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新书 | 出游,出逃,出发去进军西部

里斯本 城市中国杂志 2022-05-14

《玉山丹池:中国传统游记文学》

[美]何瞻 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75元。

灾难时出逃,平安时出游。同样是出远门,在历史上,旅行就是美好的活动,比移民求生要好太多了。不过,古代因为条件所限,旅行需要相当大的财力,往往要准备很久,沿途也很可能遇到很多风险挑战,由此游记作为中国历史重要的文化记录,也是十分宝贵的参考资料。作者认为,“虽然许多中国游记作者在六朝时期创立的游记体裁传统形式和结构中写作,但是他们可以不断地作出改变和调整,使之符合个人趣味和个人需求。”书中呈现了若干案例,展示历朝历代一些知名的游记作家怎样书写。中国第一部游记集《游志》是陈仁玉(1212-?)在1243年编成的,含87篇作品,这些作品的时间范围前至晋朝,后到南宋。作者谈到,陈仁玉的这本游记的序言和目录介绍了古人如何理解游记体裁主题,并指出游记最关注的对象是美景,也包括著名游客的行迹和历史遗存等等。作者提出了中国游记文学的几大特征,首先是旅行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不断出现新方向和新关注点,这与巨大国家疆域的变迁是有关系的,清代以后则对边疆十分关注;其次,随着动态发展,中国旅行文学的体裁和形式内容不断围绕作者与观众之间、文学环境与文化机构之间的关系灵活调整,并非静态单一的;再次,中国游记文学充满了新作品与老作品之间的关联,主要是后人借鉴前人的视角;最后,中国游记文学注重写视觉,但不止于此,还会无所不包,写出其他感官和作者的想法。


之后我们会安排选摘书中的一篇内容,欢迎关注。

《洪水与饥荒:1938至1950年河南黄泛区的战争与生态》

[美]穆盛博 著,亓民帅、林炫羽 译,

后浪·九州出版社,2021年1月,68元。

影响地区发展走势、决定居民命运的,历史上看,既有权力与人的影响,也有自然环境变迁的影响,越靠近近现代,这两种力量二合一产生的加成越厉害,所谓“天灾人祸”指的也是这种情况。《洪水与饥荒》这本来自美国汉学家穆盛博的专著,研究的是1938~1950年间河南黄泛区的状况,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丰富、层次多的现场,前承中国近代的政治变动大格局和经济社会地理图景,后接共和国以来的区域发展状态,可以说是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空位置上。谈很多问题都避不开这个事。作者指出,战争与环境联系起来有助于考察军事冲突的生态后果如何决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化。他提出了“军事化景观中的能量学”一说,热衷于研究重大工程的人们看到这个概念可能想开始滑跪了,作者想表述的是,一个巨大的驱动力能调动的各种人财物力量等等,都是促进变迁的能量,聚焦能量及其变化有助于避免思考问题时人与自然关系的脱节。基于此,作者先着力分析了当时“军事化的河流”黄河是怎样被改造的,一系列的水利工程大大改变了黄泛区各地的社会。作者判断,这些工程行动耗费了巨大资源,反而导致了当时国民政府无地在此抵挡日军南下侵略。随后作者回顾了饥荒的发生、影响和演变,提出共产党设计的全新的能量和资源利用方式具有重大意义,这种成功帮助这片土地加入红色一方。书的后半部还大量着墨于灾后复建的过程。

《星星和印第安人的土地》

[美]玛丽·奥斯汀 著,范培文、曹柠 译,王全智 校,

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年6月,35元。

这本很薄的口袋本小书,不仅开本小巧,设计清新,翻开读读文字也会感觉特别适合带在路上看。在城市中生活,苦于与自然接触不够多,有时候让人感觉好像缺乏养分似的,自然文学在这种时候就很适合帮我们“补一补”。玛丽·奥斯汀是活跃在20世纪初的著名自然文学作家,她因研究加利福尼亚州的印第安人和沙漠生活而著名,一生撰写32本书、200多篇散文和3个剧本,被誉为“美国环境主义运动之母”。在玛丽·奥斯汀行走、调查、撰文的时代,美国正在狂飙突进地发展,人向自然要地、要资源,当时人们的发展观现在看来有很大的局限性,从其他相关著作中也可以了解到,由于发展速度过快,以及对自然不够尊重等各方面原因,一些由人为开发行动导致的灾害时有发生,甚至反噬了若干已经相当长成熟的定居点和城镇。玛丽·奥斯汀不仅热爱广袤的土地和长久生存在这里的印第安民族,还不断地发出呼喊,提醒人们务必要正视自然,她写道“沙漠会补偿人们为它复出的所有代价,它让人大口地呼吸,深沉地睡眠,让人能和星星交谈。”书中还有一些信手描绘的图示、反映自然场景的简笔画、印第安居民的画像、动植物的手绘图等,非常生动,展现出作者细腻的观察力。

《新国潮崛起》

《商业周刊/中文版》2021年第7期(总第475期)

近几年中国本土品牌尤其是消费类品牌呈现出的“国潮崛起”是一个重大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对城市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提醒,并且很大程度上也是城市空间更新的一个新的机会。该刊本期专题剖析了新国潮为什么崛起,并以一些品牌受访人的自述来提供具体信息。总体来看,该刊转引咨询机构统计数据及结论称,国内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国货的原因有三:一是认为性价比高,二是“是中国人就应该买国货”,三是信赖品牌。在变化过程中,新冠疫情影响、全球化进程变幻,都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正如该刊所指出的:消费者更加重视“自信”消费,既有对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宏观经济稳定性的自信,也有对自身所处城市、自己最依赖的信息渠道和人际的信任。该刊通过众多研究人士与业者之口,表述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国潮的崛起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营销现象,而是从品牌到产品再到对消费者需求的研究整体上比以往进步了一大截,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而以前横行市场的国外大牌往往既无兴趣也无能力应付这些变化。低线城市消费者更加直接地面对了自己有机会、有能力、有需求选择的商品,尤以美妆、服装、食品等为甚。在抖音等最新最火的社交平台上,品牌之间的营销竞争也愈发激烈,因此,品牌如果想“长红”于新国潮行列,必须在管理创新和产品研发上继续下更多的功夫,这要求他们“更懂中国人”。很大程度上,也需要更懂中国城市。从区域经济到城市商圈,从劳动者的能力到消费者的欲望,过去的中国为现在的中国已经做好了许多方面的准备。

《农村土地银行构想》

《中国投资》杂志2021年第5、6期合刊

(总第528期)

该刊本期专题的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广东分行原副行长卢秉忠的研究成果,共3篇文章。二人建议开办由政府出资设立、以经营农村土地存贷业务和“三农”信贷业务,提供政策性优惠贷款,管理监督中央与地方对农村建设项目拨款业务的政策性银行——农村土地银行。作者指出,农村土地银行能保证农民拥有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产权,对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有重要意义,为达此目的,要解决金融机构如何经营土地,进而以何种方针接受农民对承包地的经营权、宅基地的使用权和房屋的产权的金融化使用行为。作者们观察到,在一些地方,进城务工的人们的宅基地转为复耕地之后常见撂荒,类似行为导致土地使用的浪费,农村土地银行如果能承担撂荒地和空心村土地的储存、流转、再分配职能,能够更好地盘活农村资源,保护农民权益。此外,农村土地银行还可以借助一系列金融资产,对农业合作社予以本地化的资金支持,帮助向农村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并且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最后,农民进城后,把土地存入农村土地银行,如果有朝一日希望返回农村生活,还可以重新提取出自己以前的土地,进行经营或居住生活。作者们还对中外农业金融机制作了比较,指出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与政策性保险公司可以协作支持农民抵抗风险,国际上采用土地银行模式的国家已经不少,有先例可供借鉴,也可以借机对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体制进行改革。文章还详细提出了农村土地银行的运作模式和组织架构设想。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下载APP


或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