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其他

沈伟教授出席“中欧高等教育数字学术领导力提升与合作论坛”

近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求是讲席教授沈伟受邀出席“中欧高等教育数字学术领导力提升与合作论坛”。本次论坛为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第六次会议的配套活动之一。此次论坛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和LEAD学术联盟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比利时、克罗地亚、葡萄牙、瑞典和土耳其等6个国家有关高校代表200余人参加。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总督学王嘉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王嘉毅指出,本次论坛是落实中国和欧盟双方领导人深化人文交流共识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加强高校学者与管理者的交流合作,是推进中欧人文交流行稳致远的重要动力。希望中欧高校学者与管理者在不同层次和更多领域加强交流,增进互信,推动务实合作,共同为中欧高等教育发展贡献力量。沈伟教授主持了中欧高等教育学术领导力与合作主旨论坛,并在LEAD高校伙伴合作分论坛与中欧教育合作闭门会议上发言。他表示,要鼓励提升双边人文交流,在共同研究、人员流动与政策互动等方面加强合作,增进中欧互信。LEAD学术联盟(LEAD
4月3日 上午 11:05
其他

劳动保障与共同富裕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3年10月12日,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主办,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协办的“劳动保障与共同富裕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成功举行。来自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相关领导和专家,以及浙江大学的师生共3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会议现场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金维刚教授主持。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李昌徽,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傅鸿翔先后致辞。会议代表合影李实教授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有两大主题,一是通过高质量发展,把中国的“蛋糕”做大;二是努力把“蛋糕”分好。因此,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政策十分重要,要通过经济发展和公共政策优化,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群之间的差距,有效解决不均等问题。李实教授致辞李昌徽局长指出,浙江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在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有许多值得重视的创新举措,我们一直关注着。我们委托浙江大学专题开展此项研究,旨在系统总结浙江在这方面的经验,并向其他地区和国际社会推介。李昌辉局长致辞傅鸿翔二级巡视员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收入之源、共富之基;社会保障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是安康之底、民生之依。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欢迎国际劳工组织和人社部专家予以指导,同时希望与浙江大学继续长期合作。傅鸿翔二级巡视员致辞开幕式之后的第一阶段是研究成果专题报告,由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副局长戴晓初主持。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文炯报告了项目研究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果,研究员乐君杰、张川川、杨一心分别就相关问题作了专题报告。何文炯教授介绍了“共同富裕与未来劳动世界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分析了中国推进共同富裕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间的关系,概述了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了浙江省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实践与探索,并就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他指出,浙江省促进共同富裕的基本经验是“在发展中共享,在共享中发展”,今后的任务依然繁重,需要继续通过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需要逐步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浙江大学研究团队将持续关注浙江省通过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政策优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及其效果,关注其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进行学理分析。何文炯教授乐君杰研究员作了题为“浙江省促进共同富裕的就业创业政策”的专题报告。他介绍了浙江省就业的总体现状、特征和趋势,以及浙江省就业创业政策的整体思路、具体目标、主要就业政策,基于高质量就业的浙江经验,提出应当完善就业公共服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以技能全面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乐君杰研究员张川川研究员作了题为“浙江省促进共同富裕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专题报告。他采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描述了全国和浙江省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状况,梳理了转移支付政策、最低工资政策和就业帮扶政策,介绍了地方特色政策实践和国际经验,指出浙江经验中政策连续性强和以数字技术促进政策精准化的思路可供推广。张川川研究员杨一心研究员作了题为“浙江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政策研究”的专题报告。他从学理上揭示了社会保障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回顾了浙江社会保障体系的演进,描述了浙江社会保障体系运行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共同富裕导向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方向。他提出,社会保险运行应当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社会救助覆盖应当更加精准更有效率,社会福利服务应当更加专业更为精细。杨一心研究员研究成果报告之后,多位专家作了精彩的点评。国际劳工组织(日内瓦总部)就业政策司司长李相宪认为,“共同富裕与未来劳动世界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项目,同时对浙江大学团队的研究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他指出,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省,在促进经济发展、减少收入不平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且吸引了大批省外甚至是国外的劳动力,值得其他地区借鉴。他认为,浙江省的许多做法从国际上看也是具有创新性。其中有一系列重要的公共政策,值得深入研究。他强调指出,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估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基于事实,通过可信的资料和数据,证明相关政策的实际效果,既为这些政策的完善提供依据,也可以供其他地方参考。他认为,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在消除不平等、促进共同富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期待浙江省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经验,同时希望浙江大学继续深入这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注重数据的积累,开展更有效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李相宪司长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认为,这是一项十分重要且系统而完整的研究报告,全面反映了浙江省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政策和实践进展情况,并客观地分析了浙江省的经验。他同时指出,政策评估和效果分析很重要,一是时间前后对比,即政策在执行之前和执行之后的对比;二是横向空间对比,即浙江省和其他省份的对比。建议今后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李实教授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局长李昌徽认为,在共同富裕的研究中,还需要深入探讨如何更加准确地定位“富裕”和“共享”、如何协调多个领域、如何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李昌徽局长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副局长戴晓初认为,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浙江省不仅要解决全国共性问题,还要为一些前沿问题探路,比如如何协调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问题、开发新的劳动技能方式和模式。戴晓初副局长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和蒙古局项目经理文安儒认为,除了政策描述之外,分析政策如何实施也很重要。以社会保障政策为例,如何激励灵活就业人员参与社会保障项目,这也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内容。文安儒先生浙江(浙江大学)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贡森认为,当前政策主要关心弱势群体,可以适当聚焦高收入者,关注高收入群体在税收和社保干预之前和干预之后的收入差距状况,进而评估政策干预的收入再分配效果。贡森教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丽宾认为,浙江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的数据与结构应当与全国情况进行对比,还应当与国际经验进行比较,同时重点关注就业质量的指标。张丽宾研究员会议第二阶段是学术交流,由浙江(浙江大学)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贡森教授主持。现场多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讨论和交流。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宗凡认为,社会保障和共同富裕的研究,应该将长期护理保障、人口生育政策和家庭支持政策作为组成部分考虑进来。杭州市就业管理服务中心综合调研处处长徐子江提出,就业的典型案例应当把重点群体帮扶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提炼出来。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培林认为,浙江最重要的发展经验与活跃的企业家精神有关,实质是将做“蛋糕”和分“蛋糕”统一起来。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徐露辉认为,浙江就业具有吸引人才、市场化、鼓励创业的特征。浙江大学民生保障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张翔提出,浙江的城乡收入差距小,主要是源于一次分配的差距小。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继强认为,应当厘清目前浙江劳动就业的确切数据。王宗凡研究员刘培林教授徐露辉院长郭继强教授浙江大学风险管理与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刘涛认为,实现共同富裕,还需要关注山区和海岛的基本公共服务问题。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詹鹏基于浙江入户调查数据提出,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动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如何理解和完善居民收入结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川川认为,浙江实现共同富裕,有赖于繁荣的创业经济活动。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乐君杰认为,可以利用调查数据来加强相关政策的评估。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杨一心认为,如何处理好全国政策统一与地方政策创新之间的矛盾,还需要更多学理讨论。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何文炯提出,政策评估非常重要,其中数据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可以想办法建立和掌握一些微观数据库。刘涛教授张翔教授最后,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教授总结了会议内容。他希望共同富裕研究从浙江出发、走向国际,希望一些国际组织也能够参与到研究过程,建立一个国际化的“联合舰队”。
2023年10月18日
其他

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3年度工作会议在浙江大学举办

2023年7月2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3年度工作会议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作为教指委秘书处单位主办了此次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委员齐聚一堂,总结过去四年工作,谋划下一届教指委重点工作。教指委秘书长、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郁建兴主持会议。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出席会议并致辞。她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本次公共管理专业教指委年度工作会议,对于如何回答系列之问意义重大。她从做强基本单元、抓好核心要素、攻坚改革关键、挖掘新资源、当好智能团五个方面肯定了教指委发挥的助推作用,并就会议召开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全面把握建构公共管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要求,二是要守正创新推进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做好相关保障支持工作,积极主动作为、切实提高效率和质量。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郁建兴做教指委工作报告。他表示,过去四年半,本届教指委严格遵守章程,切实履行职责,共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第一,带头学习贯彻新思想,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到实处;第二,做好参谋咨询,积极发挥教指委的决策智囊团作用;第三,抓好指导引领,助推全国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质量提升;第四,积极凝聚队伍,指导高校落实教师教书育人责任。他指出,本届教指委在遴选和跟踪评估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编制和推广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规范、承担教育教学改革并引领示范、创新教学技能提高教育质量、履职尽责做好高教战线的决策咨询服务等五个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并藉此会议对下一届教指委工作提出建议,一要跟踪评估和验收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二要全面开展新时代公共管理精品教材建设;三要推进公共管理类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的数字化转化和示范;四要继续做好教指委平台建设和秘书处工作。最后,郁建兴分别从背景意义、基本要求、重点工作、建设方式、实施安排、保障机制、组织领导等方面介绍了《新时代公共管理精品教材建设方案》。教指委秘书长、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郁建兴科学出版社副总编刘俊来介绍了科学出版社教材出版工作的相关情况。他表示,在教育出版市场出现竞争新格局的今天,出版社要在构建新业态上抓住机遇、精准发力。第一精品教材建设要与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新发展相结合,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二精品教材体系建设要以履行国家职责和核心课程指南为指导,与马工程教材既有所区分又有所衔接;第三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环节;第四要把握新时代新任务,认真落实新使命新要求的各项举措;第五要在教材编写到教材研发的转变过程中,凸显出新形态教材的重要性。科学出版社副总编刘俊来接下来的审议工作报告和教材建设方案环节,各位委员分别围绕如何做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考察和验收,如何建设新编精品教材等问题展开讨论。西北大学教务处处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曹蓉、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句华分别代表小组发言。西北大学教务处处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曹蓉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句华最后,郁建兴做总结发言。他表示,过去四年,公共管理类教指委圆满完成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布置的各项工作。他指出,教指委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需求出发,聚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验收、新时代公共管理精品教材建设等两项工作,共同谋划教指委当前和未来的重点工作。下一届教指委也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推进全国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至此,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23年度工作会议圆满落幕。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凝心聚力、务实笃行,以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和崭新昂扬的精神风貌,共同为教育工作提质增效,为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2023年7月3日
其他

“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现代化”——第九届全国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生论坛顺利举办

5月13日,“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现代化”——“梦之蓝”第九届全国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生论坛在浙江大学顺利举办。论坛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土地科学》期刊提供学术支持。会议邀请了150余位全国土地资源管理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会议。会上,围绕“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现代化”主题,9位来自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做主旨学术报告,60余篇经过评选脱颖而出的优秀论文作者进行分享交流。论坛开幕式上,浙江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夏群科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教授、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主席欧名豪教授致辞,对出席本次论坛的全体师生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同时围绕着本次论坛的主题表达了各自的见解,并对本次论坛达成深入交流目标表示了殷切期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谭荣教授主持。夏群科赵志荣欧名豪谭荣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浙江大学叶艳妹教授和吴宇哲教授主持会议上下半程主旨发言环节。华中农业大学张安录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张凤荣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卞正富教授、南京大学黄贤金教授、北京大学林坚教授、扬州大学钱忠好教授等,分别进行主旨发言。华中师范大学卢新海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占岐教授、江西农业大学赵小敏教授、浙江大学靳相木教授、浙江大学的吴次芳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谭术魁教授等,分别围绕各主旨发言进行热烈的交流讨论。叶艳妹吴宇哲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安录教授以《新型城镇化中农地非农化政策创新》为题做主旨发言。他分析了全球、全国和区域等不同尺度农地非农化及要素效率规律,并提出乡村振兴、区域差距、增值收益分配等三个城镇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议题。随后,华中师范大学卢新海教授围绕张安录教授的发言,从现阶段需要从公平和效率、增值收益捕获的价值标准、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现象对非农化治理的影响等做出延伸讨论。张安录卢新海中国农业大学张凤荣教授作题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思想学习心得》的主旨发言。他结合自己对“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学习心得,阐述了地球科学的系统观和整体观,并提倡到实践中发现新知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王占岐教授在围绕张凤荣教授发言进行评述时,回顾总结了生命共同体的渊源与意义,并针对如何利用系统论来思考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之间的作用机理,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统一保护修复的实践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张凤荣王占岐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卞正富教授主旨发言的题目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他回顾了从土地整理、土地整治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历程中的问题及目标导向的演变,阐释了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需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前提,以实现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生态功能的提升为目标。他还提出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系统性、地域性、动态性与科学性的典型特征。江西农业大学赵小敏教授围绕卞正富教授的主旨发言,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之前的土地整理或土地整治等是一脉相承的,具有系统性、历史性的特点。他还提出三点思考:如何找准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政策创新等三方面的科学问题。卞正富赵小敏南京大学黄贤金教授作了《食物系统碳排放与耕地保护格局优化:学术前沿与研究案例》主旨发言。他从大食物观的视角讨论碳排放的问题,并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大食物观对耕地保护提出的新命题;食物系统碳排放研究前沿;食物系统碳排放格局特征;如何通过耕地格局优化实现食物减碳目标。浙江大学靳相木教授提议青年学者可以学习该报告中体现出的三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分析能力,即把握宏大问题的系统观、始终重视价值观对研究的意义,同时注重研究方法的实用性。黄贤金靳相木北京大学林坚教授作《国土空间治理的思考》主旨发言。他通过“区域—要素”的分析框架,提出区域要素统筹背后的实质是“条块关系”的统筹,区域更多是“块块关系”的统筹。在国土空间治理中,中央、省级地方政府要承担不同的职责,有所分工、有所侧重。浙江大学吴次芳教授对林坚教授发言的系统性、洞见性、创新性和务实性作出高度评价,同时提出研究空间治理需要特别关注的三个问题:不能简单搬用西方空间治理理念;空间治理研究要防止脱实向虚;不要民族主义而要国际视野。林坚吴次芳扬州大学钱忠好教授作《乡村振兴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旨发言。他基于目前农业增速放缓、农民收入不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问题,从外部的支持和激发农村的内在动力两个角度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途径。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要吸引外部资源向农村流动,将农村和农民的土地权利做实,并允许产权的交易。华中科技大学谭术魁教授围绕钱忠好教授的主旨发言,勉励广大研究生们要学会研究,尤其是要重视研究的必要性、研究对象的适宜性。钱忠好谭术魁下午会议第二阶段博士生论坛分为“自然资源政策”“自然资源大数据与治理”“城乡融合与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演化模拟与优化决策”“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六个分会场,围绕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重要研究主题分别展开。来自全国25年高校的60名优秀博士研究生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并由对应研究方向的专家学者们提出各自的见解和富有针对性的建议。左右滑动查看六个分组论坛的合影论坛第三阶段主旨发言由浙江大学曹宇教授主持,朱道林教授、冯淑怡教授、岳文泽教授作空间治理相关议题的主旨发言,江西农业大学陈美球教授、浙大城市学院鲍海君教授、河海大学朱新华教授围绕主旨进行与谈发言,针对发展与保护、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等新时期的重大议题展开热烈的学术交流。曹宇中国农业大学朱道林教授作《国土空间治理的公权与私权关系》主题主旨发言。他针对如何对待土地利用过程中现实矛盾,提出了公权力干预私有的财产权利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尤其是要以公众利益为最终目标。随后,江西农业大学陈美球教授围绕朱道林教授的主旨发言总结了三点体会:产权在公共空间治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开展国土空间治理一定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国土空间治理研究必须加强公权与私权关系的研究。朱道林陈美球南京农业大学冯淑怡教授作《关于城乡土地资源要素空间治理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考察》的主旨报告。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她提出城乡土地资源需要关注两项治理逻辑。一是要明确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合理判断政府参与收益分配的原因和比例,平衡改革前后的利益分配模式。二是要综合运用规划、土地综合整治、异地市场的调整等政策工具,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判断最优整合规模,降低制度和信息成本。浙大城市学院鲍海君教授就主旨报告,着眼未来城市、未来乡村的图景,提出四点启发与思考。一是研究土地要跳出土地看土地,特别要关注土地对经济的支撑和发展;二是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城乡土地空间治理的关键;三是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是城乡土地空间治理的工具和手段;四是空间规划、用途管制是城乡建设用地空间治理的重要方向。冯淑怡鲍海君浙江大学土地管理系系主任岳文泽教授作《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的划定反思》主旨发言。他结合国家战略方向对于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三区三线”的内涵、事权,以及三区和三线的关系等进行了详细解读,引出规模、规则、战略、思维、传导等六方面反思。河海大学朱新华教授围绕该主旨发言反思了三线、三区划定,并对划定工作的重要性、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匹配问题、划定工作从耕地单要素的保护转向山水林田湖草多要素的系统性保护方向进行了讨论。岳文泽朱新华论坛闭幕式环节,浙江大学肖武研究员主持颁奖仪式。洋河股份浙江事业部总经理王军、浙江大学靳相木教授、叶艳妹教授、吴次芳教授等为论坛优秀论文获奖同学颁奖。颁奖仪式浙江大学谭荣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论坛各位专家做的报告和点评视角构成了土地资源管理学科非常重要的三个主线:一是如何认识土地和相应自然资源本身具有的规律;二是如何认识人类自己,人类需要什么,人类在追求什么;三是人与资源张力的背后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如何形成人和人的互动规则是关键。本次论坛涌现出了非常多的优秀的博士生的研究的成果,展示了土地管理学科昂扬蓬勃的发展的生命力。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和学者应当立足于真实的世界,在共享研究中有新发现,在共探实践中共享新经验,推出更多有价值、有影响力,且能够解决实践问题的优秀成果。谭荣教授作论坛总结发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胡守庚教授代表下届举办单位发言。他对浙大公管学院的此次会议的精心准备和周到安排表示敬意和谢意,期待在学科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把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生论坛打造成不断成长的学术研究高地,并诚挚邀请各位领域内学者莅临武汉参与下届土地资源管理博士论坛。下届举办单位代表胡守庚教授发言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土地资源管理科学:面向新时代的发展议程” 2023年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论坛顺利举办

为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服务并推动政府管理土地资源的效率和秩序,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5月14日上午,“土地资源管理科学:面向新时代的发展议程”2023年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论坛在浙江大学顺利举办,论坛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土地科学》期刊提供学术支持。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浙江省政府参事盛乐山,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郁建兴,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主席、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欧名豪出席论坛并致辞。何莲珍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高校作为我国原始创新的主渠道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服务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如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高质量推进土地资源管理科学发展,共议土地资源管理学科范式转变,提出面向新时代的发展议程,正是举办本次论坛的要旨所在。何莲珍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陈志钢教授应邀成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理事会成员

Councils)成员。世界经济论坛又被称为“达沃斯论坛”,是以研究和探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宗旨的非官方国际性机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全球未来理事会(The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会议预告 | 第四届世界数据论坛:拥抱数据 共赢未来

由联合国主办、中国国家统计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四届联合国世界数据论坛将于4月24日至27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本届论坛以“拥抱数据
2023年4月24日
其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双碳’目标下区域协同减排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举行

2023年4月1日下午,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教授方恺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双碳’目标下区域协同减排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顺利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主持,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执行院长邹大挺、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宝敏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高翔,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表环境管理研究室主任邓祥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廖华应邀出席并担任评审专家。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石敏俊、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耕源、山东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李佳硕、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绍晴等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以及中国国际电视台记者甘田等共30余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开题论证会专家合影
2023年4月11日
其他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召开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

为谋划新一轮学科发展战略,聚焦最有可能率先取得突破的方向及成果,提出下一步学科发展举措,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于3月18日在学院112报告厅举行。会议邀请了公共管理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学科领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献良策、集思广益谋发展。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杨国富主持。首先,院长赵志荣从五个方面回顾了学院近五年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一是心怀“国之大者”、奋力“走在前列”,全面提升担当高远使命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聚焦主责主业,矢志于育人育才,在铸魂育人中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三是坚持统筹谋划,严把引才育才关,人才发展生态更加优质;四是注重科研内涵,发挥学科特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更加凸显;五是推进攻坚善治,统筹安全与发展,学院治理体系整体效能更加彰显。其次,浙江大学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处副处长陈智峰代表学校研究生院参会,他指出,要对标国内外的顶尖学校和学科,查差距、补短板,强化学科建设优势。希望各位专家能够为学院把好脉、开好方,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往更高层次发展。院长赵志荣,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钱文荣,副院长高翔分别作了公共管理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项目的发展总结和规划报告,详细汇报了学科的建设情况和优势特色,同时对标对表找问题,明晰下一步工作举措与建议。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2023年3月22日
其他

​方恺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结题获评“特优”

2023年2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北京召开管理科学部2022年度项目绩效评估会议。经参会专家对会评项目的研究成果及同行评议专家意见的认真评审和讨论评议,确定了每项会评项目“特优、优、良、中、差”的等级划分。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教授方恺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结题获评“特优”(“特优”项目数一般占当年结题的优秀项目数的4%左右)。据悉,管理科学部自1998年起就开展了结题项目的绩效评估工作,对科学基金项目完成的质量与水平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与后续资助工作相结合,鼓励科学家开展高水平、负责任的科学研究工作。本项目“中国省域碳排放权多标准分配方法研究(71704157)”是在国家“双碳”目标出台之前即围绕区域碳排放权开展的前瞻性基础研究,重点关注区域碳排放权高效配置机制及其对我国碳减排的影响。项目主要成果:发表标注学术论文29篇,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2名,支持了外交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浙江省政府等的决策工作,多次获中央及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与采纳。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构建了区域碳排放权分配理论框架,提出了基于“原则−维度”矩阵的区域碳排放权多标准分配方法,对我国省区碳排放初始配额进行了分配;(2)模拟了不同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方案对省区碳交易及其减排成本的影响,揭示了行业覆盖范围对我国碳减排成本的影响,模拟了碳交易企业的减污降碳贡献;(3)揭示了中国城市碳排放的分布态势,模拟了省区和行业的碳达峰情景,识别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下能源消耗的最优路径;(4)刻画了不同尺度区域的碳足迹变化趋势,阐明了贸易引致的碳泄漏发生机理,测度了省区和行业的碳排放可持续性;(5)建立了可再生能源产业竞争力评估框架,分析了可再生能源足迹的变化趋势和驱动机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报道链接:点击“阅读原文”跳转。
2023年3月1日
其他

媒体采访|茅锐教授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采访:解读中国稳粮价政策

2023年2月10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茅锐教授受邀做客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全球财经》(Global
2023年3月1日
其他

【新书推荐】吴次芳教授等:空间治理

式如需购买,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内容来源:“自然资源之声”微信公众号,点击“阅读原文”跳转。
2023年2月27日
其他

“山与水”系列讲座第一期成功举办

1月30日上午,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东北大学文法学院、《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联合主办的“山与水”系列讲座第一期正式开讲。近4000名师生和实践部门专家参与线上会议或收看直播。在第一期的讲座中,中国农业大学的朱道林教授和浙江大学的谭荣教授围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的主题分别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考。随后,南京农业大学冯淑怡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柯新利教授、四川大学刘润秋教授、东北大学吕晓教授、《中国土地科学》执行主编王庆日研究员围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行或不行”的议题,与两位演讲嘉宾展开讨论。讲座由华中农业大学柯新利教授、《中国土地科学》执行主编王庆日研究员共同主持。朱道林教授将土地制度视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变量,带来了题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的报告。他以“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农村”作为开篇,引出对乡村振兴路径的分析与思考。他提出土地资源虽然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很重要,但绝不是简单地理解为释放土地市场价值即可,而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功能。接着,朱道林教授从理论的角度解释了农村土地资源价值的本质问题,论证了依靠卖地是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依靠提高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也难以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的观点。然后,他分别考量了农村土地改革推动乡村振兴的“行”与“不行”两方面的内容,对合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优势支撑乡村振兴提出了科学规划、有序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尊重乡村演变与振兴的历史过程等建议。最后,朱道林教授总结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改变土地资源配置方式,采取市场方式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但必须避免改革导致的“过度资本化”,乡村振兴的本质要义是以生产发展促进产业发展,通过发展生产实现社会财富增加。谭荣教授将地方政府行为视为影响土地制度的变量,带来了题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地方政府行为”的报告。他首先强调了观察地方政府针对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行为的重要性,这有助于辨析地方政府行为对土地制度的影响,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土地制度改革如何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谭荣教授提出两个科学问题:一是地方政府开展入市改革时面临的激励和约束是什么?二是地方政府在不同激励和约束条件下,如何设计和执行土地制度?接着,他以单一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进行观察,归纳了地方政府在农村建设用地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激励和约束;再用涵盖上海、浙江、广东、重庆、四川、贵州6省市的14个整治入市典型案例,运用原型分析的方法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行为逻辑。最后,谭荣教授对于保障和提升土地制度的作用和效果分别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视角提出政策启示,并指出应重视农民权益作为新的约束机制正在显现其作用,推动形成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的新格局。在报告后,王庆日研究员对两位演讲嘉宾的报告进行了点评。首先,他对朱教授“土地价格最终来源于土地产出品价格”的观点表示支持,土地的买卖仅仅是实现了财富的转移并不能增加社会总财富,社会总财富的增加需要更好地发挥土地的生产功能,并对朱教授报告中提到的土地要素市场改革、规划的作用以及土地市场化改革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发表了观点,指出这些都是土地领域相关的制度及改革方向需要深化认识的方面。然后,他认为谭教授通过案例剖析解决政府行为选择问题的研究非常深入,以小见大,通过案例本身分析政府在某一个阶段的行为选择,从而探析改革的激励和制约因素是什么。他还认同谭教授创新性地运用原型分析方法,从单案例发展到多案例分析来总结规律性认识。随后的圆桌环节中,王庆日研究员邀请了两位演讲嘉宾与冯淑怡教授、刘润秋教授、吕晓教授和柯新利教授共同就“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行或不行”的议题展开讨论。冯淑怡教授认为,朱教授的报告以农村的承包地为主,阐释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能否促进乡村振兴的命题,从宏观的层面讨论了“行与不行”;谭教授的报告运用案例分析了地方政府要如何做,如何通过运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从微观的层面讨论了“怎么才能行”。刘润秋教授认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之间形成了彼此关联的障碍和瓶颈,只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破局,才能打通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回流农村的障碍和瓶颈,实现乡村产业等的兴旺。而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在于“放和防”的机制设计:放活农村土地的生产要素功能、防止炒作农村土地的资产功能,从而让离开农村的人能够自愿退出宅基地和耕地,让真正进入农村生产和生活的人能获得土地,使得农业和农村的二三产业能够获得必要的生产要素,降低要素成本。吕晓教授认为学术界在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目前已经做了系统、全面、专业和深入的思考,目前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制度的优化促进农村土地要素发挥出资源和资产的属性,并强调理解改革问题时需要从差异中寻找规律。柯新利教授提出了两点思考:一是在农村建设用地方面,要关注农村建设用地的有效管控和有序退出的问题;二是通过规模化经营、集中化经营的方式发挥农村土地的生产功能。圆桌环节的最后,朱道林教授强调了理论问题与背后规律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应从基本的经济学规律思考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发挥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谭荣教授对朱教授“土地只是汽油,而不是发动机”的观点进行了补充,认为土地制度和乡村振兴没有直接关系,是否能促进乡村振兴取决于“设定炼油和用油的标准”,即背后隐含着制度的三个作用,即,特定的土地制度设计意味着追求的价值是什么,所引起的利益分配的结构是什么,以及交易成本是否能最小化。王庆日研究员最后对“山与水”系列讲座第一期内容进行了总结。柯新利教授对演讲嘉宾和圆桌讨论嘉宾的莅临表示感谢。大家对第一期讲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对后续系列讲座寄予了期望,期待系列讲座能够成为新时代土地和自然资源治理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推进学科交流、促进学科建设、宣传学科发展。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山与水”系列讲座,期待各位嘉宾与听众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本次讲座的视频回放将在b站同名直播号(山与水系列讲座)开放,欢迎大家通过下方链接观看视频回放。回放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G4y1D7p3/(点击“阅读全文”跳转)扫描观看二维码:
2023年2月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2022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年会成功举办

1月13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第四届学术年会成功举办,此次学术年会由学院教授委员会发起,第一次采用线下和线上直播的方式同步进行。会议分为开幕式、研究分享和圆桌论坛三个环节,邀请到来自7个专业学系、18位教师参与其中。上午场由三个研究分享和一个圆桌论坛构成,下午场由两个研究分享和一个圆桌论坛构成,两场圆桌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和“计算社会科学:新进展、新前沿”为主题进行深入讨论。本次学术年会线上直播点击量达到3000余人次,吸引了1200多位师生观看。学术年会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城市发展与管理系教授张蔚文主持。她用四个关键词描述学术年会:互相欣赏、互相启发、观点碰撞、快乐学术,通过搭建学术年会这一交流平台让教师们可以互相欣赏对方的学术,通过观点的冲撞对各自的学术研究都有启发。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科资深教授李实致开幕辞。他表示参与这次学术年会交流的教师来自不同学科,成长于不同年代,大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讨论学术问题,这对于各个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社会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进行不同学科的研究,这是公管学院最大的优势,我们应该继续发挥这样的优势将研究做好,不仅仅是做好研究,而且要做好真学问,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提供公管智慧。上午的研究分享环节由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教授张翔围绕“现收现付制社会养老保险的互助共济功能”主题做汇报分享,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教授何文炯做点评。城市发展与管理系长聘副教授邹永华围绕“中国住房政策的范式转型——市场化与政府干预之间的‘拉锯战’”主题做汇报分享,土地管理系教授吴宇哲做点评。农业经济与管理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史新杰围绕“机会公平视角的共同富裕——来自低收入群体的实证研究”主题做汇报分享,农业经济与管理系教授郭红东做点评。上午的圆桌论坛由农业经济与管理系教授茅锐主持。论坛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城乡融合”这一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主题,邀请到了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教授刘涛、城市发展与管理系教授张蔚文、土地管理系教授吴宇哲和农林经济与管理系教授郭红东教授出席。五位教授分别从城乡融合的国别和历史经纬、城镇化引领城乡融合的重点工作、城市住房保障和农村宅基地互动改革助推城乡融合以及城市产业如何赋能城乡融合四个角度提出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体系和实现方式的真知灼见。下午的研究分享环节由政府管理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吴中盛围绕“The
其他

快看!2022年公共管理学院成绩单来了~!

钱文荣主持的《以文科实验室为载体的复合型农经人才一贯制培养模式创新》、方恺主持的《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环境管理学教学改革研究》2个项目获省级“十四五”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立项。●
其他

“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系列讲座第十二期暨2022年会论坛圆满落幕

12月25日,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协办的“紫金港畔和狮子山麓”系列讲座第十二期暨2022年度论坛以线上方式召开。本次论坛邀请本年度往期的嘉宾们再相聚,以主旨报告、主题发言、圆桌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全国相关领域的1600余名师生和实践部门专家齐聚线上,探讨热点议题、分享科研成果。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大学谭荣教授主持。谭老师借引高濂《风入松·雪湖》首句“瑶台银阙画图中,琼树玲珑”点明了系列讲座与自然风光、绿水青山的密切关联,更表达了在岁末冬日与诸位师长、同仁、朋友相聚共话土地和自然资源领域学术研究的亲切感。浙江大学吴次芳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张安录教授在开幕式上为论坛致辞,两位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颇受学生敬爱、同行尊重的老师介绍了学科的历史沿革、阐释了学科的使命担当,并对系列讲座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期望。主旨报告环节由华中农业大学柯新利教授主持,南京大学黄贤金教授、浙江大学Peter
其他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召开

2022年12月18日上午,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吴宇哲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901会议室举办,会议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周江洪教授在线上代表学校主管部门参加了开题论证会会议,会议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蔚文教授主持。本次开题由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虞晓芬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土地法制研究院院长陈小君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林坚教授、重庆大学副校长刘贵文教授、安徽工业大学副校长王先柱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住房与城乡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陈杰教授、四川大学土地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刘润秋教授共七位专家共同参与论证,由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虞晓芬教授担任组长。项目子课题负责人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贾生华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卫东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邹永华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黄忠华教授、浙大城市学院商学院王薇副教授听取了各位专家的论证意见。张蔚文教授介绍了与会专家并对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参加开题会表示感谢。张蔚文教授指出,住房是必需品,合理的住房制度构建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的体现。吴宇哲教授此次中标的社科重大项目是他在住房制度长期研究积累的基础上获得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房子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可见该选题的重要性。周江洪教授代表学校和社科院向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在致辞中肯定了近年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中的优异表现,并介绍了浙江大学近年来在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举措和成就,其中国家级重大课题立项数从2016年的6项上升到2022年的22项。“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研究”课题在推动理论创新,融合土地、人口、税收、金融等领域实践应用有重要现实意义,社会科学研究院将与项目组共同努力,继续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希望课题能够取得预期的高水平成果。随后,课题首席专家吴宇哲教授围绕课题背景、研究内容、学术创新、技术路线和子课题设计共5个方面进行开题汇报。吴宇哲教授指出,课题研究拟从“一体系、两维度、三路径、四配套”的思路展开。研究“存量与流量、租赁与购买、保障与商品”三重框架下的住房制度体系顶层设计;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在住房制度中的定位,重点做好公平和效率两个维度的协同;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三个相互关联的路径是研究的核心;系统研究人口、土地、税收、金融与住房制度的配套协同。项目的总目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住房制度构建。在论证环节,与会论证专家一致肯定课题组提出的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住房制度”学术创新理念,并就如何从学理和实践两个维度保证课题高质量完成提出五点建议。第一,课题组应当聚焦中国重大现实问题,重点思考如何通过细化研究问题从而有效破题,从而完成从“此岸”向“彼岸”的跨越。第二,课题团队应当考虑新时代、重视新需求,明晰住房问题的政策必要性和学理依据。比如,重点思考如何摆脱土地财政的迷局,重点探讨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重点对题目“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地挖掘和解读。第三,课题团队应围绕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的住房制度致力于重大理论创新,立足中国本土特色,将住房问题置于中国经济社会现实背景下做研究,其中包括重新思考“一城一策”的政策适应性和保障住房政策的连续性。第四,课题团队需要系统梳理中国各类城市住房政策,总结住房政策相关国际经验,并基于丰富的实地调研来深刻理解政策制定背后的成因,以此为各级政府提供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第五,课题团队必须兼顾好项目进度与完成质量,协调好课题总体和子课题之间的关系。课题开展的具体程序和检查验收方面需要重点把握,以保证项目的高质量顺利完成。最后,吴宇哲教授对与会的各位论证专家表示感谢,他强调课题组将充分吸收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进一步深挖研究问题,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本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圆满结束。文/图
其他

李实、郁建兴主持的两项教育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2020年主题案例项目顺利结项

近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实教授、郁建兴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两项教育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2020年主题案例项目通过评审并顺利结项。主题案例征集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和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组织,旨在挖掘具有时代性、引领性、价值性的高质量案例资源,开发一批高水平重大主题案例。2020年首次主题案例征集工作启动,学位中心集聚名校、名院、名家力量,聚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大主题,面向全国高校共征集87个主题案例项目,此项工作被列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2020年工作要点》。李实教授承担的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
其他

第四届全国计算社会科学高端论坛成功召开

2022年12月10日,第四届全国计算社会科学高端论坛成功召开。本次高端论坛以“促进社会科学与计算科学的融合发展:新方法、新议程”为主题,由中国计算社会科学联盟主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中心联合承办。60余位来自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的社会科学和计算科学研究学者,以及浙江省大数据局实务专家参与了论坛讨论。本次论坛共吸引了1000余名观众线上观看直播内容。会议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国富主持。在开幕式上,中国计算社会科学联盟理事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强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郁建兴教授;中国计算社会科学联盟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刘涛雄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杨国富书记主持开幕式致辞开幕式上,李强教授代表中国计算社会科学联盟致辞,感谢浙江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等承办单位对计算社会科学的关注,肯定相关单位为举办会议做出的努力。他指出,计算社会科学的兴起,既是数字时代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社会科学与数据科学、计算科学交叉融合的产物。我国应加快计算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建设,通过构建全国共享的数字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文理交叉的重点实验室,加快培养复合型数字人才和系统育人机制,形成计算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和学科体系。李强教授致辞郁建兴教授代表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计算社会科学高端论坛举行到第四届表明对计算社会科学的认知、实践、探索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我国可以通过计算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来更好地研究中国问题,乘势而上,一方面摆脱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依附性、实现自主性,一方面实现社会科学的范式革命,这两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全球意义。郁教授强调,本次论坛的承办方在计算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方面都具有强烈的自觉,浙江大学较早地建立了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同样强调数字技术的发展,通过发展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中外合作人工智能学院、启动“数字+学科”行动计划等方式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并与中国人民大学实现战略合作。郁建兴教授致辞刘涛雄教授向承办单位为本次会议顺利举行所付出的努力致以诚挚的感谢。他指出,现今计算社会科学面临的发展形势比联盟成立的时候还要更好,原因在于全国上下对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视。同时,人工智能、数据等新兴经济形态要素的发展也在加快。这些新进展对于计算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既是挑战,也提供了机遇,相信在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会取得更好的进展。清华大学作为联盟的秘书长单位,与各兄弟高校将一起大力推动计算社会科学的发展。刘涛雄教授致辞开幕式后,本次高端论坛紧扣主题,组织了主旨演讲、平行分论坛、圆桌论坛等多项议程。主旨演讲第四届全国计算社会科学高端论坛主旨演讲,由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计算社会科学联盟秘书长孟天广主持。孟天广副主任主持郁建兴、张小劲、王腾蛟、陈云松、吴飞、罗家德、周葆华、柯荣住、魏贵义等9位嘉宾进行主旨演讲。主旨演讲合照图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郁建兴,作了题为“数据驱动与公共管理研究范式革命”的主旨演讲。郁教授指出,研究范式的确立与变革是一个学科成熟和发展的标志。根据公共管理研究范式的缘起、发展、可能形态及其建构路径,郁教授进一步系统回顾了历史上科技进步与公共管理范式演进的发展历史,提出了科技进步、治理实践变革、技术能力提升对研究范式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对公共管理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提炼。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数据治理研究中心的张小劲教授,发表了题为“从数据驱动到需求感知:数字政府发展的真实意义”的主旨报告。张教授指出,国务院等高层级政府的推动和制度的不断完善,从供给侧角度有力地促进了数字政府建设。张教授提出,数字化感知、处理和传达的需求侧变化意味着需求侧驱动的可能,可通过以数感知、依数治理和循数决策等路径,进一步促进数字政府的发展。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王腾蛟教授演讲题目是“数据智能与计算社会科学”。王教授指出,数据智能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两个方面构成。从数据历史和人工智能历史来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给其他学科带来了新的科研范式,“计算+”各类学科成为新的流行趋势,计算社会学应运而生。同时,王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数智基地的研究成果与技术支撑等建设情况,并指出大数据和新兴技术的发展,为多学科交叉研究带来契机。南京大学社会系陈云松教授作了题为“第二种想象力:计算社会科学的理论生产”的报告。基于米尔斯所提出的社会学想象力概念,陈教授从纯粹社会科学理论的角度梳理计算社会科学的方法,提出“第二种想象力”,探讨如何直接助力理论的生产。陈教授指出,可以借助第二种想象力的维度,即逆向思维、外生思维、可视思维、预测思维、具象思维和借喻思维,探讨计算社会科学如何进行理论生产。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教授的演讲题目为“AI+X赋能社会实验发展的挑战和思考”。吴教授从AI加X的角度,探讨AI与X进行深入融合各类可能性,并且从AI和社会计算进行融合的角度,阐述一种新的社会范式的变革,尤其是社会科学进入到大规模社会实验的阶段,探讨计算范式对社会科学的社会实验的贡献。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以“社会计算研究复杂社会系统”为题展开主旨演讲。罗教授基于如何使用大数据的方法视角,研究探讨复杂社会系统。罗教授认为,复杂社会系统研究以及社会计算或计算社会科学的方法的结合,会带给整个社会科学界除少数一些领域之外,近乎像范式一样的革命。罗教授提出“自创生”的概念,用此概念架构说明复杂思维需要研究事物,其相关研究结果认证,阴阳相生相克的研究如何在复杂系统中间被大数据所实现。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的演讲题目是“计算的传播与传播的计算”。周教授将计算对于社会科学意义归结为五大方面:增进从行为意向到行为的研究、实现大规模和多案例的比较与规律挖掘、促进过程社会科学的研究、丰富跨层次的研究、数据驱动的想象。周教授比较总结了传统传播学与计算传播学的不同,肯定了计算的社会科学的强大能力,同时提出社会科学的计算也要保持特色,在兼收并蓄中实现真正的学科交叉融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柯荣住教授以“官员遴选中的激励:基于明代的科举数据挖掘”为题开展主旨演讲。柯教授从经济学的视角分享了官员遴选中的激励研究,展现了对明代的科举数据挖掘。柯教授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构建,讲解了数据采集的过程,包括哈佛大学科举数据库的使用、部分官员职业生涯的数据、进士入官后整个职业生涯数据,以及根据个人信息开展详细编码的过程。浙江工商大学萨塞克斯人工智能学院魏贵义教授分享的题目是“计算思维与计算社会科学”。魏教授依据计算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对计算社会科学如何提升应用大数据和计算能力的思考。就计算思维对社会科学的影响而言,魏教授认为,应赋予计算机系统来观察、解释、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的能力,综合运用心理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来构建计算模型,开发具有推理和推断能力的算法。平行分论坛本次平行分论坛分为计算政治学、数字治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前沿方法、计算传播学、智能革命及其治理、社会计算与仿真模拟的前沿探索等6个主题,邀请了30位论文作者进行了论文汇报。平行分论坛1以“计算与政治学相结合”为主题,曾瑜、胡悦、任皓、严宇与王益君等五位汇报人进行论文汇报,由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孙宗锋老师主持,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邵立老师进行点评。平行分论坛1合照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曾瑜副教授首先带来了题为“Spending
其他

数字化改革与新型现代国家建设:概念、价值与范式的对话

2022年11月19日上午,“数字化改革与新型现代国家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杭州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浙江大学国际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办,浙江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承办,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知名专家学者,就数字化改革与新型现代国家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极富洞见的思想碰撞与学术对话。在会议致辞中,《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主编俞伯灵认为,从人类发展历史看,数字化改革将会对社会和政治带来重大影响,需要学界对其进行深入讨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余逊达教授认为,新型现代国家建设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政治课题和理论课题,是政治学研究正在面临的有重大意义的范式转型,数字化改革与新型现代国家建设的碰撞和结合,为思想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周光辉教授是“新型现代国家”这一概念的提出者。他认为,从新型现代国家构建和新型民主建设的关系看,中国政府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了与基层社情民意的良好对接和全要素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代理人风险,为新型现代国家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有些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成为新型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标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静教授认为,我们需要建构数字文明,来帮助建设新型现代国家。我们不应单纯地将数字技术视作提升效率的工具,还应赋予其增益社会文明的价值功能。必须由公共组织——也就是现代国家,来建构新的法律程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公共数据条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规范了数字信息利用的目的、范围和标准,在赋能社会、防止滥用或误用数字技术方面取得了有积极意义的进展,为数字化改革的深化和新型现代国家建设的推进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景跃进教授提出,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数字化改革是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机会,中国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机会。数字化时代,公民个人意识的增长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需要运用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平衡大一统、国家能力和公民权利发展。我们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要发展出现代化的新类型、亚类型,来丰富现有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丰富人类的现代化经验。浙江的数字化改革经验及其对新型现代国家建设的深远影响值得学界深入总结和思考。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肖滨教授分享了对浙江“数智人大”的看法。浙江通过数字化改革,对人大代表联络站进行迭代升级,从物理实体走向数字网络空间,是非常成功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样本。数字化改革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提供了广泛的、多层级的操作平台,在数字化场景中,每个组织都能够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去收集、整理、反馈民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有效运转。数字化改革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和新型现代国家建设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观察和思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明明教授将数字化看作一种新技术革命,它的使用提升了人处理人类自身以及人类和自然关系的能力。他指出,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数字文明观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公共生活秩序,明确数字化改革的价值导向,使其既有助于提升治理效能,也能够惠及公众,并要将数字化纳入人民民主的全过程、全链条、全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续添教授从长历史视角,用政府形态和条块关系这两个核心概念来解释数字化改革对新型现代国家建设的作用。王续添教授也提出,我们需要思考数字技术和政府形态、条块关系之间产生联系,会产生怎样的意义、需要进行怎样的转化,从而从政府形态重新型塑的路径为新型现代国家建设开辟通道。南京大学政治学系张凤阳教授探讨了数字化改革与服务型政府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他认为,数字化逻辑就是抽象还原、定量计算、精确预测和有效控制。数字技术的出现,可能为政府公共服务带来本体性的和结构性的变化。他提出,在数字技术应用时,要避免处处留痕的“表僚主义”,使数字技术更好地为政府履职服务。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余逊达教授深入分析了数字化改革与监督平台的重构问题。数字技术已使国家体制中的监督制度改革、媒体监督职能改革、村民自治中的监督制度改革以及数字化监督制度改革成果的制度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解决了很多原有监督制度当中存在许多难以消解的问题。但如何把各类监督对象都转化成数字监督对象仍是难题,如何对权力机关优化数字监督是另一个难题。所以线上线下统筹是未来监督制度改革深化的关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数字化改革仍然是一个充满想象的领域,是新型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领域,是中国在政治文明建设上能够逐渐走到世界前列的重要推动力,值得进行持续性的深入研究。供稿:黄斐凡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其他

“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之“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效应”系列讲座第十期

10月30日上午,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协办的“紫金港畔和狮子山麓”之“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效应”系列讲座第十期正式开讲。全国相关领域的500余名师生和实践部门专家齐聚线上,围绕共同富裕与自然资源管理的相关议题进行交流研讨。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张露教授和浙江大学的余露研究员分享了来自相关领域的成果和思考,华中农业大学颜廷武教授和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刘伯恩研究员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讲座由华中农业大学柯新利教授、浙江大学谭荣教授主持。张露教授带来了题为“生态资产价值实现的路径及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的报告。针对我国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异较大的问题,张教授用“分蛋糕”和“做蛋糕”阐述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回答了“‘做蛋糕’的生产性努力和‘分蛋糕’的分配性努力对于城乡收入差距变动产生了什么影响”的问题,并提出了在这过程中如何兼顾效率和公平的思考。张露教授认为,如何增强农村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促进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路引领下,生态资源成为了弥补乡村发展短板的重要线索。张教授以重庆市的地票交易、海南省的荔枝园交易和林业碳汇交易三种交易模式为例,实证分析了城镇化率、地权交易、地权管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构建了生态福利绩效变化指数来检验生态福利对该差距的影响。张教授总结道,寻求产权和收益上的共享有利于实现城乡收入差距随着城镇化率的提升而收敛。现阶段盘活地权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分工和产权交易的发展也可以转变限制产权对共同富裕不利的局面。尤其是,以生态券交易为代表的生态资产的盘活方式能实现农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继而抑制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最后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颜廷武教授对张露教授的汇报进行了点评。颜教授首先肯定了张教授“共同富裕”选题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特别是结合农村的发展现实,选择从乡村生态资产价值实现路径的角度开展研究。颜教授用“严、实、活、新”四个字巧妙总结了张教授的汇报:“严”,研究设计严谨、推理严密;“实”,风格实、对策实;“活”,案例活、讲解活;“新”,话题新、方法新。余露研究员带来了题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的产权体系探索”的汇报。她从生态系统整体性、资源问题的不确定性和社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等特征引出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的产权体系构建的思考。她重点探讨了以资源载体(土地)及资源产品与服务的视角来创新自然资源的产权体系,从而回应实践中出现的资源治理的难点。比如,如何突破土地产权的限制,发挥自组织优势管理公共资源;如何降低交易成本推动跨区域跨部门之间的协同;如何对自然属性、社会经济条件差异较大的不同资源进行整体性治理。余露研究员进一步通过牧区放牧配额权、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安吉两山银行实践等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创新实践案例,来分析资源的产品与服务视角在解决上述问题时可能发挥的作用。她认为通过以资源载体(土地)及资源产品与服务的视角的产权束的构建,能够为整体性和适应性的治理提供制度保障,为多元化和因地制宜的制度创新提供空间。她还强调了一体化的产权体系构建需要有整体性的治理机制相匹配,才能实现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目标。刘伯恩研究员对余露研究员的汇报进行了点评。他认为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研究,并对余露研究员汇报的切入点和表达的观点表示赞同。刘伯恩研究员给予了本场汇报“沉浸、共鸣、启发、思考”四个关键词,将生态要素耦合、资源问题不确定性、生态系统整体性整合在同一个分析框架下,用不同的角度、维度来看待,这在理论上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同时,他点评余露研究员不仅阐述了普遍规律,也通过案例体现了特殊性问题。在报告后,谭荣教授和张露教授就“生态券的交易方式究竟是生产性还是分配性”的论题展开了讨论,并邀请各位嘉宾共同探讨在生态优先、节约集约、低碳绿色发展的主题下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张露教授提出,生态券交易的购买主体并不一定是政府或者世界银行的组织机构,市场化的交易平台也很重要。刘伯恩研究员认为,劳动创造价值、稀缺创造价值、管制创造价值,管制能形成可量化的指标、可交易的平台、可交易的双方,把不可量化的东西量化。余露研究员首先回应了刘伯恩研究员对报告的点评,并提出了需要关注区域差异、目标协同和跨学科协作的思考。柯新利教授认为,如何通过政府的初始动力带动市场的力量,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朝绿色低碳方向转型,是现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曾晨教授分享了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考,在双碳目标和气候变化全球性战略下,未来学科发展要如何进行,以及如何在该问题上实现中国拥有更广阔的国际影响。欢迎大家继续关注“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系列讲座,期待各位嘉宾与听众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系列讲座背景:“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系列讲座是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协办的学术交流活动。系列讲座以开放的形式,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前沿和热点问题,推进学科交流、促进学科建设、宣传学科发展。两所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围绕“资源配置和生态效应”主题,聚焦国土空间治理、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议题,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展开研讨,旨在搭建新时代自然资源治理议题的学术交流平台。平台交流形成的成果将会通过《中国土地科学》《土地科学动态》和中国土地科学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推出。
其他

重点领域国土空间治理专业建设虚拟教研室启动会暨第一次教学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2年10月18日晚,由浙江大学牵头的重点领域国土空间治理专业建设虚拟教研室启动会暨第一次教学研讨会顺利召开。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张晓玲副主任,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王宏宇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欧名豪教授,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董平处长,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教务处处长江全元教授,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及新型教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成员吴次芳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谭荣教授,国土空间治理专业建设虚拟教研室牵头人、浙江大学土地管理系岳文泽教授,浙江大学土地管理系吴宇哲教授,浙江大学土地管理系肖武研究员以及虚拟教研室合作单位骨干成员出席了启动大会。虚拟教研室成员和全国三十余所高校的200多名教师参加了启动大会。启动会议由谭荣教授主持。会议现场合照张晓玲主任在致辞中传达了中央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最新的意见精神,以及国家对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期待和要求。她还传达了自然资源部相关部领导对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建设的期待,并希望相关学科建设的探索要体现新时代、新规划的新优势、新作为,为“多规合一”的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发挥示范作用。张主任结合国内高校相关专业建设经验,提出虚拟教研室建设要多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形成高共识内容实施教学,同时她代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表示,将从国土空间治理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助力虚拟教研室未来的建设。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
其他

第六届土地政策SSCI期刊联合国际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Behavior》的报告,介绍了城市职住不平衡所带来的挑战,探讨了合理的职住空间结构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了在区域就业、公共交通联结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剑桥大学Helen
其他

【新书推荐】张蔚文、张永平| 数字城市治理:科技赋能与数据驱动

在数字技术席卷全球的工业4.0时代,数字经济已然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转型节点,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后,人口的集聚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城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城市治理的数字化演变势在必行。数字城市治理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我国目前的数字城市治理发展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又存在哪些问题?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如何应用到城市治理,存在哪些优势?新型城市数据具体包括哪些类型?又如何推动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未来数字城市治理将面临哪些挑战?本书将逐一解答。《数字城市治理:科技赋能与数据驱动》是浙江大学“数字社会科学”丛书系列中“数字+治理”领域的研究成果。书中首先系统性地介绍了数字城市治理的概念、现状及趋势,继而从科技赋能治理和数据驱动治理两个角度来解读字城市治理,并剖析了一些典型的具体案例,最终阐述了数字城市治理的未来展望,为读者们了解数字城市治理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该书获得了多位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学者的推荐,包括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陈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城乡规划系教授吴志强;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以及中国移动集团公司董事、中国移动(浙江)创新研究院董事长郑杰。作者简介张蔚文,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智慧治理、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制度、特色小镇发展与治理、环境政策与治理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0余项,科研成果发表在Land
其他

媒体采访| 方恺教授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采访

近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教授、浙江大学环境与能源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恺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新闻频道英文直播采访,解读浙江安吉“竹林碳汇”新模式对于我国“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性和该模式在中国其他区域推广的可行性。方恺教授表示,竹子是极具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自然资源。安吉是著名的中国竹乡,县域内竹林资源丰富。然而,近年来随着毛竹价格逐年下降,毛竹林出现抛荒现象。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安吉聚焦竹产业二次振兴,首创了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通过数字化改革实现林地流转—统一经营—碳汇收储—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打通了碳汇交易区域市场。安吉竹林碳汇改革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两山银行”为主体的交易机制将农户林权流转到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经营管理,经核证后形成碳汇产品交易给认购企业,进而实现“企业碳配额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合作社获得金融支持”的三赢局面。竹林碳汇交易试点具有创新和扩散价值,特别是江西、湖南、安徽、福建等竹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逐步将安吉模式加以复制推广,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英文如下QWhy
其他

“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之“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效应”系列讲座第九期

9月24日上午,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协办的“紫金港畔和狮子山麓”之“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效应”系列讲座第九期正式开讲。全国相关领域的300余名师生和实践部门专家齐聚线上,围绕“城市空间治理”参与交流研讨。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邵继中教授和浙江大学的吴佳雨副教授分享了来自该领域的成果和思考,东南大学李百浩教授和北京大学彭建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讲座由浙江大学谭荣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曾晨教授主持。邵继中教授以“城市灰色空间更新——地下空间资源高质量利用”为主题,从发展背景、定位需求、增量存量、灰色设施和结论建议5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在定位方面,邵老师指出从半三维城市开发进入到全三维立体城市发展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增强社会、经济、服务功能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需求方面,邵老师提出了平衡控制、保护性更新、转型发展和低碳应对四个方面的需求。然后,邵老师继续探讨了发展灰色空间的方法和模式,指出存量土地的再开发和存量空间的活化利用是重要的手段,并总结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和更新升级方式。接着邵老师继续强调了包括地下化的污水处理厂、地下化的变电站和地下化的城市高压等的灰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最后,邵继中教授做出如下总结和建议:城市空间不仅丰富城市功能,还具有安全防护作用;灰色空间的积极更新不仅能提升城市品质,还具有复兴老城的活力。因此建议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树立三维立体化的发展理念,明确不同的行为与功能,强调顶层设计的统筹与协调。李百浩教授对邵继中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点评。他提出邵老师的报告包括两个特点,一是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具有城市灰色空间的属性,城市更新不能忽略灰色空间,这在以前的城市规划中经常被忽视的。二是提出了地下空间的两种类型,包括新建的地下空间和对已有地下空间的调整,城市地下空间的再开发在高质量城市更新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邵老师在报告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地下空间的现代人文属性。同时,李百浩教授指出中国文化空间特色可以用“黑白灰理论”来阐释,应包括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吴佳雨副教授以“城市绿色空间治理”为主题,聚焦城市绿色空间公平性方向。城市空间绿色治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吴老师先后开发了容器模型、覆盖模型、重力引力模型和浮动区模型来解释人和绿地的实际互动关系。在城市尺度,开放社区反而会加剧绿色不平等题,但可以通过街道绿化和绿地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来改善绿色公平。在个人尺度层面,研究团队通过分别测度静态绿色暴露和动态绿色暴露,日常流动加剧绿色暴露的不平等。除此之外,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的时空限制、偏好问题、家庭社会地位的差异,会使得男性绿色暴露的总量、质量和效率都有所差异。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吴老师还从绿色空间公平拓展到了绅士化问题。最后,吴佳雨副教授对未来研究的尺度和方向进行了探讨,研究团队正在建立植物的智能研究学习平台,通过街景爬取、人工标注、机器学习等来构建城市植物参数化平台,弥补手机移动端植物识别APP数据不均匀和数据缺失问题,掌握城市绿色分布等情况来解决绿色不平等问题。彭建教授对吴老师的报道进行了点评。彭教授对吴老师使用的浮动区模型等研究方法表达了充分的肯定,指出新冠疫情背景下城市绿地可达性及其人群健康效应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彭教授高度赞同吴老师基于封闭街区和开放街区对比量化分析绿地公平性的研究视角,对系列研究中大数据的广泛使用表示了赞赏,并鼓励吴老师深入探讨性别差异造成绿地暴露倾向的不同和绅士化等议题。彭教授认为,城市景观、人类福祉研究想要步入新的阶段必须要学会恰当地使用数学公式和模型,不要迷失在数据和数字计算中,要善于寻找正常或异常数据背后的主题内涵。在报告后,各位嘉宾就“如何理解新时期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新内涵”展开了精彩讨论。邵继中教授提出在宏观上,我们更应该强调人居环境问题,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宜栖居的家园,解决气候变化,物种多样性缺失等问题,要实现这个长期目标不能将城乡二元化、对立,要实现城乡空间的融合。李百浩教授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本质问题,城镇化的进程需要将城与镇分开来看,城市规模扩张主要在中心城区而并非整个城市。同时城镇化不等于市镇化,市与镇都是行政概念,镇具有两面性,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过渡段,在处理城镇化问题上要将两者明确地区分开。过去我们重视经济发展,着力发展城市中心,现在我们要打造一市多城,形成多个层面的城市体系,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和自然、生态平衡。吴佳雨副教授指出目前当代青年都缺乏体育锻炼,存在一定的健康问题,城市绿地给居民带来一定的健康效益,我们应该去仔细量化城市绿地给居民带来的体育效益问题,找出关系,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彭建教授指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必然强调“生态为基”,突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内核;其次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应该包容更广泛的利益群体,尤其是要合理权衡本地与外地多利益群体之间的福祉需求,实现均衡发展;最后在新时代中应当将城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全生命周期的要素关联、过程耦合、空间集成,满足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体化需求。谭荣教授受到各位老师观念的启发并进行两方面思考,第一个是“新时期城镇化”的内涵演变是否有特定规律,是否可以对不同阶段下这个概念进行总结归纳;第二个是新时期城镇化的制度体系建设。因为无论是灰色空间更新还是绿色空间建设,这么做即使在技术和经济上具有可行性,但要考虑可能引起的空间利用冲突和利益分配冲突等问题。也就是制度建设的背后包含着一个链条:目标、技术、制度、利益、价值。曾晨教授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念是未来基层治理的重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进程;二是“绿色低碳、集约节约”的观念,在都市圈、城市群等跨区域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会在我国未来城镇化的政策目标中更为充分地体现;三是城乡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只有城乡要素实现流动才能切实推动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欢迎大家继续关注“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系列讲座,期待各位嘉宾与听众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本次讲座的视频回放将在b站同名直播号(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开放,欢迎大家通过下方链接观看视频回放。扫描观看二维码:(点击“阅读原文”)“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系列讲座背景“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系列讲座是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协办的学术交流活动。系列讲座以开放的形式,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前沿和热点问题,推进学科交流、促进学科建设、宣传学科发展。两所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围绕“资源配置和生态效应”主题,聚焦国土空间治理、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议题,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展开研讨,旨在搭建新时代自然资源治理议题的学术交流平台。平台交流形成的成果将会通过《中国土地科学》《土地科学动态》和中国土地科学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推出。
其他

媒体采访| 张蔚文教授接受央视新闻频道《走进县城看发展》采访:巫溪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借鉴意义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月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9月19日,《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重庆巫溪篇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教授第八次获邀,在节目中发表对巫溪发展经验的总结点评。巫溪县是“九山微水一分田”的农业县,也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虽然产业基础薄弱,但其依托独特的山地小气候的自然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马铃薯种植业。近年来,巫溪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发展马铃薯种植、加工等绿色产业,组建马铃薯育种、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等科研攻关,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助推巫溪马铃薯高产稳产。立足品质优、产量大的马铃薯种植业,巫溪市还致力于延长产业链,建立了马铃薯加工全产业链条,既帮助了农民致富,也实现了产业升级,成为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经典案例。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将巫溪县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县城发展,特别是众多位于偏远山区的县城发展的借鉴意义总结为以下三点内容:一是改善生态环境,筑牢绿色屏障。巫溪有着4000多年熬盐历史,曾经为了保证盐场生产,村民们砍树挖土作燃料,造成当地严重石漠化。近年来,巫溪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和治理,森林覆盖率大大提升,目前已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持续改善的生态环境为巫溪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和旅游业奠定了基础。在红池坝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不仅可以感受自然之美,还能体验赛马和森林研学课等体验式旅游,并可以体验露营和特色乡村民宿。红池坝镇依托农旅融合发展和数字乡村建设,打破了山区县的空间发展障碍,开启乡村振兴加速度。此外,近年来巫溪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持续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现在的巫溪人,居住在公园里,生活在风景中,生态宜居成为了巫溪的城市名片。二是补短板强弱项,撬动“乡村经济”。巫溪县是重庆市最偏远的县,区位本就不占优势,“山高坡陡”的地形条件限制更是让巫溪县的发展雪上加霜。巫溪县将改善交通条件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道路的畅通,解决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不便的问题,加强了巫溪与外界的联系,也为他们带来了旅游商机,各色产业围绕着公路蓬勃发展。兰英乡的“天路”还由于其独特的悬臂路地形,成为了巫溪县的网红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巫溪县看准时机,在天路的起点建立起了观景台和玻璃长廊,并配套修建了旅游卫生间等基础设施,极大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走出了独具特色的致富之路。三是培育绿色品牌,强化科技创新。马铃薯是巫溪重要的支柱产业。从20世纪70年代起,巫溪县政府就开始研究部署攻坚马铃薯脱毒技术,组建专业的农技攻关团队,并建立了病毒检测实验室,脱毒技术攻关为巫溪马铃薯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保障基础。有了坚实的科技保障,巫溪逐步构建起马铃薯全产业链条,实现了由产品到商品的转型,并持续开展高产良种的培育和创新,形成了“要良种找巫溪”的独特优势。既实现了农民的增产增收,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巫溪县持续提升“巫溪洋芋”的品牌价值,成功申报国家地理商标并拿到了出口欧盟的“通行证”,让“土豆”变成了“金豆”。
其他

媒体采访| 张蔚文教授接受央视新闻频道《走进县城看发展》采访:桓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借鉴意义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月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9月9日,《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山东桓台篇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教授第七次获邀,在节目中发表对桓台发展经验的总结点评。桓台地处鲁中平原,东邻胶东经济圈,南有济青高铁淄博北站,交通高效便捷。桓台县域总面积是5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49万。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国家4A级旅游区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作为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近十年,桓台整治水系环境,为市民打造河湖连通、水清草美的生态环境;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关爱“一老一小”群体,搭建幸福美好生活;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通粮食生产全产业链条,如今,桓台正以数字赋能推动粮食绿色高效生产。桓台县通过整治修复行动,勾画出了“水系环城、城在水中”的良好生态环境,还以数字赋能推动粮食绿色生产,实现提质增效;与此同时,桓台重视高品质民生建设,坚守为民初心,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将桓台发展的借鉴意义总结为以下三个“聚力”:第一,聚力高质量发展,生态红利创造经济效益。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使得桓台境内的马踏湖遭到严重污染,湖泊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痛定思痛,桓台投入巨额资金和十年时间,对马踏湖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流域环境承载力,为市民打造河湖连通、水清草美的生态环境。生态红利进一步释放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草苇编制作等特色手工艺,得以借由马踏湖的生态品牌远销国内外,生态旅游等产业也直接为当地群众增收;另一方面,一系列治理修复工程客观上也倒逼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淘汰关停,带动产业结构的低碳转型,走出一条绿色循环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桓台的经验告诉我们,守住绿水青山,才能盼来金山银山。第二,聚力强村富农,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桓台县是山东省的粮食大县。近年来,桓台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大力建设数字农业农村示范区,推动粮食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实现粮食生产的提质增效。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更是贯穿了桓台县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事业的方方面面。桓台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乡村产业振兴,大力实施富农工程。比如,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选育优良品种,并推荐给农户种植;延伸打造从粮食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并建立完善的农业服务平台,推动村企深度融合发展;再比如,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提升农业人才引育效率等。业兴村美农民富,通过技术创新,将农业发展的更多收益留在农村,让农业高效、农村宜居、农民富裕,是桓台发展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第三,聚力民生福祉,增强县城品质能级。桓台近年来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以“老有所养”和“幼有所育”为抓手,搭建群众的幸福美好生活。这“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是以桓台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改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为基础。对于县城发展来说,除了聚产业、增设施、塑人文、美环境,更要切实聚焦群众所想、所需、所盼,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在增强县城品质能级上跨越攀升,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
其他

媒体采访| 谭荣教授接受央视《新闻周刊》栏目采访

2022年9月3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谭荣教授接受《新闻周刊》栏目采访。减碳在路上
其他

岳文泽教授团队获批首批重点领域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8月26日,我院岳文泽教授牵头,联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0余所高校共同参与申报的“国土空间治理专业建设虚拟教研室”获批首批重点领域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我院包括吴次芳、谭荣、吴宇哲、叶艳妹等12名教师参与该虚拟教研室试点。虚拟教研室依托数字化平台汇聚全国优质教学资源,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本次批准的33项重点领域虚拟教研室,聚焦人工智能、重型燃气轮机、病毒学、国土空间规划等四个重点领域。其中,国土空间治理专业建设虚拟教研室为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中的9项获批虚拟教研室之一,也是四个重点领域中,浙江大学唯一主导建设的虚拟教研室。下一步,该虚拟教研室将围绕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开展教师培训等重点内容,建设智慧赋能的云端协同平台,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应用,以期提高国土空间规划领域人才培养质量。
其他

浙江大学MPA教育高峰论坛成功举行

2022年8月27日,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浙江大学MPA教育中心承办的“浙江大学MPA教育高峰论坛”在杭州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以“自主培养高质量创新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为主题,研讨MPA教育的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共商中国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内主要高校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MPA教育中心主任及浙江大学MPA校友等出席本次论坛。会议现场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傅强;全国MPA教指委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开峰教授;全球公共管理与公共事务院校联盟(NASPAA)原主席、克利夫兰州立大学教务长和资深副校长Laura
其他

我院教材《新浙江现象案例选》入选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教材好课程推荐目录”

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教材好课程推荐目录的通知》,经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组成专家组集中审核推荐,确定45种教材为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教材。由我院组织编写的《新浙江现象案例选》作为《“八八战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实践》三本系列教材之一成功入选。《新浙江现象案例选》是受浙江省委组织部委托,由时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郁建兴教授任主编、副院长谭荣教授任副主编,我院20余名教师共同参与编写而成。
其他

CAAI 第七届全国大数据与社会计算学术会议(BDSC2022)在杭州圆满闭幕

2022年8月11-13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浙江大学、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杭州一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计算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之江实验室、阿里巴巴集团、浙江有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的
其他

媒体采访| 郁建兴教授接受新华财经会客厅专访:浙江“共富”建设亮点纷呈 推动向共富型制度政策跃升转变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近日接受新华财经专访,对浙江“共富”示范区建设现阶段取得的成效进行点评,并围绕构建共富型制度政策、推动形成共同富裕治理体系提出建议。
其他

岳文泽教授团队关于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成果获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2年8月11日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在合肥召开,自然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广华会前对此次大会专门作出批示,要求格外重视支持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科技部原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冠华、国家自然资源副总督察陈尘肇、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等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大会颁发了2022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我院岳文泽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关键技术与市县级应用平台”获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我院参加人员还包括肖武研究员、封宁博士和博士生韦静娴等。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是经国家科技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设立的全国奖项,代表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本次全国共评出获奖项目122项,其中特等奖6项,一等奖39项,二等奖77项。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是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该成果针对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理论基础薄弱,多源异构数据获取困难、数据壁垒凸显,以及面向单一部门的应用平台管理成本高、智能化程度低等关键技术问题,系统建构了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的理论体系、研发了多跨协同的空间码联技术体系、开发了多元空间治理场景库与智能化应用平台。项目成果在浙江德清进行了系统应用,并在全国多个市县得到推广。
其他

公共管理学院与中国留美公共管理学会联合举办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暑期工作坊

为传播公共管理和社会科学前沿分析方法的理论和实践,面向海内外公共管理学者提供多维度学术交流平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留美公共管理学会(China-America
其他

媒体采访| 张蔚文教授接受央视新闻频道《走进县城看发展》采访:昆山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借鉴意义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月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7月27日,《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江苏昆山篇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教授第四次获邀,在节目中发表对昆山发展经验的总结点评。昆山是江苏的东大门,紧邻上海,是沪苏两地协同发展的先行区域,连续17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是全国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400亿元的县级市。去年,昆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更是历史性地突破万亿元和千亿美元大关。张蔚文教授指出,昆山强劲发展的背后,是求新求变的开放创新思想,和强劲的产业整合能力。曾经,昆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在苏州各区县中发展垫底;80年代中期,昆山喊出“要发展,靠上海”的口号,在没有国家投资和优惠政策“加持”的背景下,自筹资金建立开发区,通过与上海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大力引进台资、外资,打下了坚实的制造业基础。进入新世纪,昆山进一步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并坚持“以商招商”,以外向型经济带动自身产业体系的完备。近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和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态势,昆山统筹考虑全市产业发展状况,借助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升制造业竞争力,以创新赋能制造业的全面转型升级。从农业小县到制造业产业重镇,昆山始终坚持开放精神、创新驱动,锚定外向型经济,持续导入新的产业项目,形成完备的产业集群。近几年,昆山也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通过转型升级、创新驱动,不断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张蔚文教授将昆山发展对中国县城的借鉴意义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瞄准竞争优势,培育产业高地。昆山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提前布局、勇于行动,实现一次次跨越式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受全球经济局势变化和新冠疫情的影响,昆山的外向型经济正经历严峻挑战。昆山正视问题,聚焦优势产业的提质增效,瞄准未来产业的发展重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现从资本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动力转化;在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培育出全新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第二,找准自身定位,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昆山主动承接上海的“溢出效应”,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浪潮,使对外开放优势与国内市场优势更好结合,使自身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对我国很多同样具有区位优势的县城来说,在自身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融入区域整体产业发展格局,主动寻求与区域内各大经济体之间的产业耦合发展。通过与区域核心城市建立联动机制、加强要素流动,主动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三,聚焦民生福祉,助力美好生活。昆山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为两百多万新市民,其中有10万台湾同胞,提供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一揽子服务。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让他们能够在昆山安居乐业的基础上,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打造“慢生活”城市形象等方式,持续提升昆山的人文魅力。对于县城来说,如何吸引人、留住人,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既要加强县城硬件建设,创造更宜居的人居环境;也要从服务、治理、人文等“软环境”入手,为人们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其他

媒体采访|陈志钢教授接受中国日报采访:缩小城乡差别是当前首要发展任务

2022年7月5日,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求是讲席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CARD)国际院长,浙江大学-IFPRI国际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志钢教授接受了中国日报(China
其他

浙江大学-浙江移动数据智能与城市未来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成功举行

2022年7月5日,由浙江大学与浙江移动共同发起的“浙江大学-浙江移动数据智能与城市未来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在浙大启真圆正酒店举行。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立忠,浙江移动副总经理王顶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蔚文和浙江移动大数据中心主任汤劲松作为实验室联合主任代表双方签约。签约仪式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国富主持。王立忠副校长与王顶副总经理作为实验室管理委员会联合主任互授聘书,并分别为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委员和领导班子成员颁发聘书。
其他

“新时期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与实践”专题学术论坛

2022年6月26日,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承办,浙江大学科斯经济研究中心和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共同协办的“新时期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与实践”专题学术论坛,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线上线下同步举办。本次专题学术论坛包括主论坛和7个分论坛,其中主论坛线上参与人数3561人,分论坛线上参与人数610人。我院副院长谭荣教授主持开幕式,石敏俊教授发表致辞。石敏俊、曹正汉教授应邀作大会主旨报告。谭荣、石敏俊、曹正汉、肖武、张英男等老师分别担任分组论坛主持人或点评人。开幕式专题学术论坛邀请到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
其他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体系研究”开题论证会顺利召开

2022年6月19日下午,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龚斌磊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构建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体系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901会议室顺利召开。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彦教授和院长助理史文磊教授代表学校主管部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文荣教授主持。本次开题评审专家组由南京农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钟山学者特聘教授钟甫宁担任组长,评审专家还包括:国务院参事、中国农业大学特聘教授何秀荣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赵敏娟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制度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罗必良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教授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马恒运教授。五位子课题负责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公共管理学院求是特聘教授黄祖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胡瑞法,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盛誉,青年长江学者、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茅锐,青年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刘晓光;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农经系教授金松青,德国哥廷根大学发展与转型国家农业经济讲席教授于晓华,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李谷成,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倪国华,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研究员解伟,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研究员谷保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晓恒,企研数据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奇明,北京理工大学助理教授邓海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帅、季晨、胡伟斌、金鑫等课题组成员;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忠根教授、韩洪云教授、张云飞博士等参加了本次会议。钱文荣教授介绍了与会专家并对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参加开题会表示感谢。钱文荣教授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他表示,龚斌磊研究员此次成功申请的社科重大项目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主要抓手,试图从理论基础、模型构建、政策评估等多个维度出发,并最终形成体系性研究。这一选题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阶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钱文荣教授特别感谢了黄季焜教授、黄祖辉教授、胡瑞法教授等资深学者参与到了这项研究中,这体现了农经学界传帮带的优良文化。张彦教授代表学校和社科院向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浙江大学近年来在人文社科领域的重要举措和成就,其中国家级重大课题立项数从2016年的6项上升到2021年的24项。张彦教授特别感谢了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在浙大人文社科发展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并鼓励更多老师申报重大项目。最后,张彦教授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希望课题聚焦于整体的国家战略,提高站位,二是希望有更多更厚重的研究成果呈现,三是希望能够及时做好项目和成果的宣传推广,不局限于论文本身,要扎根中国大地,为资政报告提供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黄季焜教授作为课题首席顾问对课题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课题克服已有研究中只注重相对贡献率而忽视了绝对增长率的问题。二是希望课题能够做出公开可信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库供研究学者和政府部门使用,并指出这是课题的关键问题。三是希望课题能够将各类驱动因素(包括制度、政策、投资和技术等)同时纳入考虑并厘清上述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龚斌磊研究员作为课题首席专家对课题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他分别从课题选题背景、总体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指出课题的研究重点、难点及关键点。他表示,中国农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这个农业技术进步的“指挥棒”不能停留在高速增长阶段,有必要开发“绿色导向型”、“结构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三个模块,将“高质量发展”的芯片嵌入农业科技进步率测算方法,并通过系统集成三个模块,将测算方法扩展升级为完整体系,完善“衡量技术的技术”。黄祖辉、胡瑞法、盛誉、茅锐和刘晓光五位教授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补充介绍。
其他

媒体采访| 黄祖辉教授接受新华社报刊《中国名牌》采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五个着力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如何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如何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名牌》全媒体专访了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更好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其他

龚斌磊研究员当选美国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会中国分会主席

Economics是全球农业经济领域顶刊。该学会会员主要来自于全球范围内活跃在学界、政府政策制定部门和工商业部门的学者专家。AAEA中国分会(China
其他

媒体采访| 张蔚文教授接受央视新闻频道《走进县城看发展》采访:城镇化产业化相互促进 良性循环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6月8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频道推出《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探寻不同县城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总结可供借鉴、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展现富有底蕴、记住乡愁的人文风貌。6月8日,《走进县城看发展》特别节目的第一期:晋江篇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教授获邀,在节目中发表对晋江县城发展经验的总结点评。谈到晋江发展之路对全国县城发展的借鉴意义时,张蔚文教授将“晋江经验”总结为城镇化和产业化之间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其一,是产业化支撑城镇化。晋江从八十年代开始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到90年代,尤其是1992年撤县设市后,晋江开始大力引进外资、台资,纺织鞋服等产业从贴牌代工逐渐走向自主品牌化,并形成一大批优势产业集群。在这个过程中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省内外大批流动人口,推动了晋江的城镇化进程。近几年,晋江实体经济全线进入产业数字化,在推进产业转型发展、优化人才结构的同时,也用数字化的方式推进县域内的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其二,是城镇化助力产业化。晋江吸纳了大批省内外农业转移人口,包容性地推进这批人的市民化,一直是晋江城镇化建设的主题。晋江在福建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在住房安置、公共服务等方面,外来人口可享受的市民化待遇也在持续提升。除此之外,晋江强调产城联动,建立“组团化”的城区布局,强化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总体上说,晋江这种“以产聚人兴城、以城留人促产”的发展路径,可以给全国其他县城提供借鉴。张蔚文
其他

第四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杭举行

岁月峥嵘,庆百年校庆。2022年5月22日,“求是智库”高端论坛——第四届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在杭州举行。本届论坛以“承接疏解·创新雄安”为主题,浙江大学校领导、校内相关部门及学院领导、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线上或线下出席论坛并发表观点论见。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指出,雄安新区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建设与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同步推进的阶段,未来城市已初显雏形,既需要大量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众多“润物细无声”的谋划部署,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将发展蓝图变为生动实景,持续提升雄安新区承接北京创新要素资源的软硬环境,加快建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高地和增长动力源。他强调,浙江大学作为百年名校,心怀“国之大者”,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将举全校之力将雄安发展中心打造为具有显著知识溢出效应的战略平台,共谋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篇章。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国富表示,浙江大学雄安发展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产生了极为广泛的社会影响。本届论坛以“承接疏解·创新雄安”为主题,以期在历届论坛成果的基础之上,从理论和实务层面进一步探究雄安新区高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行动方略,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擘画“路线图”、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谋划“方法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从城市的本质和定义切入,深入探究了城市地域观的变革,并对北京和雄安新区的都市圈建设提出了建议。他指出,现行的城市地域观有悖于城市的本质,不能有效描述、分析和管理城市形态地域和城市功能地域发展,无法准确地反应各个城市间的相对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城市规模分布。因此,应加快变革城市地域观,实施都市圈化战略,制定标准化的都市圈制度。目前,北京与雄安新区正在努力编织“一小时都市圈”路网。杨开忠教授认为,北京和雄安新区宜建立商务意义的都市圈,而非通勤意义的都市圈,京雄一小时都市圈的合理性仍有待考证。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戴宏伟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应着重做增量,而非存量调整,北京和雄安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应“和而不同”。他建议,应当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即雄安新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与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竞合关系、城市建设发展与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关系、科技创新与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的关系、承载北京创新资源转移与吸纳全球创新资源的关系,雄安新区与天津、石家庄在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方面的关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就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府际财政安排提出了对策建议。他分析了雄安新区财政收支现状,建议厘清北京与雄安新区的财税关系,加快制定京雄两地10年过渡期“阶梯税收分享”方案;合理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扭转财政支出“重建设、轻服务”的现实情况,增加一般公共服务和科教文卫服务的财政支出占比,培育“造血”功能,有效提升偿债能力;基于“区域共担共建”原则,统筹考虑设施收益的空间分布特征;调动社会资本投融资,多方探索“建造-运营-移交”BOT类PPP“特许经营”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的“委托运营”和“管理合同”模式、“捆绑开发”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叶振宇研究员认为,雄安新区要建成“妙不可言、心之向往”的未来之城仍面临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譬如,城市建设发展“钱从哪里来”?应以地招商、以地融资;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重大标志性项目疏解是否“路通了,项目会来么”?可探索设立“中央机构行政功能区”和“中央商务区”。他建议,适当调整雄安新区行政区划,以五大组团为核心,设立区级行政单位,撤销三县、乡镇重组、市管乡镇。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主旨演讲·专家照片产业发展是事关雄安新区建设成败得失的关键,也是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金凤君认为,雄安新区应锚定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聚世界优势,搭建世界融合发展舞台,从而精准破解雄安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掣肘。他表示,雄安新区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区域制造业网络与产业集聚规律相互矛盾、相互制衡的困境。雄安新区应统筹把握“开发区”功能与“未来之城”愿景之间的关系,聚世界优势,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中担当“创新港”和“服务港”角色;发挥产业新动能和新业态的引领者作用,实施创新链支撑产业链发展计划;积极融入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中,推动国内国际循环的公平市场建设,建设富有特色的世界经济融合发展平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认为,雄安新区产业发展应破除三大认识误区,一是“先基建再产业,先筑巢后引凤”的误区,应以产谋城、以建聚产、产城融合、滚动开发;二是“承接疏解就可以形成产业”的误区,应面向北京、立足雄安,实施雄安新区产业生态系统工程;三是“产业可以一步到位,直取五大新型产业”的误区,应根据雄安新区产业能力升级情况,梯次提升雄安新区产业结构。他建议,雄安新区需在财务危机到来之前,选产业、做集群、破拐点,勾画雄安新区产业发展的“作战图”。一方面,可打造北京与雄安新区的垂直分工格局,对接、整合、一体化打造软件集成、医学中心、北方纺织服装基地、科技金融和金融后台;另一方面,可探索打造北京与雄安新区的水平分工格局,北京可带土移植、成群成链地向雄安新区转移产业集群,在雄安新区建设世界级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和医学服务产业集群。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教授建议,以产业一体化与协同创新融合为新趋向、以环京津区域为产业一体化的首选地、以工业制造业为产业一体化的载体、以城市功能再造为产业一体化的重心。他认为,雄安新区产业发展需妥善处理四个圈层关系,即“一核两翼”关系、雄安新区与周边多地的关系、雄安新区与其它设区市的关系、京冀雄之间的关系。其中,厘清输入性产业基因和原生性产业基因是发展之基,明确雄安新区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时序是当务之急,抢抓数字经济的发展新契机是关键之钥。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主旨演讲·专家照片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石敏俊在论坛上发布了“浙江大学雄安发展报告2022——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报告指出,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进高端高新产业发展仍面临挑战,主要包括:北京拟疏解的非首都功能与符合雄安新区定位的非首都功能存在错位、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与京津冀产业链空间网络的契合度不高、雄安新区高端高新产业的现有基础薄弱和配套条件欠缺。因此,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应尽快嵌入京津冀产业链空间网络,可优先考虑将河北中部地区与北京联系密切、依赖较强的产业部门转移到雄安新区。报告提出,应协调好雄安与北京的利益关系,建立健全以“共建、共管、共享”为核心的新型政府间合作机制,推动北京-雄安的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精准平衡行政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关系,起步阶段需加强行政主导,推动京区高校科研院所、央企总部、公共服务机构向雄安疏解;转型阶段需强调市场逻辑,高端高新产业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避免过度依赖行政手段;发挥市场力量作用需加快市场主体培育和再造。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琛主持圆桌对话。浙江大学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从人才引育、财税、数字化转型、行政管理等视角探讨了雄安新区如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王琛表示,雄安新区进入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建设同步推进的新阶段,亟需加快培育城市功能,激发创新发展动能。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陈丽君认为,雄安新区建设起步期应以行政逻辑为主导,“强约束、强激励、强合作”,加快构建符合新区定位的良性人才发展生态;雄安新区建设转型期应以市场逻辑为主导,集聚全球的创新要素资源,做大做强人才链、创新链,驱动产业链共同发展。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方红生教授强调雄安新区应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明确共同事权,以避免引发扯皮现象;综合考虑支出责任和财力差异化程度,明确财政收入的分成比重;增值税分配可考虑调整为消费地原则,促进区域间合作。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江省新时代自贸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陆菁建议,雄安新区可对标海南自贸港,充分发挥其重点投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条件和后发优势,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方面探索新突破,最大化地吸引北京的创新要素资源集聚。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高翔建议对北京和雄安新区横向政府间协作机制做出明确的制度性安排,一是“创造激励”,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原则,通过地方税收让渡和中央政府的特殊税收制度安排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北京向雄安新区疏解创新要素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提升能力”,探索干部轮替制度,推进干部间利益共融,打造创新发展型政府,以“有为政府”的手段承接“千年大计”。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赵志荣总结并表示,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发展须把握三个要点,一是健全人才、产业等生态系统,二是捋顺行政逻辑、市场逻辑、社会逻辑,三是打造多元完整的公共治理格局。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圆桌对话·专家照片本次论坛是浙江大学建校12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由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雄安创新研究院联合主办,北京市浙江大学校友会、天目新闻京津冀新闻中心、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企业联合会、新时代“三浙”共创共享发展论坛协办。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累计2600多人次观看了线上直播。
其他

校党委书记任少波调研公共管理学院

2022年5月18日下午,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一行到公共管理学院调研。副校长吴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其他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大学生创新论坛暨“启真”夏令营活动通知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年继续举办大学生公共管理创新论坛暨“启真”夏令营活动。活动时间定于7月7-8日,采用网络远程形式,以“钉钉”的视频会议系统作为活动平台。公共管理学院大学生公共管理创新论坛暨“启真”夏令营自2014年开始举办,秉承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的百年文化精髓,为校内外优秀学子了解和认识公管学院学科、感知名师魅力提供了契机。参加本次夏令营的部分学员经过选拔有机会获得“优秀营员”称号。公共管理学院涵盖公共管理、农林经济管理2个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公共管理学科成绩为A,并列全国第三;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成绩为A+,并列全国第一。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榜单。公共管理和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均进入学校高峰学科建设榜单。学院将进一步整合优质办学资源,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提升各学科的学术地位和社会服务功能,努力建成具有公共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基地和具有重大公共政策倡导能力的知名智库。欢迎全国优秀大学生踊跃报名。Part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之“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效应”系列讲座第四期

4月23日上午,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土地科学》《中国土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支持的“紫金港畔和狮子山麓”之“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效应”系列讲座第四期正式开讲。本次讲座通过腾讯会议和线上直播的方式开展,近600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会议的演讲嘉宾是浙江大学谭永忠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左成超副教授,点评嘉宾是中国科学院谈明洪研究员和中国农业大学孔祥斌教授。讲座由浙江大学谭荣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柯新利教授主持。谭永忠教授报告和交流谈明洪研究员点评合理利用土地、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有4个方面强调了如何加强耕地保护,一是如何稳定全年粮食播种的产量,二是合理保障农民的种粮收益,三是落实“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四是全面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阶段性任务。谭永忠教授以《耕地边际化与边际化耕地》为主题,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主题展开介绍。理论层面,介绍了耕地边际化与边际化耕地的研究背景、概念与分类。实证层面,结合课题团队的研究成果,分享了有关山地丘陵区县域尺度的耕地边际化和城市化发展驱动下的耕地边际化的研究成果。第一项研究介绍了山地丘陵区边际化耕地的空间分布和时空转换特征,指出山地丘陵区边际化耕地在县域尺度上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两侧;坡度的增加会提高耕地边际化的风险。第二项研究着重强调了城市化发展驱动下的耕地边际化对稳定耕地和不稳定耕地坡度的影响,分析了影响不稳定耕地坡度变化的四类主要因素,并从尊重自然禀赋和尊重经济规律两个角度提出改进措施。
其他

吴次芳教授受聘为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及新型教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成员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成立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及新型教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此次高教司成立专家工作组,是为了贯彻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印发的《关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部分领域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的通知》的具体工作,深入实施战略型紧缺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储备计划,推进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建设,开展新型教材研发。据悉,目前高教司共成立4个领域专家工作组,分别为人工智能领域、重型燃气轮机领域、病毒学领域以及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各领域专家工作组由相关领域创新和实践基础好的高校专业和行业领军企业专家组成。我院土地管理系吴次芳教授受聘该专家工作组国土空间规划领域成员,是目前浙江大学唯一受聘该类专家工作组的教授。专家工作组旨在对推动高校开展相关重点领域教学资源建设和新型教材研发提供研究、咨询和指导服务。各领域专家工作组主要任务是承担各领域教学资源建设整体推进与质量保障工作,负责研制知识图谱、研究教学资源及新型教材建设标准、统筹分配教学资源建设任务、评估教学资源质量、促进教师能力发展,负责完成相关领域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编制、立项评审、结题验收工作。专家工作组由相关重点领域创新和实践基础好的高校专家和行业领军企业专家组成。第一届专家工作组任期自2022年3月至2025年12月止。
其他

中美公共管理学者对话系列活动第六期顺利举办

2022年4月12日,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中国分会联合举办的“中美公共管理学者对话”系列活动第六期顺利举行。本期邀请了来自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的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