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9月2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文礼常谈 | 真实的生命——在波涛汹涌中树立起一个永恒的雕像

泰顺县文礼书院 文礼书院 2021-07-04

编者按此篇为2019年10月27日文礼书院晨始拜圣后,季谦先生训勉诸生文字整理稿。


最近大家读《65文集》第四辑,读完了,而且做了心得分享,这次的分享,可以看到大家读书的成果更丰硕了。或许因为这一辑是已经读了两辑之后,渐渐进入状态了;另一方面,我想也是因为这一辑的内容特别有文化的深度、有哲学的高度。所以,不管是已经有哲学思考能力的老同学,或者是初学的新同学,我从旁也听说都有不少的感受,我是相当欣慰的。


我一直要强调的是,你们所说所写的心得,要是真的。所谓“真的”的意思啊,不只是一下子感动,更不可以只用知识的态度,口耳之学的理解模式去面对这样一种学问,这种学问可以称作是生命的学问。生命的学问要用生命顶上去,去契接它——契合而接受,也就是说你要以愤悱之情来接受启发,让它在你的心灵当中真的起作用。以前我推广读经,一直有一个说法遭到很多人的误会,我说:不要太早去启动一个孩子的聪明,因此,不要太早广泛地阅读。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从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说,这么小的孩子,他的聪明只够去了解他所能了解的,所以,如果要给他阅读,只能阅读合于他理解程度的书。而读他那个年龄的书,了解他的了解,这些内容给他的益处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说明——肤浅。这不是看不起孩子,因为孩子本来就没有高度的理解力,只让他看他能理解的书,其中也没有什么高度的价值,也不能体会到他生命的深处。而如果所读的是经典,或是有深度智慧的书,在默默中,或许可以触动他原始的智慧,在不知其然而然中,有其浑然的体贴。如果多读了肤浅的书,他不受感动,随便玩玩,还好,他若受了感动,一下受到冲击了,认为人生就是如此了,可能让一个人停在某一个庸俗的层次中,一辈子不得成长,便糟糕了。

所以,我这个看法是出于悲天悯人的,一般人总是认为孩子多读书,不是很好吗?孩子多懂些知识,不是很好吗?当然,如果只让他看些科普读物,知识只当知识看,本来是可以的。但是孩子读多了,难免也会有一些生命的体会,何况如果让他读些历史故事或小说之类,对生命的影响就会很重大了。因为生命是活的,生命会有所体会,那会是灵活的,不可捉摸的,它不是“定案”的东西。知识是定的,那知识当知识看,是可以的,但如果有关心灵的领悟,本来,心灵有无穷的深度,但他在某个情境之下,有所领悟了,他以为人生就是这样,那么他的生命就受到限制了。

五四以后的中国人,渐渐远离了古人的教育模式,家长和老师认为教育就是要创新,所以要孩子阅读,要他作文,要他演讲,要他辩论。一个孩子作什么文呢?一个孩子演什么讲呢?一个孩子辩什么论呢?但是,这个时代认为这才是有用的教育。知识教育是比较没关系的,因为知识太多了,他不懂就是不懂,即使懂了一些,他越长大就越知道知识还可以更大,还可以更多、更广。所以知识学习的不够或错误,是比较没关系的。但如果属于心灵的、生命的学问,他现在把错的当对的,把浅的当深的,就可能耽误一辈子,很难再升进。因为生命的升进是往上走的,是纵贯的;知识的推进是往横走的、横列的。横列的容易知道它的不足知道它的错误,纵贯的就很难,谁知道这是对的错的呢?所以属于智慧的事情不可以随便开,古人所谓“善门难开,善门难闭”,智慧之门不好随便打开的,开了这扇门,如果开错了,很难再闭合重启了。譬如胡适之,十一岁读《资治通鉴》,读到《神灭论》,大受感动,就决定了他一生是个“无神论者”,见识浅薄地扰攘了一辈子,还影响整个民族。

诸位现在这个年纪,或十五六,或十七八,纵使二十来岁,还是属于青少年,正是立志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生命,依照老天的旨意,应该是最纯真、最敏锐的,应该是最容易被启发的。但是你要用一种有高度的意义去启发它,用一种光明来引导它。大家现在读书,如果受到一些感动,心弦有一种端正的声音发出来,你的心灵感觉到有一种光辉透出来,所谓“宇泰定者”是“发乎天光”啊!所谓“虚室生白”是“吉祥止止”啊!你的心灵明澈,气宇既定,天光就朗然乍现啊,吉祥就来到你心里面了,这也就是“明明德”啊!你的明德能不能明出来,千万别把它当作知识看,当作口耳之学来玩弄,那个明,是真实的,你要当下觉醒,立即把握住它,将来你就以这个明德照透你生命中所遇到的事事物物,包括天下的学问和知识,你也都要用这种光明来照射它。何况是情操?何况是德行呢?那更要用这个光明来契接。天德只能用你的人德来契接,日月永恒的光辉只能用你内心本在的光辉来体认。

大家一定要知道,学问有两种:一种是内在的,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现实的,一种是超越的。外在的学问容易看到,外在学问可以辩论而确信,所以一般人都说外在的学问是客观的、是定然的、是可信的。但很少人知道内在的学问也是客观的、也是定然的、也是可信的。这内在跟外在的区分,你不要只用肉眼来看,要用天眼啊。肉眼看现实世界,天眼看超越世界。人是两层存有,而且只有上层存有才能够决定价值,下层存有决定的是中性的知识,而且常滑落为动物性,让眼前的世界充满了欲望,充满了竞争,充满了仇恨,充满了沮丧、忧愁,成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世界。

这样的现实世界,也是你造出来的,你心中所存的是忧悲苦恼,你的世界便是忧悲苦恼的世界。你可以转掉它,你要起一种愤悱之情,你要悲悯,你要忧患,首先是悲悯自己忧患自己,然后扩而充之,因为你自己就是整个天下,你的心就是天下之心,你必定会忧患天下,悲悯天下。这样你的心灵才能够长大起来,你才拥有真正的人格,你的人之所以为人的这个“格”,是要自己建立的!什么叫格?格就是一个架子,一种质量,你要撑起来,让它长大,让它高明,完成一个格位。要常自问:我的心灵还活着吗?心灵的活力够不够?我的心灵有没有光辉?我心灵之光所照射的世界有多大?你要把这种格范,当成真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开书院的最大目的。当然,你有了这种见识,你也一定会努力追求知识追求学问,而你追求知识和学问的心才是公正的。你才能够做批判,消化融通,要不然都是私心造作。所以要成德要成学都必须要有这一念,这一念很难,但也容易。一步到位,当下就是!

我希望各位,爱惜你的生命,过一个真实的人生!为你的人生,在波涛汹涌中树立起一个永恒的雕像!祝福各位!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相关阅读:

文礼常谈 | 练功苦乐
 文礼常谈 | 一心与三伏
 从读经推广到文礼书院——杜保瑞教授专访季谦先生
文礼书院第五期《王财贵65文集》精修营招生公告
 以终为始——文礼书院院训碑铭解
 文礼问学 | 道之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