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不朽的传承:法兰西雕塑为中国带来了什么启迪?

凤凰艺术 2021-09-26

不朽的传承

2019年6月28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法兰西艺术院特别支持的“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法兰西艺术院5位雕塑院士——克罗德·阿巴吉(Claude ABEILLE))、让·卡尔多(Jean Cardot)、让·安哥拉(Jean Anguera)、安东尼·彭赛(Antoine Poncet)、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Brigitte Terziev)的37件雕塑作品。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不朽”,作为中国古代汉语,意为生命长存,永不死亡。形不朽而神不灭。在这里,它们指的是抽象事物的永不磨灭,它们存在于人类的记忆或记载之中,永存而不磨灭。“传承”,作为后续者对先继者的传授和继承,将其学问、技艺和教义等代代相传,它是不朽的方式。


2019年6月28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法兰西艺术院特别支持的“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法兰西艺术院5位雕塑院士——克罗德·阿巴吉(Claude ABEILLE)、让·卡尔多(Jean Cardot)、让·安哥拉(Jean Anguera)、安东尼·彭赛(Antoine Poncet)、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Brigitte Terziev)的37件雕塑作品。展览结束后,艺术家将全部参展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以实际行动促进中法文化交流,民心相通。


▲ “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开幕式现场

▲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致辞

▲ 法兰西艺术院院士、雕塑家、版画家克洛德·阿巴吉(Claude ABEILLE)致辞

▲ 法兰西艺术院院士、雕塑家、法兰西艺术院轮值副主席让·安哥拉(Jean Anguera)致辞

▲ 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本次展览策展人迪埃·贝奈姆(Didier Bernheim)致辞

▲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主持了开幕式

▲ 吴为山馆长为克洛德·阿巴吉(Claude ABEILLE)颁发了“中国美术馆国际艺术顾问聘书”以及捐赠证书

▲ 吴为山馆长为让·安哥拉(Jean Anguera)颁发了“中国美术馆国际艺术顾问聘书”以及捐赠证书

▲ “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开幕式嘉宾合影

▲ 中法雕塑家合影


中法友谊源远流长,法国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今年恰逢中法建交55周年和留法勤工俭学100周年。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认为,20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特征是中西合璧,在这一进程中最为重要的是中法之间的美术交流。中国艺术家从法国学成归国后,将写实主义的画风、雕塑之风传入中国,为中国主题性绘画创作以及雕塑立碑、立像做出巨大贡献。这些共同建构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基本内核。


成立于1816年的法兰西艺术院是法国最高艺术研究殿堂,其深厚的艺术积淀滋养了安格尔、德拉克罗瓦等蜚声世界的大师。据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介绍,“法兰西院士”在法语中译为“不朽的人”,此次展览定名为“不朽的传承”,意在继续传承法兰西优秀艺术文化的精髓和力量。“一条日夜奔流不息的塞纳河,在其浪漫、抒情的波浪深处,蓄聚着巨大的潜能,它缓缓向前,从容自若。一座法式经典的传统建筑耸立于其岸边,它是法兰西艺术院的圣殿。这里大师辈出,为世界所崇仰。一条河,一座殿堂,一静一动,在时间的流逝中谱写了法兰西文化艺术的辉煌。中国美术馆是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在这里展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的作品,可谓适得其所。吴为山说。


▲ “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展览现场


这些展览作品主题多样、形式丰富,具有超越时代的探索性,展示了5位雕塑大师对于生命与情感,内容与形式,写实与抽象,人与自然,西方与东方等诸多文化问题的多元审美观照,凸显了他们独具特色的塑造语言和艺术风格。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表示,本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展系列之一,五位院士的雕塑,代表了当今法国的最高水平,“不仅他们各自的艺术风格不一样,他们与法国历史上其他艺术家的雕塑风格也不尽相同,这说明他们的艺术是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中创造发展而来的。法兰西学院在法国具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重要艺术机构当中最古老,最有地位的,最具学术声誉的艺术院之一。这一次我们把法国雕塑家的作品带到中国来,是为了要让中国的同行和观众们从雕塑作品当中感受到法兰西艺术家们如何在继承当中创新,如何在现代性的雕塑艺术形式中体现法兰西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


▲ 《悲伤》克洛德·阿巴吉,112×34×30 cm,铜

▲ 《大风》克洛德·阿巴吉 124×46×22 cm,铜


本次展览,既是今年中国美术馆重要的国际交流系列展之一,也是继2016年中国美术馆和法兰西学院共同成功举办“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邀请展”之后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经典作品在中国的再次集中亮相。


本次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的经典雕塑作品主题多样、形式丰富,全面展示了五位院士对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等问题的观照,凸显了他们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和风格特色,展现了他们在法兰西深厚的传统文化艺术积淀之上的传承与创新。当然,生活中的这五位院士既可爱又可敬。可爱的是他们都十分本真,待人真诚。可敬的是他们对艺术的虔诚与永远不懈的追求。他们面貌各异,但又是一个集学术、友谊于一体的群体,充满着人性与艺术最温存的爱。


▲ 《面部空缺》克洛德·阿巴吉,41×23×31 cm,铜

▲ 《贝伦尼斯》克洛德·阿巴吉,79×23×17 cm,铜

▲ 《墙人》克洛德·阿巴吉,71×36×32 cm,铜


五位院士谈雕塑艺术



克罗德·阿巴吉(Claude ABEILLE)院士,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曾获法国“布德尔雕塑奖”,2014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院轮值主席。其作品融汇古典与现代理念,以其原创性的符号化衣纹表现了他对“人”的深刻认识与思考,理性、诗性构成他作品的特征。


克罗德·阿巴吉(Claude ABEILLE)院士在接受“凤凰艺术”采访时表示,独特性并不是一种随大流,在法国现代雕塑领域,他不属于主流的群体,也不属于某一个流派,自我的独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他的作品往往表达了人类生命的情感,他向大家提出问题,但有时候并不需要答案,这里是关于提问者的故事,关于我们人类本身是什么的故事。


克洛德·阿巴吉(Claude ABEILLE)表示,雕塑不需要翻译,雕塑本身就是一种全世界性的语言,如果大家想理解这门语言,只需要进入到展厅中观看这个展览就可以了。这里的雕塑作品会告诉大家什么是美,什么是动感,另外一些作品给大家讲述的是什么是稳定,什么是内在的专注,还有一些作品表现了人们对自身的思考,另外也有一些作品描绘的是形状本身的生命。


▲ 《躯干像1》克洛德·阿巴吉,66×23×21cm,铜

▲ 《女人躯干像》让·卡尔多,107×56×35 cm,铜

▲ 《芽》让·卡尔多,70×25×23 cm,铜

▲ 《起飞》让·卡尔多,85×24×29 cm,铜

▲ 《法兰西》让·卡尔多,75×22×22 cm,铜


让·卡尔多(Jean Cardot)院士先后在圣艾田、里昂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后长期在里昂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任教,并于1992年至1997年期间担任法兰西学院艺术院主席。卡尔多作为享誉盛名的雕塑家,以其简约而富有生命张力的艺术语言为20世纪的众多伟大人物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的雕像,在“人”的主题上建立了自己强韧的不朽风格。


让·安哥拉(Jean Anguera)院士生于艺术世家,曾求学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建筑系,2019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院轮值副主席。2012年,法兰西艺术院授予他“西蒙娜和奇诺·德尔杜卡基金会奖”,以表彰其雕塑成就。他作品的形体包涵自然的伟力,在人和山峦大地的对话中创造了独特的雕塑语言形式。


让·安哥拉(Jean Anguera)院士认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可以通过雕塑充分的表达出来。雕塑这种艺术是在时间当中能维持下去的,能够持久的是一种坚固的艺术,是一种全世界通用的语言。雕塑能够让我们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表达我们的内在,而且雕塑通过物质与思想的结合达到了一种平衡和一种和谐,因此,我们可以说雕塑表达了我们人内心的信念。


▲ 《非洲维纳斯》让·卡尔多,55×19×18 cm ,铜

▲ 《男人躯干像》让·卡尔多,69×28×15 cm ,铜

▲ 《泉》让·卡尔多,90×50×59 cm ,铜


安东尼·彭赛(Antoine Poncet)院士1942年至1945年在洛桑美术学院学习。他是法国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于1948年回到巴黎,最终在此定居。1960年,曾担任“布德尔雕塑奖”评委会成员。他以其对客观世界物象特有的敏感与敏锐,塑造了与心灵对应的抽象造型,在回旋、灵动的韵律中展示了生命永恒的价值。他的作品被美国和欧洲的重要博物馆收藏。


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Brigitte Terziev)院士幼年时便沉浸在艺术世界中,她的母亲是钢琴家、画家,父亲是雕塑家(布德尔的学生),曾在雕塑家罗伯特·古居里工作室学习。她钟爱现代舞、非洲舞,舞者的动作体态成为她雕塑艺术中的重要母题。1997年,泰尔齐耶夫获得“布德尔雕塑奖”。她的作品予人以恒久的魅力,令人不断思考,仿佛在一个陌生而熟悉的世界中矗立着灵魂之躯。


▲ 《艳阳》让·卡尔多,62×25×18 cm,铜

▲ 《埃斯特卡尔公牛》让·卡尔多,52×32×17 cm ,铜

▲ “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展览现场


中法交流的不朽传承



近年来,中法美术交流是比较频繁与丰富的。譬如,2016年4月,由中国美术馆、法兰西学院共同主办的“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2016年12月,由中国美术馆、法兰西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写意——来自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在法兰西艺术院举办。2019年3月,由中国美术馆、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感知中国·意在巴黎——庆祝中法建交55周年暨纪念留法勤工俭学100周年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和“中法美术交流百年学术研讨会”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展出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徐悲鸿、刘开渠等中国留法艺术家以及与法国有密切关联的艺术家的重要绘画和雕塑作品。展览和研讨会受到法国社会以及法兰西学院的积极关注与大力支持,十余位法兰西学院院士出席展览开幕式和学术研讨会,共同见证了中国美术馆与法兰西艺术院的深厚友谊以及中法文化的相融、相通,成为中法艺术交流百年历史上一道亮丽风景。


这场展览对于中国艺术家来说是一个启发。作为中法交流,中国美术馆也把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带到了法国,比如今年三月在法国举办的关于徐悲鸿、林风眠、刘开渠、刘海粟等一批艺术家的作品,也深受法国人民的欢迎。吴为山表示,文化的交流,重在以作品来进行沟通,作品就是人,作品就是时代,作品就是民族,作品就是国家:“我相信,本次展览,将会给中国的美术界带来一种新的启迪,我也相信这一个展览将会为未来的中法文化交流写下浓浓的一笔,也会加强两国人民之间更深的相互了解和理解”


▲ 《倾听》安东尼·彭赛,131×51×50 cm ,铜

▲ 《吸入》安东尼·彭赛,97×25×25cm,铜

▲ 《永远》安东尼·彭赛,42×62×51 cm,铜

▲ 《奥芝加哥戈》安东尼·彭赛,27×24×12cm ,铜


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情感的温度是一致的,两国之间文化交流和心灵交流也必将是永恒的。本次展览是继“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作品邀请展”之后法兰西艺术院院士经典作品在中国的再次集中亮相。通过展览,为中国观众了解当代法国艺术经典提供重要窗口,将为中国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法兰西艺术带来启发,不但体现了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尊重与包容,而且为我们学习与借鉴西方艺术带来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


吴为山馆长对五位院士将参展的所有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义举表示感谢。他表示,这份深情,这份友谊,这份真切,将载入中法艺术交流史。这些作品也将永载史册……相信通过展览,不仅可以使公众感受到中法文化对话的共鸣,也将给观众带来一场经典的法兰西雕塑艺术的巡礼。


▲ 《波浪钳》安东尼·彭赛,46×54×36 cm 铜

▲ 《玫瑰色果浆》安东尼·彭赛35×44×18 cm,铜

▲ 《玫瑰生命》安东尼·彭赛89 × 30 × 24 cm,铜


展览信息




“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系列:不朽的传承——法兰西艺术院雕塑院士作品展”


艺术家:克罗德·阿巴吉、让·卡尔多、让·安哥拉、安东尼·彭赛、布里吉特·泰尔齐耶夫

展览时间:2019年6月28日至7月9日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馆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采访/姚瑶 撰文/Aleph 责编/姚瑶 Aleph)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点图去看看?



▲ 宫娥之卵—武宁亚创旦纪

▲ 脚步:晶晶的画 2019

▲ “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


▲ 踱步:七十年的走过

▲ 沉默的叙述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