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只有被爱过的人,才有资格说爱

周小宽 胡慎之 2020-08-21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很多人在我的文章后面提问,“我也知道爱自己很重要,可是,到底怎么样爱自己呢?我不会。”


有人也许觉得这样的问题很可笑。爱自己都不会?有没有搞错。


但其实,爱自己本来就不是一件生出来就自然可以会的事情。


爱,产生于关系中。没有关系,没有对象,没有体验,爱这个词,就只是一个词罢了。


所以你懂得爱,会爱自己,是因为你拥有过爱的体验,有爱的关系,因此你习得了这样一件叫做“爱”的事情,因为有人爱你,对你好,所以你也学会了爱别人,对别人好,更重要的是,你当然也就学会了爱自己。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


因此,当一个人问出,“我不知道怎么爱自己”这样的问题,一点都不令人意外,也一点都不可笑,这说明在他的关系里,在他的原生家庭里,他并没有作为一个“我”被好好地爱过,因此他也没有习得那种叫做爱的能力。


也许在现实中他也拥有着一些叫做“爱”的关系,但是,他爱这个自己吗?


爱,是当“我”不好,不够好,做不到,不想做,很糟糕的时候,仍然喜欢,接纳,抱持,理解,不离不弃。就像妈妈对一个孩子,孩子哭孩子闹孩子不写作业,妈妈还是爱这个孩子。


所谓的爱自己,考验恰恰就是在这里。



所有不会爱自己的人,都是因为,没有一个爱自己的妈妈。


为什么你会没有一个爱自己的妈妈呢?那一定是因为你的妈妈,也没有一个有能力去爱孩子的妈妈。


你的妈妈连自己都不爱,不觉得自己可贵,也不珍视自己,那么她怎么有能力和本事做到去爱孩子呢?


这其实是一个代际传递的问题。


一个孩子因为不被妈妈爱,所以不爱自己,没有价值感,总觉得自己不好,然后她做了妈妈,她也同样地不懂得爱孩子,觉得孩子不够好,孩子要足够优秀,才配得到爱,因为她自己关于爱的体验就是这样的。


所以她不可能凭空成为一个,爱不完美的不够好的孩子的妈妈,她没有可能凭空产生抱持孩子的做一个包容接纳的容器的能力。


如果你不懂得爱自己,你往上追溯自己的家族史,你就会很容易地发现,这个故事里面的每一个妈妈在婴儿时期,儿童时期,都不曾很好地很安全地很幸福地被父母好好爱过。




上周,一位在德国工作了三十多年的精神分析师对我说,根据他在中国接触到了很多中国咨询师的案例,他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中国的很多女孩,一出生,就应该是个男孩,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后,很多父母就将对男孩的期待,放在了唯一的女孩身上。”


这句话,说到了本质。


说得好听点,是的,她们和男孩一样重要,父母对她们很有期待很重视。


但是如果我将这句话翻译成——她们背负了父母的期待。你觉得这还是爱吗?


同样,也是上周,我还听到一位中国研究家庭动力学的专家说了他在研究工作中的体验,他说他遇到了很多年轻的来访者,而很多90后的来访者对他说起自己的童年,几乎出现了一样的特征——我的父亲或母亲希望我是一个...的孩子,而不是我本身。


你可以在省略号里面填进去很多词,比如公务员、律师、清华北大、道德完美的人、一个值得炫耀的孩子。


父母对他的爱,只存在于,他符合那个期待的完美人设时。如果不是那个人设,这些孩子完全无法感受到父母的容纳和爱意。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一个孩子不能活成他自己的,他只能活成父母心里想要的那个样子?


一个人的生命是自己的,但是却一定必须要活成妈妈/爸爸要的样子才可以得到接受和爱,否则就是个“坏小孩”。


而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爱在人生中又是那么重要,重要到不能失去,如果成为了父母心中的坏小孩 ,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被整个世界遗弃的恐惧感觉。


这一切都在潜意识中不断加深,不断发挥着作用,即使你的父母离开了人世,你摆脱了现实父母对你的控制,你内心内化的父母还是在发出着和几十年前一样的声音——


那么这件事对于一个生命而言,是否很残忍?


极端的例子,就是北大弑母案。




我们第一次体验到爱,就是从母亲那里得到的。


但母亲不是神。母亲也是从一个婴儿开始长大的,被很多因素镌刻进她的人格。她不可能天然地因为是一个母亲就获得了爱的能力,不可能因为是一个母亲就马上人格发展完整。


这是一种我们对母亲美好的期许,可惜并非现实。

 

如果一个妈妈,可以让孩子成为孩子本身,而不投射太多的期待在里面,如果一个妈妈能够去完成一个妈妈的功能——抱持,接纳,理解,关注。


而不是只有在孩子符合期待时才爱他接受他,那么可以说,这就是一个足够好的妈妈。


可是,成为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是一件绝不简单的事情。


这需要爱,需要勇气,需要环境,需要人格条件,还需要妈妈作为一个个体不断的自省和觉察。这是几代人的努力才能造就的事情。


记得一年前,在我女儿幼儿园的入校家长会上,园长问家长们,你们未来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


很多家长起来作答,答案也各不相同,每个答案里面都有各自的期许。不过我记得有一位家长说,我不期望孩子成为什么,他做他自己就好,做一个普通人就好。


而当时,我在旁听到,也觉得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舒服的感觉。



前几天,我一位好朋友约我吃饭,我询问她女儿初一在学校的情况,因为我这位朋友这两年以来,为了女儿的小升初极其焦虑,我们在一起的话题常常绕不开学习。


她的女儿其实成绩挺不错的,但是要升上好初中,必须拔尖才行,孩子五年级才开始补课,所以她总是担心孩子无法升入好的初中,压力很大。


最后她花了很多功夫,如愿以偿将女儿送进了一线初中的火箭班,那里都是尖子学生,可是问题又来了,女儿数学成绩不那么好,在班上一下子就和优等生拉开距离。于是又开始了一周四小时的数学一对一补习。


她是这样一个妈妈,和很多妈妈一样,但是那天再度聊起这个话题,她突然对我宣布说,“我想开了,数学补了其实也不一定成绩就能赶上,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学霸,就让我女儿做她自己吧。”


她释然的一刻,是接受了孩子也许不是一个学霸,终止将孩子一定要送进重点高中和大学的想法。


而在这个决定之前,她其实也接受了自己是一个,也许不能把孩子送进重点高中和大学的不够完美的妈妈。

 

做一个接纳孩子的妈妈,需要从接纳自己做起。


爱孩子,从爱自己做起。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允许孩子与自己的分离。好像一个容器,容纳你的孩子的不足,不同,震荡,叛逆与痛苦,人生的高高低低。这就是做妈妈的品格。


而每一个人内在都有一个孩子,希望你也能好好守护你的内在小孩,不要把它当做“坏小孩”,也不要陷入被人当作“坏小孩”的关系,是为爱自己。


喜欢我们的话,请给我们一个在看哦!



今晚8:00又有直播!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免费收听!

让我们拉近跟孩子的距离,

让孩子学会爱。


 作者介绍 


周小宽,心理咨询师,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点特别,一个温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已出版新书《你不必更好也很好》 个人公众号:周小宽(ID:xiaokuanjoy)。


推荐阅读

爱情随时发生,但亲密需要探索


☟  点击原文链接,也可收听直播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