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巴拉佛教中心

其他

当我们指责别人是错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企图得到某种安全感和依恃

我们总是以自己为准。我们不是认为自己对,就是认为自己不对;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辈子都是如此。我们必须感觉自己“对”才会觉得舒服。我们不能错,否则就觉得不舒服。然而,我们其实可以对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慈悲一点。觉得自己对的时候,我们可以看看这样的对是怎么一回事。认为自己对会觉得很舒服。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完全正确,可能有许多人也认为我们完全正确。但是,如果有人不以为然呢?那时候我们会如何反应?我们是愤怒,还是开始侵犯别人?在当下的一刻观察自己的愤怒或侵略性,我们会发现战争就是这样造成的,种族暴动就是这样造成的:别人不苟同我们的时候,就觉得别人遗弃了我们而义愤填膺,或者觉得自己非“对”不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不对劲或深信自己不对,我们也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感觉。这种对与错的观念,使我们整个人封闭了起来,令我们的世界变得很小。但是,就因为希望自己的状况或关系固定不变,永远可以掌握,所以我们看不到事物的真相,那就是,事物本来就是易变的。与其非要说别人是对或错,与其把自己封闭在对错之中,我们不妨采取中道,强而有力的中道。我们可以将中道视为坐在剃刀的刀刃上,既不落入左边,也不落入右边。中道意味着不紧抓着自己的版本不放,意味着开放我们的心与头脑,仔细地把玩以下这个看法,那就是当我们指责别人是错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企图得到某种安全感和依恃。同理,我们会认为什么事情对,也是因为我们想找到依恃或安全感。我们的心和头脑能不能宽大到承认自己并不确知谁对谁错,而安住在那份空性中。我们要去见某人或谈某件事的时候,有没有办法事先不排“议程”,不事先想好要对他说什么,不事先认定他是对或错?我们有没有办法看到、听到、感觉到别人的真相?中道是强而有力的,因为我们会发现自己老是怆怆惶惶地寻找安全感──总想确定自己或别人是对或错。然而,只有在开放的空性中才会有真正的交流。——佩玛丘卓《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相关链接:悲心的伤口难以愈合,迫使我们学习对生命温柔以待;至少我们的生命有某种空隙、裂缝,让基本健全的心智得以照射出来我们眼中所落下的眼泪,也要与阳光的照射互相融合,方能出现彩虹
2023年12月13日
其他

悲心的伤口难以愈合,迫使我们学习对生命温柔以待;至少我们的生命有某种空隙、裂缝,让基本健全的心智得以照射出来

悲心是基于身上某个“柔软处”的感觉,好像身上长颗痘痘,很疼痛,痛到我们不想揉它或抓它。洗澡时,我们不想在上面抹太多肥皀,因为会痛。痛点或“柔软处”就是一揉就痛,碰到热水或冷水也一样。身上的痛点,是悲心的比喻。为什么呢?因为即使在盛怒瞋恨当中、麻木不仁或懒散怠惰时,还是一直有个柔软处,某个可以让我们培养、至少不会弄伤的点。每个人都有那种基本的痛点,甚至动物也有。不管我们是疯狂的、沉闷的、强势的、自私自利的,不管如何,都有那个痛点,伤口(这可能是更生动的比喻)永远存在。那个伤口通常造成很多问题,非常不方便。痛点或伤口有时候译成“宗教信念”或“神圣经验”,但我们不管这些。这和佛教无关,和基督教无关,和其它任何宗教也毫无关系。它只是一个伤口,非常单纯的伤口。有伤口其实是好事,至少我们还有别人可以接近的地方,不是随时都一身盔甲。我们在某处有个痛点、有个伤口,真该谢天谢地!因为有那个痛点,所以即使我们是"非常人"(墨索里尼或希特勒……)也能够爱。我们仍能欣赏美、艺术、诗词或音乐。痛点之外的地方可能覆盖着铁甲,但某个痛点永远存在。真是太好了。痛点就是大家所知的胚胎悲心、潜在悲心。至少我们的生命有某种空隙、裂缝,让基本健全的心智得以照射出来。标准可以很基本,我们的痛苦可以只是纯粹喜欢玉米饼或咖哩,但这就够好了。我们有某种开口,喜欢的“对象”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有个痛点、伤口就好。那就是所有细菌的入口,它们从那里开始繁殖,占据我们全身,影响我们的身体系统,而悲心也正该如此生起。除了外伤,还有内伤,称为“如来藏”或佛性。如来藏像一颗被智慧和慈悲切割、弄伤的心。当外伤和内伤开始接触相通时,我们就会了解,自己彻头彻尾是由一个完整的痛点构成的,这称为“菩萨烧”。这样的脆弱就是悲心,我们再也无法防卫自己了。巨大无边的伤遍一切处,同时有内伤和外伤。内外伤都对冷空气、热空气和小波动很敏感,我们的内在和外在都开始受到影响。那是燃烧中的爱之火焰(如果你想这么称呼的话)。但我们对自己所说的爱要很小心。什么是爱?我们知道爱吗?爱是个定义模糊的字。在这里,我们甚至不把爱称为爱。在青春期之前,没有人会对性欲或爱情有任何概念;同理,我们还没了悟自己的柔处到底是什么,所以不能谈论爱。我们只能谈论热情(谈论悲心听起来可能太伟大了)。悲心听起来很棒,但其实它跟爱有点不同,爱很沉重。悲心(compassion)是一种热情(passion),意思是同(com-)情(passion),用英文字根来看比较容易了解。倘若我们的皮肤有道伤口,治疗起来就很辛苦;但另一方面又很温柔。治疗的意图是温柔的,但疗程却非常艰苦。结合两者,你可以说是同时受到“艰苦的”治疗和“温柔的”对待。这让你转变为菩萨。你必须经历那种过程,就像跳入搅拌器里。你必须这么经历,跳入搅拌器并跟随它一起运作,然后你开始觉得自己在搅拌器里游泳。你被搅拌器“处理”之后,甚至还觉得有点享受!因此,只有悲心才能使你对胜义菩提心有实际的了解。换言之,纯粹逻辑、专业或科学的推论,不会让你有真正的了解。胜义菩提心的五句口诀是入慈悲之门的必要步骤。——节选自邱阳创巴仁波切《心如野马——转化烦恼的修心七要》相关链接:我们眼中所落下的眼泪,也要与阳光的照射互相融合,方能出现彩虹从一个好念头开始;你即是那位要来提升周遭社会的先驱者——就先从对待你的双亲与朋友开始
2023年12月7日
其他

佩玛·丘卓| 臣服于当下的实相,培养无依无恃的心

走在路上无论遇见什么样的人,都要尽力保持觉察。这项修持让我们以诚实的态度面对自己的情感,而变得更能体恤别人。当我们经过路人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究竟是敞开的,还是封闭的。我们会注意到自己被吸引,产生反感,或是毫无兴趣,但并不增添额外的自我批判。我们可能同情某个看起来很忧郁的人,或是被另一个人福至心灵的微笑所鼓舞。我们可能对某人感到恐惧和反感,却不知道原因是什么。留意自己何时敞开心胸,何时封闭——不带有抱怨或赞同——正是我们修行的基础。修此法只消走一条街的路程,就能使你大开眼界。我们可以进一步将此法当成共鸣与同理的基础。我们自己的恐惧或极端厌恶的感觉,都可以变成同理别人的机会。我们的友善和欢愉也使我们和路人产生了联结。任何一种可能性,都会拓展我们的心量。当我们的心量开始扩大时,我们也许会认为自己需要更大的灾难,来考验我们是否会逃回到惯性模式里。但有趣的是,我们越是开放,就越是发现,大事会立刻唤醒我们,小事却令我们防不胜防。不论灾难的大小、色彩或形状是什么,重点都在于立刻贴近令我们感到不舒服的那个部分,了了分明地看着它,不去试图护卫自己。在练习禅定时,我们不去企图达到某种理想,反而安住在眼前的经验之上。如果我们时而产生洞见,时而又失去洞察,那么,这就是我们的经验;如果我们时而有胆量贴近自己所恐惧的感觉,时而又完全没胆量,这也是我们的真实经验。“当下就是良师”,乃是最深奥的一则训诫。如实看着眼前所发生的事——便是那个当下的教诲。我们可以安住于当下所发生的事,而不与之分离。在苦乐之中,在困惑与智慧之中,都可以发现觉醒之心。在我们怪异而不可解的日常生活里的每一刻,都可以发现它。我们一旦对恐惧抱以好奇和乐于接受的态度,一种根本上的变化就发生了。与其终生浪费在紧张的反应里,我们发现自己竟然可以跟崭新的当下相连,而终于放松了下来。方法就是以慈悲的态度探索我们的情绪和念头。慈悲地探索自己的内在反应和对治问题的策略,乃是觉醒过程里最根本的方法。老师鼓励我们对自己的神经官能症保持好奇,尤其是当我们的对抗机制瓦解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不再对自己的迷思深信不疑,那时我们才终于不再和自己分裂,不再抗拒自己的情绪能量了。这就是我们安住于本善的修行方式。这项修持是永无止境的。从踏上菩萨道的那一刻开始,到我们开始彻底相信自己那早已解脱的无条件、无偏见的心,这中间的每一个刹那,我们都要臣服于当下的实相。怀着毅力和仁心,我们放下自己所执著的自我形象和对他人的成见,我们放下自己的掌控模式,我们放下那些障碍住我们的仁心的习惯。在不断修持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许许多多的挑战,以及无数个充满着启示的岁月,最后我们终于发展出了对无依无恃状态的爱好。
2023年12月3日
其他

香巴拉|我们眼中所落下的眼泪,也要与阳光的照射互相融合,方能出现彩虹

当你想要帮助他人时,你很可能会感到孤单,觉得没有伙伴来与你共同努力。你或许也会开始觉得,这个世界实在很没有秩序,很没道理。我自己向来都感到悲伤的。你感到悲伤,不过你还不打算要大哭一场。你觉得有一股悲伤正在酝酿当中。这个世界上有数千百计的人们都需要你的帮助,这让你感到悲伤,真的很悲伤。并不是因为你想要有人与你作伴,而是你感到那股孤单,他人却不觉得,这才使你悲伤。很多人有这样的经验。举例来说,我有个共事多年的朋友兼学生,他的名字是布来恩特(Baird
2023年11月25日
社会

祖古·乌金| 当三毒在人们的心中炽燃时,人们比较容易去认识对治三毒的解药——即是认识佛性

心性包括诸佛三身。你可以说,有一个佛,这个佛是空性;有一个佛,这个佛是觉性;有一个佛,这个佛是遍在的能力。他们是无别的,而不是三种不同类型的佛。这种无别性即是自性身,这种无别的本质以心续的方式存在于每个众生身上。如果我们认识到这种无别的本质即是自己的本然面貌,就不需要到其他地方去找佛,你将一无所获!这即是以下这句名言的意思:“虽然我心即是佛,但我却视而不见。”每个人都具有佛性,如同油脂自然而然地存在于芝麻粒之中。压榨一粒芝麻,你一定会榨出一点点芝麻油。同样地,佛性存在于每个众生之中,从普贤如来下至最微小的昆虫。我们的业和烦恼决定自己最后进入这不同的色身及不同的转世之中。我们能够了解这个道理的程度有极大的差异。某些人只要听闻这个教法的一个句子,就会立刻了解。其它人不论传法上师费尽多少唇舌,始终不得要领,无法领会。一个人了解与否,取决于他的佛性所连结的特定身体类型和特定的心态种类。但是,每个人所具备的佛性本身却是相同的,无增、无减,没有改变或更动。它不是一个人具有高等卓越的佛性,而另一个人则具有低等的佛性。它不是普贤如来具有一个真实的、非常善妙的佛性,而一只狗或一只猪则具有下等的佛性,或者完全没有佛性。在他们的佛性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我们的任务是去认识和了证自己的佛性,然而,如果我们居住在一个不具有认识和了证佛性能力的身体之内,就没有办法这么做。即使如大象、老虎等最强壮的动物,也无法了证自己的佛性。在六道轮回的有情众生中间,只有人类能够认识他们的佛性,只有人类能够了解教法的含意。我们或许置身一个黑暗的末法时期,但是仍然具有认识自性的能力。一个古老的授记说道:“当堕落的末法时代猖獗时,金刚乘的教法将如野火般蔓延。”当三毒在人们的心中炽燃时,人们比较容易去认识对治三毒的解药,而这个解药即是认识佛性。在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之中,欲界众生心中的三毒最为猛烈,在色界和无色界则几乎没有任何的烦恼。如果没有烦恼,那么对治三毒的解药——认识心性,就没有真正的力量。——祖古·乌金仁波切相关链接:虚空与觉醒有如水之湿润、火焰之与暖热不可分割,空虚与觉察双运的本初状态,位于一切有情众生的心中藉由离弃各种活动,你得以趋近无为的本性,这就是为何要待在深山闭关的唯一理由正版《如是》上下册祖古乌金仁波切著作链接⬆️
2023年11月18日
其他

香巴拉|从一个好念头开始;你即是那位要来提升周遭社会的先驱者——就先从对待你的双亲与朋友开始

从一个好念头开始我们接下来的主题是欣赏你的知觉。你头发的造型、穿衣服的方式,以及你处理生活中所有细节的方法,都与你的基本勇气大大有关。你不必去买最贵的“布鲁克斯兄弟”(Brooks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他是一个单纯的贵族,单纯的悉达多王子,而且非常单纯地对自己下工夫并且服务他人——八正道:佛陀的八种功德

tokpa)即“正知”。“拓巴”意指“了解”,而“扬达背”如先前所说的,意指“全然清净”,因此“扬达背拓巴”是“全然清净的了解”。3)正语“扬达背俄”(yang-dak-pe
2023年11月5日
其他

香巴拉| 我们所做的是想让世界上其他人能够开心点儿,当你开始修持而逐渐了解香巴拉时,某种真诚心就会出现

当你去注意或是想去听某人在说什么时,你会正襟危坐或是站得挺直。这是挺有趣的事,我们的耳朵会让我们抬头挺胸;当你得要使劲才能听到别人在说什么时,你就会竖起耳朵来听。楚布寺这正是“鹿野苑”样子,也是大宝法王的标志。两只鹿坐在代表宣说佛法的珐轮两边,想要聆听大宝法王的开示。彷佛它们正在说道:“他说了些什么?有关什么内容?”在许多传统的密勒日巴尊者唐卡中,也有相同的景象。密勒日巴尊者是一位伟大的藏密圣者,撰有许多优美的证道歌。通常在唐卡中,他的样子就是将右手拱起罩在耳后,以便聆听自己唱着自己所写的歌。他将手罩在耳后,便是要来聆听自己的声音、所唱的旋律与歌词。聆听是一种个人探索究竟的精神,也带来一种满足感。起码你可以听音乐!密勒日巴像我们必须帮助那些不会聆听的人,用一种喜悦感来帮助他们。对于那些对这个世界充满愤慨的人,我们可以说:“亲爱的朋友,跟这个世界相处不是那么地糟糕。它并没有全然被贪、嗔、痴的恐怖所统治。”当你想要和一个从未听过香巴拉智慧或佛法的人交个朋友时,你可以请他一起喝个咖啡或来杯苏格兰好酒。接着你们就能够一块儿舒服地坐着,听听这个世界。如此一来,你便能跟他分享,那些使你认为这个世界尚有可为的经验。事情根本没有那么糟糕,说不定你会发现酒精能让你们共同有所分享。隔天,当你的朋友一觉醒来,可能带着宿醉,也或许又回到他那阴沉忧郁的世界里。然而,让你的朋友因此而宿醉仍然是比较好的。我们所做的,是想让世界上其他人能够开心点儿——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当你开始修持而逐渐了解香巴拉的法教时,某种真诚心就会出现。你开始看到白雪实际上还更白,冬天是如此地美好,夏日又多么地棒呆了。我所创立的佛法艺术装设就是实现这类方式的示范。我们是有可能高兴起来的,老天爷!拜托你要相信我。我们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让自己高兴起来,也绝对可以让整个世界高兴起来。
2023年10月29日
其他

佩玛·丘卓|发泄和压抑是我们惯用的逃避情绪痛楚的伎俩,我们往往以这样的方式来强化自己的痛苦情绪

体验情绪的烦扰许多人,包括长期修行的人,都可能利用坐禅来逃避情绪上的困扰。我们也可能误用“妄念”这样的标识来摆脱负面的情绪。老师即使提醒无数次,要我们对所有生起的情绪保持开放,我们仍然会利用坐禅来压抑它们。因此必须一步一步地、年复一年地练习面对自己的情绪烦扰,而不带有任何的批判或借口,才能产生真正的转化。创巴仁波切把情绪描述成“自然存在的能量跟思维的组合”。如果少掉了内心喋喋不休的谈话,情绪就滋生不出来了。如果刚坐下来静坐时心中正在生气,老师会教导我们把心中的念头冠上“妄念"的标识,然后随它们去。然而这些妄念的底端还存在着某样东西——一股充满着悸动的能量。这一股能量并没什么错,也无大碍。我们的坐禅训练就是要学会体验它,任由它生灭,安住于其中。某些进阶的修持方法要求你刻意激发情绪,譬如回想那些会让你生气、渴望或恐惧的人与情境。这些方法的重点是要放下思想,直接与情绪能量相连,然后问自己:“去掉了这些思想之后,我到底是谁?”我们所说的坐禅比上述的方法要简单一些,不过我认为需要同等的勇气才能办得到。每当烦扰的情绪不请自来时,只要放下心中的台词,安住在那股情绪能量就对了。这是一种觉受上的经验,而不是在口头上说说就算了。我们会在身体上觉受到那股能量。如果能安住于其中,既不形成外在的举动,也不压抑它,它就会使我们觉醒。人们时常说:“我在静坐时老是打瞌睡,我该怎么办?”对治昏沉有许多解药,我的最爱却是,“体验心中的愤怒!”不想安忍在情绪之中乃是人类普遍的习惯。发泄和压抑是我们惯用的逃避情绪痛楚的伎俩。譬如,大部分人会以尖叫或行动来宣泄情绪。盛怒之后又觉得羞愧或沉溺于自责中。我们总是陷入这种恶性循环,最后变成了制造激愤的高手。我们往往以这样的方式来强化自己的痛苦情绪。多年以前的某个夜晚,我突然撞见我的男友正热情如火地拥抱着另一个女人。我们当晚是在一名友人的家中,他收藏的陶器都是无价之宝。当时我愤怒到必须摔东西的地步,但是我抓起来的每一件东西最后都只能乖乖地放下,因为那些陶器的价值大概都在一万美金以上。我真是火大了却找不到任何发泄的管道。我被逼得必须体验自己的情绪能量,因为根本没有逃生的出口。当时那种荒谬的情境,彻底穿透了我的盛怒。我忍不住夺门而出望着星空放声大笑,一直笑到眼泪流出来为止。金刚乘认为智慧是伴随着情绪而来的。每当我们对抗自己的情绪时,就是在排拒自己的智慧之源。不执著的愤怒和清晰的洞见其实是相同的东西。不执著的傲慢可以被经验成平等心。不紧抓的贪欲则是一种全观的智慧。在菩提心的修炼中,我们也同样欢迎活泼有力的情绪能量。每当情绪增强时,我们通常会感到恐惧。这份恐惧永远潜伏在我们的生命里。坐禅时要练习放下心中的剧情故事,学着趋近心中的情绪和恐惧,学着安住在情绪的烦扰里。———佩玛·丘卓《转逆境为喜悦》相关链接:一旦开始随喜他人的福报,你将遇见自己的柔软地带,以及你的好强和嫉妒发愿受持菩提心的三种心态:国王或王后、摆渡人、牧羊人编辑/鸟湖山文化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香巴拉| 我们必须深植于这个大地:我们必须留在目前所在的地方,并善用目前所有的事物

放开心胸、当下反应大自然的秩序体制就是,人们应该知足常乐,享用所获得的、并且得到所应得的。同时,你的成长也是会受到嘉许的。你不能老是当个婴儿或是一辈子都作青少年,而大自然的体制与舍离也是相关的,因此人们就必须服从某种戒律的制度。我们也必须要与四季共事,这是相当正确的。有些人认为,如果他们喜欢夏季的天气,那么能飞到世界各处正值夏季的地方,就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当北方变得太冷时,他们就往南方去避寒。当南方变得太热时,他们就回到北方。这是外行人的行径,也是暴发户的心态。根据香巴拉的原则,我们必须深植于这个大地:我们必须留在目前所在的地方,并善用目前所有的事物。在香巴拉的传统中,与妙观察智慧有关的就是,我们要重视自己的职业或专业,因为它表示我们的独特能力,也是经济来源或生活所依,更是我们帮助周遭他人的方法。所以我们不应经常变换职业,而是要去专职于最佳能力的所在之处。如果你是个作家,就继续当个作家;如果你是珠宝商,就继续当珠宝商;要是你是个演员,就还是当个演员。我们自豪于个人的种种资源,因为它们来自我们的本初之点。我们被赋予特定的能力与方式来表达自我。我们生而具有这些特定的能耐,所以也要固守之。某种程度来说,这可需要极大的出离心。时常变换工作是件多么诱人的事。这里做五年、那里做六年,这边再十年、那边再三年,换东换西,跑南跑北。如果你追求这种心态到了极端的地步,到最后你就会变成靠着行李箱过日子、到处游走、来来回回、一事无成、遇人无数,甚至在这些人早就忘了你的名字之后,你还写信叙旧。你成了一位不怎么对劲的流浪者,既不像是修行僧,也不像是托钵僧。反倒是,你失去了自己的基地,你也没什么真正的职业。落日世界对此是予以嘉许的。你恰巧碰到一个做生意的机会,再加上好运连连,就可以在几年之内赚进百万大钞。你完完全全被宠坏了。而当经济情况改变、你的产品市场不再、潮流变成别种东西时,你就会经历到极度的低潮。或者别人的主意硬是好过你的,你那百万大钞就没了。你变得身无分文、毫无士气。你的勇士精神也不复存在。现在你又回到了原点,试着想出别的好办法。你是如此地被宠坏了。如果你继续这样下去,你终将变成这个腐败世界里的一个饿鬼。当然,或许你有办法成功地继续重建你的世界,而且益加富有。但是同时之间,你也失去了你的尊严。你并不尊重自己;你也不重视神圣;随着时间流逝,无论是钟点、还是月份,你不断地向下沈沦。由于过度富有的压力与忧郁,你很快地衰老。我们应要领悟并认识这些落日世界的倾向。如果我们尊重大自然的体制,我们就会发现世界有所秩序、也自有规章,使我们既不耽溺、也非不耽溺地,而是放开心胸、当下反应,并且具有完整的规范。
2023年10月13日
其他

香巴拉|由于你是如此地注意着你的环境,并关注着自己生活的种种细节,因此你周遭的环境与你所拥有的规范就是极为神圣的

关注生活的神圣性当你觉得满意时,你就不会懒散,也因而可以尽力。离于懒散指的并不是要去摇晃开动什么东西,那只是一种小心翼翼的状态,绝对地谨慎严密。你不会把脏碗筷丢在水槽里不管,这就是我们所说离于懒散的层次。你会收拾善后。你欣赏所有关于煮一顿饭、对待朋友的琐碎细节——包括你的伴侣、双亲、手足在内——就连你对待银行的专员、垃圾清洁工、等着你擦亮的那双鞋、等着你烫平的那件衣服也包括在内。在很多情况下,民主生活被视为纯粹只是争论不休。人们觉得自己的时间如此宝贵,而不愿意将它花在民主的细节上。如果你觉得去做一份举足轻重的工作比较高级,而家务琐事则是低一等的话,那就是落日世界的取向。尽管你有能力负担雇用一位管家的费用、并将他唤来使去、还要他帮你清理事物,但香巴拉训练比较想做的,则是帮助你整顿自己的生活。这可不会因为你去请某人来帮你割除杂草、清洗衣物、油漆房子就可以办到的,你得自己去做些这类事情才行。离于懒散的那种自在,并不会因为你不想自己清洗衣服,而花大把银子将所有东西送去洗衣店解决了事,它之后就会出现。你把衣服送去给别人洗,并且希望它们回来的时候可以干
2023年10月1日
其他

邱阳创巴|孤独是戒律的核心,看见自身的无助体验和感受,是有益地检视事物的唯一途径

在你的这一生当中,你应该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自我尊重感与自我舒适感,欣赏自己这个完完整整的人我们必须融入这个世界,当你第一眼看到某人时,你看到他身上的东方大日潜能,你得帮助他不会再度陷入落日的状态中
2023年9月19日
其他

佩玛·丘卓|我们可以像初生婴儿一般,赤裸裸地跃入光亮的人生,将自己暴露在这个世界中

清代唐卡那洛巴尊者像11世纪印度瑜伽宗师那若巴有一天在街上遇见一个丑婆娘。这个丑婆娘显然知道他是印度最伟大的佛教学者,于是就质问他手上抱的那本大书是否每一个字都了解了。他回答说是的,她就笑了起来,开心得手舞足蹈。接着她又问他是否了解其中所说的佛法的含义。他说了解。这一回她居然勃然大怒,斥责他是骗子,骂他虚伪。这个遭遇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知道丑婆娘一眼看穿了他的底细:他虽然可以把书中的佛法解说得天花乱坠,但其实他根本不懂其中的含义。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发现自己也是如此。我们可以欺骗自己于一时而声称自己已经了解了静坐和佛法,然而我们迟早得面对真相。挚爱的人离我们而去,孩子在超市里闹脾气给你看,在办公室里遭到同事的羞辱等等,碰到这类的事,我们平常学到的东西就完全使不上劲了。如果老板走进我们的办公室对我们臭骂一顿,你会如何处理心中的这份怨恨感?我们平常渴望自己对人开放、慈悲,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现在你要如何将这些东西和你的挫败感及羞辱感互相调和?你打坐总是一坐下来就睡着,但是你平常一直很希望自己静坐时能保持清醒,那么你要如何调和这两者?你坐下来打坐,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刚才在路上见到的一个人或某样东西,这时你该怎么办?静坐的时候你会觉得很无聊,而且腰酸腿麻,所以你动个不停,那时你该怎么办?那时候我们并不安宁、清醒、无我,而是变得更加焦躁、易怒、固执。这都是发现自我的有趣时刻。对于修行人而言,这些状况都是非常重要的。那若巴后来决心寻访明师,了解文字背后的意义。但是他却一直落入这份冲突中。在知识的层面,他完全理解慈悲,然而路上遇见了癞痢狗,他却转头不想看。他知道所谓的不执著、不评断是什么意思,但是师父要他做一件事,他却因为不认同这件事而拒绝了。我们会不断地发现自己落入这样的困境,这时我们就应该设法安住在那个状态中。那种状态是非常令人不舒服而困窘的,像我们这样的人也时常会放弃。我们只有在得到心灵启示,觉得自在或路子走对的时候,才会喜欢静坐,肯定佛法。但是,如果我们感觉修行是一种负担,觉得自己选择错误而失望的时候,我们又会如何?我们遇见的人并不全是心智清明的。事实上他们可能是十分困惑无明的人。我们生活的地方也可能不是那么理想的,就连师父都可能有问题。静坐和生活中出现的冲突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事物。这个冲突点我们既无法接受,也逃脱不了。我们陷在岩石与硬地之间,卡在高超的理念和眼前活生生的事实之间一一然而这的确是个会开花结果的地方。我们一旦陷在困境中,我们的心就会变得十分狭小。我们会觉得自己很悲惨,像个受害者、可怜虫或是绝望的病人。然而信不信由你,就在这种恼人、困惑而又尴尬的时刻,我们的心还是可以变得很宽阔。我们可以不认为这就代表自己很弱,别人很强,自己很笨,别人很坏。我们不去抱怨自己和别人。我们可以纯然安住在那种状态中,既不想知道该怎么办,也不防卫,只是和当时那原始而温柔的能量安然共处。就在这种时刻,我们开始学习到观念和文字背后的真实含义。我们已经太习惯逃避不舒服了,而且我们永远都可以被预料到。不喜欢一件事,我们就怪罪别人或责难自己。处在无所依恃的境地,我们偏偏想觅得安全感与确定感。所以下一次再感觉无依无恃,不要再认为那是障碍,要认为那是好运当头。无依无恃会激励我们,我们的心会因此而柔软。这样,只要经过一段时日,我们就会真的成长。创巴仁波切说,最好的咒语就是:嗡——成长——娑婆诃。梵文svāhā(娑婆诃),在印度教和佛教中为一个感叹词,常用用在梵咒的句末,有吉祥、息灾等义。我们随时都有改变的机会。我们可以执著于安全,也可以像初生婴儿一般,赤裸裸地跃入光亮的人生,将自己暴露在这个世界中。也许这些话听起来很不舒服,或者很恐怖,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是一个大好的机会,让我们了解这个俗世就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可以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它,然后从“成见”这种长久的昏睡状态中觉醒过来。中国古代的一位法师说过,真理既不是这样,也不是那样。真理如同狗想喝沸油。它走不开,因为这油实在太香了,但是又不能舔,因为太烫了。所以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个困境呢?不论如何,到最后总会有人鼓励我们探索这个未知的领域,探索“接下来会如何”的解答。在这困窘的一刻,我们才能体悟当下。在这尴尬而暖昧不明的一刻,我们的慧心就出现了。在日常生活混乱的不确定性中,便存在着我们的慧心。我们需要一些鼓励来实验与尝试这样的修行。这是相当大胆的举动,我们或许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但其实这就是重点所在。那种有所欠缺的、不安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慧心。我们可以做个实验,绝对没有什么好损失的。我们可以实验看看自己能不能不被对与错弄得团团转,看看自己能不能学着放松,安住在无依无恃的境界中。———佩玛·丘卓《转逆境为喜悦》相关链接:一旦开始随喜他人的福报,你将遇见自己的柔软地带,以及你的好强和嫉妒发愿受持菩提心的三种心态:国王或王后、摆渡人、牧羊人佩玛·丘卓作品请购链接↑
2023年9月18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香巴拉| 请给自己一个好时光吧,我们必须让自己有些时间来这么纯然存在着(to be)

给自己一个好时光让自己休息一下。这不是说你该把车子开到最近的酒吧,然后大喝一顿或是看场电影。只是享受日子,享受你的平常状态就好。允许自己就坐在房子里,或是开车到山林里。把你的车子停好;就坐着;就是在那里。这听起来相当容易,却真的有许多魔力。你开始重新发现云儿、阳光、天气、山林、你的过去、和祖父母的闲聊内容、自己的父母亲。你开始重新发现许多事情,就让它们一一走过,像溪流打在石块上而发出声响那般。我们必须让自己有些时间来这么纯然存在着(to
2023年9月7日
其他

生命之轮完整地描绘了业的情境,并且说明了我们置身此地的原因

唐卡六道轮回图(局部)生命之轮的核心代表痛苦的起源和道路。你已经体验了六道轮回既单调乏味又熟悉的游戏,也已经听闻佛法、苦谛和苦的实相。那种体验把本初心带入怀疑的状态,你因而推出这样的结论:事物可能就是它们如是的样貌。在那个刹那,你终于突然明白“苦谛”所传达的较精微的讯息。你即将领悟,所有这些无用的冒险行为都是自我的谬误。1.
2023年9月5日
其他

香巴拉| 就算在糟糕透顶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让自己的生活优雅怡然

或许你的生活状况十分艰困。也许你的公寓正好是落日世界的人们所建筑的,全是塑胶、薄弱不坚、一切人造。而你并不需要一天到晚都住在宫殿里。无论你在何处,那儿就是你的宫殿。大约三个月前,我和几位学生在“洛杉山xx中心”举办了一场叫做“马佳帕惹野营队”的活动。我们都住在帐篷里,而且所在之处都没有自来水。当然不会有啊!我们是在露营嘛。有一次,发生了可能接下来就要完全没水的情况,但我们还是有办法让自己很尽兴。我们早晨起来就用一盆水先洗一洗;然后,照样做好我们的功课、升起我们的旗帜、吹响我们的号角,我们就是在那里。在北美洲,大部分地方都有相当良好的自来水管道系统,这是相当有益的一点。早晨起来可以马上就冲个澡或好好地泡个澡,可能是满有帮助的。当我住在英国时,他们的自来水管道系统就没那么有效率,不过我们仍然能够善加利用。英国有个传统就是能用一杯水洗一次澡,特别是在沙漠里。你仍旧可以维持尊严、穿着高尚的制服,然后用一杯水洗整个身体,一点儿也不浪费。这里头可有着特定的智慧。在那种情况下这么做,显然是基于生存的理由。同时,也要知道如何使用周遭的环境而来适当地做事。我们所说的可不是要买下白金汉宫来让自己轻松舒适。我们到哪里都可以轻松舒适。如果你找到的公寓里面一片混乱、全是前任房客留下来的东西,不过因为房租十分合理,所以你仍想搬去住,此时你至少会花个十五分钟来打扫一番。当你花了好几个十五分钟之后,你就有办法把那里变得跟宫殿一般了。尊严的意思不是在于要迁入铺满红毯的住所。你也绝对无法这么做的。对那些有办法花上大把银子将自己的房子变成皇宫般富丽的人来说,或许这是可能的,然而这仍旧是虚伪不实的。如果他们非得要这么做,也不过是建了个人工的宫殿而已。事情应该是我们自己胼手胝足来进行与完成才对。我们必须当下行事、做得适切、做得漂亮、做得完善。就算在糟糕透顶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能让自己的生活优雅怡然。能否如此就端看我们是否有戒律与远见了。
2023年9月2日
其他

祖古乌金| 虚空与觉醒有如水之湿润、火焰之与暖热不可分割,空虚与觉察双运的本初状态,位于一切有情众生的心中

虚空与觉醒之双运本初虚空和觉醒原本是无别的,因为我们的本初状态是空性与觉察之双运,这被称为“虚空与觉醒之双运”。在此一双运之中,觉察的品质称为“明觉”。这个空虚与觉察双运的本初状态,位于一切有情众生的心中,它原本就存在于一切有情众生时时刻刻产生的思惟之中。一切众生都拥有此一虚空与觉醒双运的本质,但是如果他们不知道这一点,将不会对他们有所助益。因此之故,有情众生不但没有充满了知其本身的明觉,反而陷入纠结,把主体与客体概念化,进而持续不断、永无止境地创造更进一步的轮回状态。所有这一切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有情众生不知道他们的自性。这虚空与觉醒的双运,有时被称为“本初怙主普贤王如来”。有些人认为,这本初虚空是完全空白的,意识和本初虚空是分离的,但这不是真的,本初虚空和觉醒原本就是一个无别之双运。本初虚空有如水,觉醒则有如水之湿润,谁能够把水和湿润分开?如果虚空是火焰,觉醒就是火焰之暖热,谁能够把火焰及其暖热分开?同样地,本初虚空总是伴随着本初觉醒,觉醒总是伴随着虚空。你不能有此无彼,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就是一个误解。我要再次强调,如果虚空是糖,那么觉醒就是糖的甘甜,它们永不分离。这个“界”或本初虚空,即是空虚与觉察之双运;同样地,明觉是空性与觉察之双运。了知此一本质超越错综复杂或造作,即是“明觉”。诸佛是充满明觉(了知品质)的空觉,而有情众生的心之状态则是充满无明(无所了知)的空觉。我们不能说有任何一个众生的心,就其核心而言不是空性与觉察之双运。但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此一双运,因此他们的心变成一种充满无明的空觉状态。——节选自《彩虹丹青:融合见地与修持的成就口诀》祖古·乌金仁波切相关链接:祖古乌金仁波切|阿底峡尊者给予的“三金刚”教言藉由离弃各种活动,你得以趋近无为的本性,这就是为何要待在深山闭关的唯一理由正版祖古乌金仁波切《彩虹丹青》请购链接↑
2023年9月1日
情感

香巴拉| 在你的这一生当中,你应该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自我尊重感与自我舒适感,欣赏自己这个完完整整的人

在你的这一生当中,你应该时时刻刻都有一种自我尊重感与自我舒适感。当你走在街上时,不要匆匆忙忙地走。就像是散步那般优雅地走。做自己,并且欣赏自己。甚至也要欣赏自己潜意识中的念头。欣赏自己这个完完整整的人。你的手臂与双腿、还有你的那个脑袋,都没有因为自己的一些狂野念头而搞得到处乱飞,而你仍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双足着鞋、发自有型,或许还戴着眼镜,加上领带与夹克,走在这个美好的大地上,走在这条美好的街道上。就是这么做,就是这样优雅地走着。就这样。然后你会开始觉得自己真正在做自己该做的事。而这甚至不是一种该做的事,实际上你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之后,你可以学着如何优雅地吃喝饮食,甚至是优雅地尿尿。每一件事都来自那基本的存在感与整体感。你是完整而非支离破碎的。这是一个十分平凡的体验,大家随时都可以感受得到,可是却没有人把它当成是一种好的讯息。大家只是会想:“喔,算了吧。”根据佛法的教导,众人随时都具有佛性的那一道闪光——随时都有——然而他们却不认识它。
2023年8月27日
游戏攻略

禅修在业的机制、业的管理系统中创造混沌;藉由引介禅修的训练情境,你并非从前面向其进攻,而是从无明的后门接近这一切

如果恐慌在洗碗时侵袭你禅修在业的机制、业的管理系统中创造混沌。自我的倾向是去感受它已完全地建立起自己,且它的安全时刻都受到保障。藉由引介禅修的训练情境,你并非从前面向其进攻,而是从无明的后门接近这一切。你开始了悟到,从自我的观点来看,那里不再有任何的安全保障。在那一刻,我们极有可能会生起一种强烈的恐慌之感,它可能以各种型态、不同的规模到来。恐慌可能以惊恐、孤独、抑郁、不确定性以及其他的形式显现。基本上,你有种失去“地基”的恐惧,以及不知如何处理你所面临的情境。你开始了悟到自己不再拥有“地基”,而这就是恐慌真实的样子,我们开始瞥见了“无我”。当你经验到这种恐慌时,禅修并不特别地能“帮助”到你。禅修并非是一个具有魔法的方法,你完全无法透过禅修来进入一种超魔幻的存在状态。它无法减轻你的恐慌,反而会增强你的恐慌,因为那种“了无根基”之感的恐慌,就是禅修的结果。如果恐慌在你禅修时侵袭了你,请照常完成你的这一座禅修;如果恐慌在你洗碗时侵袭了你,请照常把那些碗洗完吧!——节选自邱阳创巴仁波切《我的未来我决定:“改变业力,改变未来”的解脱心钥》相关链接:当自我消逝时,创造力延续成为智慧,那轮回的创造力被转变为如佛陀般的创造力行为或业是持续不断的,只要我们如此地活着,就会如此地死去,然后又如此地出生。死亡的真相就是出生的真相
2023年8月24日
Psychology

卡卢仁波切|看穿心的本质的重要性,就是看穿情绪的本质;经验情绪的空性,可以让我们从需要重新获得生活平衡的情况中获得解脱

贪、嗔、痴这三根本烦恼会互相作用,而产生许多其他复杂的情绪状态。当内心经验到情绪的时候,由于对真正发生的事物缺乏觉知,因此人们从这些情绪受到痛苦。透过了解心的本质的这个技巧而看清情绪的本质,是处理情绪的忧虑和痛苦唯一最有效的方法。它让我们从必须操纵、转化或和这些情绪竞争的吃力过程中得到解脱,我们从“它是什么”而非“我们认定它是什么”当中经验到能量。在处理情绪的忧愁和痛苦方面,没有比这个更简单、直接或有效的方法了。当代在“一般层次”和“医疗层次”二方面处理情绪的一个共通技巧,似乎是“我们愈把情绪表现出来,这个情绪就会愈来愈少”的这种观念
2023年8月23日
宗教

宗萨钦哲|在一个消费主义炽盛的年代,善心或者慈悲并不能够为我们赚取太多的钱,不过它是所有佛法的实践的最重要基础

当我们说治疗,重要的是“病”是什么意思?基本上是一个当我们是说生病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说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作为佛教徒,对这些佛教徒来说呢,大家是知道的,心是主要的,所以要处理心的毛病,可能是最至关重要的。当我们说治疗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说怎么修复?我想说一个故事——当阿底峡尊者在西藏的时候,他们相信说阿底峡尊者经常有头痛的问题,他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弟子是“仲敦巴”。阿底峡会问仲敦巴,将仲敦巴的手放在他的——虽然仲敦巴并不是一个按摩师,也不是治疗师,但是阿底峡尊者总会请仲敦巴去触碰阿底峡尊者的头或者手。而其他的弟子会问,有一天他们问阿底峡尊者为什么你总是找仲敦巴呢?每当你有身体上的问题的时候,而不是去找一个正当的医生,药师或者治疗师。阿底峡尊者的答复是,仲敦巴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善良的一个人。我不知道你们任何人是否知道,说阿底峡尊者和他对于慈心的尊重?这个又有另外一个故事,阿底峡是一位非常有学识渊博的学者,也是一位大成就者,也是一位圣人。他有很多上师,他本身有非常多的老师,他向非常多的上师学习,当他在西藏的时候,很多时候他会决定,他有时候会突然间引申他老师说过的话,每一次他念诵或者他重复或者他念这个名字Serlingpa
2023年8月22日
宗教

顶果钦哲| 当修行者面对困境,应当运用这种困境作为加强修行的机会,就像是强风不但无法吹灭大火,反而会让火烧得更旺盛

将修行当作生活的一部分一般来说,谈到“佛法修行者”一词,我们指的是一个人,能够面对任何状况,不论好坏,甚至能够把最坏的经验拿来当催化剂,帮助他在修行道路上进步。人生的遭遇应当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待修行、经验和领悟,我们应当了解,所有遭遇,不论正面或负面,都是修行道上的开示。不论是好的和坏的经验,都可能使障碍生起,这些障碍永远不能改变我们的心意,或者征服我们。我们要像大地一样,不去分辨好坏、有利或不利,而同样地养育所有众生;很单纯地,大地就在那里。当修行者面对困境,应当运用这种困境作为加强修行的机会,这就像是强风不但无法吹灭大火,反而会加强火苗,让火烧得更旺盛。如果我们面临不幸,像是碰到不良影响,被人辱骂或批评,甚至被丢到牢里,我们不应当想“我一直都在向三宝祈请;我不应得到这样的待遇”;我们要了解,所有这一类的困难都是因为在过去世不断伤害他人的结果。我们要忍受这种苦难,心想:“愿其他所有众生,因着他们过去世累积一切恶业所带来的痛苦,透过我的遭遇,集中在我身上,并在我身上耗尽”;要永远了解,困难的状况其实是莲花生大士善巧方法的示现,以此方法给我们机会净化自己的负面业力。于是,我们要快乐地接受任何痛苦或批评,心想:“这是因着上师伟大慈悲才降临我身上的”。举例说,有许多……人,过去二十五年在……被囚禁,权力被剥夺,日子极为困难,但他们能对上师有着伟大的虔诚心,对佛法修行的热诚从未动摇,极度受苦的经验反而把他们的心转向法,同时加强他们修行的决心。如果碰到幸运的状况,我们永远不应当执著,反而将它们视为梦或幻影。如果得到财富,住在美丽的大房子中,不应该认为自己重要或伟大;我们更不应该囤积财富,或者想要住得更华丽,也不应当在乎名利。事实上我们应当了解,任何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运都是因为上师的慈悲。当我们获得任何财富,或成就某些伟大的事情,永远不能忘记,这个世界上一切无常——经文中说:“所生的必死,所聚集的必散,所累积的必耗尽,所有高的将会被拉低”。遇到顺境,应当心想:“愿自己现在所有的财富能够分配给一切众生,愿自己所有现在的财富能够供养给莲花生大士,愿自己衣食温饱就能满足”。事实上,要维持自己是很容易的,只需要足够蔽体的衣服免被风吹雨打,也不需要过多的食物就可以了。就像过去的圣人一样,我们若有机会到山洞中或独自闭关的地方居住,应当感到满足。所有过去伟大的圣人都曾住在山洞中,与野兽为伴,这是因为他们能从心底深处转向佛法。他们放下一切,以流浪的苦行方式来修行,这样一位出离者的心充满了法,法的念头引领他到岩洞中独居,而死亡的念头持续激励着他的精进,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学习这样的心态。如此一来,我们甚至可以防范将顺境变成为自己修行的障碍;否则,有些佛法修行者得到一些名声,就开始认为自己是老师或喇嘛,这样的想法会让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吃好的,穿贵的,以及有更大的名声等。当情境真的如此时,执著及我慢就加强,而完全忘了修行的原始动机,这是行不通的;视有利的情境如梦如幻,可以避免此类过失而加强我们的修行。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看待自己修行状态的改变:如果修行本身遭遇困难,比如说昏沉、念头狂野,以及观想不清等,我们应利用这个机会来培养纯净的觉受;也就是说,不以一般凡夫的觉受来看待自己的环境及其中的有情众生,而将他们视为铜色山净土,其中住满了空行及勇父。同时也代表着,一切显现就是莲师,一切声音是莲师的心咒,而一切的念头都是莲师智慧的化现。当我们在修行中很幸运地有着清晰的觉知,以及好的修行体验,我们不应该想“啊!我变成很高的修行者,我应当成为一位老师!”我们毋须太重视它,而在清新生动的当下觉知中歇息,没有目的也没有执著。简而言之,无论我们得到的是财富、名声、食物、衣服或心灵体验,我们内心中都不应该生起执著及攀附。如果有这样的感受时,我们应静静地安坐,然后吐出三浊气,同时想着贪、嗔、痴伴随着浊气被驱离,然后忆起这些暂时性的成就是如何的无意义及快速消逝。——顶果钦哲仁波切《上师相应法》相关链接:全然的信心是走向觉醒最稳健的方法,上师温暖的慈悲和智慧,能够融化我们内在的垢染,让内在佛性绽放出来我们的见地应如天空般宽广,一旦发觉明觉在空性的中心生起,纷扰的情绪不再昏暗,反而成为其美妙的装饰正版顶果钦哲仁波切著作请购链接:
2023年8月21日
其他

祖古乌金仁波切|阿底峡尊者给予的“三金刚”教言

阿底峡尊者唐卡三金刚1.三金刚之一:对修持佛法生起稳固的决心现在,我想说明有关阿底峡尊者所给予的“三金刚”教言。从很久、很久以来,我们生生世世一直在轮回之中穿梭流转。我们一再死亡、一再投生、接着又死亡,几乎毫无止尽。就好比我们要经过一个巨大的海洋。佛陀有言:“轮回仿佛是一片无尽的苦海。”要注意,佛陀并未说这是个大乐与安乐之洋:轮回向来都被称为“苦海”,而非“乐海”。如果我们承认这个事实,也对此具有信心,如果我们真的想要脱离苦海,谁能帮助我们解脱呢?并非是我们所居国家的统治者、我们的父亲或母亲,亦非我们的朋友或仆人、名声或财富,这些全都无法帮助我们脱离迷妄的痛苦轮回。唯有我们亲身投入的修行努力,才有办法。一旦我们了解这一点,便不应让自己受到劝阻或犹豫而离开修道。故而阿底峡尊者的第一个教言便是:“要以绝不退离的不动金刚作为前导。”将绝不退离的金刚当作前导,意思是:不要让任何人使你对于修法气馁,无论是谁,即使是你的精神导师亦然。一位想要你解脱的具德大师绝不会说:“不要追求佛法。”因此,修道的第一步就是要生起毫不动摇的态度:“我绝对不让任何人、事、物使我从佛法修持中退离。”如果你的老师对你说:“不要依循你的修道倾向”,那么你很可能选错了上师。类似地,别让任何人用贿赂或威胁让你放弃修行。有人可能会说:“只要你答应不再修持佛法,我就给你这个世界上所有财富的一半。一旦你放弃修行,我就提供金钱。”我们不应让这种诱惑打动我们。另一方面,有人或许会威胁你,拿枪顶着你的胸口说:“除非你答应放弃所有宗教上的努力,否则我就按下板机!”当然,你嘴巴上应该要说:“好,我会放弃”,但是你的内心深处绝对不可以同意。有个较不那么戏剧性、而比较立即性的修行可应用方式,也是我为何提到这点的原因。我们经常听人这么说:“诸显能诱引,此心乃易变。”欺诳人心的显相,意思是当我们看见美丽的形色、听见悦耳的声音、闻到甜美的芬芳、尝到美味的食物,以及感觉有柔软质地的物品碰触身体时,我们的心马上就受到吸引。这些令人悦意的对境(客体)抓住我们的注意力,而且让我们不愿放手。另一方面,当我们遇见令人生厌的对境,例如丑陋的形色、难听的声音、污浊的气味、令人作呕的味道,以及粗糙的质地,此时我们会觉得反感和抗拒,或许更进一步地想挑衅。在这方面,分别心从根本上来说是无法安定的。这种轻易就被攫取或转向的注意力,本质上就不稳定。当这种庸俗、不定且易变的心碰到令其着迷的现象,就会被带走。为了避免此心不断被带着走,我们需要生起稳固且无法动摇的决心。这是三要点的第一项:阿底峡尊者告诉我们要生起稳固的决心,“要以绝不退离的金刚作为前导。”2.三金则之二:以毫无羞愧的金刚作为后盾三金刚的第二项就是:要以毫无羞愧的金刚作为后盾。当我们一开始修持佛法时,会有强烈的意愿想要解脱,希望能藉由修行而舍弃在轮回中的各种涉入。不过,藏地有句俗话说:“修行的新手放弃黄金,修行的老参则聚藏那些磨破的鞋底。”换句话说,我们刚开始觉得世上没有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我们可以轻易地放弃所有的东西,认为:“我对任何一切都不执着!”随着两、三年的光阴过去,我们慢慢开始对此感到疲惫且麻木。即使没用的旧鞋底,也有了新的重要性。我们可能会想:“这些切割之后可以拿来当作把牦牛绑在一起的拴绳。”我们开始抓持东西,为种种事物计划各种以后的用途。以毫无羞愧的金刚作为后盾,也关系到别人对我们和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举例来说,当人们知道某人开始踏上修道之途,他便有伴随而来的责任。如果他退转或放弃了,这个举止不仅会摧毁别人心中的清净观,甚至对他们而言形同毁了佛法。因此,在修道上缓慢开始、逐渐前进,会比光辉亮丽地开场、但随后变得疲惫麻木来得好。我们应该象是单脚掉落陷阱的山中之鹿。当它的那只脚终于找到办法挣脱时,就会马上专心一意地狂奔到没有人的地方。这也是我们所应采纳的最好态度。如此,这个肉身和这个人生,我们都能舍弃各种执着,无论是对家乡还是对个人的种种关系。居住在无人知晓的处所,我们能过得象是山林中的小孩,这样我们和他人都能得到利益。别人将能看见教法的功效,也能确认修持佛法将可使我们在此生脱离轮回并有所成就的可能性。因此,打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以毫无羞愧的金刚作为后盾,有其重要性。如此一来,往后我们在回首自己人生之时,将不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任何遗憾。3.三金刚之三:以清净智慧的金刚为恒时的友伴第三个金刚即是:以清净智慧的金刚为恒时的友伴。此处,智慧的清净性所指为本然觉醒性的清净性。这就是我们的佛性、如来藏,也称为rangjung
2023年8月11日
其他

宗萨钦哲|伟大的上师们都有各自独特的气味,记忆足以将那个提醒带回来——无论我在迷惑中如何流浪,我就是佛

以下内容来自宗萨钦哲仁波切自传《皓月飞萤》:我是佛,对此我没有丝毫的怀疑。这种确定性并非来自阅读经典,比如《大乘宝性论》中的论述——染污是暂时的而并非我的真实自性。我并不是那种信赖逻辑和推理的聪慧之人,反而,我对“信赖”这个行为的“自我”非常怀疑。相信自己是佛,是因为我的上师们反复告诉我,我就是佛。我是一个懒惰的人,乐于从别人那里获得确认,尤其是上师们的确认。但请注意,我的上师们也说过,一切众生皆是佛。虽然我是佛,但这佛却像蚕蛹一样被裹在蚕茧里。我的蚕茧是无尽的、精致且多彩的。这个蚕茧便是我的心识。我无法摆脱这个心识,就像无法摆脱我的招风耳和上嘴唇的那颗痣。对于招风耳和嘴唇上的痣呢,我想我可以去首尔,把它们弄得接近完美。但想要改变或去除心识,却是一件完全不同的事。如果心识可以停滞、凝固,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但事实上我们不能令心识停止。这个心识持续痛苦地认知、烦恼地发现、沮丧地感受、苦恼地感知、强迫地判断、绝望地确认、欺骗地同情,以及不胜枚举的如此等等。这个心识也持续随意地产生误解、轻易地进行错误假设、盲目地歪曲事实,总之时时轻易地便与佛失之交臂。这心识像一只被驯化的猴子,它学会了主人教给它的所有把戏,跳舞啦、翻筋斗啦,但它似乎完全不知如何摘下那条拴住自己的绳子。变成一颗石头或者一块木头难道不是更好吗?但问题是我们没有那个选择。我可不想成为菲利普·狄克笔下的机器人,即便它们也因类似同情的事情而痛苦。这或许极为微妙,但当心识透过嗅觉起舞时,它会留下最深的
2023年7月23日
其他

邱阳创巴|当自我消逝时,创造力延续成为智慧,那轮回的创造力被转变为如佛陀般的创造力

自我消逝,创造力延续成为智慧我们有时候会想,如果自我消泯,那么将会导致创造力的消逝。然而事实上,当自我消逝时,创造力延续成为智慧。密续中有关于炼金术士将铅炼成金子的譬喻,既展现了这种创造力的延续。那轮回的创造力被转变为如佛陀般的创造力,因此,创造力会继续下去。换言之,创造力或能量,不论我们怎样称呼它,都是一个自行存在的情景。它完全不依赖任何事物,也完全不依赖任何一个参考点。从这个观点来看,创造力与自信是彼此交织的。如果你处在一个疯狂的情境——一个轮回之心的情境,那么,自信就需要时时刻刻被肯定。如此,它就不再是自信了。因此,在究竟义里,我们所讨论的”自信“是一种不需要被肯定的信心。我们或许可以说,真正的自信是对于本初清明的信任。然而,它甚至不是信任,因为“信任”看似是个有所偏颇的词语,它其实存在于成为创造力的本初清明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性的面向即是慈悲。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慈悲并不是你觉得某人可怜,或当你可以帮助、救援某人时,所产生的那种良好的感觉。那是一种高人一等的心态,我们会想:“我比这无助的人更加健康,帮助他使我感到自己强壮且有用。”这自动强化了自我。真正的慈悲则十分不同,它是根本温暖的延伸。因为你不再有需要统治或执着的领域,你的行为自发地变得自在且慷慨。你并不试图劝说人们改变信仰,而去信奉你那特别的教义或教导。真正的慈悲只能在你不试图去劝服某人改变信仰或并无领域时,才会发生。“我感觉好极了,因为我修持这样的技巧,我相信这样的教条。你应该和我一样,成为我的复制品!”相反地,慈悲会说:“做你自己,那是你存在的立足之处。我在此为你服务。”这与那流行的慈善家式的、乐意助人的观念十分不同。——节选自邱阳创巴仁波切《我的未来我决定:“改变业力,改变未来”的解脱心钥》相关链接:邱阳创巴|行为或业是持续不断的,只要我们如此地活着,就会如此地死去,然后又如此地出生。死亡的真相就是出生的真相我们被困在自己那由业力模式所创造的特定世界里,即使是在看似最不相干的细枝末节中,自己也试着延续欢乐并逃避痛苦
2023年7月17日
人物专访

大司徒仁波切|每一天一个清楚的决定,让虔敬心、慈悲心成为保持明觉的主要源头,一切事情都变得清晰、正向

第十二世广定大司徒仁波切开示日安,日安。我们应该在每一天的开始,也许可以这么说,做一个清楚的决定。我这一天至少要做一件、两件、三件好事。如果每一天都如此规律的开始,我们就会将这个决定放在心上。此外,我们要尽量早起,听起来是什么感觉呢?如果有人说,我从来不曾看过日出,听起来似乎不是很美妙,因为有些缺憾,对不对?大自然在升起,太阳在升起,所以我们也该起床了,我们应该要能看到日出才是。为了要能早起,我们也应该尽量早睡,这样我们就可以自然的睡醒,这两件事是互相关联的。当你和大自然、鸟儿、太阳、植物这一切一起醒来,你会感到自己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这之后,我们以一个人类的身份做下清楚的决定。做下清楚的决定以后,假如你是一位佛教徒,你就可以在每天早上念一些祈祷文和做一些禅修。如果你不是佛教徒,事实上我不确切知道,怎样才能称一个人不是佛教徒,因为他们的本质是佛,都具有佛性,都具有俱生智,那是他们的本质,所以很难说任何一个人不是佛教徒。但是,大家都这么说,我不是佛教徒,我是佛教徒。所以,我是顺着他们的用语与认知来说的。如果你是说“我不是佛教徒”的那群人,没关系,不管你是什么,不论你祈请的是哪一个神,或是哪一个东西,你就向他们祈请。你应当以一颗开放清晰的心去祈请,要结合虔敬心与慈悲心去祈请,不能只有慈悲心或只有虔敬心,必须结合两者,这样才是一种平衡的修持。若是你的慈悲心不具备虔敬心,那你就有变得骄慢的危险,你会看低每一个人。有慈悲心是非常好的事,但是你把自己放在众人之上,你看轻所有其他人,这样就不好了。所以,应该要具备慈悲心,但却不要掺杂着我执。同样的,如果你有虔敬心但不具备慈悲心,你就会低下自己,受到他人或其他事情的支配。你本身就是完整的个体,你必须知道这一点,你可以完成许多事情的,或许你以为自己做不到,实际上你是可以做到的,你有这个潜能的,它就在你自己之内,是你自己的一部份,所以,要具有虔敬心,但不是没有慈悲心的虔敬心,只有虔敬心而没有慈悲心是危险的,那可能会变成是一种依赖,会变得卑微,觉得受到掌控,这样是不正确的。所以,当你的慈悲心与虔敬心平衡时,你就不会有上述的感觉,你觉得对任何人都可以产生慈悲心。慈悲心的对象不必然是生病贫困之类的人,慈悲心的对象可以是富有、健康、受过教育的人,对于这些人你仍然可以生起慈悲心。当然,对于贫穷的人你有慈悲心,对于弱势者你有慈悲心,你的慈悲心可以更宽广。虔敬心也是一样的,对上帝、神具有虔敬心,如果你不是佛教徒的话;如果你是佛教徒,就要对佛有虔敬心。有时候我们也会称佛陀为神,在西藏我们说“腊夏嘉图巴”,这里的“腊”指的就是神。但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不会以“神”这个字来称佛,我们用“佛陀”、证悟者这个字眼。具有慈悲心的虔敬心是比较健康的,为什么对佛陀要具有虔敬心呢?因为你的本性是佛,是俱生智,你可以成佛。悉达多太子早于你之前在二千五百年前证悟成佛,现在也许你还没成佛,但你可以成佛。他(悉达多太子)已经成佛了,所以我们要对他有虔敬心。他是为了我们而成佛,不是为了他自己。因为,如果你是为了自己而成佛,那是永远不会发生的,不可能有自私自利的佛,你不会找到有局限的佛。因此,虔敬心与慈悲心是要平衡的。我们要将此带到日常生活的种种活动之中,从事各种活动时,要让虔敬心、慈悲心以及你在一天开始时所立下的准则,成为保持明觉的主要源头,就这样地延续一天。如此,各种的行事作为就不会变得心胸狭窄或压力紧张,能够有原则的泰然与快乐的生活,那是种妙乐的感觉。同时,它的结果也是如此妙乐的,你会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很多人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说人生的意义是解脱。由什么解脱?当然是由痛苦中解脱,也自苦因中解脱。痛苦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苦因就是我。自私、贪婪、嗔恨、嫉妒,这一切都是来自于我执,我们如何处理这一点呢?你不能击倒你自己,你不能击倒你的“自我”,没办法的。你要将你的“我执”转化为虔敬心,你要将你的“我执”转化为慈悲心,那么,你的“自我”就变成是正向的,“自我”不再是负面的,成为正向的转化。带着这样的转化,到你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当然,有时你会觉得快逸,因为你达成生命中的一些梦想与计划,所以你感到非常快乐。但是不要过度兴奋,因为一切都是无常的。这世界中的任何人、任何事,有一天终究会改变的。在这里听与说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在这里了,从今天开始五十年、六十年之后,那一刻并不遥远。事实上,那一刻比起这棵树还要年轻许多,这棵树最少有五、六十岁了。那么一段时间以后,在这里听话与说话的每一个人都将不在了,当然今天刚出生的新生儿还会在这世界,但他们今天并不在我们的听众群內。因此之故,好事发生时,不必太兴奋,快乐就好,不需要反应过度。同样的,若有不好的事发生在你身上,我们每个人多少会遇到不好的事情。坏事的定义就是我们不喜欢的事,坏事上门,我们碰上了。若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不要过度地受到影响,就它表面的情况来面对就好了,不要弄得更复杂。所有人类,所有的众生都不喜欢痛苦,但你知道此时此刻世界发生的种种事,在这草地上发生的种种事,在这个森林里有许多动物正在吃其它的动物,各种事都在发生着,我们这一生所发生的坏事情,比起此刻正在发生的坏事,比起此刻正发生在这颗树上的一些有情生命的遭遇并不算糟。因此,我们不要丧失看事情的角度,我们不夸大好事,也不夸大坏事,表面上是怎样就是怎样,同时知道它们不是永远如此的,它们是无常的。我甚至会说它们是幻象,不过你們也许大多不知道我说的幻象是什么意思,所以对此我不想再多说。对于懂的人而言,我也就不需要在诠释了。总之,你们知道没有任何事是永恒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无常的,对于这一点要时时记得。当然,每个人都在他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学习,我在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自然是非常好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坚定的原则,但也同时要具有弹性,否则我们的生命将会有很多的问题,给各位一个例子。(这时仁波切伸手将树上一根新枝轻轻往下拽,过后又松手,树枝反弹回去恢复了原状)这个东西具有弹性,可以弯曲,然后它可以弹回来,好似一切都不曾发生一样,它是具有弹性的,但它也有它的原则,它会守持它的原则。但是,你可能有许多的原则,你的脑海里装了很多的东西,但是你没有什么弹性,那么事情可能就会像这样一般的发生(这时仁波切又伸手抓住一颗枯枝,轻轻一拽,枯枝就断了),它原本是很坚硬的,一旦折损就无法再复原。因此,我们要具有弹性,同时拥有坚定的原则。我们不要呆板、自私、紧绷,否则只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困难,也让别人的人生变得为难。不过,如果我们没有原则,那我们就会像浮木,情况一有变化就会受到影响。我们要像一枝年轻树杆,既有弹性也能坚守自己的原则,我想这是很简单却很重要的事。在我们的生命中,我看到有很多人不快乐,乃至于很大的事,诸如战争、饥荒等等,它们发生的原因都是些小事。如果具有弹性,这些事就不会发生,一切都会没事。具弹性的同时你保有自己的原则,不让任何事影响你的原则,事实上也不应该让任何事影响你的原则。你也不需要担心害怕你的原则受影响,因为你就是原则,原则在你自己之内。这样讲听起来虽然有点奇怪,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但我们却自己在做事,如此,我们就会有困惑,也会让别人困惑。因此,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要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先要看清楚自己拥有什么,需要什么以及自己没有什么,不需要什么。如果这些都搞清楚的话,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很充实,你会觉得自己有很多的时间,很多的精力为自己与他人做事。因为你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希求什么,同时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希求什么,而且你清楚地知道你拥有什么,没有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所以,一切事情都变得比较简单,也变得比较正向,一切事情都变得清晰、正向。像这样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的修行会变得更有效果。如果不是佛教徒,不论你从事任何工作,你的效率都会更好,你也会有一个好的生活,一个极佳的人生。我告诉各位一件事,就是我保证,任何事物都是无常的,即便你在最悲惨的状况、情境里,只要给你时间,它就会有所改变,这是我可以保证的。你要成为情境的牺牲者还是情境的掌控者,这一切操之在你自己的手中。除此之外,身为一个修行者、禅修者、虔敬者,或是任何其它名称,每天持续修持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修行的品质不是那么好,因为某些日子你压力大、困难多,但你不要因此中断修持。品质也许不是那么好,但你仍然要修持,接受那样的结果,我指的是修持品质也许不是那么好。有些时候,有利条件具足,修行品质、觉受很好,这时,你要感恩并继续修持。如此,你在各种情境中都能不断进步。好的条件,坏的条件,好的环境,坏的环境,任何情境你都持续不断的修行,都朝进步的方面前进。以今日的环境为例,我们现今的环境中有许多的问题,不仅是自然产生的问题,而是由我们大家过度使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问题,我们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自然生态去恢复,过度不必要地剥削环境,因此,很多问题发生了。由于各位要我与大家分享我个人的想法,所以,在此我要求大家也告诉我自己,我们要花一些时间好好的去衡量,在这件事、那件事上,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想要与需要两者之间有极大的不同,如果我们清楚、放心地知道两者之间的不同,那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最后一点,不过很重要的一点,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即使你是一个真正虔诚奉献的人,即使在做善事时,也只要精进,不要拼死命地做。如果你拼死命的做,那么即使是一件极好的事情都会成为障碍,而且有些会变成错误,因为贪婪,拼死命的特性的缘故。所以,伟大的事情绝不会是因为拼死命的做而成就的,任运自在有信心的做就会成功。愿各位有个美好的人生,让你美好的人生同时是个有意义的人生。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必须生活的很悲惨,才会让生命有意义,这是不正确的。当然,我们有时需要做点牺牲,需要出离,但我们可以是很有自信的做到这些。这些出离与牺牲,能让我们的人生更舒适圆满。享受人生吧,同伴们。愿我所有的佛法及人类的兄弟姐妹们,有美好的人生。——第十二世大司徒仁波切相关链接:证悟是一种全盘的理解,超越了所有的限制;身体上的完美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完美和心灵上的能力“上师”的真正含义在混乱充斥的人生里,唯有时时保持一颗清明的心,平衡才于焉依止
2023年7月10日
哲学思考

顶果钦哲|我们未必需要得到大量不同的开示才能够达到证悟,印度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光靠四句开示就圆满地觉醒

我们未必需要得到大量不同的开示才能够达到证悟,事实上,印度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光靠四句开示就圆满地觉醒,他们并没有修习许多繁复的教义,反而是一心地修习他们所接受的指导。同样地,遇见上师时,如果心中有着完全的信心,强烈的虔诚心,我们已经拥有在道上前进最主要的条件。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信心,没有虔诚心,无法将上师视为佛,即使我们收集了各种不同的开示,不但无法进步,也容易堕入极端,像善星比丘一样。善星比丘大半生都跟随佛陀,也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开示,他的记性非常好,能够背诵全本三藏经典,但他对释迦牟尼佛缺乏信心,甚至有错误的观点——他以为佛陀的所作所为,以及所有的开示只不过是设计好用来骗人的诡计;因为他这么想,就和所有的加持绝缘。如果我们缺乏真正的虔诚,就算学问再好,对上师还是会起怀疑。缺乏真正的虔诚,很容易就会用偏见的眼光看待上师的作为,也因此而对上师产生错误的观念;到最后,我们的障蔽更甚于当初遇见上师时的障蔽。但是,如果心中培养出真正的虔诚心,单靠这热烈的虔诚心,就能够得到解脱。我们不一定在遇见上师的那一刹那就能够感受到如此的虔诚心,所以我们要修行上师相应法的仪轨,慢慢培养出更大、更强烈的虔诚心。在这本仪轨中,观想上师与莲花生大士圆满形象无二无别。最开始,我们可能需要生起一种不完全真实的虔诚心,一种有造作的虔诚心;在这个时候要想,我们的上师与莲花生大士无二无别。莲花生大士到底是谁?我们应该了解一下:从法身的究竟面来说,他是阿弥陀佛;在报身而言,也就是“大乐”层面来说,他是观世音菩萨;在化身的层面来说,他是在莲花中诞生出来的上师。他出现在这末法时代,正是众生因着烦恼和错误见解的障碍而不愿修行无上佛法的时代。在这黑暗的时期,众生饱受疾病、饥饿,和战争三害之苦;就是在这么一个时代,莲花生大士现身——他是诸佛的化身,他以印度大成就者的姿态来到西藏,对二十五大弟子、耶巴的八十位大成就者,以及许许多多的众生,传授所有的开示,而他们也在往后的日子中全然觉醒。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因着莲花生大士极大的慈悲,我们也有机会修行密咒乘的法教。我们要建立一种观念,我们的上师与莲花生大土之间没有差别,从心中应当想:“我的上师完全相等于莲花生大士,他有同等的证量,也能展现出像莲花生大士一生中曾经展现的奇迹和觉醒功德。”——顶果钦哲仁波切《上师相应法》相关链接:顶果钦哲|全然的信心是走向觉醒最稳健的方法,上师温暖的慈悲和智慧,能够融化我们内在的垢染,让内在佛性绽放出来我们的见地应如天空般宽广,一旦发觉明觉在空性的中心生起,纷扰的情绪不再昏暗,反而成为其美妙的装饰正版顶果钦哲仁波切著作请购链接:
2023年7月8日
其他

佛法的陈述应该要非常简单可行、基本;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洗碗盘、如何坐在马桶上、学习怎么走路怎么说话——这是法:基本的现实

见闻和领悟知识见闻(information/lung)。“法”引导出知识、见闻和领悟。人们所告诉你或书籍和经典所陈述的事物,都被称为“信息”或“隆”(藏:lung),它有四小类:一是主题充满意义。法的对话或文献是充满意义的,可应用在个人的法道旅程。二是语言清晰。用出色清晰的语言所呈现的法是完善可懂的,也没有副作用或不纯净的地方。三是它超越迷惑。阅读法的文献,可以帮助你超越你对法的扭曲见解或迷惑,并且超越欲界、天道色界和天道无色界等三界。欲界是你生存的世界,其中包括你的障碍以及家庭问题等。天道色界是你的内在世界;它是你对事物所产生心灵微妙的领悟。天道无色界是你对事情应该如何实现所产生的更大期待;它是你个人灵修的最高层次。所有这三节都可以藉由法的文献而被超越。四是它带来温柔。经由阅读这种文献,你逐渐发展出领悟和温柔,个性产生变化,嗔怒、抱怨、纠结减少了,想要成为上师或英雄的兴高采烈也减少了。领悟(understanding/tokpa)。你所确实了解的事物,被称为“逗巴”(tokpa),意思是“了悟”。所有的文学和文献都应该带来了悟,它是文献所带来的结果。这些书的内容出色,陈述是纯净无染的,你对内容产生的理解,可以帮助你超越三界,带来寂静。阅读诸如此类的文献,开始带来戒、定、慧。经教、教言和了悟总是齐头并进。法的五旋律:如雷、如笛、舒缓、清晰、不抵触从五首歌曲或五种旋律的观点来看,法也被描述为如雷、如笛、舒缓的、清晰的,而且不互相抵触。第一种旋律如雷般深沉,因为当法被宣说时,它震撼自我的基本结构。第二种旋律有如笛声,因为法把散乱狂野的念头和反常态的观点——通常相当丑陋——转变成为更浪漫、更优美悦耳、更伤感的曲调。第三种旋律让你的心感到舒适宽慰,因为法对不同层次的心而宣说。第四个旋律是清晰的,因为法提供清晰明见,使你的心变得清晰。第五种旋律是从不相互抵触的,因为不论是谁在听法,法的逻辑都不相互抵触。这些是法的五种旋律。佛教传统认为,听闻和领悟佛法不会对学生的理解或行为带来震撼或刺耳不快,但如果你认为,你可以反驳、否定佛法,那么它就会伤人。举例来说,你可能认为有一个自我,但是佛教否定自我的存在,因而一场大仗就此展开,你也陷入冲突。这种冲突不特别动听或通融。“无我”这个讯息属于雷声那一类:当雷声回响时,大地为之震动。无神论的讯息也属于雷声的层次,因为有些人认为有神论等同于自我。当学生抱怨或抗拒佛法时,表示他们已经对佛法产生轻微的怀疑,觉得佛法可能不符合他们的期望。即便佛法符合了他们的期望,它仍然令人不快,因为这些学生不想听到他们所听到的东西。佛法的陈述应该要非常简单可行、基本。我这么说,不是因为不尊敬听众,而是出自对佛法之简单的敬意。你可以像欣赏一只明代花瓶或玉杯那般欣赏佛法的简单。明代花瓶的制作是那么精良、简单,而你欣赏那种简单。它不需要任何错综复杂。法就像这样:它出色优秀、简单可爱。在研究佛法时,我们是在研究我们的复杂和简单。我们是在研究光明和黑暗、迅速和缓慢、缜密和草率。“法”有如经过一个有着红黄号志灯的车阵。我们必须理清所有的可能性,必须了解痛苦和快乐。我们必须了解忿怒、喜悦和嫉妒的意义,必须了解自己是谁。我们必须学会去阅读生命的字母。我很抱歉我像个说教的老师,但我们必须知道如何加减、洗碗盘,以及如何坐在马桶上,必须学习怎么走路,怎么说话。我们必须看见绿、黄、黑、白、红之间的差异。我们必须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如此一来,我们就不会因为穿越马路而受伤。这是法:基本的现实。“它非常基本,华生(这是大侦探福尔摩斯经常对他的朋友——华生说的话)。”我们只是活着。我们正在学习如何过活。我们正在保护我们的生命,如此我们就能够帮助他人,并且建造一个觉悟的社会。——节选自邱阳创巴仁波切《没事,我有定心丸》遗教法宝:三乘法教系列之一——别解脱道(上)相关链接:“法”纯粹是指直接坦率的真谛,涉及拥有一个如实看待事物的基本参考点,它不会太哲学、太具诗意或太具艺术气息心是旅人,你与自己共事的特定风格是车乘,你的处境则是道路;你不必谈论你的旅程,你只要从事你的修行
2023年7月2日
心理学

我们的心总是把事物视为“是”或“非”,完全地攀执其上,心的基本架构涉及某种持续不断发生的基准点或参照点

我们的心总是把事物视为“是”或“非”,完全地攀执其上;所谓“是”可说是“存在”,而所谓“非”可说是“证明那个存在是假的”。我们的心的架构就在这两种心态之间来回摆荡。所谓的“是”,其实正是建立在与对立面相同道理的基础点上。心的基本架构涉及某种持续不断发生的基准点或参照点,这意味着某种能量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在对莲师原则的理解上,这代表着我们不需要否定自己的生命经验,不需要否定自己的物质主义抑或修道唯物主义的经验。我们既不需要否定它们,认为这些很糟糕,也无须因此就肯定它们是良善的。我们可以就其本貌如实去理解人事物的同时现起状态(此处“同时现起”simultaneous
2023年6月27日
其他

顶果钦哲|全然的信心是走向觉醒最稳健的方法,上师温暖的慈悲和智慧,能够融化我们内在的垢染,让内在佛性绽放出来

从究竟的层面看来,上师与我们自己心的本性无二无别,而我们心的本性就是佛境的精髓——如来藏。那么,我们能用什么方法来体现这究竟的上师?透过外在的上师,也就是相对的上师以及他的心要指示,我们可以领悟到内在的上师,或是究竟的上师,也就是觉性本身。这种了悟的真正基础,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上师相应法;这个方法属于外在的修行方法,从技术面来分类,属于前行法的一部分。但,上师相应法却又是其他所有阶段,以及其他所有修行的真正核心。如果你认为它只不过是一种前行而不重要,就犯了非常大的错。反过来说,我们需要了解,如果此生能够持续的修行上师相应法,就很容易可以得到莲花生大士本身的加持力。重要的是,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勿忘上师;不管是在禅定中,或是禅定后,都勿忘上师。所以说,上师相应法的实际仪轨并没有规定只能在闭关时修行,而是适合在生活中的任何状态下修行,同时也可以给任何程度的修行者来修行。由于心安住于身体之内,正确的身体姿势是非常重要的。当上身和脊椎正直,气脉同时正直,心也就变得清明。如果我们懒懒散散,体态随意,完全不注意姿势,就很难专心,也很难让三摩地在心中生起。我们应当采用毘卢遮那七支坐姿。修行上师相应法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甚深的虔诚心;最深的虔诚心,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上师与佛陀本人没有任何的差别。如果我们将上师视为一般众生,我们也只能得到一般众生的“加持”。如果我们将上师视为阿罗汉、或者独觉佛,或者声闻,我们将得到相对等的加持;如果将上师视为菩萨,我们也会得到菩萨的加持;但是,如果能够将上师视为佛,我们将会得到佛的加持。所有的佛都需要依赖心灵上师才能够达到开悟。要真正修行佛法,我们必须寻找到完全觉醒的上师,以全然的信心跟随着他。佛经中说,“光靠信心就能够证悟究竟本性”,没有信心,即使对法教能倒背如流,也是没有用的,对金刚乘的修行者更是如此。如何培养甚深的信心?从现在看来,上师以人的形体显现,看似一般众生,但是他的心安住于智慧之中,不动摇。如果我们能够了知他甚深的心意,我们会发现,他已经净除了所有的过患,已经领悟了一切所能领悟的,他在各方面及功德上都与佛是平等的;这样的领悟,能让我们心中生起更深、更真实的虔诚心。上师是一艘大船,带领众生穿越轮回险峻的海洋;他是稳健无误的舵手,带领众生至解脱的干地;他是雨水,扑灭着欲望的火焰;他是明亮的日月,去除着无明的黑暗;他是一块坚实的土地,同样承受着善与恶;他是如意树,赐给暂时的快乐以及究竟的大乐;他是宝藏,藏着甚深的指示;他是如意宝,赐给我们所有证悟的功德;他是父亲也是母亲,平等的赐给所有众生一切的爱;他是一条慈悲的大河、一座大山,耸立在世间烦恼之上,不为情绪狂风所动摇;他是一朵大云,充满雨水,抚慰着欲望的折磨。简而言之,他与所有的佛一样,我们只要与他建立关系,不论是见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回忆起他,或者被他的手碰触过,都能够带领我们走向解脱。对他有全然的信心,就是走向觉醒最稳健的方法。他温暖的慈悲和智慧,能够融化我们内在的垢染,让内在佛性绽放出来。——顶果钦哲仁波切《上师相应法》相关链接:我们的见地应如天空般宽广,一旦发觉明觉在空性的中心生起,纷扰的情绪不再昏暗,反而成为其美妙的装饰菩提心即觉醒心,是一切经教部和密咒乘修行的核心,如果你有菩提心,一切就圆满;没有它,任何事都无法圆满正版顶果钦哲仁波切著作请购链接:
2023年6月26日
其他

邱阳创巴|行为或业是持续不断的,只要我们如此地活着,就会如此地死去,然后又如此地出生。死亡的真相就是出生的真相

轮回致命的严肃感在“生命之轮”所描述的整个过程中,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太过认真严肃地看待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许认为自己正在享受无穷的乐趣,然而,我们所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死亡的展现。死亡也可以是充满乐趣的,然而没有人想要如此地看待它。在轮回的循环中,我们最终会迎来死亡,我们躺在自己临终的床上,而且不止如此,还进了棺木里。我们认真严肃地看待每一件事,并不仅意味着严肃且缺乏幽默感,它也意味着在生命的每个面向中,我们从来收取很多,而从未给出任何事物。当我们不给出去时,“输入”就自动变得沉重,我们最终变老,然后死亡。当我们试图忽视这一特别的事实,忽视这生命的真相时,就会变得如石头般顽固不化。由于忽视死亡的真相,我们就会回到一切的起点重新开始。所以,首先有个盲眼的祖母,从那里开始,我们继续经历陶轮、猴子、舟中之人、有六扇窗户的房间、已婚夫妇、箭射穿眼睛、饮用牛奶与蜂蜜、采集果实、交合、生产与送葬的行列(传统上关于十二因缘的比喻),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个过程,只是为了隔绝死亡所带来的窘迫。“生命之轮”看似完整地描绘了业的情景,并记述了我们如何到达这里的历程,但这与灵魂的轮回转世没有任何关系。就此而言,“持续我们的生命”的想法与“我们是存在的”的概念完全无关。那相续性不过是一切发生的改变而已,就如春与秋改变成夏与冬。我们在生活中投入太多的精力与能量,每次我们如此做时,就会产生某些结果。而当我们处理这些结果时,更制造了进一步的结果,这使我们再次去做更多的事。因此,我们就这样不断地持续着。行为或业是持续不断的,只要我们如此地活着,就会如此地死去,然后又如此地出生。死亡的真相就是出生的真相。因此,我们并不把死亡视为一种逃脱或生命的终点,而是另一次出生的开始,而这个过程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节选自邱阳创巴仁波切《我的未来我决定:“改变业力,改变未来”的解脱心钥》相关链接:我们被困在自己那由业力模式所创造的特定世界里,即使是在看似最不相干的细枝末节中,自己也试着延续欢乐并逃避痛苦我们只是接纳既有的情境,然后舍弃它。如果你经验到什么然后与那个经验脱离关系,即在那个“了知”与“你”之间提供了空间
2023年6月24日
其他

宗萨钦哲|礼仪受限于习俗与文化,它可以用来作为修持正念的工具,也能变得非常繁复而遮蔽了更重要的东西

礼仪与成规礼仪基本上是仪式的一种,它受限于不同的习俗与文化,因此有多种的形态与目的。礼仪可以是好的,但它也能变得非常繁复而遮蔽了更重要的东西。密勒日巴说:“如果我生病时没人闻问;如果我死亡时没人哭泣;如果我能独自死在僻静的闭关处,那么,身为瑜伽士,我会非常满意。”他对于别人对他鞠躬多深,他的墓碑石多大,都毫无兴趣。这是大修行者的态度,他们不在乎外在的展现,也不需要社交礼仪。在密勒日巴和玛尔巴之间,也没有什么礼仪或成规。玛尔巴不需要戴着华丽的顶冠或从事虚假的游戏来让弟子感到开心。密勒日巴也从来不做任何虚假的游戏取悦上师。但今天,如果有导师暗示要采取玛尔巴对待密勒日巴的方法,他就会即刻失去弟子。在不丹,对上师尊崇的修持,几乎仅剩形式上的行礼如仪了。不丹人认为他们都必须弯腰鞠躬。通常,喇嘛在法会上或重要的送往迎来时,会将手放在人们的头顶上,但现在已经变得过度的泛滥。人们在每个早晨、每个傍晚,或每次喇嘛离开一下,就要接受加持。对比起来,有一次我在拉萨绕行八廓圣路。有个高大的康巴人靠过来,跟着我绕行了几圈。过程中,他像很多康巴人一般,直眼瞪着我,丝毫没有禁忌。后来,我走累了,就坐在一个板凳上休息。他走到我面前,说:“我听说你是宗萨钦哲?”我答道:“我想是吧,反正那是人们称呼我的名字。”他一听,就解开卷在头上的长辫子,说:“既然如此,你可以把手放在我的头上吗?”但他也不弯身,所以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才碰到他的头顶。随后,他把辫子卷回头上去,取出他的钱包,自己留了十元人民币,然后把其他的钱揉成一团,丢到我的包包里,没有用信封,也没有礼仪。他用藏语对我说了一句类似:“不要搞砸了”的话,意思是:“他已经臣服于我,所以我应该照顾他。”过后,我又遇到他好几次,但他并不再来要求加持。对他而言,一次手碰头的加持就够了。他不觉得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需要加持。这位康巴人很特别。多年来,我注意到有一整套的不丹及西藏礼仪,被强行加诸于西方弟子身上,但他们经常起不了作用,因为这些习俗原本就不是为了西方人的身体所设计的。西藏人不该强迫塞尔维亚人用伸舌头来表示尊敬。如果穿西装的美国人在公共场合中,对他上师伸出舌头来表示礼敬,看起来会相当荒唐,特别是对其他那些真正有好奇心,想要寻找心灵之道的西方人而言,更是无法理解。类似上师进来时我们起立,或用双手送上东西等一般性礼仪,都是优雅而令人启发的举止,但是没有所谓唯一正确的做法,因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殊优美而礼貌的礼仪形式。我这么说可能西藏人会感到惊讶,但我认为英国人在许多层面上,比西藏人还有礼貌。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上师—弟子的礼仪基础,在于纯净的净观。因此,不把上师看成同侪(编者注:tóng
2023年6月24日
其他

卡卢仁波切|当我们的身体被解脱为外相与空性的,语被解脱为音声与空性的,意被解脱为觉知舆空性的,造就是佛果

心与本尊修持我们都是佛陀的追随者,对佛法有信心及兴趣,并且愿意去修习佛法。佛陀曾教授了包括小乘、大乘、金刚乘在内的八万四千种法门。而这一切的根本是为了要训练、规范我们的心。虽然我们可以修持佛法,但除非能约束、锻练自己的心,否则将只有缓慢的进步,而没有大利益。就好像我们任何的内脏,如心、肺或肝得了重病,那么仅仅在我们身上擦擦不同的药就没多大意义。一切佛法的根本即是行者必须锻练自心。那么用什么方法来锻练呢?仅仅是燕麦谷,要吃起来相当困难。但如果燕麦被压成麦粉,便能够做出许多种不同的食物,这就是戒律的方法。在藏语中戒律一词,同时含有刻苦磨练的意思。“心”是个被嫁祸、归罪的名词。心所指的对象为何?它是那有着“我快乐、我不快乐、我……”等,想著种种念头的东西。这思想者即是心。当心无法本然地认识它自己时,就有了迷惑的有情众生。在未能自本心的基础上,我们以为,“我是最重要的,我必须要快乐。”如果我们有了一栋房子,我们会想“我的房子”。假如我们有亲属,我们会认为“我的亲属”。认为“这是我的”,我们便有了执着。设若我们看见其他人正在吃、杀生或偷盗,我们会认为“他吃、他杀生、他偷盗。”并且生起嗔恨侵犯之心。基于执着与嗔忿攻击之心,我们便徘徊於轮回的三界中。心的重点乃在它是空性的,它没有任何颜色或形状。它像是虚空般的空性。而我们必须去认识这像虚空般的空性。这是最重要的。心是空性的,而且空性之心具有光明与觉知性。这三者是合一无别的。在这三者的基础上,“我”与“他人”、执著、侵犯、猜忌、傲慢等等概念生起。心是空性的。念头和心理的苦恼自心中生起。因此,念头和心理的苦恼即从空性中生起的。如果你了解了此点,你便了解了佛法的一切精要所在。如果你认识了一切的迷惑外相皆自空性之心生起,而形相、音声、味道、口味和触觉的对象物,都只是迷惑之外显而已,那么你将会了解到一切现象都像是一个幻相、一场梦、水中倒映之月、一道彩虹或是镜中的倒影罢了。假如你认识了这点,那么即使是如执着等心理烦恼的生起,你也不会被其力量所支配。设若侵犯之心生起,你也不会在其力量控制下。如果猜忌之心生起,你也不会被猜忌之心的力量所左右。每个心理的烦恼,都将如同天空中生出的彩虹般地出现而已。彩虹自空中生起,亦融入於空性的天空中。当执着或嫌恶生起,它们将单纯的如上例般:它们将不会真实的出现。如果无法了解这点,那么你应该如此思惟:如果你能够抓住某些想要的东西,如你的丈夫或妻子,那就够了。但它必将不够。因为你会继续对他人有许多贪求。贪欲永远不可能被用尽。如此,假如对他人的嗔恨心生起,你可能会想:如果杀了他,我的嗔恨就消了。但嗔怒将永不止息。当另一位仇敌现起,你便将再次忿怒。嗔恨是永无止的。佛陀曾举了个例子来说明这点。如果全地球都覆以尖锐的针刺,而有人想在上面走走,他必然要设法去拔出每一根针。在他拔出一根针之後,还有另一根针必须拔出。拔针将永无止尽。而心理的烦恼就像这样。那些认识到念头舆烦恼都是空性的人,就像穿了厚靴在遍布针刺的世界中行走。无论他走到那里都不会被针刺伤。假如你认识了心是空性的,因此,念头和烦恼也是空性的,那么无论你是否待在轮回中,万物都将像弥陀的极乐净土般。在世界上有许多地方没有佛法的传扬。那些地方的人是不可能了解这点的。人们尝试著执持着他们的执着,与拒绝不快乐的东西。但这些是永不竭尽的,也因此而有许多心理的不悦和问题生起。西方人观看电视与电影。萤幕上的影像并不是真的,但他们出现的好像真的一样。当我们看到某些我们想要的东西时,我们会想:“我喜欢那个。”接近某些不愉快的东西时,我们会想:“我要除去那个。”这些事物好像真实地显现,但事实上它们的精要所在是空性的,他们并不存在任何地方。现在世界上,癌症是一种严重而且往往会致命的疾病。许多医师都在寻找一种治疗方法,但要发现它相当困难。而认知自我、心理的烦恼与念头为真实的,要比癌症更为严重。一切有情众生都有著许多不同的疾病。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无明、贪著与嗔忿这三毒、或三种心理的苦恼。所有的疾病都由这三者而生。那么这三毒又从何而生呢?它们系由“我”的念头、从“自我”的认知而来。了解到心是空性的,而由心而生出的烦恼和念头也是空性的,就等於是了解到了空性的意义。当我们对空性的意义有某种程度的了解时,我们将会了解到,一切上师、本尊、空行、护法、诸佛、菩萨与贤圣僧都已证悟了空性的意义。他们便是藉此证悟而离苦得乐、而能够去利益众生、具有超越认知、神奇、圆满的力量。见到了这完美的一切,我们将自然地对上师与三宝生起信心。证悟空性——了悟心是空性的,而一切烦恼与妄念亦是空性的,此即圆觉,究竟安乐。但因无法了悟这点,故一切有情众生染污地以为“我”,并认知形相、音声、味道、口味和触觉的对象物是真实的,而生起了贪欲、嗔怒和染污。当我们想到“可怜的有情众生被如此的迷惑”时,我们便会生起强烈的悲心。例如,如果有人睡觉时做了一个极恶的梦、纷扰的梦,像是梦见丈夫、妻子、双亲或孩子生了重病、死了或失去了,他们必会悲伤、哭泣、弄湿了他们的枕头。但当他们醒来时,他们会了解这梦并不存在於任何地方。而且他们会想,“这不过是场梦,它不是真的。”并再度的高兴起来——即使他们可能看见枕头仍是湿的。轮迥中的迷惑就像这般。减少、去除对自我执着、烦恼的圆满方法。那是什么呢?例如,我们以为“我”、“我有个身体”。但我们的身体仅仅是我们自己迷惑的外在显现。它们并不是真的,它们是空性的。不仅如此,无论我们怎么去想它,我们仍然拥有我们的身体。我们无法舍弃它们。因此我们必须去禅修本尊的生起次第。为何如此?因为那被转化的就是心中“我”的想法,我们观想我们的形相——脸、颜色等等,都转成观世音菩萨,而认为“我是观世音菩萨”。当如此的禅修力强大时,“我拥有这个身体”的想法就会变得微弱,而“我是观世音”的想法就会变强。但无论如何,以为我们自己是有血、有肉、有骨的观世音,则毫无利益可言。如果观世音有血、有肉、有骨,那么疾病与痛苦便可能生起。或者我们以为观世音是由土、石所做成,那他就可能被摧毁与消灭。我们应把观世音当做像彩虹般的外显与空性而禅修之。但若把本尊与自心当做是离异、不同的,以为那像彩虹般的观世音菩萨形相不是我们自己,亦毫无利益。因为本尊若真如彩虹般则必将消失,而我们却将留下。如果我们留下了,那么一切的痛苦也留下了。因此,禅修本尊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所谓的心就是本尊,所谓的本尊就是心;心和本尊是无二无别的。当我们禅修自己的形相即观世,二者无二时;我们亦应禅修於一切喜欢、不喜欢、贪执或痛苦之心,都是观世音菩萨“嗡玛尼贝美吽”六字大明咒之音。这声音不是一种实体的东西。把它当做实体的东西没有太大利益。此声音是可听见而且是空性的,像是一阵回音般。如果透过这方法禅修,则身体将被解脱、或转化如彩虹般的形相和空性,语将被解脱或转化如同回音般的空性与可听见的。然而心尚未解脱或转化,也就是根本仍遗留未决;身体被解脱了、语被解脱了,而心尚未被解脱。如果我们认识了心是空性的,不是真实地存在的,那么我们以信心、慈悲心……等认知而禅修即是智慧。没有这种认知的禅修即是意识造作的。以空性的认识而禅修即是智慧。这就是所谓“自心即广阔的大智慧”。心与其一切的概念都不出此大智慧之外。为什么称之为“大智慧”呢?因为我们已认识了一切念头的本质都是空性的。当我们的身体被解脱为外相与空性的,语被解脱为音声与空性的,意被解脱为觉知舆空性的,造就是佛果。而没有必要到其他任何地方去寻求佛果。如果你怀疑观世音是否在你专注禅修于他之外,是否也真正存在?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为何如此呢?这是由于观世音菩萨系由一切诸佛、菩萨,为锻练众生而化现之报身形相。这个身形称为智慧尊(wisdom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宗萨钦哲|佛菩萨的示现不用做任何事,仅仅是身为他们,以及他们存在的方式,就已经是个活生生的证明

宗萨钦哲仁波切2006年在加德满都教授《远离四种执着》时,忆念第十六世噶玛巴的部分:你们知道藏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可以有多挑剔,有藏人曾说,哦,十六世噶玛巴不善言辞,有的时候他连灌顶文都会念错,或他无法说哲学义理等等。但不管怎样,我必须得说我很幸运,我有一位老侍者他曾是钦哲确吉罗卓的弟子,因为它是我的侍从,他真的是很慈悲,带我见过很多伟大的上师,所以我有幸从第十六世噶玛巴处接受过很多教法。我必须得说,别人爱怎么说是他们的事,像是他文采不佳、不能讲解哲理,但是仅仅是他的存在,仅仅是他在法座上一亮相,就够令人惊叹了。他甚至无需开口给予教授。现在回头想想那时我很年轻,不懂得珍惜这些,直到现在我才开始体认到教授不一定得透过语言,不一定得富于哲理,在他的面前不仅仅是我,有很多其他的人,当然有西藏人也有西方人。那时佛法刚刚到西方,有人从这样那样的大学里来,是在智识上完全顽固不化的自大狂,但当他们一见到大宝法王,不用接受任何教法,他们就已有所改变,有些东西就打开了。现在回想起来,我能真的明白,伟大上师、佛的存在和示现是如此重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堪布、知识分子、学者们教导你的这一切,不丹人有个说法叫什么来着?语言上的痢疾,就像我在过去八个上午所做的,是八天吗?基本上就是语言上的痢疾。逻辑等等的或许能令一个人信服一个上午,我可能费尽心机去说服你,有个早上你被说服了,然后你走出房间的那一刹那就结束了,丢了,全没了。但是如果你走进大宝法王这类人的房间,他对你做的会留在你的脑海中很久很久。我第一次见他时是在隆德寺,我那时候很小,每次去他那里,他招呼我们的方式总是很有感情,不过他用的是有点忿怒的语言,像是“喂,你跑哪去了”“你现在在搞什么”类似这样的,总之我第一次见到大宝法王时年纪很小,但我记得很清楚,他给我两个小礼物——两个玩具,很不可思议是吗?他给我一个花岗岩做的狮子、一个木头做的鹿,他说你要收好它们,还说……,我记不全他说了什麽但是他说他会祈祷我拥有跟鹿和狮子有关的特定功德。不幸的是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把鹿弄丢了,狮子我还留著。直到今天每当我想起这件事,因为它的力量强大,有时甚至带给我一些内疚和疑虑,因为我弄丢了那个鹿。现在我有点觉得也许鹿代表慈悲心之类的,可是没有了。但是无论如何我在说的是,大宝法王真的是非常非常……。不知怎的我想到这件事,因为正是在这里——在加德满、在博达大佛塔我待了很长的时间,感谢我的亲教师这位侍者,我竟然曾有机会和大宝法王一起在凌晨两点半的时刻一起绕塔,因为大宝法王在白天根本不可能到佛塔上走,在凌晨两点半还可以。我只是想跟大家说,佛菩萨的示现不用做任何事,仅仅是身为他们,以及他们存在的方式,他们示现的方式,就已经是个活生生的证明。而在现代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太多错误的见地了,事实上错误的见地很难被逻辑所破斥,相反的你逻辑越出色,变得越是犀利,几乎就越是会精于错误的见地,所以有实体的示现和证明来激励你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相关链接:乌金祖古仁波切回忆:
2023年6月14日
其他

顶果钦哲|我们的见地应如天空般宽广,一旦发觉明觉在空性的中心生起,纷扰的情绪不再昏暗,反而成为其美妙的装饰

不生不灭——顶果钦哲仁波切对心性的教导缘起十一世纪,伟大的印度瑜伽士帕当巴·桑杰三到西藏传法,在西藏的厅日村庄,他为村民讲述了“忠告百偈”。对于这些偈语,法国僧人和翻译家,马修·李查德启请他的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解说这些深邃的偈子,于是1987年,在西钦寺,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作了注释。马修翻译了这些顶果钦哲仁波切的注释。我们摘录这些偈子的51到59,它们都是为了详细说明无限的心性的。A在空性之中,旋转明觉之矛;厅日人啊,“见地”就是:究竟的解脱于“从任何事物中所获取的知见”。顶果钦哲仁波切:我们的认识,我们的见地,应如天空般宽广,一旦发觉明觉在空性的中心生起,纷扰的情绪不再昏暗,反而成为其美妙的装饰。不变的定见,是没有生、住、灭的,它伴随着觉智,这觉智观察着思想的起伏,犹如一个安详的老人,看孩子玩耍。困惑的思想无法影响明觉,不过是挥舞刀剑去刺天空而已。帕达儿朋女士问米拉日巴:当我安禅于海洋,我心舒适真徜徉,当我安禅于波浪,我心动乱真悲伤,教我吧,如何安住于波浪?伟大的瑜伽士回答:波浪本是海起伏,任彼自安于广阔!思想乃是明觉的游戏,生于明觉,返回于明觉。认识明觉是思想的根源,就等于是认识了思想根本就不存在生、住、灭。尔时,思想再也无法侵扰我们的心灵。一旦我们追逐心念,我们就好象狗咬木棍,每次我们丢木棍出去,狗就穷追。假如我们替之以觉悟之智而观察,心之根源,我们会看到每个念头生起和消融在本觉的空间之中,从而不引发后续的念头,就好象狮子,他不追逐棍子,而是面向投棍子的人,对着狮子,你只能投一次棍子。征服心性的本基,我们必须回到和认识念头的根源,否则,一个念头变成两个,然后三个,等等等等,我们不懈的猛击过去的记忆、预测未来,然后丢失了明觉和当下。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修行人正在将供养在佛坛上的大米分发给鸽子吃,此刻他突然回忆起在他修行前的众多敌人,这时他产生了一个邪念:“如果我拥有像门前这么多鸽子数量的士兵,我会轻而易举的战胜我的敌人。”这个思想困扰了他以至于他无法自拔,于是就离开寺院招募了一队人马去攻打他的敌人,然后造下了无比的罪恶。而这一切,仅仅肇始乎一念之差!假如你认识我们思想之敌而不是强化他们,那么每个思想的起伏则均为明晰,且助益于我们怔悟空性。B在无念的状态,也不曾因散乱而抛弃观察,厅日人啊,“禅修”超越于无记以及散掉。顶果钦哲仁波切:倘若我们的心安住于明觉,不思考过去、未来,不攀缘外物,不陷于心思,安住于本然的安逸,在此状态,不需要铁腕或力防来停止我们的思想,“菩提”是指--心灵单纯的本然。一旦认识这“纯然”,我们应不费力的心之当下来维护它,然后我们会了解内在的解脱--无需阻念或畏惧念头破坏我们的禅修。C安住于本然天成,“修持”解脱一切执取,厅日人啊,“行为”上不排斥,也不拒绝。顶果钦哲仁波切:任运这单纯的当下,倘若你获得喜悦、成功、富裕、赞赏,观彼为如梦似幻吧。不要执着它们;假如我们被疾病、谣言、压迫、囚禁、审问所攻击,警醒而无须气馁,点燃你的大悲,愿为一切有情承担并消解苦痛!既无所得意,也不作悲哀,无论外境如何,安住解脱于安详自在。
2023年6月11日
其他

邱阳创巴| “永恒”与对生命真相的真实关照息息相关,死亡不再被视为威胁,莲师面对死亡的体验即是生命其中一个层面的体验

在讨论到金刚总持所发现的“永恒”,这莲师的下一个面向时,我们并非将之视为击败死亡的胜利,它也不是对死亡的苦恼的某种替代品,或其他类似的状态。“永恒”在此处的意思,与对生命真相的真实关照息息相关。痛苦存在,快乐存在,世间的负面状态也存在,然而你仍旧可以与之互动交流。根本上,发展或培养这种永恒之心就好比交朋友,我们可能会不管某人的恶劣品格而将他视为挚友,而事实上,这其实也是彼此会成为朋友的原因。以这种态度来与永恒互动交流,就是成为生命之王,生命的统治者。如果生命的统治者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统治者,那么他的疆土也会拓展到死亡上。所以,生命的统治者就是生与死的统治者,而这位生命统治者亦即我们所说的“金刚总持”。从自己的王国流亡出来的年轻王子,忽然决定前往荒凉的尸陀林,修持“永恒”的根本教理,也就是一般所熟知的“大手印”法门。此处的大手印体验是去体验现象活生生的品质,这意思是说,尸陀林的场景全都是“写实”的,地上散落着骨骸、尸块,那儿还有各种野兽、乌鸦、豺狼虎豹等。在尸陀林,年轻王子发现了生命的新道路;更确切地说,是生命的新道路找到了他。我们可以说,在这个阶段,莲师正式成为一个实在的人或老百姓,因为永恒之力带来了无可毁灭性,这种无可毁灭的意思是,没有什么能够造成威胁,也没有什么能产生慰藉。这就是此处所说的“永恒”,死亡不再被视为威胁,莲师面对死亡的体验,即是生命其中一个层面的体验。他并不在乎要不要延续自己的个性身份或存在,我们可以说,这条道路胜过瑜伽士或成就者的道路,它更像是佛的道路,因为这些经验并不被视为什么成就——它们不是什么新发现,不是胜利,也不是某种复仇的形式。这些经验只是发生了,因为就这么发生了,莲师融入其中。于是,莲师这个金刚总持成为生死之主、金刚的持有者——也就是不可摧毁之能量的持有者——报身佛。
2023年6月9日
其他

顶果钦哲|菩提心即觉醒心,是一切经教部和密咒乘修行的核心,如果你有菩提心,一切就圆满;没有它,任何事都无法圆满

三境,三毒,三善根我们执着于令自己喜悦的事物及所爱之人,例如父母和亲戚。面对令我们不舒服的情况,例如看到敌人或不喜欢的人,心中会生起嗔恨。当我们看到的人既不是好友,也不是敌人时,就没有感觉。我们执着于舒适的状态;面对不悦的状态,我们生起嗔恨;对于无所谓的状态,我们心中生起无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中了贪、嗔、痴三毒!我们应当祈请:“愿我能够承担所有众生因三毒而产生的障碍。愿所有众生能够生活在善德之中,每天实践善行,从贪、嗔、痴三毒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常常如此思维,将获得极大的利益。
2023年6月4日
时尚

祖古乌金|祈请和慈悲的本质其实是相同的那是一种“悲”,于真实的慈悲生起时,如同真实的祈请生起时一般,体性空义将会赤裸显现

体悟空性正见最圆满的条件,乃是上对所有觉者生起祈请,下对一切有情积聚慈悲。这在第三世噶玛巴大宝法王朗炯多杰(自生金刚)所著之“大手印愿文”中有提及。此深遂的歌诀阐释大手印、大圆满及大中道教法之根道果及诸修持要点。其中有一行“难忍悲用未灭起悲时”,于中“悲”字当被释为祈请及慈悲。于祈请时,
2023年5月31日
其他

顶果钦哲| 动机引导行为的动力,就像灌溉沟渠将水引至所需之处一般。所以,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愿力投往低下的目标

领受和修学法教的正确发心等虚空无边无尽的众生,小至微细昆虫的每个生命,都希望离苦得乐。但没有一个众生了解,在追寻快乐的过程中,唯有遵循善行方能带来快乐;也没有一个众生明白,在努力避免痛苦时,会因恶行而导致痛苦。因此众生不知不觉地悖离了快乐,陷入痛苦之中。
2023年5月29日
其他

“法”纯粹是指直接坦率的真谛,涉及拥有一个如实看待事物的基本参考点,它不会太哲学、太具诗意或太具艺术气息

法的两个层次“法”这个字含有诸多意义,第一个意义是“方式”、“风格”或“系统”。举例来说,日本和中国的产品包装使用“法”这个字,说明如何开启包装,使用其内容物。“法”也代表“基本的规范”或“学问”,也意味着“止息痛苦”、“感官所感知的事物”或“心可以思想的事物”。它也代表可能会在一个人的生命里发生的事情:可能性、不测之事、期望和现实。它也意味着恐惧和大乐。在藏文里,它是“却”(cho),在巴利文里,它是“达玛”(dhamma)。在早期印度的传统中,“法”没有任何沉重或特别的意义;它只表示“真如”或事物的“如是”。一般的法是基本的规范准则,存在于每一个别、单独的情况之中,例如食物之法、火之法或水之法。举例来说,食物之法是填饱食者的肚子;火之法是让你取暖,烹煮事物;水之法是止渴。如此,事物以各自特定的方式而发生。一般的法是指事物在功能和务实层面的运作方式。1.
2023年5月28日
其他

生命中一切迎面而来的灾难都在提醒着你,正无可避免地朝死亡迈进,然而却同时能触发存活感,因而唤醒你的生命力

正念的基本要点就是与身体内在及周遭一切完全、全然地相连。禅修不是要将自己变成一尊毫无生气的泥塑雕像。你能感觉到自己的脉搏或心跳,也能感觉到自己的呼吸,听得到声音、看得到景象,也感觉得到身体四周的温度。你能清楚感受到自己是活着的。
2023年5月25日
历史

宗萨钦哲|了悟了空性的悉达多,对菩提树下的忘忧草或宫殿时的丝绸座垫没有好恶分别

了悟了空性的悉达多,对菩提树下的忘忧草或宫殿时的丝绸座垫没有好恶分别。金线织成的座垫价值较高,完全是由人类的野心和欲望造作而来的。事实上,山中的隐士也许会觉得忘忧草比较柔软而干净,而且最大的好处的是坐坏了也不需要担心。你不需要对它喷药,以免猫用爪子去抓它。宫廷生活充满了这类的“珍品”,需要相当多的维修保养。悉达多是属于比较喜欢草垫的人,因此他不需要常常回家去补充什么东西。我们人类认为心胸宽广是一种美德。要扩展心胸,重要的是不要安于令我们舒适或习惯的东西。如果我们有勇气超越世俗,不被惯常逻辑的界线所限制,就能得到利益。如果我们能超越界线,就能了解空性是如此可笑地单纯。密勒日巴躲进牦牛角不会比某人戴上手套还令你讶异。我们所以挑战的,是对惯常逻辑、文法、字母、数字公式的执著。如果能记得这些习惯的和合本性,我们就能断除它们。它们不是不能破除的,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条件完全正确、资讯适时到位的情况,你可能突然发现所有依赖的工具都不是那么坚实,它们有弹性、可弯曲。你的观点会改变。如果你信任的人告诉你,多年来你厌恶的妻子事实上是财神婆的化身,你从此以后看她的方式都会改变。相同的,如果你在个上好餐馆中享用一块加满酱汁的可口牛排,津津有味,这时候厨师跑来跟你说事实上是人肉的话,你的经验会即刻一百八十度翻转。你的可口的概念,变成了呕吐的概念。当你从梦见五百头大象的睡眠中醒来时,不会对这些大象怎么装得进你的卧室感到困惑,因为它们在梦前、梦中和梦醒后都不存在。然而当你正在作梦时,它们可是非常真实的。终有一天我们会了悟,不只是智力上的了解,事实上没有什么大与小、增与减,这些都是相对的。然后我们就会明了,密勒日巴如何进入牦牛角,以及为何如阿育王如此的暴君,都会礼敬而降服于此真理之下。——节选自宗萨钦哲仁波切《正见——佛陀的证悟》相关链接:商品包装和市场研究的和合现象是如此地精密算计,使我们变成追求标签的傻瓜,接受一些完全和材料价值无关的荒唐价码接受无常,你才能真正完完全全地活着,而不用依赖药物青春永驻,或像秦始皇一样渴望长生不老宗萨钦哲仁波切《八万四千问》请购链接: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大司徒|证悟是一种全盘的理解,超越了所有的限制;身体上的完美不是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完美和心灵上的能力

今日社会常见的负面态度中,最具有破坏性的,就是自怨,似乎有很多人,很讨厌自己。这一点对于来自西藏佛教文化中的人而言,是相当难以理解的,在那里大家接受一个事实,就是每个人都太爱他自己了,爱自己超过其他东西。一般的看法是,所有问题丛生于对自己太执着,所以要练习去关心其他众生如关心自己一样。佛陀的教示,强调生命是苦,并告诉我们苦因为何,所以,我们要学着去除我执,不要把焦点上总是放在“我”及“自我”上面,否则将会丧失明觉之心,或丧失去关心除了我自己喜欢与不喜欢之外的事物。强调生命是苦,并不是要人们哀怜自己,而是要帮助人们了解生命的实相,使他们落在情境中时,感觉会好一些。了解实相可以帮助人们接纳自己,并诚实的接纳自己的处境,如此才能进一步去改善这个处境。让人们对自己感到满意,这远比让痛苦又变成他们生活中的更多负面的因要好。正面的去面对他们在贪、嗔、痴、慢、疑上所犯的错误,并正确的知晓苦因是源自这五毒,那么他们就可以比较客观的来面对所处的相对世界。佛教里有个重要的信条,对于那些不能接纳自己的人,这个信条有治疗的效果。人们常常会对自己不满或感到失望,因为他们不能达到他们自我的期望,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弱点与毛病,这使得他们感到沮丧。事实上,看到你自己的缺失是一件好事,它总比你看不见这些缺点要好。然而,当你看到自己的限制,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弱点时,你又把它们当成是究竟的你,那么你就会对你自己,对你周遭的事物产生非常负面的看法。在佛陀的开示里,没有任何负面的事物是究竟的,也没有任何弱点是究竟的。所有负面的事物、短处和问题,都是相对的,是暂时的。在究竟意义上,任何事物都是完美的,在究竟上没有任何不完美的东西,知道和了解了这一点,便可以帮助人们不再去说他们恨自己。不管人们可能犯下多少错误,每个众生的究竟本性都是完美的、是正向的,它超越了肉身、人格,和变迁的外境,不论是在哪一个生命周期之中。假如你不知道你的究竟潜能是完美的,你就会想要去隐藏你的弱点,不仅在别人面前想隐藏,甚至面对自己也想隐藏。有些人玩些心里游戏来隐藏,有些人则以自毁的习惯来隐藏。人们若相信他们自己的负面就是故事的全部,那么他们可能会变得更糟,或变成酒瘾、药瘾,或某种形式的发疯,企图去忽略他们在相对真实中的不完美。谁愿意去承认自己在究竟上是恶的?如果你将自己的弱点看成是你究竟上的潜能,那你就完了,因为一切都没有希望了,你不可能改善任何东西。但是,当你了解到你的短处,只是相对的,是会改变的,那么你才有可能将你究竟的潜能展现出来,对于你自己是什么才会产生真正的信心。如此,你才能成为一个心胸开放的人,同时也能够很实际、很有动机,和很有效率的生活,你将会获得既真实又真切的利益,活在你的生命之中相信并理解究竟证悟的本质。当然,在相对意义上你是不完美的,所以你必须时常关照到这一点,脑海里清楚这一点,于是透过不断的学习,多开展出一些正向的究竟本性,虽然在究竟的意义上,你一直都是完美的。这看起来有点矛盾,有点吊诡,但这矛盾正有助于思维和理解。佛教里有种修行方法,与心理治疗所设计的作法有点相似,也就是静坐(meditation)的训练。佛教徒的祈祷,有些时候也被当作是一种心理治疗。甚至依据某些指导原则来生活,就是一种心理治疗,静坐是一种更深刻,更有力的方法。静坐不是肤浅的,也不一定就马上回答一个人所有的问题,它如实的存在那儿,它较表面所见更精微。静坐是一种帮忙人们很容易就解决问题的方法。重要的答案,就能被我们所体会、觉受与了悟。想像让世界倒退,返回到人们都住在接近大自然的状态,是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在许多国家,人们已经不可能再成长于健康、祥和、亲近大自然的环境中了。大家必须找到新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然的实相,对许多人而言,这需要心理治疗;对另一些人而言,他们静坐。西藏佛教里来痊愈心灵的方法,也可被用来作为一种心理治疗,虽然在传统上它不被视为是心理治疗,只不过现代社会这样称呼它。从佛教徒的观点,人们的生命观常常落入两种极端。当然,有些人是落在两极端之间,有些人具有较多某一端的特质,也有些人两极端的特质都具备。第一种极端,是非常注意过去及未来,对于现在全然不重视,这种人的时间,都花在思索为什么过去会有那样的结果?以及花在计划未来要做什么。另一头的极端,是全然不理会此生以外的未来和前生,生命就像一块两头锯断的圆木。这类人或许神智健全或许不健全,或许快乐或许忧郁,不管怎样,他们觉得生命开始于生、结束于死,这就是生命的全部了。持这两种极端见解的人,都会相当的厌世或有不安全感。
2023年5月22日
其他

他像⼀个小孩子一样恸哭,他也会展露我从未见到的极大的喜悦;见证⼀位真正的勇士的落泪事实上见证的是勇⽓的体现——宗萨仁波切自传

以下内容来自宗萨钦哲仁波切自传《皓月飞萤》中,回忆童年见到顶果钦哲仁波切几次落泪的场景:对于第一次见到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我有一段跟喇叭有关的模糊零碎的记忆。那时我还不到一岁,被带到大吉岭,我的祖父怙主敦珠仁波切正在那里给予甘珠尔口传。为了给予这个口传,他需要大声朗读大约七万页的文字,这得花好几个月的时间。西藏文明的最伟大之处大概就是翻译、保存、持续弘扬和教授甘珠尔。后来我听说我的祖父坚持要我接受这个口传,即使我还只是一个婴儿。而且还不只是部分的接受,他告诉我的母亲,片刻也不能让我睡着。如果我睡着了或者是不耐烦了,他就会停下口传,给我一些糖果,这样我就不会错过一个字。许多年后,人们利用这件事来说服我本人也给予甘珠尔口传。我在炯达拉的宗萨佛学院给了这个口传;那个过程很痛苦,而且永久性地损害了我的视力。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也到那⾥去接受怙主敦珠仁波切的部分口传。那是我第⼀次遇见他。我有⼀段清晰的记忆,那时我被⼀个坐在法座上的⼈吸引,而那人显然不是我祖父(第二世敦珠法王)。我坚持要接近仁波切。后来我姨母确认了这件事,她告诉我,虽然那时我很小,却对顶果钦哲仁波切非常专注。第二次见到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的记忆就清晰了很多。那时我五岁,刚刚离开外祖⽗母,在去往锡⾦⽢托克皇宫的钦哲喇荣的路上。甘托克皇宫也叫楚克拉康或皇宫佛堂,我即将在那⾥作为宗萨钦哲确吉洛卓的转世坐床,接下来也会住在那⾥很多年。喇荣的⼟地是由锡⾦国王扎西·郎加和王储巴登·敦督·郎加在1950年代末慷慨供养给钦哲确吉洛卓的,康卓慈玲秋珑从那时起就住在那里。我们一行人乘坐⼀辆破旧的马恒达吉普车从不丹出发。我觉得自己像个大人,因为在对我所了解的生活道别的时候我都没有哭,而是在展望未来。我们到达辛格塔姆的⼀个岔路口时,一大群人在那里迎接我。我的侍者和司机变得慌乱紧张,把车窗摇了上去。有个说:“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在这里迎接你。”吉普车在举着哈达的人群中停下来,我看到仁波切站在烟供的缭绕烟雾中。他个子极高,有点清瘦,身材并不像他后来那么魁伟,穿着做工精美的袍子。过了很久之后我才听说,没人见他穿过那样的袍子,有⼈甚至怀疑他是为了迎接我而向别⼈借的衣服,因为那时候他很穷。我只是个小孩,但仁波切对我全然地尊敬。人们根据仪式供养了藏红花饭和酥油茶,之后我们继续上路前往甘托克。灰头⼟脸的吉普车换成了⼀辆漂亮的白色欧洲制造的汽车。这是我第⼀次乘坐欧制汽车。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先上了车,接着我被放到他的腿上。从这时起,整个将近两小时的车程,钦哲仁波切⼀直像⼀个小孩⼀样哭泣。这个被所有⼈尊重的高大男人完全被眼泪淹没了。许多年后,我听说他告诉别人,从他在辛格塔姆见到我的那⼀刻直到抵达皇宫,他全然地、清楚地感受到了钦哲确吉洛卓的存在,仿佛什么都未曾改变,令他不能自已。那之后不久,怙主顶果钦哲仁波切开始教授和灌顶。在锡金西部的扎西顶,他给予了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佩玛·丘卓|一旦开始随喜他人的福报,你将遇见自己的柔软地带,以及你的好强和嫉妒

在我们情绪关闭又无法与人产生连结感时,随喜他人的福报是一种有助益的修行。随喜产生善意。当你走出户外,或许可以尝试下列的修行:将注意力转向他人——坐在车里的人、走在人行道上的人、打手机的人——仅仅祝愿他们全体快乐安好。虽然你对他们的事一点也不清楚,他们却可以变得非常真实。你一一祝福他们,并为他们所获得的舒适和快乐感到欣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柔软地带,具有爱与温柔的能力,但如果不加以鼓励,我们可能会一直心怀妒意。我有一位朋友,一旦觉得沮丧、退缩时,就会到附近公园,对经过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事此种修行,如此他便能在身陷低潮之前将自己抽拔出来。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离开房子,走到户外,不向消沉幽暗的引诱弃械投降。一旦开始随喜他人的福报,你将遇见自己的柔软地带,以及你的好强和嫉妒。坐在公园长椅上,对过往的陌生人感到温暖亲近比较容易;但是当福报降临到我们认识更深的人,尤其是我们不喜欢的人时,这可以给我们机会近距离检视自己的嫉妒心。我就是这样。在我开始修习随喜之前,一点也不知道自己多会嫉妒。我记得一位同事所著的书迅速成为畅销书时,我的立即反应居然是怨恨,这叫我痛心。同样地,当我修习布施之后,我对自己想要保有而不想给人的心看得更清楚;修习安忍之后,我更难否认自己的愤怒。走在修行道上的人,一旦看到自己这些心绪,可能颇感尴尬。谁会想到修习随喜,居然会让我们产生烦恼?我们寻常的反应是:我们失败了!可对发心的菩萨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因为我们要觉醒,并协助他人也达到此一境地;我们看到自己被困住的地方,会跟看到自己的慈心一样欢喜。这是真正生起慈悲心的唯一方法,是我们了解他人状况的机会。他人也像我们一样,发心开放心灵,却只看到自己封闭的地方;也像我们一样,有能力喜悦,但却被无明遮蔽。为了自己和他人,我们就放下编造的情节吧!跟开放的心同在,我们就可以随喜自己,居然愿意选择这样一个清晰的替代方案。我满怀喜悦礼赞,能解脱一切众生的善行,让他们免于恶趣苦,获得善趣。为了介绍随喜,寂天菩萨对众生在三界轮回中可以由下提升至上,表示了他的欢喜。依据经教,三界众生投生处所分为六道,下三道为恶趣。如第一颂所述,他们的痛苦非常剧烈,即使如梦似幻、无常变换,看起来仍然如永世受苦、无可遁逃。上三道是善趣,包括人道,在此,痛苦远较恶趣为少,因此比较可能自三界轮回中解脱。不管六道是真实存在的处所还是心理状态,均非重点所在。无论何者为真,完全是我们的内心状态决定我们会痛苦还是会快乐。幸运的是,我们天生有从痴惑中解脱出来的能力。我们可能会好奇,什么善行使我们的处境从多苦变成少苦?根据佛陀的法教,一旦我们明白业的时刻,多苦便会转为少苦。当我们完全接受自己的身行、语行、意行会造成愉悦或不愉悦的后果,我们便希望以自利而非自害的方式来行动、说话和思考。我有一位佛友,是加州圣昆丁监狱(California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顶果钦哲|经由生起次第的修行,你将了悟观世音菩萨的智慧,由这点了悟的火花,智慧会像火燎森林般蔓延开来

二障分别心息修证增;怀控心力调伏敌魔障。今生胜共成就观音赐;四种事业任运诵嘛呢。没有任何形式的个体是真实永久的存在。轮回和涅磐的一切现象――即使是看得到的本尊形象,听到的咒语音声――都是心的投射。如果追寻这个心的本性,你将发现如同《般若经》上所说的:心,心不存在,其相为明。我们一般所称的心,是染污的心,是被贪、嗔、痴激起的狂乱思绪。此心不是证悟的明觉,总是被一个接一个的妄念带着跑。当我们与敌、友不期而遇时,嗔或贪的念头被这些情境触动,马上毫无预警地生起。除非马上用适当方法加以对治,不然它们就会很快生根茁壮,增强心中嗔、贪的习气,孳生愈来愈多的业力。但不论这些念头是多么强烈,它们只是念头,终会融入空性。一旦你证得心之本性,这些看起来忽隐忽现的念头就再也不能愚弄你了。如同云一般,出现一会儿,复又消散在虚空中;同样地,妄念生起后,持续了一会儿,又消失在心的空性中。在实相中,根本不曾有事发生。当阳光照在水晶上,会现出许多颜色的彩光,但并没有任何实物可以抓取。同样地,各式各样的念头――虔诚心、悲心、恶意、欲望――完全没有实体,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心。没有一个念头不是空性。如果在念头生起的刹那能了知念头的空性,念头就会消失,爱执及怨恨永远不能扰乱你的心,烦恼会自行崩解,恶业不会累积,也就没有随后的痛苦。这就是四种事业中的第一个――“息炎”的最高成就。如果你修行身、语、意的瑜伽,不受念头所缚,此时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和你本具的佛性便开始接合而融为一体。禅定的觉受将伴随着虔诚和悲心而增长,如同阳光透过放大镜聚焦而增强力量。这就是第二事业――“增益”的最高成就。一旦你明白轮回和涅磐的一切现象都只是心的造作,心的本性是空性时,那么要把不净观转化为净观就不成问题――所有现象本具清净地揭显。一般而言,这种了悟可以使你随意控制一切现象,特别是圣者的十自在――控制物质的能力、控制生命的能力、控制业的能力等。俗话说:“能掌握己见,就能掌控一切现象。”你一旦从妄念的势力中解脱出来,就能随心所欲地转化五大,支配无竭的虚空宝藏。伟大的上师龙树菩萨曾在印度的一次大饥荒中,将铁变成黄金,不仅让整个僧团渡过饥荒,还盖了许多新寺院。过去八十四大成就者所显现的各种神通是可能的,因为他们已证得空性,并从妄念中解脱。最后能掌握证悟的本具能力,也就是第三种事业――“怀爱”的最高成就。一旦你调伏了妄心,就没有何处可匿藏邪灵或恶魔。一旦你充满菩提心,从前认为是邪恶及障碍的力量,此时都被认为是上师的化现,藉此增强你的慈心和悲心。因此,痛苦会消褪,而恶魔、障碍和困难会让你的修行更进一层,这是第四事业――“伏诛”的最高成就。经由生起次第的修行――观想观世音菩萨并持诵嘛呢咒――你将了悟观世音菩萨的智慧。由这点了悟的火花,智慧会像火燎森林般蔓延开来,这是圆满次第的精华。透过这个修行,心得以调伏,并成就四种相应的事业:障碍、恶行、疾病和痛苦都止息;寿命、功德、财富和智慧皆增长;人们、思想和内在能量将无扞格地听命于你;一切恶魔、敌人、障碍及内魔――烦恼,皆得调伏。
2023年5月17日
文学

不可测度的愿景是去创造一个井井有条、强而有力、充满温柔谦恭的能量的世界

不可测度的勇士不可测度是以龙为象征。龙是精力充沛、强而有力和坚定不移的。但是没有老虎的温柔谦恭、雪狮的振奋昂扬,以及大鹏金翅鸟的勇猛无畏,龙的这些特质无法自立。不可测度分为两个类别。第一是不可测度的状态,第二是不可测度的展现。不可测度的状态立基于无所畏惧。这不像一般所谓不可测度的概念,即是迂迥的,或不可解读的。对于不可测度的勇士而言,他已经达到了无所畏惧,特别是从先前的勇猛无畏的经验。从那无畏中你发展出温柔和同情,让你能够不作许诺、不表态,而带着幽默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讨论的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如同龙的存在状态,享受安住在天空的云朵及风之中。然而,那种状态不是静止的。正像一棵坚实的橡树因风而摇摆,幽默感让一个人玩笑有趣。由于这种游戏和幽默,忧郁没有存在的空间。因此,不可测度的状态是充满欢欣而有条理的。根据传统,夏季时龙驻留于天空,冬季则在地面冬眠。当春天来临的时候,龙从地面升起,伴随着薄雾和露水。当一场暴风是必要的时候,龙呼出闪电,哮出雷鸣。这个比喻让我们在无可预测的背景脉络之中,有了一点可预测之感。不可测度也是一种安顿在你信心之中的状态——当刻保持稳固和放松。你是开放且无所畏惧的,离于渴望和疑虑,但在同时,你又对世界的动态非常感兴趣。你的觉醒和智慧让你自给自足,并且对于不需要透过回馈来肯定的自信充满信心。因此,不可测度的状态是不需要肯定的信心。你感受到一种真诚感,你不欺骗自己或他人。那种见解来自于已然安顿。不可测度是一种健全完整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没有鸿沟或犹豫。因此,它是一种真实存活的感受,一种真正带领你的人生的感受;它是一种从骨子里坚固的感受,但是在同时,你也持续不断地磨锐你的智力。问题与答案同时出现,所以不可测度是持续的。它也是顽强不屈的;它从不放弃;你不改变你的心意。如果一个进程受到威胁,不可测度之心用极端的准确度来回应,不是因为侵略性,而是因为它的基本自信。不可测度的展现,即是不可测度在行动中显现其本身。主要的重点或有几分不承诺不表态的态度,但在同时,你也不会中途放弃。你是不作许诺、不表态的,因为你对“肯定”没有兴趣。这不意味着你害怕你的行为落人口实,而是你对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兴趣缺缺。然而在同一时间,你对其他人非常忠诚,你总是怀着对他人的同情来完成你的计划。不可测度的显现是讲求方法和优雅的。练习不可测度的方法是,你不详细解释说明真理实相。在你的成就中,你用醒觉的欣然来暗示真理实相。详细说明真理有什么不对?当你详细说明真理的时候,真理就丧失了它的本质,不是变成“我的”真理,就是变成“你的”真理;它成为它自己的终点。当你详细说明真理的时候,你是在花费你的资本,但是没有人获得任何利润。它变得没有威严,低廉免费。藉由暗示真理,真理不会变成任何人的财产。当天龙想要一场暴风雨的时候,它引发雷鸣和闪电。那带来降雨。真理实相是由它的环境产生出来的;如此,它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实相。从这种观点来看,研究真相的印记特征比真相本身来得更重要。真相不需要一个握柄。不可测度的愿景是去创造一个井井有条、强而有力、充满温柔谦恭的能量的世界。因此,不可测度的勇士不会匆匆忙忙。你从头开始。首先,你寻找一个起始,一个点火点。其次,培养那个起始,你寻找一个具有同情心的环境,从中开始行动。由于你不妄下结论,你发现正面和负面的情况。然后,你寻找更远的起始点。藉由不执着于你所拥有的事物,你透过创造更多具有同情的环境,玩笑游戏般地进入下一个步骤。那提供了清新;你不会被你所采取的行动弄得窒息。勇士永远不会成为他自己行为的奴隶。因此,不可测度的行为是去创造一个包含了无所畏惧、温暖热情和纯正真诚的环境。如果不欣赏这个世界或对这个世界没有兴趣,那么很难去成就不可测度。恐惧和怯懦带来忧郁。没有欣喜感,就不会为不可测度带来足够的空间。——邱阳创巴仁波切《觉悟勇士》相关链接:在克服了希望和恐惧之后,勇猛无畏的勇士发展出一种巨大的自由感。如同大鹏金翅鸟王一般,找不到任何能够障蔽他的广阔之心的事物振奋昂扬的勇士安住在源自于温柔谦恭的信任状态之中,离于疑惑,拥有上三道的明净和清晰,永远保持觉察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祖古乌金|藉由这个非造作的本然,我们能对抗轮回的创始者、迷妄相续瞬间的根深蒂固习性,而无须试图要做些什么

疲惫起于心的迷妄与散乱如与无量劫以来的迷妄习性相比,你修习心性的认识只有短暂的时间。要想在几个月或甚至几年中获得稳定,是不可能的;事情不会这样发生。这需要坚持不断的精进,全然不费力气的持续不断。细想弓弦如何在整条长度上都保持相同的紧度,而非有些地方紧拉而有些地方松软,弓弦是平整地整条紧绷。同样的,修行的方式并非有时候要求自己认识心性,接着就放弃;而是要从内在深深放松,且持续安住于非造作的本然中。你必须对这个状态越加熟悉,而这是经过多次反复的短暂认识片刻所成。一般人的心识之流被称为“迷妄刹那相续”,意思是每个瞬间都被浪费在某个对境之迷妄、二元的活动中。这是个强大的习气,会导致下一个片刻也随之照做的情景。于是,第三个、第四个片刻接踵而来;等到你发现了,数月、数年,几个生世、几劫,早已飞逝而过。这个迷妄的相续瞬间,是深深内生于混淆状态中、朝向全然扩散的一种倾向,许久以来一直如此。这不是我们要加以修习的,我们早就如此做了无量个生世了!于此倾向相反的,是我们要修习的“无造作刹那相续”,也就是觉醒状态的本身“日巴”。藉由这个非造作的本然,我们能对抗轮回的创始者、迷妄相续瞬间的根深蒂固习性,而无须试图要做些什么。真正的瑜伽士不会受到散乱的念头、固着或执着所卷入,他的心如同虚空和虚空的相融。当散乱的思维不再,迷妄也不再。以真正的瑜伽士来说,无二觉性就是认识心性的第一刻。离于实体,此即法身本身,其本质为空,其自性为能知,其功德无有限制,处处充满着觉性。无论我们所谈的是心的迷惑状态还是觉醒状态,当下片刻都永远是空觉不二,以这个层面来说,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在迷妄的相续瞬间,绝对不会有任何对于自性的了知,因为这充满了无知、无明。相反的,无造作的相续瞬间是对于自性的了知,因此称为本自存在的觉性,也就是遍布了知的空之能知。当散乱的思维、分心或迷妄不再出现,就是佛的境界。有情众生是自我错乱且自我迷妄,我们忘了我们的自性,并且落入散乱思维的手中。我们的心是空且能知,但却充满了无明,只是我们并不知道。对于真正的瑜伽士来说,佛陀之道既是充满觉性的空的能知。一旦我们获得自心本性的引介,逐渐熟悉切能日日夜夜地无散安住,如此,我们也是佛陀。对于认识和忘却心性两者的交替,你不应该感到疲惫。真正令人疲惫的乃是迷妄心的状态,因为其时时刻刻制造出毫无意义的活动。从我们未知的生世以来,这种完全没有效益的忙碌已经进行了很久;但他是那么地令人习以为常,以至于我们并不清楚这有多么让人精疲力竭。在非造作的本然中,根本没有什么会使人疲惫的。全然自在且开展,这和做大礼拜或扛着重物都不同。非造作的本然怎么可能使人疲惫?因此,一方面是此心受到遮蔽的“昏暗扩散”、其惯常念头活动的耗尽心力;另一方则是想要时刻认识“日巴”本觉、且不受分心的良好习惯。有可能会让人疲惫的是想要认识的那份努力:“我现在认识了。糟糕!我现在忘记了!我刚刚分心就让它溜掉了。”这种警觉注意可能有些过于费劲且刻意,因而可能让你累垮。但认识并安住于非造作的本然之中,是不可能让人疲惫的。——节选自《彩虹丹青:融合见地与修持的成就口诀》祖古·乌金仁波切相关链接:祖古乌金仁波切|藉由仿效我们的本具功德,我们清净了自己觉知且执着于凡庸实体的习性那能知的,在本质上是空的。一旦你认出了真实状态,看似的样貌便消逝无踪祖古乌金仁波切在1991至1994年所给予的开示集结。读者将会看到仁波切概略地谈到释迦牟尼佛如何来到我们世间,以及他出于无量慈悲而宣说珍贵的教法与证法,并且让佛法在人间兴盛的故事。读者还会特别发现,博学上师和成就上师如何在雪域西藏建立佛法,并竭力让佛法能够广传。仁波切也提及,过去有无量的善缘修行者,他们如何真诚地将法教运用于三乘的修持,并因此生起觉受和了悟。祖古乌金仁波切台版《彩虹丹青》请购链接↑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我们被困在自己那由业力模式所创造的特定世界里,即使是在看似最不相干的细枝末节中,自己也试着延续欢乐并逃避痛苦

导致痛苦的业力模式业是痛苦之源,这是非常单纯且明确的事。它开始于无明,因此无明是根源,而无明反过来引发作意的行为。由作意的行为开始,从一个缘起支到另一个缘起支的整个业的连锁反应得以发生。因此,我们对业的连锁反应有了概念。然而,它并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事实,业就是这样开始在我们的世界与生活中生起。我们的心理状态、态度与物理环境两者都带来业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逃脱业力,如果我们贫穷,就不可能一夕致富;而尽管我们富裕,也可能很容易变得一贫如洗。如果我们是年轻的,就不可能突然衰老;而如果我们是老迈的,也不可能瞬间回春。这些将我们困住的、自我运生且独立存在的情景,便是“集”的表现。我们毫无选择地被它们困住了,不仅别无选择,还必须去应对它们,而这实在是个很棘手的业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应对自己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是否将继续创造更多的业债,而它则由我们存在的状态以及一般的日常生活所决定。我们被困在自己那由业力模式所创造的特定世界里,而我们发现即使是在看似最不相干的细枝末节中,自己也试着延续欢乐并逃避痛苦。一旦感到不适,我们也许就会把一颗“救命薄荷糖”(Life
2023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