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既捧腹大笑,也深刻思考,北航孙运梁这门课,精彩!

航小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3-08-28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我的邻居老王养了10只大狼狗

而且天天给这些狼狗看照片,

说‘如果以后你们看到照片上的这个人

就上去咬他……’

请问,老王的这种行为属于犯罪吗?

如果是,那处于什么阶段……”

这个春季学期

每周一清晨的刑法课教室中

时不时会传出这样

幽默风趣而又历历如绘的案例

同学们时而思考、时而记录

又不时因为生动有趣的案例而捧腹大笑

使课堂变得如此精彩的

这位“人气教师”

正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教授、博导 孙运梁

教学风采

生动详实,深入浅出

从“四要件”到“三阶层理论”,从“刑法的概念”到“事实认识错误”……刑法学如同一幅画卷,慢慢铺展在每个步入法学专业的同学面前。对尚且懵懂的大一学生来说,刑法学科知识体系庞杂繁复、概念术语深奥晦涩、理论学派数不胜数,如一潭湖水深不见底。

但在孙运梁的讲授下,再复杂的定罪也要遵循“先客观后主观,先事实判断再价值评价”的原则;难以分辨的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差异也不过是对结果投“弃权票”还是“反对票”……许多同学都表示,在孙运梁老师的课堂上,再复杂的知识也能变得易于理解,再庞杂的体系,在听完孙运梁老师生动细致、深入浅出的讲解后,也会顿时感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知识是课堂的核心与基础,孙运梁的刑法课之妙处,不仅仅在于知识点的讲授,更在于系统法学思维的养成。他时常提点同学们:“法学概念要一对一对地记”,比如“不法在先责任在后”“违法是客观的、责任是主观的”“事实归因与规范归责”“形式判断与实质判断”“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违法是连带的、责任是个别的”……牢记这些“公式”,并不断理解其中的奥秘,便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学生的法律思维,提升了学生的法学素养,为未来更进一步的法学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孙运梁的刑法课堂

孙运梁的课堂氛围生动风趣、独具特色,总能用各种形象的说法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复杂体系背后的深刻法理。如在讲授被戏称为“刑法绝望之章”——共同犯罪时,用“挂上钩”“意识到我不孤单”“火车头带着车厢跑”“主角与配角”等生活化、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共同犯罪的“参与时间”“意思联络”“正犯与共犯”等重点难点问题。

除此之外,孙运梁还擅长将严谨的说理与丰富的案例相结合,营造轻松又充实的课堂环境。说理构建知识框架,判例辅助知识理解。二者结合,刑法学的方法系统与底层逻辑便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地浸润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我与孙老师的缘分在大一下学期的刑法总论课上。初见孙老师,就被他那掷地有声、幽默风趣的语言所吸引。在课堂上,老师精耕每一个知识点,内容纲举目分,条理性很强,特别善于运用生动的案例解释深奥晦涩的法教义学。我们在课堂上就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老师几十年的沉淀。在课后,孙老师没有丝毫架子,平易近人。他会认真阅读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份课堂作业,还会在下堂课给出评语,其治学态度、做事认真程度可见一斑。

——知行书院2022级本科生 胡振东

孙运梁与学生分享法学核心期刊

在清晰授课、深入浅出的另一面,是孙运梁对学术、对教学精益求精的极高追求。每周3学时的课程背后,都有一份不少于2万字的、条理清晰而又逻辑严明的授课教案。每次课程结束,孙运梁都会在课程微信群中分享与课程有关的文章,帮助同学们复习课上内容,同时向大家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刑法学者及其著作。这极大开拓了同学们的眼界。有一位同学说:“孙运梁老师带给我们的,除了知识、方法、思维……还有他本人对法学始终不变的热爱与追求。”这份最持久的热爱,最热切的追求,无时无刻不令同学们感动,又激励大家奋进。

立德树人

学用相长,知行合一

“刑法既是严父,又是慈母。”短短一句话,便道明了刑法既维护公平正义,又具有谦抑性的特点。德国学者拉德布鲁赫曾说:“自从有刑法存在,国家代替受害者施行报复时开始,国家就承担双重责任,正如国家在采取任何行为时,不仅要为社会利益反对犯罪者,也要保护犯罪人不受被害人的报复。”刑法的无数法条背后所蕴含的,实际上是深刻的人文关怀。

从第一节课开始,孙运梁便教导学生们如何塑造与培养法律人的性格。“法学是一门善良与公正的艺术,它不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每一个人有尊严地生活。”在每一个法条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真实发生的事件,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人背后的一整个家庭……刑法学作为一门实践的学问,既不会躲在高高的象牙塔里,又不会仅仅浮于现实的表面。孙运梁在课上对同学们说过:“一方面,刑法理论逻辑严谨,环环相扣,充满对正义与理性的追求;另一方面,刑法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又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与对生命的体察与同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孙运梁也反复告诉同学们,身为一名法律人,心中必须充满正义,目光往返于事实和法律规范之间,努力成为一名能够真正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合格的法律人。

孙运梁鼓励学生

孙运梁常常教导同学们要爱具体的人,关心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并时时刻刻以身作则。“大家把群里名字前面的学号去掉,法律人眼中的人不是数字,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第一堂课后,孙运梁就曾在微信群里这样说。

对大一学生来说,上完一节干货满满的课后,又或是在看完一篇文章却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思想时,难免会感到焦虑。每当这时,孙运梁总会在微信中给予大家鼓励:“慢慢看,慢慢来,你会逐渐掌握的。”他时常鼓励同学们面对挫折时不要灰心。在课前或课间,孙运梁也经常会向同学们表达温暖的关心,如询问同学有没有吃早餐,还会分享零食给没来得及吃早餐的同学们。

通过老师传达出的话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法学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在孙老师的谆谆教诲和言传身教下,不知不觉间,刑法的精神与性格已融入生活、浸润血脉。

——知行书院2022级本科生 王昕阳

经世致用

贯通文理,空天报国

成长于传承红色基因、矢志空天报国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法学立足学校文科发展实际与“精品文科”战略需求,支撑学校一流人才培养,强化人文科技战略融合,努力为北航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贡献文科力量。

北航为文科学生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同学们说:“在北航,我们不仅提升了精神品格与人文素养,还接触到了如航空航天概论、统计学导论等具有北航特色的理工科课程,学习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在面对具体问题时,更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视野,多角度地看待问题,做到文理科思维的双向发力。”

孙运梁带导学小组开展活动

孙运梁经常教导同学们,科技发展与法治建设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在新时代背景下,新事物越来越多,如人工智能、数据信息等等,都需要交叉研究。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法学专业学生,绝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是要“走出去”,学习自然科学的底层逻辑与思维,并积极开展学科上的交叉研究,做到文理科思维间的融会贯通、互通有无。

于我而言,孙老师不仅是法学学术上的灯塔,更是人生道路上的导师。他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着“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道理,并在与我们亲切交谈、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展现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情怀。

——法学院2021级本科生 贾乐琪

法学以它的善良与公正

给人以尊严

法学精神不仅体现在

课堂上严谨的说理与丰富的案例中

还体现在不断钻研、

勤奋严谨的学术态度中

更体现在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学生

用真情关爱学生的师者之心中

让我们为这样一位

为人师表、知行合一的

好老师,点赞!

出品 | 航小萱®工作室

采写 | 张则平

编辑 | 方云凯

点分享

点个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