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延续唯一纪录!全国“挑战杯”,北航再捧优胜杯!

航小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4-03-20

  再传捷报!

10月30日晚

第十八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颁奖盛典举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累计获得

12项特等奖、6项一等奖

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

以总分全国第五

再次捧得竞赛“优胜杯”!

第十八届全国“挑战杯”颁奖典礼,校团委书记刘洋代表北航捧杯

我校是北京市唯一

竞赛全部四个赛道

均有特等奖(或星系级最高奖)的高校

继续保持纪录

成为在全国“挑战杯”竞赛

唯一连续18届捧杯的高校!

祝贺!

第十八届全国“挑战杯”优胜杯

主体赛获得

3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

主体赛积分全国第四!

“揭榜挂帅”专项赛获得

6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

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

获奖总数累计全国第二

其中两个项目

获得“最具人气作品”团队称号!

“红色专项”活动

1项特等奖(北京市唯一)

1项三等奖

“黑科技”展示活动获得

2项星系级(最高奖)、1项行星级

其中“毫厘灵探-超微型

高机动机器人平台”项目

全国第一

获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报道

该项目获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访报道

下面就让小萱为你介绍

第十八届全国“挑战杯”竞赛盛况吧!

赛情速递

第十八届全国“挑战杯”竞赛

参赛团队、指导教师、学院领导和保障团队合影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自1989年举办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八届,每届竞赛超过1000所高校的200多万大学生参与,已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之一,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奥林匹克”盛会。

我校在2009年第十一届、2019年第十六届、2021年第十七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三次捧得最高荣誉“挑战杯”,并获得可永久保留的复制品一座

学校高度重视本届大赛,由校团委牵头,教务部、科学技术研究院、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等部门和各学院积极配合,从2021年9月开始面向师生广泛征集优秀项目,经过校赛、市赛和国赛的激烈角逐,延续了我校在“挑战杯”竞赛中的优异成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奖项目一览

1

主体赛

基于分布式无缝柔性舵面的智能变体飞行器

选送学院: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田博丞、陈东和、黄坤、李泽恺、姚鑫彤、李沛杉、张艺馨

指导教师:戴玉婷、文力

项目简介:飞行器的柔性智能变体技术通过材料、机构、控制综合设计,能够使机翼像鸟类翅膀一样灵活柔性变形,大幅提升飞行器的综合性能。本项目研发了一款采用柔性舵面和可动翼尖改变机翼形状实现柔性智能变体的固定翼无人机,通过刚柔耦合无缝变弯度后缘、分布式柔性舵面控制算法、自适应柔性关节可动翼尖三大技术突破,实现了无人机操纵效率、载重能力、巡航速度范围等指标的全面提升。相关工作申请三项国家发明专利、一篇软著。未来有望将该技术应用于真正的大飞机上。

二维半导体材料光电催化水分解基础探究

选送学院:物理学院

团队成员:徐若航

指导教师:崔丹丹、杜轶、郝维昌

项目简介:光电催化由于可直接利用太阳光驱动化学反应,是一种理想的洁净能源生产技术。但由于催化剂效率低、稳定性差,其还不能被广泛应用。本项目从基础问题研究入手,通过能带调控和引入极化电场增强载流子分离和迁移以及调控三相界面的浸润性设计开发出了高效稳定的光电催化剂本科生独立参赛,共计产出4篇高水平论文和2项国家发明专利。

仿生界面流体输运机制与应用研究

选送学院:化学学院

团队成员:郭士豪、刘熙栖(参军入伍)、张金科

指导教师:刘克松、于存明、江雷

项目简介:含油废水中油滴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污染,电极反应界面气泡问题严重阻碍了电解水反应的效率,而这些问题都属于界面流体范畴。生物体具有优异的界面流体输运能力。本项目从仿生理念出发,通过学习猪笼草的沟槽楔形结构,发展了仿猪笼草二维表面,实现了水相的油水分离;通过学习南洋杉叶的三维锯齿结构,发展了仿生纤毛阵列,实现了气相的油水分离;通过学习仙人掌刺的锥形刺结构,发展了仿生浸润性锥簇电极,实现了水相的气泡输运。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约稿文章1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一篇

基于仿生翱翔机理的超长航时双关节扑翼飞行器研究

选送学院: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王筱然,李豪,毛睿扬

指导教师:赵龙飞

项目简介:续航短与操控难一直限制扑翼机投入实际应用的瓶颈。团队对扑翼平台进行整体优化,攻克了扑翼振动下的惯导感知问题,解决了周期波动飞行下的强鲁棒姿态控制问题。同时从鸟类御风翱翔现象中获得了提升扑翼机续航的灵感,完整设计并实现了“驭风”仿生智能翱翔策略,大幅提升飞行任务时间。采用“驭风”飞行策略的扑翼机最终飞行时长超过一个半小时,成功创造国际上首个扑翼类续航纪录

可用于肿瘤治疗的主动可控微纳机器人系统

选送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团队成员:李婵、张恒瑞、杨晋豪、吴映萱、张欣蕊、宋爽、方舟、陈梓馨

指导教师:冯林、王韫、丁希仑

项目简介:传统靶向抗癌药物局限大,靶向率低。本项目针对三类肿瘤提出了三款靶向磁控微纳米机器人,有效解决了传统靶向治疗的痛点问题。磁流体机器人用于治疗人体深层次的皮下肿瘤,巨噬细胞基微纳米机器人用于治疗边界模糊的浸润性肿瘤,集群磁性纳米粒子机器人则为脑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案。项目创新性地提出逆流而上的控制方式,对微纳米机器人实现多领域应用拓展有重要意义。

千年大计,形象同行:雄安新区国际形象分析——基于28万篇外媒报道和1795位外籍人士调查的交叉验证研究

选送学院:外国语学院

团队成员:董竞遥、史殊豪、陈锦豪、任道安、周奕晨

指导教师:梁茂成、张毓、刘威

项目简介:研究采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结合语料库语言学方法、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完成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建库和科学分析,从媒体、受众、学术研究、政府部门等视角对雄安新区国际形象现状进行多维分析。结合实地调研,系统梳理雄安新区在国际形象塑造方面的经验与不足,针对性提出政策建议。

2

“揭榜挂帅”专项赛

9月16日,我校参加“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复赛团队人员合影

本届“揭榜挂帅”专项赛

26个项目参加,覆盖14个选题

2个项目获得

最具人气作品”团队称号!

北航项目获得“最具人气作品”团队称号

基于雷达散射特征与深度学习网络的空间目标分类识别方法研究

选送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邹雨初、田珂宁、王绘然、杨晶

指导教师:何晓雨、高飞、王俊

项目简介:团队基于地基雷达探测空间目标的应用场景和少量实测的RCS数据,提出了空间雷达目标“粗判别+细分类”的识别思路,实现了“大量仿真数据训练网络+少量实测数据迁移学习”的技术路线,最终网络识别率与效率兼并。该方案兼具分类与识别双重功能,可拓展至多个应用场景,具有广阔前景。

基于结构、密码子及先进语言模型的新冠病毒分子进化模式精准预测研究

选送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金怡杉,唐嘉骏,汪畅,邱靖懿,黄胤翔

指导教师:叶盛

项目简介:本项目致力于搭建一种灵活、普适、多用途的病毒蛋白全序列预测模型,以在面对新发病原体时,可以及时做到“未卜先知”,有效预测该病毒未来的分子进化模式。基于经过细致筛选及处理的高质量训练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先进模型RoBERTa,本项目以密码子为核心搭建病毒分子进化预测框架,在使用新冠刺突蛋白数据预训练后,模型能在预测同毒株同蛋白的基础上,用未来的少量数据微调实现新毒株同蛋白预测,甚至跨毒株或跨物种的异源蛋白预测。模型具备泛化能力,三种场景下氨基酸层面预测精确度均达97%以上。

多功能吸透一体电磁超材料技术研究

选送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汪闽、毕电会

指导教师:陈爱新

项目简介:针对实际应用场景需求,项目团队研制了多功能、灵活可控的超材料天线罩。提出了多模式多频率调谐技术、超宽带吸波及开窗技术与吸透一体灵活可控技术三项关键技术,实现了集频选、反射、透射、变频、吸波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天线罩,所设计的天线罩具备带外超宽带吸波隐身、带内窄带切换与宽覆盖连续调谐等性能。

基于可控表面完整性的航空发动机叶片疲劳合格率及疲劳寿命提升技术研究

选送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李翱飞、左海成、闫锦伦、刘浩浩、何振宇、张媛媛、李苏荟、王政鑫、赵讯、何丙承

指导教师:闫晓军、董卓宁、黄大伟

项目简介:针对航空发动机叶片疲劳合格率不高、疲劳寿命低的挑战,本研究团队首先开展了叶片激光冲击强化工艺优化研究,通过数字模拟和疲劳实验给出了确定冲击强化区域的方法,并且系统探究了冲击工艺参数对强化效果的影响;通过改进叶片抛光工艺解决了叶片多类型材料、复杂型面结构的等量去除难题,建立了叶片表面形貌与抛光工艺参数的数据库;设计并搭建了全尺寸叶片的复合疲劳实验系统,发展了叶片榫齿动态应变的测试方法,验证了叶片寿命的提升效果。共受理国家发明专利四项,受邀在国际疲劳大会上作报告。

TrustMe:面向电子病历辅助临床决策的可信AI平台

选送学院:软件学院

团队成员:安璟坤、周恩申、朱英豪、李昊、杜正良、翟若尧、肖谦、侯博、封皓然、郑凯欣

指导教师:潘成伟、安璐、马连韬

项目简介:TrustMe”项目致力于促进医疗公平,缓解我国医疗资源紧张与分布不均的问题——聚焦于急危重症患者,设计了一款面向电子病历辅助临床决策的可信AI平台,帮助医生做出更可靠的临床决策。项目设计可解释性模块,匹配相似患者,量化并缓解AI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与不公平性等,为医生提供多维度的临床决策依据和参考

面向区域信息采集任务的多智能体决策控制模型

选送学院:中法工程师学院/国际通用工程师学院

团队成员:郝鹏坤,王越,林雨恒,黄靖宜,于浩洋,张毅博,火振权,王嘉璇,陈旭文,万超凡

指导教师:韩亮,李晓多,任章

项目简介:海洋环境复杂多变,对传统平台探测载荷的探查精度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近距离进行目标观测能够获得较高的目标定位精度,利用智能体协助完成指定复杂海域的目标探查工作可有效提高探查精度、降低安全风险。团队提出海空跨域协同区域信息采集算法通过异构集群的方式完成区域信息采集任务,可以处理任意复杂形状的海域,覆盖率高达100%,实现了有限资源下的协同调度,并且在复杂障碍场景下可以完成数百个异构智能体的避障避撞。

3

“黑科技”展示活动

毫厘灵探-超微型高机动机器人平台

项目获全国第一

受邀参加“青年与海·强国有我”

全国“挑战杯”竞赛 “黑科技”展示活动

上台路演(全国仅三项)

并于团中央创青春抖音平台直播

10月9日,该项目参加“青年与海·强国有我”活动路演

选送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赵唯至、李世迦、苏馨玉、张锴文、黄晓荷、杜智源、柴家琦、王嘉宁、陈雨诺

指导教师:徐天彤、李海旺

项目简介:本项目提出了一种MEMS技术加工制作的超微型高机动机器人平台:其动力系统是团队首创的MEMS三维电感为核心的超微型直线电机;将树蛙脚掌结构用于足部,大幅提升运动能力;运动系统具有多模态与模块化组合的优点,易实现未来不同需求。机器人体积小于5mm*5mm*5mm,速度接近48倍体长每秒、4倍自重负载、20°爬坡、40%体高越障、260°/s转向角速度,各项性能达国际领先水平本科生科研团队以学生一作授权专利一项、受理两项、并以一作发表EI期刊一篇。

新型π翼布局零舵面氢能源技术验证机

选送学院:沈元学院

团队成员:孙熠骐、赵辰飞、杨禹迪、黄军晖、谢林博、阎世宇、韦嘉宁

指导教师:王耀坤、石存、吴衍川

项目简介:本项目紧扣未来大型飞机的发展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π翼布局零舵面氢能源未来大型飞机设计方案项目进行了多项创新设计:设计新型π翼气动布局,全机最大升阻比约为常规飞机的 2 倍。针对常规飞机翼尖涡产生的诱导阻力,项目设计翼尖主动减阻技术,减少约 14%阻力。设计研发了翼尖力矩姿态控制技术,提高可靠性,并可通过直接抬头力矩实现短距起降。实现了氢能源与飞机的融合,设计混合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稳定供电;设计专用进排气系统,保障氢反应堆持续健康工作。设计完成后,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了全机气动分析,并制作出原理样机进行地面试验与飞行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该项目的技术方案可以满足设计需求,且相较于常规布局飞机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与先进性。

4

“红色专项”活动

探路共同富裕,汲取澎湃动力——对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起步两年的跟踪调研及育人成效研究

选送学院:守锷书院

团队成员:王广琛、张晓磊、王现、刘恩启、周文豪、周驭天、许文滔、孙梓豪、余相龙、邢博辰

指导教师:李广玉、高宁、丁瑞云

项目简介:北航星源流明实践队两年跟踪调研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践经验,创新一套国情调研类社会实践育人“7E”模式。此模式以对重大问题的跟踪调研为载体,以提升学生自我思政教育效能为目标,为国情调研类社会实践提供范式。育人成效获得CCTV-1、共青团中央等平台关注报道

培养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

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推进

科研优势向人才培养优势转化

强化“教学基础-校内竞赛

-国内平台-国际舞台”

北航科创实践四层次育人体系

让更多北航学子“在校园当总师”

让青春在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

绽放绚丽之花!

出品|航小萱®工作室

素材来源 | 校团委

编辑|潘语依 李彤韵 史越

点分享

点个赞

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