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口红撞上污水厂:给“碳”办一次博览会

汪韬 千篇一绿 2023-12-31

1. 点击↑↑蓝字进入“千篇一绿”主页     

2. 点击右上角“…”      

3. 点击“设为星标”  

和小千失联了?赶紧设为星标。


减少一次性用品、塑料循环再利用、环境友好,消费者熟悉的日用品企业越来越看重这些指标,并沿着供应链的碳减排影响行业上游。


本次碳博会产生的763吨碳排放中,交通差旅排放占比最高。作为首届碳博会,参展企业以上海企业为主,交通差旅碳排放相对较少。对于规模更大的会展,展商甚至来自全球各国,观众的绿色出行尤为关键。


少数发烧友可以不计成本、赶时髦买低碳产品,但全社会还是要从经济成本考虑。比如产品耐用、长期可以收回成本,或是有其他的收益。

首届上海碳博会上,因为“碳中和”的话题,口红和污水厂同时被展出。(南方周末记者 汪韬/图)
南方周末记者 | 汪韬责任编辑 | 曹海东nfzmgreen@126.com

很难想象口红和污水厂会同时出现在一个展会,但确实出现了。

因为它们拥有同一个话题:碳中和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2020年,中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能通过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正负相抵。想感受碳中和的世界,不必穿越到2060年。2023年6月中旬,超8万人次试图从1081个低碳技术和产品中拼出答案。

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近六百家央国企、外企和民企齐聚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碳博会)。这是全国首个以“碳”为主题的博览会,主旨论坛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表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上海将聚焦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打好“双碳”攻坚战、持久战。

全国首个以“碳”为主题的博览会在上海举行。(南方周末记者 汪韬/图)

不过,什么是碳,为何要专门给碳办一次博览会,不少公众很难理解。即便谈到感同身受的全球变暖,也可能招来一句反问:天气变热,难道不只是因为“夏天来了吗”

南方周末记者从碳博会了解的信息显示,减碳虽不再只是口号,开始渗入企业的肌理,但需要消费者理解,还有待时日。


01

减碳并不遥远


大千世界,什么元素可将花花万物联系起来?。减少化石燃料、提高能效,这些日常生活看不见摸不着的场景并不遥远。

一位上海市民在家里按下抽水马桶,污水顺着管网去了亚洲最大的白龙港污水厂。处理完的污水达25℃,原本可以直接排走,经复洁环保公司的水源热泵提取热量后,可以降为20℃,这提取的5℃温差可以用于污水厂的制冷和供热,从而替代空调

打会儿游戏,电脑太烫;刷会儿手机,云端的电老虎——数据中心拼命工作,也发烫。深圳绿色云图公司的直接浸没式液冷技术——IT设备浸没在冷却液里,可以让PUE降低至1.05,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意为“电能利用效率”,越逼近1,效率越高。工信部要求,2023年底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PUE降低到1.3以下。

购物节海淘了宝贝,万里迢迢跟随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公司——马士基的船舶而来。这些巨大船只的动力将来自甲醇——甲醇来自秸秆,因为生物质燃料不得与人类的食物等竞争,只能来源于废弃物。

着急出门来不及坐地铁,只能叫网约车,打开“上汽享道”App,有可能会叫来一辆黑色的上汽大通MAXUS MIFA——它可是氢动力车

碳博会展示了诸多新能源车,不乏氢动力车。(南方周末记者 汪韬/图)

出门逛街、就餐,可以观察楼宇电子屏幕呈现每平米的能耗,这栋楼可能是虚拟电厂的组成部分。用电高峰期,大厦调节中央空调、风机水泵的参数,就可以释放电力。几百座这样的大厦,相当于新建了一个小发电厂。目前,上海黄埔区的全国首个商业建筑虚拟电厂已有130栋大楼纳入

从上海出差去西安,有可能搭上东航“碳中和”航班。电子登机牌已经不稀奇,当你发现飞机餐里的肉丸子居然是植物肉,还可以把写着“带我回家”的小毛毯带走时,不妨问问乘务员,这趟航班的燃料是不是提取自地沟油的SAF(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可持续航空燃料)?她大概率会微笑着回答“是”。

如果你被这些场景感染,还可以真金白银地助力碳中和——购买交通银行推出的长三角ESG纯债债券型基金。这款基金募集规模60亿元,主要投向于长三角地区ESG表现良好的优质企业。

多家银行现身碳博会。(南方周末记者 汪韬/图)


02

快消、零售企业深度参与

远景科技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孙捷察觉到,在2020年双碳目标刚刚提出时,他们作为“零碳技术伙伴”服务的大多是高耗能、制造类的工业客户。但从2022年开始,快消、零售行业也深度参与到降碳行动中,比如远景就帮助耐克中国打造了风光一体化零碳智慧物流园区。“一家领军企业做出表率,就会成为一股驱动行业的风尚。”

2023年5月底,来自169个会员国和非政府组织的1700多名代表齐聚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为达成全球“限塑令”做准备。减少一次性用品、塑料循环再利用、环境友好,消费者熟悉的日用品企业越来越看重这些指标,并沿着供应链的碳减排影响行业上游。

欧莱雅集团展示的“一支口红的碳索之旅”颇为吸睛,用完口红,带上外壳,去门店可更换内芯。百威亚太的展台秀出了衣服和包,这是用酿酒后产生的废酒糟制成。

B Corps是一群共益企业(Benefit Corporation),他们集结了各种对地球友好的产品,展出了“低碳生活的一天”

以“低碳生活的一天”为主题,B Corps展台展出的地球友好产品。(南方周末记者 汪韬/图)

早晨8点,背上8个塑料瓶再利用制成的KOKOLU包出门,旧物成为新时尚。

9点,拿着keepcup自带杯点杯咖啡,提神之时和一次性杯子说再见。10点,烈日炎炎,抹上ALLgood——对珊瑚礁友好的防晒霜,不给海洋增加负担。15点,穿上Patagonia服装,告诉朋友这家户外用品公司2022年把整个企业都捐给了地球。

21点,夜跑结束气喘吁吁,喝上一瓶“碳中和”的脉动饮料。深夜入睡前,拥抱Norlha的玩偶进入梦乡,跟着青藏高原的“土著材料”一起回到童话世界。

这些产品颜值都很高。“大家会因为喜欢它们的设计而开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在讲环境保护。”B Corps China项目总监姜宇霏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                     


03

从“碳中和笔”到碳中和展台

聚焦碳中和的碳博会以身作则,自身也实现了碳中和。

乘坐公交去看展,抵达地铁2号线的徐泾东站6号口时,很快就能体会到碳管理公司在这里打广告的意义:“当你出现在这儿,就在为低碳出行做一份贡献。”

徐泾东站6号口,有碳管理公司就着“低碳出行”的理念打出广告。(南方周末记者 汪韬/图)

展出面积近10万平方米,相当于14个标准足球场。碳博会筹备期间选择了最节能的场馆——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头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纯LED照明,身兼天然气发电的冷热电“三联供”系统。

华建集团展台展出的国家会展中心(外号“四叶草”)模型。这是国内首家大型会展类三星级绿色建筑运营项目,首届碳博会即在此举办。(南方周末记者 汪韬/图)

展会期间,远景智能的方舟数字化碳管理系统一站式完成了碳盘查、碳减排追踪、碳信用交易和碳中和认证。依据《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生成的碳中和报告,获得了TÜV南德的核查认证。

“小型活动实现碳中和并不是很难,比如零碳会议、零碳沙龙等,这些活动排放量级在百吨以内,大规模展会的零碳核证不多。”TÜV南德智慧能源副总裁许海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TÜV南德从两个月前开始收集数据:参展面积、参会人员数目、交通方式等。“大部分展商还是配合的,毕竟大家都在讲绿色低碳。”

最终,预盘查得出减排后仍然存在的763吨二氧化碳,采用国际碳信用VCS来完成抵消,实现碳中和。该VCS项目来自贵州遵义,当地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恶劣,通过种植本地树木将贫瘠的土地转变为可持续的森林生产系统。

参展商也被告知必须秉承低碳参展的理念,涵盖能源利用、物流运输、展示形式、出行住宿、循环化利用等各维度。

比如,有的展台看上去有点“空”,原来展商为响应主办方号召,不发放纸质材料。想获得更多信息,扫码提问或扫码下载企业简介。

有的展台也实现了碳中和。上海城投在搭建展台时采用了可回收的轻铝材料、环保型板材,通过结构预制作+现场拼装,节省人力、物力。展厅陈列了废弃的利乐包制作成桌椅,核算布展、参展期间产生的碳排放量后,购买国际核证减排量抵消。

上海城投展出的利乐包制作成的桌椅和碳中和证书。(南方周末记者 汪韬/图)

如果想要记点东西,不少展台还提供“碳中和笔”,笔杆来自外卖餐盒,可减少约2.3克原生塑料的使用,笔芯的碳足迹也得到了抵消。

本次碳博会产生的763吨碳排放中,交通差旅排放占比最高。作为首届碳博会,参展企业以上海企业为主,交通差旅碳排放相对较少。许海亮提醒,对于规模更大的会展,展商甚至来自全球各国,观众的绿色出行尤为关键。搭建材料、展馆展品的回收利用率也尤为重要。

碳博会也成为企业发布进展的平台。远景在展会上宣布兑现“2022 年实现运营碳中和”的承诺。“我们一直在寻找一个时机,宣布这个里程碑。”孙捷说。

忙碌的还有化工巨头巴斯夫。不仅和中船动力签署备忘录,加速船舶碳捕集系统的商业化海运应用,还邀请倡导绿色建筑的朗诗、吉利汽车等多家企业展开圆桌讨论。“我们非常高兴通过碳博会这一平台,全方位展现巴斯夫如何迈向2050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巴斯夫大中华区董事长兼总裁楼剑锋博士表示。


04

消费者愿不愿意买单?

低碳产品多付出的成本,谁来买单?尤其是消费者愿不愿意买单?碳博会期间的多场论坛、讨论,总是殊途同归、不自主地抵达这个困惑。

“大家都认为消费者觉悟提高,要教育他们,我不太认同,还是要符合经济规律。”在巴斯夫举办的圆桌论坛上,同济大学教授、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少数发烧友可以不计成本、赶时髦买低碳产品,但全社会还是要从经济成本考虑。比如产品耐用、长期可以收回成本,或是有其他的收益,“比如相比开车,坐地铁我可以东张西望,放松心情,这就是我的额外的收入”。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跟消费者沟通具有挑战性。MSC咨询创始人谭亚幸发现,公众喜欢更具体的表达,地产销售介绍小区得过这个那个认证,都不如这一句话打动人心:在这个小区可以看到萤火虫

国家电网的“丰宁抽水蓄能电站展示沙盘”,展示了这个为北京冬奥会储备绿色电力的“大型充电宝”是如何运作的。(南方周末记者 汪韬/图)

针对公众减排行为设计的碳普惠也是沟通渠道之一,在碳博会上得到了大量呈现。

建设低碳城区的上海黄浦区有“黄浦碳普惠”;金融科技公司妙盈科技有“绿喵”碳普惠;太平洋保险推出了保险业首家碳普惠,自助报案等低碳行为可获得积分,上线一个月已有一万用户。

国网湖北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双碳研究中心主任工程师雷庆生很忙,不断被人咨询“电力碳银行”。这也是一款碳普惠小程序,在用电高峰时,用户收到电网的短信,把家里的空调调高,省了一度电,可获得5块钱奖励。

雷庆生提供的资料显示,与其他电力需求响应模式比较,每千瓦的响应成本,居民用户电力需求侧最低,仅为5元。而抽蓄装机、锂电池储能高达6000-6500元,煤电灵活性改造成本为60-180元,工业用户为20元。雷庆生畅想,未来电动汽车将会是个大充电宝,一辆车可以给另一辆车充电,两个车主交换碳积分就可以了。从这个角度而言,万物互联,也可靠碳。
碳达峰、碳中和的话题正在出圈。通往3060的减碳之路,既依赖能源经济的转型变革,也关乎你我的衣食住行。“碳中和”的世界长什么样?我们一起来畅想、践行。南方周末千篇一绿推出“碳中和情报局”系列报道,如果你有好的想法,欢迎投稿至nfzmgreen@126.com或给微信公众号“千篇一绿”留言。
校对 | 胡晓 视觉 | 汪韬本文首发于2023年6月20日南方周末转载、提供新闻线索请在后台留言更多阅读 ↓↓全球“限塑令”要来了,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相约春天,我们办了场“碳中和”婚礼
生产冰墩墩的碳排放也被纳入,北京冬奥会如何实现碳中和?卡塔尔世界杯:争议碳中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