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金融科技行业专题研究:多因素驱动金融科技步入正向发展阶段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联证券,刘雨辰、曾广荣、朱丽芳)

1. 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

1.1 何为金融科技:Fin+Tech

金融科技(Fintech)是由金融(Finance)和科技(Technology)两个词组合 而成,金融科技的定义最早是由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于 2016 年提出的,指的是 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能够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进而对金融服 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2019 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 展规划(2019-2021 年)》参考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 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 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

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目的在于金融的提质增效、科技是赋能手段。对于金融科 技的参与主体,从各主体参与金融科技的模式和维度来看,可以按照金融、技术、 监管属性划分为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技术服务商、监管机构四大类。其 中,传统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持有金融牌照的机构,在业务同 质化和市场竞争加剧下亟需借助科技手段实现降本增效、数字化转型等目的,属于 金融科技的需求方;金融科技公司包括金融机构通过自身力量建立并将技术应用于 自身业务发展的金融科技子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输出和服务的金融科技公司 两大类,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是否持有金融牌照以及业务属性侧重于金融服务还是 技术输出;技术服务商是指通过自身技术能力为传统金融机构或金融科技公司提供 定制化解决方案等服务内容,进而助力其实现降低人力和运营等成本、提高工作效 率和业务协同性等目的的 IT 公司;监管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 局、证监会、各行业自律协会以及各地方金融办等部门组成,对于规范和引导金融 科技行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四大类机构的共同参与和推动下,我国金融科技发 展进程不断深化、技术和业务的融合也不断加深。

对于金融科技的技术手段,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区块链(Block 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是五大核心技术,通常被称之为 ABCDI 技术,从具体的功能上来看,云计算是具备 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网络通讯能力的数据处理中心;大数据的核心功能在于静态 数据之大、动态数据之大以及数据被使用后新生的叠加数据之大;人工智能则是通 过分析数据形成信息、挖掘信息形成知识、推送信息助力决策判断;区块链是一种 特殊的互联网技术,核心是产生一种新的信任机制、帮助人类拓展协作的广度和深 度。通过五大核心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为金融的发展提供新动力、进而推动 金融行业转型升级是金融科技的核心目的。

对于金融科技的应用领域,依据当前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情况与国内外分类标准, 可以将金融科技划分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财富管理、第三方支付、第三方个人征信以及数字人民币六个较为典型的领域。

1.2 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

根据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程度可以将我国的金融科技发展历程划分为三 大阶段:金融电子化阶段(2004 年以前)、互联网金融阶段(2004 年-2015 年)、金 融科技深度融合阶段(2016 年至今)。



1.2.1 金融电子化阶段(2004 年以前)

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金融业务实现无纸化,在金融服务需求日渐复杂的背景下, 金融服务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也不断加深。1974 年中国银行引进了第一套理 光-8 型主机系统,对银行的部分手工业务用计算机来进行自动化处理,我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由此揭开序幕;1980s 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经济 全球化进程加快、金融服务需求也日渐复杂,同时随着计算机在我国掀起了第一次 普及高潮,金融服务与信息技术也开启了初步融合探索之路;1990 年 12 月,全国证 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 系统)正式开始运行,标志着 IT 技术在我国金融行业的应 用打开了新篇章;1991 年 4 月,人民银行基于金融卫星通讯网的应用系统—全国电 子联行系统开始试运行,各银行间的跨行汇款开始通过电子化操作完成,自此我国 银行信息系统进入了全面网络化阶段。1993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 的决定》更是明确指出要加快金融电子化建设,推广计算机的运用和开发以实现联 行清算、信贷储蓄、信息统计、业务处理和办公的自动化,在政策的推动和技术的 变革影响下,1995 年工商银行率先开通全国电子汇兑系统、1996 年中国银行推出国 内第一家网上银行、1999 年招商银行全面启动网上银行建设、1999 年工商银行更是 提出要实施数据大集中工程并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推进全国数据大集中。整体来看, 在金融服务和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取得显 著成效,金融业务的效率快速提升、运营成本也有所下降,截止 2000 年末我国商业 银行的综合业务处理、资金汇兑、银行卡服务等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处理,电子 化营业网点已占网点总数 95%以上。

1.2.2 互联网金融阶段(2004 年-2015 年)

第三方支付、P2P 网贷等创新性的业务兴起推动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金融业务的核心领域。1999 年我国最早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北京 首信和上海环迅成立,但由于当时电子商务刚刚兴起、尚未形成规模,叠加 2001 年全球互联网泡沫波及到中国互联网企业等因素的影响下,刚萌芽的第三方支付企业 发展受阻;直到 2003 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推出自己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 并于 2004 年 12 月正式独立运营,在淘宝购物平台的加持下我国的第三方支付业务 快速发展、规模也飞速提升,这也开启了科技从后端的技术支持转向前端的业务参 与的新篇章;2011 年 5 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开始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宝、 财付通、拉卡拉、银联商务等 27 家机构成为首批持牌第三方支付机构,随后 8 月中 国人民银行又发放了第二批 13 张第三方支付牌照,这也标志着我国的第三方支付行 业迈入了“牌照年”,在支付牌照的刺激和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的大趋势,第三方 支付行业步入蓬勃、规范发展时期。随着 P2P 网贷和“互联网+金融”业务形态的出 现,我国金融网络化的进程也持续深化。2007 年我国的第一家网络借贷平台—拍拍 贷成立,自此我国 P2P 业务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也开启了我国金融业务网络化的新 纪元;同年东方财富旗下的天天基金网上线,并于 2012 年成为首批获批的独立基金 销售机构,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基金代销服务对基金业务的传统业态造成较大冲击的 同时也创新推出了“互联网+”的业务形态;2011 年 7 月,我国第一家众筹平台-- 点名时间正式上线,这也推动了我国互联网保险平台的发展;随后 2013 年 11 月我 国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揭牌开业,众安在线完全通过互联网展业、专 注于用技术重塑保险价值链,众安在线的成立推动开启了互联网保险新时代。2012 年支付宝推出了二维码支付,自此第三方支付的消费场景由线上扩展到线下,这也 开启了我国移动支付飞速发展的势头,2013 年 8 月微信也与财付通合作推出了微信 支付,移动支付开始不断渗透到居民的各种消费场景。而余额宝、财付通等线上理 财产品的出现开启了我国的互联网理财时代,2013 年 6 月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推 出了“余额宝”增值服务,2018 年 11 月腾讯财付通与多家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了“零 钱通”,移动支付同时实现全场景消费应用和线上理财增值的功能也不断丰富;2014 年蚂蚁金服正式成立,并开始在支付宝上陆续推出芝麻信用、花呗、借呗等消费金 融服务,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合作深度持续加深、金融科技业务全面启航。在互 联网金融业务飞速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业务也在积极创新和探索新模式,2013 年 9 月北京银行率先推出了直销银行,依托银行电子账户和手机 APP 将银行业务进行线 上化、打破了银行展业的空间限制;随后 2014 年 12 月我国第一家互联网及民营银 行—前海微众银行获批开业,依托互联网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这也开辟了一种新 的银行经营模式,而传统银行为应对新型模式的冲击、纷纷发力进行数字化网络化 转型。整体来看,2004-2015 年是我国金融科技行业快速发展时期,第三方支付、P2P 网贷、互联网保险、互联网银行等新兴金融业务开始出现并蓬勃发展,推动了金融 机构的服务方式从以线下为主转为以线上为主、服务范围和场景也得到了极大的丰 富。

1.2.3 金融科技深度融合阶段(2016 年至今)

随着“金融科技”的定义被正式提出,在监管的规范和推动下其概念也逐渐明 晰,金融科技的细分领域和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深度均不断扩展。2016 年金融稳定 理事会(FSB)提出了金融科技的定义且成为国际共识,金融科技的概念也自此进入 中国,同时随着 AI、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对移动支付、借贷、财富管理、 银行及保险等各个领域的赋能效应持续深化,科技与金融的融合进入了深层次阶段, 因此 2016 年也被称为我国的金融科技元年。2016 年 7 月,蚂蚁金服和嘉实基金宣布 将加深战略合作,同时蚂蚁金服战略投资嘉实基金旗下的社交组合投资平台--“金 贝塔”平台并成为其 A 轮融资中唯一引入的新股东,这也开启了蚂蚁金服布局智能 投顾领域的新篇章;同时阳光保险推出了“区块链+航空意外险卡单”,是国内首个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保险领域中的金融实践,传统金融机构通过信息技术不断加深 对产品创新等领域的尝试。2016 年 8 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 划》,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技和金融结合更加紧密、支持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促进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等内容,《规划》从顶层设计层面对我国未来 5 年的科 技创新做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在政策的全方位扶持下金融科技的发展迎来重大 利好、金融科技产业在应用场景落地上也有望获得有力支持。2016 年 9 月百度金融 宣布正式对业界开放“金融云”,向金融机构输出包括人工智能、安全防护、智能获 客、大数据风控、IT 系统和支付六大技术能力的全套金融解决方案,进而打造真正的金融科技公司。2016 年 11 月众安在线成立全资子公司--众安科技,期望通过积极 助力和推动金融科技前沿的步伐以打造众安自身的金融科技生态圈,这也影响了更 多的金融机构发力打造自身专属的金融科技子公司。而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进程 中,由于没有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粗放运营等因素的影响,互联网 金融乱象频出,2016 年 e 租宝非法集资、2018 年宝象金融涉及自融、2019 年团贷 网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事件接连爆发,P2P 平台频繁暴雷使得行业步入洗牌整顿 阶段,监管也因此制定了相关的监管文件。2016 年 8 月我国首个针对 P2P 行业的监 管政策--《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发布,《办法》包含 了界定网贷的内涵、禁止以往线下融资及推介宣传等行为、禁止网贷机构发售金融 理财产品、规定实行客户资金由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三方存管制度等内容,自此我国 P2P 业务正式进入监管时代;2016 年 10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印发了《非银行支 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针对支付行业存在的地下钱庄、电信 诈骗、非法集资等犯罪行为以及不同支付服务主体间存在的非理性竞争等相关问题 进行专项整治。到了 2017 年 5 月,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FinTech)委员 会,旨在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金融科技委员会的成立对我国 合理引导金融科技发展、做好金融科技战略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推进 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和引导金融科技健康发展;2017 年 8 月中国人民银行 发布了《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 知》,要求自 2018 年 6 月 30 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 通过网联平台处理,相关机构要于 2017 年 10 月 15 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 移相关准备工作,这一举措使得支付机构和银行间的直连模式自此走向终结;2017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领衔网信办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 告》,《公告》指出代币发行融资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要求 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立即停止、已完成代币发行融资的组织和 个人做出清退等安排,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日渐趋严;2017 年 12 月互联网金融风险 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 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 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明确要求“现金贷”业务必须持牌、“现 金贷”综合资金成本不得超过 36%年化利率、暂停发放小贷公司牌照等多项规定,对 “现金贷”实施了严格的监管措施;2017 年 12 月末中国人民银行针对支付风险印发 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条码支付安全技术规范(试行)》和《条码支付 受理终端技术规范(试行)》,标志着监管开始治理扫码支付业务。2018 年 8 月原银 保监会、公安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 集资的风险提示》,提醒广大公众警惕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 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 法权益;2018 年 10 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 资管理办法(试行)》,旨在预防洗钱和恐怖融资活动、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整体来看,2016-2018 年金融科技行业处于深度调整阶段,行业整体 发展速度放缓、监管态度趋严、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日渐丰富和完善。经历了 过去多年的持续调整,金融科技行业逐步迈入稳步健康发展时期,2019 年 8 月中国 人民银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 年)》,这份纲领性文 件的出台明确了金融科技发展方向、任务和路径,有力推动了金融科技良性有序发 展;2022 年 1 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第二轮金融科技发展规划--《金融科技发展规 划(2022-2025 年)》,提出“十四五”时期金融科技发展愿景明确金融数字化转型的 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科技迈入 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通过对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我们发现科技的进步、政策的推动、需 求的变化是影响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科技,二十世纪计算机和互联网的 兴起推动了金融业务的线上化运行,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精简工作流程等方 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关键动力;而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 及和 4G 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大数据、 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和广泛运用更是为金融行业的智能化转 型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中大数据丰富了传统金融机构的营销和风险管控手段, 云计算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的同时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区块链技术基于去中 心化的信任机制颠覆了传统金融的服务模式、重构了信用形成机制,人工智能则在 机器学习、语音识别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和实质性的应用进展。对于政策,在金融科技行业发展初期,金融科技机构采用的相关监管政策和法规均是适用于传统金 融机构的,因此对于相关度的界定较为模糊,这也使得行业监管相对较松,但随着 P2P 平台暴雷等互联网金融乱象频频出现,监管开始注重金融科技行业的风险防控、 数据安全、持牌经营等内容,随着 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强化金融控股 公司和金融科技监管,确保金融创新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以及“十四五”规 划纲要中提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监管科技运用 和金融创新风险评估,探索建立创新产品纠偏和暂停机制。”意味着监管趋严和审慎 发展成为金融科技行业的重点;同时相关的强化互联网平台类金融科技企业监管的 政策发文相继出台,银、证、保等细分领域的监管要求也不断完善,我们预计在严 监管的大背景下金融科技行业将持续稳步增长,后续技术的革新预计将成为金融科 技行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对于需求,在智能手机的普及、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下, 客户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智能化的线上服务的需求激增,这 也驱动了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等方法满足客户多样化、 个性化的需求。

2. 金融科技细分领域的划分依据

2.1 金融科技细分领域

金融科技作为一种全新业态,通过科技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赋能,促进传统业 务发展。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带来的创新也为监管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无论从 业务发展还是监管角度来看,都需要对金融科技领域进行细分。国际上主要将金融科技按照主要经济功能细分为支付与清结算、存贷款与融资、 投资管理、保险以及市场支持五大类。2017 年 6 月 27 日,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FSB) 发布《Financial Stability Implications from FinTech》,明确了金融科技的定 义。FSB 将金融科技按照主要经济功能细分为 1)支付、清算和结算;2)存贷款与 融资;3)保险;4)投资管理;5)市场支持这五类。

从各类细分业务来看:

1)支付结算方面,业务主要包括如支付宝等面向个人客户的小额零售类支付服 务和针对机构客户的大额批发类支付服务(如跨境支付、外汇兑换等)。目前,互联 网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迅速并趋于成熟,对银行体系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金融机构 的支付服务主要针对客户在大额、低频次,以及对效率和费用不敏感的支付需求。相较于传统的支付、清算和结算手段,金融科技加持下的新型支付、清算和结算手 段交易效率更高,交易成本更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则主要满足客户在互联网环境 下对小额、高频、实时、非面对面、低费用的非现金支付需求,更多是发挥对传统 金融支付领域的补充作用。

2)存贷款与资本筹集方面,业务主要包括互联网消费金融、P2P 网络借贷和股 权众筹。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互联网消费金融具备额度小、期限短以及灵活便捷等 特点。互联网消费金融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开展的消费金融服务。当前消费金融具体 形式包含信用卡、消费信贷、分期付款等。互联网消费金融具备额度小、期限短以 及灵活便捷等特点。资本筹集即融资方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债权或股权形式向一定 范围内的合格投资者募集小额资金。此类业务主要定位于传统金融服务覆盖不足的 个人和小微企业等融资需求,虽然发展较快,参与机构数量众多,但与传统融资业 务相比,所占比重仍然较低,更多是对现有金融体系的补充。

3)投资管理方面,主要包括智能投资顾问和电子交易服务,前者是运用智能化、 自动化系统提供投资理财建议,后者是提供各类线上证券、货币交易的电子交易服 务。目前,智能投资顾问模式主要出现在少数交易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金融 市场,应用范围还比较有限,其发展前景也有赖于计算机程序能否提升自我学习分 析能力、能否提供比人工顾问更优的投资建议以及市场和投资者能否逐步适应和接 受。

4)保险方面,金融科技在保险产品开发、营销分销、承保核保、定损理赔等全 流程提供支持,相较传统的保险业务,互联网保险可以规避空间上的限制,提升业 务效率以及客户满意度。

5)市场设施领域,既包括客户身份认证、多维数据归集处理等可以跨行业通用 的基础技术支持,也包括分布式账户、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基础设施。此类业务 的科技属性较为明显,大多属于金融机构的业务外包范畴。此外,作为对于互联网 消费金融的支持,第三方个人征信等细分领域也包含在市场支持领域中。金融科技 加持下,第三方个人征信平台可以从更加丰富的数据源获取到更为多维的数据,从 而对客户的画像更为准确,帮助机构更好评估客户风险。



我国将金融科技依据主要业态及功能属性划分为第三方网络支付、网络借贷、 股权众筹、互联网投资理财、互联网银行以及互联网保险。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 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与中国银监会博士后工作站发布的《我国 Fintech 发展演进的综 合分析框架》,我国目前依据主要业态以及功能属性将金融科技划分为六类,各类业 务主要内涵与国际标准较为接近。其中互联网银行是指不通过传统柜台和营业网点, 而是通过电话、邮件、ATM、互联网等提供服务的直销银行或移动银行。依据当前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情况与国内外分类标准,本文将金融科技划分为互 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财富管理、第三方支付、第三方个人征信以及 数字人民币六个较为典型的领域。

2.2 金融科技主要参与主体

第三方支付方面,主要参与主体包含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对于用户而言,第三方支付可以通过银行账户与第三方支付账户进行支付,从而会涉及到工农中建交等传统商业银行以及微信支付、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机构。随后 银联与网联这一类清算机构对交易进行验证,对资金进行清结算。最终通过拉卡拉 等第三方支付的收单端收取资金。互联网消费金融方面,主要参与主体包含传统银行、互联网银行、消金公司、 小贷公司等。互联网消费金融通常为与实际消费场景相关联的小额短期贷款,主要 产品形式包括信用卡、分期付款以及消费信贷等。从资金流角度来看,资金需求方 为消费者,资金提供者包含传统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微 众银行、网商银行等)、消费金融公司(招联金融、蚂蚁消金等)、互联网平台旗下 小贷公司(蚂蚁集团旗下的)等。

互联网财富管理方面,主要参与主体除传统财富管理主体外,还包括互联网券 商以及互联网基金代销平台等。传统财富管理主体包括基金、券商、商业银行及其 理财子以及信托。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业务转为线上。包括新兴的东方 财富、同花顺等互联网券商以及天天基金等互联网基金代销平台。互联网保险方面,主要参与主体包括传统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以及互联 网保险平台。传统保险公司通常通过自营+第三方代销方式展业,主要包括中国人寿、 中国人保等。而互联网保险公司主要通过自营+代理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嵌入保险 产品等方式展业,主要包含众安保险以及泰康在线等。而互联网保险平台主要起到 中介作用,核心优势为自身的流量优势,典型代表有蚂蚁保、水滴以及维保等。

第三方个人征信方面,参与主体主要为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央行征信 以及三家持牌个人征信机构。从信息流角度来看,第三方个人征信信息主要来源于 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数据、三大运营商相关数据以及各大互联网平台积累的用户数 据等。而个人征信机构则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对目标客户风险特征进行准确刻画。个人征信机构包含央行征信以及百行征信、朴道征信和钱塘征信三家持牌个人征信 机构。最终的需求方通常为消金公司等金融机构。数字人民币方面,主要参与主体包括央行、商业银行以及相关第三方支付机构。数字人民币定位于 M0,为我国的法定货币。数字人民币整体运作机制与传统货币较 为类似,由商业银行负责接收并存储相关数字人民币,并同样发挥货币创造的功能。此外,数字人民币最终还会触达京东等互联网平台的支付场景,最终通过第三方支 付机构或者商业银行等推出的数字钱包完成支付。除上述参与主体外,各类业务都还有 IT 服务商为相关业务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例如腾讯区块链等提供区块链技术,商汤科技以及科大讯飞提供人工智能技术,阿 里云、腾讯云提供云计算技术,极光等提供的大数据技术等。

3. 金融科技的核心驱动力及前景展望

通过对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和细分领域进行梳理,我们发现政策、技术变革以 及金融需求激增是驱动金融科技发展的核心因素,其中任何一项都将对金融体系的 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对于监管政策,政策制定者需要同时考虑提高金融科技的效益、 降低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过去多年我国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各参与主体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部分参与方自律性较差、监管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等原因导致了一些金融风险隐患出现,因此近年来监管加强了对金融科技的监管力 度,随着相关风险隐患出清到位,当前监管的态度以强化监管、促使行业健康规范 发展为主基调,对于金融科技探索和应用前沿技术、支持普惠金融等业务发展保持 肯定和支持态度。对于技术变革,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 计算、区块链、算力等新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金融科技提供了技术支撑,也是驱 动金融科技业务创新和发展的源动力,随着 AIGC 等新技术不断突破,有望更好地赋 能和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对于金融需求,随着社会财富不断积累,传统的金融服务 模式难以满足 B 端客户日渐丰富的需求、C 端客户的海量需求;以及新型技术也推动 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客户也更倾向于获得快速、便捷的服务,因此在 客户需求激增以及偏好线上化的便利服务模式下,金融机构等参与主体为了更好地 满足客户需求,也在主动推进数字化转型等举措来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3.1 政策鼓励金融科技发展

在金融科技的发展持续深化下,随着前期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和风险整改到位, 金融科技行业政策风向不断明朗,监管部门对于金融科技行业的态度将由整改转向 常态化监管,即在严监管大背景下鼓励和支持其发展、创新。近年来监管部门也出 台了多项政策发文明确指出要支持金融科技的发展、推动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

顶层设计政策加码落地,助力金融科技实现更好发展。2022 年 1 月中国人民银 行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 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金融科技发展 指导意见,提出要以加强金融数据要素应用为基础,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目标,以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强化金融科技审慎监管为主线,将数字元素 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同时要推动我国金融科技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入“积厚成 势”新阶段,力争到 2025 年实现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该《规划》作 为未来三年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风向标,为我国金融科技行业发展描 绘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作为数 字经济领域的首部国家级专项规划,在定量指标上提出到 2025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增加值占 GDP 比重要达到 10%,随着数字经济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有望加速我国数 字经济的落地与实质性发展。2022 年 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构建数据 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提出了 20 条政策举措,作为第一份数据要 素基础制度文件,其颁布有助于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建设进程;2023 年 2 月颁布的《数 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更是从国家战略层面、从顶层设计高度对数字中国建设 作出了整体布局,并提出了一系列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标志着数字中国建设进入 了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 IT 投入,金融科技行业前景广阔。2021 年 10 月证监会 发布的《证券期货业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阐明了“十四五”时期证券期货业 科技发展目标、以及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思路,为新发展阶段的证券期货业数字化转 型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指南。2022 年 1 月原银保监会颁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 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数字化转型推动银行业 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明确指出对业务经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平台、关键组 件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要形成自主研发能力,降低外部依赖、避免单一依赖,并 要求到 2025 年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要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 字化转型的首份专门文件,为推进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做好了顶层设计,有助 于更好地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2023 年 6 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印发了 《证券公司网络和信息安全三年提升计划(2023-2025)》,鼓励有条件的证券公司提 升 IT 投入、推进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预计在政策的刺激以及行业景气度回升下证 券行业整体的 IT 投入有望进一步提升。

整改到位后金融科技行业“轻装上阵”。2023 年 7 月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国 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金融管理部门善始善终推进平 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 着力提升平台企业常态化金融监管水平》明确指出,平台企业 金融业务存在的大部分突出问题已完成整改,下一步将着力提升平台企业金融业务 常态化监管水平,以及落实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支持、鼓励平 台企业持续提升金融普惠性,推动科技金融创新。

整体来看,在政策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进程加快、数字经济及金融信息系 统国产化速度提升、金融机构 IT 投入加大等利好下,金融科技行业的规模整体将呈 现持续增长趋势、金融科技前景广阔。

3.2 技术变革驱动金融科技发展

通过复盘金融科技的发展史我们发现,新技术的出现及普及往往会驱动金融领 域的需求、供给以及商业模式发生变化,而随着新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科技对金 融行业的核心系统建设、渠道升级、风控体系优化等方面的赋能效应不断加强,也 能有效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升级的进程不断加快,同时也催生了消费金融、第三方支 付、数字人民币等新业态,当前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逐渐步入了“数智化”新阶段。

技术变革驱动金融科技融合不断深化。1946 年全球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到 了 1980s 在第三次全球产业转移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下, 计算机在我国掀起了第一次普及高潮;随着 IT 硬件、软件的渗透率不断提升,金融 机构陆续设计开发核心交易、信贷等系统,金融服务与信息技术也开启了初步融合 探索之路。1990s 以来以 ATM 机、POS 机为代表的金融机具的需求和渗透率快速提升, 推动了金融业务的效率显著提高。2009 年以来随着智能手机开始普及、移动互联网 广泛使用,使得海量数据的产生和传输速度不断加快,催生出了手机银行、移动支 付、数字信贷等金融科技应用,这对我国金融服务模式的改善以及金融产品供给的 优化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 区块链等新型技术不断涌现并快速普及,极大地降低了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和应 用等流程的成本、提高了其效率,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得到持续拓展、创新性的金 融产品和服务相继出现,金融与科技的融合程度不断深化。

从技术变革的角度来看,当前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仍处于渗透率提升阶段、 AI 以及大模型等技术的应用尚未形成规模,对金融行业的人效提升效益有限;但考虑到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与提供的产品类型不断丰富,金融科技领域的需求有望迎 来快速增长,叠加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 支付能力较强,预计在政策刺激以及公司自身发展需要等因素的推动下,金融科技 投入规模有望持续加大,进而将在金融机构实现降本增效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机构的 服务能力和质量迎来明显提升。整体来看,随着新型技术不断突破、革新,有望推 动金融科技发展步入新阶段。

3.3 需求驱动参与主体主动创新

1990s 自金融机构逐步实现电子化、网络化以来,采用的 IT 基础体系多为海外 厂商控制的 IOE(分别指 IBM、Oracle 和 EMC,三者分别是小型机、数据库和高端存 储的领导厂商),但随着地缘政治风险加大、传统的数据库产品难以适应金融机构发 展的需要、以及金融机构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诉求日渐强烈,国家层面基于金融与 信息安全的导向推动提出了去“IOE”的想法,2012 年 6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 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若干意见》提出要保障金融等重点领域信息安全, 金融监管部门也期望银行逐年减轻对 IOE 的依赖程度,因此国内金融机构纷纷开始 与国内 IT 厂商、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改造原有 IT 系统、引入国产化软硬件以实现国 产化替代。2019 年和 2020 年我国分别启动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国产化试点的 47 家、 114 家金融机构,包括主要的国有大行、头部券商、头部保险机构、交易所等,要求 当年新增 IT 采购的 5%实现国产化、第二年实现 15%,截至 2021 年年底试点机构的 国产化采购比例均超预期完成任务。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 年-2022 年国产分布式数据库的规模由 11 个增长至 122 个,CAGR 为 123%;国外厂商在我国 数据库市场的份额由 2020 年的 52.6%降至 2021 年的 35.9%,预计后续在金融机构软 硬件国产化替代的进程不断推进下,金融机构的 IT 投入规模还有望继续加大。

在互联网、智能手机、AI 应用等技术普及的大背景下,用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逐渐呈现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特征,客户对于金融科技的需求也持续扩大。随着便捷、高效、安全的移动支付、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财富管理等新金融业 态的出现以及金融服务的内容不断丰富,用户的需求也日趋个性化、定制化,为了 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以提升用户粘性、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提高竞争优势, 金融机构纷纷转变发展模式、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通过推动金融业务与科技成果 深度融合以创新产品和服务、优化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从而做到降本增效、提高 用户满意度。

同时 2020 年以来在疫情的影响下,金融机构的线下服务场景受限使得线下获客 难度大、客户流失严重,而随着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阶段,用户的生产生活习惯以 及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已经逐步转为了线上化形式,因此为了更好地匹配用户需求、 更及时地响应用户需求,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成为金融机构的“必选项”,即金融机构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通过构建数字化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内容以完善数字 化运营服务体系、提升数字化经营服务能力。

从金融科技的投入规模来看,我国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技术投入整体处于 持续增长状态。对于银行行业,2012-2022 年我国银行业的 IT 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由 121.7 亿元增长至 648.8 亿元,10 年 CAGR 为 18.2%,整体来看,在银行核心系统升 级改造、国产替代进程加快以及数字化转型需求旺盛等因素的推动下,银行业的 IT 解决方案市场规模有望再上台阶。对于证券行业,2016-2021 年我国证券行业的 IT 投入规模由 103.8 亿元增长至 338.2 亿元,5 年 CAGR 为 26.6%,预计在证券行业景 气度回升、监管有条件的证券公司提升 IT 投入并推进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的背景下, 证券行业的 IT 投入规模有望延续较高增长水平。对于保险行业,2017-2022 年我国 保险行业的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由65.4亿元增长至107.6亿元,5年CAGR为10.5%, 随着保险行业持续复苏、AI 等新技术对传统保险模式产生变革、以及政策推动保险 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等因素的推动下,保险行业的 IT 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有望实 现快速增长。



整体来看,在政策鼓励并推动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技术变革驱动金融机 构业务模式及流程等方面创新升级、用户需求转变促使金融机构主动求变等因素的 共同推动下,金融科技的发展有望保持较高景气度;叠加国家战略层面对于推动自 主可控、国产化替代、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有较强的诉求、金融科技领域的新兴业态 不断出现,预计金融科技增长前景广阔。

4. 重点公司分析

4.1 同花顺:领先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

同花顺成立于 2001 年,作为首批券商网上行情交易系统制作商起家;2003 年公 司开始销售针对股民的炒股软件,并于 2009 年 12 月作为炒股软件第一股在深交所 创业板上市。2010 年公司获得投资咨询牌照并开始开展荐股软件销售服务,同年公 司的金融数据库 iFinD 上线并开始面向机构销售;2012 年公司获得基金销售业务牌 照,自此公司开始拓展基金代销业务;2015 年公司成立 AI 资管公司、2017 年同花 顺智能科技成立;2018 年公司获得保险经纪牌照、并完成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登 记,公司开始对外开放 AI 平台、提供行业解决方案;2020 年公司的注册用户突破 5 亿人。作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公司的产品及服务覆盖产业链 上下游的各层次参与主体,包括证券公司、基金、银行、保险、政府、研究机构、 上市公司等机构客户及广大个人投资者;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为各类 B 端机构客户 提供软件产品和系统维护服务、金融数据服务、智能推广服务,为 C 端个人投资者 提供金融资讯、投资理财分析工具、理财产品投资交易服务等。

2023H1 收入稳健增长、研发费用及采购成本增加导致净利润出现下滑,随着 AI产品和服务落地以及政策推动市场情绪好转,公司后续业绩有望持续增长。2023H1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4.71 亿元,同比增长 5.83%,归母净利润 4.59 亿元,同比下滑 5.29%,主要是由于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导致研发费用增长、以及公司开展人工智 能大模型研发导致数据标注及采购数据费用等成本有所增加。随着公司 AI 研发投入 不断提升、AI 产品及服务落地有望推动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同时考虑到 2023 年 7 月 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预计 2023H2 市场交投活跃 度有望显著提升、进而推动公司业绩增长。



AI技术加持助力公司夯实竞争优势,AI应用落地赋能公司打造新盈利增长引擎。作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及最大的网上证券交易系统供应商之一, 同花顺持续加大研发创新投入,通过加大对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 图形图像识别与处理、数字人等关键技术攻关和加深在AI大模型、AI内容生成(AIGC) 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公司的竞争优势及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后续公司预计将继续保 持对 AI 技术的研发投入,随着公司推出的 AI 产品及服务广泛应用于证券、基金、 银行、保险、运营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多个行业,公司的业绩 也有望受益于此迎来显著提升。同时随着相关利好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及发文不断 推出,市场交投活跃度有望持续修复,也将对公司业绩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4.2 指南针:兼具证券牌照及流量优势的互联网券商

指南针成立于 2001 年,2005 年公司成为同时拥有两大证交所、三大期交所、港 股、外盘、黄金数据的公司之一;2007 年公司在新三板挂牌;2008 年公司推出全赢数据并于 2013 年推出全赢博弈系最高版本—《私享家版》;2015 年后公司通过积累 的客户资源和流量布局广告服务业务,与券商、保险等机构合作赚取广告费用;2019 年公司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22 年公司通过收购网信证券(现为麦高证券) 布局证券经纪业务。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金融信息服务业务、证券业务、广告服务 业务,其中金融信息服务是以自主研发的证券工具型软件终端为载体、以互联网为 工具,向专业的个人投资者提供及时、专业的金融数据分析和证券投资咨询服务;广告服务业务主要是利用自身在金融信息服务领域积累的客户资源、流量入口优势 及营销优势与证券公司深度合作以收取广服务费用;证券业务是通过公司 2022 年 7 月收购的网信证券(现已更名为麦高证券)进行布局,以财富管理和金融科技为特 色发展互联网证券业务。

业务调整影响短期业绩,长期不改公司业绩向好态势。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总 收入 12.55 亿元,同比增长 34.60%,归母净利润 3.38 亿元,同比增长 92.06%,主 要是由于公司持续发展金融信息服务业务,增加研发投入以推动产品升级迭代,2022 H1 公司推出了两款新的高端产品--全赢决策系统私享家手机版和全赢决策系统智能 阿尔法版,使得用户体验有所提升;以及公司结合证券市场发展态势与金融信息服 务需求持续品牌推广力度,进而使得新增注册用户和付费用户稳步增长。2023Q1 公 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3.38 亿元,同比下降 45.78%,归母净利润 0.57 亿元,同比下降 78.49%,主要是由于全赢决策智能阿尔法版产品停售、资本市场景气度下滑使得金 融信息服务业务业绩下降、麦高证券的人员建设和 IT 等投入加大导致收入减少所致。随着全赢决策智能阿尔法版产品将于 2023H2 再次上线以及麦高证券业务重回正轨有 望对公司业绩形成有力支撑。

公司作为首家定位于为 C 端个人投资者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客户优势和流量 优势凸显。公司的金融信息服务已布局 PC 端和移动端,主要面向专业的个人投资 者提供服务;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进行销售,即直接向客户提供包括金融资讯及 数据的 PC 终端等产品及服务,公司自主研发的证券工具型软件主要包括全赢系列 和财富掌门系列产品等,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公司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流 量优势显著。麦高证券重新启动,双主业协同推动公司迎新增长曲线。2022 年 7 月公司获得 网信证券 100%股权,成为继东方财富之后的第二家互联网券商;2023 年 1 月网信证 券正式改名为麦高证券,公司通过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和 IT 等投入逐步修复了麦高证 券的各项业务。2023H1 麦高证券实现营业收入 0.76 亿元,同比高增 312.66%,归母 净利润-0.20 亿元,同比少亏 0.26 亿元,随着公司持续加大对麦高证券各项业务的 修复力度,并充分利用公司在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底蕴深厚的技术基因和资源优势以 发挥金融信息服务业务和证券业务的协同效应,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公司 业绩有望迎来新的增长曲线,叠加金融科技赋能下公司前景可期。

4.3 东方财富:领先的网络财经信息平台综合运营商

2005 年东方财富正式成立,同年“东方财富网”上线。2006 年、2007 年“股吧”、 “天天基金”上线,至此公司三大门户网站布局基本形成。2010 年公司在深交所创 业板成功上市。自公司成立以来,公司坚持“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的经营理念, 取得了快速、稳步的发展。2015 年 4 月,东方财富成为创业板首家市值突破千亿的上市公司。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证券业务、金融电子商务服务业务以及金融数据服务 业务等,涵盖互联网证券和互联网基金销售等多个细分领域。通过构建了以“东方 财富网”为核心的互联网财富管理生态圈,在垂直财经领域始终保持绝对领先地位, 聚集了海量用户资源和用户黏性优势。

公司营收增速略有下降,归母净利润增速趋于平稳,主要系市场波动影响。2023Q1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8.10 亿元,同比下降 12.09%;归母净利润 20.29 亿元, 同比下降 6.54%,主要系市场波动对公司以零售客户为主的结构影响较大,且基金市 场发行尚未回暖拖累公司业绩表现所致。



宏观环境持续复苏,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意愿提升,依托绝对流量优势和不断加 强的财富管理圈生态建设,公司未来有望持续受益。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延续持续复 苏态势,地产投资属性弱化,资本市场有望企稳回升,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意愿提升。公司占据垂直财经领域绝对领先地位,且持续加大战略投入,完善互联网财富管理 生态圈建设,市场份额不断突破,有望在未来长期受益。

4.4 众安在线:兼具牌照及流量的首家互联网保险科技公司

2013 年 11 月众安在线正式运营,作为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公司仅通过互联网 渠道开展业务;2014 年 4 月公司自营技术平台“无界山”上线;2016 年 5 月,众安 在线全资子公司--众安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在互联网财险的基础上,公司 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展至科技领域,通过技术输出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解决 方案,公司形成“保险+科技”的业务模式。2019 年、2020 年公司分别在中国香港 获批虚拟银行牌照、全数码化保险公司牌照,逐步进军银行、寿险业。作为国内首 家互联网保险科技公司,公司的成立标志着首家持有专业互联网保险牌照的纯正互 联网保险公司诞生。截至 2022 年末,公司的前四大股东分别为蚂蚁科技集团、中国 平安、加德信投资、腾讯,其持股比例分别为 10.37%、10.21%、9.09%、7.82%,雄 厚的股东背景使公司在成立时便拥有电商、社交、保险等生态体系背景加持。

公司营收稳定增长,投资波动影响公司盈利。2022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32.30 亿元,同比增长 6.5%,归母净利润-13.56 亿元,同比由盈转亏,主要是由于 2022 年资本市场表现疲软以及新旧会计准则切换使得公司投资收益大幅减少、以及美元 贬值导致公司以美元计价的债券产生汇兑损失所致。但得益于公司始终坚持“有质 量地增长”以及借助科技手段实现降本增效,公司的承保盈利能力始终处于较好水 平,2022 年公司实现了承保利润 3.29 亿元,同比高增 337.7%。

公司专注于应用新技术重塑保险价值链,围绕健康、数字生活、消费金融、汽 车四大生态,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新保险。众安在线发力打造生态间的 交叉渗透,为客户带来便捷、经济的多方位保障,同时在自营渠道上丰富产品矩阵, 围绕着四大生态的保险保障产品延伸了医疗健康、家庭、宠物等服务。对于健康生 态圈,公司推出了多款创新产品“尊享 e 生、步步保、滴滴车主保障计划”,同时提 供贯穿用户生命周期的医疗服务以覆盖其健康、亚健康/简单病情,以及重大病情等 不同健康状态下所需的医疗服务需求。对于数字生活生态圈,公司围绕消费者在不 同生活场景下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如在线上消费场景为电商平台提供涵盖退货、产 品质量、物流、售后服务、商家保证金等场景的电商类保险产品,在差旅场景为消 费者提供航班意外、航班延误、旅行意外、机票或酒店取消的航旅产品,同时针对 数字生活的新场景提供宠物险、手机碎屏险、意外险、家财险等创新类产品。对于 消费金融生态圈,公司通过联合风控、场景联营等方式为平台提供信用保险、保证 保险等产品。对于汽车生态圈,公司主要基于与平安产险合作推出的“保骉车险” 产品,就车辆损坏、人身伤亡及车辆失窃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车险解决方案及增值服 务。

科技赋能公司自身业务降本增效、对外输出服务赋能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下, 公司业务有望迈入持续增长通道。公司持续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 和生命科技等前沿技术板块进行布局,旨在通过科技重塑保险价值链各个环节,截 至 2022 年末公司专利申请量累计达 599 件,包括海外专利申请 174 件,累计获得授 权专利 196 件,授权量同比增长 69.0%,通过科技赋能公司的消费金融业务线上相似 场景识别准确率近 100%、相比人工抽检发现风险案件的效率提升了 10 倍。同时 2022 年公司对外输出服务也取得了重大成效,新签约了 112 家保险产业链客户,同比增 加 14.3%;科技输出业务已累计服务来自保险、互联网科技、银行、证券等多个行业 的 700 余家客户,随着公司的科技业务赋能效应不断显现,公司整体业务规模有望 持续增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


文琳编辑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构成投资意见,也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添加 wenlin-swl  微信联系删除。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以来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行业研究 2018年—2023年9月文章汇总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1. 2023年中国医疗产业数字化转型现况及能力研究报告

  2. 2023ChatGPT医疗行业应用白皮书

  3. 2023中国制药产业数智化发展蓝皮书

  4. 2023年埃森哲:智慧医疗新引擎:数字医疗工具应时而起

  5. 2023年医疗器械行业专题研究报告

  6. 2023年生物医药行业专题:创新药研究框架

  7. 2023年中国医药榜单

  8. 维生素行业研究:价格低谷已至,静待景气复苏

▼长按2秒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琳资讯》

提供每日最新财经资讯,判断经济形势,做有价值的传播者。欢迎关注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1. 中国人口往何处去?

  2. 券业加速!证监会:接收!

  3. 扩容在即,10家券商将参与测试!

  4. 回购指数来了!

  5. 又违规!大连银行业绩惨淡,想要上市不容易

  6. 北京,有一个重大发现


公众号 :就业与创业
点击下方可看
  1. 李彦宏:我们即将进入一个AI原生的时代

  2. 山东女子因坐月子无聊,破译美国2套绝密系统的密码,国家:奖励711万!

  3. 暴跌99%,彻底崩了

  4. 大模型时代创业:给高瞻远瞩的你三个建议

  5. 支付给个人的劳务报酬,6个常见的涉税误区你清楚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