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凤凰艺术 | 泰康空间借建国70年之际,重设艺术的选择性时刻

yyc 凤凰艺术 2021-09-26

-1949:艺术的选择10月1日,一个全中国每一寸土地都在欢腾庆祝的日子。从1949到2019,中国在节点性的翻转之后,迅速从社会与制度、生产与经济、文化与艺术等多层面的发展,打开了崭新的国家面貌。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场名为“1949:艺术的选择”的展览近日在位于北京草场地的泰康空间中举行。


此次展览由泰康空间主办,上海杨培明宣传画收藏艺术馆、胡一川研究所协办。展览选取了与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时刻密切相关的28位艺术创作者的作品和图像,将那个纷繁复杂的特殊时期艺术与政治视阈交汇的双重景象真实地呈现出来。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 “1949:艺术的选择”展览视频,拍摄:李凯 剪辑:朱雨菲 采访:姚钰琛 


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们在二十世纪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一次是1915-1923年的“新文化运动”,一次是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另一次则是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人的政治选择直接决定了其创作风格乃至个人命运。在1949年前后,作为“小历史”的文人命运与作为“大历史”的国家命运休戚相关。因此1949年,作为一个极其特殊的时刻,无论如何选择,于新、于旧都是一次全新的经验。


而此次展览也是基于对1949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前后的“准备”“建制”“庆典”等多个环节,进行梳理和关联性呈现,将艺术作品、重要图像、文献资料与历史事件相衔接,让观者可以确切直观地感受到历史上艺术与政治视阈交汇的双重景象。


“新艺术”初露端倪



1949年1月4日,新年第四天,在良乡的干部汇报会上,叶剑英说,我们现在要拿下平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历史帮傅作义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北京宣布和平解放。古都宝瑰的文化遗产与200万市民的身家性命得到较为妥当的安置。1949年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入城接管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是震动中外的伟大历史事件。它胜利结束了平津战役,达到了歼灭和改编华北国民党军52万多人的预期目的,解放了华北地区;它使驰名世界的文化古都免于战火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新中国的定都奠定了基础。 

▲ 北平各界人民欢迎出席世界拥护和平代表团胜利回国大会,石少华摄,1949年(石志民授权展出及发布)

▲ 高帆 &  孟昭瑞,《北平入城式》,银盐纸基,23.5 x 29.5 cm,1949年2月3日 (来自泰康收藏)

▲ 孙宗慰,《灯红酒绿》《街头打粥》,设色纸本,150x162cmx2,1948年(许红授权展出及发布)

▲ 高帆 & 孟昭瑞,《北平入城式》,银盐纸基,23.5x29.5cm,1949年2月3日 (来自泰康收藏)

1949年7月2日至9日,第一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来自国民党统治区、解放区和部队的十个代表团共824名艺术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下齐聚一堂。大会宣告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并选举郭沫若、丁玲、茅盾、周扬等87人组成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会推选郭沫若任文联主席,茅盾、周扬任副主席。当时刚刚成立的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主席是国统区的艺术家徐悲鸿,而副主席则是延安的江丰和游走不同区域的叶浅予

▲ 胡一川组建的鲁艺木刻工作团制作的年画,1940年 ©胡一川研究所

▲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美术作品选集》,1950年(来自泰康收藏)

▲ 南京解放的消息传到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布拉格会场,全体代表都一致起立热情地欢呼,石少华摄,1949年(石志民授权展出及发布)

▲ 石少华参加世界拥护和平大会代表证,1949年(石志民授权展出及发布)

会议期间,文代会组织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在国立北平艺专展出。显然,这次全国文学艺术代表大会以及这个包括了国统区和解放区艺术家版画、油画、国画、雕塑、漫画、连环画作品的综合性展览已经表明:中国文艺圈的管理与顶层设计初告完成。


艺术史上的重要选择



1942年以来,边区延安的文化与艺术实践,早已经纳入高速运转的“革命机器”,进城后,如何继续吸纳旧人,“在适当的方式下改造他们”,是新的管理者当务之急要面对的。而延安的艺术家因为其生存与抗日的目标,将艺术的功能和作用更加集中在了中共领导人所指引的方向上。


▲《苏联文化工作者代表团在中国一月》,钱俊瑞,新华书店,1950年(来自泰康收藏)


“艺术为谁服务”和“大众化”不仅成为延安艺术家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影响了国统区艺术家对艺术问题的思考,它在号召并动员全民抗战的关键历史时期,通过一个具有单纯目标的思想来引导艺术家的艺术工作产生了特殊的作用。从艺术实践的结果来看,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民族化”“大众化”以及“民间化”的艺术趋势,除了服务于抗日战争的目的外,同样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合理的结果。(吕澎)


▲ 第一届文代会现场,胡一川文代会代表证,1949年 ©胡一川研究所

▲ 红色美术在逸园(文化广场前身)展出,金石声摄,1949年(金华授权展出及发布)

▲ 李斛,《侦察》,彩墨,56x81cm,1949年(李蓉、李芸授权展出及发布)


与此同时,吴作人、蒋兆和、徐悲鸿等都在这一年创作了重要的转型作品。从题材拓展的角度来说,新的为人民、为大众服务的诉求,也为久居在国统区的旧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创作面向。许多旧艺术家从前“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如董必武在第一次文代会上言辞针对的“超越阶级”的艺术创作,终于落下了地。

▲ 吴作人,《解放南京号外》,布面油画,89x116cm,1949年 (来自泰康收藏)

与来自老解放区的艺术家们相比,旧艺术家们在某些方面也许一时还得不到要领,学得还没那么像,但终归是开始接地气了。看似最简单的艺术形式,在1949年之后首先承载了记录、讴歌新时代的使命。

▲ 金力吾,《庆祝国庆节毛主席大检阅》,53×40cm,1951年 (来自上海杨培明宣传画收藏艺术馆)

▲ 古元,《鞍山钢铁厂的修复》,版画,40×30.5cm,1949年(来自李冰收藏,古安村授权发布)

▲ 王式廓,《改造二流子》,年画,6.5x10cm,1949年 (王延荻授权展出及发布,原作收藏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9月21日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平,北平改名为北京;纪年采用世界公元;10月1日为国庆节。毛泽东在向大会的开幕致辞中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之前四月份派出代表团参加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可以看作是站起来的新中国在国际大家庭首次发声与演练。

▲ 在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华全国文化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右二为胡一川,1949年 ©胡一川研究所

▲ 骆伯年,《北京》,银盐纸基,8寸,1949-1952年(金酉鸣授权展出及发布)

▲ 骆伯年,《北京》,银盐纸基,8寸,1949-1952年(金酉鸣授权展出及发布)

▲ 郑景康,《毛泽东肖像》,银盐纸基,10.5x8cm,1944年(来自泰康收藏)


不仅是历史的转折点

也是艺术的转折点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由毛泽东主持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首都北京举行。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会议,宣布就职。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随后的盛大的阅兵式中,朱德总司令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下,乘敞篷汽车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受阅部队的步兵、骑兵、坦克、大炮等检阅完毕后,朱德总司令回到主席台上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

▲ 高帆 &  孟昭瑞,《毛泽东在西苑阅兵》,银盐纸基,29.5 x 23.5cm,1949年3月23日(来自泰康收藏)
▲ 《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 著,解放社(来自泰康收藏)

至此,10月1日成为了中国每一年中最重要也是最特殊的日子。据记载:那天夜晚,北京的夜空璀璨明亮,蒋兆和与夫人抱着女儿在院子里看礼花,“烟火划破了夜空,宛如用珍珠、翡翠织就的五彩图画”,十天前政协会议上那个著名的宣告余音未尽,《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是他除《流民图》之外尺幅最大作品。

▲ 蒋兆和,《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设色纸本,283×132cm,1949年(来自泰康收藏)

齐白石曾评论蒋兆和的作品“能用中国画笔加入外国法内,为中外特见”他这幅作品用色鲜艳,线条沉着有力,画中工人与农民举起五星红旗,坚定、自信地走向未来的神态,让人直接地感受到了那种扑面而来的振奋人心。蒋兆和作为开国大典的亲历者之一,他也经历了新旧中国的变化,“为表现新中国而努力”所表明的既是党和国家的立场,也是他自身所主动选择的唯一立场。


▲ 石可,《祝福》(鲁迅小说插图10帧),木刻纸本,20.3x32cm,1949年(来自泰康收藏)
▲ 孙常非,《废墟》,木刻纸本,8x14cm,1945年(来自泰康收藏)

同样参加过开国大典的艺术家董希文对那场盛大的典礼也记忆尤深。1952年,董希文接受中央美术学院任务绘制此画时,通过对开国大典的电影、摄影、图片资料的研究,反复仔细设计了画面构图与细节。虽然开国大典当日是个阴天,但董希文采用了“风和日丽”、“富丽堂皇”的效果来处理,整幅画面上的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国家领导人们神采飞扬,喜庆气氛一览无余,让观者可以更直接的体会到当天“庄严而热烈的场面”。


▲ 展览现场

也许这幅《开国大典》我们第一会想到的便是董希文版本的,但事实上,《开国大典》也一直为后辈不少近代艺术家所选择的创作主题。每一版本都体现了创作者身处彼时社会和文化语境中,重新观看这个标志着新中国成立的重大历史事件,也能让观者最直观地感受到“艺术如何反映历史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中唯一一件当代艺术的作品来自岳敏君的《决战前夕》。在岳敏君创作的“无人的风景系列”中,去掉了他标志性的“笑脸泼皮”,甚至没有任何人物形象。事实上,艺术家的绘画所再现的空荡荡的场景,原本包含人物,并试图呈现历史性的时刻。《决战前夕》这幅作品描绘了位于西柏坡的一处室内空间,指向解放前的三大战役。 

▲ 岳敏君,《决战前夕》,布面油画,200×240cm,2012年(来自泰康收藏)

此次泰康空间对于历史节点的梳理也是基于重要馆藏作品。在这样特殊的时间节点上,艺术家们的创作与思考,与社会和政治的变革复杂相连,在他们的笔下,我们可以置身于70年前的那天,感受最热烈也最亢奋的气氛。


▲ 《听报告》,木刻纸本,22.5 x 16.5 cm,1940年(来自泰康收藏)
▲《中国解放区木刻选》,中国解放区青年代表团,20世纪40年代(来自泰康收藏) 

这些也不仅仅是历史的选择,同样对艺术也是一次重要的选择。整个时代几乎都被整个大潮裹胁、推挤,高歌迈进,而面对全新的国家期许以及连绵不绝的雄浑意象,他们有了怎样的挣扎和努力、怎样的探索和专注?每一个个案,都成为了我们在今天所处的时代中的启发与镜鉴。


对话“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 X 苏文祥


(为了方便阅读,以下“凤凰艺术”简称Q) 


▲ “凤凰艺术”专访此次展览策展人、泰康空间副总监苏文祥


Q:请问这次策展的主要线索是什么?

苏文祥:这个展览包含准备、建制、庆典、延安木刻等内容。简单来说就是想将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年发生的一些艺术事件、政治事件、人物、作品穿插和关联在一起。我们试图通过这次展览,让大家能了解1949年这个时刻,不仅仅是历史和国家的重大翻转,在艺术上,也是一个选择性的时刻。


▲ 展览现场


Q:这次展览中的作品种类是很丰富的,有绘画、版画、木刻画、摄影以及文献资料等,那您是怎么样把这些不同类别的艺术作品融合在展览中,还不会显得突兀。

苏文祥:这次的展览并不是某个专题类型的展览,在泰康空间一贯的策展方法里,任何类型的作品甚至是图像,都有可能成为展览的资源。虽然像您刚才说的这些摄影本身也是作品,是有作者性的,但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图像。例如像“世界拥护和平大会”,也是作为历史的图像证据,同时也链接了艺术史上的一些事件,或是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所以,在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现场,很多作品同时表现出了与1949年重大相关节点性消息的联系,因此这些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与时代的复杂联系是具有讨论和研究意义的。


▲ 展览现场


Q:那您们在当时选择参展艺术家和这些作品时,有什么特殊考量吗?

苏文祥:我们首先是立足于泰康的藏品以及藏品研究,这次展览中有泰康保险集团的几件重要藏品,例如吴作人的《解放南京号外》和蒋兆和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也包括岳敏君的《决战前夕》,以及一系列战时木刻、摄影和文献。这个展览某种程度上也源于泰康对中国20世纪以来艺术发展中重要问题以及对泰康藏品的研究工作,同时我们也试图在展览的概念和语境下,将这些新旧作品、历史与当代之间相互产生关系,从而为展览的主题营造一个大语境。


▲ 展览现场


Q:我们都知道现在正值70周年大庆,所以泰康空间也是专门选择了这个时间节点来举办这次的展览吗?

苏文祥: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蒋兆和那件作品的竖写题识和落款中写道: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日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兆和所以我认为在人生、社会、国家、世界的重大变革时刻中,人难免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和深刻的思考,因此我们想借用这个时间来举办这样的一个展览。因为平时大家并不会将自己的关注投射到某个具体的年份,所以泰康空间借建国70周年的机会,将展览的话题放置于特定的1949年,是一个能够引起大家在这种时间和历史节点重新思考或产生共鸣的特定时间点。


▲ 展览现场


Q:那在此特殊时间点上,这次展览与当代艺术的语境又有怎样的联系?

苏文祥:是有非常大的联系的,这与泰康空间的关注点和研究方法有关系。我们一直强调要用历史性的目光看当代,同时也强调以当代的目光来看历史。正因如此,我认为这样的一个展览是正好符合泰康一直以来的定位和学术理念的。因为过去的艺术和历史是需要不断地被重新发掘、书写、修正和重新观看的。而今天的当代艺术也需要对过去有所借鉴,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有所观察:因为当代艺术虽然是现场性的艺术,但是关注的不仅仅只是现场,而作为一家机构来讲,学术研究也不可能只放置在现场里去研究,所以我们认为从历史和现场的两个角度研究都是必要的。所以泰康空间虽然是当代艺术机构,但同时去做历史性的话题和研究的展览是非常有意义的。


▲ 展览现场


Q:那在整个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吗?

苏文祥:没有技术性困难,但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就是我们的空间比较有限。因为话题所涉及的艺术家、作品数量、文献等还有很多,所以在策展过程中,一些作品或问题研究的呈现上也许并不是那么完美。如果是一个更大体量的空间,展览呈现也许会更充分一些,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展览信息



1949:艺术的选择

展览时间:2019.9.19 - 11.16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草场地艺术区红一号院B2泰康空间
艺术总监:唐昕 
策展人:苏文祥
参展艺术家:蒋兆和、吴作人、李斛、古元、王式廓、孙宗慰、胡一川、岳敏君、石少华、骆伯年、金石声、高帆、孟昭瑞、郑景康、丁正献、李桦、黄新波、江丰、力群、彦涵、牛文、王琦、沃渣、易琼、邵克萍、汪刃锋、石可、孙常非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拍摄/李凯 剪辑/配音/朱雨菲 采访/撰文/责编/姚钰琛)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这么好的新展览 点图去看看?



▲ “超越时空的对话——吴为山雕塑作品展”


▲ 云自在 高云作品展

▲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


▲ 《观看之道》

▲ 第三届今日未来馆·机器人间 DE JA VU 

▲ “摄影180年在中国”

▲ 倪有鱼:∞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