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情红牌警告,这样的情侣快分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浪潮工作室 Author 浪潮工作室



作者 | 浪潮工作室

来源 | 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

编辑 | 铃铛


经常有人说,女生在爱情中就是福尔摩斯,有点风吹草动,就能马上看出变心的苗头。


行李箱反光金属的倒影,可能就是分手的证据;


新表情、新语气的使用,可能就会成为侦查开展的导火索;


更厉害的姐妹,可能就从一根长头发、一张带香味的卫生纸,发现了自己头上的青青草原。


也有研究称,分手往往是女生先提出的, 一份对180个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只有24.4%的女生是被动分手[1]。


总是女生们先提出分手,可能并不是因为她们先不爱了,而是她们比沉默不语的男生,更知道哪些信号是分手的前兆。


九月伊始,唱《分手快乐》的梁静茹宣布离婚了。不知道她快不快乐,但见过了爱情模样的人,在分手时一定都不会觉得快乐。

很多人都能感受到爱情的模样:在平淡的生活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称呼对方,互相尊重、信任,偶尔有些小惊喜。


因为被爱过,才能清楚地感受到现在没有被爱。大多数分手,都存在着征兆,有很多的细节往往就是感情亮起的红灯。


具体有哪些细节呢?



连抱一下都嫌多


通常,热恋中的人,都会通过身体接触表达喜爱和热情。
爱情是什么样?爱过的人都会告诉你,是亲近。越喜欢靠得越近,疏离是留给陌生人的[2]。


喜欢亲亲抱抱,是因为当我们拥抱或者触摸对方时,会产生一种叫做催产素的激素。


催产素产生时,人会进一步产生被信任、被关怀的感觉。它还可以抑制体内压力荷尔蒙皮质醇的含量,使人进入放松状态[3]。


开心时要抱抱,不开心时更要抱抱。


另外,身体接触可以提高对于对另一半的喜爱程度,这种提高在女生身上表现更明显[2]。必要的身体接触是感情升温的必要步骤。感情越深,越喜欢越想靠近对方。
没有理由地突然减少身体接触,这个时候就要小心了。分手,可能就是从不再抱着你入睡开始,也可能是再也没有坚定地牵起你的手,日常的亲密小动作消失。

问题那么多,却都装作看不见


谈恋爱也好,婚姻也罢,免不了小吵小闹。100%匹配的伴侣是不存在的,日常出现问题是基本操作,有问题不可怕,但是有了问题不解决,却可能是分手的前兆。


当对感情有积极预期,我们就会采取积极的行为来维系这段感情[4]。


所以,在一段想要继续的感情中,面对问题,大家的应对方式排序分别为:


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越积极解决问题,恋爱的满意度也越高[5]。


谈恋爱本就是携手一起在零零碎碎中闯关,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成为隐藏炸弹,等待着爆炸的时机。
分手前那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躲避问题成为常态。没有走下去的心,根本懒得解决。


比如,你们很早就约定十一时一起出去玩,但临近节假日,却没有一个人提这件事,都当这件事不存在;


你们前一天吵了架,但谁也不去认真分析为什么吵架哪里做的不对,就等过几天之后再当没事一样;


甚至他都开始就不愿意跟你长谈,你说“我想好好聊聊”时,他说,“我好累”。


一段埋满了雷,而且没有人去排雷的感情,除了炸,哪里还有别的结局呢?


口头禅变成了“累了”


而且,在恋爱中,大家都像是喝醉的人,头脑不清醒地付出。


心理学用“相互依赖理论”来解释这种关系。这一理论是说,当双方更加依赖对方的时候,会开始重视关系的长远目标,追求关系的稳定,以及试图制定关系规范。


比如向佐郭碧婷小两口,最近就在节目中制定了婚后公约,包括打扫卫生、养宠物数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其实就意味着他们准备好好地经营一段感情。
热恋中的小情侣制定些恋爱守则,比如生气不准超过24小时、再生气也不能提分手、坚持每天道”晚安“之类的约定,看起来像是束缚,实际上都是在暗戳戳秀恩爱。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恋爱中的人就会倾向于放弃自我利益,更多地考虑对方来维系关系[6]。


再喜欢打王者荣耀的人,也可以为了自己的小宝贝,努力做到每天只玩两小时。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大家在亲密关系中都愿意做一些牺牲。尤其是男生从小就被教育要主动,要保护和呵护女生[7]。但总体来说,恋爱中的大家都在认真呵护对方,过度不平衡的关系很难长久。


当代爱情,付出的方式无非就是两种,时间或金钱。不管是放弃自己的业余爱好陪你,还是精心给你选礼物,你都能看到对方的付出。


随着感情进入平淡期,这些付出可能会相对减少,但双方心底还是互相关心。


而到了分手前,这种付出就不是相对减少,而可能是骤减。


结婚前的安宰贤,求婚之前细心地在后备箱塞满姐姐喜欢的花,眼里全是具惠善。而想要离婚前的安宰贤,却连吃一碗拌牛肉的时间都不愿意分给具惠善。
当有一天,你发现相处的模式变成了:聊天时满屏都是你的关心,漫长的等待后对方回了一个“嗯”;问他问题问到第二遍,他就开始不耐烦;每天都说自己很累,没时间陪你……


那很可能,只有分手才能让对方觉得不累。


恋爱时黏人总是常态,一天没有收到他的消息就失魂落魄,生气之余还有满满的担心,“会不会是出什么意外了?”每天要看着屏幕上的“晚安”才满意地睡去。


而到了分手前,过了那个道“晚安”的点,即使没有消息,也不会再失落。开始变得省心了,安静了,然后就没了。



他朋友圈再也没有我


当你喜欢一个人时,总是希望会和他的生活有更多的交集,不由自主地想要更加了解他,也盼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祝福。
于是一部分人选择了秀恩爱,收获一大堆点赞,心里都甜滋滋的。


秀恩爱就是主动加给感情的稳定剂。通过打造“电子纪念碑”,在漫长的日常时间里,寻找安全感[8]。


既让对方知道你爱他,也让潜在竞争对手知难而退。


一个喜欢秀恩爱的人,可能会让你出现在他的朋友圈里,把你换作头像、朋友圈封面,总之社交平台总能找到你的痕迹。
当有一天你发现,他有关你的动态越来越少,即便是你花了很大的心思为他准备生日礼物,也不见他秀一回,那可能是变心的信号。


当然,如果你的另一半,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发一些“我好孤独、好落寞”的动态,那就更是分手的红牌警告了。


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在社交平台上秀恩爱,但也会用别的方式来秀恩爱。比如见家长,或者和朋友一起吃饭,把自己的感情状态展示给大家,试图获得身边人的认可。
当这些行为都消失,你不再跟他的生活圈子产生关联,实际上也是渐渐地减少了和他之间的关联,再下一步可能就是分手了。



习惯里都是别人的痕迹


一般来说,人的行为习惯都跟自己的生活状态有关,没有外来介入就很少去改变。如果对方的习惯突然改变,尤其是一些日常小习惯,要注意了。


比如:突然用了新的卖萌表情,而且这个表情包还不是你常用的,或者用了新的语气词,把冷漠的“嗯”换成了“好鸭”,都可能是因为有新的人介入了他的生活。
这并不仅仅是段子,也有科学依据。


模仿有助于亲密关系的建立,因为人们往往会对模仿自己行为的人产生更多的好感。


《实验心理学杂志》的一份研究就表明,当服务员模仿顾客的行为时,会对获得更多的好感,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小费[9]。


另外,人们也常常通过无意识的模仿来表达亲密关系,模仿和喜爱是双向的互动[10]。你的另一半喜欢吃榴莲,渐渐地,可能你也会觉得榴莲真的不错。


所以,当他喜欢你的时候,他会非常习惯模仿你的说话语气和表情,不仅是为了讨好你,也是真的觉得你可爱。慢慢地他说话的样子像你,笑的幅度像你,连生气起来都像你。
当你的另一半突然有了新的小习惯,很可能是因为,他遇上了更想模仿的人了。


而且,通常大家更倾向于模仿吸引力高的人[11]。你不仅遇到对手了,还有可能是劲敌。


如果以上所有的信号你都能一一对上,那这个“分手的征兆”可能就不仅仅是征兆了。


其实,哪里有什么爱情福尔摩斯啊,都只是在对方身上放了太多的精力和注意力,点点滴滴都想要了解。


没有什么突如其来的分手,都是有着铺垫的,这些分手前的征兆也只是铺垫的一个环节。


当你还在反复问自己,“他是不是不爱我了”,其实在问出那一刻就已经有答案了。


[1]朱海燕,宋志一,邓芸菁,熊艳,陈蓉.不同立场大学生恋爱分手归因比较[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6,4(03):154-159.

[2]薛灿灿. 具身认知理论的思考[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Article on the Power of Touch Cites Prof. Matt Hertenstein - DePauw University. (2019). Retrieved 10 September 2019, from https://www.depauw.edu/news-media/latest-news/details/31060/

[4]Elsner, B., & Hommel, B. (2001). Effect anticipation and action contro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7(1), 229-240.

[5]谢佳佳. 理工科大学生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6]马小凤. 亲密关系中趋—避牺牲动机的决定因素及其后果变量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7]翟淑娜. 大学生亲密关系中的牺牲动机及其对关系质量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4.

[8]张雯宜. 影像传播与亲密关系:社交网络秀恩爱仪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4.

[9]Rick B. van Baaren,Rob W. Holland,Bregje Steenaert,Ad van Knippenberg. Mimicry for money: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imitat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3,39(4).

[10]Jessica L. Lakin,Valerie E. Jefferis,Clara Michelle Cheng,Tanya L. Chartrand. The Chameleon Effect as Social Glue: Evidence for the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Nonconscious Mimicry[J].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2003,27(3).

[11]房林. 吸引力对人模仿行为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

网易新闻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你可能会喜欢:

点了在看,有情人终成眷属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