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守望者”在杭州:让现场成为属于我们的阅读派对

‍不同的年月,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

同样的16-18日,同样的“守望者”,同样的阅读派对。

我们在路上,我们在线上,我们在现场。

长期关注“守望者”的朋友应该知道,去年4月的16-18日,“守望者”参与了北京朝阳郎园的一场图书市集,这场市集是由著名自媒体品牌“做書”举办的三日“草地联盟”,160多个展位,160多个调性迥异的图书品牌汇集于同处,既草根简单,又新锐艺术。

郎园艺术园区图书市集

今年9月的16-18日,“守望者”又一次参与了一场图书市集,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们来到了杭州。这是由“大屋顶”携手“做書”联名举办的首届杭州阅读生活节,是一场属于读者的阅读派对。依托于良渚文化艺术中心极具现代美感的建筑结构,出版品牌、书店、图书主题阅览、户外诗谣弹唱会、线下对谈活动等都有属于自己的天地,让读者一站式体验所有与阅读有关的趣味活动。

大屋顶SPACE活动地图

我们的展位在一楼A31,这是一个拐角,也是一个人流不那么密集的区域,我们的两边分别是广西师大社的“新民说”和“文学纪念碑”。在市集第一天,我们这个小角落好像是受到了某种屏障魔法的干扰,空无一人,偶尔逛来一位有雅致的读书人,也很快左顾右盼地离开了,我们三家展位的小伙伴只能面面相觑,相视苦笑,自嘲着领到了一块“风水宝地”。

杭州阅读生活节场馆一楼全景

当然了,我们这个位置也非常有好处,因为它在拐角,所以我们有了更大的海报张贴位,可以自己DIY图书封面墙,这些封面海报被很多路过的挎着相机的读者拍摄下来,撤展的时候还被独立书店的店长要去二次利用(DIY的我本人非常骄傲);也因为在拐角,这里是通往二楼楼梯的必经之路,只要从二楼下来,必定第一眼会看见我们的展位(虽然很多读者都被旁边的展位吸引走了);还因为它在拐角,所以只需要几个人围着就会显得这个角落人气爆棚,立马吸引一波读者伸长脖子,一探这里究竟有些什么好书(好像也是个不错的饥饿营销模式)。

“守望者”展位全貌

薅走海报的书店人

在展位前无人的时刻,我和小桥一遍遍地调整书籍的摆放,思考着如何能让图书看起来更吸引人,例如把多年畅销好书《致D》《刺猬的优雅》《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放在最外圈,把封面好看的新书《星辰的故事》《大教堂时代》《批评与临床》放在C位,把近期热议的爆款书《论爱欲》《王家卫访谈录》搭配着各自的系列(“汪民安作品系列”“守望者·访谈系列”)放在正中间。我还拿上“守望者”书目小卡片沿着会场分发一圈,成功让更多的读者认识了“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这个品牌。

成功发完300多张小卡片

书展上的书总是要大大方方地招摇,才能获得读者的停留和青睐。在一遍遍的调整后,我们总算没有让这些好书被埋没,成功吸引到了读者们的注意力。第二、第三天的火爆程度不用多说你们也能猜到了,大概就是,我在三层人群外,怎么也挤不进展位的程度。

水泄不通的展位前

大屋顶一直是杭州文艺青年的聚集区,周围也有大量居民区,时常会有展览、市集、戏剧节这样的活动,所以来买书的多是年轻的大学生和周边居民,场馆里充满了活力和笑语。

认真挑选的读者们

有很多爱书的读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读者专程赶来买《论爱欲》,还受他朋友委托要买两本,但当天这本书已经售罄;一位读者看上了最后一本《王家卫访谈录》,苦于信号不好无法付款,举着手机满场找信号,还跟我强调一定给她留着;一位哲学青年看到《批评与临床》再版了惊喜不已,连价格都不看,直接就要买走;周五晚上没有抢到《幻夜奇行:大卫·林奇谈电影》首发本的好几位读者,冲到展位前拿起这本书就走……

我真是太爱杭州的读者了,喜欢和不喜欢都直白地挂在嘴上:

“这种女性的东西,这种关于萨德的解读,只有卡特才能写出来。”
“这本我看不懂,拿了也是白拿,还是不要了。”
“好激动,第一次跟活的编辑讲话,你编的哪几本?我全部买走。”
“这个没了?这个也没了?还剩什么我能买的?”
“这是南京大学出版社,我也是南大毕业的,朋友们,这不给我买!”
……
忙于收款时,读者为我们拍的照片
离开会场的前一刻,遇到了捡走我们海报的书店人
书籍,是快速架接起人与人心灵沟通的桥梁,我们彼此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年龄身份,但我们爱好同一本书,我们就是朋友。这是这次市集给我的最大体会。
无论是第一次会面的出版人,还是可能永远不会再见的读者,是图书给了我们偶然相逢的机会,也是图书给了我们熟络交谈的可能。
在现场阅读,让阅读成为现场,到灯塔去,爱书的灵魂终会相见。
文|微微 编校|小桥
你可能还会喜欢:
郎园X 做書图书市集:守望者,去书市Party,向无限敞开
美丽和勤劳不能共存
“大洪水时代”的幸存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