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程琪龙 程倩雯:词汇进路和构式进路的互补研究

程琪龙 程倩雯 思飞学术 2021-03-17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词汇进路和构式进路的互补研究

 A Complementary Study of Lexical Approaches and Constructional Approaches



(点击封面,直达详情页)

ISBN:978-7-5446-6131-7

出版时间:2020-06

作者:程琪龙 程倩雯

定价:50.00元(限时七折优惠:35.00元




编辑推荐


语言研究的进路就是研究的切入点和理论过程。在词汇进路的评述检验中,作者进一步调试了论元设定精度和体现准则之间的关系,探究动词的事件框架。在构式进路的研究中,作者关注论元结构构式语法和词汇构式语法,探究动词和论元结构构式的整合规律。笔者通过汉语句式的验证,揭示了两类进路的利弊,并基于二者的互补研究,尝试构建一个理论构架和模式,来解决遗留的汉语难题,并通过计算程序,对理论模式的认知操作可行性进行计算验证。


本书秉持一种率真的学术态度,力图在批评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成果,对理论语言学研究语言描述研究计算语言学建模研究等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长按扫码购书







前    言





语言研究的路径就其不同的理论目标而各不相同。经典的形式语言学的理论目标是语言天生普遍性;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目标是基于语言使用的语言系统。不管哪种理论模式,它们的研究者都关注语言和认知的关系。自乔姆斯基开启心智中语言普遍性研究的大门,认知科学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研究等;它们已经发展为当今世界的显学和科学关注的热点。21世纪的今天,更多认知科学群的研究者直接将研究兴趣从心智转移到大脑。于是乎语言和认知的研究不仅仅是心智语言的研究,更是大脑语言的研究。但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互动的发展,无论从语言学方面看,还是从认知科学方面看,仍然是滞后的。两者间在漫长历史长河中高高耸立的壁垒,并未土崩瓦解。纯粹交叉研究的每一方,都极力要求另一方去实施其理论梦想。


我们关注和提倡的语言认知研究,不是纯粹的交叉研究,而是以语言系统为目标的超学科研究。超学科的语言研究将通过不同的学科方法,对假设性的理论模式进行多维的汇集实证;其中包括语言系统的神经可行性研究、计算可行性研究、思维可行性研究以及社会文化范式可行性研究。虽然真正意义上的超学科语言研究还未曾完善,甚至尚未诞生;但它的前景却不可低估。就更大的认知科学群研究而言,思维研究,最佳切入点是语言;社会文化的研究,最佳切入点是语言;教育发展的研究,最佳切入点还是语言。当今科学研究没有理由不关注语言研究的超学科意识。

 

语言研究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它的推进首先是对经典传统进行评判性承接,相当于当今国外治学方法的 research gaps,而不是单纯的所谓“文献综述”。这一做法和科学证伪主义基本一致。我们批评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是诋毁他的成果、他的传统,而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他的研究发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地、艰难地、不停地去发掘前人的短板,尤其是语言学家的理论观点的不足。理论评述,并不是一种主观的“侃侃而谈”或“高谈阔论”,而是通过证据来论证他们理论观点的优劣,指出遗留的研究问题。如有可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尝试提供一定的思路、方向,甚至具体方法。对科学者的真正尊重,主要是对其科学研究成果的尊重。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尊重,对科学思想观点的尊重,就是透析它们的优越性,同时暴露它们的缺陷。后者是科学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它更需要勇气和真诚。


我们努力在这样的学科氛围中不断调整我们的研究方向。我们毕竟还是凡人,很多烦心事总是以各种方式困扰着我们。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在“词汇进路和构式进路的互补研究”中,努力保持一种学术的率直和童真。我们对各种理论观点的褒奖和批评,并不是要表现我们的“高水平”,也不是要秀出我们的“霸气”,而是对这些理论观点不同方式的肯定和点赞。因此,说得不对的地方,也请读者批评。


本书的面世,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YY112)的资助,在此我们深表谢意。更要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又一次对我们的学术发展予以不弃不舍的无私支持,对该社责编奚玲燕同志细致入微的工作也深表谢意。

程琪龙、程倩雯

剑桥景苑

2019年教师节





本书语篇结构





本书将各理论版本归入三个进路来研究。这三个研究进路分别是词汇进路构式进路词汇构式进路。词汇进路的研究主要涉及:(1)语义角色和谓词分解(详见第2章),(2)由动词投射获得的事件结构的三个视角(详见第3章)以及论元的句法体现(详见第4章)。构式进路和词汇构式进路的研究都归作认知语言学范式的一部分。本书对构式进路的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是动词语义框架问题,另一个是论元结构构式语法(详见第5章)。词汇构式进路主要讨论词汇构式语法以及构式从抽象到具体的构式层级组织(详见第6章)。最后,笔者比较研究三类研究进路及其相关理论模式(详见第7章)。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用汉语和英语的语料来验证相关的理论版本,并讨论它们的理论表述利弊。通过对各理论表述利弊的讨论,挖掘未能解决的问题,并努力推出修正方案来解决理论模式表述的缺憾。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表述和解释语言系统,而不是评判语言理论模式。当然,如果考虑对语言理论的评判,也许所有和语言相关的领域(其中包括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人类学)都能为语言系统理论模式提供证据。本书则着重用语言现象来验证语言理论模式,并试图对模式的不合理部分提出修整的理论思路。

(《词汇进路和构式进路的互补研究》,p13)





互补的可能性





虽然各进路的理论模式和理论过程不同,但它们探究的对象有相似之处,各自的理论表述都涉及动词语义和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词汇进路的研究者,从两个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探究。一个是参与者或论元角色,另一个是谓词类型。前者涉及具体实例和抽象句法功能之间的关系,后者关注动词的分类及其和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


构式进路和词汇构式进路的研究者基本上采用具体实例参与者来表述动词语义,这一点和词汇进路的理论模式基本一致。虽然构式语法研究者都声称动词语义必须表述为丰富的百科知识,但在形式表述中,他们还是采用简化的形式表述。就形式表述而言,两种进路的理论模式差别不大。所不同的是,词汇进路有些版本开始用抽象的论元角色来逐步替代具体的参与者角色,以此来表述论元结构和句法结构之间的连接关系。构式进路则将动词参与者和构式论元分开表述,并通过融合关系或框架激发关系,将两者联结起来。就此而论,词汇进路简洁、概括,构式进路细致、精确。


动词和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个动词对应一组句式的关系。各版本之间比较大的分歧在于一对多关系的表述方面。词汇进路的研究者认定动词的多义性,构式进路的研究者侧重构式的多义性,而词汇构式进路的研究者则两者兼顾。


由于动词语义和句法结构及其变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不是一对一的,词汇进路的有些版本转而关注事件结构的研究,用事件结构来具体表述句法结构的语义差异。类似的问题在构式语法中则通过融合及其语义机制来解决。


不同版本的理论模式对语言分析和表述都提供了许多有理论意义的表述。但是,各自又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我们试图通过各理论及其理论模式的互补,至少可以来发掘问题,并力图为难以解决的问题构建新的理论模式。


国内比较瞩目的词汇进路的理论模式是汉语的配价语法。该语法研究者对汉语具体动词和变式之间关系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成果(袁毓林 1998、2010;陈昌来 2002)。构式语法的研究可以分两个部分来看,一个是理论引介和讨论部分(朱军 2010;牛保义 2011;王寅 2011;刘正光 2011),另一个是汉语表述部分,其中包括吸引许多学者投入研究的汉语“双及物构式”(张伯江 1999;陆俭明 2002;程琪龙 2004;石毓智 2004;熊学亮 2007;沈家煊 2009)。

(《词汇进路和构式进路的互补研究》,pp10-11)





Contents

目   录


1 引论
1.1 义形体现关系
1.2 词汇进路的宏观构架
1.3 构式进路的宏观构架
1.4 词汇构式进路的宏观构架
1.5 互补的可能性
1.6 汉语表述的挑战
1.7 本书语篇结构

2 语义角色和谓词分解
2.1 语义角色视角
2.1.1 分类层级组织
2.1.2 语义角色清单
2.1.3 语义角色清单的缺陷和再探
2.1.4 概括性语义角色
2.1.5 概括性语义角色的利弊
2.2 谓词分解法
2.2.1 平行模式
2.2.2 概念语义平面
2.2.3 表述的统一
2.2.4 谓词特征分解
2.2.5 事件结构和根
2.2.6 谓词分解的时间依据
2.3 谓词和语义角色

3 事件结构
3.1 方位观
3.1.1 语义场的平行关系
3.1.2 时间场
3.1.3 领属场
3.1.4 性状场
3.1.5 情景场
3.1.6 存在场
3.2 体貌观
3.2.1 体貌分类
3.2.2 体貌分类的缺陷
3.2.3 完成性体貌
3.2.4 体貌和论元体现
3.2.5 完成体貌的语法体现局限
3.2.6 复杂事件
3.3 使役观

4 论元体现
4.1 论元等级
4.1.1 语义特征视角
4.1.2 事件结构视角
4.2 语义角色的等级
4.2.1 施事的等级
4.2.2 经历者的等级
4.2.3 工具的等级
4.2.4 题元和终的等级
4.2.5 接受者和受益者的等级
4.2.6 原终图式的等级
4.3 等级和句式
4.4 跨语言的等级
4.5 映射的制约机制
4.5.1 类组一致性
4.5.2 凸显一致性

4.6 论元等级的利弊
4.7 动词和变式的关系
4.7.1 动词和变式
4.7.2 动词类组和变式

5 认知构式进路研究
5.1 界定构式
5.2 理论特征
5.3 语义框架
5.4 论元结构构式
5.4.1 内部结构
5.4.2 融合种种
5.4.3 融合原则
5.4.4 汉语反例
5.4.5 语义限制条件
5.4.6 能产性和词—构式搭配
5.5 构式多义性
5.6 转喻和隐喻
5.7 构式连接和层级
5.8 具身认知

6 词汇构式进路研究
6.1 框架语义学
6.2 框架内部结构
6.3 语词和小句的框架
6.3.1 语词和语义框架
6.3.2 小句和语义框架
6.4 构式框架的形式表征
6.5 词汇构式的多义性
6.6 动词和变式
6.6.1 动词类组和变式
6.6.2 动词的凸显性和变式
6.6.3 动词的多义性和变式
6.7 构式的图式性
6.8 动词类组和变式

7 比较和互补
7.1 理论框架
7.2 动词语义问题
7.3 动词语义和论元结构
7.3.1 匹配句
7.3.2 漏配句
7.3.3 错配句
7.3.4 失配句
7.3.5 无配句
7.4 再探丰富概念语义
7.5 动词和变式
7.5.1 投射模式和融合模式
7.5.2 投射模式和框架激励模式
7.5.3 融合模式和框架激励模式
7.5.4 概念框架
7.6 动词类组和变式
7.7 构式的两个视角
7.8 隐喻和转喻延伸

8 结论和余言
8.1 匹配性难题
8.2 动词类组的构建
8.3 多义性思辨
8.4 汉语构式的变异
8.5 百科语义再探

8.6 两大理论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程琪龙

教授,香港大学哲学博士(语言学方向)。关注语言系统的认知和功能跨学科研究,目前正在实施自然语言处理模式构建。

作者简介

程倩雯

上海大学讲师,诺桑比亚大学(英)哲学博士(认知语言学方向)。曾参加1个国家项目。现阶段关注认知语义学和构式语法的研究。



扫码购书(年中大促,限时七折)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020年新书





-END-

(本文内容摘自原书,部分图片源自Pexels)







专著推荐 | 徐有志、贾晓庆、徐涛《叙述文体学与文学叙事阐释》


从蒙太古语法谈起 | 文卫平:英汉无定名词短语的语义


丛书精选 | 实用、易读:原版现代语言学丛书(6种)


外教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丛书| 30种(截至目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 廖巧云:语义修辞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英汉乏词义构式的认知对比研究


语言学 | 如何用认知理论解释英语倒装结构?


专著推荐:刘正光 李雨晨:《认知语言学十讲》


汉英报纸新闻中转述言语的语篇和语用功能比较研究|新书


新书推荐丨徐玉臣 等:《英汉科技语篇中语言评价系统对比研究》


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

上海外语教育学术出版中心(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授牌运作)



欢迎留言


关注语言学发展的人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