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土文献》丨李佳喜:据出土合文校释《荀子》一则

李佳喜 出土文献 2023-03-21

据出土合文校释《荀子》一则


李佳喜 

清华大学历史系

摘  要:《荀子·蚕赋》“身女好而头马首”句的“女好”当作“女子”。今本之误,可能是误读“女子”二字的合文“”“”“”为“女好”所致。句意是说蚕的身体长得像女子的身体,头长得像马的头。据《山海经》《周礼》《蚕书》《搜神记》等可知,把蚕和女子以及马联系起来,是从战国直到魏晋时期,人们共有的一种观念。

关键词:荀子 女好 女子 合文

《荀子·赋篇》由《礼赋》《知赋》《云赋》《蚕赋》《箴赋》,以及《佹诗》和《遗春申君赋》组成。其中《蚕赋》有一句描写蚕的特征,说它“身女好而头马首”。杨倞注云:“女好,柔婉也。其头又类马首。《周礼·马质》‘禁原蚕者’,郑玄云:‘天文辰为马,故《蚕书》曰:“蚕为龙精,月值大火,则浴其种。”是蚕与马同气也。’”[1]是以蚕头长得像马头来解释“头马首”,又引《周礼》及郑注来说明蚕与马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萧旭又引了两条材料来补证此说:“《御览》卷八五二引《东方朔别传》:‘蚕若何?曰:啄呥呥类马,色班班类虎。’又引闵鸿《蚕赋》:‘体龙颈而骥喙,迈皦素于羔羊。’此亦‘蚕头马首’之说。”[2]“啄呥呥类马”是说蚕咀嚼桑叶的样子像马,“骥喙”是说蚕的嘴巴长得像马,都是在比较二者的头部特征。

关于“头马首”,杨倞和萧旭的解释是正确的,就是说蚕头长得像马头。但“身女好”三字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荀子》中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杨倞注云:“女好,柔婉也。”俞樾从之,[3]王天海又释为“柔美”,[4]都是以“女好”为形容词。但这种解释显然不妥。“身女好而头马首”句描写蚕的形貌,说它的身体像“女好”,头像“马首”。“女好”与“马首”相对,“马首”是名词,那么“女好”也当是名词,而非形容词。且“柔婉”“柔美”等义,在周秦两汉传世及出土文献中,皆未见以“女好”表达者。

朱起凤说:“‘女好’即柔好之义,‘女’盖‘柔’字之省。”[5]这是意识到了“女好”本身没有柔婉、柔美等义,所以想把它改成“柔好”。但以“女”为“柔”字之省,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梁启雄说:“女好,即女媄,此言蚕身似女媄。”[6]“媄”即“美”字,和“好”一样都是形容词。说“女好”即“女媄”,实际上等于什么也没说。且“女媄”是主谓结构,“蚕身似女媄”的说法本身就不通。萧旭释“身女好”为“身如妇人之好”,[7]显然也是曲为之说。至于陈抡说“这句话的关键字眼是个‘好’字,这里作‘身’讲”,[8]更是臆测之言,“好”字如何能作“身”讲?

如上所论,此文“女好”与“马首”相对,都当是名词。但“女好”无论如何都不能作名词,其中必有讹误。按:此文“女好”当作“女子”,“身女子而头马首”,是说蚕的身体长得像女子的身体,头长得像马的头。这是用比喻的手法对蚕的外在体貌特征进行描述。说蚕的身体像女子,大概是因为二者的肌肤都非常细腻柔美。而“女子”之所以讹作“女好”,可能是传抄过程中误读合文所致。

所谓合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紧密地书写在一起,但只占一个字的空间。使用合文虽然可以节省空间,并提高书写速度,但却很容易产生歧义。如同样一个合文“”,既可读作“先人”,也可读作“之先”,还可以读作“先之”。[9]甚至在同一篇文献中,都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如清华简《汤丘》简6“”读作“先人”,简15“”和“”则读作“之先”。某个合文当如何阅读,只能在具体语境中,根据上下文义来判断。这就很容易导致误读。如上博简《从政甲》简17“”根据文义当读作“先人”,整理者便误读成了“先之”。[10]

根据“女子”二字的形体特征,其合文可以从上到下写作“”,也可以从右到左写作“”,还可以从左到右写作“”。而“好”字在战国时期,也是既可写作上下结构,又可写作左右结构,且左右无别。如郭店简《老子甲》简32作“”,清华简《管仲》简21作“”,《尹至》简2作“”。所以“女子”二字的合文“”“”“”,若误解文义,又可以读作“女好”“好女”“好子”“子女”“子好”。今本讹作“身女好而头马首”,可能是传抄过程中误读“女子”的合文为“女好”所致。

把蚕和女子以及马联系起来,是从战国直到魏晋时期,人们共享的一种观念。蚕和马的关系,上文论之已详。蚕和女子的关系,先秦典籍亦有论及。如《山海经·海外北经》说“欧丝之野在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郭璞注:“言噉桑而吐丝,盖蚕类也。”这便是直接以女子为蚕的记载。袁珂解释说:“吾国蚕丝发明甚早,妇女又专其职任,宜在人群想象中,以蚕之性态与养蚕妇女之形象相结合。”[11]

而在两晋时期干宝编纂的《搜神记》中,蚕和女子以及马的关系,则更为丰富而具体。《搜神记》记载了一个失信女子被马皮卷走,“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蚕完全由“女子”和“马”结合而成,与《荀子》说蚕的身体像女子,头像马,在结构上是一致的。干宝开篇便指出这个故事是“旧说”,说明它渊源有自,并非两晋时期才产生的新说。干宝在最后还分别解释了蚕马关系和蚕女关系,前者主要依据《周礼》和《蚕书》,与前引杨倞注同。所论后者云:“汉礼,皇后亲采桑,祀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称也。菀窳妇人,先蚕者也。故今世或谓蚕为女儿者,是古之遗言也。”[12]是以两晋时期“或谓蚕为女儿”的说法为“古之遗言”,这是很有道理的。《荀子》云蚕“身女子”,《山海经》云“一女子跪据树欧丝”,即其说之更古者。

注释

[1] 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565页。

[2] 萧旭:《荀子校补》下册,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6年,第520页。

[3] 俞樾:《诸子平议》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162册,第42页。

[4] 王天海:《荀子校释(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下册,第1022页。

[5] 朱起凤:《辞通》卷十四,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第1445页。

[6] 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9页。

[7] 萧旭:《荀子校补》下册,第520页。

[8] 陈抡:《历史比较法与古籍校释》,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1页。

[9] 参看徐在国、程燕、张振谦编著:《战国文字字形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3册,第2053、2055页。

[10]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30页。

[11] 袁珂:《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版)》,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218-219页。

[12] 干宝、陶潜撰,李剑国辑校:《搜神记辑校 搜神后记辑校》,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上册,第335-336页。

原载《出土文献》2022年第4期,引用请据原文。本刊文章已收入“中国知网”,欢迎各位读者下载阅读。


排版丨陈陶然

审核丨王天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