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楼市泡沫加剧,还要入场追高吗?丨阳光

2016-08-02 阳光 CEC圈层

关注  城市流动的方向

倾听  城市心跳的声音


 

7月最后一天,南京的火炉烧得很旺,比天气更热的,是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半程2016·中国经济新趋势与产融创新发展高峰论坛”。2000人参与,堪比明星见面会。前排就坐的以银行、地产、媒体居多,也体现了这些行业对于经济的敏感与不安全感,在各行各业中,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堪称最有头脑与资产意识。


这些大咖,其发声具备原创性与极大的新闻性,往往是国内金融和地产领域具备声望的,显然,无一个来自南京,这是南京作为国内强二线城市的缺憾。


一般而言,我们听课、听讲座、参加学习或看书,看微信文章,得到的知识往往是碎片化,其实真正吸收的知识与观点,往往还是自己旧有知识树的延展。从心理认知上,我们总是倾向于接受那些证明我们既有观点的知识。


因此,这篇文章,并非是对“半程2016”的简单复读,而是融入了个人的体验与观点。

论坛:半程2016·中国经济新趋势与产融创新发展高峰论坛


时间:7月31日全天


地点:南京国际博览中心


演讲:向松祚、连平、夏斌、管清友、刘德科、吴晓波

六位大咖的演讲,相当精彩,与各自长期的理念也契合,比如向松祚对目前中国经济结构的批判,夏斌对房地产绑架中国的警惕,吴晓波对实业的深刻洞见等。长达一天的偏学术的演讲,听下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中间的对话阶段,吴晓波、田明、管清友等还即兴表演俯卧撑,一群中年男人在美女主持人的鼓动下,动作标准且连贯,其实放眼一下,目前这些学者和企业家,身材保持得都好,印象中成功人士的大腹便便者形象,已经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权智人士更加注重健康和形体,这也体现了时代进步。


俯卧撑,似乎也体现了当下中国经济的特点,接下来走的是W走势?




“不确定性”


本次论坛,就内容而言,印象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不确定性”,尤其是连平、夏斌、管清友和吴晓波屡屡提及。只不过前三人的“不确定性”,更多针对扑朔迷离的经济态势。而吴晓波则是在不确定性的前提下,企业在创新、组织架构与商业模式方面,还能够做什么。


有一些是目前的经济共识,即:

(1)银行的不良率不容乐观,实际数值及压力测试结果,业界尚未有明确,但相比较过去,是偏高的,趋势也悲观。根据向松祚的研究,如果全国银行不良率达7.62%,则全部资本金都会被吃掉,全国银行体系“技术上”破产。


(2)经济L型。这个造型,是实际已发生。关键的是其后的形态,中国经济触底以后会是“L”型走势, 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将长期处于“L”型底部,可能出现若干个小的“W”型波动。近几年,中国经济呈现逐步放缓的走势。2010年,中国经济最后一次达到两位数的高点,2011年回落到9%,2012年开始在7%平台上平稳运行,2015年三季度开始回落到7%以内,6年时间经济增速回落了3-4个百分点。


根据夏斌的论述,中国经济经过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美国犯错,之前超级繁荣,现在回归正常,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未来可能是低速增长,曾经的超级繁荣不可持续。关于房地产,夏斌也很直率,之前几年唱空房地产,而经过2015年结构性上涨后,对于房价,不整,肯定要出事。现在大整,马上就出大事。


(3)产能过剩,部分行业和企业纯靠贷款撑着,地方政府通过金融机构继续向僵尸企业输血。制造业过剩产能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这也导致了我国制造业投资减慢和工业品价格连续三年下跌,尚无价格止跌和市场出清迹象。同时,大量资源固化于一些僵尸企业中,引发融资成本上涨,抑制了新兴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4)债务问题。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严格控制,地方政府的还本付息压力会加大,投资会缩减。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进入偿债高峰期后又需要大量举债偿还债务,同时还要通过举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稳定经济。在多难选择下,可能会出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大,大量得到批准的基础设施项目不能开工的局面。

以上的问题是确定性的,但未来是不确定的。在场的几位专家提出了问题,但在解决问题上,未有定论。比如GDP增速问题,连平相对谨慎乐观,6.5%以上能保证。夏斌表示以后的增速趋低。而向松祚觉得现在中国再谈GDP,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从上到下,不再谈GDP,撤销统计GDP部门,反而更好。

甚至,向松祚表示,L型都算是乐观,可怕的是持续下跌。各位大咖的论述有很多,对于中国经济,飘来了几朵乌云。无法重复过去的发展思路,在过去,中国经济是摸着石头过河,然而摸到的却是一堆砖头(房地产)。在稳定的前提下,用发展来解决问题,是压倒一切的行事准则。到了现在,经济发展的几个要素,如人口的预期,呈拐点之势,当几大红利因素消退时,新的产业引擎尚未启动,移动互联网、新能源等新兴企业,好比星星之火,注定熄灭还是可以燎原,没有谁能笃定。




增长逻辑


与会大咖在描述当下与未来时,特别是夏斌,对过去的经济增长逻辑做了深刻的解析。复盘历史,从内部因素上看,包括:

1人口红利

 劳动力迅速增长:1978年4.1亿,1992年6.7亿,2002年7.5亿,2011年7.9亿


人口抚养比逐年下降:1978年39.5%,1992年33.2%,2002年29.8%,2011年25.4%


高中及高中以上受教育者人口占比逐年提高:1978年7.1%,1992年9.7%,2011年22.9%

2改革红利

 1978~1991年人口年均增长12.2%,1992年~2001年尾15.5%,加入WTOhou ,2002~2011年出口年均增长21.2%


投资迅速扩张,年均贡献率由第二阶段(1992~2001)的33.5%提到到“超级繁荣”阶段的53.9%

外部条件:美国宏观失误,制造了一个大泡沫。这对于当时的中国经济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发展和巩固了自己的制造业体系。现在印度,年轻人口也非常多,但外部失去欧美上一轮的泡沫化机会,国内实业并未有所发展。


当然,上一轮“超级繁荣”带来了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债务等金融系统风险,遗留问题还包括空气、水、土地、生态及国民福利。


经济的下行无疑有着必然性,而接下来的调整意味着什么?


1、  美国得病,中国吃药过多。中国货币供应量(M2)急速扩张:

1953~2008年 55年 M2增长47.5万亿


2009~2012年 4年间M2增长50.0万亿


 2013~2015年 3年间M2增长41.7万亿

很简单,M2洪水如潮,推高了国内资产价格的持续甚至加速上涨,这就是房价货币化的必然性,但也有其合理性,如此多的超发货币,假如进入民生领域,恐怕就不稳定了。


2、  调整:破产增多,失业增多


3、  调整:必须守住两条底线,一条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问题,一条是防范社会的不稳定。


4、  利润结构

高科技产业利润增长较快。2015年,工业利润增速同比负增长,计算机等通信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速5.9%。


5、  投资结构

民间投资快于政府。2015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速10.1%,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4.2%。


6、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实际增长7.4%,跑赢GDP增速(GDP同比增长6.9%)


7、单位GDP能耗

    逐年降低。在2014年较2013年单位能耗同比下降3.9%的基础上,2015年又比2014年同比下降3.1%。


8、就业

2015年GDP同比增长6.9%,新增城镇就业1312万人,至2015年底,城镇就业人数合计为40410万人。


9、CPI

2015年全年CPI同比增长1.4%,2016年1-2月同比增长2.0%。


10、简政放权

2015年完成55项改革措施,其中1700多项审批事项,目前一共取消下放了708项。


11、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调整

通过置换债务等手段,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12、在经济减速中未发生系统性风险。

事实上,接下来的日子,难言乐观,对于普通家庭,害怕资产被洗劫,害怕在这一轮经济不确定性动荡中被彻底拉开差距,内心希图着岁月静好,总是在股市、房市、黄金、古董文化品等领域摸爬滚打,试图提升家庭总资产,而不至于阶层坠落。



房地产——黄金时代尚未到来、DK房价泡沫指数


杭州的刘德科做了关于房地产的演讲,原题是《中国楼市的2016下半程还有入场机会吗?》,但现场是《黄金时代尚未到来》,这个标题颇具悬念,因为地产的黄金时代结束几乎也是公论。


刘德科的意思是,中国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未来京沪深(非京沪广深)对标的全球城市是纽约、伦敦、巴黎等,与之相比,中国核心城市的房价还有空间。其次,中国的地产创新持续,的确体现出巨大的进步性。刘德科的判断很有说服力。“居者有其屋”从来都是社会的梦想,迄今为止,尚未有某个时代某个国家真正做到这一点,《幽闲鼓吹》一文,白居易刚来到长安,就有人告诫“居亦不易”。即便在美国,普通家庭置业核心城市也相当困难。当然,“黄金”一词也透露出刘德科对于未来房价持续上扬的乐观,体现了其对核心城市高房价合理性的认同。


具体内容,谈及了当下的舆论拐点,即分城施策,一二线与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不同政策措施;谈到了调控的时差,一线京沪广深、“四小龙”合肥南京厦门苏州、武汉福州杭州广州等“涨幅-调控”的时空差别;谈到了场内拿地逻辑,如扩张期房企、稳定期房企对于拿地的不同策略,也谈及了细节,如央企闽企的鲶鱼效应,如职业经理人对于拿地决策的因素。


刘德科的演讲,体现了目前地产评论界的高水平,如他自己所言:记录这个城市的明媚与忧伤。台风倜傥,PPT也精美,对地产及房价的认知深刻,唯一有争议的是:DK房价泡沫指数,其原理是如果新房的价格涨幅,远远超过二手房的涨幅,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座城市的房价不够健康。


根据数据,南京新房价格同比涨幅31.5%,二手房价格同比涨幅19.8%,涨幅百分点差11.7,位居全国第一,刘德科由此得出“南京房价泡沫全国第一”的结论。



对此,我不太认可。


简单的新房/二手房涨幅比,不能作为量化泡沫的依据,甚至连参考意义都没。目前,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房价,除了居住价值之外,更多体现为货币现象,同时,又体现了城市化水平而后者,是非常具体化非常个性化的,北京、南京、杭州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内部板块差异大了去了。


以南京为例,新房,大多位于新城区,有规划、有定位、有先进的市政配套,更有地铁,225公里的南京地铁里程与快速交通路,让经济体量全国第11位的南京,交通拥堵仅排名全国20多名,体现出交通之便捷、通勤时间之短,换句话,老城与新城之间的交通差别不大。而且,南京的新房相比较过去旧房的粗劣,在户型、建筑、绿化、装修等方面全面进步,新的城区往往配备9年一贯制教育,因此正如我之前众多文章中所述,南京的郊区化相当成功,以至于市中心新街口的房价甚至不如郊区。新房的涨幅大于二手房涨幅,甚至比例值较大,这是合理现象。举个例子,河西南的新房涨幅大,单价从2.3万到3.5万,而二手的苏城南苑,单价从3.1万到3.6万。比较之下,河西南涨幅虽大,但选择置业河西南的人群必然多于龙江的苏城南苑,泡沫程度恰好相反。


其实,泡沫与价格关联但并不绝对。高的房价,未必泡沫,而低的房价,不代表没有泡沫。涨得快的房价,未必泡沫,而涨得慢的房价,说不定还有泡沫。这才是真逻辑。


有南京网友愤愤不平,刘德科是典型的南京黑,其实不然。会后,与刘德科简单交流了一下,他很白皙,也很文雅,一个有耐心慢慢写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品味城市的人,对城市与房价的理解,往往要更深一些。


悦读推荐

调控,风暴前夕……

白发苍苍的未来,我们住在哪里?

学区房是中产阶级最后的堡垒

山雨欲来风满楼,调控阴影下的南京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解读

乱象丛生,所有人都在等待某种宣判

南京城: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从银城东苑到西堤国际——城东的忧伤




喜欢此文,欢迎转发、留言和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