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年鉴展2018好在哪里?如实反映中国当代艺术的症状

Aleph 凤凰艺术 2021-09-26

  当年艺术年鉴展2018

近日,“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通过“一年之鉴”,系统性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在2018年的整体状况及趋势。本次展览展出138位年度选入《年鉴》的全部艺术家在2018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包括28位/组艺术家的原作。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凤凰艺术”视频,采访:李鹏,摄像:张洋,剪辑:朱雨菲


当代艺术并不是某一种曾经被称作“当代艺术”的情况的重复,而是一年的新发展和新情况。这是一种人类精神的活动,是一种探索的可能,是一种突破的力量,一种对于存在的意义和社会的问题的新的态度和新的取向。


中国当代艺术从1986年开始以档案的形式被记录。32年的历史,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几乎微小的被忽略,但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充满了变化和突破,它所展示出的批评性与破坏性令人震惊。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开幕式嘉宾合影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开幕式现场


可以说,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示的更多是一种真实社会变化的痕迹,而这种痕迹是一种以艺术的方式来显现的。2018年度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以特有的单元形式,将2018年整个中国当代艺术所发生的现象级事件,一一分类,并以不同的视角,将中国当代艺术全年的生态展现给观众。它既是学术性的,也是文献性的,它发生于刚刚过去的一年,同时也以年为单位,向我们展现中国当代艺术的最新面貌和动态。正如策展人朱青生所说:

“2018年的年鉴展更加注重整体的表述。艺术家本不属于单元,但我们用单元的形式来表示是让整体的方向有一个相对来说可以穿起来的思路。我们在做研究时,也会把各种艺术现象放在一个题目中进行研究,收集档案时也会进行分类。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不一定接受我们这样的表述,但我们表述的目的并不是把艺术家归类,而是把艺术的现象用类别的方式,将它呈现得更清楚,使得整体的现象能够被大家所把握,而不至于陷入无尽的点和碎片之中。”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策展人朱青生导览现场


此次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通过“一年之鉴”,系统性地呈现中国当代艺术在2018年的整体状况及趋势,一共记录3761个当代艺术展、3984篇当代艺术文献,14000多名艺术家活动。展出138位年度选入《年鉴》的全部艺术家在2018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包括28位/组艺术家的原作。呈现的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创造、新发展,更是人们面对各种现象做出各个方面的反应、想象与思索。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表示,相比往届年鉴展,今年的展览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展览研究工作更加系统深入;二是展览呈现出中国当代艺术实验创新更加丰富多元的特性;三是被邀请原作参展以大体量的装置、影像为主,特别是装置艺术占75%。她特别提到,由于参展作品体量大、设备要求高、安装布展难度大,这次参与现场作品制作安装、搭建布展的艺术家工作团队和展览团队达100多人,连续两周的工作,整个美术馆如同20多个车间班组构成的大型创意工厂。


▲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主持开幕讲座

▲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理事长李文华开幕讲座致辞

▲ 北京大学教授、国际艺术史学会轮值主席、艺评家、年鉴展策展人朱青生发表主题演讲

▲ 开幕现场,年鉴展策展人朱青生与艺术史学家、艺评家、国际策展人巫鸿合影

▲ 开幕现场,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与民生美术机构分管领导刘震子


之前举办的四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曾受到了业界和公众的普遍好评。这个展览不是一种单独主题和个别活动的展示,而是对于一年中所有展览和活动的索引,在一个展览中将会集中看到很多个展览,其呈现的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创造、新发展,更是人们面对各种现象做出各个方面的反应、想象与思索。


此次年鉴展通过展示一年中当代艺术的变化的整体,各个重要事实的意义和之间的关联得以揭示,当下的社会思潮、文化现象和当代人的创造性反应也因此被反映出来。而在年鉴展中,则将各种问题尽可能地展现和提示。


年鉴展2018共分为12个单元,分别为“艺术乡建”、“女性艺术”、“当代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影像与摄影”、“艺术与科技”、“绘画”、“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一)”、“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二)”、“新景观”、“行为艺术”、“网红展”、“中转站,2018”。其中最引人注意的2018现象的是“艺术乡建”、“女性艺术”、“网红展”和“中转站,2018”,它们代表的是2018年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中所呈现出来的特殊动态。


▲ 左靖《碧山工销社》

▲ 武小川+关中艺术合作社 《关中忙罢艺术节》


在“艺术乡建”中,艺术应该待在美术馆中等待观看者,还是应该主动地介入社会,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参与、改变他们的生活,这是两种不同的态度。艺术乡建项目的执行者们选择了后一种态度。这些艺术项目深入参与了当地的乡村生活,它们的意义不是在乡村的环境中放置了艺术品,而在于通过艺术项目改变了当地生活结构。

 

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改革成为重要的议题,而艺术介入的方式成为面对和缓解乡村问题的一种尝试,近年来多以“艺术乡建”统称,并在2018年达到了一个高峰。与政府推动的项目不同,近年以艺术或艺术产业带动乡村经济的案例,多是由艺术家本着挖掘素材或创作的目的进入乡村,因作品流传或在当地开展的艺术项目而受到关注,促发了当地文化旅游业的振兴。左靖的碧山乡建、渠岩的许村、武小川的“关中忙罢艺术节”,都在不同的方面有所开展。


▲ 艾敬《我的母亲和我的家乡》


一般来说,女性艺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向:1.身份的建构,讨论性别认同,主体的生理、心理界定等问题,以及“异化”、“他者”、“景观”等文化概念。2.运用身体,如运用性介入艺术创作,实现对男权的质疑。3.艺术创作中的女性气质,如传统文化如何塑造了女性气质,女性的性别特征是否影响到艺术作品,并在其中形成一种称之为“女性气质”的风格,绘画中是否存在“女性气质”等。4.面对女性艺术应采取的态度,如支持性别意识或否定性别意识。在这两种言论之外,当代艺术语境下的“跨性别意识”逐渐成为中国女性艺术的趋势。5.女性艺术在西方文化语境和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差异,如政治色彩的浓淡、西方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性主义的区别、如何建立中国的女性艺术话语体系等问题。

 

本次年鉴展中的女性艺术家作品较少强调了作为男性/男权对立面的性别。性别差异在这些作品中成为了隐形的前提,没有作特别的强调。但是性别差异带来的对生活感知的不同却在作品中自然地流淌。我们可以将艺术作品中的特质与很多源头联系,但是当几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并置时,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这个重要方面也就自我呈现出来。

  

▲ “长征档案:后台“


在“当代艺术中的现实主义”的单元中,当代艺术强调对当代现实遭遇的关注和关怀,在很多时候,这种关注和关怀是以批判的姿态出现的。与经典艺术相比,当代艺术的批判性格使得它自身像扎在现代肉身上的一根刺,通过持续地不适感,激活对所有被认同和接受的“常态”的重新思考。

 

当代艺术中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似乎与现实主义艺术的立场遥相呼应,但是即使搁置呈现方式上的不同,在具体观念上,中国当代艺术也有着多个方向的探索。其中一类探索无意在作品中作更多意见的表达,而是聚焦于变革的现场的寻常物,将它们重新拉回到被关注、被反思的视域中,也通过艺术作品的具体形式以及美术馆的呈现场域,将那些随着寻常物的被抛弃而消失,即将成为过去式的、附着在其上的人的精神生活遗存,重新拉回到被凝视和珍视的现在时态。通过这种拉回,我们也重新认识了我们的现实和当下,除了对更美好未来的期许外,还包含着模糊和矛盾的复杂情感。

 

▲ 曹澍《公园一角序》

▲ 胡介鸣  《共时》 《“残影 昼&夜”系列》

 

摄影技术在产生的初期,给写实绘画带来了危机感,绘画也借由这一契机不断地反思,自身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的基础在哪里。一百年过去之后,随着动态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也越来越面临着与当初绘画相似的处境。什么使摄影真正区别于绘画和影像,成其为当代艺术的一种?

 

与大多数绘画相比,摄影的可复制性是它的另一个特征。但是不少艺术家所作的尝试,是希望消解这种可复制性。限量的冲印和对底本的销毁是较为直接粗暴的方法。而充分与展示空间结合,发挥包含美术馆在内的艺术空间的实验性,使每一次摄影作品的展示跳出“画框”,成为为空间制作的装置作品,是艺术家们尝试消解摄影作品可复制特征的另外一个方向。


▲ 何岸《零号机》

▲ 洪启乐《鳞 · S C A L E  sample 02》 


数字技术可能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事实上,近半个世纪以来,各种技术的发展不仅在媒介、呈现方式等诸多具体的方面为实验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更在深层面上极大地改变甚至塑造了当代人的生活、思维、交流,人类也因此有可能在可见的未来,进入全新的生存状态。技术性不仅是附属于人的生活,服务于生活,使之更为便利的工具属性;更是内嵌于人性,成为人性组成的根本部分之一。

 

中国当代艺术家是对这种深层变革敏感的群体之一,在近年的作品中,不乏对这种变革持怀疑、拥抱、沉溺其中等各种情绪的表达。这些作品也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生力量之一。

 

2018年中国当代艺术中比较突出的现象似乎是“技术手段”上的保守者、在远处观望的见证者、意见不明的沉默者。但是他们也不约而同地提示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压迫感和去向不明的焦虑。这是关于技术变革的另一种态度——也许是少数派的态度。

 

▲ 林枞《丢勒的自画像》《枫丹白露》

▲ 宗宁《半拉山》 《二人看井》 《连珠箭-1》


绘画仍然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而存活,并处于持续的探索状态。因为从创作的角度来说,当代艺术追求的理念中,就包含了人们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于绘画的自由。

 

2018年度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绘画作品可以大致分为抽象和非抽象两类。抽象作品的画面或表现为超越常态的理性,或表现为无处可依的虚空,或表现为理性缺席的宣泄。它们不仅试图探索一种视觉上的均衡感,而是在抛弃物象的基础上,将人的精神状态通过画面的痕迹更为直接地裸露出来。

  

非抽象的作品保留了画面中的物象,但并不是以一种再现人物和景象的面貌出现。这些画面中可辨的物象中,有对经典的挪用、来自当下生活的元素,也有想象中遥远的人或物。这些可辨的物象可能是基于画面意义成立的前提,或是作为画面世界的入口。而它们的最大交集在于:为绘画这种基本的方式作了某种意义的延伸,哪怕是一点,即对绘画这种艺术形式的拓展,也是对中国艺术的当代性的贡献。


▲ 苍鑫 《测量现场在全球的经纬度坐标数据》

▲ 邬建安 《刀的影子—素色的面孔》

 

对新时期进行艺术探索的中国艺术家来说,中国文化传统是文化基因中天然存在的强大而深厚的对话者。他们对于中国艺术当代性的构建始终与中国伟大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尽管从产生之处到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当代艺术常常作为传统文化的反思者、批判者,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艺术实践上往往通过在审美意义上具有建设性的工作来实现当代性,这个方向的探索从未停止。在这个过程中,以书法和文人画为代表的艺术传统成为了精神层面的对话方——作为资源,也作为创造层面的竞争对抗者。

 

在形式方面,这部分与传统相关的实验艺术作品采取了完全颠覆性的呈现面貌。无论是材料、手法,还是展示等方面,这些作品彼此之间也差异明显。但是观者如果对文化传统有所了解,就会对这些作品在文化价值或在笔触痕迹、作品的光影、空间结构上的精微之处有更深的体悟。

 

▲ 张鼎《安全屋3#》

▲ 刘海港《通过塑料触摸泥·土》


“新景观“这个主题下的作品有点像中国实验艺术中的“垃圾箱派”(Ash Can School),是一种看似矛盾的奇异杂合体。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大多数由“廉价物”构成,他们的作品中充斥着在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丢弃物。有时候你甚至会怀疑这是否严肃的创作。同时这些丢弃物也提示我们,它们是新城市生活的产物,是电脑终端和互联网技术持续发展以后,现代生活的深层变革在最表层的显现。这些深层的变革往往发生在远离生活的实验室中,但是最终通过生活中的便宜材料、废弃的日用品、手机中的APP等再寻常不过的细节时时显露出来。

     

对于这种变革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态度,可能有警醒和哲思,也可能有拥抱和沉迷,略带不安的戏谑和无所谓也是一种。而后一种态度更加能够提示我们: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社会背后所发生的深层变革是悄然而至和不可抗拒的。这种近乎强权的特性和其具体呈现的方式,使它们带有某种荒诞性。

 

▲ 史金淞《说吧,灰色》


2018年中国行为艺术作品中,有一些继承了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对于当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共同经验,这些作品保持着行为艺术一贯的敏感度和批判性。作品也常常通过独立、奇特的不合作的姿态来实现。

 

在另外一些行为艺术作品中,对艺术的当代性也有较为清晰的推进。这些作品淡化了现实背景的细节,并不指向某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而将作品作为一种生存体验的符号呈现出来。其背后指向可能是多元的,它可以同时对应现代都市生活和乡村中的生存经验,也可能同时在现实生活和古老的思想资源中找到源头。


▲ 郑达《生理反应3》

“网红展”是对通过运用马卡龙纯色装置、镜面、气球等具有“少女心”或“公主风”气质的道具,结合灯光及新媒体手段,营造出一个沉浸式的体验空间,并吸引巨大人流量的展览的笼统称谓。这类展览起源于欧美,近几年来以“北上广”等大城市中人流量较大的商业街区为核心,在国内发展迅速。

 

从积极的角度来说,网红展推动了部分当代艺术创作与流行文化合作的尝试。这类展览往往有一个相对清晰、通俗的主题,其中的当代艺术作品也由此获得了一个便于被解读的“标签”。虽然有些时候这个标签与作品的全部内涵并不对等,但是它无疑为作品被大众接受提供了更富余的空间。

 

▲ 童文敏《放风》《城堡》《工厂项目-睡觉》《工厂项目-打铁》

 

中转站是一个由北京大学现代艺术档案(CMAA)发起于“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7)”,以新媒体、艺术与科学为主题的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

 

今天的媒体/媒介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度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一系列新发展,以及新技术在身体感觉、社交方式、治理技术等方面带来的变革,都在要求我们反思和拓展以往的媒体/媒介观念。2018年,一方面中国境内的新媒体艺术展保持着热度;另一方面,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也与中国当下的理论认知、文化语境、技术局限等因素相结合,处于不停的探索状态中。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展览现场


可以说,2018年度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为我们打开了这样一扇窗户,正如朱青生所说,今天的中国正在开展艺术的第五步革命,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背景,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使命。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这不仅与其国际地位匹配,也是体现对世界负责的态度。人类未来的可能性是可以反映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的,而人类也可以在当代艺术中探索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机会。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到现在一直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为中国当代艺术不仅是对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复杂的情况的精神记录,还是在所有的著录和记载中最具有积极的反省和推动力量的因素。中国当代艺术的特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状况之下,显现中国人的精神的极度变化和激烈冲突,这些变化和冲突是任何历史时期和同时代世界的其他部分所不能代替的,艺术中既有一种微妙的心态和思潮的痕迹,更重要的是其创造性的过程。艺术家是人类中最敏感的一群,他们敏感的问题意识、强烈的希望和反应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展览现场


尽管如此,在谈及中国当代艺术的2018年,与往年相比,有着怎样的不同时,策展人朱青生表示并无特别的不同,他使用“平稳”、“稳定”等词来形容整个2018年的态势,这已经算得上是一个比较保守和含蓄的判断了。


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的特性,表示了其自身的第三方客观性。它不为任何一个展览、艺术家和作品背书,也不使用任何带有判断性的批评。它作为一种记录、一种文献,为我们展开整个2018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正在发生着什么。这是一种现象。展览本身的单元和框架线索,只为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捕捉那些分散在全国的碎片信息。但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如何观察和如何评判这些质料呢?艺术家的作品和展览,可以自己发言。2018年度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正诚实地反应着中国当代艺术如今的症状。


▲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


年鉴(年鉴展)艺术家:


艾敬、CrowdArt(白雅馨、李梦雨、解梦)、蔡锦、苍鑫、曹斐、曹良宾、曹澍、长征计划(陈玺安、黄强、梁中蓝、沈军)、陈抱阳、陈陈陈、陈杰、陈坤、陈秋林、陈维、陈曦、陈萧伊、陈彧君、崔洁、丁威娜、丁乙、段正渠、方迪、费俊、付经岩、耿雪、郭工、郭熙、何岸、何工、何翔宇、何子彦、洪浩、洪启乐、胡介鸣、胡庆雁、胡伟、黄炳、黄幻、坚果兄弟、姜培源、金锋、靳山、匡峻、李洪波、李怒、李亭葳、李秀勤、厉槟源、梁半、梁绍基、梁硕、廖逸君、林天苗、林枞、刘窗、刘港顺、刘海辰、刘海港、刘建华、刘诗园、刘韡、刘文涛、刘辛夷、刘昕、刘雨佳、刘月、刘张铂泷、马海蛟、马文、麦影彤二(麦影彤)、毛宇、茅昊楠、孟柏伸 、娜布其、倪军、倪志琪、鸟头(季炜煜、宋涛)、欧阳苏龙、裴咏梅、蒲英玮、邱志杰、仇大雄、冉启泉、尚扬、沈莘、沈也、施勇、石冲、史金淞、隋建国、孙逊、谭勋、谭英杰、唐勇、童昆鸟、童文敏、汪建伟、王功新、王海洋、王鲁炎、王艺、邬建安、吴观真、吴珏辉、武小川、谢墨凛、谢南星、信王军、邢丹文、徐文恺、徐震、许琳瑜、颜磊、杨福东、杨嘉辉、杨心广、杨圆圆、姚海、叶江、尹秀珍、余晓、张鼎、张培力、张琪凯、张允菡、张周捷、章燕紫、赵洋、赵要、赵赵、郑达、郑路、郑维、朱昶全、朱金石、宗宁、左靖


展出以下艺术家原作:


艾敬、苍鑫、曹澍、长征计划、陈萧伊、丁威娜、何岸、洪启乐、胡介鸣、林枞、刘海港、刘韡、刘月、孟柏伸 、史金淞、谭勋、童文敏、王艺、邬建安、武小川、颜磊、张鼎、赵赵、郑达、郑路、朱昶全、宗宁、左靖


策展人:朱青生

展览时间:2019年6月25日至8月31日

展览地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采访/Aleph 撰文/Aleph 拍摄/张扬 剪辑/朱雨菲 配音/姚瑶 责编/Aleph)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点图去看看?



▲ 宫娥之卵—武宁亚创旦

▲ 脚步:晶晶的画 2019

▲ “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


▲ 踱步:七十年的走过

▲ 沉默的叙述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