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国杂志

其他

沙龙回顾 | 城市化“下半场”的中国住房

随着中国城市化从增量进入存量,“住房”所扮演的角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023年12月9日,由《城市中国》杂志和成都麓湖生态城共同主办的中国城市未来空间系列沙龙第一场于成都线下顺利举行。此次沙龙以“城市化‘下半场’的中国住房”为主题,由《城市中国》执行主编崔国主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城市中国》第一期海外观察员严娟,URI
1月2日 下午 9:00
其他

招募|《城市中国》海外观察员第7期(2023-2024)

cgcuiguo@urbanchina.com.cn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email:00urbanchina@vip.163.com微博/
2023年9月13日
其他

​同质化的地铁前区空间|重庆

地铁前区空间或许是当下城市中最常见、人流量最高的一类基础设施空间。其空间组织往往遵循一套相同的功能逻辑,具有一种强大的、被不断复制的空间原型。本文中,作者通过在重庆的调研发现,当前地铁前区空间存在同质化发展的问题,每个站点呈现千篇一律的空间布局与空间元素,缺乏地域特征与城市文脉元素。在倡导基础设施复合化、空间精细化的当下,对这类空间的重新关注或许可以成为城市更新的突破口之一。本文从类型演绎角度,对重庆地铁前区空间进行分析,希望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也为未来城市地铁前区空间的发展提供思路。城市地铁前区二维平面空间原型城市地铁起源于1863年的伦敦,此后世界各国逐渐开始发展城市地铁交通。从英国、美国等最早使用地铁的国家搜集案例,可以总结出一种城市地铁前区二维平面空间的原型,其是由站前空间以及通道空间组成。城市地铁前区空间原型:其中黑色部分为站前空间,包括站台等候区、辅助用房、垂直交通、检票售票区;灰色部分为通道空间,通道空间包括出站口以及连接站前空间的交通空间。城市地铁前区空间形态在常态下往往存在一个基于功能主义、交通效率以及经济性三种考量而形成的基本形态,基本形态通常由两部分构成:站前空间和通道空间,两部分相互通过立体交通连接,构成城市地铁前区空间。由于列车呈一字形,其站台等候区必然顺应列车方向布置成一字形;考虑到站前空间上下层对位关系,如果站前空间做得太过复杂,其经济性必然降低,也会使得整个功能流线太过冗杂和狭长,便捷性是交通空间的一大特点,契合了市民出行的心理特征,即快速方便。因此,城市地铁站前空间原型可以简单地用一字形来表示。连接站前空间的通道空间则受到多种影响因子的制约,会产生不同的形态。将站前空间原型和通道空间原型进行叠加就可以得出城市地铁交通前区平面空间原型。●
2023年9月6日
建筑

专访Steven Holl Architects | Roberto Bannura:中国城市将创造属于自己的都市主义

cgcuiguo@urbanchina.com.cn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email:00urbanchina@vip.163.com微博/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093期剧透 | 关于“社区”的三封海外来信

cgcuiguo@urbanchina.com.cn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email:00urbanchina@vip.163.com微博/
2023年5月3日
其他

生态修复 | 本地种子与苗木供应难题

为呼应《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轮会议的举办,自本周起,我们想以一组文章深入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下的本地种子与苗木供应链难题,由问题现状出发并介绍与分析国际案例,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这一亟待变革的行业,思考作为普通人可以从中进行创变的途径。你是否想过,你周围的行道树、森林公园中的植物本来并不属于这片土地?甚至,它们来自于对同一棵树的“克隆”?刘艾就职于可持续发展领域某咨询机构,为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需求的企事业单位提供“绿化优化”建议。在她制作的报告中,“尽可能种植包含更多物种的本地植物”是核心思想,但是这样的建议报告往往在施工环节无法落地。“施工单位根本无法从苗圃中买到这些本地植物。”她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并且这一原因早已不是行业内的秘密。有可持续发展愿景的企业希望通过实际的行为来改善自有的绿色空间中的生物多样性,或是某些生产中有毁林风险的企业希望通过造林来进行碳补偿、矿山复绿,有责任心的设计师有心将更多本地的乡土物种融入景观规划中,奈何到头来只是纸上谈兵,根本找不到供应相应植物材料的苗圃来将方案落地。最终只能购买能够买到的“园林景观物种”,它们往往并非本地的“乡土物种”,且栽培方式中损失了大量生物多样性,让很多原本想要助力生态系统恢复的“善举”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生态破坏。乡土植物,是在没有人为影响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物种选择与演替后,对特定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的总称,过去随处可见。但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与城市化进程破坏了这些物种的自然生境,它们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范围。再加上城市(与一些乡村)建设中的绿化往往采用苗圃中人工栽培的景观物种,它们便在绿化及其养护的过程中被作为“杂草”“野花”“野树”清理掉,有些甚至沦为濒危物种。也正因为此,我们眼中的城市或“美丽乡村”,多少有些千篇一律。城市公园常见的人工草坪与绿化,看上去干净整齐,但却无法为野生动物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图片来源
2022年12月8日
其他

沙龙回顾 | 未来社区:关于空间、权利、组织的提问 ——迈向老龄友好的未来社区

从老龄使用者的角度来看,未来社区有哪些可能性?当社区直面突如其来的机遇和挑战,如公共卫生危机、气候变化时,当前社区的空间、组织、权利存在着哪些问题?城市作为一个更加宏观的系统如何实现足够的韧性?2022年3月16日,由城市中国研究中心(UCRC)主办的未来社区线上沙龙第一期顺利举行。此次沙龙以“迈向老龄友好的未来社区”为主题,由《城市中国》张晶轩主持,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建筑系,博士候选人张威作为主讲人,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艺术史与文化政策学院博士后王正丰(延伸阅读:城市更年期——后工业时期的都柏林码头区)作为对谈嘉宾出席了此次沙龙。依托《城市中国》的“海外观察员”体系(延伸阅读:《城市中国》第五期“海外观察员”开榜),本次沙龙的分享者从多个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不同国家乐龄社区的精彩案例与公共参与方式。日常生活的回归——新加坡老龄化背景下的未来社区张威,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建筑系,博士候选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友好社区、新加坡公共住宅规划设计等。目前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老龄友好环境研究中心(Centre
2022年5月7日
其他

未来社区线上沙龙 |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

四月的上海,疫情暂停了这座超大城市的运转,2500万人同时置身于一场未知前路的封锁之中。物理空间的受阻一方面使人们加深了对虚拟空间的依赖。我们在屏幕面前工作、社交和展开公共议题讨论,也为曾经触手可及的食物发愁。另一方面,以小区为单位的封锁也使人被动回归了曾经被忽略的“附近”。年轻租户们在做核酸时第一次看到楼内邻居的长相,物资渠道的失效也迫使居民建立团购群和互助文档发起自救。我们总是习惯了让城市由大型平台接管,由快递员为我们传递一切生活所需,并推动着各类虚拟空间的崛起以满足远程交互的诉求。然而,在疫情爆发的三年来,我们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却依旧缺乏清醒的认识。城市底层运行系统的原始性和脆弱性在“速达”的幻觉中被慢慢忽略。同时,当网络平台成为了仅存的渠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也将大量弱势群体置于极端的风险之中。当流动的盛宴走向停滞,社区便成为了我们最后的堡垒。从规划设计的视角来看,社区的未来有哪些可能性?人们能够从社区中汲取怎样的力量?当我们直面各类机遇和挑战,诸如人口结构变化、气候与公共卫生危机时,当前社区的空间、权利、组织存在着哪些问题?城市作为一个更大的系统又应如何实现足够的韧性?依托《城市中国》的海外观察员体系,我们希望通过三场线上沙龙对此展开探讨,提出关于未来社区的更多问题和反思。报名方式添加工作人员微信付款报名(注明场次)每场50元/人(含电子杂志一册,定价40元)◎
2022年4月18日
其他

线上沙龙招募 | 面向未来的社区——关于空间、权利、组织的提问

四月的上海,疫情暂停了这座超大城市的运转,2500万人同时置身于一场未知前路的封锁之中。物理空间的受阻一方面使人们加深了对虚拟空间的依赖。我们在屏幕面前工作、社交和展开公共议题讨论,也为曾经触手可及的食物发愁。另一方面,以小区为单位的封锁也使人被动回归了曾经被忽略的“附近”。年轻租户们在做核酸时第一次看到楼内邻居的长相,物资渠道的失效也迫使居民建立团购群和互助文档发起自救。我们总是习惯了让城市由大型平台接管,由快递员为我们传递一切生活所需,并推动着各类虚拟空间的崛起以满足远程交互的诉求。然而,在疫情爆发的三年来,我们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却依旧缺乏清醒的认识。城市底层运行系统的原始性和脆弱性在“速达”的幻觉中被慢慢忽略。同时,当网络平台成为了仅存的渠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也将大量弱势群体置于极端的风险之中。当流动的盛宴走向停滞,社区便成为了我们最后的堡垒。从规划设计的视角来看,社区的未来有哪些可能性?人们能够从社区中汲取怎样的力量?当我们直面各类机遇和挑战,诸如人口结构变化、气候与公共卫生危机时,当前社区的空间、权利、组织存在着哪些问题?城市作为一个更大的系统又应如何实现足够的韧性?依托《城市中国》的海外观察员体系,我们希望通过三场线上沙龙对此展开探讨,提出关于未来社区的更多问题和反思。报名方式扫描二维码报名每场50元/人(含杂志一册,定价40元)◎
2022年4月12日
其他

成都力:成为大都会的七个向度

2000年,号称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的《新周刊》,推出一期成都专题——《第四城》,用一整期内容描绘了成都在北上广之后的城市地位,并直言“成都该有的都有了,欠的就是一个响当当的名份——第四城”。这一期内容在今天看来,广告营销的气质略重,而且成都之后也没能“如愿以偿”,反倒是被深圳抢了先(2010年后,“北上广深”的叫法定型)。但“第四城”的提法还是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2004年推出的《再看“第四城”》中,《新周刊》自己都坦承,这期专题一时“风行世间,名动天下”,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成都这座城市的崛起。二十年之后,《城市中国》推出《成都览胜》专题。同样是2020年,成都市常住人口第一次突破2000万,迈入超大规模城市行列。近年来成都的文化、商业及经济影响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使我们有理由相信,2020年是一个节点,标志成都的声音、影响力已经发生质变。
2022年3月26日
其他

复旦旧书店,永远新鲜的老地方

2021年9月,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刘旺鑫、王嘉琪对复旦旧书店及其周边日常生活展开了田野调查,希望能够解答为何在书店业态纷纷衰落或的情况下,一家小书店可以坚持至今,又是什么样的魅力,让它吸引到源源不断的读者?在书店里,他们也经常听到书客们问“这边是不是要关了?”并且建议跟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在《永远新鲜的老地方:复旦旧书店的独特社群价值》中,他们试图回答“为何人们如此在乎一家书店”,而“如果复旦旧书店关停,我们失去的只是一家书店吗?”政肃路55号,醒目的“復旦舊書店”(摄影/陈凯伦)下班12月3日,政肃路55号复旦旧书店时隔近一年,再次传出书店因“所在区域被纳入改造范围”而即将关门的消息。倒数计时开始。无数人前来拍照、买书、记录、传播。阅读公众号“药师说书”的黄健从浦东过来,他原本就有习惯隔两周到此转转。“书店其实不需要分新和旧,因为人一直在变,你眼里看到的书也在变,‘倾盖如故,白首如新’。”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的李鑫老师在9号晚上,开设了一堂特别的“文献学和版本学”课程。书店的楼上楼下挤挤挨挨,立满学生。一位女生转头向身后的人比了一个“小声”的手势,以便听清楼梯上老师的话音。只要开一天,这里就延续一天的日常氛围。一位老先生在结账台前摸出手机向年轻人请教:你好,同学,我这个哈罗单车扣款了吗,帮我看看好吗?闻闭门之讯赶来的人在这里相遇。“啊,你也在这里?”熟人在此还要说起文庙老吴。原3号出租书架主人吴迎春,在此寄售17年,对收书、卖书、看人选书,一腔痴意。厚道的老吴,书籍定得相当便宜。每天傍晚5-7点间,有些人把他的到来当作一种期待。但这个爱书人意外结束在了所爱的事业上——为防藏书阁楼漏雨,失足坠落。讲到此,大家再次感叹“可惜!可惜啊。”不过浏览书架的人还是会特别留意这样的对话。有人问老板娘张芹。“《二十四史》一版一印的,还有吗?”“在仓库里哦。因为书店要歇业了,暂时没法弄”“我看到群里说了。”“是啊,(为这事)最近很头疼。”“仓库好远?”“在郊区。现在主要先要把(眼前)的书都妥善安排好。”“搬到哪里,定了吗?”“有地方就好了。”最后几天,人流量暴涨。老板张强时不时从结账的位置挪出来,走到显眼处提醒。看到分散的一家三口里的小孩,立刻蹲下叮嘱“小朋友注意脚下,不要绊倒!”12号,跟街道协商后延迟的最后一天。星期日。天气很湿冷。店门口多出好几捧花束。晚6点。张芹觑空吃几口零食垫饥,显得疲乏至极。以往,忙碌到必须补充点体力的时候,她泡面、做饭之余还会发一条“吃了觉得多余,不吃又觉得少点什么”的微信。张强则站在在室外的楼梯走道上,一个摄制团队正跟他商量闭店后借用一下场景,请他参演一部短片。凌晨,书店终于彻底空下来。张强出镜扮演自己。一位演员走进门,启动了“顾客”的台词:这书店是不是马上要关了,之后怎么办?张强答:对,但是我会努力继续把它开下去的——这个月来,这句许诺已经重复上千次。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的刘旺鑫、王嘉琪蹲在一个二层阁楼的角落里,成了这幕戏最早的、唯二的观众。9月开始,两个人以“复旦旧书店”为题,延续着“专业设计课程”作业《永远新鲜的老地方:复旦旧书店的独特社群价值》的观察。此刻,阁楼堆上了摄影设备,缆线漫溢,一楼的柜台被摄影灯照成暖橘色,书墙安静地笼在黑暗里。关门通知、街道商谈、自媒体报道、“业态升级”的传闻——这一年来种种不确定性的困兽们终于消失了。在这片黑暗里,有些空掉的书架像河床,显露出来。7天内,约3.5万册书被带走。架上留下的那些,仿佛放松一般地歪倒下来。20多年的经营日常,迎来了一个剧场版的结尾。指南走到政肃路,看到阳普菜场,卷饼、凉皮、桥头排骨、小饭店和晨光文具店,熟门熟路的人就放松下来。“復旦舊書店”在网咖和旅馆招牌中相当醒目。字体设计经过一番折腾:最初张强自己上网找图案,请人设计,还有过诸如“书中跳出钥匙”的概念,但都不尽如意,直到用上白底红字的“在线生成米芾字体”。上楼进门,书山书海扑面而来。书店空间既大也小:层高5米多,二层阁楼如一圈走马楼。但书太多,大部分的地方是一人多宽的走道。张伟然老师的“有福读书”以及三角书堆和二层阁楼的视角,成为了许多人对复旦旧书店的视觉记忆。(摄影/岑凯伦)在于建海老师的墨宝下,阅读的书客。(摄影/陈凯伦)不同于新书店统一的调性,在这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年代书”比如《五子棋》、《如何度蜜月》,也有各种生僻学术书、字典、词典、外文原著、地图、图鉴;比赛、活动纪念册;花花绿绿的童书;上个世纪的杂志甚至个人相册……纷杂的书丛中,有人在“表面”随便翻翻,有人像犁地一样地毯式搜索。但如果你是一个新手,可能会在书架之间感觉到焦灼:认知负荷过载,感觉要被信息洪流吞没。这里的书都摆放得出其不意、毫无章法。书名仿佛都蒙上厚厚的雾,人像半个“瞎子”,面对“大龄”旧书,毕恭毕敬,眼神躲闪,在书架之间反复横跳。别急。渐渐地你会发觉,这里的逻辑和超市、新书店是不一样的:常用、畅销的东西放在视线流量处的“定式”消失了,书籍之间有一种随机的奥妙。整个过程开始变得很有意思,你不知道下一本书会不会是你想要的。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你看见一个点,然后试着研究,很有可能惊喜接踵而至——跟刷社交媒体绝然不同的是,它没有信息茧房,不会有大数据来迎合你的喜好,你在寻找需要的东西时,会接触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知识范围之外的东西。“开盲盒”既视感。打破“茧房”的实体体验。再多去几次,浏览书脊,最初的紧张敬畏和过分期待逐渐退潮,一切感觉平静。看到了很多前几次见过的书。翻书还是随机式的——翻开中间,看几句话,再放回去。书作为时间和空间的“锚”,将一些流动的思想固定下来了,书的空间却随着人的行为部分地流动和翻新。一楼,中央三角区的书堆“翻新”是最明显的。它被高频次地翻动。如果去得勤些,你会发现一些书熟悉,一些书新鲜(直对着门口一条狭长的走廊里的书)。去的次数再多一些,能渐渐发现哪些书是“颇有身份的”(柜台斜对面的一排书架上有不少保鲜膜包裹的成套书)、哪些书是“老面孔”(《哆啦A梦》漫画一直在进门显眼位置),哪些书一来就没了,哪些地方变得快,哪些地方一直一个样。事实上,张强也在各种场合表达过,希望众人来看书时能接触到目标之外的书,开拓自己的眼界。这种淘书过程被他视为书店特色。“(旧书店)纯学术的书是针对五角场高校的老师、学生们,但不想把周边的一些居民、一些喜欢看闲书的人挡在外面。希望大家看书的同时,不要只看自己喜欢的。能被其他的一些书籍‘干扰干扰’,带动他去看看其他书。”张芹则提到一些现实问题:杂乱的书架是历史遗留。书架原本出租给书商经营,最鼎盛的时代达到60多家,不同的书架不便分类。当书商们陆续退出,新进的旧书陆续填满空出来的书架时,“不分类”格局延续下来。顾客的惯习也在加剧这种混乱。“就算花了十天整理好,翻三天就全乱了”,张芹道。观念对旧书店而言,上新是很重要的。旧书快速淘换,流水不腐。好的旧书不因旧而贬值,它们具有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流通价值。但有不少顾客对“复旦旧书店”有所误读。比如时常有学生来问:老板,XXX教辅材料在哪?张强笑笑回复:这里不卖教材,可以去街对面的书呆子书店去看看。另一个常见问题:这个书论斤卖吗?以前,张强听到会生气。时间一长,脾气磨没了。“有人老觉得,收旧书跟收废品似的。让他跟着我们去收书,看看是不是把书当废品一样收进来的。这也只能证明这个人很少逛旧书店,不懂得旧书店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二手书还会遭遇一些观念冲突。有作者偶遇自己的签送本,在店内“哈哈大笑”,也有作者在网店看到,打电话来质询。这天,又有个姑娘在书店集齐了一套书系,说是“学院图书馆散出来”,考虑买回去让馆方再行处置。张强早已见怪不怪。“二手书能出现在这里,一方面说明卖书人觉得这书有价值,收书人也觉得有,市场、社会都觉得有。可有人会觉得这对他是一种侮辱,‘我的签送本,你却拿来当废品卖掉?’但是别人并没有把它当废品啊,而是进入良性循环,这是一个好事情啊。“赠送给别人东西,别人看过后不再需要,给需要的人让它(再)体现价值,不好吗?一本书躺在那边,永远都不碰了,就有意义吗?”20年多年来,张强、张芹有不少机会看到读书人精神世界的一角,也听到他们的各种观点。老教授们站在即将卖出的大量书籍前面,评说自己的经济条件尚可,不在乎收价,只是子女没有继承学统,书放着是浪费,不如给有用的人。“书能够到有用的人手里去,是好事。”张强再次强调。读书人的世界是颇开生面的。在那个世界里“有时门一开,书就躺下来”,“阳台、茶几、沙发的前面后面,哪哪都放着书”,也有“看到就买,买了哪些书最后不记得了”,甚至“(蠹)虫(把书)蛀掉了”。老师们也是“客气”的,懂得经营书店不易,张芹说“傅杰老师现在去了浙大(教书),但是每次来(买书)都很客气,说零头不要找了”。书店中央醒目的位置还有两副镇店墨宝:一副“复旦旧书店乃吾读书人之天堂”来自上海大学信息化办公室的退休老师于建海。对方是书店常客,于老师写好字幅,裱好拿来。“于老师买书驳杂,从不局限于专业。看书人就应该是这样的”,张强说。另一副是“有福读书”,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系张伟然教授提写。张教授伉俪出现在书店里的场景颇为温馨。“张老师的学科,专业性很高,圈子小,一般的书,他未必看得上,如果有时候碰到了就开心得不得了,当宝贝一样。早几年,太太去下边买好小菜,上来转转,聊聊天,两人再一起走。”一位任职交大的韩国教授也令张芹始终难忘。对方在中国求学、任教,生活了30年多,说一口流利汉语。因为要马上回国,需要立刻出清几乎所有的藏书。走进那栋复式公寓,两人呆住了。“角角落落、橱橱柜柜”都是书。对方说:“你们赶快打包装搬走,时间一长,我会舍不得的!我是忍痛割爱。我工资的三分之一都用来买书了。”两人连续作业,打包了一整天,所有的书籍最终用集装箱装回来。“回来之后我发现有一套30多册的古籍书,缺了一册,打电话给他,竟然又找到了。当时网上就要卖4000-5000元。那大概是15年前的事情了”,张芹说。社区当年群聚复旦校区的“书店共同体”历经剥蚀。除了左岸、三人行、心平等书店关闭之外,南区一条街上已关闭9年,学人、庆云等书店经营不再——时间长到足以让后续的大学“新鲜人”把这段历史遗忘。复旦旧书店则始终呆在原地。在莎伦·佐金的《裸城》(Naked
2022年3月9日
其他

伦敦城市更新中的日常性:争议不断的当代Smithfield Market更新历程 | 海外观察员44

菜市场,因国人长久以来的使用习惯,被人们非常轻易地打上了“脏乱差”的标签,也成为城市更新行动中,首批被关注、被改造的空间之一。但改造过程中,忽视居民真实诉求的一厢情愿式的视觉化改造却大肆流行,造就了一批“网红菜市场”(延伸阅读:城市更新“网红化”)。反思的同时,我们愈发意识到:城市更新的目标不单在于“新”,更在于延续城市生活的日常性。菜市场也是日常性城市空间中的重要一支。当菜市场从“脏乱差”的代名词化身为中产阶层的城市情怀,我们一方面需要警惕对日常性的筛选、美化、消费,另一方面也需要直面菜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作为伦敦最为古老的肉类生鲜市场,史密斯菲尔德市场(Smithfield
2022年3月5日
其他

沙龙回顾 | 国际视野下的古镇创生方法与再认识

历史街区、城镇、村落有多少种创生方法?历史保护、旅游业发展与当地居民的诉求应如何结合?不同国情和文化背景下,还有哪些特别的旅游体验和产品?2022年1月13日,由黎里古镇开发保护区管理办公室主办,城市中国研究中心(UCRC)承办的2022黎里古镇国际生态艺术沙龙在黎里古镇顺利举行,并同步进行了线上直播。沙龙由林记工作室、华都设计(HDD)、江苏省城乡与景观数字技术工程中心、苏州国际设计周办公室协办,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风景园林专委会作为学术支持。此次沙龙以“国际视野下的古镇创生方法与再认识”为主题,由《城市中国》崔国主持。黎里古镇开发保护区管理办公室李淑赟副主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马中红教授、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王静副教授、黎里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庞海燕总经理,作为嘉宾出席了此次沙龙。依托《城市中国》的“海外观察员”体系,本次沙龙的分享者为七位具有不同海外背景的青年学者和从业者,从多个角度向我们介绍了不同国家古镇创生的精彩案例与创生方法。沙龙现场游观天地
2022年2月21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伦敦城市更新中的日常性:新需求、新技术、新的Smithfield Market

菜市场,因国人长久以来的使用习惯,被人们非常轻易地打上了“脏乱差”的标签,也成为城市更新行动中,首批被关注、被改造的空间之一。但改造过程中,忽视居民真实诉求的一厢情愿式的视觉化改造却大肆流行,造就了一批“网红菜市场”(延伸阅读:城市更新“网红化”)。反思的同时,我们愈发意识到:城市更新的目标不单在于“新”,更在于延续城市生活的日常性。菜市场也是日常性城市空间中的重要一支。当菜市场从“脏乱差”的代名词化身为中产阶层的城市情怀,我们一方面需要警惕对日常性的筛选、美化、消费,另一方面也需要直面菜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作为伦敦最为古老的肉类生鲜市场,史密斯菲尔德市场(Smithfield
2022年2月18日
其他

伦敦城市更新中的日常性:Smithfield Market的形成和关闭 | 海外观察员42

菜市场,因国人长久以来的使用习惯,被人们非常轻易地打上了“脏乱差”的标签,也成为城市更新行动中,首批被关注、被改造的空间之一。但改造过程中,忽视居民真实诉求的一厢情愿式的视觉化改造却大肆流行,造就了一批“网红菜市场”(延伸阅读:城市更新“网红化”)。反思的同时,我们愈发意识到:城市更新的目标不单在于“新”,更在于延续城市生活的日常性。菜市场也是日常性城市空间中的重要一支。当菜市场从“脏乱差”的代名词化身为中产阶层的城市情怀,我们一方面需要警惕对日常性的筛选、美化、消费,另一方面也需要直面菜市场在城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作为伦敦最为古老的肉类生鲜市场,史密斯菲尔德市场(Smithfield
2022年1月29日
其他

剑桥在哪?寻找看不见的“附近” | 海外观察员 41

提起剑桥,多数人会联想起一个世界第三古老的知名学府,而非城镇本身。实际上,学院与城市的纠葛,可能比院墙内的绿地与院墙外的街景复杂得多。学院的封闭气泡,镇民与学者的分隔,游客与本地人的偏差……剑桥的地方感,有如万花筒中多面矛盾的碎片。这之中,“附近”作为一种观察,若隐若现。在人类学家项飙的描述中,附近并非一个严格的学术概念,而是一种“看见的尺度”(A
2022年1月22日
其他

城市更新“网红化”

Pink)等等,国内更会将其笼统归结为“Ins风”,在西方亦有Instagrammable一词。在这种当代生活想象中,每个步入其中并打卡的人都能瞬间成为最新、最时尚、最有品味的生活方式的一份子。
2022年1月3日
其他

航运之城新加坡②大船大城

新加坡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它不仅在世界经济、物流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独特的文化交融象征。新加坡与中国的联系千丝万缕,在绵密的历史信息之上,还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不断向新加坡学习各种管理经验、引进新加坡投资等重要的交往活动。海洋与外交史领域的英国专家约翰·佩里在这本新加坡国家史传中,全方位地回顾了“这个非凡的港口城市”逐步成为“商业、服务与知识的区域中心”的历程,作者还从政治与经济的历史研究中提出,“新加坡证明城市可能是人类的救星”。作者指出,新加坡也曾走过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才为自身的生存建立了独特的模式,是发挥自身优势在国际社会谋求影响力的典范,也是全球化时代产业、城市发展、文教等方面探索的领军者。读一读新加坡的崛起史,一定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有所帮助。《新加坡:不可思议的崛起》[美]约翰•佩里
2021年12月22日
其他

航运之城新加坡①海运巨变

新加坡是一个特殊的国家,它不仅在世界经济、物流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独特的文化交融象征。新加坡与中国的联系千丝万缕,在绵密的历史信息之上,还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不断向新加坡学习各种管理经验、引进新加坡投资等重要的交往活动。海洋与外交史领域的英国专家约翰·佩里在这本新加坡国家史传中,全方位地回顾了“这个非凡的港口城市”逐步成为“商业、服务与知识的区域中心”的历程,作者还从政治与经济的历史研究中提出,“新加坡证明城市可能是人类的救星”。作者指出,新加坡也曾走过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才为自身的生存建立了独特的模式,是发挥自身优势在国际社会谋求影响力的典范,也是全球化时代产业、城市发展、文教等方面探索的领军者。读一读新加坡的崛起史,一定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有所帮助。《新加坡:不可思议的崛起》[美]约翰•佩里
2021年12月19日
其他

流量之城 | 赛博世界里的表演和空间结构中的权力

关于这种现实与模拟、表演者与观看者的区分,电影院应该是最好的案例。相信大家也都会有这种感受,在看完一场两个小时的电影之后,从黑暗的影院里走出来,踏进光亮的消防通道里,会有种跌回现实的感觉。
2021年12月13日
其他

鲁安东|回到场所谈城市更新

建筑师、设计师在今天进行城市更新时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发现自己找不到“场地”了。在这场转型之下,建筑师何为,城市更新何为?在鲁安东教授看来,在新的空间关系谱系下,以片段呈现的“场所”之间产生了新的连接和秩序,它们构成了建筑设计需要面对的全新场地。城市更新无法脱离这种真实的世界独立存在,面对这种变化,建筑师应该找到设计的手法去干预,去激活在当代的技术人文条件下,人和空间的复合关系。本期嘉宾鲁安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剑桥大学建筑与城市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增量时代之后的城市更新城市更新的问题最近在大的话语面上(如中央层面)提出,再往前推几年,在业界、学界已经出现像增量、存量这样的提法。2010年前后,中国城市已经开始转向存量的范式,城市更新就是这场转型之后更具体的体现。当然也会和其他政治话语、社会话语纠缠在一起。在我看来,城市更新话题的提出,并不是因为先有概念才有这件事,而是因为它本身就已经是社会政治、发展模式,包括产业转型、生产机制、社会变化的结果。因此,我们不需要去纠结如何定义城市更新,到底是urban
2021年12月4日
其他

城市更新书摘④上海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的四个阶段

10月14日的《每周新书》栏目中,本刊推荐了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上海都市圈发展报告》系列的第一辑《空间结构》(点击回顾),10月22日推送了本书第五章《上海都市圈的空间结构》第二篇《上海都市圈的多中心》第一节《从单中心到多中心格局的演变》作为书摘(点击回顾)。近年城市更新是极热的话题,而城市更新进程对超大城市都市圈的形成而言,可谓是至关重要,从历史进程来看是具有重大影响的。现在的郊区组团,往往就是源自于过往历次中心城区推动旧区更新之后,产生的居住、商业、就业等方面的转移。中心城区的城市更新和再生、提升,则开拓了都市圈未来发展进程的新局面。本书的第六章《上海都市圈中心城区的更新与再生》回顾了建国以来上海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过程,并重点回溯了1949-1980年的空间范围蔓延阶段、1980-1991年的空间范围重塑阶段、1992年至今的空间范围扩张阶段。本章第二节《中心城区的更新》从城市更新内容特别是住区更新的角度作了梳理,本次推送经格致出版社授权,特此与读者们共同回顾一下这几十年的进程。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二次转载。为便于阅读,文字有微小改动。标题为编者所拟。《上海都市圈发展报告·第一辑:空间结构》陈宪
2021年10月29日
其他

从单中心到多中心,上海都市圈形成的七十余载

10月14日的《每周新书》栏目中,本刊推荐了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上海都市圈发展报告》系列的第一辑《空间结构》(点击回顾)。这本报告的第五章《上海都市圈的空间结构》是报告的核心,开章便指出“上海在城市转型过程中,空间结构不断演化,由主城区到郊区新城,由单中心到多中心。”该章第一节介绍了上海都市圈的“3+1”圈层结构,即主城区、主城区外围、周边城市+上海市域范围。经格致出版社授权,本刊将选摘本章第二篇《上海都市圈的多中心》的第一节《从单中心到多中心格局的演变》,以各版总体规划及重大城市空间变革事件的视角来进行回顾。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二次转载。为便于阅读,文字有微小改动。图片均以书中原图为准。标题为编者所拟。《上海都市圈发展报告·第一辑:空间结构》陈宪
2021年10月22日
其他

每周新书 | 让人快乐的好城市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长按二维码下载APP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2021年10月14日
其他

地理系列②长江的近代航运

十一期间,估计大家要么在旅途中,要么在家看别人在朋友圈发的旅行照片,所以我们推送两篇关于长江的书摘,帮助大家在纸面上活动活动腿脚。《长江文明》是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文化遗产研究者及中信建筑设计总院的研究员丁援、马志亮的合著作品,这本书借助了长江天然的自然文化线路特性,先谈自然地理,再谈人文地理、观念地理,最后谈经济地理。由于长江太重要且太大,历史上中国人对长江也有一个逐渐调查、加深了解的过程。本次书摘从书中第六章《水运交通》中选录第三节《近代航运》的部分内容,展示一下相关的努力。图文资料均由中信出版集团提供,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二次转载。为便于阅读,文字有微小改动。标题为编者所拟。《长江文明》冯天瑜、马志亮、丁援
2021年10月8日
其他

地理系列①去找长江的源头

十一期间,估计大家要么在旅途中,要么在家看别人在朋友圈发的旅行照片,所以我们推送两篇关于长江的书摘,帮助大家在纸面上活动活动腿脚。《长江文明》是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文化遗产研究者及中信建筑设计总院的研究员丁援、马志亮的合著作品,这本书借助了长江天然的自然文化线路特性,先谈自然地理,再谈人文地理、观念地理,最后谈经济地理。由于长江太重要且太大,历史上中国人对长江也有一个逐渐调查、加深了解的过程。本次书摘从书中第二章《自然长江认知史》中选录第二节《江源考察》的部分内容,展示一下相关的努力。图文资料均由中信出版集团提供,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二次转载。为便于阅读,文字有微小改动。标题为编者所拟。《长江文明》冯天瑜、马志亮、丁援
2021年10月6日
其他

城市的浪漫与美需要光和电

小编一直觉得中文简体出版界应该有一部段义孚全集。这样就像大地上的一座灯塔,一架风车,把被他感召过的人们引领过来。《浪漫地理学》可谓再现这位极富人文关怀又拥有精彩文笔的渊博学者的思想,在9月30日的每周新书栏目中,我们介绍了这本最新出版的段义孚著作的简体字本。经译林出版社应允,我们选摘书中部分内容。无论你在旅行途中,还是安坐家里,我们可以共同跟随他的笔触,去“浪漫一下”。书摘文字未经许可不得二次转载使用。为便于阅读,文字有微小调整。以下内容选自《浪漫地理学》第3章《城市》的《战胜黑夜》《阴暗面》两节。标题为编者所拟。《浪漫地理学:追寻崇高景观》[美]段义孚
2021年10月4日
其他

每周新书 | 地理的浪漫,值得追求!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长按二维码下载APP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2021年9月30日
其他

城市更新书摘③要住房还是要社区,让我们考考新城市主义

8月中旬,上海对《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住建部同期也就《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北京也发布了《“十四五”时期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征求意见稿)》……都在征求关于城市更新的意见,是想让哪些人提出哪些意见?总之,这样的氛围凸显了城市更新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展开,吸引关注越来越多的现实。《城市中国》长期关注城市更新,出版过若干期与这个话题相关的杂志。从我们曾经发售的“城市更新杂志专题限量包”热销的程度来看,关注城市更新的读者也是非常多的,大家着眼的方面各不相同。这体现了城市更新本来就是众人之事的根本特点。为了进一步扩展讨论,我们将陆续整理选摘一些近年出版的新旧书籍中与城市更新话题有关的段落,给大家提供一组“城市更新书摘”。或学理,或情绪,或真实记录,这些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参与并推动城市更新。9月3日我们已推送了本系列第一篇《工厂城,一张旧相片》。9月10推送第二篇《扩张、更新好不好,基于谁的判断?》,今天的内容与第二篇一样出自2017年出版的《美国的城市政治》一书,我们曾在2017年9月8日的《每周新书》栏目推荐过这本书,回顾请点击链接。以下文字选自书中第十一章《对分裂大都市的管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提供文字资料并应允选摘。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二次使用。在“精明扩张”引起诸多争议、各州县应用这种策略来推动城市更新效果不稳定之后,书中谈到了“新城市主义”是如何吸引人们注意的。新城市主义在近20年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也比较时髦,由此成为当下新一轮全面抓好城市更新工作必须面对的一种历史、环境和思想基础。不过中美之间国情、体制、学术传统等均有差别,读者们可在批判的前提下作参考。《美国的城市政治》,[美]丹尼斯·R.贾德、托德·斯旺斯特罗姆
2021年9月17日
其他

城市更新书摘②扩张、更新好不好,基于谁的判断?

8月中旬,上海对《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住建部同期也就《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北京也发布了《“十四五”时期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征求意见稿)》……都在征求关于城市更新的意见,是想让哪些人提出哪些意见?总之,这样的氛围凸显了城市更新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展开,吸引关注越来越多的现实。《城市中国》长期关注城市更新,出版过若干期与这个话题相关的杂志。从我们曾经发售的“城市更新杂志专题限量包”热销的程度来看,关注城市更新的读者也是非常多的,大家着眼的方面各不相同。这体现了城市更新本来就是众人之事的根本特点。为了进一步扩展讨论,我们将陆续整理选摘一些近年出版的新旧书籍中与城市更新话题有关的段落,给大家提供一组“城市更新书摘”。或学理,或情绪,或真实记录,这些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参与并推动城市更新。9月3日我们已推送了本系列第一篇《工厂城,一张旧相片》。今天的内容来自2017年出版的《美国的城市政治》一书,我们曾在2017年9月8日的《每周新书》栏目推荐过这本书,回顾请点击链接。以下文字选自书中第十一章《对分裂大都市的管理》,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提供文字资料并应允选摘。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二次使用。美国的土地产权法律与政策、规划管制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我国不同,但曾面对的某些城市更新问题相似,我们可批判地参考。《美国的城市政治》,[美]丹尼斯·R.贾德、托德·斯旺斯特罗姆
2021年9月12日
其他

走近社会边缘群体,行吗?

世界城市、超大城市,都是极其复杂多元的。对每个人来说,走出自己所在的阶层和社群去平等地看待他人,是一切对话的前提。而这并不容易。理性会告诉我们,还是远离那些看上去无法对话的人比较安全、高效,但别人也可能会这么看待你。人们就这样在巨大的城市当中各自行走,轨迹不相交。但是真正的有流动性的城市不应该是这样的。至少,人们应该了解彼此。在9月2日的《每周新书》栏目中,我们推荐了美国社会学家素德·文卡特斯的《流动之城:一位社会学家的地下纽约观察记》一书,回顾请点击链接。本文选自《流动之城》第二章《纽约,纽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应允选摘并提供文字资料。在这一章中,素德·文卡特斯写到了自己决心研究纽约底层社会的原因和思想变化过程。在他看来,传统的学术理论解决不了社区发展和人自身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真正的“硬核”学术就是得走到他人生活当中去。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二次转载。为便于阅读,文字有微小改动。标题为编者所拟。《流动之城:一位社会学家的地下纽约观察记》,[美]素德·文卡特斯
2021年9月8日
其他

城市更新书摘①工厂城,一张旧相片

8月中旬,上海对《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住建部同期也就《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北京也发布了《“十四五”时期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征求意见稿)》……都在征求关于城市更新的意见,是想让哪些人提出哪些意见?总之,这样的氛围凸显了城市更新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展开,吸引关注越来越多的现实。《城市中国》长期关注城市更新,出版过若干期与这个话题相关的杂志。从我们曾经发售的“城市更新杂志专题限量包”热销的程度来看,关注城市更新的读者也是非常多的,大家着眼的方面各不相同。这体现了城市更新本来就是众人之事的根本特点。为了进一步扩展讨论,我们将陆续整理选摘一些近年出版的新旧书籍中与城市更新话题有关的段落,给大家提供一组“城市更新书摘”。或学理,或情绪,或真实记录,这些内容也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参与并推动城市更新。本系列的第一篇选自《闹城》第四辑《空间往事》第六篇《工业乐园》,由新经典文化应允选摘并提供图文资料。关于这本书,本刊前实习研究员倪瑜遥曾写了一篇很受作者认同的书评,回顾可点击。这本书是写太原的,希望有关读者引起重视。《闹城》,苏丹
2021年9月3日
其他

每周新书 | 变动的东南亚,创新的巴西,混杂的纽约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长按二维码下载APP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2021年9月2日
其他

曼哈顿叙事:重建记忆地图——1980年代华人女工运动的叙述传承 | 海外观察员37

在《曼哈顿叙事》的前两篇中,都不同程度提到了二战之后,许多华人女性来到曼哈顿下城区落脚,成为纺织女工的历史进程。1982年的罢工游行,标志着女性华人第一次通过大规模占据纽约曼哈顿的公共空间以彰显自身的历史重要性。整个事件的记忆如何叙述与传承,也关系到历史遗产在城市空间中如何被重新发现。21世纪以后,曼哈顿的华裔社区在地理上越来越分散,年轻一代继承了最初叙述者的故事,倾向于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多种媒体叙事中增强女性先驱者的历史贡献,而早期的相关历史叙事仅仅局限在华人聚居区。这些变化提供了更多保存华人历史记忆地图的机会。1990年代之后,由于全球产业链的变化与曼哈顿的服装业升级,多数华人街服装厂陆续迁走或倒闭。因此在华人街的公共场所中,几乎没有留下关于该次事件的纪念物或纪念建筑,而关于1982年华人街纺织女工游行的相关历史叙事,主要以家庭的代际叙事传承为主要表现方式。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纺织女工大游行的亲历者们既是相关历史遗产的保护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这两种身份的重叠性,是该文化遗产保护案例的重要特征。例如,这些亲历者们主持并参与了华人街社区博物馆(即后来的美国华人历史博物馆/Museum
2021年8月28日
其他

有一个视角,能一眼看到城市活力的来源

当日常生活在城市中的视角无法满足我们的观察欲望时,想从更广阔的尺度上尽可能更大范围地将城市建成区纳入视野,就必须借助技术工具。全球城市卫星图集《城市:人类这样聚集于大地》就是这样一本工具书。不仅是满足观察分析的需要,这本书展示的地景之美,也像一份由卫星摄像机呈现的艺术作品。从这本书的图像当中,我们能感受到观察城市、思考城市的乐趣。《城市:人类这样聚集于大地》[奥]马库斯·艾斯尔、格拉尔德·曼斯贝格、彼得·马特扎内茨、保罗·施莱希纳
2021年8月13日
其他

不要让老年人太容易感到孤独

7月17日的每周新书栏目,我们推荐了《孤独传》一书,这本书把人的孤独状态作为观察对象,从它来看社会的变化及其各方面的影响。译林出版社为本刊提供了文字资料,将发布两次书摘,第一次推送是《社交媒体让人更容易孤独了吗?》,本期主要谈为了避免老年孤独现象的出现,我们需要如何理解社会意义上的衰老。文字内容来自《孤独传》第六章《一颗“嘀嗒作响的定时炸弹”?反思老年孤独》。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二次使用。为便于阅读,文字有微小改动。标题为编者所拟。《孤独传》[英]费伊·邦德·艾伯蒂
2021年8月1日
其他

社交媒体让人更容易孤独了吗?

7月17日的每周新书栏目,我们推荐了《孤独传》一书,这本书把人的孤独状态作为观察对象,从它来看社会的变化及其各方面的影响。译林出版社为本刊提供了文字资料,将发布两次书摘,本期主要谈社交媒体、社群,来自《孤独传》第五章《晒图焦虑症》。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二次使用。为便于阅读,文字有微小改动。标题为编者所拟。《孤独传》[英]费伊·邦德·艾伯蒂
2021年7月30日
其他

足球地理 | 大连的足球也有海滨的味道

编者按:本刊在2018年世界杯前夕建立了“足球地理”读者社群,并与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合作举办了两期“足球地理沙龙”,反响不错。自那以后,在本刊读者社群中,城市与体育交织的种种话题始终在延续着。今年初,由于中国足协要求中国各级职业联赛俱乐部要实施“中性名”制度,即必须将过去使用的含股东和赞助商企业名称的字样去掉,代以城市或其他象征物名称,引起了舆论热议。这个事件通过“以何为名”的小细节,展现出了城市地方历史民宿、市民文化消费、城市体育产业等方面的诸多信息。本赛季开始前,“中性名”改革已经尘埃落定,我们不对此事作任何评判,有意思的是各地的球迷作为市民,如何透过这件事情看待自己支持的球队和城市的关系。7月17日,我们已经发布了第一篇稿子《足球地理:郑州与洛阳的双城记》,今天是第二篇。后续我们也将陆续发布一些读者来稿,其中部分稿件由观察员乡关何处策划。本系列欢迎读者来稿,联系方式:carlgermany@163.com(栏目编辑:里斯本)大连,东北最南端的海滨城市。(图片来源/workandliveinchina)大连,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依山傍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是她的城市名片。这座湛蓝色的城市被冠以“北方明珠”、“北方香港”等称谓,更是在1999年建市百年的时候得到前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百年风雨洗礼、北方明珠生辉”。黄渤二海的汹涌波涛,赐予这座城市豪爽与激情的市民人文特质,大连人兼具北方人的豪气与南方海派的精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就已经在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以及大连湾附近建立起郡县,大连近郊的营城子汉墓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大连地区人文中原化的重要历史见证。此后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兴起,旅顺和大连湾多次易主,鲜卑、高句丽、契丹、靺鞨等文明都在大连留下了辉煌的遗存。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朋友可能了解,大连曾经旧称“旅大”,侧面说明了近代大连的崛起,要从旅顺口建立军事要塞说起。旅顺如今是大连的一个市辖区,古称“马石津”、“狮子口”等,于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式命名为旅顺口。不过,旅顺真正的发达则要始于晚清时期。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出于拱卫京师和陪都沈阳的需要,在旅顺建立起防御要塞,扼守渤海海峡,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被誉为“远东的直布罗陀”。此时旅顺的市政建设非常领先,自来水网的建设甚至略早于租界城市中最为强势的上海。然而,这个坚固的要塞也没能经得住战争的检验。甲午战争中,日军占领旅顺口并展开屠城,酿成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日俄战争结束后,旅顺口、大连湾、金县(今金普新区)沦为日本的租界城市“关东州”。此后,大连人民遭受了日本殖民者长达40年的统治。虽然近代大连是一座殖民地城市,但得东西方文化交融之便,作为通商口岸,大连成为最早接触足球的中国城市之一。众多西方商船来往大连港,一些外国海员为了娱乐休闲,经常举办些非正式的足球比赛,大连本地青年耳濡目染,投入到这项新奇有趣的运动之中。1921年,中华青年会足球队在大连成立。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增智学校、印刷工会、中华工学会等单位以及沙河口公学堂、西岗子公学堂也组建了足球队。这是大连人民开始利用足球来表达驱赶东西方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诉求的起点,更在北方呼应了国民大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历史进程。大连中华青年会足球队(图片来自网络)在同日、英、美、荷等殖民者的足球队比赛时,大连人的球队同仇敌忾,屡屡击败殖民者的球队,在华英文报纸当时以“巨龙之花”(Dragon
2021年7月27日
其他

每周荐书 | 城市中有什么地方使你享受孤独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长按二维码下载APP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2021年7月17日
其他

足球地理 | 郑州与洛阳的双城记

编者按:本刊在2018年世界杯前夕建立了“足球地理”读者社群,并与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合作举办了两期“足球地理沙龙”,反响不错。自那以后,在本刊读者社群中,城市与体育交织的种种话题始终在延续着。今年初,由于中国足协要求中国各级职业联赛俱乐部要实施“中性名”制度,即必须将过去使用的含股东和赞助商企业名称的字样去掉,代以城市或其他象征物名称,引起了舆论热议。这个事件通过“以何为名”的小细节,展现出了城市地方历史民俗、市民文化消费、城市体育产业等方面的诸多信息。本赛季开始前,“中性名”改革已经尘埃落定,我们不对此事作任何评判,有意思的是各地的球迷作为市民,如何透过这件事情看待自己支持的球队和城市的关系。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发布一些读者来稿,其中部分稿件由观察员乡关何处策划。河南球迷在观看比赛时传递tifo(图片来源/腾讯网)大张旗鼓的改名仪式(图片来源/河南电视台)经过一番折腾,2021年初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名称的“中性化”改革落下大幕。7月15日,踢了不到5轮的本赛季中超联赛恢复比赛,首战就是河南嵩山龙门与广州队作赛。“河南嵩山龙门”就是原河南建业俱乐部,这支拥有2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俱乐部,1994年8月在郑州成立,当时是由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和河南省足协合作组建的,其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河南省足球队。这支球队的主场郑州航海路体育场,俗称“航海体育场”,是郑州经开区的一个代表性的公共建筑物。“中性名”改革之后,球队名变更为“河南嵩山龙门俱乐部”,“建业”二字没了。比较特别的是,与其他俱乐部不同,球队实行了郑州和洛阳双主场制。“嵩山”代表郑州,“龙门”代表洛阳。此前传出消息称,球队一度打算更名为“洛阳龙门”,引起球迷强烈反感,且流露出“托郑入洛”的意思。现在看来,河南的省名保留在了球队名中,代表1亿河南人民整体的纽带得以留存。同时使用了“嵩山”与“龙门”,恰恰是河南开放包容的最佳体现。嵩山距离郑州约70公里(图片来自网络)嵩山与郑州
2021年7月17日
其他

一百年前伦敦是怎样扩张的

Kellett)记录了大西部铁路拒绝为郊区线开通工人专列后,大东部铁路的反应和举措。大东部铁路的经理威廉·伯特(William
2021年6月14日
其他

产业系列 | 中国基本盘②温州,破解产业空心化

活在当下的感觉,好像与看以往任何时期的发展,心态都不一样。在谈城市、谈发展的时候,我们最醉心的就是设施的建设、新区的开辟、产业的兴衰等等这些话题。只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双循环时代,是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当中,能牢牢抓住我们兴趣的。什么是快速发展、直奔全球第一而去的当代中国,不可动摇的“基本盘”?是工业。《城市中国》历期课题当中,最常被读者求购但可惜早已脱销的一期,就是59期《工厂城到产城融合》。无论发展走到了哪一步,不管居住、文化、景观等等这些元素有多发达、丰富了,产业还是不老的话题。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工业是历史中的一块碑。它的不朽,体现为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三位一体,它立在那里,让我们看到现今美好生活的原动力。也让我们能有一枚指针,去思考未来的方向会是什么。未来的社会?未来的社区?未来的城市?未来的更大步子的改革创新?59期《工厂城到产城融合》(售罄)本刊出版过的工业相关课题:07期《中国制造》(售罄)、32期《能源战略》、35期《花好四万亿》、53期《克拉玛依》、70期《再造黄金水道》、83期《温州在哪》长按二维码可购买“中国工业文明杂志专题限量包”,含32、35、53、70、83期各一册《中国基本盘》何丹、徐鑫
2021年6月13日
其他

产业系列 | 中国基本盘①宝钢,答案与丰碑

活在当下的感觉,好像与看以往任何时期的发展,心态都不一样。在谈城市、谈发展的时候,我们最醉心的就是设施的建设、新区的开辟、产业的兴衰等等这些话题。只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双循环时代,是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当中,能牢牢抓住我们兴趣的。什么是快速发展、直奔全球第一而去的当代中国,不可动摇的“基本盘”?是工业。《城市中国》历期课题当中,最常被读者求购但可惜早已脱销的一期,就是59期《工厂城到产城融合》。无论发展走到了哪一步,不管居住、文化、景观等等这些元素有多发达、丰富了,产业还是不老的话题。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工业是历史中的一块碑。它的不朽,体现为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三位一体,它立在那里,让我们看到现今美好生活的原动力。也让我们能有一枚指针,去思考未来的方向会是什么。未来的社会?未来的社区?未来的城市?未来的更大步子的改革创新?59期《工厂城到产城融合》(售罄)本刊出版过的工业相关课题:07期《中国制造》(售罄)、32期《能源战略》、35期《花好四万亿》、53期《克拉玛依》、70期《再造黄金水道》、83期《温州在哪》长按二维码可购买“中国工业文明杂志专题限量包”,含32、35、53、70、83期各一册《中国基本盘》何丹、徐鑫
2021年6月7日
其他

每周荐书 | 伦敦,威尼斯,罗马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长按二维码下载APP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2021年6月3日
其他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会玩,又这么会写?

本文选自《玉山丹池:中国传统游记文学》总论部分,由世纪文景应允选摘并提供文字资料。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二次转载使用,有需要请联系世纪文景取得授权。为便于阅读,文字有微小调整。标题为编者所拟,原题为《核心议题和基本观察》。关于本书的内容和看点,可参阅5月13日的推送《每周新书
2021年5月28日
其他

每周新书 | 出游,出逃,出发去进军西部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长按二维码下载APP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2021年5月13日
其他

艺术介入乡村的六种视角

写在前面的话2021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致辞中指出,历经8年的脱贫攻坚行动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今后重点。两个月后,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从法律层面为今后的乡村振兴铺平了道路,也标志着我国的乡村建设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城市中国》先后推出了第12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36期《土地》和第79期《美丽乡村演化》,对我国乡村建设的不同阶段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回顾。79期《美丽乡村演化》农村未来”专题包:三本杂志,一种解读2021“一号文件”的方法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通过后第三天,5月1日上午,“艺术在浮梁2021”于景德镇市浮梁县寒溪村开幕。由瀚和文化实施,大地艺术节之父北川富朗担任顾问,“艺术在浮梁2021”项目邀请了26位艺术家,创作了22个艺术项目,并推出在地文创品牌“18方”。“艺术在浮梁”引入了日本大地艺术节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文化艺术带动乡村振兴的一次积极尝试。“艺术在浮梁2021”道旗飘扬在茶山(摄影:异想社)“艺术在浮梁”项目团队推出在地文创品牌“18方”
2021年5月11日
其他

古建筑系列④儿子眼中的建筑史大师伊东忠太

五一假期前开始,我们连续安排了三篇书摘,接下来也将延续这个系列,收录新出版的书里对中国重要建筑遗产的调查与记录。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这些记录都来自外国人的摄影、手绘和文字记录。等到下一个假期来临,我们的读者就可以安排一趟旅程,去看看文中写到的地方现在是什么样子。丰富的古建筑遗产不仅是我们民族自豪感的所在,也是爱好建筑、爱好乡土的人们会有兴趣了解、想亲眼去看一看的。本刊也曾在多期杂志中通过解读中国城市、中国建筑来讨论中国的文化精神,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长按二维码,购买我们去年推出的“中国文化解构杂志专题限量包”。下面将陆续推送的几篇书摘,来自本周四我们在《每周新书》栏目推荐过的《手绘天朝》,是日本建筑史大师伊东忠太在20世纪初在中国调查古建筑的记录。想回顾这期栏目可以点击阅读。本文选自《手绘天朝》附录1《父亲伊东忠太的背影》,作者是伊东祐信,由现代出版社应允选摘并提供图文资料。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二次转载。为便于阅读,文字有微小调整。标题为编者所拟。《手绘天朝: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日]伊东忠太
2021年5月9日
其他

每周新书 | 调查目标:古建筑、新村和妻子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长按二维码下载APP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2021年5月6日
其他

高铁里外的“标语中国”| 超·中国②

高铁基础设施,是国土空间的压缩性象征。在其中,个人是权力运载的工具,而不是权力实施的对象。因此,公告类有时与宣传类标语会同时在一处出现,共同完成福柯意义上“安全,领土与人口”的生命政治。
2021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