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KT讲坛精华 | 范祥涛教授:中国经典翻译研究热点问题与研究方法

iResearch 外语学术科研网 2022-04-24

2021年5月18日晚上,“外研社•U讲堂社区”2021年度KT讲坛正式开始第五讲!(点击查看KT讲坛年度预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祥涛教授带来了“中国经典翻译研究热点问题与研究方法”专题讲座。


讲座中,范祥涛教授为大家简要梳理了中国典籍翻译史,分享了中国典籍翻译研究的热点话题与研究方法论。这些都是其著作《中华典籍外译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华典籍外译研究》属于“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翻译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翻译文化研究系列)”,已于2020年12月出版。


(点击图片了解图书详情)


范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典籍翻译研究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文化建设方针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先后提出,中华典籍外译成为时代的选择,典籍翻译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接下来,范老师简要梳理了中国典籍翻译史。中国典籍的最早外译发生在南北朝的北魏时期。中国典籍的西译也有4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由来华传教士完成。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末,来华传教士将中国典籍译成拉丁文,其中,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最早将儒家典籍译为拉丁文并部分刊行;高母羡(Juan Cobo)将《明心宝鉴》翻译为西班牙文,这是中国文献译成欧洲文字的第一本书;利玛窦(Matteo Ricci)完成了“四书”的拉丁文翻译。这一时期也有部分中国典籍被转译为英文。


19世纪初英国新教传教士来华,中国典籍被直接翻译成英语。最早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于1812年翻译出版了《中国通俗文学译文集》。传教士马士曼(Joshua Marshman)最早直接英译中国典籍,他于1809年部分英译和出版了《论语》,书名为《孔子的著作》。此外对中国典籍英译作出贡献的还有柯大卫(David Collie)、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理雅各(James Legge)、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等。


《中国通俗文学译文集》(Horæ Sinicæ: Translations from the Popular Literature of the Chinese


《孔子的著作》(The Works of Confucius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开始独立外译中国典籍。最早外译中国典籍的是辜鸿铭,此后参与典籍外译的还有林语堂、苏曼殊、初大告、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许渊冲等学者。

 

随后,范老师讲解了中国典籍翻译研究目前的热点话题。在内部研究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尝试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关注典籍翻译中的形式转换、意义转换、文化翻译、辞格翻译、翻译技巧、原文特点等。在外部研究中,典籍翻译的传播与影响、翻译史以及国家形象研究应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最后,范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具体的中国典籍翻译研究方法论。(1)在开展翻译传播研究时,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典籍的再版重印、网络读者星级评估与书评、谷歌学术引用以及世界读书馆馆藏等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与分析。(2)在开展海外影响研究时,我们需要关注读者的阅读与反馈,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与网络书评考察普通读者的反馈,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收集杂志书评与著作中的引用和评论来考察学者读者的反馈。(3)在开展翻译史研究时,我们需要从历史背景、翻译目的、翻译史实、译本细节、翻译策略、翻译传播、翻译影响等角度入手。(4)在典籍翻译的国家形象研究中,我们可以关注海外汉学家的中国学、华裔汉学家的中国书写等角度。

 

以上是范祥涛教授讲座精华,如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典籍翻译研究的内容,可以加入钉钉群获取精彩直播回放,或者参考范祥涛教授的《中华典籍外译研究》一书。


相关阅读

KT讲坛精华 | 杨国静教授:当我们谈论伦理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KT讲坛精华 | 隋红升教授:真正的男性气质文化内涵与新时代男性气质建构导向

KT讲坛精华 | 韦清琦教授:生态女性主义的整体性批评实践

KT讲坛精华 | 董燕萍教授:译员的注意力控制机制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中华典籍外译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