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土文献》丨赵尔阳:西北汉简所见甲卒探究

赵尔阳 出土文献 2023-03-21


西北汉简所见甲卒探究*

赵尔阳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摘要:史籍和汉简中都有关于汉代甲卒的零星记载。两汉史籍中的甲卒有时是士卒的泛称,有时又指郡国的普通兵卒。1986年地湾出土的汉简中有十余枚甲卒名籍类简,这些甲卒的籍贯都是张掖郡,屯驻地也是张掖郡下的觻得、昭武等县。此类名籍书写形式有两种:一种书有左部、中营等军队编制;另一种书有昭武、氐池等隶属县邑。绝大多数甲卒简的性质是廪食名籍,结合史籍,推断这些甲卒是新莽为了全面征讨匈奴,诏命屯驻在觻得、昭武等县的甲卒集结边境时在肩水候官处留下的廪食记录,甲卒在此次军事行动中主要负责后勤运输任务。甲卒属于边郡的屯兵系统,其编制和各级长官自低至高依次是:伍(伍长)—什(什长)—队(士吏)—官(五百)—曲(千人、候)—部(司马)。关键词:西北汉简 甲卒 地湾 张掖郡 编制


一、两汉史籍中关于甲卒的记载“甲卒”一词在两汉史籍中多有记载。《史记·高祖本纪》在记述汉高祖攻打宛城时,南阳守舍人陈恢劝高祖招降宛城,“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1]此处的甲卒泛指宛城当时的作战士卒。《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在记载淮南王刘安谋反时,其谋臣伍被认为当今天下太平,要想谋反,就要让百姓及其他诸侯国怨恨朝廷,这样才有机可乘。他建议伪造中央文书,迁徙郡国豪杰、耐罪以上罪犯、家产五十万以上者及其家属一并至朔方,并且出动甲卒,催促他们早日动身,[2]这样被迁徙之人就会不满乃至骚动叛乱。此处的甲卒或指屯驻在淮安国的精锐士卒。《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李广利伐大宛时,朝廷“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3]此举主要是为了防备匈奴,阻止其乘机进犯,确保河西走廊的畅通和安全,为实现征伐大宛的战略目的提供保障。此处的“戍甲卒十八万”应包括用于候望的戍卒和作战的士卒。《汉书·武帝纪》载:“(建元元年)春二月,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年八十复二算,九十复甲卒。”张晏注曰:“复甲卒,不豫革车之赋也。”[4]此处的“甲卒”指兵役,“九十复甲卒”指免除九十岁以上老人全家的兵役负担。[5]《汉书·昭帝纪》记载始元元年益州廉头、姑缯、牂柯谈指、同并等二十四邑反叛时,朝廷派遣水衡都尉吕破胡招募吏民,征发犍为、蜀郡奔命击败益州叛乱。应劭注“奔命”曰:“旧时郡国皆有材官骑士以赴急难,今夷反,常兵不足以讨之,故权选取精勇。闻命奔走,故谓之奔命。”李斐注曰:“平居发者二十以上至五十为甲卒,今者五十以上六十以下为奔命。奔命,言急也。”[6]通过二注可知,郡国的常兵是材官骑士,遇到战争或叛乱时要征发奔命和甲卒,甲卒的年龄在20—50岁之间,50—60岁之间的则为奔命。据此,甲卒为20—50岁的郡国兵,其性质不同于材官骑士。《汉书·百官公卿表》:“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7]郡尉的职责是辅助太守领导一郡的军事力量,此处的“甲卒”当指屯驻在郡内的士卒。《汉书·食货志》记载武帝末年,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赵过推广代田法耕作,许多荒地被开垦,边地及居延城亦推行了代田法。韦昭注“居延城”曰:“居延,张掖县也。时有甲卒也。”[8]可知至迟武帝末年时,居延已设县,此地推广了代田法垦辟荒地,并且驻有甲卒。王莽摄政时,翟方进之子、东郡太守翟义起兵反对王莽。王莽恐惧,任命亲信七人为将军,“自择除关西人为校尉军吏,将关东甲卒,发奔命以击义焉。”[9]后来翟义兵败被杀。在王莽平定翟义起兵事件中,关东甲卒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书·王莽传》记载始建国年间,王莽更改匈奴名号,更换匈奴玺印,引起匈奴不满,匈奴出兵寇掠边郡,王莽遂十道并出,进击匈奴,“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万人,转众郡委输五大夫衣裘、兵器、粮食,长吏送自负海江淮至北边,使者驰传督趣,以军兴法从事,天下骚动。先至者屯边郡,须毕具乃同时出。”[10]《汉书·食货志》中亦有相关记载,“莽乃遣使易单于印,贬钩町王为侯。二方始怨,侵犯边境。莽遂兴师,发三十万众,欲同时十道并出,一举灭匈奴;募发天下囚徒、丁男、甲卒转委输兵器,自负海江淮而至北边,使者驰传督趣,海内扰矣。”[11]这两段材料说明王莽为了消灭匈奴,动员了三十万囚徒、丁男、甲卒,传令各郡运送兵器粮食衣物等物资,甲卒在此次行动中除负责军事运输外,或许必要时还有参与战事的责任。《后汉书》中亦有数处提到甲卒。东汉明帝时,朝廷欲出击匈奴、扬威西域,任命窦固为将。《后汉书·窦固传》载:“时天下乂安,帝欲遵武帝故事,击匈奴,通西域,以固明习边事,十五年冬,拜为奉车都尉……明年,固与忠率酒泉、敦煌、张掖甲卒及卢水羌胡万二千骑出酒泉塞,耿秉、秦彭率武威、陇西、天水募士及羌胡万骑出居延塞……”[12]窦固是东汉名将,窦融之侄,此次军事行动发生在永平十六年(73),规模浩大,朝廷派出数路大军征讨匈奴,其中窦固统领的这支军队由酒泉、敦煌、张掖甲卒及卢水羌胡构成,总人数一万两千多。这里的“甲卒”应指河西边郡的郡兵,且数量不少。《后汉书·班勇传》记载有西域甲卒:“永初元年,西域反叛,以勇为军司马。与兄雄俱出敦煌,迎都护及西域甲卒而还。因罢都护。后西域绝无汉吏十余年。”[13]永初元年(107)是东汉中期,由于西域的叛服无常,班勇与兄长班雄一起前往西域,迎接西域都护及甲卒返回内地。西域距中原路途遥远,西域甲卒应是屯驻在西域的内地汉人士卒,故朝廷在放弃西域时将都护与甲卒一并接回。东汉一朝,鲜卑时常寇边,朝廷常出兵征讨和防备。元初五年(118)秋,代郡鲜卑万余骑侵入边塞,攻陷城邑,烧官寺,杀长吏,朝廷“发缘边甲卒、黎阳营兵,屯上谷以备之。”[14]建光元年(121),鲜卑“围乌桓校尉徐常于马城,度辽将军耿夔与幽州刺史庞参发广阳、渔阳、涿郡甲卒,分为两道救之。”[15]由此可见,东汉王朝为了防御和进击鲜卑,在北方缘边诸郡配置了一定数量的甲卒,这些甲卒巩固和保卫了东汉政权的北部边疆。《淮南子·览冥训》:“是故质壮轻足者,为甲卒。”高诱注曰:“甲,铠也。在车曰士,步曰卒。”[16]据此,则甲卒为披甲的步兵,其身体健壮,行动敏捷。综上,两汉史籍虽对甲卒多有记载,但无任何证据显示甲卒是一个专业兵种或特殊卒类。史籍中“甲卒”有时泛指士卒,“復甲卒”用以指代兵役。“关东甲卒”、“诸郡甲卒”、“张掖甲卒”、“缘边甲卒”等的记载较多,揭示出甲卒可能是屯驻在地方的郡国兵。据上引《汉书》应劭、李斐注,郡国的常兵是材官、骑士,甲卒是急难时常兵之外选取的精勇之卒,年龄在二十至五十之间。李昭毅认为汉代地方军分为材官、骑士等专门士兵和一般兵卒,两者不仅有“士”“卒”身分的差异,而且在选拔条件、军事技能、配套制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17]因此,我们认为两汉史籍中提到的“甲卒”有时是士卒的泛称,有时又指郡国的一般兵卒,是不同于材官、骑士等专门兵种的郡国普通兵卒。
二、西北汉简中有关甲卒的记载20世纪70年代出土的居延新简中有数枚简提到了甲卒,我们试做一简单讨论。十一月廿二日具记,习叩头死罪言君万年湌食如常,不哀怜赐记,恩泽诚深厚,得闻南方邑中起居心……第十桼甲卒,破檄封,请辟行罚言状,习叩头死罪死罪,习……(EPT44:4)壬申下餔九分,城北甲卒董宗受临(EPT49:37)诏书将军营者,人犯此皆为甲卒,前遣子孙小儿□□□过人犯者,皆为甲卒者,遣□□(EPT59:798)甲渠又甲卒于遣……长 (EPT68:117)廿九人甲卒骑士(EPF22:839)简EPT44:4形制是宽木牍,内容是“习”向上级汇报和解释相关情况的一封记。简文中出现了“第十桼甲卒”,细察图版,释文应无误。“十桼”是新莽时的写法,即西汉的“十七”,可知此简的年代为新莽时期。“第十桼”指甲渠候官第十七部或第十七隧。“第十桼甲卒”表明第十七部或第十七隧驻有甲卒。简EPT49:37上下皆有残断。这是一枚邮书刺,内容是某年某月壬申下餔九分时,城北甲卒董宗接收临(木)卒传递来的邮书。简中甲卒董宗负责了此次文书传递。[18]简EPT59:798上部残断,且简文漫漶不清。简文中的“甲卒”,文物本释作“甲卒”,中华本释作“甲卒”,《释校》本释作“甲卒”,《集释》本释作“田卒”。[19]我们仔细察看图版,此字作,此字应为“甲”,非“田”,“甲卒”当为正确释文。简文文意殊难通顺理解,似为几个甲卒犯法论罪,接受处置。简EPT68:117下部有灼烧痕迹,但“甲卒”二字图版清晰、释文准确。由简可知,甲渠塞下有甲卒。简EPF22:839将甲卒与骑士并称,说明骑士有别于甲卒。目前公布的悬泉汉简中也有数处提到甲卒,胪列简文如下:阳朔元年七月丙午朔己酉,效谷守丞何敢言之:府调甲卒五百卌一人,为县两置伐茭给当食者,遣丞将护,无接任小吏,毕已,移薄。·谨案甲卒伐茭三处。守长定、守尉封逐杀人贼马並……  A功曹  /掾赏、守令史常利 B  (Ⅱ0112③:112)此简形制为宽木牍,书写年代是阳朔元年(前24),简的内容是效谷守丞何向上级机关汇报有关事项的呈文。简文反映了上级机构调动部队支援驿置的行为。茭是一种干草,供马、牛、羊等牲畜食用,府调甲卒为县两置采割茭草,说明了茭草的采伐非常重要。简中的府应指效谷县的上级机构——敦煌太守府,太守府一次即调拨甲卒五百多人,说明甲卒归郡太守领导和指挥,甲卒很可能是隶属于地方的郡国兵,由此简推断敦煌郡甲卒数量应不少。鸿嘉三年七月辛未朔己丑,敦煌长史充国行大守事、库守令守部千人喜兼行丞事谓郡库、效谷:今调牛车假效谷,为遮要、县泉置运甲卒所伐茭,如牒。书到,遣吏持县泉置前年所假牛车八两输郡库(Ⅰ90DXT0110①:22)此简形制是一枚两行木牍,书写年代是鸿嘉三年(前18),内容是行太守事的敦煌长史向郡库和效谷县发的下行公文,要求郡库借调牛车给效谷,为效谷县下的两置(遮要置、悬泉置)运送甲卒所采伐的茭草,并且要求悬泉置将前年所借的八辆牛车归还郡库。此简与上一简年代相距仅6年,简文都记载了甲卒为县两置伐茭,说明西汉末年敦煌郡效谷县内,甲卒受太守府调遣为县置采伐茭草或是其日常工作之一。左后甲卒赵充  (Ⅰ90DXT0114③:12)■益寿里户人不更应,年卌五  甲卒 (Ⅰ90DXT0206②:1)简Ⅰ90DXT0114③:12下部残断,“左后”当指甲卒的军营编制。简Ⅰ90DXT0206②:1首端涂黑,下部的“甲卒”二字与前面字书风不一致,系二次书写。简文记载了“应”年龄45岁,爵位不更,籍贯益寿里,身份是甲卒。此简不书郡县名称,说明“应”是当地人,即敦煌效谷县人也。2011年起陆续公布的肩水金关汉简中也有3枚记载甲卒的简,但整理者均将其释作“田卒”,我们核对图版后发现“田卒”为误释,应更为“甲卒”。[20]这3枚简皆为名籍类文书,我们列举简文,简单作一讨论。张掖郡□甲卒觻得乐安里公士严中……  (73EJT37:1205)甲卒平明里陈崇,年三十   大车一两用牛二头  丿(73EJF3:346)甲卒居延富里张恽,年三十五  大车一两用牛二头  九月戊戌出 丿  (73EJF3:371) 简73EJT37:1205右侧有所残损,此简记载了甲卒严中的籍贯、爵位等信息。简73EJF3:346和简73EJF3:371皆为甲卒出入名籍,分别记载了甲卒的身份、籍贯、姓名、年龄、通关时所携带的物资等信息,反映了甲卒出入金关时的情形。简73EJF3:371还记录了甲卒张恽的出关时间,但笔迹较淡,系二次书写,应是金关关吏在张恽出关时所作的记录。由这三枚简中的甲卒籍贯可知甲卒都是张掖郡人。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地湾肩水候官遗址(A33)发掘汉简七百多枚,其中有二十余枚简记载了甲卒的相关信息,内容较完整,使我们可以一窥甲卒的籍贯、编制等情形,我们暂举三枚先简单讨论:觻得始建国三年三月壬子,左部外营觻得甲卒禀名籍(86EDT5H:15)中营甲卒五百昭武直廷里宋音    (86EDT5H:34)主甲卒[21]五百人(上栏)其百亖……见    △氐池甲卒五十人皆见其三百……三人□□酒谷二人死,亖人亡,见二百……人 (中栏)今见亖百八十一人(下栏)  (86EDT5H:156+173+230[22])前两枚简是甲卒廪名籍。第一枚简是廪名籍的标题简,记录了觻得甲卒口粮的发放时间以及所隶属的军营编制。第二枚简记录了甲卒宋音的籍贯、军营编制及其职务。第三简为统计报告,统计了“主甲卒五百人”当前的情况,原简残断,缀合后简文依旧残缺不完整,但大致可知,有的甲卒死亡,有的甲卒逃亡,今见甲卒四百八十一人,比原来人数少了十九人。
三、地湾汉简中甲卒之籍贯由于西北屯戍汉简中只有地湾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甲卒简,故我们以地湾汉简为主,旁及相关汉简,讨论甲卒的籍贯等问题。地湾是肩水候官的驻地,1986年出土的地湾汉简中有十余枚甲卒名籍,通过分析这些名籍中的甲卒籍贯,发现他们都是张掖郡人。我们罗列相关简文,然后对他们的籍贯进行分析。金关简中也有三枚甲卒出入名籍包含籍贯信息,故一并讨论。觻得始建国三年三月壬子,左部外营觻得甲卒禀名籍  (86EDT5H:15)左部甲卒觻得安乐里绩苍 (86EDT5H:80)左部甲卒觻得市阳里王放(86EDT5H:224+115[23])中营甲卒五百昭武直廷里宋音  (86EDT5H:34)中营卒昭武益广里零如   (86EDT5H:74)
□田甲卒觻得卷舒里巍长,年三十 (86EDT5H:3)张掖郡昭武甲卒觻得万年里公乘温良,年二十五  (86EDT5H:4)昭武甲卒平都里尹傰,年亖十五  (86EDT5H:6)昭武甲卒觻得安定里宁嘉  (86EDT5H:70)昭武甲卒氐池□ (86EDT5H:175)氐池甲卒孝仁里王汲……三月二十九日病,目种   (86EDT5H:183+118[24])张掖郡□甲卒觻得乐安里公士严中……  (73EJT37:1205)甲卒平明里陈崇,年三十   大车一两用牛二头  丿  (73EJF3:346)甲卒居延富里张恽,年三十五  大车一两用牛二头  九月戊戌出 丿 (73EJF3:371 )以上是地湾和金关出土的甲卒名籍类文书简,有的简属于甲卒名籍,有的简属于甲卒廪名籍,有的简属于甲卒出入名籍,还有的简可能属于其他簿籍。由于这些简数量不多且较为零散,目前这些甲卒籍册已很难恢复它本身的文书状态。这些名籍都记载了甲卒的籍贯,其书写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只书某县甲卒,不书军队编制,如简86EDT5H:3等;另一种不仅书有籍贯,还书有军队编制,如简86EDT5H:80、简86EDT5H:34等,可以反映甲卒在军队中的编制情形。为了更好地观察甲卒的籍贯和来源,我们将这些名籍中的信息列表如下:

简86EDT5H:6记载尹傰属于昭武甲卒,籍贯为平都里,平都里为昭武县辖里,金关简73EJT6:141、简73EJT37:758有例证,可知尹傰在本县担任甲卒。简86EDT5H:175下部残断,有灼烧痕迹,此甲卒属昭武甲卒,其籍贯信息不完整,或是昭武氐池里,或来自氐池县,难以确知。简86EDT5H:183记载王汲属氐池甲卒,籍贯为孝仁里,孝仁里是氐池县辖里,王汲在本籍服役,简文记录其生病、目肿。简73EJF3:346出土于金关,是甲卒出入名籍,陈崇籍贯平明里,平明里为居延县辖里,金关简73EJT37:833、简73EJT37:1584有例证。这些名籍中甲卒之籍贯,集中在觻得和昭武两县。地湾出土的10枚甲卒名籍类简中,觻得籍甲卒5简,昭武籍甲卒3简,氐池籍甲卒1简,还有1简(简86EDT5H:175)由于下部残断不能明确判断籍贯。金关出土的3枚甲卒简中,觻得籍甲卒1简,居延籍甲卒2简。我们发现,有4枚简记载了甲卒的军营编制——左部和中营。左部甲卒简2枚,甲卒皆来自觻得;中营甲卒简2枚,甲卒皆来自昭武。是否可以因此推出觻得籍甲卒编在左部、昭武籍甲卒编在中营呢?我们认为由于这类简的数量太少,现在还不能完全下这个结论,俟将来材料更加丰富时再作进一步探究。另有4名甲卒编入“昭武甲卒”队列中,其中觻得籍2人,昭武籍1人,还有1人(简86EDT5H:175)籍贯不甚明确,或是昭武本籍,或来自氐池县。从“昭武甲卒”名籍可知,昭武甲卒应是在昭武县服役的甲卒,其来源不一定是昭武本县,有来自觻得县的,或许还有氐池县的。昭武地处弱水上游羌谷水旁,是张掖郡治觻得北面的屏障,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西汉时张掖郡统辖十县,西汉末年人口才只有88731人,[25]作为郡治的觻得和作为部都尉府的居延两县人口估计相对较多,其他县人口应相对较少。觻得籍人编入昭武甲卒序列,一方面说明觻得人口较他县为多,本县丁男除了在本县服役外,还要支援、补充邻近县份;另一方面昭武与觻得距离很近,觻得籍人担任昭武甲卒在地理空间上无须长途跋涉。地湾是肩水候官的驻地,出土的这些甲卒名籍之籍贯又全部都是张掖郡,其中以觻得和昭武两县最多,这和地湾出土的骑士名籍之籍贯的地理分布特征相一致。地湾在地理上更靠近张掖郡的觻得、昭武两县,故驻守在肩水塞的骑士、甲卒多选自这两县,肩水塞的基层吏员如隧长、亭长等也多来自觻得、昭武,反映了汉王朝在兵役征发上“量地远近”的原则,以及边塞基层小吏任用本地人的特点。[26]
四、地湾甲卒简的性质、年代及甲卒任务1986年地湾出土的甲卒简全是从第5探方的灰坑中清理出来的,这一灰坑共出土简牍250枚,年代基本都是新莽时期,内容多数是廪食记录。此灰坑出土甲卒名籍类简十余枚,还有几枚书檄类简记载了甲卒的其他一些信息,我们认为这十余枚甲卒籍类简极可能是供给甲卒口粮的廪食记录,即简的性质是甲卒廪名籍。 上引简86EDT5H∶15可以为证。此简是甲卒稟名籍的标题简,记录了甲卒口粮发放的时间——始建国三年三月壬子,以及口粮发放的对象——左部外营觻得甲卒。简文“左部”和“外营”之间有编绳痕迹,可知此文书当时的运行状态是和所附之稟食名籍编在一起的,惜出土时编绳已无,名籍册难复。我们在同一灰坑中找到了两枚觻得籍左部甲卒简(见前引86EDT5H:80、86EDT5H:224+115),或许属于这一籍册。关于这批甲卒简的年代,除简86EDT5H:15外,其他甲卒简缺乏明确的纪年信息,因此我们从甲卒简所处的灰坑来探究这些简的年代范围。现将该灰坑出土纪年简的相关信息列表如下:

从表2可知,此灰坑共出土有纪年的简15枚,年代范围从元始六年到始建国三年,年代序列连贯完整,其中12枚简的年代集中在居摄三年至始建国三年。从居摄元年起,王莽已窃取了汉政权,此后直至新朝时皆为王莽统治时期,故此灰坑中的简年代基本皆为新莽时期。前引《汉书》记载了新莽时期王莽动员甲卒集结边郡的情形。王莽诏书内容表明甲卒的主要任务是“委输衣裘、兵器、粮食”,金关简中的2枚甲卒出入名籍也表明他们是负责物资运输的。[27]金关遗址房址三(73EJF3)出土简636枚,绝大多数简的年代范围在新莽时期,里面有数十枚简记录了丁男向边塞运输后勤物资,反映了当时天下骚动、边疆局势紧张。[28]王莽诏书中的三十万人数量不少,且诏书颁发时间已是始建国二年十二月,大规模的军事招募以及人员集结需要时间和周期,大量甲卒由所属郡县汇集边塞最快也要次年初才能实现,故我们推断地湾汉简所见甲卒到达肩水塞最快也在始建国三年初。《王莽传》中始建国二年的这一记载与地湾出土甲卒简的情形正相吻合,地湾是肩水候官的驻地,肩水候官属肩水都尉所辖,肩水都尉和居延都尉是张掖郡的两个部都尉,共同保卫着弱水中下游河岸及尾闾的居延泽,防备匈奴沿弱水而下。地湾出土甲卒简年代皆为新莽时期,简86EDT5H:15说明左部外营觻得甲卒廪食的时间是始建国三年三月壬子,其他甲卒名籍据上分析也极可能是廪名籍,结合同一灰坑纪年简的年代范围集中在居摄三年至始建国三年间,参之以史籍中始建国二年冬诏令天下囚徒丁男甲卒委输物资、屯结边郡的记载,以及地湾简、金关简中关于甲卒、丁男运输粮草的简文,我们推断这些甲卒简的年代当在始建国三年。这些甲卒是从张掖郡所属的觻得、昭武、氐池等县召集而来,屯集于地湾——肩水候官处,为新莽王朝全面征讨匈奴提供军事运输,这些名籍就是甲卒集结在肩水候官处廪食时留下的记录。
五、甲卒的军队编制甲卒的军队编制,史书未有记载,前辈学者对汉代的军队编制作过一些讨论。白建钢认为西汉部曲组织有六级,由低至高依次为:伍—什—队—官—曲—部。五人为伍,十人为什,长官分别是伍长、什长。五什为队,队的长官称士吏、卒长、队率等。二队为官,官的长官称五百将或五百。二官为曲,曲的长官称候、千人。五曲为部,部的长官称司马、校尉。[29]白建钢的研究基本厘清了西汉军队的基层编制,但每层级的规模有多大,则众说纷纭。李零结合上孙家寨汉简认为汉代军制部以上还有校和军,他认为二曲为部、五部为校、二校为军,一军4000人。[30]汪桂海综合史书及简牍资料,认为汉代部曲编制基本上以五五制为主,在个别地方辅以二二制,他主张五什为队,五曲为部,五部为校。[31]学界在汉代军队编制问题上之所以存在歧义,究其原因,在于史料有限且语焉不详。我们结合史籍与简牍的相关资料,先梳理汉代军队的一般编制,进而探讨甲卒的军营编制。《续汉书·百官志》“将军”条对军队编制的情况记载如下: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门有门候。其馀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32]这段材料反映了东汉时期中央军的编制,从中可以看出大将军营下的军制为:大将军——五部(部校尉、军司马)——曲(军候)——屯(屯长),说明大将军以下的军队编制依次为部、曲、屯。材料中虽记载大将军营五部,但每部有几曲,每曲有几屯,以及屯以下的军队编制情况如何,则没有交待。这段材料记录的是东汉时的军队编制,西汉时情形如何,史书缺载,但《汉书·王莽传》中记录了新莽时王莽对军队建设的构想,借此可以对西汉末新朝时的军队编制管窥一二:(地皇元年二月),(王)莽见四方盗贼多,复欲厌之,又下书曰:“予之皇初祖考黄帝定天下,将兵为上将军,建华盖,立斗献,内设大将,外置大司马五人,大将军二十五人,偏将军百二十五人,禆将军千二百五十人,校尉万二千五百人,司马三万七千五百人,候十一万二千五百人,当百二十二万五千人,士吏四十五万人,士千三百五十万人,应协于易‘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予受符命之文,稽前人,将条备焉。”于是置前后左右中大司马之位,赐诸州牧号为大将军,郡卒正、连帅、大尹为偏将军,属令长裨将军,县宰为校尉。[33]这封诏书颁布的时间是地皇元年(20),此时已是王莽统治的末期。此份诏书充满了空想色彩,各类武职数量庞大,如司马37500人,士更是高达1350万人。诏书反映了天下动荡、四方盗贼多发,王莽欲将军队编制改革到想象中的黄帝时的模样。诏书中“赐县宰为校尉”,构想的校尉是12500人,而新莽时天下的县邑才不过2200多个,[34]充分说明了此份诏书的不切实际,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军队编制和隶属关系。诏书中记载的各级军官是:大司马—大将军—偏将军—禆将军—校尉—司马—候—当百—士吏—士(参表3)。


以上是正史中记录的汉代军队编制,边郡的情形又如何,史无明文,《汉官旧仪》中简略地提到过边郡的武官设置:“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障塞烽火追虏。置长史一人,掌兵马。丞一人,治民。当兵行,长史领。置部都尉、千人、司马、候、农都尉,皆不治民,不给卫士。”[35]由此可知郡太守是边郡部队的最高指挥官,长史是太守的佐贰,辅助太守处理军务,其下有部都尉、千人、司马、候等武职。上述材料虽反映了汉代军队编制、职官设置的一些情形,但不能反映出边郡部队的具体编制,尤其是甲卒的编制。西北汉简中有一些简零星记载了甲卒、骑士的编制,考虑到甲卒、骑士都属于边郡的屯兵系统,和候望系统中的戍卒不同,甲卒、骑士分别代表着边郡的机动步兵和骁勇骑兵,其职能都是作为战略储备部队用来应对来犯之敌的。因此,我们认为甲卒的编制当和骑士编制有相关性,故参之以骑士简,以探究地湾汉简中甲卒的编制情况。始(建)国三年三月己巳,步兵出  各 (86EDT5H:16)觻得始建国三年三月壬子,左部外营觻得甲卒禀名籍  (86EDT5H:15)左部甲卒觻得安乐里绩苍(86EDT5H:80)中营甲卒五百昭武直廷里宋音 (86EDT5H:34)中营候令史仲客 中营八十人第四□(86EDT5H:59)
■右第十伍长 (86EDT5H:42)四月乙未左部司马 (491.10A/A35)肩水都尉府敢言  (491.10B/A35)觻得骑士敬老里成功彭祖  属左部司马宣后曲千人尊(564.6/A33)昭武骑士益广里王强 丿  属千人霸五百偃士吏寿 (560.13/A33)□□隧士吏前部右曲后官□   (73EJT2:37)
从地湾出土的甲卒简来看,甲卒的编制有左部外营、中营等,甲卒的长官有五百、候等。简564.6和简560.13也出土于地湾,较完整地记载了2枚骑士的军队编制。简564.6记载觻得骑士成功彭祖隶属于左部司马下之后曲千人。简560.13记载昭武骑士王强隶属于千人霸—五百偃—士吏寿,可知五百的层级位于千人与士吏之间。将2枚简联系起来,可大体推出骑士的隶属关系由高至低为:部司马—曲千人—五百—士吏。简73EJT2:37记载某士吏隶属于前部右曲后官,说明边塞屯兵系统的编制也应是部、曲、官,官的长官是五百。士吏之下是最基层的什伍编制,举例如下:李并 卩 (86EDT5H:40)■右第十伍长  (86EDT5H:42)昭武骑士益广里王隆  卩      (73EJT23:778)·右伍长    (73EJT23:779)再拜言前日骑士耿凤马死 (86EDT5H:24)什长耿凤及歆同产弟甲卒马适恭辞皆曰:歆素贫□ (86EDT5H:47)[36]五百以旃上齿色别,士吏以下旃下齿色别,什以肩章别,伍以肩左右别,士以肩章尾色别     (简411)[37]简86EDT5H:40和简86EDT5H:42书风一致、简号接近,当可编连。简文记载李并的职务是第十伍长,这两枚简和地湾甲卒简出于同一个灰坑,李并的身份极可能是甲卒或骑士。简73EJT23:778和简73EJT23:779出土于金关,简中昭武骑士王隆职务是伍长。简86EDT5H:24和简86EDT5H:47记载骑士耿凤骑马死亡,耿凤职务是什长。通过上述数简,我们可知骑士的基层编制是什伍。《汉书·晁错传》中晁错在论述匈奴与汉朝的技艺异同时指出:“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颜师古注“什伍”曰:“五人为伍,二伍为什。”[38]因此,什伍制是将五人编为一伍,二伍编为一什,这是骑士的基层编制,我们推断甲卒的基层编制也应是如此。什伍以上是士吏。简560.13记录骑士王强是士吏寿属下,青海上孙家寨汉简411也记录什伍之上为士吏,王莽颁布的诏书也显示士吏是士与当百之间的基层武官。士吏之上是五百,王莽诏书中的“当百”大庭脩认为相当于居延骑士简中的“五百”,其说可从。[39]五百之上是千人,居延简、金关简对“千人”这一职官记载很多,例如“肩水千人”(简73EJT33:54、简73EJT37:528、等)、“居延千人”(简73EJT28:57、简73EJT10:313等)、“骑千人”(简73EJT21:1、简73EJT31:9等)。可知千人是屯兵系统中的重要武官。地湾汉简中亦有数简记载了千人与五百:(属)千人姜五(百)(86EDT16:20B)[40]死当案,叩头,死罪死罪,己部千人戎掌骑迹张放、忘党,五百高嘉逐 (86EDT5H:18)简86EDT16:20残断严重,但从中可窥某一士卒属于千人姜五百某的编制。简86EDT5H:18和地湾甲卒简都出土于探方五灰坑,内容应是逐捕亡人或逃犯的公文,简中记载了千人戎、五百高嘉,他们都是屯兵系统之长官。和千人同一级的长官还有候,黄今言、白建钢等学者都进行过论述,不再赘言。[41]简86EDT5H:59记载“中营候令史仲客”,则中营甲卒设有“候”这一长官。候和千人之上的長官是司馬,司马是屯兵系统中职位较高的武官,司马和千人都是都尉的属官,在都尉的领导下统率部队,平时负责训练,战时出阵杀敌。汉简中对司马记载很多,试举两例:十二月乙卯,张掖肩水都尉参、司马诩行丞事,谓肩水:写移,书到,□□□□,实具言会十三日如府书律令    (86EDT5H:17A+32A)张掖肩水都尉……   十二月戊午以来 (86EDT5H:32B+17B)[42]本始元年九月庚子,虏可九十骑入甲渠止北隧,略得卒一人,盗取官三石弩一,槁矢十二,牛一,衣物去,城司马宜昌将骑百八十二人从都尉追 (57.29/A8)简86EDT5H:17+32是肩水都尉和司马发给肩水候官的一份公文,传达了都尉府的指示和要求。简57.29出土于甲渠候官遗址,内容是敌虏九十多骑兵入侵甲渠止北隧,俘虏我士卒一人,并偷盗了牛、衣物、兵器等,城司马宜昌在都尉的领导下率182名骑士追击敌人。综上,我们在前辈学者论述汉代军制的基础上,参之以地湾汉简等简牍,讨论了汉代西北边郡甲卒的编制情形,认为甲卒的各级长官由低至高依次为:伍长—什长—士吏—五百—千人、候—司马—都尉。这个军事层级更多是参考骑士的隶属关系推导出来的,是否符合汉代西北边地甲卒之真正情形,还有待后续史料之检验。我们观察地湾出土的甲卒名籍,发现这些甲卒的编制主要有两种:一种以县为单位进行记录,如觻得甲卒、昭武甲卒、氐池甲卒等;另一种书其军营编制,如左部甲卒、中营甲卒。第一种名籍前面的县名记录甲卒的隶属之县,后面的里名记录甲卒的籍贯。从简中可以看出,甲卒的隶属之县与其籍贯不一定对应。如简86EDT5H:4温良籍贯觻得万年里,但隶属于昭武甲卒。简86EDT5H:70宁嘉籍贯觻得安定里,也隶属于昭武甲卒,说明本地人不一定编入本县的甲卒序列。第二种名籍书有左部、中营等编制名称,我们认为甲卒的基本编制是部(司马)—曲(千人、候)—官(五百)—队(士吏)—什、伍,而中营、外营、左部更像是甲卒汇聚之后的队列组织。郭伟涛在论述金关出土的骑士简册时指出:“居延骑士,在县内是右前、左前、中营右、中营左的身份,如果加入到其他队伍,应该也会按照部曲组织统一整编。”其认为居延骑士的左前、右前、中营与部曲什伍编制并不矛盾,是在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下的情形。[43]其说可从。我们认为甲卒在所隶属的县下是部曲编制,一旦遇到战事,各地甲卒奉诏命屯集边郡执行军事任务时,必然要对各地而来的甲卒按行军队列、营阵形式予以分配,地湾甲卒简中的左部、中营就是各县甲卒集结在肩水候官处的队列组织。从为数不多的几枚简中可以看出,2名觻得籍甲卒编入左部,2名昭武籍甲卒编入中营,说明各县而来的甲卒已按行军队列编入了相应的部营。
结语综上所述,史籍中的甲卒有时指无特定含义的士卒,有时指屯驻在地方的郡县兵。地湾汉简中的甲卒指屯驻在觻得、昭武、氐池等县的郡县兵。甲卒和骑士都属于边郡屯兵系统,其编制相类,每级长官依次为:伍长—什长—士吏—五百—千人(候)—司马。屯驻在郡县的甲卒以所在县为单位编制,如觻得甲卒、昭武甲卒等。每逢战事,甲卒奉命集结边塞,之后再按行军队列编入中营、左部、外营等部营中。地湾简中的甲卒都来自张掖本郡,以所在县为单位编制。《汉书·王莽传》记载始建国二年冬十二月,朝廷召集天下囚徒丁男甲卒30万众向边郡运输军事物资,这和地湾甲湾简的年代正相吻合,故我们认为地湾甲卒简是甲卒集结在肩水候官处廪食时留下的记录,这些甲卒的主要职责应是承担军事运输任务。
附记:拙文修改过程中得到了李均明老师的指导与建议,投稿后匿名审稿专家又惠赐了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谨致谢忱!拙文属于博士学位论文中的一节,初稿完成于2019年6月。后在网上检索到高村武幸先生写过《甲卒小考:地湾出土の甲卒简牍から》(《明大アジア史论集》23,2019年),受条件限制,难以读到高村先生的日文原作。幸运的是,拙文投稿后在校稿和待刊期间,高村先生的这篇大作由吴明浩先生译作中文在国内发表(《甲卒小考———据地湾出土的甲卒简牍》,《法律史译评》第9卷,上海:中西书局,2021年)。高村先生大作与拙文内容各有侧重,论证也不尽相同,在甲卒性质的认识方面分歧较大,请读者比较阅读。



注释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出西北汉简地理史料的整理与研究”(22CZS00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肩水金关汉简地理史料的整理与研究”(2021M701904)阶段性成果。
[1]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457页。

[2] 《史记》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传》,第3090页。

[3] 《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第3176页。

[4] 《汉书》卷六《武帝纪》,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6页。

[5] “九十复甲卒”指免除90岁以上老人其家的兵役,但具体“复甲卒”几人,由于史无明文,学界存有争议。袁延胜认为可能仍是指免除一子而言,详参氏文《悬泉汉简养老简与汉代养老问题》,《史学月刊》2021年第11期。臧知非认为是免除其全家的“甲卒”之役,详参氏文《算赋生成与汉代徭役货币化》,《历史研究》2017年第4期。笔者倾向于认同臧氏观点。

[6] 《汉书》卷七《昭帝纪》,第219页。

[7] 《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上》,第742页。

[8]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第1139页。

[9] 《汉书》卷八四《翟义传》,第3426页。

[10] 《汉书》卷九九中《王莽传中》,第4121页。

[11] 《汉书》卷二四上《食货志上》,第1143页。

[12] 《后汉书》卷二三《窦固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10页。

[13] 《后汉书》卷四七《班梁列传》,第1587页。

[14] 《后汉书》卷九〇《鲜卑列传》,第2987页。

[15] 《后汉书》卷九〇《鲜卑列传》,第2987页。

[16]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64页。

[17] 李昭毅:《汉代地方军的组成再探》,《东吴历史学报》第33期。

[18] 有学者将这枚残简中的“甲卒”解释为戍卒,或有不确。详参张德芳主编,杨眉著:《居延新简集释(二)》,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第472页。

[19]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与第四燧》,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408页;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居延新简》,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79页;马怡、张荣强主编:《居延新简释校》,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646页;张德芳主编,肖从礼著:《居延新简集释(五)》,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6年,第210页。 
[20] 见拙文《浅谈肩水金关汉简中涉及张掖郡籍“田卒”的几则简文》,简帛网,2018年8月25日。

[21] 此简“主甲卒”整理者原释作“逆甲卒”,李均明先生认为首字应是“主”字,从之,径改。

[22] 此简由姚磊缀合,详参姚磊:《<地湾汉简>缀合(四)》,简帛网,2018年5月20日。

[23] 此简由姚磊缀合,详参姚磊:《<地湾汉简>缀合(四)》,简帛网,2018年5月20日。

[24] 此简由姚磊缀合,详参姚磊:《<地湾汉简>缀合(八)》,简帛网,2021年1月15日。

[25] 《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下》,第1613页。

[26] 于振波统计了居延汉简中隧长和候长的地域构成,认为居延地区隧长从各都尉府所属诸县中选用,候长则从全郡范围内选用。详参氏文《居延汉简中的燧长和候长》,《史学集刊》2000年第2期。

[27] 简73EJF3:346和简73EJF3:371都记载甲卒“大车一两用牛二头”,说明这两简中的甲卒是负责向居延运输军事物资的。

[28] 简73EJF3:101、简F3:106、简F3:107、简F3:192、简F3:405、简F3:463等都记载了“入居延转车一两 粟大石二十五石  始建国二年十月丁未/戊申/甲寅肩水掌官士吏恽受赀家/適吏(居延)XX里X人就人XX里X人”,这些简反映了当时官府组织丁男集中向边塞运输粮草等物资。

[29] 白建钢:《论西汉步、骑兵的兵种、编制和战术》,收入王子今、白建钢、彭卫主编:《纪念林剑鸣教授史学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44页。

[30] 李零:《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简性质小议》,《考古》1983年第6期。

[31] 汪桂海:《汉代军队编制、军阵及二者之关系》,《简帛研究 二〇一五(春夏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45、146页。

[32] 《续汉书》志二四《百官志》,第3564页。

[33] 《汉书》卷九九下《王莽传下》,第4158页。

[34] 谭其骧:《新莽职方考》,收入氏著《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9页。

[35] 卫宏:《汉官旧仪》,收入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48页。

[36] 此简释文中“甲卒”整理者原释作“田卒”,细察图版,“田卒”为误释,径改。

[37] 此为青海大通县出土的上孙家寨汉简中的一支。详参李均明、何双全编:《散见简牍合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9页。

[38] 《汉书》卷四九《晁错传》,第2281页。

[39] 大庭脩:《地湾出土的骑士简册》,收入大庭脩:《汉简研究》,徐世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6页。

[40] 此简残断严重。“属”、“百”整理者未释,马智全补释,其说可从,详参氏文《<地湾汉简>研读札记(二)》,简帛网,2018年5月31日。

[41] 黄今言:《秦汉军制史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31页;白建钢:《论西汉步、骑兵的兵种、编制和战术》,收入王子今、白建钢、彭卫主编:《纪念林剑鸣教授史学论文集》,第144页。

[42] 此简由姚磊缀合,详参氏文《地湾汉简缀合(三)》,简帛网,2018年5月18日。

[43] 郭伟涛:《金关简始建国二年骑士通关册书整理与研究》,《出土文献研究》第18辑,上海:中西书局,2019年,第290页。


原载《出土文献》2022年第4期,引用请据原文。本刊已收入“中国知网”,欢迎各位读者下载阅读。

编辑 | 王天骄
审核 | 李举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