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立峰:加快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

文琳资讯 2024-04-13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这项重大决策部署一周年之际,《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正式公布,标志着这一国家战略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一、深刻认识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意义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以下简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形成新格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我们深刻领会到党中央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升长三角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能级和水平,引领我国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至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回溯改革开放走过的辉煌历程,从40多年前的打开国门搞建设到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迫切要求我国在更广领域和更高水平上参与全球合作和竞争。长三角一直以来都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勇当全国改革开放先锋,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中美经贸摩擦一波三折、我国经济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推动长三角向一体化方向发展,有利于通过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更深层次一体化,努力提升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引领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我国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路径模式,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早在浙江、上海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开始谋划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构想。在浙江期间,总书记将推动长三角地区交流合作列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发起建立了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在上海期间,又进一步丰富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思想内涵,强调上海的发展必须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来谋划。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方位,提出上海要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要各扬所长,使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从现状看,长三角区域合作基础好,是最有条件实现一体化的区域。长三角率先探索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有利于为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三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综合实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全面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定要在空间承载上找准战略性区域,充分发挥重大区域战略的引领作用。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最有能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区域之一。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推动长三角地区打破行政藩篱,发挥三省一市比较优势,加快要素自由流动,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系统集成全面深化改革成果,强化跨区域共建共享共保共治,进一步提升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前列。


二、准确把握《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推进路径,确保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始终朝着《规划纲要》这张宏伟蓝图指引的方向不断前进。


准确把握“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一极”是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这是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定位,具体要求是长三角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竞争能力,在促进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发挥“稳定器”和“主引擎”作用,增强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三区”是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这是新时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局赋予长三角的战略重任,具体要求是长三角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方面要当好排头兵,先行先试,为全国其他地区作出榜样、树立标杆。“一高地”是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这是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对长三角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务,具体要求是长三角要进一步加快各类改革试点举措集中落实、率先突破和系统集成,以更大力度、更高水平推进全方位开放,加快构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格局。


准确把握两阶段发展目标。《规划纲要》提出了分阶段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明确了目标导向。按照“十四五”结束的2025年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2035年两个关键时间节点,《规划纲要》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要达到较高水平。同时,《规划纲要》还提出了中心区人均GDP与全域人均GDP差距、研发投入强度、5G网络覆盖率、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量化指标,作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指引和检验一体化成效的重要标准。


准确把握分区域分领域的推进路径。一体化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高级形态,比协调、协同发展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结合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一体化基础,分区域、分领域有序推进。从区域看,《规划纲要》按照以点带面、依次推进的原则谋划了一体化发展的圈层结构,要求推动形成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中心区27个城市、三省一市全域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从领域看,《规划纲要》根据不同领域的一体化条件差异,要求分层次统筹推进,对跨省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区域协同创新等已经具备条件的领域,要加快一体化发展;对营商环境建设、市场监管联动、公共服务共享等一定程度上具备条件的领域,要注重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逐步提高一体化水平;对尚不具备条件的领域,要注重融合、联通、协调、互动,不断缩小发展差距。


三、扎实抓好《规划纲要》部署的重大任务

自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在加快推进,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深入人心,社会共识高度凝聚,工作机制业已形成。当前,要围绕《规划纲要》部署的重大任务重点抓好落实工作。


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规划纲要》着眼于推动城市乡村和区域板块的协调发展,围绕加强区域联动、加快都市圈一体化、促进城乡融合和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部署了重点任务。要加强区域联动,以提升上海大都市服务功能为重点进一步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强化江苏、浙江、安徽分工合作和差异化发展,加快中心区一体化发展带动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要加快都市圈一体化进程,提升都市圈内同城化水平,加强上海大都市圈与南京、苏锡常、杭州、宁波、合肥都市圈协调联动。要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联通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乡村发展品质,全面推进人的城镇化。要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发挥省际毗邻地区的天然区位优势,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共同推动跨界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探索建立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


全面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立足全方位融入、全领域融合、全区域融通,围绕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六大领域部署了一体化任务。要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走“科创+产业”道路,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打造产业升级版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要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分工合作、管理协同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强对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要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生态空间共保,努力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要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创造高品质生活,使一体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协同推进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


着力抓好两个重点区域的探索试验。《规划纲要》聚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两个重点区域,部署了高水平高标准建设重点任务。示范区建设要牢牢把握严格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前提,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深化市场化改革,示范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片区建设要对标国际上最具竞争力的自由贸易园区,强化开放型经济集聚功能,立足投资自由和贸易自由,加快实现资金自由、运输自由和人员从业自由,提升网络信息服务能力,创新税制安排,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带动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贯穿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全过程,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要求,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好长三角地区合作机制作用,形成工作合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画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工笔画”,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抓好各项工作,奋力开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来源:人民日报


官宣!中国最大城市群来了,这些地方被委以重任!

文|凯风

又一个国家战略落地!
 
近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官宣”。
长三角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一道,共同刷新中国空间格局。
 
长三角,覆盖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全域,以35.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2.25亿的人口总量,创造了接近全国1/4的GDP,超越粤港澳、京津冀,成为我国首屈一指的最大城市群。
 


据不完全统计,在整个规划纲要中,上海被提及50次、杭州15次、南京14次、合肥13次、宁波11次,苏州6次、舟山5次、嘉兴5次、南通4次、芜湖4次、无锡2次。
 
那么,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四省市都有何定位?谁是中心城市?谁将引领区域发展?对于周边区域,将会带来多大影响?
 
01
长三角:四大圈层,谁是中心?
 
长三角,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城市群。
 
从大到小,从全域到区域,长三角又可细分为四个圈层。
 
第一圈层属于完整意义上的长三角,包含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覆盖全部41个地级市。
 
这41个城市所组成的长三角,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3.7%,但总GDP高达21.1万亿,人口合计2.25亿人,资金总量42.79万亿,分别占全国的23.6%、16.15%和23.45%。(参阅《41城全部聚齐,最大城市群来了!》)

 
“长三角中心区”是第二圈层,覆盖27个城市,面积22.5平方公里。
 

上海市


江苏省(9个):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


浙江省(9个):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


安徽省(8个):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可见,以徐州、衢州、蚌埠、阜阳为代表的苏北、浙西南、皖北的部分城市不在中心区之列。
 
作为中心区,这些城市将成为引领长三角全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在中心区内,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主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可以视为第三圈层。
 
这一生态一体化示范区,横跨三个省市,被赋予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既然是一体化发展,那么必然要打破行政边界,但又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统一规划,统筹土地管理,创新财税分享机制,探索公共服务同城化,在此基础上探索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新模式。
 
根据纲要,在绿色示范区内,无论是青浦,还是吴江,抑或嘉善,都可统筹使用上海的021区号,且可统筹120服务和110服务,这是“同城化”的积极突破。
 
在示范区之外,还有一个“特区”,可谓视为第四圈层:

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可以说,一环套一环,生态示范区将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先手棋和突破口,而长三角中心区的融合发展将会带动整个长三角全域的发展,而长三角全域一体化的落地,又将对中国的空间区域格局,起到引领作用。
 
02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谁是龙头?
 
众所周知,在所有世界级城市群中,都不乏作为核心的中心城市。
 
粤港澳大湾区以广深港澳作为四大中心城市,体现了特殊的制度安排。京津冀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城市,引领区域发展。(参阅《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指南》)
 
那么,在长三角,谁是中心城市?
 
毫无疑问,有且只有上海。
 
上海的城市地位之高、全国影响力之大、在长三角的核心驱动力之强、辐射范围之广,在一线城市里几无挑战者,更不用说二线城市。
 
在规划中,“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被着重提及,“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样被重点提及……这些定调,直接奠定了上海作为核心龙头的重要地位。
 
因此,规划不仅明确了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五个中心”的重要定位,而且提出要形成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推动上海品牌和管理模式全面输出,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服务。(参阅《千万不要低估一线城市》)
 


在上海之外,江苏、浙江、安徽则是分工合作,各扬其长。
 
换言之,这三大区域互不统领,各自有各自的优势,各自有各自的中心城市,共同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格局。
 

江苏的优势在于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因此在规划中,江苏被定位成“”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与江苏不同,浙江的优势在于数字经济领先、生态环境优美、民营经济发达,因此被定位为“全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对外开放重要枢纽和绿色发展新标杆”。
 
至于安徽,特色在于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因此定位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
 
可以说,在长三角,上海是唯一的核心龙头,引领整个长三角发展。而江苏、浙江、安徽则被赋予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任,摆脱无序竞争,在各自区域及各自优势产业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03
六大都市圈:谁的覆盖范围最广?
 
与城市群战略一道而来的,还有都市圈战略。
 
长三角地域广阔,城市众多、人口密集,任何大的一体化战略,必然要落实到区域之上,因此,都市圈的重要性就显得极为突出。
 
与大湾区不同,长三角共划分为六大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宁波都市圈。
 

虽说规划了六大都市圈,但事实上,上海大都市圈与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多有重合之处,上海的“影响势力”早已覆盖到这些区域。
 
根据此前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湖州等“1+7”城市。这意味着,上海大都市圈已经将苏州、无锡、宁波等纳入覆盖范围,上海的影响力纵深到江苏、浙江腹地。

 


与上海大都市圈相比,杭州、南京、合肥三大都市圈相对独立,但既有重合又有各自分属,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显然,南京、合肥竞争态势相对明显。
南京向来都有“徽京”之称,南京都市圈不仅包括江苏本省的南京、镇江、扬州、淮安等城市,还将安徽的四个城市: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都纳入圈内,这必然与合肥形成竞争关系。
 
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的重合关系最受关注。对此,规划表示:

加强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



至于杭州都市圈与宁波都市圈,则提出紧密对接和分工合作,实现杭绍甬一体化。而杭州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则提出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强化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协调联动。
 
可见,大上海都市圈统领全局,而杭州、南京、合肥三大省会,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这三大都市圈,都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获得强大的虹吸效应,同时也能不断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
 
04
长三角规划,哪些城市最受益?
 
任何一次国家战略出台,都意味着城市格局的重新洗牌。
 
显然,在长三角规划中,上海、吴江&嘉善、南通、安徽成为最明显的受益者。
 
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当属上海。过去,上海地位固然毋庸置疑,但在互联网产业的竞争之中,上海沦为“环杭州城市”的声音不绝于耳。
 
但无论是规划还是现实,都再一次明确了上海的龙头地位。上海引领长三角发展,苏浙皖仅是“各扬其长”,上海揽获“五大国际中心”定位,而其他城市均是区域中心定位。
 
江苏苏州的吴江和浙江嘉兴的嘉善,可谓长三角一体化的第二受益者。
 
这两个城市与上海青浦,一道被纳入长三角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共享上海021区号,规划、土地都将获得一体化统筹,养老医保也将获得互认互用,地税收入将在区域内协调共享。
 
可以说,这一区域可被视为一体化中的一体化,示范区中的示范区,其价值不容小觑。
 
第三大受益者,在于南通,南通机场终于尘埃落定。
 
根据文件,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热议已久的苏州机场,在规划中则未提及。
 
第四大受益者,则是安徽。
 
最早的长三角规划,并不包括安徽。在当时,安徽被纳入“中部崛起”的范畴,与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山西成为区域发展的一极。(参阅《高层定调,“中部崛起”号角再响!》)
 
如今,不仅合肥、芜湖城城市被纳入长三角中心区,安徽全省所有地市也被纳入长三角一体化范畴,安徽终于回归“江南”,成为长三角的一部分。
 
05
几个启示
 
长三角一体化,对于我们有何启示?
 
其一,永远不要低估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之所以能跻身一线城市,不仅在于GDP总量,更在于优势主导产业、区域辐射力和城市群的强大影响力。
上海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强大定位,更在于它承载着无数国家重任:进博会、科创板、自贸区扩容和长三角一体化。
 
其二,城市群和都市圈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化新阶段的重点。
目前,我国规划了19个城市群,产生了数十个都市圈,这些城市群和都市圈,未来将成为区域发展的中坚力量,这其中的中心城市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相关规划都已落地,成渝城市群或将成为第四个国家级城市群。在成渝之外,长江中游、中原、关中平原、山东半岛城市群,谁将脱颖而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其三,坚守中心城市,拥抱大都市圈,接受大城市群。
从中心城市到都市圈再到城市群,这是未来中国经济产业发展的重点所在。
一个区域,如果连大城市都没有,恐怕难以获得竞争资本。一个区域,如果既不属于中心城市,又未被都市圈囊括,且未进入大城市群的范畴,那么未来的发展空间必然受限。

—END—


来源:国民经略


文琳编辑  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文琳资讯,每日提供最新信息。欢迎关注【文琳资讯】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1. 改革出现重大变化!中央政法委布局,给全国所有地市分任务

  2. 魏杰:下一个10年,将造就一批新富翁

  3. 中国的房子已经过剩?真相是...

  4. 一锤定音!央行行长罕见发文剑指楼市,信息量巨大

  5. 我支持李洪元起诉华为,并愿意资助他的全部费用

  6. “首席忽悠官”罗永浩:变现才是硬道理

为便于研究人员查找相关行业研究报告,特将2018年各期文章汇总。欢迎点击下面红色字体查阅!


文琳行业研究 2018—2019文章汇总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行业研究

  1. 2019中国汽车消费趋势报告

  2. 2019年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桩行业研究报告

  3. 2019年中国豪华车市场发展白皮书

  4. 智能座舱发展趋势白皮书

  5. 2019年车联网深度报告

  6. 吉利汽车深度解析:行业趋势、格局、竞争力

  7. 2019年自动驾驶卡车行业分析

  8. 十张图了解中国汽车产业园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文琳行研报告,为各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数据、研究和咨询服务。欢迎关注【文琳行业研究】


《文琳阅读》每晚经典,欢迎关注!

文琳编辑

今日导读:点击下面链接可查阅

公众号 :文琳阅读

  1. 好好活着,别生气(深度好文)

  2. 50张死前最后一张照片:生命无常,总有些离开猝不及防...

  3. 上海妈妈辅导女儿作业被气疯,外婆拿出23年前考卷无情嘲笑:你也有今天!

  4. 逐!帧!揭!秘!终于能看清波士顿动力机器人的细节了

  5. BBC纪录片 | 《印度市井》:开挂民族的日常!

  6. 一首绝美的《寂色》,惊艳了世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