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采访| 谭荣教授接受央视《新闻周刊》栏目采访

2022年9月3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谭荣教授接受《新闻周刊》栏目采访。



减碳在路上 人人都是低碳转型里的“一分子”


Q

本周二,四川、重庆地区的电力供应已经恢复正常。今年的高温是一次考验,很难说未来就不再考验我们了,电不够用,除了政府、社会方方面面的工作之外,个人又能为此做些什么?节能减碳的理念能融到我们生活中多大部分?

谭荣:高温极端天气下,总体电力阶段性不足,导致大量公共用电设备都面临用电难,新能源汽车充电难是其中一种特殊情况。所以为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我们都已经坚定了要走低碳转型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一种趋势下,我们各行各业,各个途径上,都要尽可能去进行低碳的转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做好一种趋势引导,不仅仅是在价值层面上进行引导,更多还要通过政策上的补贴,让大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看到未来的转型之后所带来更高的一种收益,这个收益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收益,也包括我们说的因为低碳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收益。


Q

过去,人们大多将减碳的视角放置在工厂和企业,忽视了减碳领域个体力量的重要性,在国家愈发重视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调动公民参与大有裨益。

谭荣:个人确实很难去发现自己哪些行为跟碳排放有关。在能源行业、产业行业、建筑行业和交通行业四大碳排放的场景中,比如说在能源行业,我们个人对能源使用的习惯,是希望使用新能源还是依赖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对碳排放就很有关系。再比如,我们说在产业里面个人行为更加重要了,因为产业和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个人不同的消费习惯,反过来会倒逼生产端供给端的产品设计。


Q

今年以来,对个人碳账户的探索,从地方政府到企业都有实践,您怎么看“个人碳账户”这个概念?

谭荣:个人的碳账户其实是一种价值上的倡导。鼓励减排前提条件就是对每一个人的低碳行为去进行衡量,现在面临的制约就是没有统一的衡量方式和衡量标准。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其实都是责无旁贷,都是低碳转型里的一份子,都要有这样一种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至视频观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