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柏拉图到福柯——身体观的演变

第68期“我来读文献”第一阶段线上论坛于4月15日晚7点进行。本期活动关注《身体》一书。


该书从“身体”这一话题谈起,探究“身体”的涵义和所指,梳理各个历史阶段的身体观,并从“身体热”现象后纷纭出现的文学身体学研究中遴选两部著作,对其观点、思路与论证过程展开全面深入的介绍与分析,再通过两则原创案例展示运用身体理论解读文学作品的可行方法。


本期领读专家为本书作者张金凤教授。一不小心错过活动?想了解更多内容?小编将为您倾情分享本次线上论坛的干货,欢迎阅读学习!


本期活动正在进行中,欢迎添加iResearcher(微信号fltrpteacher)为好友,注明:“姓名+学校+68期我来读文献活动”,小编随后将邀您入群。


第69期我来读文献活动正在报名中,活动关注《二语的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一书,欢迎参与!

第69期我来读文献 | 《二语的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



领读专家

张金凤,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992年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士学位,1995年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长期在高校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与文化。已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3部,译著7部,主编或参编教材14部,参编字典2部。独立完成国家社科项目《19世纪英国战争叙事与帝国建构研究》(15BWW043),参与省部级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持市级、校级科研课题各1项。



思考题


Q1. 柏拉图的洞穴隐喻体现出什么样的身体观?

参考本书第17页。


作为西方唯心主义哲学之父,柏拉图思想的核心概念就是“理念”,理念才是事物的本质和真理。因此,物质的理念比物质本身更为完美,物质本身成为理念的一种贬低了的、不完美的版本。诗人以描摹、模仿外在事物作为职业,距离真理非常遥远,“thrice removed from the truth”,这也是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理想国”的根本原因。他以著名的洞穴隐喻来说明这一点,指出人类认知世界时的困难与困境。囚徒受困于自己的身体,栖息在洞穴之中,只能看到事物的影子,听到的只是回声,我们人类就是这些囚徒,物质就像被火光映在墙上的影子,无常而充满幻觉,而真理,或曰真实(the real),却存在于洞穴之外。


我们肉体也是物质的,充满幻觉的。灵魂是属于理念世界的,是高一级的存在。身体对灵魂来说就是背叛和监牢,灵魂独立于身体之外,在等级上优先于肉体。在柏拉图看来,通过被束缚在洞穴中的身体所得到的知识只能是肤浅、充满谬误的偏见;我们只有摆脱身体的束缚,认识并净化灵魂,才能走出洞穴,重见真理的光明。因此,哲学家不应该关心他的身体,而应尽可能地把注意力从身体上转移,指向他的灵魂。


Q2. 为什么说笛卡尔的现代理性哲学进一步降低了身体的地位?

参考本书第20-25页。


被称为“现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关注身体问题,重视身体与精神的关系,在诸多著作谈及了这一问题。他经过深入思考和层层推论,发现身体及其感觉的不可靠性,希望建立起不依赖于身体感官的思维方式。在他眼里,身体是感性、偶然性、不确定性、错觉和幻想的代表,而精神则是理性、稳定性、确切性和真理的代表。身体的感知能力是无足轻重的,只有心灵的能力才能揭开知识与真理的秘密。他的著名论断“我思故我在”,意思是“思考的我(I as the thinking being)是我(the subject)的第一真实所在”。身体属于“我”,“我”是超越于身体之上的东西,是一个思想的主体,身体不过是这个主体的附属物,是客体。由此,身心二元论彻底建立,也进一步降低了身体的地位。


Q3. 简述马克思理论中有关身体的主要观点。

参考本书第30-37页。


马克思延续了费尔巴哈对人本身(而非神)的关注,二者共同的研究出发点是真正的、现实的、肉体的自然人。马克思在多部著作里谈论人的身体,强调了身体的重要性,身体是需要的、劳动的、生产的、实践的身体,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马克思在身体的阶级性问题上花费了较大精力,撰写了不少文字。更具有现代启示意义的是,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工人阶级身体的异化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人的身体的发展受到了扭曲和异化,被异化为工具,被榨取剩余价值的工具,被异化为肉体,也被异化为商品。这种异化的真正罪魁祸首和始作俑者,就是资本主义。


Q4. 尼采的思想如何进一步促进了身体在19世纪后期的强势回归?

参考本书第38-43页。


尼采发扬感性的做法在19世纪中叶时无疑是革命性的,也是惊世骇俗的,时至今日,其许多言论依然振聋发聩。可以说,他的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哲学传统中否定感性生命的做法,为身体回归其主体地位开辟了道路。他对柏拉图传统(以及后来的基督教)将寻求永恒真理的理想寄托于理性之上的做法大加批判,发挥了“破”的作用,其目的在于“立”,建立现世的、感性的、以身体为主体的生命美学。他认为,世界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所筑居的感性世界;人不是别的,而是对世界怀有强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的身体。他断言上帝死了,抽象的逻各斯、理性和形而上学崩塌了。他著作中的许多段落直接呼唤感官,呼唤身体。尼采以其身体谱系学深深影响了后来的福柯。


Q5. 简述弗洛伊德的观点对身体回归所起的重要作用。

参考本书第44-48页。


弗洛伊德对身体回归最大的贡献在于其对本能、欲望等非理性因素的研究。虽然他并没有直接考察身体,但其考察对象如感觉、情绪、无意识、潜意识、本能、欲望等,却都发源于身体,也对身体的种种行为产生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比如,他的无意识理论揭示了身体行为的动机,其本能理论,尤其是其有关性本能的观点,则有助于解读身体的欲望和需求。


Q6. 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对身体回归主体地位作出了何种贡献?

参考本书第58-64页。


梅洛–庞蒂对身体理论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从意识主体回到身体主体,最终确立了身体的主体性,真正地“把人的存在确定为身体的存在”。梅洛–庞蒂将他的立场浓缩为这样一个观点:“我就是我的身体”:人的精神层面就植根于人的身体中;人是一个身体—主体,而不是一个无思想的和机械的身体,这一观点真正一反笛卡尔以降的身心二分法。


Q7. 简单介绍福柯有关身体规训的观点。

参考本书第70-79页。


福柯承继了尼采对于身体与感性世界的关注,在其多部论著中都触及身体问题,尤其是身体与权力的关系、身体的规训与惩罚等议题。身体并不是去政治化的存在;相反,身体是权力斗争关注的焦点,任何政治力量都以各自的方式锻造着身体。身体就是历史,就是政治。身体是权力实施的对象,权力将其变得驯顺。统治阶级利用针对个体身体的权力技术,通过安排个体身体的空间分布,通过对身体的矫正训练,使其变成驯服的工具,成为服从于资本主义生产和需要的有用的身体。不仅传统惩戒制度依靠对身体的驯服来惩罚罪犯或犯错之人,军队、学校等也都或多或少依赖对身体所进行的规训与惩罚。按照他的分析,随着现代监狱的出现,资本主义社会中各种纪律化的组织机构也相继增加,如学校、军队、工厂、商业机构以及慈善机构等,它们都采用高度组织化和严格科学管理化的纪律对身体加以管制。总之,权力无处不在,身体作为权力铭写的场所,既受到来自国家机器的规训和惩罚,又被日常生活、知识、性格等各种细分的微观权力所渗透。


Q8. 巴赫金有关拉伯雷作品《巨人传》的解读如何促进了身体的张扬?

 参考本书第27-28、97-98、106-107页。


巴赫金影响最大的观点包括复调与狂欢化的相关理论。他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民间文学的研究促使其提出了狂欢化的思想,而他在对拉伯雷《巨人传》的解读中尤其关注了狂欢化的身体现象,影响深远。根据巴赫金的研究,拉伯雷的作品里充满了各种怪诞的人体形象与身体下部形象,描摹了许多身体以及与肉体有关的功能,诸如饮食、消化、排泄、性生活等。随着巴赫金理论在20世纪前半叶被重新发现,这些有关平民化与狂欢化身体的解读,进一步消解了身体与精神的二分法,促进了身体的张扬。


Q9. 你如何看待20世纪后期中外有些作家所宣扬的“身体写作”?

这是个开放性问题,大家可参考本书第5和102页。


关于这个话题,想说的还不少。群里年轻的朋友多,可能不知道,在我们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身体写作曾被大书特书,文艺界讨论得沸沸扬扬,很多报纸、刊物都会提及。我觉得身体写作其实也是基于当代的身体意识逐渐浮现而产生的一种写作方式。那么在西方呢,它的时间会稍微早一点,这个在书中102页有提及,代表就是美国的垮掉派诗人。具体作品及内容,这里就不再重复了。那么还有一个法国的小说家杜拉斯,不知道大家是否读过她的作品,《情人》是其中的代表作,她也表达过这个身体写作。所以说,身体写作在西方讨论得比较早,大概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么理论家的代表呢,就是女性主义理论家西苏。她提到过,女性的语言和自己的欲望分离了,所以要把自己的身体作为自己的话语支援。在国内的话,主要就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一批作家。


后来在2000年,北师大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沈浩波(后来成为诗人)也有过较多的倡导。其实我觉得身体写作更多的是女性身体写作,就是更多地抒发自己,抒发女人身体的一个感受。有一个小说家叫林白,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那么她在《一个人的战争》里面就讲述了女主人公成长时期的困惑和烦恼,其中重要一点是听从身体还是听从社会。


但是这个身体写作到后来就发展得越来越商业化,就带了更多的情色色彩在里面。它原本是凭借身体的写作,更多地抒发女性的一种身体的感觉、感官的认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体验自己从一个女孩子到一个女人这样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抒发一下女性的这种性别困惑、生存之痛等,主要是这些。但是后来呢,被有些作家融入了一定的暧昧、色情色彩,变成了一种自恋式的开发,痴迷于暴露隐私的欲望等,就走得有点极端了。


所以在《身体》一书中,我主要引用了谢有顺老师关于“文学身体学”的一些观点,最早是在刊物上读了他的文章,后来发现这篇文章也收入在汪民安老师的编著中。我特别同意他的观点,也就是过分地陷入肉体的这种身体写作,写肉体、写快感、写作为欲望对象的身体,其实也是把身体客体化的表现,并不符合20世纪60年代以来身体主体化的一个趋势。


身体写作最初出现的时候是有它的时代意义的。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的兴起和性解放意识的增强,身体写作开始彰显女性的生存状态、伸张女性的权利,这都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同时,这其实也是对西方重心轻身传统的一种反叛,一种反拨。所以,最初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但后来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将身体肉深化、客体化的方向。我非常同意谢有顺老师关于文学身体学的观点,大家感兴趣可以找来那篇文章(《文学身体学》,《花城》杂志,2001年)读一读。



读者提问


1. 请教一下张老师如何用身体理论研究中国问题,如果能从跨文化角度谈一谈就最好了。


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看到大家提的这几个问题的时候,我就在想,真的是无论任何一个话题,任何一部作品,深入下去都可以衍生出很多不同的话题。我们把这些话题掰开了,揉碎了,细分出来,然后分别进行讨论,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收获。在浏览大家的这些问题作最初的准备时,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就跟大家分享第一个问题。


以身体理论研究中国问题,其实早已有之。大概是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吧,最早是从日本学界开始的,后来在我国也有相关讨论,有一些成果,我一会儿给大家列举几本。但是我觉得,因为身体理论最早发轫于西方,所以中国的身体问题研究得还远远不够,还可以做更多的功课。


到现在为止,我找了一些研究中国身体问题的成果,大致有两类,一类就是讲中国古代思想中的身体观。比如“身体与自然”丛书,单本的有杨儒宾主编《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与身体观》、蔡璧名的《身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亚洲理论与实践中作为身体的自我》等等,这些都是专著。论文能找到的也不少,比如《古典中国哲学中的身体的意义》等。虽然研究成果已经比较多了,但我觉得因为我们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各位老师同学还是可以做一些工作的,比如中国传统宗教中的身体观。


另外一类就是研究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身体现象。目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与西方的相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还有限,可以再做功课。


2. 张老师好,看了您的书,联系当下的情形和前段时间西方哲学界的论战,有个问题想向您请教。从意大利出现疫情至今,阿甘本写了很多篇文章,第一篇文章叫《由无端的紧急状态带来的例外状态》,他在这篇文章中抛出了“在例外状态下的人可不可以被以‘安全’的名义限制自由”的问题,引发了不少学者的批评,他们指出:什么是“赤裸生命”?比起妄想着自己被控制的知识分子,那些在医疗系统外面排长队等床位的人,他们才更接近“赤裸生命”的概念。张老师您的书中也有很多关于身体政治的内容,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全球性疫情背景下的身体困境?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帮我回顾了一下阿甘本的思想观点。我们先从阿甘本自身的学术逻辑来理解,他曾提出“例外状态”的思想理论,认为只有当权者才有宣布例外状态的权力,而他对于主权者的一个著名的定义就是宣布例外状态的人。他所说的生命政治就是讲我们的肉体生命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不应该受到政治对生命的迫害。另外他说这样一个例外状态中,法律是可以被悬置的,就是不去考虑法律,而是以当权者的意志为转移,比如法西斯主义就是一种例外状态。他的主要担心在于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把例外状态当成正常的工作模式。我想阿甘本并非不关心个人的生命,这个言论可能更源自他一贯的学术逻辑,就是反对专权。


但我认为当前的形势下,身体的这个生存权是我们最基本的了,没有这一基础,没有这个身体权、这个生存权,哪来的发展权,哪来的其他的一些后续的东西呢?


阿甘本本人的这种生命政治就是把生命政治化,他其实与福柯关于权力写在身体上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福柯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个体的身体和个体的生命上,而阿甘本更关注某一个群体,比如他个人研究比较多的,法西斯集中营里面被政治化的人群以及他们的身体。大家感兴趣的话也可以读一下,谢谢这位老师提出来这个问题。


3. 当下我们对身体给予了高度关注,一方面在全民养生的氛围中关注身体的机能,另一方面追求身体的健美、身体外观的时尚,这种对身体的关注更看重身体的生物性还是社会性呢?


这个问题特别有现实意义,说明大家真的在思考这个问题,把身体问题放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考察。现在我们对身体外观的关注,更多地其实还是其社会性的体现。虽然我们对身体进行着各种生物性的改造,或是改进(improvements),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多地还是想借其体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4. 面临当今消费社会中的身体悖论,我们在获得身体解放的同时,如何才能避免其沦为客体和工具的危险?


随着身体理论得到各个学界领域的关注,例如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更不用提医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等了,身体的解放和主体性的提升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a great leap forward)。但是当今消费社会,也在提醒我们身体依然存在被客体化的危险,也存在着对身体的消费误区。身体沦为客体——这个问题其实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无论男女老幼,但女性的情况尤甚。现今女性似乎已经获得了很大程度的解放,但实际上在社会意识和大众心理方面,我们依然属于男权社会。以维多利亚时期对女性形象的神化(deitification)为例,大家都知道“家中天使”这一表述,女性的地位表面上被抬得很高,但这并不等于女性真正获得了解放。你看,今天的社会亦是如此,诸如“女神”“女王”的称号比比皆是,但这真的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吗?恐怕并非如此吧。这其实还是关乎女性身体的客体化(objectification),即从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身体。在当今消费社会,对女性身体的客体化几乎无处不在,主要是因大环境所致。


首先是媒体环境,包括广告媒体、影视剧(尤其是青春偶像剧),还有大量存在的自媒体以及社交网络。其中存在很多用物化女性的各种词汇来博取眼球,制造新闻,其实都在客体化女性的过程中助纣为虐。我作为教师,平时也会接触很多的外语学院的或者其他人文学科的女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比较热点的话题时,我会跟她们讨论,并引导她们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因为现在大学女生的自我客体化和外表焦虑非常严重。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和霍尔有关“凝视”(gaze)的观点相结合,女性是“被凝视”的一方。网络上对影视剧中女明星的关注,大多集中于年龄、形象,以及所谓的“少女感”,而少有人如此关注男明星,往往更多还是关注其演技。所以现在媒体对于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对女性身体的客体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外一个环境是竞争环境。在社会飞速发展的阶段,人们要面对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各种竞争压力。维多利亚时期之所以出现“家中天使”这样的说法,部分也因为工业化的进程加快,社会面临剧变,而这变化之大超过了人们的适应能力,男性需要女性作为那时代剧变的狂风骤雨中巨轮的锚,或者那一汪安全宁静的港湾。今天的情况亦是如此,面对这种很多人难以招架的压力,女性其实是可以逃避的,那就是退回了家庭。而回到家庭的女性呢,或者这么考虑的女性,其实她们关注的并非是一个整体的女性自我,不是在更广大的范围实现自我价值,履行社会角色,而是更关注作为一个妻子、母亲的角色,是女性作为肉体的角色,发挥的更多的是作为性对象、哺乳和养育孩子的功能,这也是女性身体被客体化和沦为工具的体现。你看,身体的主体性在哪里呢?不是说女性不可以退回家庭,毕竟我们需要的是多元化的、开明的、宽容的社会,但我认为这一做法如果成为大多数女性的选择、成为潮流的话,其实是一种倒退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