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475期【怎么成长:微叙事】从读写困难到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

2015-09-18 项恩炜 成为学习者


从读写困难到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

项恩炜


“学有人”,为本文案主,是我在读大学期间,经同学介绍而结识的一名中学生。“学有人”是我与那位中学生第一次合作写作时,协商之下为他所起的笔名。当时正读《论语》,所以选了《论语》第一章第一则三句话的第一个字组合而成。意为要做个真真实实地学习者。而当时,我是一名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家庭教师,因看似安静迟钝却又能量巨大,外加姓“项”,故得外号:“大象”。就像“学有人”常感慨我出现在他生活中的意义一样,我也越发清醒地意识到:没有“学有人”老师,可能就没有现在的“大象”老师。与“学有人”一起探讨的经历,是我个人学生观、教学观、尤其是教育信念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事件。


一、初次见面:两个词语

和“学有人”初次见面时,他母亲就无奈地取出初二语文试卷。我指着现代文阅读语段请孩子再看一遍:

还有一个多月,孩子就要出世了。我那小市民的太太,整天腻着我商量将来如何教育我们这“爱情的结晶”。依着她的意思,三岁学英语,六岁弹钢琴,从小便知道左手拿叉,右手执刀,进门用香皂洗三遍手,出门从不吃小摊上的东西...... 我听着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我说你怎么比四人帮还能摧残祖国的花朵啊?你这一套,跟那三岁磕头,六岁缠足只有时代的不同,其罪恶本质都一样!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造就一个废物加奴才。兵荒马乱的年岁,他肯定先死;太平盛世,他肯定什么也享受不着。你看你丈夫我,英语不会,钢琴不懂,吃饭以手为叉,以齿为刀,一块香皂用半年,何其幸福,连你这么高雅的女同志都愿意嫁给我,这是为什么?

——节选自孔庆东《47207——咋教育孩子》

孩子很认真,端坐在书桌前看了起来----似乎一切都很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疑虑开始在我心中产生:在我看来只需要看几分钟即可完成的阅读任务,怎么这孩子这么认真地看了这么久?

继续观察。前后等了20分钟左右,他终于说:“看完了。”

“那你介绍下,这段话讲了什么吧?”我问。

结果,他竟然沉默了。片刻后,老实地说:“不知道。”

“那要不再看一下?”当时我以为,他是因为紧张忘记了前面所读。

他又读了近15分钟。这次我注意到他的阅读状态了,眼睛死死地盯着纸头,似乎要读出纸面背后写在书桌上的信息。眼睛按着字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在移动,给我强烈的信息:他在认真读!只是,快读完的时候他的眼睛又马上盯到了文章开头,又开始读了......

终于,他把纸头放下了。“读完了。”

“那你大致介绍下,这段话讲了什么吧?”

“这段话......”几个字刚出声马上又淹没在沉默之中。

......

我的好奇心被强烈地激发了:这么长时间,他到底看了什么呢?我还真不相信他什么都没印象呢。

“那你说说还有印象的片段吧?

沉默。

“那你说说哪个句子有印象的?”

依旧沉默......

“那这样,说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语吧。你读完之后有印象的词语是哪个?”

眼睛亮了一下,但依旧沉默。片刻之后,他抬起了头,说“兵荒马乱!”

我看了看原文,还真有这个词语。我也很高兴,问“真的有啊,我也忘记了,你还记得什么词?”

沉默......

气氛太压抑了。我觉得不舒服。估计他也不舒服。我随意翻翻他的试卷,100分的卷子,做了50多分。这个水平,应该比现场的情况好一些的啊。

孩子母亲很客气,也很聪明,马上送来茶水,打破了沉重的气氛。适时地介绍了孩子的情况:“很老实,很用功,很辛苦,就是成绩上不去,大概是方法不对……”“马上初三了,很着急。只想能进个高中……”了解了一些情况,当我准备起身告辞的刹那,孩子说:“老师,还有‘高雅’。”我看了看,果然有。

我很奇怪:“为什么你会记住这两个词语呢?”

“老师说,形容词用得好,有文采。”孩子答。

原来如此。

这个孩子,确实对我当时的能力构成了挑战,因此也让我充满了好奇。感觉到孩子本身是愿意学的,只是学习思维上似乎麻烦不小:一方面缺乏自己的思考,受教师影响太大;另一方面阅读思维狭窄,这与读得少,不会读有关。而父母对教师是尊重的,应该会给我们比较大的教学空间;何况又是初三,如果能帮到孩子考上高中,也就是帮助了这一个善良的家庭,帮到了孩子一辈子。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帮助这样一位看完文章,留下“兵荒马乱”和“高雅”两个词语的孩子,由此起步。


二、初定策略:由词及句

既然喜欢形容词,那就从形容词开始。

第二次去孩子家,我在他家门口买了一份《新民晚报》,基本的操作是:给定时间,读文章,然后按照印象蹦“词语”,越多越好——当然,只要他说出来的词语,一般总是有价值的。

然后,请孩子自己找一篇文章出来,在交代清楚文章出处后,推荐几个自己认为非常好的“词”或“句”——至少这样做,和孩子原有的认识没有冲突。

以下是孩子推荐的文章:

《牵着母亲过马路》(原文略)

请他圈划出最喜欢的几个词。

他推荐了“喜不自禁”、“川流不息”、“皱纹满面”和“手指枯瘦”四个词语。

这四个词语确实很有质量的。肯定之后,和他一起来品味这几个词语的妙处。当然,一品,自然就进入到了句子,进入到了上下文。越分析得头头是道,就越证明他所选词语的标准之精准。因此,他也很开心。

接着,鼓励孩子把我们讨论过程中说过的话简单地写成句子,比如说,“‘喜不自禁’这个词语用得好,这个词语更能突出母亲看见儿子回家后,很高兴。突出伟大的母爱......”花了些时间,他也写下了“‘川流不息’这个词语用得好,这个词语突出了下班时,人来人往很多的样子。”“‘皱纹满面’和‘手指枯瘦’两个词语用得好,更能突出作者的母亲以前的生活很苦。”讨论的结果以文字的形式总结了出来,这让我们都很高兴。

当然,还可以更有成就感一些,这就需要面对更大的挑战“造句”。既然觉得这几个词语好,而且也理解了,那么不妨自己运用这几个词语,造句。顺便,我也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和积累。以下是他的造句(已经过讨论与润色):

1、上学期期末考试,我的语文进步很大,每次我想起此事时,我都会喜不自禁。

2、黄河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可它如今还是川流不息,勇往直前。

3、世上最伟大的就是劳动人民,他们长年累月的辛勤工作,使得他们皱纹满面,手指枯瘦。

这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四个词语和三个句子!

接着布置作业。方式很轻松,回顾下今天学得是否开心,充实。学生当然点头。再给我们今天每个环节定个标题吧。在商量后,他将三个环节分别命名为“读一篇佳作”、“品三个佳句”“模仿造句”。于是,作业就根据他的命名来实行。

此处,我摘录他200471的作业:

(一)读一篇佳作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最幸福的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时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我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又想起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多结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生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的体验的幸运人。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的。

(二)品三个佳句

1拥有......还拥有......这个句式用得很好,很生动地写出了读书人拥有两个不同世界。

2上诉远古,下及未来,很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3感化与陶冶两字用得很好,很生动形象地写出读书人在精神方面给予的帮助。

(三)模仿造句

1学生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他除了拥有和蔼可亲的老师外,还拥有很多的同学。

2现在的很多电影都是上溯远古,下及未来,很吸引观众。

3佛教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感化与陶冶。

整个暑假,他很努力,天天做这样的训练。一些微妙的变化也在发生:本来他家里找不到报纸,每次我都买一份报纸过去讲课,日子久了,他家竟然也多了好些报纸,除了我带的,也有他爸爸帮忙买的;本来他在回忆词语的时候,词语是单独而零散地“蹦”出来的,词语之间并无多大联系,日子久了,他读完一个段落就能发现好几个词语——这不仅仅是数量的多少,更关键的是,他开始不自觉地依据文章意思来思考作者的遣词与造句了。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突破。

两个月之后,他母亲来了一个电话,报告喜讯:“这次周周练作文拿了37分,前所未有的高分!”我特地把作文录了下来,期中不难看出之前的训练对孩子的影响。虽然“川流不息”等词的用法正确与否还需推敲,但至少他开始勇敢而自信地在运用了。全文如下:

命题作文:我也是富翁

我也是富翁,因为我能做世上最有意义,最好的事,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快乐的,以前,我读过一篇文章,叫《读书人是幸福的》。读后对我很有启发,我知道了学习对我的重要性,知道怎样学习可以快乐,知道了学习是世上最有意义 54 29177 54 15792 0 0 4332 0 0:00:06 0:00:03 0:00:03 4332事之一,我从学习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世外桃源,我了解了世上著名的人物,了解了数学,了解了物理,了解了英语,而我的最爱语文是我心中的骄傲,因为我从《论语》中学得孔子的理论,从《历史》中学习历史的价值,从《正气歌》中学习了坚定地信念,从鲁迅学习文学的价值。这所有的都是我至今所学到的知识,他们所有的知识使我一步一步走近文学的世界。打开了历史和未来之门。我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川流不息地游玩。在此,我又有了我的最好的同窗,我很幸福,也很满足。各门学科的知识就是我价值连城的金子,我的同学是我的对手,我们一直在知识的海洋中比赛游泳。老师就是我的谋事者,他告诉我们正确的道路,使我们向富贵一直走下去,虽然一路是没有这么顺利的,但是要走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美好的明天,得到我最辉煌的“金子”。

我是富翁,因为我有了知识,我是富翁,因为我有了同学,我是富翁,因为我有了一条辉煌大道,只要我继续向前走,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成为真正的富翁。

三、再定策略:文体突破

两个多月的日日训练,孩子开始有了一定长度的阅读习惯,开始把词语和词语通过文意联系了起来,并且在写作上有了突破。这对孩子学法与能力的突破而言,是意义重大的。但是,就考试成绩而言,他在现代文阅读上突破并不明显。研究了他们的试卷后,我们修定了教学策略:从文体的角度突破考试阅读。

查阅比较了一些资料后,当时采用了《小说阅读技巧及训练》、《散文的阅读指导及训练》、《议论文的阅读技巧及训练》三组文章。

通过学习,孩子的文体知识开始积累起来了。开始形成先根据文体进行整体判断,再选择阅读与答题策略的意识。虽然很稚嫩,但是较前停留在个别词句层面而言,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

这一阶段的效果,在孩子初三的期末考试中有所体现。现代文阅读已有较大突破,而文言文阅读与作文相对成为弱势。需要专门进行学习。于是就有了寒假前的第三次策略调整。


四、五把刀子与《论语》

“五把刀子”本是新文化运动时的经典提法,正迷这段历史的我,直接把这个词语借来形容文言文语法中最为普遍的五类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用这五把刀子来解剖文言文,对付这类语法考题是正好对路了。

我选择《论语》为文言文精读材料。对于《论语》的读法,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步骤:

1原文抄写:我们用的是杨伯峻先生中华书局版的《论语译注》。

2翻译:翻译所抄段落。

3语法解读:用“五把刀子”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

4识人论文:用“我看孔子”写写从这段话中,我所察觉到的孔子形象;用“论文”来分析这段话表达上的有趣之处。

这个过程,一方面可以用经典来滋润孩子的精神,加深他的认识;另一方面,顺便完成了文言语法的学习。更有趣的是,他多了一个笔名“学有人”。三个字分别取自《论语》第一则三句话的首字。而他的赏析和创作,虽然稚嫩,却是他真是状态的呈现,也是以前阅读积累的一次检阅,对他而言,意义非常。而且中间不断有亮点产生,让人欣喜不已。

就这样,在中考前夕,我们一方面处理试卷,更多的时间,却愉快地沉浸在培根的思辨与《论语》的哲思之中。

中考很快来到了。总分120的语文学科,“学有人”获得了109分。终于读到了高中。大家都很高兴。我知道,这个一年的意义,绝非一个分数能够揭示的。


五、升华:察世著书

进入高中,我们在语文学习上似乎更能放开了,除了继续学习《论语》、培根等作品外,我们还读《契约论》并讨论“自由和民主”,读《人的问题》并讨论“人性”,还看我自己编写的《秋水春风》并讨论理想的教师与教学......哲人思想的光辉与现实问题的逼迫,都让我们受益匪浅,互有所得。

这一年,我们共同商定了语文学习的目标:写一部代表作品。并且找一个有公信力的比赛或机构进行鉴定。他喜欢新概念,我们就锁定了下一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

经过酝酿,我为他策划了《中学生兵法》的写作计划。因为我是班主任,深觉了解学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学生与教师分属两个不同的江湖,其间的规则彼此并不清晰却一直在互相试探交锋。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一个漫长的阅读、观察、写作之旅。

我的基本观点是,要么不出手,出手就需要精品——起码是目前自己最有分量的文字。至于新概念的投稿,我的主张是,像写书一样写稿件。

所以,他的写作提纲改了不知道多少稿。所幸,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第二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活动照常举办时,他以此文投稿。因为是踩着最后一天投稿,所以特意跑到了《萌芽》社址当面投稿,回来跟我描述看见在传达室中垒起的几麻袋稿件,感叹得奖无望了。我依旧报以希望:新概念作文中,能够个性表达的文字可能较多,但能关注现实问题,能进行扎实阅读和调研的,还是少得可怜。这篇系列,应该是有希望的。

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凭借此文,“学有人”进入了复赛:需要当场作文。

复赛的当场作文,他以一篇题为《艺术•人•真诚》的文章,畅谈中学教育,终获全国二等奖。

之后,他走上了读书,写作,投稿的道路。

再后来,他也做起了老师,有一次发给我的教学感悟与反思中这样说到:“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作为老师,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在与家长交流之后,他这样感叹道“教育者的素质之一就应该是:直面问题。学会从自身找原因,永远不要说孩子笨。教师如此,家长也是如此。那就好了。”......

现在,他也有了一个教育的乌托邦,并用行动奋斗之践行之。


六、反思

这一过程给予我极大的收获。所有的细节,尤其是最后的巨大成功,无不在我内心塑造了一个坚定的信念“我就是做老师的料!”至于怎样做才好,我用如下三个词语浓缩自己的基本感受。

1、生本:什么是从学情出发?什么是充分相信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我有了珍贵而深入的体验。因为“学有人”的特殊表现,让我不得不时时刻刻从他的情况出发,进行设计,展开对话。一篇文章不会读,那就读一段,一段不行就读一句,一句也不行,就读一个词,一个字。即便如此,只要足够尊重学生,足够关注孩子,设计足够合理,学生就会享受到成功与自信。

2、专业:什么是专业,当时的理解就是,同样面对一个现象,你能看出普通人看不到的信息,这就叫专业;同样做一件事情,你能有普通人看不到的动机和理论背景,这就叫专业。

为什么“学有人”以前的几位老师面对他会感到一筹莫展?为什么我和他能够一路走来?我觉得不仅仅是爱心的问题,还有非常微妙的一些内容存在,正是这些微妙的存在,左右了整个教育教学的效果。当初我是朦胧地运用了心理辅导的一些原则和技术,也正是和“学有人”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萌发了进一步学习心理学,报考心理咨询,心理保健师的冲动,开启了心理学习之旅。也为之后由心理学转向神经学做了铺垫。

3、策略:整个过程,当时操作上最有价值的是:在具体方法展开之前,根据情况进行策略判断。

从决定多回忆几个词开始,到后来的品析佳句,进而文体学习,再转入五把刀子,兵法策划等等。当时的决策判断功不可没。

现在想来,并非所有的决策都是有效地。以上决策能够产生积极效果,是因为这些决策本身具有以下特点:

1)、成长性:

所有的决策都是基于“学有人”当下学习遭遇的真实问题、朝向发展而做出的。

2)、知识性:

所有的策略,都是围绕“知识”展开,必须要有阅读才能推进。而且过程本身符合语文学科知识的特点。

3)、体验性

整个过程,“学有人”都是体验的主体。教师没有任何越俎代庖的行为。

注: 此文录于《教师成长的40个现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6。原题《“学有人”与“大象”老师》

相关阅读:


第167期【怎样学习:微问题】读文章有感觉,但找不到词语概括,怎么办?

第78期【怎样学习:微活动】班主任实务与NLP整合(操作篇)

第78期【怎样成长:微理论】班主任实务与NLP整合(理论篇)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样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转发我们的文章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

www.52xx.netwww.beingalearner.com 或论坛:bbs.52xx.net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