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之“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效应”系列讲座第九期

9月24日上午,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协办的“紫金港畔和狮子山麓”之“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效应”系列讲座第九期正式开讲。全国相关领域的300余名师生和实践部门专家齐聚线上,围绕“城市空间治理”参与交流研讨。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邵继中教授和浙江大学的吴佳雨副教授分享了来自该领域的成果和思考,东南大学李百浩教授和北京大学彭建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点评。讲座由浙江大学谭荣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曾晨教授主持。


邵继中教授以“城市灰色空间更新——地下空间资源高质量利用”为主题,从发展背景、定位需求、增量存量、灰色设施和结论建议5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在定位方面,邵老师指出从半三维城市开发进入到全三维立体城市发展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增强社会、经济、服务功能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需求方面,邵老师提出了平衡控制、保护性更新、转型发展和低碳应对四个方面的需求。然后,邵老师继续探讨了发展灰色空间的方法和模式,指出存量土地的再开发和存量空间的活化利用是重要的手段,并总结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和更新升级方式。接着邵老师继续强调了包括地下化的污水处理厂、地下化的变电站和地下化的城市高压等的灰色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最后,邵继中教授做出如下总结和建议:城市空间不仅丰富城市功能,还具有安全防护作用;灰色空间的积极更新不仅能提升城市品质,还具有复兴老城的活力。因此建议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树立三维立体化的发展理念,明确不同的行为与功能,强调顶层设计的统筹与协调。


李百浩教授对邵继中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点评。他提出邵老师的报告包括两个特点,一是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具有城市灰色空间的属性,城市更新不能忽略灰色空间,这在以前的城市规划中经常被忽视的。二是提出了地下空间的两种类型,包括新建的地下空间和对已有地下空间的调整,城市地下空间的再开发在高质量城市更新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邵老师在报告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地下空间的现代人文属性。同时,李百浩教授指出中国文化空间特色可以用“黑白灰理论”来阐释,应包括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吴佳雨副教授以“城市绿色空间治理”为主题,聚焦城市绿色空间公平性方向。城市空间绿色治理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吴老师先后开发了容器模型、覆盖模型、重力引力模型和浮动区模型来解释人和绿地的实际互动关系。在城市尺度,开放社区反而会加剧绿色不平等题,但可以通过街道绿化和绿地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来改善绿色公平。在个人尺度层面,研究团队通过分别测度静态绿色暴露和动态绿色暴露,日常流动加剧绿色暴露的不平等。除此之外,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的时空限制、偏好问题、家庭社会地位的差异,会使得男性绿色暴露的总量、质量和效率都有所差异。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吴老师还从绿色空间公平拓展到了绅士化问题。最后,吴佳雨副教授对未来研究的尺度和方向进行了探讨,研究团队正在建立植物的智能研究学习平台,通过街景爬取、人工标注、机器学习等来构建城市植物参数化平台,弥补手机移动端植物识别APP数据不均匀和数据缺失问题,掌握城市绿色分布等情况来解决绿色不平等问题。


彭建教授对吴老师的报道进行了点评。彭教授对吴老师使用的浮动区模型等研究方法表达了充分的肯定,指出新冠疫情背景下城市绿地可达性及其人群健康效应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彭教授高度赞同吴老师基于封闭街区和开放街区对比量化分析绿地公平性的研究视角,对系列研究中大数据的广泛使用表示了赞赏,并鼓励吴老师深入探讨性别差异造成绿地暴露倾向的不同和绅士化等议题。彭教授认为,城市景观、人类福祉研究想要步入新的阶段必须要学会恰当地使用数学公式和模型,不要迷失在数据和数字计算中,要善于寻找正常或异常数据背后的主题内涵。


在报告后,各位嘉宾就“如何理解新时期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新内涵”展开了精彩讨论。


邵继中教授提出在宏观上,我们更应该强调人居环境问题,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我们的共同目标是建立一个适宜栖居的家园,解决气候变化,物种多样性缺失等问题,要实现这个长期目标不能将城乡二元化、对立,要实现城乡空间的融合。


李百浩教授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本质问题,城镇化的进程需要将城与镇分开来看,城市规模扩张主要在中心城区而并非整个城市。同时城镇化不等于市镇化,市与镇都是行政概念,镇具有两面性,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过渡段,在处理城镇化问题上要将两者明确地区分开。过去我们重视经济发展,着力发展城市中心,现在我们要打造一市多城,形成多个层面的城市体系,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和自然、生态平衡。


吴佳雨副教授指出目前当代青年都缺乏体育锻炼,存在一定的健康问题,城市绿地给居民带来一定的健康效益,我们应该去仔细量化城市绿地给居民带来的体育效益问题,找出关系,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


彭建教授指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必然强调“生态为基”,突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内核;其次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应该包容更广泛的利益群体,尤其是要合理权衡本地与外地多利益群体之间的福祉需求,实现均衡发展;最后在新时代中应当将城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全生命周期的要素关联、过程耦合、空间集成,满足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体化需求。


谭荣教授受到各位老师观念的启发并进行两方面思考,第一个是“新时期城镇化”的内涵演变是否有特定规律,是否可以对不同阶段下这个概念进行总结归纳;第二个是新时期城镇化的制度体系建设。因为无论是灰色空间更新还是绿色空间建设,这么做即使在技术和经济上具有可行性,但要考虑可能引起的空间利用冲突和利益分配冲突等问题。也就是制度建设的背后包含着一个链条:目标、技术、制度、利益、价值。


曾晨教授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念是未来基层治理的重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进程;二是“绿色低碳、集约节约”的观念,在都市圈、城市群等跨区域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会在我国未来城镇化的政策目标中更为充分地体现;三是城乡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只有城乡要素实现流动才能切实推动县域城镇化的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


欢迎大家继续关注“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系列讲座,期待各位嘉宾与听众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本次讲座的视频回放将在b站同名直播号(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开放,欢迎大家通过下方链接观看视频回放。

扫描观看二维码:(点击“阅读原文”


“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系列讲座背景

“紫金港畔与狮子山麓”系列讲座是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协办的学术交流活动。系列讲座以开放的形式,通过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前沿和热点问题,推进学科交流、促进学科建设、宣传学科发展。


两所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围绕“资源配置和生态效应”主题,聚焦国土空间治理、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重要议题,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展开研讨,旨在搭建新时代自然资源治理议题的学术交流平台。平台交流形成的成果将会通过《中国土地科学》《土地科学动态》和中国土地科学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推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