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住,你要有生活

张海露Eric 英语学习笔记 2020-01-25

这几天读了几本书,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话题“生活”,于是把我的流水账整理成了一篇文章,也分享给你。

书名:《独立日3:日出之食》

作者:陈宇慧@田螺姑娘


两点一线的忙碌工作当然辛苦,但是自己不找乐子,只有工作没有生活的日子最辛苦。我想,我努力工作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生活得更累。五分钟的早餐除了省时间和均衡营养,也多多少少让我有一点“我在认真生活”的状态,这就很好。

田螺姑娘(陈宇慧)为了缓解工作和生活的家里,让生活节奏慢下来,她开始做早餐。从烘焙到各式各样的早餐,她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然后从发微博开始写作,除了食谱外,分享“独立掌控生活的幸福感”和对生活的态度。

为了早起,每天晚上我都会强迫自己早睡,从晚上十一点睡到早上六点,看起来似乎和一点睡到八点是差不多的,可是精神头完全不一样。而且早起一会儿,一天的时间都变长了很多,除了做早餐之外,我甚至还经常有时间简单做两组器械健身。

两年多前,为了改掉熬夜的恶习,我开始晨读英文,一做就是两年多,感觉比别人多活了几个月。起床并不难,设个闹钟就可以解决。难得是醒来后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然后就又会睡过去。

田螺姑娘开始做早餐后,“怀抱着对第二天早餐的憧憬,每个晚上都很期待明天的到来”。在晨读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原来这件事根本不需要坚持。每天早上我都能用”偷来的时间“练习发音,学习新知识,并且还能把我的所学分享给别人,实在是幸福。每晚备课时也会憧憬晨读时的分享、讨论,才不会觉得疲惫。

田螺建议大家都试试自己做早餐,体会“那种独立掌控生活的幸福感”。我希望大家每天也都拿出一点时间学英文、阅读和健身,无论再忙,都要留一段和自己独处的大块时间。如果你不喜欢做早餐、学英文、阅读和健身,也没关系,做你想做的事就好,无论它多么小众、奇特甚至微不足道。

无关乎“坚持了多少天” “打了多少卡,因为别忘了,我们才是生活的主人。

书名:《韭菜的自我修养》

作者:李笑来


李笑来在《韭菜的自我修养》中说:记住,你要有生活,并且,生活最重要!如何生活呢?我想可以从探索自己做起。


1. 养成定义关键词的习惯

在不清楚一个概念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之前,我是不会把那个概念放在脑子里的。当然更不会使用。

能够“不断厘清自己的概念”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智人有无中生有创造概念的能力,我们每天都要接触、使用许多词汇,却很多时候并不明白他们是什么意思。

放在学习上来说有些“想当然”会让你哭笑不得。比如有人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古英语,这是对“古英语”没有概念才敢这样瞎说的;再比如“英语思维”,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在谈论英语思维时在谈论什么。

这世上没有人不学习。 人人都在学习!即便是笨蛋,也是在不断学习的——只不过,学习和学习并不一定相同。由于他们学习的方向、方法、方式都天然带着缺陷,所以,学到的都是没用的东西,甚至是有害的东西。

许多人在学了很多年英语后,依然没有认真的看过一本语法书,读过一本原版书,认真模仿过一段发音。或者是另一个极端,读过许多书、参加过许许多多学习活动,但到头来依然没有什么进步。我想这也是“定义关键词”出了问题,不过这里的“关键词”恰好是自己学习中的问题罢了。

能力这个东西,不是自已以为有就可以的,是吧?

“定义关键词” “厘清概念”就是审视自己的过程。这样一来,难听的话也就没那么难听了,漂亮的形容词也原形毕现。无法清晰定义、剪不断理还乱也没有关系,别糊弄自己不懂装懂就好。去阅读、思考、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收获一些“原来不可能理解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这样才能离 know thyself 又近了一步。

若是不小心做错了事,一定要改正,绝对不尝试去做任何形式的“合理化”。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你竟然不觉得过去的你很傻X,那表明你已经彻底变成了无可救药的傻X...

在我们做错事情后,我们的大脑会习惯性地帮我们找借口,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甚至是自欺欺人地以性格、习惯、他人的影响等元素 rationalize 自己的傻x行为。这种做法情有可原,不过并不是最好的做法。承认自己的错误,哪怕是情绪上不愿意接受,主动道歉、解决问题,一同从错误中学习。

Charles Munger 说过:

Spend each day trying to be a little wiser than you were when you woke up. Day by day, and at the end of the day—if you live long enough—like most people, you will get out of life what you deserve.”

每天睡前比醒来聪明那么一点儿,也就是要不断发现、承认和改进自己的不足。Ray Dalio 说痛苦+反思=进步,得学着主动给自己巴掌,否则的话,只会在“变傻的路上越走越远......”

书名:《读者》
作者:梁文道


梁文道说他只是一个正常读者,阅读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生活方式。

读书首先是我的嗜好,然后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它让我知道一点社会的脉动,了解身边的人和事,使我在面对镜头和稿纸的时候觉得比较踏实。既然是工作,自当全力以赴,所以我每天都花不少时间看书刊杂志。这么多年下来,竟然被一些朋友误会为“读书专家”,别人找我去办讲座谈心得也就罢了,自己竟然也“当仁不让”地弄起了读书节目与读书杂志,好像还真是回事。可是我打从心底知道,我只不过想努力做好一个达到正常水平的读者罢了。

什么是“正常读者”呢?他说他的尺子是“看不看得懂人家在讲什么”。我想这个直白的标尺并不易。

想要读懂别人在讲什么,首先要诚实,不能不懂装懂;其次要善良,别急着推翻不同的观点,怀疑对方的动机;最后还需要认真,用梁文道的话是“读得好”,读通一本书;用李笑来的话说是“只字不差的完整阅读能力”。

不肯诚实,缺少善良,懒得认真,便会滋生浮躁和自以为是。道长说他理想中的阅读,是电影 The Terminal (《幸福终点站》) 中的一幕:


男主和女主在机场书店碰上了,男的问“咦,你买了本什么书? 这么厚。” 女的答:“噢——一本拿破仑的传记。我最喜欢看和他有关的东西了。而且这本书厚成这个样子,可以够我看上几天,也不过才六块九毛九,多划算!”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阅读本身就应该和食物音乐一样,“必要但是日常,不足为奇也不足称道”。书并不是多么崇高神圣的东西,读书也不该是很离世、很出尘的行为。

道长在《常识》中赞扬了芬兰的义务教育,其中提到“据统计,41%的芬兰中学生最常干的休闲活动是阅读”,不由得想到前段时间有位大学生在火车站候车时读书,被报道后居然还成了微博热搜。



学任何东西,都是为了“用得上”。善于学习的人,会善于判断什么东西要慢慢磨练,什么东西要迅速上手,迅速时实践。

“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说的是战略,而不是战术。战术上必须有狂轰乱炸的闪电战也要有地道战持久战。那怎么决定快与慢呢?我的建议是复杂问题简单化,能立刻搞定的不要等。当自己想说“我以后再” “我现在太忙”的时候,要意识到,这可能只是你的习惯而不是你现在做不了这件事。

阅读、写作、晨读、早餐...... 都是立刻可以去做,而是值得去做的事情,因为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听大多数人的话(“听到”的“听”),参考少数人的建议,自己做决定。更加努力更加认真地生活。

注:前两本是这几天在“微信读书”的 App 上看的。《日出之食》主要内容是菜谱,读完后我又在“多抓鱼”上买了二手书放在家里,便于查阅。《读者》是在 Kindle 上读的。做这个注释是想说,用什么读并不重要。

还推荐你读:

· 没时间读书?

· 从跑步指南到英语学习

· 聊一聊我的时间管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