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中国》国庆献礼:中国文化解构限量包上市!

城市中国 城市中国杂志 2022-05-14

国庆长假在即,很多朋友想必已经安排好了度假旅行日程。10月1日当天既是国庆也是中秋节,没出门计划的朋友肯定也要阖家团圆,共同举杯。无论怎样安排休闲娱乐,所有人都会重视的就是祖国的华诞。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击退新冠,表彰英模,又在8月收获漂亮的疫后经济振兴数字,经历了这一切,我们与中华同在、同庆、同呼吸,命运与共,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在进一步扩展。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城市中国》除了具体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也非常注意挖掘中国文化内涵,追踪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演变与传播。值此国庆佳节之际,我们决定把一批关于这方面话题的经典过刊整理出来,策划一套“中国文化解构限量包”,限量40套,希望长期以来对中国城市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们,能够抓住这次机会,把这些已经几乎无法在市场上买到的经典过刊打包带走,作为国庆假期的阅读大礼。


“中国文化解构限量包”含7期《城市中国》早期经典课题,小编在此一一介绍。

54期

《中国梦》

限量包中出版距今最近的是2012年8月的《中国梦》课题,其讨论的核心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今天我们对什么是“中国梦”的图景已经感到比较清晰,8年前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本刊用了大量篇幅进行历史梳理,以便寻找一条清晰的路径。针对过去一百年中三个文化活跃时期的“文化梦”,即“新文化运动“时期,延安解放区时期和1980年代文化热,本刊以中西文化碰撞的视野中回溯这三个时期的文化遗产,观照2012年时中国社会的文化语境。


在对话历史的基础上,课题还采访了多位文化实践者,他们或是艺术实践的守护者,或是执着于发现和保留民间传统文化的媒体人或出版人,以及1960年代激进的知识分子等。透过他们的讲述,可以管窥“精英”实践力量介入民间中国的情况。最后,课题对“中产阶级”和“归国留学生”两个群体做了观察,试图反思“美国梦”之中国化的历史现实,并开启“中国梦”的世界性想象。这期的多个图解篇幅大、内容丰富,是《城市中国》历期中较为经典、值得细读的一期。

23期

《唐人街》

2007年10月出版的《唐人街》课题,因关注全球各地的“唐人街”这个热门概念,一度被国内外学术读者们争相抢购。众所周知,全球各知名城市的唐人街,既是中国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缩影,也是中国文化与各唐人街所在国、所在城市本土文化结合的场景。研究唐人街能引出一系列有趣的话题。


在这期课题中,本刊以《世界唐人街全景图》地图图解开篇,从唐人街的发源即中国人在全球的移民开始讲起,随后探讨各地唐人街得以形成的具体原因,各地移民政策对唐人街变迁的影响,美国等国家唐人街规划建筑的特征,中国人在唐人街的生活方式,从唐人街中能看到的中华文化展现和与当地文化相融的角度等。

26期

《平行世界》

继《唐人街》课题之后,2008年3月的《平行世界》课题是本刊又一次将全球智慧力量汇聚在一起,这期的主旋律是从中外比较当中寻找文化变迁的规律。所谓“平行的世界”是一个量子理论的假说,即每个宇宙之外都存在另一个与之对应的宇宙,每个宇宙的空间与事件都在另一处存在一个镜像。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一个闭关锁国的状态,而后在百年发展进程中快速地域世界接轨。

在这期课题中,本刊采用了创造性的编辑方法,用17个关键词串联起全球作者对中外比较问题的讨论,这些关键词或词组包括慈善、共产主义、大跃进|千里马、科学城市、城市叠加、速生城市、城市复兴、人民公社|基布兹、拆城、烂尾城、萎缩城市、水坝、奥运城、援建、休闲城市、身体城市、未来城市等。其中多个关键词所指的都是当时最为火热的话题,有些关键词讨论的问题在现在看来仍不过时。从各种角度的全球比较中,我们更能找到自己的文化所处的位置。

27期

《文化遗产》

2008年4月,紧随《平行的世界》课题,本刊全面关注了中国的文化遗产问题,与《汉声》杂志合作编辑了这期《文化遗产》课题。文化遗产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过去与现在的关系。特别是在全球和国内各地都很重视文化遗产经济社会价值的时候,文化遗产的本质价值是什么,更能反映出一种文化可能向何处去。


从古建筑、园林到自然遗产、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期课题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和多位专家的视角来介绍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成因和待破解的困境问题。节事是否对文化遗产保护有推动作用?丽江与大理这对很近的云南古城反映出怎样的文化形态异同?当代都市的乡土文化还有存在的可能吗?这期不仅回答了几个极具代表性的问题,还呈现了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图(当然在现在看来很需要更新补充了)等图解作品。

29期

《中国热》

2008年7月,“大国崛起”是当时的热词,本刊呈现了关于中国在世界上的文化形象的课题《中国热》。而且很有意义的是,这期课题是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话题谈起的。现在看来,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和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对此后的中国影响深远。唐朝的第一次“中国热”直接推动了欧亚大陆东端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文化圈的形成,元朝的第二次“中国热”则间接推动了大陆另一端的欧洲中心的升级。新千年的第三次“中国热”则超越了意识形态,以“中国模式”对世界的震撼为主题。


这期课题重构了最具中国文化代表性的若干元素,构建了一套“中国热”的内核系统。从历史上代表华夏帝国的器物到中国人的典型形象,从百年来的革命叙事、转型之路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形象在世界的传播,从中国制造、中国当代艺术到中国海外移民等,一套中国化的叙事逐渐通过中国人的流动而被带向全球的各个角落。

30期

《集体运动》

在《中国热》课题之后,2008年8月的《集体运动》课题是借北京奥运会等典型大事件来谈“集体主义”作为中国的代表性文化和制度,能否为中国的未来发展缔造某种精神层面的动力。“集中力量办大事”被认为是中国的传统优势,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对此深信不疑。这与中国历史、现实关系都非常大,既能溯源到宗法社会,也能在当前的国家治理中找到无数对应的案例。北京奥运会成为离当时时间最近的“集体运动”产物。


冯原通过研究集体时代的“舞台国家”表现形式,刘军宁通过论述集体与个体的关系,梁成锦通过考察中国学习新加坡的过程,陈卫星通过分析互联网集体话语的指向,张蔷通过分析网民作为一种“新型集体形态”的力量,辅以历史回溯图解、版画和摄影组图等表现方式,共同解构了“集体运动”如何存在和发展,如何兑现为当下中国发展的文化动力。

38期

《亚文化中国》

2009年8月,《亚文化中国》课题的关注点是“多元化时代的文化战略”,其出发点也是提出中国文化在全球竞争的下一步动向。亚文化的崛起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必然产物,其与创意产业和文化输出关系十分直接,其存在形态又能体现出中国文化如何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维持本土价值的核心地位,又以兼收并蓄的方式实现在全球竞争中的复兴。亚文化群体代表的是社会多元化的过渡时期崛起的新利益主体,如何对待亚文化,关系到原有社会价值观的转型和利益的再分配。


这期课题从多种亚文化形式出发,讨论了如何打破旧的条框,打造亚文化中国。于建嵘的文章提议从底层社会关注中国,赵良骏导演则在受访中谈及了香港错综复杂的文化源流,高丙中以人类学家的视角比较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王毅则对“山寨”文化追根溯源,范丽珠关注了快速现代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信仰问题,黄志坚等人则用图片记录了怒江延安村民的生活。

7期经典过刊,7次关于解构中国文化的尝试。长按二维码可直达限量包购买链接,共计40套,先到先得。

文/里斯本

策划/崔国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下载App


或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