这里的时候,她又来敲门了,给我们投喂了一碗罗宋汤和沙拉带鱼,说你妈妈之前给我们的冻带鱼我们都炸了,你们也尝尝。





 回上海一年半,

 我至今没有见到养老院里的外婆


天悦


所在城区:静安区

职业:bullshit job


早餐时读了包慧怡老师今早刚发的诗《直到姓名化作齑粉》,想起我的外婆。


2020年末,我从北京回到上海,至今已一年半,却从来没有见到过我的外婆。她所在的养老院从2020年初就一直封闭,无论外界的疫情怎样变化,养老院都没有开放过家属探望。在进养老院以前,外婆只是腿脚不方便,五脏六腑一点毛病都没有,意识也很清楚,但自从进了养老院就一直被要求躺着,护工人手有限,往往是一个护工负责六七个老人,有时甚至要把一些意识不清的老人绑在床上,只为了保证老人们都不受伤、按时吃饭睡觉。


养老院还没有封闭的时候,我和妈妈去看望她,总会把她从狭小的单人床上解放出来,让她坐在轮椅上,推出房间,在走廊上晒晒太阳。春天,妈妈还会在养老院的花园里摘几朵花拿给外婆,外婆就一直笑着看我们,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拿出手机给外婆拍照,外婆还知道要看着我的摄像头。


即便如此,家属还是做不到每天探望,缺少下床活动的外婆肌肉日渐萎缩。疫情前我每一次去,都觉得她的大小腿比上次见到时更细更瘦了,但那时她还可以叫出我的名字,偶尔还会和我一来一回地对话,问我什么时候去北京(那时我还在北京工作)。每次从养老院出来,妈妈都会感叹,“也就是勉强活着了吧”。


看着一日不如一日的外婆,我也想过能不能给她换家养老院,也许护工可以照料得更好一些。但一想到外婆一直对自己的家乡有很深的眷恋,不愿意离开川沙这片土地,而这里合适且还有床位的养老院并不多,连现在这家也是舅舅托关系找来的,于是我只能放弃这个念头,还安慰自己,至少这家的护工不会打老人。


2020年、2021年、2022年的1-3月,已经封闭两年又三个月的养老院,大概率接下来还会继续封。外婆可能已经很久没有从床上起来了,没有人陪她聊天,更没有人推她晒太阳。而眼前连我们年轻人的抢菜吃饭都那么困难,外婆吃得可还够呢?昨晚,我带着这个绝望的问题问妈妈,她的回答是,公立养老院吃的总归有保证的,让我不要担心。


“那外婆应该也还活着的吧?”我小心翼翼地问。


妈妈显然是停顿了几秒,“不在了会通知家属的。”


噢,那可能现在真的只是心还在跳,打成糊糊的东西还在吃,生命质量等于零了。


我想起疫情前最后一次见到外婆,那次我大半年没回上海,外婆已经不太认识我,而且那天她没有从床上起身,一直躺着喊“妈妈”。不是喊我的妈妈、她的女儿,而是喊她的妈妈。护工说外婆可能是在喊疼,“这里的老人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都喊妈妈,可以喊上大半天”。


疼了就想到妈妈,这大概是人的本能吧。我突然感觉眼前满脸皱纹的外婆像一个孩子,本来就不高的她肌肉萎缩后,身躯显得更小了。




 亲自做过大白后,

 才知道基层工作真不容易


啊哟哇啦


所在城区:杨浦

职业:初中教师


居委找老母亲去做志愿者发抗原,我一起去了。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我也要见识见识基层工作到底做得有多差。


没想到一去就拿到了大白的衣服,和妈妈还有隔壁的阿姨搭档,发放和回收了两栋楼的抗原。碰到了不穿防护对志愿者指手画脚的前居委主任、被困在小区的装修工人、帮儿子看新房子的爷叔、帮独居老人做检测的邻居,也有独居的老人……一个爷爷家里有儿子在,但名单上只登记了爷爷一个人。儿子坚持说自己不在,爷爷不会做检测也不管,后来只好我们帮他做。



这是我不喜欢的小区。居民多是中老年人,素质不高,尤其是中年人。楼里有个总在楼道里抽烟的叔叔,隔壁有一对同时溜三条金毛不拴绳还说不得的夫妻……我总觉得这是一群没有办法和他们讲道理的人,甚至痛恨过自己为什么陷入这个环境。


但这一次,不知是期待够低还是怎么的,我觉得大家真的做得很不错。大部分帮忙的都是老爷爷老奶奶,凭着的都是热情。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和我差不多年纪却已经大腹便便的本地男孩子,很有担当很有条理。小区里的负责人是一位外来媳妇,身材瘦小却干劲十足,不禁有些惋惜在居委大材小用了。


众生百态,这是我小时候在二万户门口乘凉搭桌子吃饭的时候见过的光景。关进了公房以后,人与人之间有限的交流就变成了“你不要影响我”。而这一次,邻里之间的紧密感又回来了。当我们不得不走动起来的时候,发现原来了解彼此拉近距离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




“没有任何时候可以开业”


无晚


所在城区:上海

职业:文化工作者


今天是成为防疫志愿者的第三天。在去往岗位的路上,看到一家店门口写着“3月4日开业酬宾!没有任何时候比开业更便宜!”


还没来得及感叹短短几日不知道老板人还好否,紧接着又看到一行小字“没有任何时候可以开业”。





 一盘春笋炒肉带来的“惊吓”


Dora


所在城区:浦东康桥

职业:自由职业者


昨晚收到了第二个康桥政府的“大礼包”,喜出望外。


这次的“大礼包”里,菜少了,依然有蛋,竟然还有一块猪肉,不错不错。经研究,这块肉应该是猪前腿肉,相对较瘦,质量很好。晚上的时候,我们切了九分之二的肉(平均切了3X3块,拿了2块出来),结合上次大礼包里发的两根春笋,打算做一个春笋炒肉。



虽然以前吃过冬笋和春笋,着实鲜美,但作为北方人,我们从未挖过笋,成长过程中从未见父母做过这道菜。我拿着春笋,不知道如何下手,在“下厨房”上看了教程,才知道如何剥掉春笋的外壳,如何用刀把春笋拍裂,然后再切成薄片。


切好之后,把炒菜的任务交给了队友。不一会菜被端上来,冒着热气,看起来与过去在江浙农家乐吃的无异,味道也挺好的。不知为何,我们吃了一半之后,队友突然冒出一句,会不会中毒?



吃春笋怎么会中毒?我觉得不可思议。正好手机在微信页面,就输入关键词:春笋,中毒。竟然搜出好些带有这两个关键词的文章标题!仔细翻阅,吃春笋,竟然真的有中毒的可能。新鲜春笋竹笋里含有紫杉氰糖苷,它经过糖苷酶的作用,可以降解生成令人闻之色变的氢氰酸。如果不将春笋焯水,降低鲜笋里的氰化物含量,可能会导致氰化物中毒,症状是腹泻、呕吐、头晕、乏力等。


问题就在于,我们并没有焯水。现在该怎么办?继续吃,可能会中毒。去医院也不方便。已经吃了一半,难道要吐掉吗,这岂不是浪费了我们来之不易的春笋和宝贵的猪前腿肉,还有另外一道几乎吃完的、并且相当美味的菜:黄瓜胡萝卜鸡肉丁(没有花生版的宫保鸡丁)。


疫情之下,这可真是一个难题。不想浪费食材,又害怕要去医院,为医生添乱。


再去翻阅文章,竟然还看到有人吃笋中毒丧命的新闻,一个小小的决定竟然是性命攸关。


我仔细回忆一番,笋上沾着很多泥土,但应该也不是特别新鲜,估计到我们手上时,已经在路上漂泊了好几天,不是鲜笋。我们继续上网搜索了,发现我们煸炒得相对充分,不是“简单处理”,应该问题不大。于是我们一狠心,咬牙决定,在当前特殊情况下,还是要秉持不予浪费的第一原则,把剩下的春笋炒肉全部吃掉。至于会不会中毒,再说吧……


到目前为止,我们暂时未出现任何不适症状。




 “家庭主妇”的内卷才刚刚开始 


尔晶


所在城区:上海普陀

职业:食堂阿姨+网管+家庭教师


一场疫情能够改变一个人多少?别人我是不知道,我反正产生了质一般的飞跃。


我是一个不喜欢囤货的人,并且最是受不了松鼠藏坚果一般到处塞东西的行为。在我的观念里,家里是不能堆放多余纸箱的……这是对房价的不尊重!


然而疫情改变了我,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我周围的朋友们狠狠教育了我。她们囤货的计量单位动辄八十斤大米、三十箱牛奶、十斤土豆,对比之下,我的五斤大米、两箱牛奶、三四个土豆,简直就是燕雀鸿鹄、云泥之别。我虽然嘴里说着不至于不至于,心里却大受震撼。


手指很诚实。我开始到处点击参团,每天研究各种囤货小指南,从卷筒纸到油盐酱醋大米面粉鸡蛋牛奶,所有能囤的我都搜刮了个遍。4月1日,正当我左拥右抱志得意满踌躇满志随着整个浦西跨入足不出户的全域静态管理后,却没想到真正的家庭主妇之间的内卷才刚刚开始。


从第一天起,我的朋友们就在“欢乐妈咪”微信群中轮翻上阵晒厨艺了。从这个群名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出,这是一群非常欢(ku)乐(bi)的家庭主妇,每天一睁眼都是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大嘴小嘴。


然而她们晒出的照片是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还有个说让娃儿们换换口味的这样的……



我简直下巴都要惊掉了。她们都是怎么做到的?现在家里蹲的妈妈们,哪个不是一人身兼数职,她们各个还都是有二宝三娃的,三头六臂也来不及啊!可是她们从来就是这么优秀而强大,即使疫情如斯,依然磨不掉她们认真生活的态度,一想到这些,我也是服气的。


不过同样是囤货,人家囤得精致,我到底囤了个什么?是寂寞吗?还是我碎了一地的玻璃心?我想了想不甘心,好歹也晒出来一张。



群里此起彼伏的赞美声顿时沉默了一会,然后大家纷纷友好地给我送上鼓励。“真不错!”“可以吃好久呢!”“你家是真的爱蒜蓉啊!”


我……寒碜是寒碜了点,但好歹也是我剥了一早上的大蒜,又费了我好多油熬制得香喷喷的珍贵蒜蓉酱啊!非常方便又实用!


还好我女儿不嫌弃,她欢快地表示:“妈妈,我觉得每天吃方便面也挺不错的!” 小朋友不会讲话就不要讲话好吗?!




 街道的蔬菜大礼包告诉我,

 原来大家都不喜欢胡萝卜!


小图图


所在城区:上海浦东

职业:家里蹲


听说我们街道已经成为浦东新区的“榜样”,最近屡屡上电视新闻,起因是大家的大礼包迟迟未到。


傍晚,在电视新闻上看到了我们街道的物资已经在附近的体育场分拣,转眼间就坐着公交车来到了我们小区门口,被住在门口眼尖的哨兵发现。随着第一栋楼有人晒出了大礼包,大家对里面具体有什么早就心知肚明,只是那几根胡萝卜实在是让人欢喜不起来。



楼下有悉悉索索的响声,开窗一看,小车车运着我们的大礼包已经在楼下了,我赶紧屁颠屁颠地冲下楼去。等拿回家拆开来一看,是黄瓜耶!!


接着,楼里的一个小伙伴也在群里欢乐地感谢楼组长。


“楼组长手气可真好,还好是黄瓜不是胡萝,不喜欢吃胡萝卜🥕!”


“+1,握手,我也不喜欢。” 我立马复议。


这时另一个人冲了出来,“我们是胡萝卜。”


“我们是胡萝卜。”


傻眼。


“现在开始胡萝卜换黄瓜哦,各求所需,哈哈哈!”


一片寂静。


“哈哈哈,黄瓜们都没声音了!”


“运气不错,喜中黄瓜。但愿这四条黄瓜、一袋卷子面能坚持到解封那一天!”



原来大家都不喜欢胡萝卜,这倒是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大人们都喜欢吃呢。怎么我们楼里的老爷叔也说不爱呢,那小时候还强迫我们小孩吃胡萝卜,哼!




 “谁家有大米?”


时琮


所在城区:闵行江川路街道

职业:农业研究


小区群里的热心肠帮邻居问,谁家有新的电饭煲,没一会儿就有了回应:我家有一个新的,可以给你。还拍了电饭煲的升数和外包装,那是一只未拆封的小米电饭煲,我就被这样温暖出了眼泪。


类似的事情其实一直在发生。昨天,有人在群里问谁家有大米,一些邻居阿姨在下面回复,封控二十多天了,怎么没准备大米啊?像是责怪的语气里也还是能嗅到一丝担心。回复说,我们是租客,四个人住在一个房子里面,此前一直都是两个人做饭。迅速地,很多不同品种不同包装的大米照片出现在了聊天框里,达成意向,转为私聊。另一张照片出现了,一只手拎着一个只剩下一小捧米的玻璃筒问,还有没有哪位邻居有多的米吗?我们也是租户……很快,也解决了。


人可能就是靠着这样被温暖和得知有这样的温暖活着的吧。




年初我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

想要开始学做菜,

没想到这么快就正式上岗了


Z


所在城区:上海浦东

职业:和孩子们在一起


小区封管第16天。


给自己连日抢菜紧绷的神经放个假,没有调闹钟,早上睡到自然醒,自然是什么也买不到了。昨天晚些时候,我们小区也列入了盒马团购民生保障的范围,看到各种组合内容丰富,但也需要拼手速,打算后面两天试试看。


中午用昨天晚上的剩饭做蛋炒饭,女儿提议加点火腿肠,妈妈牌火腿蛋炒饭出炉。小朋友很赏脸,火速干完一碗,把碗递给我,要求再添饭。看她这么爱吃,我很开心,同时也有愧疚。从这次疫情才开始密集做饭的我,发挥飘忽不定,不时贡献怪味菜品,小朋友已经连着几天没有吃到好吃的饭菜了。


但她却没有因为饭菜不可口有过什么怨言,菜做得不好吃,她就拿点泡菜腐乳,把饭吃完。自己煮上两个红薯当点心,或是晚上加一餐熟泡面。


说起来,今年年初我还给自己立了一个Flag,想要开始学着做菜。没想到这么快就直接跳过实习期,正式上岗了。南瓜饼、红烧肉、油焖茭白、面筋塞肉、咸肉菜饭、罗宋汤……小区封闭期间,几乎每一天都有一道菜是我第一次尝试。从这个角度或许要感谢疫情,逼着我长大,让女儿有机会尝到妈妈的味道。





疫情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这两天经常给我科普病毒知识


Rosier


所在城区:上海长宁

职业:科研工作者


这两天我儿子特别好玩,经常给我科普病毒知识,让人大开眼界。从他那边我知道了“人类感染冠状病毒有7种,其中4种是引起感冒的常见病原体,还有3种会引起严重地呼吸系统疾病”。我们把这段话录了下来,纷纷转发,大家都看得哈哈大笑。


我儿子从出生到现在,处于疫情的时间已经占了成长过程的一多半。从开始拒绝戴口罩到现在不戴口罩不出门,说他们已经是“疫情一代”,一点都不过分。在武汉遭遇疫情的时候,他就居家两个多月没有下楼,现在也已经居家三个星期,看起来他比我们任何人都要适应正在发生的一切。


疫情一代喜“宅”的属性也未必是坏事。两个星期以前,我们小区查出一例阳性。当时社区群内最大的恐慌是,会否在小区公共区域引起交叉感染。当时就被告知,这位阳性感染者当天上午曾经在花园里散步。我们想到,那天上午我们力劝孩子下楼玩一会儿,趁着没有被封控,享受一下春日阳光。这个臭小子说什么都不乐意,一定坚持要看他喜欢的星球科普片。


整整三个多星期,我们一家三口被局限于自己的家里。经历了无聊、失望、绝望和麻木,这期间,亲子关系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前面几天,我们尝试了给孩子画画、带他做烘焙。当然,鸡娃也是不可避免的,过去我从不会逼着孩子练琴,现在也许因为居家时间太长,我们每天拖着他练琴。他皱着眉头,十万分不情愿地弹着,弹着弹着就开始犯困。


确实,“疫情一代”能适应疫情、防疫无处不在的生活,但这种生活终归反常于人性。今天给孩子做核原检测,因为他已经学了太多奇怪的病毒知识,小小年纪也已经可以配合我们做这个检测。即便这样,在拿棉签捅进鼻孔的时候,小眼泪还是忍不住流了下来。


儿子画的各种病毒:最大的那个是人类感染冠状病毒,旁边还有烟草花叶病毒和腺病毒。




“妈妈,你把我送到树上去吧,

我看外面解封没?”


布衣


所在城区:闵行

职业:创业合伙人


封闭在家第十八天。


一开始听到幼儿园放假的消息,不到5岁的小神兽高兴得在家里转圈,去年台风天幼儿园放了一天假之后,老问他爸:“上海什么时候再来台风啊?”不想上学的心昭然若揭。这下可好,没有截止期限的放假,孩子们的春天来了,感觉整个小区里都充斥着他们的狂欢声。


不上学是高兴,可总归是要人陪的。他可是正处于充电一小时,管用至少十小时,耗死父母的阶段。以前周末,我们一般至少一天在户外,他很喜欢攀爬,小区游乐场的攀爬设施早已满足不了他。经过侦探,小区的树成了他新的攀爬目标。可惜人太小,他对那些大树是奈何不得的,可是又闹着要上去。娃爸整理下情绪,默默扛来了梯子,绝望地等着他的电赶快放完。



爬了一天树,对树也不感兴趣了。后来,一二期不互通了,物业开始提倡大家尽量不要出户,他的攀爬范围只得缩到了门口的车库,开始对我们家车的前后备箱及构造进行全面研究,把自己关到后备箱下面隐藏的行李箱,让大人好一顿找。



再后来,足不出户了,楼上的小阳台也不嫌弃了,他把晾衣架当成了他的模拟滑梯,只是发现实在没法爬,刚踩一只脚一角就被踩断了,很快放弃了。看着那些树,他对我说:“妈妈,你把我送到树上去吧,我看外面解封没?”



总归,他还是最爱攀爬的,桌子将就一下也行,无论你在和面,还是在喝茶,还是在吃饭,上下桌的动作纯熟自如。



幸福树已多次被他蹂躏,哎,每次我都得好好和幸福树叨叨:委屈一下你了。



昨晚吃饭时,他钻到我怀里,抱着我的头,说“妈妈,我舔舔你的头发,看能不能变成冰淇淋,”得,没关到植物说话,你说这话,也快精神出状况了。


娃,再坚持一下下,加油啊。


我们都再坚持一下下啊。






编辑:依蔓、备备、

1717、pupu、ziyi、千禾




·


·


·


  ·「2022· 上海此刻」日常书写计划 ·  



2022年的春天,上海正在经历一段特殊时期。主流视野之外,我们想要看见普通人此刻的生活日常,听见个体发出的声音。来自个体的真实生活记录,让我们相互倾听,彼此守望,在封闭中建立连接。从4月1日至4月10日,三明治将陆续发表记录者们的每日观察。



 阅读更多“上海此刻” 


上海浦西封控第一天,居委给了好消息,血透病人能自主去医院了

我的隔壁住着一位100岁高龄的独居老人


 

·    ·     ·




 我 X 三明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