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华观点|下篇:我们需要精品,更需要共享城市的价值

万华集团 麓湖生态城 2024-05-28


编者按:


这个行业一度像一个莽撞的孩子。


他直接从简陋的筒子楼,窜进了欧式别墅;

他轰轰烈烈地修建,然后轰轰烈烈地拆迁;

他在设计费上锱铢必较,然后在广告费上挥洒千金;

他有对风格的迷信,却没有对创造的自信;

他累得不行,却不知道究竟给时代留下了什么

……


但我们坚信这是个最好的时代,我们可以让所做的事情更加有趣和意义——开始是理想主义,结尾是浪漫主义,而过程一定是现实主义。


要克服所有想象到和没有想象到的困难,才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伟大的作品,最后都取决于工匠的一琢一磨。








我们相信好的产品,需要雕琢的耐性,也要有颠覆的果决,“不断尝试与不断重建”便是我们所习以为常的,这本身就包含了“雕琢与颠覆”这组矛盾,也注定了一定会很“折腾”。


麓湖10年的成果,被行业誉为“当代建筑基地”,呈现出与行业同期产品很大的不同,这一初心来自于对“千城一面”的城市病的抗争


▲ 麓湖城市界面与建筑细节实景


我们觉得自己像是闯入瓷器店的孩子,小心翼翼,我们会打破一些东西,但更想去探寻一些有意思的事物。所以我们会花费10年做出一个麒麟荟、8年做出一座云龙阁,我们也会推翻红石公园重新建造……未来10年,我们更加成熟,动作会更加有力和快速,但“雕琢和颠覆”的信念不会改变。


雕琢,常常是从规划开始的


麓溪半岛是我们在重庆麓悦江城打造的第一个组团,第一次面对山地形态,我们在总图阶段进行了10余次建筑排布研究。为了打破常规的规划布局逻辑,使得生态景观向组团内进一步渗透,最终推导出“叶脉状”建筑布局,从而才有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建筑与生态浑然一体的麓溪半岛。


▲ 重庆麓悦江城·麓溪半岛实景


雕琢,也在一草一木之间。


在麓悦江城的前场景观区域,为了让人们获得从城市回归自然的真实体感,我们采用“研究创新+生态移植”的方式,带着“西南区域是否有浅色树皮并可以大量成林的乔木”的研究课题,大量考察重庆本地的自然树种,最终将目光投向西北地区,远赴甘肃与陕西,寻找到了白杨,在植物专家的培育指导之下,最终生长出了重庆首片白杨林。


▲ 重庆麓悦江城白杨林


这种折腾本身基于一种视角,一种“时常回到起点重新去看”的自省视角,即颠覆自己。


推翻红石公园,回到原点重新出发的“自我颠覆”,如今也在海南上演。我们在成都麓湖所打造的生态景观,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现代风格为核心的景观体系,而当脚步来到海南这座岛屿,我们并没有将麓湖十几年磨一剑的景观手法“平移”过去。面对新的在地文脉与场地条件,我们将自己的思维打回原点——热带水系与内陆湖域的区别、热带植物与温带植物的差异等等——并从头开始研究热带岛屿景观这样一个“陌生课题”


▲ 海口江东麓岛的热带水系与植物


这是我们对“折腾”的自我认知,因为在我们的世界观里,只有“折腾”够了,才会出精品。






好的作品,只能被学习和借鉴,不可能被复制;真的高手,不可能只靠熟记棋谱,而不与对手切磋较量。


与世界级建筑师的合作,我们不唯名气论,更看重对方的创意和落地能力,合作方的选择也不仅仅在欧洲、北美,也包括亚洲、澳洲,甚至已经将触角伸到了非洲......我们用全专业的团队与之合作,在PK中螺旋上升,让对方拿出真正的实力


我们不断提升创新的可能,组建全专业线、可以与甲级设计院对抗的设计团队,在施工图阶段全面BIM化,以开发商身份参加国内外各类设计大赛,拿出重奖鼓励团队进行原创设计……让自己始终保持对创新的兴奋度。


在强大自己的同时,我们也对整个行业保持开放,用固定的机制与行业分享创新的“源代码”,因为我们相信,行业的强大才能让企业的强大更有意义



截止2021年底,我们专为同行而建立的“寻麓之旅”专业接待项目,平均每年接待行业同仁近2万人次


▲ 「寻麓之旅」同行导览


麓讲堂、麓客学苑的公开课、寻麓之旅专业游学,为行业打开了麓的“源代码”,分享我们从成功经验到创新实践中遇到的“教训”,我们希望能透过更“开源”的方式,支持和鼓励更多同仁走上创新之路。


它其实源自于一种初心——如果有更多的同行走上创新之路,城市也将更加美好


▲ 「寻麓之旅」专业游学分享


而除了分享,我们也身体力行地走出去,在更多的地方实践创新之路


经过10年的科学治理,麓湖水生态已经成为了城市水土治理的成功案例,而我们的水环境部门不断成长,成立了“成都清源水环境治理有限公司”,带着扎实的生态治理功底,受邀完成了成都的兴隆湖湖畔书店水环境治理,并将步伐延伸到重庆、昆明、遵义、海口、三亚等地,分享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






我们的作品从来都是被“共创”出来的。


优秀的设计蓝图到作品成型,需要甲方团队和设计机构、施工单位共同注入心血。因此,我们以“共生”的态度与合作方一起努力,逐渐形成紧密的“生态圈”,它具有活力度、生长性。


不同于行业常规的“大包大揽”模式,我们更多的是“化整为零”的共创模式,这是对统筹和垂直整合能力的挑战。无论在大规划还是小的专项领域,我们不仅要选择最好、最合适的合作方,让他们去做自己擅长的事,同时还要清楚合作方的短板,为之找到合适的“补位者”和“提升者”


▲ 万华团队与设计机构一起研究、画图、推敲模型


重庆麓悦江城的蘑菇乐园的施工阶段,一度集结了来自全球各地的十余家团队,最多的时候场地上有9家不同专业的单位在作业,而万华不仅要监督各个环节的落地,还要提升落地的品质。


比如乐园中最核心的游戏桥,它是一个造价超过300万的全钢结构大型景观装置,当看着孩子们徜徉在这座魔幻“立交桥”中,我们不知道的是,哪怕一个小小的柱子横切面,我们的结构工程师和景观工程师也进行了10次以上的优化,而目的仅仅为了让落到地面的柱子更小,给桥下的景观场地留出更大的空间。每优化一次,乐园的无动力游乐设备、水景装置、包括土建,都会跟着改变。


▲ 重庆麓悦江城蘑菇乐园(上图)

桥下的景观空间(下图)


创意和激情、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敢于向万华“挑战”,这是我们最渴望的合作方,而不是“工具人”——这背后的理念是我们一直坚持的“甲方有多强,乙方才有多强”


因此我们收获到了合作伙伴这样的认同感:“为了生存,我们会接别的项目;为了价值,我们愿意与万华合作。”


这个共创的过程具有迷人的生长性,为我们迎来了许多共生的伙伴,彼此成就,共同成长


来自Lab D+H的李中伟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年轻景观设计师,我们曾邀请他参与了一次面向景观同行的公开游学课程。他来到已经落成的「麓阶」岸边,回忆起刚刚接手这个项目的情景——彼时他还是一个只做过小体量景观空间的新锐设计师,我们看中他的潜力,为其提供了一片“景观试验田”。


随后他钻入皮划艇,在亲手设计的岸边下水划行,和几十位来自景观设计领域的年轻“粉丝”们一起沿湖漫游。与此同时,Lab D+H在麓湖的另一个真正大尺度的城市公园项目「水线公园」已经开始了更为“折腾”的施工落地之路。


▲ 由麓阶开启的皮划艇生活场景(上图)

水线公园已建成的活水公园部分(下图)


董功是国内知名建筑师。他因阿那亚的「孤独图书馆」而备受关注,让我们看到国内建筑中坚力量的实力所在。麓湖漂浮总部二期是他经手的又一座大型办公建筑集群,包含了11栋建筑、3个主题院落。建筑底层架空,架空空间高达5.5米,超大面积的清水混凝土浇筑对双方设计团队来说,无疑都是一次挑战。


而漂浮总部二期在今年顺利落成,为麓湖总部办公区域完成了最后一块拼图,更让我们感叹国内建筑设计力量的崛起。


▲ 麓湖漂浮总部实景图


当然,这些成果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在“共创”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收获“共享”,最终延伸形成互相认同的“共生模式”。


这就是一个用时间筑成的「麓系生态圈」。






2014年开始耕耘社群,2018年开始发布「群岛计划」,2019年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正式挂牌运作……当我们在筑城的时候,更关注如何去营城,让硬体空间被人群的持久活力所激活——这是地产开发立场到城市运营立场的转变


当我们带着莱切沃斯的启示,以“永续”的目标看待成都麓湖、重庆麓悦江城、乃至海口江东麓岛之时,便深知社群与社区共治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基于价值观认同之下,对人本主义精神的实践。


▲ 麓湖共益会表决社区公共议题


通过“社区共治”的方式,我们在麓湖建立起一个良性发展的社区,并逐渐催生了越来越壮大的志愿者体系、社群联合会,并不断推动艺术与社区的链接、公益拍卖的活力……这种良序的熟人社会成长过程,让我们与麓客之间形成一个平等的、黏性的可持续发展关系。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关系中,我们并非管理者,而是要去遵循这个生态里的规则,扮演自己的角色。


▲ 麓湖的城市界面


这种关乎与人的生长力,已经从成都蔓延至重庆,2020年的麓客共创之夜——它被誉为麓客们自己的春晚——筹备过程中,成都麓客自发给重庆麓客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执笔人何婉容以老邻居的身份问候重庆邻居,她写道:


“当我们把价值回归到人,回归到我们的邻居,若是有一群有公共精神、有责任担当、有笑容、有热爱、有坚持、愿意时刻充当志愿者的人,理想中的美好家园,是不是有了画面?”


▲ 成都麓客给重庆麓客的亲笔信


而作为回应,刚刚诞生的重庆麓客社群,为这场晚会自发排演了祝福的影片《梆硬的祝福》,朴实的山城语言,以及一个跨越两地的共创节目《寻找爸爸》,成为生活在两个城市、不同文化背景的麓客,也可以彼此链接的生动故事。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核心土壤。”这是我们发起「群岛计划」时,激活居民共创的初衷。


“我们一起经历的事,终将把我们连为一体。”则是麓客们经历了一次次共创之后,回以的肺腑之言。


▲ 在龙舟节举起象征团结的大力神桨

成为居民活力的高光时刻


关于麓客社群的故事太多。不久前,我们的社群数量已经超过100个,这8年的成长之路,以及许多个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有着更深入的总结:


《麓客社群破百的背后,我们所亲历的八年》




面对产品

我们坚守以匠心雕琢

甚至不断颠覆自己


关于创新

我们始终坚持原创

并以分享的态度激励同行


而生态圈

是由我们与合作者共创的

集体智慧的结晶


对于麓客

我们以人本主义态度

持续激活人的活力与人群的良序


......




上 篇 回 顾


《万华观点|上篇:用“慢”的心态深耕一座城市》



WIDE HORIZON




延 伸 阅 读


《万华十规》


《麓湖的前世今生和7个未完成的“乌托邦”》


《城市未来的麓客蓝图》


《重庆·麓悦江城,一个全新的开始》


《我们在海边修了一座艺术馆》



特 别 推 介


△点击图片购买

《城市光合-麓湖景观实践2009-202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