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新书 | 调查目标:古建筑、新村和妻子

里斯本 城市中国杂志 2022-05-14

《手绘天朝:遗失在日本的中国建筑史》

[日]伊东忠太 著,陈琰 译,

现代出版社,2020年11月。

对热衷于古建筑的人们来说,日本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是一位再熟悉不过的外国友人,不需要作太多介绍了。这位近代日本建筑学科的创始者、亚洲建筑研究的先驱性人物,一直认为研究中国古建筑是非常重要的学术项目,他为调查、记录中国建筑遗产,6次来华,前后跨越20年时间,留下了丰富资料。1902年4月至1903年6月,伊东忠太从北京起程出发,自北向南穿越半个中国,他途经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云南,最后进入缅甸。一路上的见闻,这位大师用手绘卡片的方式进行了精细的整理,形成了5册野外笔记书,《手绘天朝》就是在这些笔记书的基础上,进行拍摄、整理、附加图注和解说等,最终编纂而成,共有900余幅手绘图片,包含建筑、文物、风俗、古迹等,文字部分也有作者在观察思考时写下的感想和推测。大部分图片为彩图。其中所绘建筑,因战乱、灾害和后来的人为因素等,很多都已不存。伊东忠太的手绘笔记是中国建筑文物难得的历史记录。关于中国建筑史,伊东忠太的《中国(支那)建筑史》、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和刘敦桢等集体编著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是最有影响力的三本。学者南萧亭在知乎曾写到,伊东忠太的贡献在于利用他的调查所见,初步展现了中国早期建筑演化的脉络。《手绘天朝》这本书是伊东忠太第二次中国考察的全程记录。


之后我们将会安排几次推送,展示一些书中的手绘图和文字笔记,到时候大家可以细看。

《一代水工汪胡桢与南京“新村”建设》

尹引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8月,39元。

广西师大社有一套“微南京”书系,来自南京的地方文史同好组织——微南京人文工作室。这本由该组织成员尹引撰写的小书,介绍了一段有趣的地产开发史。中国现代水利专家汪胡桢1917年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即河海大学)毕业,1923年获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后任中央大学教授,解放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等职,长期从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教育等工作。在南京的“新村”建设中,他还涉足过房地产开发,所以这本书谈“水工”的“新村”建设小史。根据尹引的研究,汪胡桢曾在南京创办乐居房产有限公司,开发梅园新村、桃园新村、复成新村等商住社区。在沦陷时期,汪胡桢还自办了厚生出版社,出版“中国工程师手册”等大型丛书。这本小书分为三编,上编介绍汪胡桢一生中的四重身份:水利专家、教育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中编讲汪胡桢搞房地产开发的总体过程,包括早期他参与集资筹建河海工科大学新校舍、参与嘉兴老城改造并提出“新村”建设理念,在南京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工作期间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参与合作建设良友里及之后组建乐居公司参与“首都大开发”等,尤其是详细地回顾了乐居公司开办到结业之间的各种业务。下编则调查良友里、梅园新村、桃园新村、复成新村和竺桥新村这五个各有特点的社区,其中梅园新村有汪胡桢的自宅,现设有纪念馆。

《妻子们的思秋期》

[日]斋藤茂男 著,高璐璐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活字文化,2020年1月,45元。

这本书在我国也已经火过一段时间了,不过现在看来,和城市发展话题的关系很大,这个角度相对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斋藤茂男这位日本老记者,1999年就已经不在了,曾是一位德高望重、著述颇丰的社会调查记者。他的《日本世相》系列纪实著作有12本之多,全面展示了1970-1990年代高速成长期日本人的样貌和社会心态,按他自己的想法,这些采访展示的是“资本主义与人类的关系”。诚如作者所想,“异化的人”展示了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在这本书当中,异化的是家庭中重要的成员——妻子,这些受访的都市中产家庭熟年主妇们,其中受访的6人陷入酗酒,另外4位则在中年提出离婚,放弃了身在企业管理层、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都还不错的丈夫。在老记者的笔下,这些“思秋的妻子们”陷入这种生活心理困境的原因逐渐被凸显出来,直接造成他们处境的是丈夫的行为,间接原因则是社会的压力、发展模式的惯性使人丧失独立性之后产生的心理损伤等。虽然,作者在终章的总结反思中提到,职业状态的变化、职场氛围和家庭氛围的善意、女性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等等,甚至家庭形式的变化,能够在性别平等意义上给女性带来“革命的机会”,但走到这一步就真的是革命成功了吗?实际上,“这条路并不平坦”,每个人都在国际形势与国内状态的“大局”之内,微不足道的个体,能做的选择着实不多。

《天价茶名利场》

《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第14期(总第992期)

该刊这期关于部分地区茶产业价格畸高的调查专题,很有特点,体现出我国大而复杂的经济地理特征。而该期中的一篇关于高铁的报道,也很引人注意。《中国高铁建设“减油门”》一文,提出“重点是调整高铁与普铁的投产比例”。对此观点,特约评论员乡关何处认为,从目前热门的网络舆情点来看,当前我国高铁战略布局主要面临以下三方面阶段性矛盾。一是因市场回报率有限而导致收费相对贵,有些热门路线票价居然贵如等距离民航航空,直接导致低线县市群众出行往往直接忍痛忽略高铁;而如果要在高铁上进行餐饮消费,就更加苦不堪言;二是与货运线路的协调和整合相对不足,特别是与公路运输配合不力——目前的很多快递运输,宁可用更高成本、更高污染、甚至客观存在一定事故率的公路运输,也不要铁路运输,可见后者的效率之尴尬;三是占用耕地面积较大,容易给线路穿过的相关农业区域带来财政、生态等方面压力。今后我国高铁战略布局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第一,各分局高铁集团要努力探索构建灵活可控的高铁票价调控机制,多搞“一日一价,一车一价”的潮汐式票价作为可行性试点,将城市机动车道交通规划等领域的经验积极借鉴进来;第二,充分挖掘铁路货运的潜力,利用高铁部分闲置运力用来运输快递等时效性要求高的货物,以缓解公路货运的资源紧张;第三,新批新建线路一定要尽力规避近乎重复的线路,优化路网灵活性,以免“塌方式”地占用农业等其它方面的优质建设用地。

《东北振兴:新理念,新突破》

《瞭望东方周刊》2021年第8期(总第827期)

小编刚从东北省亲和旅游归来,在哈尔滨、沈阳和大连都看到了东北振兴的最新进展和顽固难题。该刊指出,东北的精神地理特征由以下元素构成:“闯关东”的目的地、中国工业化根据地和“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发源地。自2003年10月中央作出东北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来,东北的地方政府、人民、商界、学界都在积极行动当中,当然,对东北振兴的效果,各方一直有争论,且与南方的比较不断被推进向前,结果则始终不免惨烈,原因想必十分复杂。该刊认为,“无论是营商环境、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力,还是城市发展模式”,东北都需要“革命性变革”。产业方面,该刊谈到,改善营商环境,改变公共服务作风,是长期需要坚持的关键,产业升级、理念转换、结构调整和与内地其他地区建立合作关系上,也需要多方面加强。该刊还着重提出,东北交通条件必须改善,以强化其地缘优势,其中铁路是至关重要的。关于中心城市的讨论,该刊则指出,沈阳需要变得更强,长春已经变得更强,哈尔滨则需要向俄罗斯强化联系,大连则着重向南。在讨论收缩城市问题时,该刊则运用多位专家的观点,强调重视人均、积极促进东北内部各地区和大小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想法。实际上,总体看来,东北的进一步转型发展,显示出改革走向深水区、中国模式进一步探索的意味,该刊最后将重点落在“人的发展”上,是非常准确的一笔。对东北来说,无论观念的改变、城市空间的改造、产业的转换等等,最终都必须实现居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提高。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下载APP


或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