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荐书 | 伦敦,威尼斯,罗马

里斯本 城市中国杂志 2022-05-14

《薄雾之都:伦敦的优雅与不凡》

[英]西蒙·詹金斯 著,宋佳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89元。

又来了一本伦敦城市史,或说伦敦这个城市的传记。书封底有一句值得关注的推荐语:“书中关于二战后伦敦建筑和思想潮流发展的内容非常精彩。”这话说得不错,这本书确实是比较适合了解规划的城市史读者。


译者生活在伦敦,且翻译本书的工作也有一部分是在伦敦因疫情封城时期进行的,译者认为“对所有曾到过伦敦的人来说,这座城市都会成为心底一份特别的存在。”这句感情真挚的话,对读者来说有明确的所指,也对应了作者强调的:“这本书主要讲述伦敦样貌的演变,以及它如今为何比其他同类城市更多元丰富,视觉上也更加无序。”作者用他精心谋划的格局来诠释了“所有的历史都植根于地理空间之中”的判断,通过各区域的变化记录来表现出市场、规划、宗教、灾难、外国势力等力量对伦敦城市空间更迭所起到的作用。作者还强调了本书囊括了较少被英国作者们所关注的伦敦近现代城市扩张的问题,这一话题能够延续到如今移民在伦敦的处境。


在第十八章,也就是三分之二篇幅过去以后,作者开始比较详细地介绍一战开始后伦敦的种种变化,从这儿开始的内容与当今的局面逐渐相接。作者虽然叙述速度很快,但非常重视每个时期建了什么新的房子,是什么人或什么力量因何缘由展开了城市开发项目或建造了重要的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作者认为,在阿伯科隆比挥洒理想的时代,主宰着战后伦敦城市建设实践的却是牟利倾向非常猖狂的地产商,实际上更大程度是市场的力量而非规划师的智慧在主导伦敦随后的变化。


作者集中力量介绍了很多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的伦敦城市开发项目,文字中充斥着对肆无忌惮的城市更新的批判,他认为“战后出现的大规模拆建,是对伦敦犯下的严重罪行。”在回顾了重要交通线路、科文特花园改造、码头区、金融城等伦敦经典建筑项目和区域更新项目的来龙去脉之后,作者将全书最后的篇幅转向对各种政治势力、政治倾向和复杂社会格局可能对伦敦未来产生的影响,这些混杂格局最终支撑当下我们所能看到的伦敦“浮华构造”,谈到国王十字项目和英国脱欧的影响,可以说非常与现实接轨了。最终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对伦敦怀有真爱的作者内心真实的态度,他认为,规划师的思想在伦敦受到的尊重远不足够。

《城市中国》88期《伦敦:效率与平等性的时空博弈》也可搭配阅读,长按二维码可购买这期杂志。


《威尼斯:欧洲的枢纽1081—1797》

[美]威廉·麦克尼尔 著,许可欣 译,

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4月,88元。

大家都知道的世界史大师麦克尼尔,写过一本范围相对小一些的“小书”,讲存续700余年的威尼斯势力。地中海的王者布罗代尔对这本书赞赏有加,威尼斯是地中海的核心城市,是“欧洲的枢纽”,特别是在大航海时代之前,这个城市及其统治的国度是无可替代的。麦克尼尔认为“威尼斯改变了欧洲”,但这本书的篇幅却很薄,200多页就搞定了。可见,大师有侧重点,透过发生在威尼斯的历史风云,这本书描述了“从11世纪到18世纪,东欧及南欧在审美风格与工艺技术上的起伏兴衰”,致力于利用几个历史上活跃于该地区的民族与政治势力的历史记录,“来呈现东欧、南欧在文化交流的规模和重要性方面曾经扮演的角色”。


威尼斯在中世纪时期,开始利用通商贸易担任拉丁世界与希腊、斯拉夫和土耳其之间沟通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威尼斯的商人集团也逐渐发展壮大,并缔造一个实力不错的国家。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后,威尼斯成为一支强权力量,持续统治了海外属地的东正教人民,直到1797年瓦解,这本书的叙述也到这个时点为止。


书中覆盖的不少地理位置,在今天也都是地中海至关重要的地点。书中提到,希腊的克里特岛当时曾是威尼斯治下,实现意大利与希腊上层文化互动的地方,是一块富饶之地。1405年起,帕多瓦大学归威尼斯管辖,其对16、17世纪东正教世界的影响力强。1600年之前,威尼斯因其地理位置,也是东西欧跨度与贸易的节点。全书分6章,第一章1081-1282年讲法兰克骑士的扩张,如何在威尼斯建立属地,涉及造船技术等很多因素;第二章1282-1481年讲威尼斯成为强权国家;第三章讲威尼斯在文化交流上起到的作用;第四章讲1481-1669年的衰退过程,涉及不少战争史内容;第五章讲这一时期作为文化大都会的威尼斯,涉及艺术、科学、教育等多重因素;最后一章讲随着欧洲活力核心区域移到阿尔卑斯山以北,威尼斯逐渐度过了全盛时期,至1791年威尼斯共和国灭亡。

《罗马:永恒之城》

[澳]罗伯特·休斯 著,朱天宁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3月,118元。

艺术史学家罗伯特·休斯写了本罗马的城市史,没读之前大概就能想到是从什么角度入手了。罗伯特·休斯在中文世界已经颇有名望,他的《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1787-1868》被认为是一本特别好读的书,《绝对批评:关于艺术和艺术家的评论》和《新艺术的震撼》则是纯粹艺术史领域的作品。


关于罗马,此前已有维克托·松金讲建筑史的《罗马传》、克劳德·莫蒂以图为主的《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约瑟夫·里克沃特以罗马为案例研究城市规划的《城之理念》以及周繁文的对比研究《长安城与罗马城》等。休斯回忆了自己1959年第一次到罗马时的直观感受,提出“伟大的城市之所以伟大”关键不在于大,而是在于“沉淀的关怀、细节、经验与爱”,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因专业视角之故,休斯认为一座城市起码要精细才能算厉害,不考究就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了。由此,他还是选择了用讲故事的方式重述罗马的历史。


他也通过发挥专长,例如解读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雕塑作品《第一门的奥古斯都》等,来点明罗马漫长历史中一些关键的人物和事件。在讲到像公共浴场这样的知名代表性建筑物时,作者也通过旁征博引,来尽力还原建造的过程及其使用者人群的状态等,来帮助读者多了解一下当时的信息。


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等重要的艺术史时期,休斯都选择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和艺术家,通过谈他们的事迹来引出当时罗马的状况。在19、20世纪,作者则更加集中地谈了当时艺术观念主流在罗马的沉浮,他强调这些风云变幻正是建基于罗马丰富的历史基础上。1931年,墨索里尼政府发布了一套罗马城市更新的总体规划,休斯也对其意图和审美进行了解读,并指出“更加民主的战后罗马当局没有试图”抹除墨索里尼时期留下的不少法西斯主义印记。最后,作者一直写到了现代罗马所拥有的艺术,并最终指出:“意大利公众真正关心的,是足球。”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译者也是“读城系列”丛书前作《威尼斯:晨昏岛屿的集市》的译者。

《提速碳达峰》

《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第19期(总第997期)

这期专题对最近刚为全社会关注的“碳达峰”问题作了能源视角的全面探讨,专题主要关注的是煤电转型的问题,因为煤电排放的增长是碳达峰必须要克服的。我国现在还有1000多座燃煤电厂,不仅如此,“十四五”期间还有一些可能新增的煤电项目,关于这些电厂,2020年初马里兰大学、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华北电力大学等共同发布的《加快中国燃煤电厂退出:通过逐厂评估探索可行的退役路径》报告指出,煤电逐步有序退出是可行的,不能再新建煤电厂了,短期内要抓紧淘汰该退役的机组,调整煤电定位,在电力调节领域也要发力。


专题对煤电整合改革整体格局和煤电大省(碳达峰困难大省内蒙古)的处境各安排长篇专文予以分析,并专访了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据统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由中央官方提出之后,还有12个省级发改委核准了总量为80万千瓦的煤电项目,这种趋势值得注意。该刊指出,煤电的经营困难已经比较明显,中央对煤电上项目的要求也比较严格,2019年起则针对甘肃、陕西、新疆、青海、宁夏等西北五省进行了煤电产能过剩、企业连续亏损情况的资源整合,至2021年底可以降低三分之一的产能。一方面,该刊通过行业研究和学者观点指出,“十四五”期间不能再上新机组了,但煤电的改革也要一步一步走;另一方面,该刊也谈到,现实中,可能在“十五五”中后期真正能实现碳达峰,此前一段时间还得从中央到地方继续加强关停煤电产能。专家们呼吁,对煤电项目的退出,需要考虑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问题,毕竟成本还是相当巨大。以后主要靠风电水电和核电行不行呢?专家认为,各有问题,需要系统性解决。比如,风电存在气候影响,由此非常需要调整电力输送问题和电价系统。


在关于内蒙古碳达峰艰难前景的文章中,该刊则提醒我们,内蒙古是国内主要的供煤供电地,支持了一些率先降碳的省级地区,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改革缓冲期,也需要跨地域的协调,以缓解省际“碳不公平”现象。李高则在访谈中表示,“十四五”作为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决不能再走老路,必须要抑制地方盲目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冲动,切实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并不是要在短期内把传统化石能源全部替代掉,我们更希望看到的局面是,既平稳有序,又积极作为。”

《潮州潮故事:仿佛回到中国古代的生活》

《环球人文地理》2021年5月

潮州是我国非常有地方特色,也特别有地方活力的城市。该刊本期专题主要立意是探访潮州以了解其古意,寻找今昔的关联。潮州的第一位关键的名人是被贬来任刺史的韩愈,他在堤防建设、治理水患、促进生产、改善民风、治理社会、兴建教育等方面,均有重大建树,由此潮州很多著名地点都用韩姓冠名。潮州人多为古代中原南迁人,这也是潮州方言保存了古汉语的特征。移民为这个地方注入了善于流动、精于商贸的特质。潮州的古建筑以名人祠堂等于乡村古寨为主,体现了这里的民风和社会特点。潮州古寨规模大,围墙高,充分具备防御功能,是一座小型城池,也喻示了这里非常强的宗族凝聚力。


该刊介绍了不少知名的潮州大厝,认为这些古建筑展现了潮汕文化具有的浓厚的民间信仰氛围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形态。该刊还介绍了潮州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地曾为知名海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这里的新式技艺引入颇多,西方工艺样式与本土工艺方式的结合也不少,明清都有知名工匠,且早期“潮绣”多为男性工匠具有顶尖技艺,1920年代潮绣还在欧美红极一时。2004年,潮州还获得了“中国瓷都”称号,北宋中期到南宋早期为潮州窑的鼎盛期,后世一直延续,并衍生出了多种的工艺。其中,潮州嵌瓷也是潮州祠堂建筑的重要特色装饰物。2008年,普宁嵌瓷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的民间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木雕和玉雕。该刊最后还介绍了潮州菜,其核心食材是鱼类,与之并驾齐驱名气很大的则是蛤烙小吃,此外还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则是工夫茶。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urbanchina.com.cn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下载APP


或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