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美国人下江南看到的景色。

苏杭日记 2024-03-2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苏杭日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摄影家比尔霍克(Bill Hocker)协助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系任教的华裔妻子何妙儿(Mui Ho),在中国考察乡村建筑,来到江南等地,以其独特的视角,高超的摄影水平,记录了改革开放初期,大量而珍贵的瞬间。
1981年,比尔•霍克(左四)与妻子何妙儿(左二)
比尔·霍克先生肖像(摄于2011年)
经过比尔霍克先生的许可,我们获得了他的中国之行的照片,并按照地域分类发表成篇。


杭州(1981)



西湖旁的夏日时节,道路上的人们大多穿着白衬衫,一辆小轿车遇到故障停在路中,司机穿着绿色裤子,看着装有些像军区里的人员,他正在自行修理。
一个很帅气干练的小伙子,戴的手表锃亮,骑着三轮车,拉着的货物应该是瓷器,后面还有个女子在推着。看地点,可能是岳王庙附近。
一位穿着碎花连衣裙的姑娘,头戴那个年代的遮阳帽,不知何故,推着自行车在路上疾行。
灵隐寺飞来峰附近的石刻,一个小男孩很调皮的爬到佛像怀中,小手抵住菩萨的下颌,依然笑眯眯的看着孩子,画面很是温馨。
四个女孩,看样子是好朋友,落落大方的被比尔拍了一张合影。三个人都戴了女士手表,除了皮凉鞋样式差不多,衣装打扮的气质各不相同。
一处木匠铺内,打着赤膊的师傅正在加工寿材。
一个少年正在西湖旁写生。
一对新婚夫妇的合影,两人的神情,满是对未来幸福生活的自信。
西湖旁的栏杆,一位男子正在给前方的两位女子拍照。
公园的一棵树下,一女子在安静的看书。
茶园里的一位茶工在采茶,手上戴着一块那个年代流行的电子表。
一对年轻夫妇的合影,他们的脸庞洋溢着幸福的阳光。
西湖的桥上,走来四个女子。
西湖的断桥,荷花已经绽放,桥上行人与骑车人交汇。


苏州(1988)

带着两台专业相机的比尔·霍克教授
在1988年的时候,比尔·霍克来到闻名已久的苏州,用他的尼康相机和徕卡相机,拍摄了35年前苏州美丽的街头景观。
苏州园林,果然像传说中的一样,即便是街头小店,都如此古色古香。新怡烫发店、东大麻袋商店,在如今的哪里呢?背景中的摩托车、28寸永久单车,70后、80后都特别熟悉。但这位大爷,穿着雨衣戴着斗笠,为什么里面还要戴头巾呢?
这大概是苏州的老城区吧?街道既不是柏油的,也不是水泥的,而是碎石头的,非常具有传统特色。那个年代确实很穷,但生活压力不大,幸福感特别高,这从照片中爸爸、孩子的表情中,就可以感觉得出来。
苏州的街头,路边的植物大概是法国梧桐吧?小编是华南人,只记得南京老城区的街道两侧,很多法国梧桐,没想到苏州也是。
振兴果品店。“振兴”,大概就是源自“振兴中华”吧,好有时代感。这个店铺,感觉属于危旧老房子,不太安全。
菜花批发市场,有个大爷在看《故事会》,一边还夹着一根烟。这是1988年拍的照片,大爷现在应该七八十岁了。岁月不饶人啊。
南国果品商店。苏州属于江南,在全国来说属于东方。如今打着“南国”口号的,大多位于广州,华南是全国的南方。大爷一边吃瓜子,一边注视着前方。这一身中山装,还是很有时代气息的。什么水果标有“伍元”字样,1988年卖5元一斤,看来苏州的消费水平很高。
标牌上的“办理长途电话”,苏州不愧是经济发达地区,1988年就普及家庭电话了。而前方的邮筒,这一风景再也没有了,电子邮件、QQ、飞鸽传书等即时软件,早已让纸质书信变成遥远的历史。
苏州一个不知名的街头,有一种熟悉的风景,每一个80后都有相似的童年回忆。
如今,距离拍照的时间,已经35年过去了!岁月如歌,苏州已经是全国最强的工业城市之一,GDP也长期居全国第五、第六的水平。但昔日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景致,依旧令人怀念。让我们感谢这位美国摄影师,给我们留下了那么美好的回忆。




上海(1988)

 


1988年,美国摄影师比尔·霍克(Bill Hocker)来到了上海,他用相机记录了当时他的所见所闻。通过比尔·霍克的镜头,我们一起去看看三十多年前的上海。
1988年,上海街景。比尔·霍克应该是秋冬季节来到上海的,此时路边的树木光秃秃的,树叶早已落尽。路上两辆铰链式的公交车格外显眼,这种超长公共汽车也称为“巨龙车”,在昔日的上海街头很是常见。你,还有多久没有坐公交车了?
1988年,上海豫园湖心亭茶馆。九曲桥上很是热闹,人来人往的。对于这里,上海人应该都不陌生。九曲桥上骑着小三轮车的小朋友,甚是可爱。这种脚蹬小三轮车,很多80后应该都曾拥有过,那时候有一辆这样的小三轮,骑着路上可拉风了。
1988年,上海街景。路上车来人往,十分热闹。1988年的上海,自行车还是市民重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随处可见。大街上这些人群中,那位穿红色上衣的女子格外显眼,她这上衣看着像羽绒服,她这在当时算是新潮的了吧。
1988年,在公园看红锦鲤的两个小女孩。这满池子的红色锦鲤,好漂亮。她们正专心看水中的锦鲤,完全没有注意到不远处拍摄她们的比尔·霍克。30多年过去了,不知道她们要是看到这张童年照片有何感想?
1988年,公园内的一家人。那位戴帽子的小朋友,穿着好时髦,他这身打扮,就是现在看来依旧时尚帅气。他们的眼神都在注视着一辆崭新的脚踏小三轮车。这种小三轮,当时孩子梦寐以求都想拥有一辆。这不是一辆普通的小三轮,这是承载着很多人难忘童年记忆的小三轮。
1988年,上海豫园内。大人拿着相机,孩子坐在假山上,大人拍照的姿势看起来很专业。他们的这一幕,成为比尔·霍克眼中的风景,被拍摄了下来。




绍兴(1981)



绍兴的农村,中间的墙上刷着两行字,上面是“双梅冲板加工”,下方是“弥陀寺”的指示方向,几位村民站在屋前的路上。
上图的背面,屋前堆满了稻草垛,其后的房屋造型奇特,上有4个被草环绕的烟囱,据热心的网友分析,一种可能是为了种蘑菇,一种是蒸出口用的稻谷,到底是哪种用途,还期待大家指正。
绍兴的水乡,两个船工正在摇橹,迎面的这位笑意盎然,后面的房屋,刷着白墙,很是清爽,上面的标语虽然缺了几个字,依稀判断应是“团结起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位于绍兴阮社的太平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横跨浙东运河,鲁迅的故乡就在绍兴,他在阿Q正传里写道:坐着乌篷船,卧听打桨摇橹声,上了些年纪的老船夫头戴乌毡帽,不紧不慢地载着船客,顺河划向目的地。
太平桥的另一端,是低矮的石板搭成的平桥,桥头一位村民正离船上岸,平房的门框上还有“不怕牺牲 排除万难”的红字标语。
浙东运河的水,清幽幽的,白鹅浮水,岸上的农家,晒谷场上,是丰收的喜悦。
据热心网友提供是信息,此图是当时绍兴县双梅公社的社办企业,窑厂烧制着砖瓦,供应着当地的建房需求。
镜头拉远,烧制好的砖瓦就通过运河运到各地,左侧的白墙上可见“工业学大庆 农业学大寨”的标语。


皖南(1981)



1981年的九华山,宁静素雅,就像一个“世外桃源”
比尔·霍克感兴趣的,是那些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中国著名的徽州,比尔·霍克当然是要去的,于是在1981年来到皖南。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就在徽州附近,比尔·霍克说来就来了。不过,尽管是佛教重地,但1981年的九华山游客稀少,而比尔·霍克拍摄的不是“到此一游”的无聊照片,而是过着田园牧歌、世外桃源的山下小镇上的百姓。
80年代的比尔·霍克,脖子上挂着两台胶片单反相机,正在和多名年轻女子发生交流。这两台相机不像是徕卡的,可能是尼康F2,也是顶级相机,分别配有一个广角镜头、一个标准镜头。
九华山下的小镇,民风淳朴,完全没有受外面嘈杂世界的影响。每一个人都过着平静、美好的生活。这就是传说中的“诗人远方”!
九华山下的小镇,老百姓的民宅也是典型的徽派风格。每户人家门前有座小院,是小朋友们的娱乐空间,也可以是农产品的晾晒场所。城里人只能羡慕,这只有别墅才有的条件。
九华山下的小镇,没有社会闲杂人等,青石板的路上,只有童年的歌声。一切都非常安静,百姓们把生活过成了诗!
九华山上的一座寺庙——化城寺,这是中国“四大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近乡随俗,寺庙的风格也是徽派建筑风格,简约却不失灵气。
九华山下的农田,田间小道上有一位耕种归来的农夫。那个时候不必去沿海地区打工,农民们都乐天知命,没有金钱和功名利禄的诱导,每一个人都平静、乐观地过好每一天。
农忙时节,农民有时也会很辛苦,就像这位大哥一样,用大板车运稻谷。画面中的情景,让小编想起一首经典笛子曲——《扬鞭催马运粮忙》。
从九华山上俯视山下的村庄,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当时的空气格外清新、干净,又没有噪音的污染,只有小鸟的歌声。
九华山下的小卖部,虽然设施简陋,但农家的日用品,你都能买到。一位戴草帽的老农,刚刚忙完地里的活,回家享受生活去了。
九华山下的小镇,一位大爷正在忙木匠活。当时还没有现代化机械,所有的家具都是纯手工打造的,木匠师傅们从不偷工减料,打制的家具可以用好几代人。
九华山下,一派宁静的田园风光,小编真想辞职不干,即刻拎包去九华山,过着世外桃源的淳朴生活。当下压力太大,人生苦短,何必跟自己过不去。



如今,四十年过去了,他照片中的那些人民群众,走的走了,老的老了……即使是照片中的孩子,现在也年过半百了。





添加小编微信

分享更多朋友圈文章和评论

 长按识别二维码图片



1989年,我在上海出生,生活惨到没人信…

毛主席时代的珍宝,无与伦比,你品味过几种?

余秋雨: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鲁迅祖孙三代人的故事

欢迎吃客入席中国各地宴,你最想坐哪桌?

最后的民国贵族为什么不结婚?

一张图,看懂“中国式饭局”的座次安排,学会了,参加宴席不出丑。

老字号里12家经典美味,全部吃过才算真的懂上海!

晚清最美格格王敏彤

冬天外出游玩应该去的地方,都很美很治愈,别去错了!

毛泽东和江青的一生合影:全在这儿了,张张有故事!

王光美在秦城监狱的12年

他50年偷拍了5万个姑娘,一辈子没恋爱,所有女人都爱他!

上海情侣蜗居5平米出租屋照片流出,戳穿了沿海城市多少人不敢说出口的残酷真相……

歌坛一姐出家已26年,80岁老母亲含泪陪住寺庙,如今过得怎样?

奇葩案例:无锡女子和陌生男人发生关系,男友竟在一旁围观!结果,男友被判刑!

民国时期的广告文案,绝了!

知乎48条神回复

那些年为“艺术献身”的女星代表作五部(在线观看),请低调进入!

优雅永不过时的女神们

100张老照片,南京100年历史变迁

红色电影中的女特务,我们那个禁欲时代的性启蒙。

原发改委官员年勇:形势严峻,我担心中国要为此而付出沉重代价。

从“郎君”到“老公”:“丈夫”文化称谓的“堕落史”

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很不乐观!

台湾当代女作家龙应台:孙中山这个人

离大谱!蹲地吃饭罚款!哪来这么大权力?

缅北“彭家军”的前世今生

构图章法如此严谨!1860年中国建筑摄影!里面有学问!

上海一女老师爱而不得,为报复用硫酸给学生洗头。

跟明星合照算什么,这些照片才叫真正牛!



    微信号:suhang-style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