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社区线上沙龙 |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

UCRC 城市中国杂志 2022-04-19

四月的上海,疫情暂停了这座超大城市的运转,2500万人同时置身于一场未知前路的封锁之中。


物理空间的受阻一方面使人们加深了对虚拟空间的依赖。我们在屏幕面前工作、社交和展开公共议题讨论,也为曾经触手可及的食物发愁。另一方面,以小区为单位的封锁也使人被动回归了曾经被忽略的“附近”。年轻租户们在做核酸时第一次看到楼内邻居的长相,物资渠道的失效也迫使居民建立团购群和互助文档发起自救。


我们总是习惯了让城市由大型平台接管,由快递员为我们传递一切生活所需,并推动着各类虚拟空间的崛起以满足远程交互的诉求。然而,在疫情爆发的三年来,我们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却依旧缺乏清醒的认识。城市底层运行系统的原始性和脆弱性在“速达”的幻觉中被慢慢忽略。同时,当网络平台成为了仅存的渠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也将大量弱势群体置于极端的风险之中。

当流动的盛宴走向停滞,社区便成为了我们最后的堡垒。从规划设计的视角来看,社区的未来有哪些可能性?人们能够从社区中汲取怎样的力量?当我们直面各类机遇和挑战,诸如人口结构变化、气候与公共卫生危机时,当前社区的空间、权利、组织存在着哪些问题?城市作为一个更大的系统又应如何实现足够的韧性?


依托《城市中国》的海外观察员体系,我们希望通过三场线上沙龙对此展开探讨,提出关于未来社区的更多问题和反思。

报名方式

添加工作人员微信付款报名(注明场次)

每场50元/人(含电子杂志一册,定价40元)

◎ 报名后将有工作人员通过微信联络,发送会议链接

◎ 报名并完整参与三场沙龙,将颁发《城市中国》未来社区系列课程证书

活动预告

 02.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市社区治理

时间

2022年4月23日周六,下午3:00-5:00

主讲人|张起

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建筑与房地产系,现为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与同济大学建规学院联合培养),“社区规划与治理”研究课题负责人,《城市中国》第三期海外观察员,《城市中国》特约编辑。

张起的研究领域包括社区可持续规划、老年友好的公共空间营造以及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等。本次沙龙中,他将回顾社区与城市更新、老龄化、公众参与的关系,结合相关案例,阐述他对中国城市社区在可持续发展议程下半场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思考,希冀可以为相关讨论提供参考和补充。

对谈嘉宾王婷

香港大学景观学博士候选人

《城市中国》第四期海外观察员

湿地治理与景观人类学研究

「普通人的自然」专栏发起人

Youth Engaged in Wetlands (YEW) 亚洲区代表

香港的社区边界充满张力。几乎每栋楼有自己的业主立案法团和管理委员会,处理与大厦相关的事物。走出楼道的公共空间事物,则由18个区议会的议员负责向政府沟通。近年来,不同社会团体也在积极推动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与设计。比如改造全港170个游乐空间;社区长者代表机制和屋顶农场租赁等。在一个没有清晰物理社区边界的城市,未来社区意味着什么?居民有哪些共建和治理的途径?

对谈嘉宾|赵璟韫

《城市中国》第五期(2021-2022)海外观察员

毕业于英国巴特莱特建筑学院,目前就职于AECOM(香港)。个人研究兴趣主要围绕“关系型城市模型“ RUM(Relational Urbanism Model)设计方法,通过定量的情景分析来构建城市建设参与者(政府、开放商、建造师、用户)之间的协商机制。

主持人|崔国

城市中国研究中心(UCRC)

全球城市研究议题“海外观察员”项目发起人,苏州国际设计周(SuDW)《超·中国》城市主题展(2019)、《新「黎」想》江南古镇主题展(2021)策展人。

 03. 

韧性社区与守望互助

时间

2022年4月30日周六,

下午3:00-5:00

主讲人|郑欢

目前就职于一家国际环保NGO,主要负责城市韧性发展、气候适应和防灾减灾方面工作。在此之前,她任职于广东的一家私募基金会,发起了珠三角地区“社区应对气候变化”项目,在风险评估管理、适应规划、防灾减灾、项目资助和管理、第三部门能力建设等领域有相关经验。她先后取得澳洲国立大学环境研究和社会学学士以及德国弗莱堡大学全球化研究硕士学位。

本次沙龙发言聚焦于“韧性社区与守望互助”主题,探讨疫情、气候风险等因素下,我们可以如何理解、建设或重构“韧性社区”的概念。

对谈嘉宾|周详

日本东京大学都市工学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师,至善青年学者、硕导,江苏省双创博士。《城市中国》第1期海外观察员,《城市中国》特约编辑

主持人|崔国

城市中国研究中心(UCRC)

全球城市研究议题“海外观察员”项目发起人,苏州国际设计周(SuDW)《超·中国》城市主题展(2019)、《新「黎」想》江南古镇主题展(2021)策展人。

活动回顾

 01. 

迈向老龄友好的未来社区

2022年4月16日

主讲人|张威

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建筑系,博士候选人。《城市中国》第三期海外观察员。

对谈嘉宾王正丰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艺术史与文化政策学院博士后,《城市中国》第四期海外观察员。

沙龙中,张威博士介绍了新加坡乐龄社区公共空间的包容性设计以及开展多样性活动时的场景和特色,且利用简单技术实现了高效管理。王正丰博士所身处的都柏林的老龄社区则拥有更强的能动性,老年群体积极参与社区的改造和设计。


讨论环节,嘉宾和现场听众就乐龄社区建设、城市更新以及疫情下社区治理展开交流。崔国提出,我国老旧小区改造面临的尴尬处境是公共空间概念混乱、管理权责不明确以及无效空间多。而新加坡基于有高度话语权的政府,可以按照精英引导、多方参与、百姓跟随的路子高效实现许多城市更新尝试。反观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爱尔兰,更多则依靠自下而上、居民自主参与的方式实现社区管理和自治。


讨论引发了许多思考:面对老龄化,我国可以如何借鉴新加坡、爱尔兰的社区建设?如何吸引资本、界定空间、权责明确地实现老旧小区改造?如何提升社区的可识别性从而实现“一社区一特色”?或许,未来的乐龄社区并不是某个一步到位时间节点,而是需要规划设计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实践,方可无限靠近的乌托邦。

点击查看《城市中国》未来社区专题研究

《城市中国》出版物 

《未来社区:城市更新的全球理念与六个样本》

城市中国 著,崔国 主笔

蓝狮子·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68元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到近现代工业化之后的必然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以年均1%的速率增长,2019年末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在中国许多大城市,几乎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不止一次的开发。城市的建设者和研究者们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式。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对未来社区的理解和试验,是探讨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本书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国内外多个国家的城市更新案例,梳理城乡规划学者、建筑设计师、社区经营者等群体的观点与洞察,寻找未来社区的中国模式。

点击 阅读原文 购买

编辑/张晶轩

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urbanchina.com.cn

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

email:00urbanchina@vip.163.com

微博/ 豆瓣:城市中国   

App:App Store搜索 城市中国  

官网:www.urbanchina.com.cn

长按二维码

下载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