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邱阳创巴|当自我消逝时,创造力延续成为智慧,那轮回的创造力被转变为如佛陀般的创造力

自我消逝,创造力延续成为智慧


我们有时候会想,如果自我消泯,那么将会导致创造力的消逝。然而事实上,当自我消逝时,创造力延续成为智慧。密续中有关于炼金术士将铅炼成金子的譬喻,既展现了这种创造力的延续。那轮回的创造力被转变为如佛陀般的创造力,因此,创造力会继续下去。


换言之,创造力或能量,不论我们怎样称呼它,都是一个自行存在的情景。它完全不依赖任何事物,也完全不依赖任何一个参考点。从这个观点来看,创造力与自信是彼此交织的。如果你处在一个疯狂的情境——一个轮回之心的情境,那么,自信就需要时时刻刻被肯定。如此,它就不再是自信了。


因此,在究竟义里,我们所讨论的”自信“是一种不需要被肯定的信心。我们或许可以说,真正的自信是对于本初清明的信任。然而,它甚至不是信任,因为“信任”看似是个有所偏颇的词语,它其实存在于成为创造力的本初清明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性的面向即是慈悲。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慈悲并不是你觉得某人可怜,或当你可以帮助、救援某人时,所产生的那种良好的感觉。那是一种高人一等的心态,我们会想:“我比这无助的人更加健康,帮助他使我感到自己强壮且有用。”这自动强化了自我。真正的慈悲则十分不同,它是根本温暖的延伸。因为你不再有需要统治或执着的领域,你的行为自发地变得自在且慷慨。


你并不试图劝说人们改变信仰,而去信奉你那特别的教义或教导。真正的慈悲只能在你不试图去劝服某人改变信仰或并无领域时,才会发生。“我感觉好极了,因为我修持这样的技巧,我相信这样的教条。你应该和我一样,成为我的复制品!”相反地,慈悲会说:“做你自己,那是你存在的立足之处。我在此为你服务。”这与那流行的慈善家式的、乐意助人的观念十分不同。


——节选自邱阳创巴仁波切《我的未来我决定:“改变业力,改变未来”的解脱心钥》

相关链接:

邱阳创巴|行为或业是持续不断的,只要我们如此地活着,就会如此地死去,然后又如此地出生。死亡的真相就是出生的真相

我们被困在自己那由业力模式所创造的特定世界里,即使是在看似最不相干的细枝末节中,自己也试着延续欢乐并逃避痛苦




         






                   


编辑/鸟湖山文化 +v:shihuaduo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