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治愈系顶流”,没有人能拒绝

社长的小号 社会学了没 2021-12-12


许多人都时常有“想去看看海”的冲动。感到悲伤的时候,想去看海;无聊烦闷的日子,想去看海;灼热的夏天里,想去看海......生活中总有些时刻,想抛下眼前的一切,去看看海。

人们似乎对海有种说不清的迷恋。凝视着海平面,听着海浪声,那些不敢流露的脆弱、无法诉说的烦恼、混乱的思绪似乎都可以渐渐淡去。即便是不能到海边去,海水也承载着我们对远方的想象。

日本诗人石川啄木曾写过:“对着大海独自一人,预备哭上七八天,这样走出了家门。”大概就是因为,海可以包容那些绝大多数时候都被藏在心底的、最私密的情绪。


大海真的有治愈的力量吗


海洋生物学家相信,我们人类拥有一颗“蓝色心灵”(Blue Mind),靠近海水可以让我们找到平静与安全感,增加创新能力和洞察力,甚至可以“治愈破碎的东西”。


为什么人们会觉得大海能给予我们治愈的力量呢?


1、从色彩学角度来说,在不同波长的光谱中,蓝色最容易唤醒我们的脑皮层,这使我们的内心感到平静。虽然英文中的蓝色blue还有一个含义是忧郁的,但这个语境下的蓝色更多指的是这种感觉的蓝色:



心理学中,深蓝色在色感上使人的神经反射产生压抑感,就像橙色给人一种阳光活力的感觉一样,深蓝会给一些容易接受暗示的人以压迫感。设计学中,厚重的深蓝色的负面情绪即沉闷、压抑。


而蓝天大海并不是那种厚重的深蓝色。天空海洋大体属于明度和饱和度偏高的蓝色,也就是平常说的浅蓝色,给人以轻快、轻柔、灵活、上升感


2、蓝天和大海留给我们治愈的印象,不只是因为它是蓝色的,还因为它的明净、广阔。


明净自然可以给人的心灵以净化,而广阔会让人觉得自己小小烦恼在大自然面前不值一提,就有点苏轼说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同样因为它足够广阔它可以收纳我们的很多悲伤和心事,给人感觉很治愈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烦恼都是来自社会和家庭,蓝天大海是不属于繁杂社会的,面对它们的时候,我们可以暂时从社会压力中逃离,从而得到治愈。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说:“海洋就是一切!它覆盖了地球十分之七的面积。它的气息纯净、健康。在这片广阔荒凉的汪洋中,并非只有人类,四周处处颤动着生命。海洋只是奇幻生灵的载体,它是运动和爱;就像诗人所说,它就是活生生的无限。”


3、海浪声仿佛是大自然的一曲治愈系音乐。


哪怕在距离海还有好几公里的地方,人们就能听到喧腾与翻滚的声音。随着离大海越来越近,在自然的音乐律动中,人们似乎真的可以慢慢平静下来,忘记日常生活的琐碎。


这大概是因为海水声听起来类似白噪声;也就是说,海水声混合了各种频率的声音。白噪声是目前已知能够让人放松的一种声音,有可能是因为它能够压过其他扰人的噪音,甚至可能占据够多的大脑活动,排除掉大脑中不需要的思绪。因此像海浪拍击在布满卵石的海滩这类重复的声音,也可以让人放松。


另一个可能性是,海水的声音会令我们联想到在海滩度过阳光假期的快乐回忆。演化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祖先演化出亲水的特性,而且要靠水来求生,所以聆听海水声会使人自然而然感到安全。


为什么我们需要被治愈?


近年来,各种“治愈系”在我们的周围不断成长,除了治愈系风景、治愈系音乐,还有治愈系动漫、治愈系人物、治愈系电影,治愈系小动物……在日复一日的现代生活洪流中,每个人似乎都渴望被治愈。


“治愈”一词原意指的是使人恢复健康,后在动漫和游戏中出现引申义。温暖人心,净化心灵,悲伤时能得到安慰,治愈心灵中的创伤、修补情感的缺陷。


在社会学看来,现代社会需要被治愈的核心原因在于社会的理性化。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程式化的工具性的特性以及对于效用的追求导致了现代性要求解放的愿望的反面。对于计算和效率的不惜代价的追求,导致了人的活动的官僚体制化和物化。在一个社会中,为了生产而生产,为了积累而积累,为了金钱而金钱,这种工具理性使得手段和目的颠倒,造成了现代社会实质的非理性。


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人之为人的根本逐渐丧失,生活的意义无处可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对抗异化情绪的手段,“治愈”并不只是风行一时的流行时尚,而是反映深刻的历史社会状况的文化现象,并将持续流行与蓬勃发展。


能治愈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受到排挤,工作生活中受伤,于是走进大自然,这是历代中国人都会采取的办法。但高晓松《晓说》三沙岛那期,说在三沙岛呆久了,狗都会抑郁。治愈的不是蓝天大海,是新鲜感。村上春树也说过类似的话——看海看多了想见人,见人见多了想看海。那为什么偶尔置身海边会更有治愈的效果呢?


也许是因为拥有了旁观者的视角。观山看水,受伤者可以把自己放在观察者的位置,通过共情,把创伤放在和山水一样的位置来欣赏它、观察它。实现自己从创伤中短暂地抽离,创伤于受伤者从第一人称变成了第三人称。


在现代心理学中,这其实是人本来就有的类似免疫系统的心理机制,创伤后激活心理的自我保护,逐渐抚平伤痛,平复心情,但这需要时间,大自然是度过这段时间的良伴。受伤者与自然对话,草木山川、云卷花开占据注意焦点,最终心理免疫系统在后台激活,疗伤生效。


除了视角转换,还有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心灵困境呢?


1、无声的陪伴


如果说时间是抚愈情绪的良药,那么大自然就是陪伴我们度过时间的伙伴。有一类日剧的套路大家大概都已经摸透了,但还是看得津津有味。主人公厌倦了日复一日稳定也无趣的生活,于是决定给自己换个活法。他跑到乡村或森林里,开一家小店,亲自参与劳作,感受着自然的每一处细微的变化,为自己做好每一餐饭.....主人公在慢慢生活的日子里,也慢慢看清了自己。故事里的人疗愈自己的同时,看故事的人仿佛也得到了治愈,达到了情感上的宣泄。


这样的治愈系日剧离不开的一个元素就是自然。森林、大海、鸟叫、虫鸣,放眼望去大片的蓝色和绿色,清新天然的自然美景。让日常生活在高楼大厦组成的“水泥森林”里的观众,感受到自然的疗愈。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切都是缓缓发生的,身处其中的人也保持着云淡风轻的生活态度。


一如作家兼演员小林聪美所说,“森林民宿里的不是华丽的景色,而是宁静的时光、温暖的空气。通过与自然的对话,让你意识到‘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在自然面前,任何人都会袒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2、自愈的信念


自然常常能抚慰人们内心的烦躁,带来平静而柔软的安抚。可以陪伴我们度过艰难时光的不只有自然,还可以有运动、书籍、亲友。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己有自愈的信心和勇气。


医学研究证明,包括人体在内的诸多生命体,都存在一个与生俱来、自发作用的自愈系统,使其得以维持健康状态。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大脑神经系统自带的潜在抗压能力。


如果压力无法避免,也许我们可以改变面对它的态度。斯坦福大学心理健康学家凯莉·麦格尼格尔认为,过去大家都将压力“妖魔化”了。在她看来,人们的想法和行动可以转化为压力的经验,改变面对压力的态度,把压力当作助力,可以降低死亡风险(比压力相对较小的人还低),甚至还可以促进人际交流。因为压力反应会让人注意到周遭有人陷入挣扎,从而彼此能相互扶持。压力也会让我们增加跟自己的沟通,学会处理压力等于在说:相信自己,能够应付生命中的挑战。然后你会想起,自己并非单独面对这一切。

 

身处在嘈杂的都市,我们常常过着一种感官过载的生活,生活的琐事围绕着每个人,鲜少能体会沉静的时刻,那就不妨趁着暑假去海边吧:


在夜深的时候来到海边

海就成了一种声音

机械,单调,一遍一遍

走着听,坐着听,躺下来听

也在不听的时候听

浪声扩大了被夜色缩小的海面

 

你我日日相伴,几近无话可说

但是此时又没话找话

说高悬于头顶的那片星辰

说右前方那轮西沉的通红上弦月

直到浪声成为一种背景

直到我们沉默下来,浪声又起

 

——《听海》林东林

 

作者:紫二

编辑:天南


你可能还喜欢:

喜欢大海的小伙伴集合为社长点个在看 ~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