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领导没来,慰问品就不要动”这是什么操作?

约翰 地铁的真相 2024-04-03

昨日,平台发布了《地铁春节10大“习俗”,看到第3个绷不住了》,文章底部有留言:领导没来,慰问品就不要动。获得了大量网友点赞、互动。


相关信息


看到留言互动,不禁让人产生疑问——这是什么操作?


节前向一线岗位发放了慰问品,却特意吩咐员工不许提前拆封,要等到领导前来慰问时才能打开,以供拍照留念。这种“领导没来,慰问品就不要动”的指示,不仅让人感到困惑,更在无形中透露出一种扭曲的工作作风。



慰问工作重在“摆拍”?


为何会有如此令人费解的操作呢?仔细想来,或许是因为慰问品不仅是物质上的关怀,更承载着公司对员工的精神关怀。领导们希望通过慰问品的呈现,以及员工们收到慰问品时的喜悦表情,来展示公司的人文关怀和慰问工作的到位。


然而,这种过分强调形式、忽略实质的做法,恰恰暴露了某些领导对于形式主义的热衷,以及对员工真实感受的漠视。



“形式主义”慰问,恶劣影响不止一星半点


滋生了形式主义的工作风气,让员工们感受到的不是温暖与关怀,而是冰冷的形式与规矩。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引起员工的反感,觉得公司并非真心实意地关心他们,而是在作秀。


更为严重的是,从评论区还能看到,个别地方甚至将这种“拍照留念”作为慰问的全部内容,慰问品拍完照就被带走,员工们连摸一摸、用一用的机会都没有,这样的慰问,又有何意义?



慰问工作,应以人为本


慰问工作本应是以员工为中心,以他们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而非以拍照留念为目的。慰问品的选择,应该符合员工的生活需求,能够真正为他们带来便利与温暖。员工们满意了,才能真正体现出慰问工作的价值。慰问过程也应该是真诚而自然的,无需过多的摆拍与作秀,领导的关心与员工的感激,应当是在互动中自然流露。


做一个假设,如果该单位开展的不是慰问工作,而是涉及领导、贵宾等重要人物的接待,那主办方是不是会投入更多精力、时间,把细节、流程优化完善,让整个活动进展顺畅自然,从根上避免弄巧成拙的情况。


对于领导、贵宾尚可做到万无一失,对一线员工的慰问为何就如此草率?员工并不是对慰问有意见,而是不喜欢被区别对待……



写在最后


在这个春节慰问季,真心希望所有的企业都能摒弃形式主义的束缚,真心实意地关心员工,让慰问工作回归其本质,成为员工们心中的一股暖流。


而那些热衷于摆拍、作秀的单位,或许要好好反思,多余的“动作”是否真的能够传递出公司对员工的关怀与尊重。毕竟,真正的关怀,不是靠镜头和照片来衡量的,而是需要用心去感受。



文末互动


地铁公司有慰问的请点【赞】

没有慰问的请点【在看】



推荐阅读

春节加班的5个好处,地铁员工最清楚

站务员上岗配备灭火器?必要之举or多此一举

地铁公司的检查工作是“走形式”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