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让人生不太过于庸俗

Susan Kuang SusanKuang 2023-09-27


前段时间《十三邀》推出了第二季,第一期节目是许知远对话马东。说实话,在此之前,我并不了解马东,因为我不看《奇葩说》,但是看完这期节目之后,我特别敬佩他,因为我发现马东是这个时代少有的活明白了的人。对我来说,这期节目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马东的不纠结和许知远的纠结、困惑与不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马东和许知远的对话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马东的那句“这个世界上只有5%的人愿意积累知识、了解过去,剩下的95%只是为了活着”。这句话并不是马东对大众的贬低,他仅仅是还原了事实,而许知远之所以会如此纠结,就在于他拒绝承认和接受事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活明白”的重要特征就是不与事实进行对抗。对于那些活明白的人来说,他们能深刻理解“应然”和“实然”之间的区别,他们也很清楚哪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哪些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他们会努力改变那些自己可以改变的事情,而不会对自己不可控的事物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会不断调整自己的信念,让它符合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反过来,认为真实世界应该符合自己的信念。


许知远的纠结实际上就是来自于他对“应然”的执着,他认为文化应该是精致化的,而不应该是庸俗和粗鄙化的,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追求更有品质的东西,而不是肤浅且粗俗的大众娱乐。许知远甚至把莎士比亚当作精英文化的代表搬出来,用来与当今这种大众文化进行对比,并且认为文化在倒退。


对此,马东却给予了非常精彩的“反击”。他认为文化并没有倒退,大众审美也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对于娱乐的向往是人的本能,只是每个时代的娱乐形式不同罢了。现在和过去之所以会有差别,是因为信息传播手段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如今这个时代,大众多了很多发声的渠道,每个人都成了一个媒体,并且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而这些大众声音在过去是听不到的。实际上,过去的大众同样喜欢这些娱乐性的内容,只是过去的大众并没有在历史舞台上留下痕迹,所以我们看到的文化是被过滤了的,是沉淀后的结果。


马东之所以活得不纠结就在于,他不会要求世界成为自己想象中那个应该成为样子,而是坦然接受它本来的面貌,然后在这个真实的世界努力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采取积极的行动。马东在节目中提到说,自己的本色是悲凉。很多人可能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悲凉”其实是因为他深刻地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在我们的掌控之外,是我们改变不了的,然而马东并没有因此抱怨世界,更没有因此失去对生活的热爱,所以在许知远问他是否喜欢这个时代的时候,他连说了三声“喜欢”。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种英雄主义在马东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许知远与马东的对话给我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特别是关于高雅与庸俗的思考。我相信大部分人在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种对高雅的强烈渴望,我们也都希望这个世界是高雅且精致化的,但为什么事与愿违,高雅的永远只是小众文化,那些流行的、大众的往往都是一些以感官刺激为主的、趣味相对低级的内容呢?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到了《坚毅》中安杰拉·达克沃思关于刻意练习和心流的探讨,那一瞬间,我突然发现答案其实就隐藏在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理论中。


在研究坚毅的过程中,安杰拉·达克沃思意识到投入时间的多少并不是卓越和成就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个世界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有着十几年的工作经历,但能力却一直停滞不前,所以坚毅不仅取决于一个人在某项技能上投入了多少时间,还应该取决于投入的质量。


那么怎样的投入才算得上是高质量的投入呢?关于投入质量,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判标准。刻意练习是一个艰辛的努力过程,它意味着练习者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些处在自己的舒适区以外的任务,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练习。在这个过程中,练习者体验到的愉悦感其实并不多,因为高度集中注意力会很容易让人感到疲劳。


但是安杰拉·达克沃思发现,刻意练习所描述的这种状态似乎和心理学大师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出来的“心流(flow)”理论并不一致,因为希斯赞特米哈伊认为高手的标志性体验就是心流,心流则是一种能够让人忘记自我、忘记时间的愉悦感。


面对这种“矛盾”,安杰拉·达克沃思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她认为刻意练习是一种行为,而心流是一种体验,我们首先必须通过刻意练习来提高自己的技能,等到了技能熟练的程度之后,我们就能产生那种“技能匹配挑战”的心流体验。这让我想起了这句话——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的确如此,在任何一个领域,在感受到那种忘我的心流体验之前,我们都得先经历很多痛苦的刻意练习过程。钢琴家在演奏的时候是一种完全享受的状态,然而要达到这种状态,背后需要大量枯燥的练习,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是愉悦的。


高雅之所以高级,就在于它能给人带来的乐趣是需要经历某种“刻意练习”才能体会得到的,比如歌剧、诗词、古典音乐、舞蹈、或者文学作品和思想著作等,它们都是一种更高雅的文化形式,但是要体验这种高雅文化的乐趣,我们就必须具备一定欣赏能力或者相应的技能水平,这些都是需要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庸俗则是一种相对低级的乐趣,它给人带来的大多是一种感观上的刺激和本能层面上的满足,这种快感体验的获得不需要以任何形式的“刻意练习”为前提。


从本质上来说,高雅文化就是一种精英文化,因为历史上只有那些不用为生活奔波,不用为生计操心的贵族和精英们才有大量闲暇时间来接受古典教育和技能训练。相比之下,老百姓们需要每天为养家糊口而劳累奔波,根本没有闲工夫来做与生计无关的事情,他们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帮助缓解劳累感的娱乐活动。所以,比起贵族和精英阶层的高雅文化,大众的娱乐文化当然会显得低级和庸俗很多。


现在大家普遍接受了高等教育,有了更高的文化水平,可为何大众的精神世界依旧贫瘠?那是因为虽说大家都是所谓的白领,但本质上还是属于劳动阶层,都得为生活和家庭操劳奔波,而现代教育的目标也是提供生存技能,所以大家关注的首要问题还是生存。不过,另外一个更重要原因是自律的缺乏,因为要想体验心流所带来的那种高级乐趣,我们首先得通过刻意练习来获得一定程度的技能水平,这对于自律性有很高的要求,而这往往是大部分人所缺乏的,而真正的精英和贵族其实都勤于修身,严于自律。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有了很多闲暇时间,很多人还是愿意把时间花在各种不用消耗太多脑力的娱乐节目上。


由此看来,高雅与庸俗之前隔着的其实是闲暇与自律。时间挤挤总是会有的,所以关键还是在自律。我并不否定大众娱乐的价值,它们的确能给生活带来快乐,让我们在紧张的工作之外得到放松,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着很多高级乐趣值得我们去感受和体验。如果我们能够克服人性中的惰性,有意识地提高自律性,努力通过刻意练习来发展一些技能,那么我们就能给自己生活增添更多的高级乐趣。


有人可能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工作那么累,还要挤时间去学习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我想这背后最核心的驱动力可能就是,我们不想成为那只是为了活着的“95%”,不想让自己短暂的一生太过于庸俗......



Susan Kuang个人杂志第5期 | 致成长的这七年



第2身份(公众号:second_identity)

斜杠青年的聚集地|开启属于你的第2身份


知识课程

《人文课堂》两大系列


更多原创文章

“多重职业”成为全球新趋势

最高贵的活法

我的Slash生活

是谁夺走了工作的乐趣

创业者的“谎言”

从此以后,按自己的方式生活

离职后的一些感悟

2015年度回顾和总结


回复“杂志”,了解Susan的个人杂志

回复“转载”,了解转载规则




Susan Kuang


留美MBA、80后青年作家、独立创业者

著有《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

专注理想科学教育与知识的融通

提倡“斜杠式”个人发展策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