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陆蓉之:女神草间弥生,刚刚跨入89岁生日

陆蓉之 凤凰艺术 2023-05-03

 草间弥生,生日快乐 

日本世界级艺术家草间弥生刚刚跨过了89岁生日。2015年,为了草间弥生《梦我所梦》展览到台湾巡展,陆蓉之和台湾时艺公司的策展人黄滢洁一起到东京拍摄了一部教育短片。转眼草间弥生的生日又到了,今年89岁了,“凤凰艺术”特约撰稿人陆蓉之特地将当时的短片内容整理成此文,用以祝贺她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1973年我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转到美国洛杉矶去求学,也差不多就在那个时候,草间弥生的健康亮起红灯,决定暂时回去日本,结果她是一去不回头,就此定居在日本。我到洛杉矶时,观念艺术方兴未艾,行为艺术到处盛行,所以草间弥生1960年代在纽约的丰功伟业,我作为刚到美国的东方留学生,是当时校园里极少数的亚洲学生,对于日本女艺术家草间弥生的传奇,自然特别关注,她是极少数亚洲艺术家在那一个时代能够活跃于纽约(全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罕例,她是那一代观念式的行为艺术的先锋,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比我年长22岁的草间弥生,早已悄然成为我心目中的女神。2015年为了草间弥生《梦我所梦》展览到台湾巡展,我和台湾时艺公司的策展人黄滢洁一起到东京拍摄了一部教育短片,如愿拥抱了我心目中的女神,对她说了:“I love you! ” 转眼草间弥生的生日又要到了,今年她就要89岁了,特地将当时的短片内容整理成此文,用以祝贺她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 陆蓉之采访草间弥生


2013年時任韩国大邱市立美术馆的金善姬馆长,从上海回到南韩不久,曾经在东京森美术馆担任策展人的她,跟著名的日本当代艺术家都很熟悉,所以她一回国就策划了草间弥生的首次亚洲巡回展,由她担任总策展人。金馆长出差到东京时,安排了我和草间弥生正式见了面,还一起拍了照,草间弥生工作室那儿的助手,也很诧异我长得那么像草间弥生。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我已经是68岁的老太太,没想到年纪大了以后的我,长相和草间弥生越来越像,在东京、香港、新加坡、上海、巴塞尔和巴黎等艺术场合,我经常被误认为草间弥生,总有爱好艺术的民众跟我索取签名。


▲ 金善姬担任草间弥生亚洲巡展总策展人


认为自己是宇宙无敌第一名,独一无二的草间弥生,一定很不喜欢有一个长得像她的复制品,其实,我自己并不想去模仿她,因为我也是宇宙唯一的萌奶奶啊!第一次到她东京新宿工作室时还特地到无印良品买了一顶完全没有特色与风格的帽子,遮住我的红发。后来坐在一起拍照时,我突然把帽子拿掉,草间弥生转过头来凝视我的时候,我心跳加快,好像心脏要从我口里跳出来一般。第二次我们的摄制团队到她的美术馆拍摄纪录片时,我刻意戴了一顶黑色的假发,故意打扮尽量看起来不像草间弥生,就是一点都不想让她老人家不开心。


▲ Viki Lulu vs Kusama

▲特地戴了帽子去见草间弥生

▲ 草间弥生凝视陆蓉之


草间弥生三层楼的工作室,一楼是摄影室和储物区,二楼是草间弥生的画室,通常她会在那里会见访客,三楼是工作室所有人员的办公室和会议室。每天早上9点左右,助手开车将草间弥生从附近的疗养院的住所送到工作室,工作室设有电梯,方便她坐着轮椅进出。


▲ 草间弥生三层楼的工作室

▲ 三楼是办公室和会议室


草间弥生的一天,从坐下来画画开始,她从来不需要打草稿,一笔一笔随心所欲一直画,一直画,画到中午休息一下吃个中饭,然后又开始不停地画,画到下午6点左右就下班。回家前,她以小贴纸标记她需要助手帮忙修补的部分,再由助手开车送她回到住所。在那里,她还有一个小画室,天候不佳时她不出门,住所的小画室让她晚上想创作时,也能在那里作画。草间弥生很不喜欢阴雨天,一下雨她就拒绝出门。下雨的日子里,她会变得很忧郁,每当抑郁症来袭时,她甚至会有弃世的想法。几十年来,草间弥生从来不愿一个人单独居住,她在被访问时,曾经透露她害怕孤独,所以,她的贴身助理总是陪伴着她,甚至必须陪她住在疗养院的房间里,不能让她落单。


▲ 草间弥生在工作室作画


画画是草间弥生生活的全部重心,我问了她的助手,她晚上是否会看电视?平日有看电影的习惯吗?答案是否定的,她的助理告知我们,草间弥生从不看电视,也不看电影,更不爱看别人的著作,也不研读艺术史,她只看自己写的文章和自己出版的小说或诗集。草间弥生从来都认为:“我觉得没有人比我更有才华,我是最棒的。” 草间弥生的绘画艺术,源自于她自我封闭世界里的想象,她的创作和灵感完全只有她自己知道,与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她“大言不惭”地认为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家,胜过毕加索,当代人当然没人可以与她相比,她是唯一仅有最棒的!特别是1960年代草间弥生在纽约的时期,她的创作比当时任何人都更要前卫,更具原创性,所以,她至今都认为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1928 –1987) 的“复数图像”,或克雷・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 1929-)的“软雕塑”,都有模仿她的嫌疑,只有她才是真正的原创者,她才是真正的天才。



▲ 安迪沃霍尔,Campbell's Soup Cans, 1962

▲ 安迪・沃霍尔在1960年代推出他的复数图像

▲ 克雷・欧登伯格,《Oldenburg soft sculpture》 ,1962


草间弥生的艺术,完全源源不绝来自于她无拘无束的想象世界,她曾接受短暂的艺术学院教育,但她不读艺术史,更不关心其他的艺术家,所以她不可能学习或模仿任何人!罹患强迫症的草间弥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对细节的执着,其实也是强迫症的一种,因此她留有相当完整的大量档案和照片,几乎保留了昔日所有的照片。而且她对自己作品的价格和作品的去处,都很在意,绝对要弄得清清楚楚,大大小小的事物,她丝毫都不含糊。


2015年金善姬馆长在上海当代艺术馆推出了《草间弥生:我有一个梦 (Kusama Yayoi – A Dream I Dreamed)》的大型巡展,是草间弥生第一次在中国的个展,引起不可思议的轰动,长长的人龙,有时从人民公园里面的当代艺术馆门口一直排队到公园门外。当这个展览巡回到台湾高雄美术馆时,我为了这个展览名称改翻译为《梦我所梦(A Dream I Dreamed)》,同时,我和时艺公司团队一起到东京拍摄了为展览推广的教育短片。我们录影的那天,其实就在目前已经对外开放的草间弥生美术馆里面,当时工作室要求我们暂时不要公开说是在他们的美术馆里拍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准备好,怕一旦公布了,就会有很多访客要求前去参观。坐在轮椅上的草间弥生翩然而至,那天她的情绪特别敏感,时不时在访问中留下眼泪。她在片尾为我们录了一首她最心爱的《愿于战斗之后死在宇宙尽头》的诗歌朗诵,阐述了她对生命的愿景,歌词中译文为:


爱是永恒!

我曾对着所有人这样呼喊;

并无休止地为生而烦恼,

不知疲倦地摇晃艺术的求道大旗。

出生至今,我一路狂奔,从不停歇。

我在名叫世界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几度昨日之衣换新衣,几番蜕变,

只为创造庞大的作品群。

我的这段「路程」,在深夜的灯下,

在多少个不眠之夜,无声激励着我。

而我,愿为世人唤来更多的爱,留为印记。

我衷心祈愿,世界能够跨越纷争、战争、

恐怖事件与贫富有别的泥沼;

我愿人人和平度日。

我的祈愿永不衰绝!

我愿借艺术之心的瑰宝 - 求道石杖,

服务人们,贡献社会。

路的尽头,我终将老去,

攀登宇宙无比宽阔的天国阶梯,

在白云静静铺展的褥垫上,

我将离开自我;

在湛蓝湛蓝的天空之褥上,

我将从容地安眠吧?

然后再向地球说再见。


▲ 上海当代艺术馆草间弥生展门口的长龙

▲ 拍摄草间弥生教育短片 

▲ 草间弥生美术馆拍摄草间弥生教育短片

▲ 草间弥生朗诵诗


犄角也能绽放的生命的华严


1929年3月22日草间弥生诞生在日本长野县松元市的一户殷实人家,她是家中四个孩子里面的最小的女儿。然而,她的童年生活过得很不快乐,她夹在父母亲不信任的婚姻关系中间,甚至被她那神经质的母亲驱使去跟踪出轨的父亲,她母亲撕碎她的画作,阻止她对艺术的追求。草间弥生10岁左右就发现她经常会有幻觉,饱受母亲的偏激和强势的对待,使得小小年纪的草间弥生曾经产生轻生的意图。她10岁时候的一幅铅笔画,是她母亲的画像,画面上满满覆盖了大大小小的圆点,这些圆点,日后发展成为她自创的绘画符号与个人标记。在童年,绘画是草间弥生无尽想象与幻觉的最佳出口,也是她在痛苦纠缠的生命中牢牢掌握的一线生机。


▲ 草间弥生家庭

▲ 草间弥生童年

▲ 草间弥生是家里最小的女儿

▲ 草间弥生10岁时所绘母亲画像


草间弥生从家乡长野县松元第一女子高校毕业以后,19岁的她到京都就读市立工艺美术学校,主修日本画(Nihonga)。但是她很快发现严谨刻板的传统训练方法,无法满足她的创作欲望,她开始自学油画的技巧,参加现代艺术团体的活动,展开她对前卫艺术探索之旅。23岁时她获得第一次个展的机会,不但早期的作品为她赢得瞩目,而且还屡次获奖。不过那时的日本艺坛,对草间弥生而言还是太保守了,她暗自决定自己一定要走出国门,要到国际间崭露头角。


▲ 草间弥生首次的个展, 1952.3

▲ 早期作品: On the Table, 1950

▲ 草间弥生和其得奖的作品

▲ 早期作品: The Moon, 1953

 ▲ 早期作品: Gill ,1956


一心想要出国的草间弥生,偶然在旧书店里看到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1887 –1986)的画册,听说她是美国很有名的艺术家,草间弥生为了要写信给她,搭了6个小时的火车到东京的美国大使馆,在名人录里找到了欧姬芙的联系方式,于是毛遂自荐写了信给欧姬芙,竟然得到欧姬芙的回信。


 ▲ 欧姬芙在1955年回给 草间弥生的信


1957年草间弥生获得美国西雅图的左依・杜桑(Zoe Dusanne, 1884 - 1972)画廊的邀请,在那里举办个展。草间弥生如愿以偿来到美国,在西雅图展出后,第二年即移居纽约。这时欧姬芙已经搬到了新墨西哥,但仍为草间弥生写了推荐信,后来还特意与她相见,可见这相差四十余岁的两位杰出女性艺术家之间至为难得的情谊,并且,她们各自代表了美国和日本女性艺术家前无古人的先锋地位与最高成就,这种东西交集的缘分也是史无前例的。


▲1957年草间弥生在美国西雅图左依・杜桑的画廊展出

▲ 欧姬芙佩戴朋友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为她所做的超级酷的胸针


大话草间弥生西游记


1958年初到纽约的草间弥生,生活极其困苦,尤其在冬天,在饥寒交迫的艰苦环境里,绘画依然是她最大的救赎。就在这个时期,草间弥生发展出她巨幅的《无限的网》系列,如今已经成为她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1959年唐纳・贾德(Donald Judd,1928-1994)还是艺术新闻(ART news)杂志的艺评人的时候,他发表在1959年10月号的《艺术新闻(Art News)》杂志的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推崇“草间弥生是一位原创的画家(Yayoi Kusama is an original painter)”,他评论草间弥生的〈无限的网〉的论点非常精辟:


空间很浅,靠近表面,无数小弧线叠加在黑色底面上,覆盖了薄薄的白色,那效果既复杂又简单,主要是由两个靠近而几乎平行的平面交互作用而成,在表层的交会点和其他分离之处,虽然些微,但强而有力。通过弧线间隙的增白来实现交合,透过增大笔触线条间的宽度来分离,然后留下灰色的平面不处理。当弧线的尺寸减小时,白色的平面会稍微退缩,反之亦然。然而,经常是小而密集的弧线保持在表面上,由小曲线聚合成较长的弧线,膨胀或者稍微偏移,或者形成无定形的图案,或者部分形成垂直带状。那坚定确信和强劲有力的笔触,哪怕是一块小面积都能传达。从总体质量来看,是巨大而同时是脆弱的,是雕刻精良的网格,或是一片巨大又坚实的蕾丝。…..这根本不是一个综合体,而且是全然独立的。


▲ 初到纽约的草间弥生

▲1958年初到纽约开始的无限的网系列作品

▲草间弥生与唐纳・贾德在 1978年合照


1950年代末草间弥生和唐纳・贾德的结识,形成他们之间终生真挚的友谊(两人联系一直到1994年贾德去世)。贾德常常造访草间弥生,甚至协助她创作,也是出于草间弥生的建议,1960年代初他们成了一板之隔的楼上楼下的邻居长达十年之久。后来贾德出道当了艺术家,甚至成为极简主义(Minimalism)的代表人物,最初或多或少曾受到过草间弥生的启发,也不难理解当时他为什么那么欣赏《无限的网》,甚至还付了200美金买了草间弥生的《无限的网 (Infinity Net) #2》。后来这幅画在2008年拍卖时卖出580万美金的高价,创出当时在世女性艺术家拍卖的最高纪录,当然多多少少也是因为那幅画曾经是唐纳・贾德所珍藏的。


▲ a white-on-white Infinity Net painting was auctioned at Christies in New York for $5,794,500-Infinity No.2,2008

▲ Infinity Net #2 1959


战后的纽约,取代了法国巴黎成为全球的艺术中心,抽象表现主义正在势头上,波普艺术才刚刚出头,草间弥生作为极少数在纽约活动的东方女性艺术家,她很快受到了关注。她的单色《无限的网》系列其实已经是极简主义的作品,但它发生在极简主义运动之前,因此,草间弥生很可以被视为极简主义的领航人之一。《无限的网》系列始终是收藏家的最爱,除了绘画本身的色彩、肌理、布局的共构,具有草间弥生独特的魅力以外,弧线圈出的“圆点”更形成了草间弥生一举成名的标记符号,而日后她因此被称为“波点女王”。 《无限的网》系列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从早期的单色极简,到近期比较强烈的色彩,分出更多的层次感,她创作在每一个时代都取得历史性的重要定位,才是她的《无限的网》系列持续受到追捧的重要原因。


▲ 草间弥生,《无限的红(紅)》,局部高清,MGPP(#2441)

▲ 圆点成为草间弥生的符号


但是,草间弥生的《无限的网》系列绘画在市场上的定位,和马克・罗斯克 (Mark Rothko, 1903 –1970))的极简抽象绘画可以作一比较时,草间弥生在1950-1970年代的《无限的网》绘画,目前画价还远远低于马克・罗斯克的作品,这是因为罗斯克在1970年即去世,在今天看来,他的画作极其稀缺所致。而草间弥生仍然在世,而且还持续创作她的《无限的网》系列,作品总量尚未成为定数,再加上艺术市场过去一向对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是惯性低估的,即便草间弥生的展览如今到处受到追捧,但目前也还没有反映到艺术市场上,草间弥生的作品,和她在纽约时期同时代的任何一位成名的男性艺术家相比,都是严重被低估的。这个情况跟她的长寿而且产出不中断固然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跟她是女性,又是日本人,也有着交错衍生出来的间接关系。更何况日本收藏家本身对他们日本的当代艺术一直没有多大的热情,他们偏爱追捧日本国画(Nihonga)。所以,草间弥生的藏家反而是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西方藏家对她的兴趣与日俱增。


国际间女性的地位在进入21世纪以来,持续在改善中,以墨西哥的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1907-1954)为例,她如今的名声和市场价值已经超越了她的丈夫迭戈・里维拉 (Diego Rivera,1886-1957)。以乔治亚・欧姬芙和弗里达・卡洛作为指标,草间弥生的当今成就实在已经超越两位前辈太多了,今日草间弥生的作品,不论哪一个时期,在日后必然都有巨大的升值空间,这一点是市场的规律,传奇性+稀缺性共构了艺术市场高价的动力,草间弥生是当代女性艺术家的核心指标。


草间弥生在1959年陆续获邀参加一些团体展,而且举办了个展。1960年她被邀请参加德国市立美术馆举办的一项《单色绘画》国际大展,生活在美国纽约的艺术家,只有草间弥生和马克・罗斯克获得邀请。这时草间弥生已经和卢齐欧・封塔纳(Lucio Fontana, 1899 – 1968)、依夫・克莱因(Yves Klein, 1928 –1962)、皮耶・曼佐尼(Piero Manzoni, 1933 –1963)和君特・于克(Günther Uecker, 1930 –)等一众欧洲重量级的前卫艺术家同台,那绝对是亚洲女性艺术家当中唯一仅有的记录。1961年草间弥生被惠特尼美术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邀请参加《1961惠特尼年度展》(是惠特尼双年展的前身),她在1960年代初的纽约与欧洲艺坛即有如此的成就,实在超越了当时来自亚洲的任何一位艺术家了。


▲ 1965年草间弥生和和卢齐欧・封塔纳在开幕式合影

▲  Kusama with Barnett Newman, New York. 

▲ 1961年草间弥生在她的纽约工作室


1962年6月草间弥生参加了纽约曼哈顿的Green Gallery一个团体展,第一次发表了她的软雕塑《积累》系列,同时参展的还有克雷・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 1929 –)、詹姆士・罗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 1933-2017)、乔治・西格尔(George Segal, 1924-2000)和安迪・沃霍尔等波普艺术的一帮大将,与他们同时出道。


▲ 草间弥生1962年的的软雕塑〈积累〉系列

▲ 草间弥生1962年的的软雕塑〈积累〉系列

▲ 草间弥生和她的软雕塑〈积累〉系列


当时克雷・欧登伯格展出的仅是一套处理过的西服,而草间弥生却展示了缀满由布缝制成的阳具沙发和座椅,令众人惊叹,引起一阵轰动。草间弥生和欧登伯格两人一起参展,而且作品被安排在同一展示空间,克雷・欧登伯格不可能没看到布制阳具沙发和座椅,偏偏那年秋季Green Gallery推出欧登伯格的个展时,竟然大张旗鼓打起“软雕塑”的名号,而且欧登伯格以此名号立即享誉国际,他否认受到草间弥生的启发,再加上草间弥生本来期待Green Gallery可能跟她签约的,结果念想落了空,画廊反而签了欧登伯格,种种这些委屈、愤怒和不满刺激了草间弥生再一次将自己封闭起来,但是她的创作并未因此而停滞,她在1963年发表了《积聚:千舟连翩》, 在一间房里同时展现了她的软雕塑和墙面贴满“复数图像”的大型装置,她在安迪・沃霍尔推出他的复数图像之前,草间弥生就用同样的图像贴满墙壁。


▲ 1962年草间弥生和欧登伯格在同一空间展出

▲ 草间弥生,《积聚:千舟连翩》,1963

▲ 安迪·沃霍尔, Marilyn Diptych, 1962


草间弥生的先锋性,在当时西方艺坛绝对是超前而独特的,但是她是女性,又是亚洲人的身份,在当下未能获得相应的肯定和应有的地位。今天回顾历史,一路超前的草间弥生,她的名气和重要性,早就可以说明了一切,却因为性别的限制,熬到今天,两性互动的关系有所改变,草间弥生才算是终于被公平对待,在国际间备受瞩目。

 

以执念为旗帜的特异独行艺术家


草间弥生宣称自己是第一位“执念艺术家”,她对男性和性行为的恐惧,反而促成她制作了铺天盖地的“阳具形象”和物件。从《无限的网》的平面绘画,发展到阳具软雕塑蔓延在三度空间里,她打破了空间和媒材的限制,运用现成物和摄影图片,制作大量的软雕塑、装置艺术,见证了她的创造力的一再爆发。然后,她更进一步使用镜面的交互的无尽反射,把“无限的网”真正延伸到了无止境的视觉空间。


1965年她展出了《无限镜屋-阳具的原野》,1966年的《草间弥生的窥探秀》,她更完善了利用镜面反射的创作技法,“镜屋装置” 在波普艺术领域里标记成为草间弥生另一个具有个人特色的符号。


▲ 1965年她展出了〈无限镜屋-阳具的原野〉镜屋

▲ 草间弥生和她的无限镜屋

▲ 1966年的〈草间弥生的窥探秀〉


1966年草间弥生自嘲以“突击” 的手法参加了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发表了她的《自恋庭院》系列,她将1500只镜球铺满在意大利馆门前的草地上,穿上了华丽的和服,以《你的自恋》为名,开始在双年展现场以每个1,200里拉的价格(大约2美元)贩卖她的镜球,立刻引起双年展主委会的注意,禁止她在非盈利性质的双年展当中,进行商业贩卖的行为。她的突击如今可以视为观念艺术的前导作品,也是行为艺术的一个经典之作。


▲ 水仙花园,1966


1960年代中期草间弥生高举“圆点女祭司”的旗帜,打出“草间,草间,草间-世界第一位执念艺术家”这样的口号,她强调她的痛苦和病因源自于“社会不公的评断”,因为,性别,绝对不是用来评鉴艺术好坏的标准。她决定扩大战场,将她的艺术推向广大的普罗大众,做群众会喜爱的艺术,她的行为和表演艺术,她在人体上彩绘,特别是画上“圆点”,她和群众走上街头,走到公园,在著名纪念碑的前面,在桥上,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的水池边…..,她像先知一样预示了“众人按赞”的艺术价值,提早了半个世纪体现“粉丝文化”,这也难怪她近年来在世界各地的大小展览,草间弥生都一再受到群众疯狂的拥戴,票房上百万的轰动程度,不但在过去的历史中不曾有过这个现象,也是任何当代的艺术家所无法企及的,因为她早就深谙“艺术为众人而艺术”的之道,一路走在时代的最前端。


▲ 在公园

▲ 在纪念碑前

▲ 在桥上

▲ 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的水池边


从表面上看草间弥生1965年开始从事的偶发艺术和表演艺术似乎相当惊世骇俗, 但是如果生活在1960年代中期的美国,应该可以理解那时嬉皮文化从美国东岸到西岸都相当普遍,留着长发,经常衣不蔽体的年轻人,主张爱与和平,反战而且崇尚自然, 身体既是自然的一部分,以身体作为创作的场域,大大方方裸露身体,其实在当时都一点不夸张也不突兀。


▲ 嬉皮年代

▲ 嬉皮时代大大方方裸露身体


草间弥生巧妙地使用了她的招牌符号“圆点”,红的、黄的、绿色的波点代表太阳、月亮和地球,满布圆点的人体,在草间弥生的眼里,等于是人体自我消融到宇宙自然中的过程,她不是为了挑战裸体的禁忌而裸露,是为了融入自然而裸身。幸亏草间弥生在1968年发表了她的影片《草间的自我消融》,不但获得比利时第4届国际短片奖、安娜堡电影节银奖、第2届马里兰电影节奖,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记录了她1967年的所有表演,留给后人对她这一时期的行为艺术能够全面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一点她又胜过与她同一时期的一些从事行为艺术的艺术家,一般都只留下了一些照片,无法感受出作品的原貌。


▲ 草间弥生,《草间的自我消融》, 1968

▲ 《草间的自我消融》


1969年草间弥生在纽约开了服装店,首开艺术家跨界时尚的先例。1970年她短暂回国后,1971年主要在欧洲进行街头的偶发艺术表演,她同时也在欧洲许多城市推出她设计的服装秀。


▲ 跨界时尚

▲ 1971年主要在欧洲进行街头的偶发艺术表演


1972年草间弥生回到纽约以后开始写作,然而,无情的打击再度来临,她长期交往的男友,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 (Joseph Cornell, 1903 –1972)在年底因为心脏病而骤然去世。草间弥生和约瑟夫・康奈尔在1960年代中期相遇,是她一生唯一承认的爱人关系,但是,据说是无性的纯纯的爱,两人的长期交往因为种种原因并未发展成婚姻关系。


▲ 草间弥生与她的爱人

▲ 康奈尔创作的草间弥生画像

▲ joseph cornell collage dedicated to kusama ,1967 collection yayoi kusama


1973年草间弥生的健康情况日益恶化,她决定回到日本修养。1975年草间弥生自愿住进东京新宿地区的疗养院(Seiwa Hospital),一直到现在不曾离开那里,只是后来加盖了自己的生活空间,那里已经成为她的家。1977年草间弥生在医院住所的附近安排了三层楼高的工作室,每天定时由助手接送她规律地往返进行创作。今年位于工作室对过的草间弥生美术馆终于开幕了,必须预约才能进入参观。草间弥生的传奇,从她的出生地松元最终落户在东京的新宿,成为新宿最重要的文化地标。


▲ 草间弥生博物馆


其实,1970年代回到日本的草间弥生,初期受到许多侮辱与排挤,她在纽约的行为艺术,成为日本艺坛嘲笑她的话题,视她为日本之耻。面对东京狭小的生活和创作空间,草间弥生实在难以和她的纽约创作环境相比,这一时期,草间弥生从事一些不需要许多空间的文学创作,也做了不少陶艺的作品。她艺术生涯的转机发生在1981年,日本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1960年代:日本当代艺术的十年变化》大展,草间弥生和其他29位日本重量级的当代艺术家同台展出,终于奠定了她在日本艺坛的学术地位。1983年草间弥生的小说《克里斯托弗男娼窟》获得日本第10届野性时代新人奖。1984年她获得惠特尼美术馆的邀请,参加一项对于1960年代的重要的回顾展:《砰!普普艺术,极简主义和表演艺术的爆炸 1958-1964》,他们将草间弥生在纽约时期的成就,正式收录在西方主流艺术史的行列之中。1987年,草间弥生终于在日本福冈北九州岛市立美术馆,举办了她在祖国第一次的回顾展。


是日本的,更是国际的当代大师


进入1980年代草间弥生再度活跃起来,世界各地的邀约不断,出版物一本接连一本,她作为代表日本当代艺术的身份在国内也普遍受到了肯定。1993年草间弥生代表日本在威尼斯双年展的日本国家馆以个展的形式展出,风光地回到双年展的现场!她在一间全是镜面的房间里,反复反射无限重复黄底黑圆点的大型装置,她穿了特别定制的黄底黑圆点连身长裙,带着尖尖的同花色的高帽子,出现在展览会场,吸睛指数爆表,她甚至亲自在门口跟观众致意,分送小南瓜,参观者在日本馆门前大排长龙,成为那一年威尼斯双年展风头最健的艺术家。就是那年在威尼斯日本馆,我第一次亲眼目睹我从1970年代仰慕的女巨人。之后,她的人气持续攀升,声望如日中天,成为国际双年展、三年展、大型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常客,媒体追捧的超级明星艺术家,她的公共艺术作品遍布全球,“南瓜”继“波点”之后成为家喻户晓的草间弥生图像符号。


▲ 草间弥生1993年代表日本在威尼斯双年展以个展形式风光展出

▲ 草间弥生在威尼斯双年展

▲ 草间弥生最大的公共艺术

▲ 南瓜成为草间弥生继波点之后另一个家喻户晓的图像符号


草间弥生的艺术事业发迹于上一世纪中期,1998年她获邀在纽约现代艺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举办了回顾展,进入公元2000年以后,她完全晋升为一位超越国籍、超越性别、超越年龄的超级明星艺术家。2004年她在日本东京森美术馆的个展吸引了超过52万人次的参观人数,她是国际艺术博览会最热门的当代艺术家,大大小小展览同时在世界几大洲进行。2011年她和路易威登合作的联名系列,终于实现了她在1960年代拥抱群众的目标,让“波点女王”的红发形象变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众流行文化的风云人物。


▲ 2004年她在日本东京森美术馆的个展

▲ 草间弥生与路易·威登合作


2011年,草间弥生的欧美巡回展启动了,从西班牙马德里的索菲亚艺术馆(Museo Reina Sofia)开始,巡回到巴黎的庞毕度中心(Centre Pompidou)、伦敦的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和纽约的惠特尼美术馆。2013年较小规模的亚洲巡展《梦我所梦》,7月从大邱启航,展览破天荒地为大邱美术馆迎来30余万参观人数,打破韩国当代艺术展的记录,之后巡展到上海当代艺术馆,台湾高雄美术馆、台中的台湾艺术馆,参观人数照样都突破了30万。她在中南美洲各国美术馆的巡展甚至吸引了超过2百万的观众。大大小小展览在北欧、俄国、东南亚、澳洲各地推出,全球各地争相抢办草间弥生展览的现象,简直是不可思议、前所未有。21世纪的草间弥生,已经远远超过任何一位在世的艺术家的展出国家数目、展出规模尺度、参观人数等等各种衡量成功艺术家的标准,可以说草间弥生如她所愿,果真成为古今世上第一人。


▲ 较小规模的草间弥生亚洲巡展于2013年从大邱美术馆起航

▲ 亚洲巡回展的大型装置作品


2017年初她在日本东京国立新美术馆举办了草间弥生生平最大规模的个展,随后在美国华盛顿赫许洪恩博物馆 (Hirshhorn Museum)及雕塑花园举办新一波回顾50年创作的大型北美巡回展,在首站华盛顿每天平均参观人数就达到8000人,目前已经为该馆累进超过百万人的2017年参观人数。美术馆内人满为患,甚至伤害到一件南瓜的作品,馆方不得不严格限制参观人数,盛况空前的草间弥生热潮,继续在全球蔓延,北美的西雅图美术馆(Seattle Art Museum)、洛杉矶的布罗德美术馆(The Broad)、加拿大多伦多的安大略美术馆(Art Gallery of Ontario)、美国的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Cleveland Museum of Art),正排着队伍准备接棒展出,迎接人潮。


如今,草间弥生的重要性与时俱增,她经历纽约的1960年代从抽象表现主义,到极简主义,到波普艺术,到观念艺术的每一阶段,一路都是先锋的表现,她不但已经是日本艺术史上女性艺术家的第一人,也必定是20-21世纪世界现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她已经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女大师,她也是当今流行文化的超级明星,远远超越了她早年所仰望的美国女性艺术家第一人乔治亚・欧姬芙。在草间弥生的有生之年,她就已经获得古今任何一位女性艺术家都无法项背的成就,草间弥生已然化身为女神,她就是传奇!她的神秘人生,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即便透过阅读她的自传,我们也还只是远距离接触了她的传说,“真相”永远深锁在她的脑海中。


看着到处人山人海的草间弥生巡展,不禁会询问自己,为什么草间弥生这么吸引人?是什么使她今天在全球所到之处必然带动人潮?究竟是什么使得草间弥生那么迷人?


首先,草间弥生的一生是一场悲剧转喜剧的演出,她的幻听、幻视疾病和她的艺术紧紧连结在一起,无法分割。所以,她的的确确是与众不同的,她的一生,高潮迭起,比虚构的小说或戏剧还要精彩,没有人可以复制,更无人可以模仿。


第二,草间弥生参与波普艺术的崛起,一生是位极其多产的艺术家,她非常努力地每天朝九晚五到工作室上班式地创作,一笔一笔不停地画出新作品来满足市场需求,丝毫都不懈怠,勤劳指数爆表。草间弥生已经成为艺坛的主流,在欧美最重要的美术馆接二连三办回顾展,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地都有收藏家排着队等着要收藏她的作品,火热到草间弥生自己都夸自己是全世界最富有的艺术家。


第三,草间弥生高彩度对比的圆点、花纹样和网状图案,与她的装扮服饰纹样经常是一致的。她浓厚的眼影妆和颜色鲜艳的假发,都使人一见难忘。草间弥生本人与作品的高识别度,吸引了时尚界的兴趣,她早年跨界服装设计的领域,一向乐于与时尚界合作,例如Dior、Ferragamo、Lancome,甚至和Audi汽车都曾经合作过,甚至将当代艺术与汽车工艺结合。而她和Louis Vuitton的合作,更是把她推上时尚潮流的风口浪尖,从经典皮具、成衣、鞋履、配饰、腕表、珠宝到太阳眼镜,处处都有草间弥生的标识,使她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超级明星。


最后,是因为草间弥生的艺术和她所有的衍生产品,总是充满活力、艳丽色彩的组成,上面常常布满了无限延伸的圆点、网线等图案,尺寸、色彩以及密度的交相辉映,充分展示了“无限”这个概念的可能性。这种草间弥生式图案的活灵活现,所引起的涟漪效应,总是把人带入一个频闪的美妙世界。幻觉扩散,使你感觉身在图案之中而失去了中心,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草间弥生视自己的生命为“迷失在无数圆点之中的一员”,而使人神魂颠倒,这是草间弥生如此迷人的终极原因。


2004年我在台北当代艺术馆策划了《虚拟的爱》国际展,将日本当代艺术家引进华人收藏家的视野,2006年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策划另一个版本的《虚拟的爱》,草间弥生应邀特别制作了无限反射的心形灯镜箱,日后我的大型国际展都不忘邀请草间弥生参展,我应该是华人策展人当中头号波点粉丝。


▲ Fiction@Love at Shanghai MoCA,2006

▲ 2006 Fiction@Love at Shanghai MoCA(1)

▲ 2011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来通行证展出草间弥生2010年的自画像


已经跨入89岁高龄的草间弥生,是当代艺术界唯我独尊的天后级人物,她的异想世界依然青春勃发,完全是一位“无龄女”的典范。我们透过参观草间弥生的展览,得以进入她的奇幻世界,一探她那引人入胜的无限时空。艺术,是草间弥生永恒的爱,也是她给予世人最珍贵的礼物。


(凤凰艺术  撰文/ 陆蓉之 责编/yxy)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些2017艺术趋势,你都知道吗?




▲ 凤凰艺术 2017盘点 | 壹:沾了“新媒介”,你的艺术就“合法”了?

▲ 凤凰艺术 2017盘点 | 贰:艺术圈大趋势,再不看就彻底落后了!

▲ 凤凰艺术 2017盘点 | 叁:看艺术圈最具争议话题背后的中国症状

凤凰艺术 2017盘点 | 肆:数字时代,艺术世界的“假新闻”与“后真相”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