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7年第12期:语音速读与图文版来啦(附本期获赠名单)

2018-01-04 媒体融合发展的 中国文艺评论



HELLO



2018年1月4日 星期四

丁酉(鸡)年 冬月十八


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有声艺评(2018年第2期)-《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2期纵览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2期·特别策划:

艺术的科技之维


纵观文艺发展史,文艺的每一次创新和发展,都能看到科技的重要力量。当今时代,科技与艺术更呈现出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态势,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对于这一论题,《中国文艺评论》月刊自创刊以来就给予了充分关注。2017年第12期特刊发一组文章,对相关前沿问题进行探讨。


信息时代科学与艺术互动的三种模式

作者:黄鸣奋



内容摘要:在人类由传统社会走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科技助力艺术创造震撼,体现了二者相辅相成的一面。艺术为科技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所震惊,通过作品加以渲染与批判;科技理性对艺术感性加以制约,人工智能显示出取代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趋势,科技实力裹挟艺术精神,则体现了二者彼此博弈的一面。

关 键 词:科技 艺术 信息时代

 

虚拟现实技术条件下传统美学的当代进路

作者:牛鸿英



内容摘要:从战争殖民、经济扩张到数字网络建构的“地球村”,全球化不断升级形变,不但以高新科技手段促动着人类文化范式的重大转型,更以消费社会与大众文化传播的方式重写着全球交往的格局。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视域出发,结合传统审美境界与技术美学的双重视角,对VR技术生成的审美体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炼出“情深而文明”“齐物而逍遥”“达人而达己”等中华美学原则,倡导利用VR影像等高新科技活化华夏审美体验,积极加入到全球文化的生产之中,以传统审美的超越性精神,促进全球公共美学的生成与升级。

关 键 词:传统艺术境界 全球公共美学 VR虚拟现实

 

当代美学的技术挑战及出路

作者:陈 海



内容摘要:当代新技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成为人文思考的必须,而且也为当代美学思考带来新的挑战。这一挑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然”因为技术发生了巨变,自然美因此出现了新的内涵;其次,“社会”(包括日常生活)在当代数字技术的冲击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社会美出现了新内涵;再次,艺术活动因为数字技术的出现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技术进步带来艺术新的处境,艺术美呈现出技术化特征。为了回应这一挑战,未来美学发展应该积极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尤其是需要主动吸收新媒介技术理论对美学领地加以扩展。

关 键 词:美学 媒介 技术 挑战 自然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2期·理论探索


对中国话剧的哲学思考

作者:田本相


内容摘要:哲学与戏剧有着深刻而密切的内在联系,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都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哲学憧憬和幻想的。王国维就说:“《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但是,中国话剧始终为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所困扰,而在戏剧创作、戏剧理论批评等方面,又往往陷于哲学的贫困。恩格斯曾说:“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式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这三者之完美的融合”。这仍然是我们戏剧创作所追求的最高的哲学境界。

关 键 词:实用主义 哲学的贫困 哲学的意蕴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2期·艺象点击

 

互联网时代中国动画电影的文化与美学

作者:饶曙光 常伶俐


《大闹天宫》


内容摘要:2017年3月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施行,电影产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电影产业的发展有了国家法律的进一步支持与保障。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动画电影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发展理念的实施,中国动画电影的供给侧结构改革迫在眉睫。对于国产动画电影来说,应秉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的文化自信,用中国动画电影演绎民心相通,服务大战略,贡献软实力,共筑“中国梦”的战略实践,实现文化崛起。

关 键 词:中国动画电影 民族自信 文化自觉


 

动画审美的人文情怀与诗意追求

作者:刘 洋 刘文斌


《黑猫警长》


内容摘要:人类通过艺术,展现了人类精神与人类生命过程的交织与联系,成为人生之美的艺术实践,再现了人类文化理想的艺术精神。在表演艺术中,动画以绘画的形式,展现的表演之美、角色设计之美以及“美”“丑”观,是人类对人生与社会的哲学领悟,是生命与理想的追求。动画不同于戏剧、影视作品中对人类日常生活中言谈举止和喜怒哀乐的艺术表达,释放了一种特有的人类内心世界之美。动画角色设计中对生活的现实性与艺术的典型性的升华,对“美”与“丑”的辨析,是完善和构建民族精神与现代美学的一种特殊语境,也是动画审美的艺术精神的体现。

关 键 词:动画 审美 艺术精神 生命活动


 

儿童绘本改编影片的造型特点

作者:卢雪菲


小月把带给爸爸的伞借给大龙猫


内容摘要:近年来儿童绘本的创作日益成熟。但要将绘本成功改编为电影,进一步丰满绘本中的造型,非常富有挑战。当下我国大学专业教育中漫画专业和动画专业日益发展,但绘本创作的专业人才培养却显得十分薄弱,很少有大学或者公司有独立的绘本创作工作室。国内目前大量出版引进国外经典绘本,能够根据绘本来改编的儿童片却凤毛麟角。当今儿童电影创作需要重视对优秀绘本元素的运用。

关 键 词:绘本元素 时空造型 接受美学 观看风格化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2期·艺海杂谈


笔墨之新及其前提和动因

——兼论“新金陵画派”的形成

作者:樊 波


宋文治《太湖之滨》52×69cm


内容摘要:本文以傅抱石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以及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石鲁、黄胄、陆俨少等为例证,阐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创新的时代客观条件和画家主观动因。进而论述了创新须以传统为依托,从而使中国画的创新既有新的时代内涵,又拥有艺术高度。

关 键 词:笔墨 创新 时代 传统


 

摭谈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构及其要素

作者:王兴国



内容摘要: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构是各方都很关注的话题,有关媒体及多方专家已组织数次讨论,但尚未有定论。建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书坛还应该继续开展深入讨论,充分发挥专家参与引领作用,加大对评价标准体系的宣传与推广应用。在构建书法评价体系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几个要素,坚持艺术的“经典性”,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书法经典;坚持艺术的“人民性”,以满足大众艺术审美和指导引领创作为旨归;注重艺术的学科特征,以形成科学的评价方法与体系为目标。

关 键 词:书法评价体系 方法 要素 经典性 人民性


论“梅兰芳评传”所塑造的梅兰芳形象

作者:朱恒夫



内容摘要:梅兰芳何以会有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力,除了他自身的非凡高超的戏曲表演艺术之外,还与许多文人不遗余力地去研究他、宣传他有着很大的关系。自民国初年到现在,有一百五十多本“梅兰芳评传”,加之报刊上的文章,一直不断地塑造着“梅兰芳”的形象。这形象的共性特点有三个方面:天赋慧丽,习艺勤苦;致力创新,戏皆精品;热爱观众,倾心传艺。这三个方面的品性,即是梅兰芳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主要原因。

关 键 词:梅兰芳评传 塑造 “梅兰芳”形象 启发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2期·读史怀人


我心中的诗人苗得雨

作者:刘锡诚


苗得雨


内容摘要:苗得雨在20世纪40年代被誉为“孩子诗人”,几十年来,他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作品无不镌刻着时代和生活的烙印,以其与火热的斗争生活的紧密联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饮誉文坛。他一贯学习和继承深厚的民俗文化传统,他的散文随笔,以蓬勃的生机和潇洒的笔墨展现天上地下、通古达今的多彩现实,闪耀着农民式狡黠和幽默。本文从近三十年来苗得雨写给笔者的二十多通书简中,显示了他是一个视野开阔、生活充实、思想超越的思想者。

关 键 词:苗得雨 诗人 散文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2期·一月一品


君为国人争人格

——评湘剧《护国》

作者:陈志音


内容摘要: 一部湘人写湘人的湘剧《护国》,一个身边少了小凤仙的蔡锷将军,一场两个男人之间的争锋,一段关于共和与帝制的历史。该剧文本立意高远,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力图达到深度和精度的平衡。在音乐与声腔上,既坚持保存湘剧的传统内核与流派的传承特色,又有重大的突破与创新;既写出了湘剧本身的特性音乐,又赋予了湘剧新的生命和生机。

关 键 词:湘剧音乐 立体思维 多声写法 重大突破


不喧哗,自有声

——评电视节目《朗读者》《见字如面》

作者:牛光夏 吕雪童


内容摘要:大众传媒作为“拟态环境”的塑造者,承担着文化传承的责任,也应具有一定的审美高度。文化读书类电视节目《朗读者》和《见字如面》回归纯粹的文学朗读形式,实现了传递优秀文化、彰显人文情怀、提升审美格调的媒介功能。笔者以这两个节目为例,从媒介本体、文化情怀和创作表达方面分析其做“减法”的策略,探讨此类节目如何在“众声喧哗”中以“不喧哗”的姿态突出重围。

关 键 词:文化传承 电视读书 媒介功能 减法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2期·境外之镜


眼动跟踪在电影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作者:[澳]艾德里安·戴尔 [澳]莎拉·平克

译者:张 斌



内容摘要:电影常常包含着多样性的复杂视觉信息和其他感官质素,呈现出我们所居世界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对人们看电影的生理和经验方面却知之甚少。在本文中,我们将电影研究与眼动跟踪和人类学研究结合起来,避免对电影纯粹技术性的理解:通过测量观者看电影时的眼睛运动,同时结合人类学方法,把视觉理解为一种情境实践。因此,我们要讨论眼动研究在考察如电影这样的复杂媒体时,是如何需要考虑在感官民族志中发展出来的一些重要原则;反过来,还要讨论民族志和社会研究在新技术的出现中如何获得人们看电影方面的重要见解,这种新技术的出现可以更好地描绘人对世界的理解是怎样通过感观知觉的输入来建构的。最近的证据表明,像叙事这样由上而下的中介效应,在人们如何进入一部电影的不同方面确实促成了重大的改变。所以,电影媒体如何与眼动跟踪和民族志研究相结合,可能会更多揭示人们如何建立对世界的理解。

关 键 词:眼动跟踪 电影 民族志 视觉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2期·学术综述


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文章观点综述

作者:薛迎辉


内容摘要:本文从文艺创作实践、理论关照现实和中华美学精神三个层面,对2017年第二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文章进行学术综述。指出这些文章根植中华美学传统、关注社会文化热点、引领文艺作品创作,发挥了艺术评论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作用,对探索构建中国艺术理论评论话语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关 键 词:“啄木鸟杯” 中华美学精神 文化热点 文艺评论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2期·名家专访


探索中国水墨现代“画”之路

——访画家刘国松

采访人:李昌菊



刘国松简介 刘国松,1932年生于安徽蚌埠,祖籍山东青州,1949年定居台湾。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主任、美国艾荷华大学与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客座教授、台南艺术大学研究所所长、国内多所重点大学与美术学院的名誉教授,现任台湾师范大学讲座教授。曾于1956年创立“五月画会”,发起现代艺术运动,主张全盘西化。五年后开始倡导“中国画的现代化”,提出了“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旧的;抄袭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袭中国的”的鲜明主张。1983年初,刘国松应中国美协之邀在中国美术馆办展,三年内在国内十八个主要城市巡回展出,并到处演讲与讲学,促使传统文人画的一元化走向了多元的局面。1985年第六届全国美展曾颁给他特别奖,2007年故宫博物院在中国文化经典的殿堂举办“宇宙心印·刘国松绘画一甲子”特展,他又先后获得了两岸最高的“台湾文艺奖”(2008)、“中华艺文终身成就奖”(2011)和“台湾文化奖”(2017),是第一位华人画家获得美国文理科学院的外籍院士(2016),同时也获选为中国文联的荣誉委员。



《中国文艺评论》2017年第12期新刊 赠福利!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7年第12期目录喜迎元旦

我们对上一篇微信留言的铁粉们送上新年福利啦!

1. 微信号:美成~文艺评论

2. 微信号:深海

3. 微信号:君梦成真

4. 微信号:罗焱

5. 微信号:江南的

6. 微信号:尚品书画研究

7. 微信号:朱忠元

8. 微信号:犀利小冉哥

9. 微信号:梅玉荣

10.微信号:海中渔

11.微信号:思望

12.微信号:袁记串串香甘肃清水县店

13.微信号:曹奕林

14.微信号:唯xin主义


请如上留言的14位朋友回复:

姓名+手机号码+快递地址后台发给小编,期待新刊顺丰给您!

■ 本文首刊于:《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7年第12期(总第27期);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本刊稿酬与数字化著作权使用费已一次性给付作者,转载请联系微信后台或杂志编辑部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

出版时间:每月25日

邮编:100083

邮箱:zgwlplzx@126.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342/J

定 价:25.00元 


《中国文艺评论》主编:庞井君

《中国文艺评论》常务副主编:周由强

微信版核发:胡一峰 何美

网编:熊然


+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2017年第12期目录喜迎元旦

2017文艺评论|评论强音引风尚 推动文艺新发展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访民间文艺学家刘锡诚:整体研究与建构中国特色民间文艺学/侯仰军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田本相:重振困境中的中国话剧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饶曙光:国产魔幻大片的“中国文化元素”

《中国文艺评论》月刊|科幻影视中的游戏/黄鸣奋

《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征稿征订提示

1

3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想免费访问下载《中国文艺评论》电子版?想看全文及注释吗?请来我们官网吧!点击蓝字“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