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瓦叔带你做真题 | 犀利哥真题解析

2016-10-07 瓦洛佳 传播学考研必读


题目:


2010年一开年,一个人称“犀利哥”的乞丐迅速走红网络,从2月23号“犀利哥”登上天涯论坛,到3月7号“犀利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短短12天,百度上关于“犀利哥”的新闻与帖子已经多达6640篇之多。某卫视节目介绍“这位被大家称为潮人乞丐的犀利哥,因为他的穿着打扮极具时代感,明星味十足,用北京话来说那就是‘太有范儿’了,所以人家现在在网络上的人气那真的是不得了啊,有人专门为他写了一首歌,盘点他的‘星’路历程,咱们一块来听听......”,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一个昔日默默无闻的乞丐成了热议的话题人物。请用新闻传播学的相关观点对“犀利哥”走红现象进行评价。







【基本思路】



犀利哥这个题目是一道很经典的新闻传播类型题,它有几个特征。


不明确指明研究的问题,不明确指出研究的理论,研究对象是未在梳理,有很多论文谈论的;


很多人拿到这个题目会不知所措,或者提笔就做。面对题目,心中要有丘壑。先大概勾划出一个方向,包括每个方向大概要谈哪些点,然后再进行动笔。


考研我仍然秉持一个观点,即面对大问题,第一方面肯定不是提笔就做,而是对题目有一个规划。我们的核心在于揭示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仍然很大


1.犀利哥事件的成因。为什么犀利哥事件能够在互联网时代出现?

2.犀利哥事件是如何走红?

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犀利哥事件?



简单说说这三个问题



其中成因,亦即研究的是传播的参与者,他的内在动力(一个驱动传播者去进行传播特定内容,或者参与传播事件的需求),和外在推力(他所处的时代在它身上打下的烙印,也就是他身处的政治、经济、社会、受众等环境对它),任何传播活动是这两者的共同产物,这个地方,它既有必然性,也有而偶然性。



如何火起来的?这个点很多人看了会有疑问:难道我还要把这个事件的过程背下来吗?并不,平均下力或者详细描述,既不可能,也不明智,我们应该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理论点。用几个理论点提纲挈领的分析它的过程。



事件逐渐发展出来之后,我们应该考虑它的影响。作为事件本身的影响往往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浅层的影响,还有对这一事件的深层影响。这事件的深层影响往往不仅仅是带给个人,而是宏观的,社会的,往往还是带一点批判性的。



先提出起因,分析其过程和表现,然后这表现的后果,对它的批判(冲突),最后以预测事件未来发展,或者提出对策总结结束。这让这种题目的优秀答案看起来有一种戏剧性的美感,中国讲“起承转合”,日本讲“序破疾灭”。大抵如此。



(写到这里,突然有一点感触。我认为犀利哥是一个非常好的戏剧题材,他身上不仅有一种人生的喜与悲,贫与富的经典对立冲突,还在于他个人的命运曲折具有明显的时代缩影。更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主人公,在开始的时候似乎是一个有些疯癫的人,但他最后是安静,而大众却疯癫了。如果有人的确写出很好的戏剧或人物特稿作品,那么也许谈论这个题目的既不是就应该MJC而是MFA了,一笑。)



最后一点,我认为,理论不是用了就行的,理论要能揭示问题,也就是说这个题目要能够说服自己。如果你的答案前后不能自圆其说,那肯定是无法说服自己。之前有个题目我也爱举,即世界杯的题目。这个题目的题眼很明确,是“媒介事件”,但是仅仅答出是媒介事件,不能算是把这道题答完整。你不信你让你的同学问问你,为什么小众传播时代世界杯能够得到这么多人欢迎,你说这是一个媒介事件。然后呢?你觉得你能说服的了他吗?







【真题结果】



一、事件简述:(简述犀利哥事件,这一部分我懒得打,但要强调,犀利哥事件)



二、犀利哥作为一个乞丐之所以走红,其原因是多元的


首先,从传播者的角度看:犀利哥的传播之中,有两类主要的传播者,其一是网络尤其是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受众,其二是随后跟进的媒介组织,既包括网络媒体,也包括最后的传统媒体。


从受众的传播动机看,犀利哥事件之所以红火,从本质上看是因为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是具有特定“需求”的个人,而他们接触和使用媒介的活动最终是满足自身需求,在犀利哥事件中,起初受众主要通过观看犀利哥的奇异打扮,满足了娱乐性的心理需求,而当犀利哥事件成为街谈巷议的主题时,对于还未接触犀利哥的受众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成为谈资,满足受众的社交需求。这也是犀利哥事件具有新闻价值的基本原因。


(注:此处不需要对犀利哥这个人有太多描述。因为他这个人在题目中并不重要,只是一个符号)


随后跟进的媒介组织而言。大众媒介组织具有三个目标(政治、商业、公共公益)在犀利哥事件发生的中前期阶段。媒介的商业性目标较为突出。如何达到其商业性目标?根据受众商品论和喻国明老师的“注意力经济”理论,大众媒介争夺的根本资源是受众的注意力,通过将受众的注意力出卖给广告商获得利润,因而这决定了大众媒介参与犀利哥事件乃至网络红人炒作的基本动机:通过跟进特定时间段热点议题,获得较多的受众关注,进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在。而在后期,也有一些媒体出于公共与公益性的动机,代表公众对犀利哥事件进行挖掘和反思,这两类媒体共同促成了对犀利哥事件长期的关注。


其次,传播者会受到整个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不同的方面的影响。在犀利哥事件中,最为突出的是技术背景,亦即互联网的技术特性是犀利哥能够走红的重要原因。


(一)互动性,犀利哥事件中,网络的互动性对于受众进行“赋权”,使得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消费者,还是传播内容的生产者。在犀利哥事件中,这不仅表现为普通受众上传了犀利哥的照片,从而进行了传播内容的“一次生产”,更重要的是在犀利哥事件中,通过恶搞图片,添加评论等进行的“二次生产”。在不断的转发,互动、修改之后,犀利哥逐渐从一张照片被增加入新的内容(例如其身世、传记等)变成网民共有的文化符号。


(二)即时性与无界性,网络传播在速度上即时,传播范围上无界,这极大的增加了媒介传播的效率。犀利哥事件中,从网民发帖仅仅几天时间,犀利哥就获得了全国的知名度,甚至传播到了其它国家。这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传统媒体是难以想象的。


(三)人际与大众相结合的传播途径。互联网传播,尤其Web2.0时期的社交媒体例如微博其传播途径往往是十分复杂的。犀利哥的事件不仅拥有(二)中提到的大众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还具有类似人际传播的优势,例如:通过朋友,或者从可信的舆论领袖中转发的信息,较之大众传播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更容易突破人的三重选择防卫圈。


(四)缺乏把关人。互联网缺乏组织性的把关人,发布内容几乎没有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民创作与表达的欲望,以及犀利哥事件的传播。但另外一方面,由于没有把关人,也造成了传播过程中的良莠不齐,为其负面效果的产生埋下伏笔。


(五)其它特性。例如,互联网的娱乐性为围绕“犀利哥”的全民狂欢塑造了一个理想的环境,互联网的多媒体性等增进了犀利哥内容的感染性等等。


此外,还有社会中的一些利益集团,也可能会通过犀利哥议题为自己造势。推动这一事件的传播。


(此处可以说的还有很多,但是如果此处答题答太多,势必会影响到后面的时间即表现,因此我用其它特性一笔带过。考题时一定要懂得计算和把握时间,否则往往容易出现头重脚轻,详略不一的情形。)



三、犀利哥事件的传播过程


我们可以粗略的划分,犀利哥事件的传播为三个阶段


其一,前期,在这个阶段,犀利哥事件主要在内部进行。此时,互联网两级传播是犀利哥事件传播的主要途径。两级传播的基本理论基本是大众媒介内容通过意见领袖达到一般受众。而在社交媒体上,最主要表现用户,通过转发功能将犀利哥通过传播给自己的粉丝。最初,这种传播在网民内部小圈子内进行,但拥有大量粉丝的大V的介入,使得其传播范围迅速增加,这就形成了“裂变性”的传播态势。而网民的二次创作,则使得犀利哥的内涵不断增长,传播价值不断累积。


其二,中期,“犀利哥事件”不断发酵,影响力逐渐增大,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开始介入。

议程设置,在此阶段,议程设置主要表现在溢散效应,即非主流媒介对主流媒介进行议程设置。具体表现为,“犀利哥”事件中,是由网民的议程影响了部分网络媒体的议程,网络媒体的议程又影响了传统媒体的议程。最终传统媒体开始介入其中,进行报道,这进一步增大“犀利哥”事件的覆盖范围,从网上走入网下。


此时,由于犀利哥已经成为互联网潮流,亦可能触动受众心理的从众心理及行为模仿,从而造成一批之前未关注犀利哥事件的人随之关注。 


其三,后期,传统媒体与互联网共同进行传播。在此阶段,传统媒体跟互联网媒体同时进行传播,再加上网上、网下的舆论领袖向受众进行两级传播,总体来看此时犀利哥事件的传播范围达到顶点。


在此阶段,传播的重点逐渐从议程设置阶段,转为议程设置的第二层阶段,亦即框架建构阶段,媒介在持续跟进犀利哥议题的同时,也就议题中的特定问题的重要性发生分歧(例如,继续犀利哥的外表进行炒作还是对其反映现象进行反思)。主流媒体开始有意识的进行舆论导向,挖掘犀利哥事件背后的公共议题。 受众也因为不同观点产生分化。



四、犀利哥事件的后果与影响


犀利哥事件总体上来说,是一个娱乐性事件。通过炒作这一事件,网民得到了恶搞的愉悦,释放了精神压力;参与媒介获得了知名度和注意力;犀利哥甚至是他所代表的群体获得了知名度和社会关心,看上去似乎是多赢;然而实际上,“犀利哥事件”及类似的网络红人的过度炒作,会带来很多的负面问题。


一、对犀利哥本人而言,侵犯了其受众的基本权利,包括名誉权、肖像权。公民有权禁止他人非法使用自己的肖像权或对肖像权进行损害、玷污。网民及部分媒体,在未经犀利哥本人允许的情况下修改恶搞犀利哥的肖像,乃至捏造身世等。不仅是缺乏伦理关怀的行为,还是一种违法行为。


二、对媒介而言,有以下一些负面问题:


1.从议程设置看,对犀利哥及类似网络红人的过度炒作,实际上以牺牲更具价值的公共议题的舆论空间为代价,事实上是一种为了商业目标,违背了大众媒介的公共性与公益性的行为。


2.从媒介负面功能来看,过度炒作“犀利哥”事件会造成大众的麻醉效应,人们关注犀利哥的服装,表面上是对他的关心,实质上处于“全民狂欢”的娱乐心态的大众并不会真正关注他的命运,更无法触及到“犀利哥”背后的严肃的社会议题。部分媒体一味迎合受众,缺乏自身的伦理要求,无疑对这种现象推波助澜。


3.从涵化来看,媒介过度炒作类似“犀利哥”的娱乐红人议题,实际上传递了一种“一夜成名”“人生看脸”的价值观。如果长期存在,势必会影响到长期接触媒介的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进而危害到整体社会的价值观建设。


4.犀利哥事件报道中,无论是网民还是媒体报道中都缺乏足够的媒介伦理意识。缺乏对于弱者的关心甚至毫无怜悯的消费弱者的感情,侵犯弱者隐私权等等。


(此处考虑到MJC的考点更偏实用,此处我反思以实用观点为主,并没有用更多深入批判学派的知识,甚至“娱乐至死”我也并未采用,但是如果是传播学同学来做,这两者都是必须的。)



五、犀利哥事件的未来:反思与策略


政府,加强对于互联网的监管措施,早日出台互联网内容控制监管法律和细则,对媒介内容尤其是网民侵犯他人的权利的内容进行规范和控制。


媒介应当拥有更多媒介伦理意识,将公共性与公益性放在首位。网络媒介尤其应当加强自律,自觉履行新闻道德和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不应因为商业目标出卖自己的基本新闻良知。另外一方面,对于网络平台一些内容应当有自我把关机制,对一些违背道德和法律内容进行及时删除。


(如果时间尚有余裕,此处可以结合新闻内容进行进一步拓展。但注意,该题重点并不在于对策,不要在非重点上下太大力)


受众应具备更高的媒介素养,在互联网中,这不仅意味着对媒介内容保持清醒的头脑,批判性的接受。而且还意味着在传播和生产内容时,也应自觉在基本伦理和法律的界线之内,自觉抵制,不阅读,不转发不良信息。







最后在解析之后附上同学们写的答案

点击下图即可见




看完记得总结笔记呀~

毕竟可以这么手把手带你做真题的人不多~

框架图活动和冲刺班最近推出

大家再给瓦叔一点时间打磨课程内容

保证不会让你失望~




▼▼▼


per aspera ad astra 尽吾之力 以达天际

我们致力于让你在新传考研路上 Make your dreams come true




瓦叔传播学暑期班(同样适用于MJC)



【论述题神器】社交媒体的特性



怕你们读不好《传播学教程》所以写了这篇导读



关注

就代表你离考上又近了一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