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经常会感到自己萎靡不振,该如何获得能量?

社长的小号 社会学了没 2021-12-12


在豆瓣上有一个聚集了将近3万人的小组,叫做“内在力量研究中心”。

 

这个小组汇聚了许多人内心的脆弱独白,比如“我缺乏能力,经常会被小事影响”、“人生实苦是诅咒吗?”、“焦虑的时候无意识进食怎么样”等等。

也有许多理性又温暖的互助锦囊,比如“保持情绪稳定的小方法”、“如何大方接受别人的善意”、“练习反驳下意识的自我怀疑”。 



在高压的学业和工作竞争之下,焦虑、自我否定、丧和迷茫,构成了现代年轻人的情绪主基调。而持续的消极情绪,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两个难题:缺乏欲望缺乏动力,最终导致我们感觉自己的能量值非常低,面对生活难言热爱。


防御性悲观主义:得不到,所以不想要


在《低欲望社会》一书中,作者提到经济危机及日本的税制,正在使这个国家进入一个“低欲望时代”。在1992年-2002年的十年间,低收入群体大量膨胀,中产阶级减少,高收入群体也被迫缴纳高昂的税费,使得整个国家正在走入一种“人人皆贫”的阶段。

 

当个人的努力难以成就他们在职业上的跃升或是收入的大幅增加,阶级固化更让年轻人失去了对钱财和名利的渴望。比起“成功”,他们心安理得地愿意做一个“废物”,过着一种坦诚的低欲望生活。

 

“因为觉得得不到,所以干脆不想要了”,是我们都常常经历的一种情绪陷阱:

困难的考试来临前,感觉反正怎么复习也考不好,干脆就战略性放弃;

觉得怎么努力也完不成KPI,干脆就摸摸鱼;

喜欢的女生也不会看上自己,所以就把爱慕之心藏在心里。



因为害怕结果不如预期,所以主动降低欲望来避免焦虑,是一种“防御性悲观主义”的体现,也是我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消极方式。

 

许多人会习惯性地产生防御性的悲观情绪,一般会由几个部分来组成。

· 首先,对于一件事情的结果,会先进行消极的事前预期,认为得不到、不可能、不现实。

· 其次,思考的过程伴随着焦虑的情绪,总觉得如果产生了不好的结果,则意味着自己是失败的、可耻的、丢脸的。

· 最后,这样的人往往拥有“不可伤害的自尊”,无法接受不好的结果所带来的自我评价。

 

在知名美剧《破产姐妹》当中,Max就是这样一个防御性悲观主义的角色。她出身贫苦,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成长过程中也没有得到过父母和其他人的爱,更没有获得过令自己自豪的成功。每一次面临选择时,她都会主动地降低预期,因为没有期待就不会被伤害,甚至连报名去参加一个烘焙课程,她都不能勇敢地进行选择。

 


失败的事前设定,焦虑的情绪,加上自我否定,使得人们宁愿在舒适区里安全度日,放弃别的未知的可能性。

 

如果说低欲望的背后是对未知的悲观,那么缺乏动力的底色可能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自我效能低:我认为自己做不到


没有动力、缺乏行动力是许多人的生活常态。我们往往看到别人参加比赛、努力打拼、学习运动的故事会觉得很燃很厉害,但放到了自己身上就总觉得“不现实”和“做不到”。

 

小林是毕业于985大学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在一家外企从事HR的工作,她的工作表现勤勤恳恳,业绩表现在团队中也一直处于中上水平。但每次一遇到比较有挑战性的任务,小林就会主动地往后退。比如做招聘的出镜视频录制、独立负责区域的年度策略设计等等。她总感觉身边人特别有冲劲,但自己却一直在后怕如果做不好得背锅,又或是自己还不够成熟去挑大梁。



明明能力不差,却束手束脚。

 

习惯性地认为自己做不到,是一种自我效能低的表现。

 

自我效能指的是一个人是否信任自己有能力做到某件事情。根据自我效能的定律,人们只有相信自己的行为能够带来某种结果,只有相信自己做得到、能够产生改变,才会真的付出努力去做某件事情。反之,即使是真正热爱的事情,也可能因为对自己的不信任而不敢前往。

 

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克劳迪亚·穆勒通过一项实验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概念,她认为自我效能高低的关键,与我们心里的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有关。

控制点分为内在和外在:

外在控制点包括天分、环境、运气、机会等个人不可控因素;

内在控制点则指人的能力、意愿、努力等等。

 

一个依靠外在控制的人,往往动力和欲望更低,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无关紧要,不能真正地形成改变。而保持动力和积极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相信内在控制点,也就是你的行为能够积极地影响你的生活,你的努力至关重要。


感受到自我价值,是行动的起点


在Depaul大学分享的Ted演讲中,学者Adia Gooden分享了她的成长经历:


在其他人眼中,她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谐的家庭关系、出色的学术表现和卓越的履历, 但她依然始终无法自信地面对生活。她的痛苦在于,她必须依靠完成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这使得她在做很多事情时分不清是不是出自自己的意愿 ,甚至即使她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也依旧感觉不到快乐。



面对这样的困境,Adia提出,我们只有建立“无条件的自我价值”,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行动意义和快乐。这样的自我价值,不依附于外界的评价、事情的结果、名望地位,我们能够真正地拥抱自己本来的样子,从容地获得力量。如果希望建立无条件的自我价值,你可以试试这些小方法:

 

你可以试试更多地奖励自己。肯定自己完成的每一个小任务,制定计划并且完成之后给自己买一个心仪已久的礼物,或是设计一个有仪式感的庆祝方式。同时,找到自己行动的意义和影响力,看到自己在一件事情中产生的影响,承认自己的努力,并且真实地奖励自己付出的行动,认可自己造成的改变。

 

你可以学习积极地自我对话。消极的对话方式,是永远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积极的内心对话,首先应该意识到你正在评价自己的行为,看到自己已经做出的成绩,而不是做不到的事情。不停留在过去失败的经历和体验当中,还可以将一些鼓励性的句子贴在自己每天都可以看到的地方。

 

你还可以尝试建立支持网络,寻求正向评价。通过家人、朋友、有建设性的同事或领导,获取积极的社会反馈,不依赖但参考性地获得积极的能量,构建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并且获得支持。

 

毕竟,我们所需要的能量,往往不来源于外界,而来源于我们对自己清楚的认识和肯定。


话题互动


大家晚上好呀!


难得的周末时光,今天就和社长来聊聊你身边几个时常想念的好友吧。


你否也会怀念与朋友们的点点滴滴,那些像珍珠一样被我们藏在心里的记忆,和他们共同分享过平凡的岁月,也一起感叹过生活的艰辛。


@vivian,以前我们形影不离,互诉衷肠是真的,为对方做了很多事也是真的。

@布丁甜甜,朋友总是渐行渐远,但是学生时代的友谊,是最单纯最无目的最值得怀念的。


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星星没有交互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是定期聚餐?喜欢互相通电话?还是会在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给他们送礼物?


不论怎样,每位陪伴你走过一段路的人,都有其他人替代不了的意义,让我们心怀感激,当下次再见时,轻声与他们说一句,“好久不见”。


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参与话题讨论

快和社长聊聊“你是如何与老友经营感情的”吧


作者:花下

编辑:天南


你可能还喜欢:

喜欢的话给社长点个在看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