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落探访VOL.29 | 纳西族古都——白沙镇白沙村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引  言2011年胡·藤井研究室设立后,世界聚落研究的重心转向中国。开启中国居住文化调查,足迹遍布广袤中国大地,调查形态千差万别的聚落。这些中国历史文化村镇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有着传承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居住文化的传承与演变。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中国聚落与民居调查系列,这些聚落兼具自然环境差异性与地域文化本土性。在丰富的民居形态、顺应环境的建构方式、朴素的生存状态的表象下,隐藏着独特的空间结构、营建秩序与空间图式、族群共同的空间概念与文化,赋予了聚落历久弥新的顽强生命力。


· 白沙村(图源:王峰)

白沙村位于丽江坝西北面,玉龙雪山脚下。大研古城北8公里处,曾是宋元时期丽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纳西族在丽江坝区的最初聚居地,也是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纳西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大研古城、束河民居建筑群与白沙民居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

· 白沙村位置(胡·藤井研究室)

历史沿革

纳西族东巴经《崇般图》送魂路线中记载纳西始祖崇仁利恩与衬红褒白命从居那什罗山迁徙下来,最后三站为“巴古巴尸”(巴人死亡之地)、“嫫斤耍畏地”(尸首堆高之地)与“英古地”,分别对应今天的白沙太平、束河龙泉与大研古城。

· 《崇般图》(图源:网络)

因此根据纳西族在丽江坝聚居地的变迁,丽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沿革包括了三个历时态演化时期:第一阶段、白沙统治胚胎时期;第二阶段、束河过渡雏形时期;第三阶段大研统治鼎盛时期。白沙村在丽江坝的建立,开创了纳西民族社会发展与聚落建设走向古代城市化的新纪元。

聚落选址

由于白沙地处于玉龙雪山沙石流冲积而成的白沙坪内,整个白沙坪平行于玉龙余脉呈南北走势,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西傍纳西人奉为保护神的“玉龙雪山”余脉芝山、岩山,南至束河龙泉。丽江最早被称为“玉璧金川”,意思是地处金沙江腹地,受玉龙雪山庇护,这一命名反映出纳西人对这一地域的地理环境及空间特点的明确认知。纳西先民对于早期白沙的选址有其特殊的自然与历史人为等多重原因。

· 远眺玉龙雪山(图源:网络)

首先,丽江坝的沼泽湿地地貌,泄水与排涝是纳西先民开拓丽江坝的首要任务;而从玉龙雪山沙石流形成的冲积扇群高地形成了纳西先民的最早落脚点。由此可推断北侧靠近玉龙山麓的白沙坪应是整个丽江坝形成较早,为数不多且开展排洪泄水等水利建设相对容易与成熟的高地环境;

其次,从地理区位上看,白沙位于玉龙雪山主峰南侧,西靠玉龙山麓,其农业五大灌溉河系几乎全部来自雪山融水,并从北至南贯穿全村,因此可推断白沙应是早期丽江坝灌溉条件最为发达的聚落,据《元一统志》记载,三赕原为濮獬蛮所居,其后叶古年带领的麽些蛮部落夺而有之。可推断白沙应是当时建城环境相对成熟的聚落,并已初具规模。

· 玉龙雪山下地白沙村(图源:王峰)

最后,从信仰的角度来看,神林神山不仅为村民提供了生存的生态保障,而且在村民心中建立了重要的精神屏障,在他们的心目中,山神是村民在与自然的抗争和不可预知的命运之间搭建起的精神寄托。

街巷空间

街巷分为三个等级:交通性巷道,商业主街,和宅间小道。交通性巷道较平直且路面较宽,视野开阔,便于机动车穿行;生活性巷道较交通性巷道较窄,大多垂直于主街呈鱼骨状分布;宅间小道线型少有规则的直线型,更多的是宽窄变化多样,角度转换丰富,曲折交错多变,沿街建筑高度错落有致,整个空间富有节奏韵律。生活小道垂直于主街,向着东西方向蔓延发展,形式 “丰”字型排列。除木都村居住组团内街巷成中心发散形式外,街尾村、三元村、太平村以“四方街”为中心,分居南、北,东北方向,沿生活街巷呈 “鱼骨状”排列。

· 白沙村道路等级分布(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街巷空间的四种平面布局(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生活街巷再进行分支,成由民居建筑山墙面挤压出连接邻里关系的小巷。巷道往往是由于居民的穿梭其中而自发形成的,小巷大多为尽端式道路,多呈直线、折线布局,较少形成环路,与主街、生活街巷整体形成一个方向明确,主次分明的街道网络体系,商业店铺多在四方街周围和三元村主街两侧排布。在宽度方面,白沙村主街主街宽 3-4 米,巷道宽 1-2 米,过道往往在 1 米以下。道路交叉路口以丁字形的三叉路口为主,或者错位相交形成两个丁字路口,十字交叉的路口较少,沿主街多以近垂直的的交通关系为主,交通通达性较好。

· 街巷节点分布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建筑空间

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丽江纳西族传统居住习惯从远古时期的“穴居”,到农牧时期的“随畜迁徙”,再到农耕时期的“农耕定居”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早期的居住模式在高寒山区较为经济实用,主要为建造坚固的木结构房屋以及井干式的木楞房。自明代开始,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宏伟壮丽的砖瓦房逐渐出现在纳西聚落中。

· 白沙村民居分布(图源:网络)

白沙村的建筑布局紧凑,轮廓鲜明,传统形式以合院为基本单元,每家每户都有百平见方的天井空间,作为合院里唯一的室外空间。以天井为核心,形成强烈的向心性。多个院落相互组合形成不同的居住组团。白沙村是一个典型的庭院式聚落,独栋式建筑并不多见。民居平面布局特点以面阔三开间为一单体单元叫“一坊”,以一楼一底二层楼为主,以院子为中心组成内向庭院,一般院落都有宽敞的厦子(外廊),各坊房屋均厦子相联系,辅助用房设置于“漏角”内,即相邻两坊房屋的拐角处,入口在厢房厦子的墙上,并设门控制,保持正院的整洁与宁静。平坝聚落由于平缓土地较充足,院子面积比山地和谷地地区都大,通风采光好,正房是庭院中的主导建筑,正房坐西朝东或坐北朝南。

· 合院的变体(图源:《丽江古城与纳西族民居》)

节点空间

四方街

白沙四方街,纳西语中称为“崩石芝”。取名四方街,意为“四通八达,权证四方”之意。可以说白沙四方街的出现是纳西族先民从山地到平坝,生产生活改变,商品交易出现的开始。

白沙过街楼

始建于民国年间,建立之初至今,作为交通及人员通道,中间联通白沙古街与街尾村。整栋建筑,中间高、两边稍低。过街楼门洞的尺寸和比例设计精巧,向北望去,玉龙雪山尽收眼底,巧妙利用了框景的手法。

· 白沙过街楼(图源:网络)

· 白沙过街楼北立面(图源:古城保护规划)

白沙壁画

白沙壁画是东巴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最大特点就是将佛教、喇嘛教和道教的题材融合在一起,在艺术表现上将中原汉族、藏族和纳西族的传统绘画技法整合在一起,是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

· 白沙壁画(图源:网络)

琉璃殿

纳西语叫“含史罗”,意思是黄金山谷,因殿内供奉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而得名。琉璃殿平面正方形,殿身正面一间,背面与三面以中柱分为三间,皆施薄壁。殿身之外,绕以走廊,廊之正面三间,其余三间周以墙壁,皆四间,廊后原有一门可通宝积宫,琉璃殿与大宝积宫俱位于寺之中轴线上,但隔绝不通,各有主持。

· 大宝积宫(图源:网络)

金刚殿

金刚殿为单座四合院,整体坐北向南。大殿为抬梁式木结构,二重檐四角攒尖顶,面阔和进深均为三间,平面呈长方形。两厢为回廊式建筑,单檐歇山顶,放置十八罗汉塑像。 

· 金刚殿(图源:网络)

大定阁

大定阁坐东向西,原由数院组成,现仅存一院(四合院),总体由正殿、两厢房、门厅及门楼组成。内部前檐柱之间,各装隔扇一块,划分为三部分,前为走廊,中为拜庭,后供佛像。

吉祥桥

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全部由石块垒砌,桥体拱形,茶马古道必经之地。

北岳庙

白沙的北岳庙(又名三多阁)视为纳西族族群图腾——玉龙雪山的“圣地”凝聚场所。公元7世纪唐初年间,南诏王异牟寻僭效仿中原文明,在滇西北册封五岳,玉龙雪山被尊为“北岳”。木氏先祖于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在白沙新善北端的玉龙村修建“北岳庙”(又称玉龙祠)。两次封禅反映出纳西族先受制南诏,后归顺元朝的族群历史。纳西族一直把玉龙雪看作本民族的圣山,并在玉龙雪山山麓修建庙宇,也就是北岳庙。

· 北岳庙(图源:网络)

水系空间

纳西族崇尚“万物有灵”,始终与水有着独特的渊源。在纳西族东巴经书中,水是有生命的,纳西族祖先搬到丽江坝后,由于宗教观念的影响,玉龙雪山被圣化,先定居在了离玉龙山最近的地方,后面由于适宜生产的自然环境和神山的精神凝聚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聚落逐渐壮大,先民们沿着三思河逐水而居,由北向南迁移,在白沙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聚落—白沙村。

· 白沙村水系分布图(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纳西先民又开挖了西面的青龙河,满足农田灌溉,它白沙村、束河古镇和大研古镇的重要联通水系,是丽江坝中西部田园生态水网的主要河道。同时古人开挖水渠,将青龙河的水引入古镇内,几乎每家都有一口私井,镇内的人家从此与水相生相伴。古镇由青龙河为界,建筑分布明显的疏密对比。青龙河以西,多为农耕用地,除西边山脚下沿脚村建筑斑块较集中,其余都是零星分布在耕地中。而青龙河以东整个聚落建筑密度较大,形成强烈的对比。

· 白沙村水系(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空间格局特征

四方街为核心的中心放射以建筑为“图”,外部空间环境为“底”。整个古镇以四方街为中心,以青龙河为界,空间环境形态由三条主要的街巷构成了“大”字型结构。

· 自由空间结构中的有序建筑排列(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白沙的聚落肌理相对松散与凌乱,由于受白沙坪地形走势制约,整个聚落空间呈南北长,东西短的态势,合院民居建筑群散落分布在南北走势的主轴上,并将新善、向阳、丰乐、三元等下属自然村相连通;而东西向次轴则分别连接西侧岩山下木氏祖宅所在的岩脚村、东侧太平与木都村。主要干道穿过四方街,次要交通如生活性巷道、宅间小巷呈“丰”字形垂直于商业主街垂直于两侧交错分布,进而通达各家各户。由于功能和心理上的双重需求,使得聚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呈现出较为突出的以公共建筑和场所为中心的集聚特性,空间格局中心、边缘的秩序明显。

· 白沙村街巷(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白沙作为宋元时期纳西族最早的政治、军事、文化、商业中心,一直繁盛到明代。随着明代木氏南迁大研后,白沙逐渐成为整个丽江坝区的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中心。


END


往期回顾

「建筑设计」

胡昂院士工作站新作|成都金牛茶花片区建筑策划设计方案

「建筑文化」

胡昂院士讲座|日本TOD枢纽站设计迭变——从京都站到涩谷站

胡昂院士:关于推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开放合作的几点思考(下)

胡昂院士:关于推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开放合作的几点思考(上)

成都双年展特辑 | TOD引领城市更新——涩谷站再开发20年

未来已来|建筑学将何去何从?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轻安课程·回顾︱愿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建构自己心中的庭园

「建筑家」

建筑大师面对面|胡昂《大师之芒·日本现当代文化建筑巡礼》

建筑大师面对面|妹岛和世《建筑与环境》

建筑大师面对面|竹山圣《缺失的想象力》

建筑大师面对面|原广司《原广司×京都站》

建筑大师面对面|藤井明《从聚落到城市》

建筑大师面对面|山本理显《建筑创造未来》

建筑家妹岛和世VS胡昂对谈录

建筑家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SANAA事务所探访

建筑家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思考创造 改变世界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下)|让建筑有趣些吧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聚落探访」

聚落探访VOL.28 |长江第一湾畔的纳西古村落——石鼓镇海螺村

聚落探访VOL.27 | 危岩上的天空之城——宝山石头村

聚落探访VOL.26 | 滇西回民聚居地——曲硐村

聚落探访VOL.25 | 《小河淌水》之源——文盛街村
聚落探访VOL.24 | 马背上的回族村落——东莲花村
聚落探访VOL.23 | 千年白族村——诺邓村
建筑家梦想的传承 | 纪念东京大学世界聚落调查与研究五十年
聚落探访VOL.22 | 卡罗高原上巴塔库族曼「歇山屋顶住居群落」
聚落探访VOL.21 | 曼达拉山地上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20 | 也门境内顺应自然的「求心型聚落」

聚落探访VOL.19 | 客家人的建筑艺术——遵循风水文化的「八卦城堡」

聚落探访VOL.18 | 摩洛哥山谷里的「泥土结晶」

聚落探访VOL.17 |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上的「荒野之家」

聚落探访VOL.16 |  印度尼西亚的「岛上住居」

聚落探访VOL.15 | 巴里埃姆峡谷的「桶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14 | 墨西卡利岛上的「符号之城」

聚落探访VOL.13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神灵之家」

聚落探访VOL.12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两性住居」

聚落探访VOL.11| | 印尼群岛上的「三界住居」

聚落探访VOL.10| | 印尼群岛上的「船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9|西非「一夫多妻制度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8|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宇宙」

聚落探访VOL.7|两河流域的「线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6|沙漠边缘「风之聚落」

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

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

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

聚落探访VOL.2|1972年·阿尔贝罗贝洛

聚落探访VOL.1|1972年·圣托里尼岛

穿越时空的探访——世界聚落研究50年

「庭园细见」

庭园细见VOL.21|日本室町时代的庭院美学转向

庭园细见VOL.20|中日庭园文化“异质”探寻

庭园细见VOL.19|高松·栗林公园
庭园细见VOL.18|京都·高台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7|京都·西芳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6|京都·大德寺瑞峯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15|京都·东福寺本坊庭园
庭园细见VOL.14|京都·无邻庵庭园
庭园细见VOL.13|京都·平安神宫神苑庭园
庭园细见VOL.12|冈山·后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1|水户·偕乐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10|金泽·兼六园庭园
庭园细见VOL.9|京都·修学院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8|京都·桂离宫庭园
庭园细见VOL.7|京都·南禅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6|京都·醍醐寺三宝院庭园
庭园细见VOL.5|京都·银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4|京都·龙安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3|京都·鹿苑金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2|京都·天龙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宇治·平等院庭园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B座1606,610041

1606, Tower B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